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1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每一个中职生走出校门的第一件大事是解决职业问题,所以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辅导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如果中职生在校时未能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思考,就缺乏充分的准备,而缺乏充分准备的职业生涯,当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这个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和每一个中职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与实际工作经历有关,如“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开始有效的时间管理”、“如何对影响职业选择的各种因素进行选择”等,而学生生活环境的局限性、社会实践的缺乏性、职业认知的模糊性、生活感受的肤浅性,使得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比较困难,导致这门课的实际价值无法体现。因此,这门课说起来和学生的关系很近,但授课时和学生的关系又很远。怎样才能在绝大多数学生职业经验空白的情况下,让这门课为学生将来就业发挥最大的作用呢?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法,也有别于一般的讨论式教学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围绕教师所提供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演习活动,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态度。案例教学法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运用教材案例,巧妙设计,让课程走进学生心中

《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规划?什么是规划?这时候讲几大点规划的意义,比不上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案例。笔者就围绕教材提供的典型人物案例――比尔・拉福的职业生涯规划做文章,在对比尔・拉福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笔者就这个案例设计了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读懂这个案例。比尔・拉福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理想?他在大学阶段学习什么?目的是什么?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什么?目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到政府部门工作?到通用公司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引导学生把找出的答案串在一起,用表格的形式写在作业纸上,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从读大学一直到在通用公司上班,比尔・拉福的这一系列行为,都围绕“当一名成功的商人”这一职业理想。由于目标明确,并且坚持付出努力,比尔・拉福最终不仅成为成功的商人,而且创造了经济史上的传奇。当学生对比尔・拉福创造的商业传奇羡慕不已时,我们就要趁热打铁:你们想成功吗?你们想创造奇迹吗?那就和比尔・拉福一样,规划你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并为之付出你们的汗水和智慧吧!接着,留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让学生消化这个案例,讨论自己的职业理想,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规划对未来人生的意义,在脑海里形成大致轮廓。

二、课内外案例相结合,轻松分享,让学生心有所悟

在讲到“兴趣与职业兴趣”这个课题时,笔者应用反观自己――对照案例――再反观自己――得出结论的案例教学法。所谓反观自己,即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只要是他们爱做的事,想做的事,如睡觉、上网等都让他们说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活跃课堂气氛;二是拓展学生思维;三是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学生尽情地展示出自己的兴趣之后,教师稍做总结,让学生感觉他们的兴趣都已经印在了老师的脑海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在学生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分析课本给出的案例:“从舞蹈仙子到动漫画师”。由于其主人公也是中职生,而且是一名残疾的中职生,所以这个案例让学生在同情主人公的同时,有信心去培养对自己将来就业有益的兴趣,并使之成为职业兴趣。然后,引用自己查找的武汉街舞之王――喻斌的案例,这是一个图片加口述的案例,老师和学生一起轻松分享完这个案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当你的兴趣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时,你首先要把该学的专业学好,同时合理安排你的业余时间,发展你的兴趣。只要有条件,有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你一样可以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创造一片成才的天地。

在师生对这两个例子共同分析和对主人公行为的充分理解之后,就应该让学生思考:我要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兴趣?如何把目前的兴趣和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未雨绸缪,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引用身边事例,可信度高,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榜样

在讲到“职业理想”这个内容时,笔者感觉难度挺大的。因为当你和学生谈起要有理想、有坚定的信念时,学生会用惊讶的眼神看着你。“理念是多么空洞、多么遥远的事情啊!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小钱花,想那么多干吗呢?”所以,在讲到职业理想的作用时,笔者用不同的例子来证明理想对将来能否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案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引用了本校毕业生的事迹。

1、学历上的追求。我校工美专业94级一女生,在校时成绩一般,当时他们的老师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回来,就向他们介绍这所学校的情况,告诉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机会是有的。这个学生当时就心动了,并马上采取了行动:请假半年到工艺美术学院附近的培训班参加培训,回来后,复习文化课。当年参加高考,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本科专业。之后,就直接保送读研究生,目前正在读博士。正是学历上的不断追求,让这个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取得一个中职生在别人看来完全不可能得到的成绩。

2、事业上的追求。我校公共关系专业99级一名相貌极普通的女生,对待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目标明确:当一名采购员。在一个多月炎炎夏日之下的寻觅后,终于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子器械修配厂找到采购员的工作。从事一个与本专业完全不搭边的工作,对该生的毅力、再学习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勤学好问,两个月后,她就能够完成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的采购任务。月工资从2,000元涨到5,000元。1年后,月工资达到近万元,但她却出人意料地辞去这份工作,因为她要实现自己的第二个目标:当老板。她自信地告诉我:下一个目标是扩大经营规模,进而开自己的连锁店。

3、技能上的追求。我校05级烹饪专业一名男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当一名高级厨师。上专业课时勤学苦练,谦虚好问;业余时间,别的同学忙着交友、上网、逛街,而他给自己又找了一份帮厨的兼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参加全国中职生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了金奖,不仅给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赢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就业机会。以上三个案例,由于人物、时间、内容明确详实,而且都是本校的毕业生,所以学生对这三个案例有了亲近感,对自己的理想在将来也能实现多了一份自信。接着,抓住学生爱追星的特点,在事先了解大部分学生喜欢“超级女生/男生”、“模仿秀”等娱乐节目之后,布置学生去查找这些少年明星的有关报道,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从学生搜集的案例中,学生们会发现,明星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与从小有个明确的理想是分不开的。至此,教师很容易引导学生得出我们需要的结论:只要你想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美好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一天。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课实施案例教学法以来,学生的心态、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或经典,口耳相传,激励几代人;或通俗,普通百姓,不普通的经历,感动周围的人;或真实,同为中职生的师哥师姐,取得比大学生更棒的成绩,鞭策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许多学生变过去的自卑为自信,以取得成就的师哥师姐为榜样,认真学习专业课,合理安排时间,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等都得以提高。所以,当本课程结束之后,有50%的学生能制定出切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走什么路、怎么走好这条路在认识上更明确。另外,50%的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粗糙、模糊,却隐约可见这些学生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人生的道路该怎样去走。

