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会计核算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模式

第1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PPP为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缩写。所谓PPP模式,一般是指私营部门获得公共部门的授权,为公共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运营项目,通过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自的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效率,实现资金的最佳价值的项目运作模式。PPP模式,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运作模式。PPP模式可分为建设-运营-移交(BOT)、管理合同(MC)、委托运营(OM)、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不同运作方式。PPP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自然资源开发和城镇化等大中型公共项目,它一般具有资本集中度高、投资额度大、投资期限长且投资回报一般不高、参与方较多且各方利益常不一致等特征。PPP模式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加大城镇化建设和地方债务负担加重的情况下,有着诸多优点:能够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效率,支持国家城镇化进程,能满足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要求,满足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要求,也能缓解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困境,因此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企业通过PPP运作模式积极参加公共设施建设,PPP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渐成公共设施建设主流模式。2015年8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专门指出,