作为一种尝试,笔者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忽视理论学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案例本身的印象很深刻,但忽视了从案例中提炼的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上下功夫,还要注意在案例的选择、使用上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所选案例必须能够触动学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真正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服务。而不单纯是为了取悦学生,为有趣而讲故事。

2、一些学生难以适应。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当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且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初期尝试中,发现学生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自己及时完成,讨论时出现“冷场”,或纳于言辞,不能较好地表达观点、听取他人意见等,削弱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厌倦心理。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独特的活动方式常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新颖感,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因而能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进行,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研读案例和教材,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参与集体的交流,所以对学生又会产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诱发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厌倦心理。

(作者单位: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第2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生涯 精品资源

[作者简介]李瑞(1980-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教育;董鹏中(1969-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教育、比较教育;郭凤臣(1976-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教育。(吉林 长春 13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全程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GH13311)和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33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11-02

近年来,日本各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进行了职业生涯课程改革,如武藏野大学建立了由职业生涯教育总论和职业生涯教育个论组成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美国的开放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建设和运行也呈现出多种模式和方式,正开始向“开放教育”升级发展。国外开放职业生涯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应用方式和运行等已由原来的高校展示自身教学资源,向为教学、继续教育及社会学习者提供网络课程发展,其教育体系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国内职业生涯教育精品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指导体系以及网络学习监测管理共享平台的建设尚不多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多年的探索,该课程于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本文将以该校为例,探索职业生涯教育精品课程共享体系的构成与改革。

一、职业生涯教育精品课程内容建设

1.建设目标。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越加重视,这些日益增加的需求,也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将成熟的、优质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资源对外输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实际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以及自我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和职业行为习惯,实现长远职业发展。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此,学校应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力争建成一门师资队伍充实、体系完整、教学规范、指导有效的精品课程,确保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精品教学体系、实训指导体系以及网络学习监测管理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在校学生及毕业生的需求。

2.建设内容。第一,理论教学内容建设。该校经过多年的教学调整、改革与实践,形成了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自我、职业与社会环境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反馈与调整、开发与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掌握自我认知的维度和方法,学会使用各类测试方法进行测试以及确定自身的职业类型;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要素和社会环境分析,掌握获取职业信息方法;掌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会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引导学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与适时调整;掌握自我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实现长远职业发展。

第二,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学业规划设计、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职业倾向测试、模拟招聘、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这些实践内容分别对应理论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反馈与调整的实践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熟悉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认真学习和复习,熟悉实践教学的目的、原理和主要步骤,积极参与,在验证、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职业生涯教育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建设

职业生涯教育网络共享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职业生涯课程基本资源:目前,已经建成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习指南、教案(演示文稿)、习题作业、试卷、例题、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媒体素材、学习手册、电子教材、实验实习实训、模拟实训、实验动画、常见问题、专家讲座、学生作品、文献资料、名词术语、人物介绍和教学录像等课程基本资源。基本资源建设系统完整,能充分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体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拓展资源:学校正着手开发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料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库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教学软件等辅助资源。拓展资源能充分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课后学习,是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

第3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在国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个体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涯教练和自助式服务项目的开发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职业生涯规划则更注重团体辅导,台湾学者在职业性向测试、咨询理论及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在生涯咨询中的使用等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是目前华人区域内最为领先的。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受到了广泛重视。从每年召开的全国就业总结会工作报告得知,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多已列入各高校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指导相关实践工作进行学习和探索。

一、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背景及沿革

2009年,根据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校内协调,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于2010年在全校范围内正式纳入必修课程。在2010年前,针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均采取讲座和咨询结合的方式,受众群体和指导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010-2012年,我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在校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生,此阶段是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期运行阶段。前期运行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针对不同授课群体制定课程。第一阶段,授课群体为本科四年级学生,课程设置8模块,侧重于就业指导,采取连续性面授方式授课;第二阶段为课程开设一学期后,为适应我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需要,课程设置改为16模块,在8个模块的基础上加入生涯规划和创业模块。

2012年下半年,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进入正式运行期,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可以接触到职业生涯网络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就开始进入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学习、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学习以及自由选择性多层次学习。针对我校高职升本科的学生,进行10个模块偏向就业指导的面授课程。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和高职升本科的三年级学生,都配备统一的课程说明、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授课日历和教师参考书目。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正式运行3个学期,加上前期运行的4个学期,共开设了7个学期,面向7届毕业生。

二、我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内容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必修内容分为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和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共38学时,2学分。其中,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导入、自我探索中的职业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和能力探索4部分、能力拓展、外部世界探索、职业探索、决策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主线为总论-分论-总结,分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理解层次入手,主要分为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决策-修正四个部分。网络课程4个模块涵盖大学生职业心理调适、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创业和法律保护,主要补充面授课程中未涉及部分。

2、授课形式

我校每学期上课学生人数多达3000人,授课教师多达30人,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我校规定每班授课人数不得超过80人,且采取缺课重修制度,以确保课程授课质量。课程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分组上课方式,6个人为一组,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团结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小组团体活动,10节课程都有团队活动,例如在第一节课程中,通过报数或纸牌进行分组后,打乱了学生固定的小团体定式,进行自我介绍连连看的破冰团体活动;第三节课探索职业性格的活动,则是通过乌鸦、乌龟和巫婆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性格模式;在第六节课的能力拓展课程活动中,通过水果蹲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第八节课的职业探索中,则利用角色故事活动,使学生对职场、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6人小组在最初并不熟知的情况下,在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不断加深了解,同时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分为面授考核和网络考试两部分;另一部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分为学生评分和查课听课两部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考试和交作业两种方式:考试主要以面授课程内容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探索、外部世界探索以及自我决策的分析;作业分为以小组形式进行生涯人物采访,并制作访谈备忘录,撰写采访感受和以个人形式撰写生涯规划书两部分。网络考试主要以听课和做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授课教师组成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由三部分教师组成:各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主任和辅导员、招生就业办公室主管课程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职授课教师。现具备我校授课资格教师共计33人,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教师共计28人。前期运行阶段授课的28名教师均具备两年以上就业工作经验,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参加过多次集体备课、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后期5名新加入授课教师除具备相应资格外,上课前还需跟随授课教师观摩一个学期的课程。现阶段,我校的授课教师群体已基本稳定,年龄层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本领域接受过相关培训,研究水平具备授课水准。在课程建设初期,我校就以模块划分形式,选定带头人加骨干进行分块研究,再集体备课,以提高备课效率、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授课思想。

三、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

1、授课内容陈旧

生涯规划理念源自美国,在欧美地区的发展较为迅速。对我国而言,属于舶来文化。我国大陆地区对该领域的认知时间较晚,该理论的发展在我国大陆地区也较为缓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实是由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发展而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对于人文学科十分关键。

2、授课形式单一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单一性体现在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授课形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没有任何参与和互动的空间。但是,目前课堂上这种教师主导式的单一授课形式不仅脱离当前大众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而且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即使来上课,心也不在课堂上。

3、课程统一规范难度大

由于我校每学期授课教师人数多,授课时间又较为集中,督查人员有限,所以难于及时、有效地跟踪所有教师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效果。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录像,但是同一教学时段、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程度都会影响教师对其的传播,所以,对课程采用标准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可能性不大,这既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魅力所在,能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是该课程的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气思考的问题。

4、教材建设力量不足

我校是沿海都市型农业高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得我校毕业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传统理工科或是文科院校的教材无法很好满足我校学生的需要。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学校各项资源,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就业指导案例、分析课程理论及应用的有效性,而我校教师尚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水平,很难依靠自身的研究和协作编写出水准较高的农业高校生涯规划教材。

5、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

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事业单位员工心理在有些授课教师心中也存在。所以,即使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采取了严格的查课和听课制度,但是无法对违反教学规定的教师做出处罚,所以所谓的规定就成为"面子"工程。即使采用停课处分,也不会影响教师的薪金待遇和升迁,只是所谓的"面子"过不去。缺乏奖惩机制,不仅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而且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失去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极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长久发展。

6、授课师资不稳定

授课师资的不稳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保证授课质量,我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每年参与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的教师不少于10人,超过授课师资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学生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培养多年的优秀师资因工作调动而无法再从事授课工作;另有很多培养过的师资,因本身承担多项其他工作任务,而没有精力进行该课程授课,这就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流失的现象,师资水平提升速度较慢。第二,由于我校授课教师群体较大,不同授课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授课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授课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但是个体差异仍然存在,且由于每位教师的授课心理不同,在授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上存在很大差别。第三,为了保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副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本系的课程教授,如此,虽然针对性指导得以保证,但是限制了授课教师的发展范围,同时也形成了授课课时、人数不平均的不稳定因素。

四、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考虑

1、打破职务角色限制,根据教师意愿,结合学生需求,统一协调师资

由于目前我校的师资安排都以院系为主,这使得师资和学生分布不很均衡,同时,由于职务的限制,一些岗位调动的教师无法再进行授课。所以,打破职务限制,聚集优秀师资,根据每个教师的意愿安排课程,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优化课程建设。我校拟组建3个团队,分别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三个研究领域发展师资资源,在原有师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背景和意愿选择研究领域,基本形成三块课程都有团队研究、团队成员授课、团队有学术带头人、带头人下有骨干、骨干带领新成员的模式。课题研究、授课安排、培训学习不再以院系为单位,而成为团队形式,利用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同时,细化研究领域,提升课程精致化水平。

2、加大团体辅导的受众范围,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授课形式的单一性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转换思维模式,解放教师和学生,把课堂转换为练习场,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仅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能选择性地接纳可以收到的信息。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利用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和有效的指导,达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可以采用选择授课教师带领30名学生的授课方式,对课程中的团队辅导、团队活动进行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3、加大师资交流和培训力度

为接触更多、更新的生涯理论和信息,在学校经费和教师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按照不同研究领域培养优秀师资,再以领导带动骨干、骨干培养新成员的方式进行普及学习。为普及新的生涯理论知识和新的生涯咨询技术,采用定期开展交流会和师资内部培训的方式,所有经过培训后的师资可以在交流和校内培训会上交流自己所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此外,开展读书交流会和主动学习生涯咨询技能也是必需的。生涯理论学习和生涯咨询技术的提升,除了依靠外部高端学习,更应该形成内部共同学习制度,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授课水平的提升,也能为我校生涯理论、咨询技术、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大课程规范力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机制

由于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设立的学科,在很多环节和制度的管理上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积极摸索一条适合管理的路径。但是,规范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且目前课程效果的考核手段并不完善,所以如何使规范的制度可以制度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将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工作。此外,研究一套合理的课程效果评价制度,将是我们进行课程管理的先决条件。

五、建设我校全程式、全覆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想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经历了7个学期的运行,在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成效是明显的。通过对我校多年的各项就业率数据的统计,以签约率、考研率、就业率、大型企事业、事业单位就业率、基层就业率作为5个比较指标,将2007-2009届三年没有开设生涯规划课的毕业生各项指标和与2010-2012届三年开设生涯规划课毕业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开设生涯规划课后,毕业生就业率的各项数值都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需要,开始建设我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出现的共性或个体问题,提供相应的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规划师资格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于燕翔,张威.浅析生涯规划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影响--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3,(23).

[4]张威,李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经验与探索--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

第4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

随着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严酷的就业环境,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要求,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即强调职业在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又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希望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一、医学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1.医学院校开展就业工作的需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而医学院校是培养未来医生的平台。在新医改不断深入的同时,国家对医学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时要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对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专业技能、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推动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2.促进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流转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帮助毕业生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不只是学生个人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针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转。

二、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共计36个学时,列为必修课,采取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模拟面试、政策咨询等形式。 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引导学生做出合适个人发展的规划,使其工作后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入学年,开设8个学时。应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内容有学校概况、专业教育、职业认知,并开展医学生誓言等主题活动。

第二阶段:大二,开设4个学时。应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自觉追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其不断自我完善和塑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活规划并确认职业目标。

第三阶段:大三,开设8个学时。应着重进行社会实践锤炼,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原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一定的修改。可以开展医学课题研究或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引导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未来职业和后期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

第四阶段:实习年,开设12个学时。此时学生面临见习和实习的双重任务,课程的内容应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和考研指导,指导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创业教育、就业协议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择业心理调适和考研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

第五阶段:毕业年,开设4个学时。此时学生准备走上工作岗位,课程应注重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内容为政策咨询、对就业困难生进行就业单位推荐以及档案和报到证等相关事项。

三、开展就业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该课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就业指导教学开展的成效,教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操作、专业现状及发展、创业教育、择业心理、就业权益保护及相关就业政策等内容。同时,邀请校外专家,特别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就业市场需求的分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需求等进行专题讲座。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课教师。

2.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教育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它的教法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除开展传统课堂教学外,要引入求职案例分析、招聘现场观摩、模拟面试、校友访谈、创业辅导等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建立校外教学基地,将校内知识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让校外兼职教师来进行现场教学。

3.加强就业指导课教材的建设

目前,关于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很多,但是专门针对五年制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却很少,现在的教材往往是面对四年制本科生的通用教材。医学院校要结合医学院的特点制定适合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并完善授课计划和教案,结合不同医学专业制作贴近医学实际的课件。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专家编写适合医学院特点的教材,分别从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方面切入,力求编写出一套适合医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材,为就业指导全程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义秋.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司考[J].文教资料2008(2).

第5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1.1职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目前国内对职业素质内涵的研究很多,基本集中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狭义的观点认为,职业素质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仅体现于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而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职业素质应该是由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精神共同来构成的。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认为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时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1]。

1.2高职思政课程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和舞台,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帮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我、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在高职思政课程中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高职思政课程功能和义务的体现。如前所述,职业素质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目前,高职教育中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课、思政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思政课程作为高职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其功能和义务主要是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史、国情的介绍,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方法、立场及观点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中本身就包含了职业素质的内容和要求。

在目前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其中包含着大量明确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如职业理想、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等专题内容,也充斥着大量体现职业精神的先进人物案例,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确立职业态度为目的和依皈。因此可以说,高职思政课程本身就包含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功能和义务。第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提高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现实选择。教学实效性是高职思政教育永恒的追求。尽管针对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断深入,但其效果却始终有待提高,教与学始终存在着错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教与学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对话。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始终是就业和个人的发展问题,什么课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他们就对其加以重视。这可以从学生对待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不同态度中得以证明。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的这一现实需求,不去“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2],那么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将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提高高职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第三,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是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教高16号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学一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俞步松也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应急需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职业教育发展观,要从传统的“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实现从工具理性向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文化观念的发展[4]。这些金玉良言都一再证明了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而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因此,高职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培养、道德提升及良好行为习惯引导上所具有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诠释透彻、人文气息浓郁、强调知行合一”[5]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成人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职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既然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义务所在,也是提升其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选择,两者理应进行深度的融合与共通。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原因,高职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很多的障碍和问题。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育无论从教材还是内容上都与学生的专业距离较远,因而缺乏针对性。第一,从教材来看,目前高职思政课程所采用的三本教材都是国家统编教材,内容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并没有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也不符合高职学生理论水平较低、畏难情绪明显的特点。第二,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虽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例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律以及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等相关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现实生活、未来职业的深度关切。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非常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完整性,力争做到面面俱到。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空洞说教多,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以及发展前途联系不大,从而对课程产生排斥甚至抗拒的心理。第三,从学生专业角度来说,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密切联系,无论是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还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职业和专业特性,因而专业不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要求出发培养其职业素质。但是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在涉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内容的教学时,一般都是泛泛而谈,常常出现一本教案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现象,而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强调他们在将来职业中所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没有从行业特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完全无视专业与职业需求、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更让学生觉得思政课程与现实的脱节。

2.2教学过程缺乏连续性

由于学制和师资等原因,目前高职思政课程基本集中于大一阶段,大二、大三阶段则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训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缺乏连续性的。众所周知,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当前的这种课程安排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基本处于断裂状态,学生在高职三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主要埋头于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与训练,而缺乏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职业素质概念的四个范畴中,职业技能有了长足进展,而其余三个方面却并没有能够与之共同提升,学生成了技术的容器,“职业素质”因此成了一句空话。

2.3学科之间缺乏统筹性

如前所述,职业素质包含了四个方面,其培养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各个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相互统筹。但目前各科教师之间基本没有对话,大家都只固守着自己的教学大纲,完成自己的教学安排。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各个环节都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例如在《基础》课绪论作业中,会安排学生做一个大学三年规划,与此同时在新生专业介绍中也会涉及大学三年的专业发展导航,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要求学生做一个将来的职业规划。这三个作业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和交叉性,以至于学生经常搞不明白,而且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再比如说,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在思政课、专业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统筹性,从而导致大量教学内容重复,这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3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探索高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要提升高中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有效性,除了传统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重视社会实践等措施以外,还需要在目标设定、内容整合以及针对性、连续性等方面实现突破。

3.1加强学科间沟通与统筹,明确思政课程角色定位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所起到的作用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专业技能和方法的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侧重于在科学、全面分析社会、职业和自我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职业方向决策、行动方案制定,以及求职面试技巧、就业形势及政策法规的把握;心理健康课程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形成健康的职业心态,提升职业幸福感;而思政课程则更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同时形成良好的职业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个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各学科应打破过去的学科壁垒,加强对话与合作,统筹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浪费,以实现职业素质教学目标的和谐融通。

3.2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加强针对性

当前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是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难以突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破除传统的思政教师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做法,组建职业性的思政工作团队。这支队伍可以由面向某一学科大类的专职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深入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本学科、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时结合职业岗位分析和研究,确立符合本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以专题或模块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可采用本行业经典案例或先进人物事例,提升其吸引力。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先进的职业理念、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及刻苦耐劳的职业道德情操,以拉近思政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目标开展不同内容的思政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地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3.3思政教育必须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性教育发展,体现其连续性

如前的述,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主要集中于大一阶段,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完全缺位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紧紧围绕学生职业发展这一主线,紧扣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三年不同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思政教育教学,以实现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具体来说,大一阶段,学生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主要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三观,同时配合新生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大前提下完成大学三年规划;大二阶段,学生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强化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职业道德、合作创新等职业素质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大三阶段,学生以实训、实习及求职为重心,因此需要加强其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尤其强调面试求职技巧的掌握,同时针对学生实习行业企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其各方面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考虑到目前思政课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因此思政教育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课堂走向课外,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基本是手机不离手。他们用手机聊天、看新闻,甚至记课堂笔记。可以说,相比较于书本、讲义,学生更乐于从网络上来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网络这一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这不仅受众面广,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地灵活机动。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一些励志成才的小短文、求职面试的案例及视频录像,或者是一些著名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可以是当下热播的职场类节目的视频链接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余、工余时间利用手机学习职场知识,既摆脱了空洞乏味的说教,也很好地渗透了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又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群、微信群,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探讨社会热点事件,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针对生活中或就业实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这种平等、友好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了老师与同学间的距离,从而真正做到“亲其师、重其道”。

4结语

第6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低头族 手机依赖症 无手机课堂 学风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广大青年学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据调查六成95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近半数的90后用户患有“手机恐慌症”,不到15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这种现象甚至延伸到了课堂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这种负面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正常的上课秩序,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许多老师也惋惜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台上口若悬河,而你在低头看手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安全、文明、合理使用手机,已成为高等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淮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近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15个二级学院,在校学生近2万人。近年来,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成果显著。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学校同样面临着部分学生沉溺手机不能自拔这一问题。关注到这一现象,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从2014年3月21日起,率先在淮南师范学院开展以“手机管家,珍惜时光”为主题的争创无手机课堂系列活动,两年多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定的经验。

一、广泛宣传,全面发动

在开展“手机管家,珍惜时光”争创无手机课堂活动之前,我们对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936名大学生中,课堂使用手机率为84%,经常使用手机的占59%,只有5.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极少使用手机。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低头族”,变成了“手机奴隶”,美好前程“葬送”在了手机屏幕里。

大学生上课普遍、频繁使用手机的现象也引起了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领导的关注。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以“手机管家,珍惜时光”为主题的争创无手机课堂活动。2014年3月下旬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召开了“争创无手机课堂”动员大会,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主要团学干部、学生党员代表参加了动员大会。活动初期采取了制作宣传板牌、横幅、召开主题班会、话题微博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力图使同学们认识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危害。团学干部、学生党员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线上宣传工具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号召同学们安全使用手机,注重手机使用时间和场合,在课堂上自觉关闭手机,做文明学生。经过前期广泛有效的动员,包括14级广告学1班、14级新闻学1班在内的20多个班级参加了无手机课堂活动,学院为这些班级统一配备了手机袋,在这些班级试点进行“无手机课堂”活动。

二、多措并举,重点推进

经过广泛宣传,部分同学认识到上课玩手机的弊端,课前主动把手机放到手机袋。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在上交了手机之后,上课无所事事,出现睡觉、聊天、看课外书等情况,下课铃声一响就蜂拥去拿手机,造成活动实施早期成效并不显著。如何贴近学生实际,更好的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增强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安全、合理、文明使用手机,成为一个问题。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广泛调查,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低头族”这种现象是由学生理想信念淡化、自制能力弱、课堂管理不严格、监管机制不健全、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陈旧等多种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作为学生生涯的新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发展阶段,是青年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大学教育不同于以往以管束为主的基础教育,宽松、自由的育人环境也容易使部分学生步入大学后突然没有了人生目标,出现沉迷游戏、课堂玩手机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例如,新生入学可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主题讲座、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重要性和教育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新的人生目标,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可以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学习目标,进行学业生涯规划。针对大四毕业生则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导师讲座、毕业生现身说法等方式使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和目标。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了清晰的未来规划,明确自己每一个阶段需要做的事情,自然就会渐渐远离手机。

2、开展手机礼仪知识的宣讲与培训。通过主题讲座、“两微一端”多种宣传方式及主题活动,号召大学生安全、文明、合理使用手机。首先,宣传网上不良信息和虚假广告给大学生带来的安全隐患,号召大学生安全使用手机。其次,讲解手C使用健康知识和礼仪,包括手机铃声的设定要文明,使用手机要注意场合等。让学生意识到文明使用手机对促进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促进文明校园建设、促进大学生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最后,号召大学生控制手机使用时间。使学生明确手机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但过度的依赖和不分场合地使用手机同样也带来很多危害,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对个别“手机依赖症”严重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时间,引导他们和谐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等等。

3、加强督查管理,强化课堂纪律。大学课堂“低头族”出现的另一原因是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课堂管理的缺失。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同学们心中的大学是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加上课堂管理秩序的松散,也助长了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不良风气。针对这一现象,加强课堂的督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学院成立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参与的学风督察组,对上课使用手机的同学予以制止,采取批评、出板报等方式进行教育,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课堂纪律,效果显著。

4、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调查中,部分同学反映课堂知识枯燥、陈旧,缺乏吸引力是他们上课玩手机的原因之一,有的老师的教案一用几十年,早已与时代脱节。还有的老师上课缺乏与学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只顾讲自己的,完全不关注台下学生的状态。针对这些现象,学校也对任课老师做了相关要求,例如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上师生的沟通、交流、互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发现“低头族”及时制止,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缺失,也是学生沉溺手机的原因之一。为使学生从手机中解放出来,学院积极响应团中央“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号召,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学院相继举办了“女生节”系列活动、“篮球赛”、“十佳歌手比赛”、“挑战主持人大赛”、“榜样的力量交流论坛”、“青春・梦想”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同学走下网络,走出宿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机依赖症”。

三、建章立制,他律自律。

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纪律是我们行为的准绳,任何一项工作想长期的有序开展、执行,就要设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安全、文明、合理使用手机,最后的落脚点同样是规章制度。学院把安全、文明、合理使用手机列入学生管理制度条文,使之成为校内对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做到有章可循。首先,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和手机登记、使用承诺制度,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必须接受国家、学校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管理规定进行的管理和监督,遵守教学秩序及宿舍安全和作息管理规定。其次,学院成立学风督查工作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对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W院在注重教育和工作方法技巧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学生不当使用手机,都会被记录在电子档案中,该记录会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优、评奖、等个人及集体荣誉的评定挂钩。这样确保了制度的贯彻执行,为“无手机课堂”的有效进行奠定了基础。

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育人工作更加规范化、秩序化。同时,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手机礼仪知识的宣讲与培训,加强督查管理,强化课堂纪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形成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无手机课堂”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使“低头族”们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自觉践行“无手机课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7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 高考改革 专业能力培养

近几年来,国家为培养新型人才,对教育方面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上面。浙江省根据国家考试制度改革要求和本省的实际情况,推出了2017年新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改革目的是体现英语所特有的学科地位,回归语言实际应用的本质。

高考英语制度的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师范生作为中学英语教育的后备力量,他们在高校中受到的教育能否迎合现今高考改革后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变化,对今后中学英语教育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英语师范生的教育现状着手,通过对高校英语师范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高校在英语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的问题,探讨高校培养英语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能力。

一、新形势对英语教师的挑战或要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英语教师的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从新课标到现今的高考制度改革,每一次重大的变革无不给从业的中学英语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考制度改革后,社会对中学毕业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促使中学英语教师有更完美的语言能力、更高的语言水平和更强的教学能力。然而与社会对英语教师的要求相比,目前的中学英语从业教师的水平明显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在职的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同时社会也需要即将踏上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英语师范生能尽早完善学习,具备较强的社会需要的教学能力。因此,师范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高考带来的对英语教师的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的形势下,需要有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师范高校要努力改革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加大投入对英语师范生英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否则,那些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将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下被很快淘汰。

二、英语师范生专业教育的现状

为了解浙江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生教育现状,本文对外国语学院大一至大四的英语师范生以问卷的形式从新形势对英语教师的挑战或要求、师范生专业教育现状及相应的对策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校在英语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知道,74%人对高考改革并不是十分了解,说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不够关注和重视,没有职业危机感,心里没有做好准备,总觉得这些离自己很遥远,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以及做相应的了解。

其次,问卷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高考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中显而易见的机遇是自身专业素质可以得到更快提高,也有机会探索许多新邻域,开拓眼界,同样的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至于挑战,对就业形势来说还是相当严峻的,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才更加严格,教学素养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教学方式将面临不断革新,而且教师需涉猎更多方面以适应学生个性。由此可见,学生的危机感还是有的,只是并没有为这份危机感而付诸行动。

最后就是目前学校在师范生教育上的不足,由问卷我们可以看到,52%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72%的人认为关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不够,高达88%的人觉得师范生在口语语音方面的素质有待提高,还有86%的学生觉得与教学有关的实践不够多。由此可见,高校在师范生教育还是存在较大的问题,有待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

三、英语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师范生职业规划思想教育

俗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动力去做好一件事,那么只能是一事无成。因此,我们高校英语师范生首先应该树立对自己负责的积极人生态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我们的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因为与职业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师范高校可以给师范生开设两次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一次在大一,另一次则是在大三的时候。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以简单介绍为主,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这主要是一个领进门的过程,让学生在大学一开始就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大致的雏形。而大三的职业规划教育应重点引导学生对职业的详细规划。引导学生做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特点,做一个完善的职业规划。认识自我,是确定职业目标的基准,是职业规划的前提,任何职业目标都不可能脱离自我而存在。最后,学校要加强英语师范生职业教育,帮助英语师范生端正就业态度,切勿好高骛远。同时学生还应积极去了解未来职业以及职业相应的要求,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充耳不闻天下事,很有可能会失尽先机,还未毕业就已失业。

(二)优化师范生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较强语言能力和较高英语素质的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了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由于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应与不断改革的教育背景紧密衔接,着力于优化高校师范生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第一,专业课程的开设应层层递进,打牢英语专业知识。基础阶段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有些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太过超前,不仅如此,还大大压缩课时,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比如语法这门课,本来内容就多,再压缩成一个学期的课时,实践完全不够,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许多内容不理解,无法完全掌握重要的知识点。都说造大楼打地基很重要,这些基础知识就好比楼层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的好,大楼才能又高又稳固。高年级阶段的课程应加强英语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两年语音、语法、基础英语等课程的知识积累,又通过口译、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课程的学习,英语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第二,加强师范生口语语音的训练,大一到大三都应开设相关的课程。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口语能力,才能适应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流利的口语,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高考改革后,加入了口语考试,对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的要求将更加严格,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语音和口语表达。师范院校可在大一时期开设基础的语音课,而口语课则应该大一大二都要开设,毕竟口语的培养重在开口说和练习,一口流利而标准的发音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如果不去读、不去练习,想要好的口语发音简直是异想天开。到了大三,口语练习也不可松懈,可以提供一些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等的机会,让英语师范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练习口语。

第三,重视课程的实践性。课堂教学技能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操作性强,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首先,学校应多多开设实践操作相关的课程,多提供各方面渠道,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课堂教学,锻炼其教学能力。而且,学校必须完善实践环节,建立比较固定的实践基地,加强与中小学实践基地的联系。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师范生见习和实习的开展严格监督,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其次,老师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关于培训机构或者家教的信息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闲暇时候能积累一些经验。在实习中,应落实教师蹲点制度,及时指导学生开展有效教学。同时落实同伴互帮互学制度,要求实习生之间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之后互相观摩,共同反思和提高。最后,学生自己更应该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切不可偷工减料,要抓住每一个上讲台的机会,好好锻炼自己。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仅仅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就永远不可能进步。

(三)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是一个杰出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要求。可见专业技能培养是多么的重要,那么问题是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一方面,大学的英语老师应及时适应新变化,提高自身素质。大学英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己不断优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不仅仅是高校英语师范生,对大学里的英语教师也会带来一定影响。这个时候,大学的英语教师就应该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做出调整。都说“学无止境”,一点不错,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若是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大学英语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了解最新教育资讯。也说过,“打虎还需自身硬”,有些大学老师浑水摸鱼,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如此这般,学生怎么可能会有提高,这无疑是在误人子弟。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学生负责。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可以传授学生最新上课技术,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上课;增加学生去微课教室上课的机会,鼓励学生上台;当然,对学生上课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提出建议。

另一方面,学校应专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师资的重要使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应更加注重师范生技能的培养。有些综合性大学,虽有师范专业,但对师范生培养重视程度的现实情况与其所对外宣称的情况名不符实。如果没有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没有为师范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怎么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呢?因此,学校应专注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程安排上做到尽职尽责,还应尽可能为师范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可以在校内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适当嘉奖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教案板书规划大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还可以与当地一些中小学协商,让师范生能早日走进中小学,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学生可以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进出中小学观摩锻炼。只有学校做到了足够的关注,学生才能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对学校产生浓浓的归属感,学习热情才会更加浓厚,专业技能才会提高。

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方案不断革新是时代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英语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我们需要学生、老师以及学校多方面的努力。英语师范生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付出实践性的努力;大学英语老师则要扮演好指路明灯的角色,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对学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师范院校要尽可能为师范生优化学习的条件,完善课程设置,创造实践的机会。只有当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够迅速满足时代的要求,大学师范教育才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 施隆光.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8).

[3] 陈振坚. 90后大学生往何处去[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

[4]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5] 梁晓庆.高校师范生口语能力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1).

[6] 刘文洁.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多元化培养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7).

[7] 刘夏芬.从需求分析看高校英语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8] 刘夏芬,施晓燕.中小学英语师资教育问题调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

第8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课程改革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外语院校学生都会在在各个阶段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且会根据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进行评估和调整,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大学生今后所要从事职业要求。学生在就业后经常会出现行业知识缺乏,不懂本行业专业术语,导致企事业用人培养周期长、培训费用大等,或陷入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所要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又急需就业,却没有合适的单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计划将外语院校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和目前外语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实际运用与课程设置间的矛盾点,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外语人才。同时最大可能地达到学生所规划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及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调查课程改革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多方位发展学生的自身素质,拓展各领域知识,提高学业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并指出现阶段外语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以促进不断的完善,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

2.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方式

收集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初步的统计,了解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学生的职业规划。

本问卷以我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对象,结合学校的就业调查,对东语学院日语、韩语、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西语学院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总计进行了近2000份问卷研究,并通过网上回馈,收回有效纸质问卷及电子问卷合计1304份。在老师和各学院学工部门及学校招就处的协助下顺利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从中了解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课程改革教学的评价,整理出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程的不完善导致的就业问题。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数据收集。下面截取问卷调查的两个主要问题,分析调查结果。

(1)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A.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知道

其中选择不知道的同学有578人,约占总人数的44.3%,选择比较明确的占502人,约占总人数的38.5%,而明确的同学则只有224人,只占了总人数的17.2%。由调查统计可知目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很低,这也导致了大学生自我评估不明确,没有确定的职业选择,也造成了大学生的自身的潜在优势未能很好的开发,降低了自身毕业后应对竞争的能力。从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缺工作,而职场却又缺的是复合型人才(即称职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在此方面的监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职业规划对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你觉得在对外语院校哪些选修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来适应以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A. 管理学类 B. 法律类 C. 教育类D. 机械类 E. 金融类 F. 纺织类 G. 经济类

调查结果统计如图1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经济类和金融类的占的比重比较大,分别占31%和21%。

于此同时,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所开设课程对就业有帮助,但需要完善的占52%。从各别抽样调查的访谈中,有些学生认为,目前经济和金融专业比较有就好的就业前景,进修就是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图表反映出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受学生的欢迎度较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增设经济金融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实现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另外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毕业生认识到了一些专业商务外语证书在职场上的重要性,例如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等考试,也成为了外语专业学生要步入外企的一个砝码。

图1

三、课题研究改革方案及结论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每当毕业季来临之时,必定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高校的教育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高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大学生活经常被认为是“混文凭”,间接影响着高校的招生情况。所以很多高校也想用优秀的毕业生来证明自己的教育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显得颇为重要。笔者认为,深化语言类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实质性突破,把专业的价值和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结合语言教学,尽早抓起针对各类学生学习类型、方式及就业方向有关的各类指导,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二)选择性原则:着力开发适合学生特色的各种课程,并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语言类专业所涉及的职场需求,不拘泥于专业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职业能力。

以校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条件,根据校情,建立新的选修课程机制,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培养及输送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设各类实践课程,增加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提供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时间,增加面试技巧及职场礼仪的专项讲座等。

总之,对于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忽视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及目标规划尚不明确,缺乏求职方面所要具备的综合条件,只注重课本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在较大空间上有待进一步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座谈会或实例教案,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使其了解市场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性和规划性。另外根据本校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安排和不同年级选课进展情况,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财政学、会计学、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商法的选修课程,这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也从另一面也能避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境地,使就业朝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伟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春灿.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杨国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03).

第9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范文

一、在完整统一中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有些作品单独拿出一个字来看可能算不上成功,但是如果放到整幅作品中观察,可能是神来之笔。从这个角度说,结构决定效果,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细节的设计,更要关注结构的整体优化。

以“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为例,在教学“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1)设计情境,导入课题。彩票销售员林海燕接受顾客电话订票,恰巧这张彩票高中500万大奖,然而顾客没有及时去取彩票,请学生以彩票销售员林海燕的身份说说自己该怎么办?在情境中引入课题“诚实守信”。

(2)阅读故事,导出概念。以PPT形式出示“信义兄弟”的事例,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启发意义,最后小结板书:诚实守信的含义。

(3)合作探究,感悟意义。引入中央电视台曝光的“某紫砂煲用泥巴做原料的行为”这一典型失信事件,将学生分成六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从正面引导,让学生相信:虽然社会上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但我们依然要相信,只有诚信才能真正持久地发展我们的事业。

(4)自我小结,启迪觉悟。再以彩票销售员林海燕的事迹为例,以学生发言为主,结合“我该怎么办”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和课程小结。

(5)练习实践、培育美德。结合个人所学专业、从事职业应如何实现诚信为题,安排课后实践活动,以巩固诚信课实效。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素材提供、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反思与小结、巩固与练习等环节做到连贯一致,有效优化了课堂结构。

二、在快慢有节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有些教师推崇“大容量、高密度”的课堂,无片刻闲暇,让人感觉紧张、压抑。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紧锣密鼓,没有过渡也没有变化,根本无美感可言。课堂教学应做到快慢有节、张弛有度,才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兴致盎然。

以“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例,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相对密切,在教学中比较适合开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笔者通常以3分钟~4分钟的时间完成新课导入,语速可适当加快,以精炼的语言导出新课主题,重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然后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相应问题,播放案例视频。此环节教师不说,学生自我调整学习节奏。在接下来的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每个案例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重在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评,使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射出来。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这时把节奏放慢,缓解学生激动的情绪,松弛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在上述环节中,体现了课堂节奏的快慢、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及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使课堂教学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显得跌宕起伏、疏密有致,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美。

三、在其味无穷中把握课堂教学的意境美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个个特有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情与理、形与神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思想、美的人格和美的事理,从而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每节课上都引入一个成功的“职教之星”,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每一位中职学生:只要我们能认清自己,把握住机遇,便能成为明日的行业状元。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与评价”的内容时,笔者引入了“职教之星”叶银娟的事迹:毕业于千岛湖职业高级中学的叶银娟,先后当过组长、代领班、领班、副店长,她在工作中总结经验,还自学商务英语,懂得规划自己未来的目标,因此她的工作总是顺顺利利的。再比如讲授创业的内容时,笔者引入了毕业于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戴永军的事迹。创业之初,他慎重思考,不随大流去做鞋,而是另辟蹊径为众多鞋企做广告、做企业形象包装。这独家经营又迎合鞋乡企业需求的经营模式,为他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又去盐城置工业园卖商铺、收购某公司。正是他的积累,涉猎各类知识,还跑商场、进企业,找管理者聊天,才使他的创业生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不仅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能将一定的态度、价值观渗透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这些美的人物、美的事迹、美的形象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学生,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在师生互动中把握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实践证明,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标,不是完美的课堂。笔者认为,要构造完美的课堂,须精心布局教法和学法,充分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达到教学互动互补,互相促进,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在“货币的职能”这章节教学中,教师先介绍商品货币的相关基础知识,后采取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结合当今社会中时有存在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有两戈,伤尽古今人品”等观点和“拜倒在金钱脚下,为了钱,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等热点话题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辨析、归纳和总结。这样,在师生课堂教学互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相应知识重点和难点,并对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认识,达到了课堂教学、社会认知、学生思想素养发展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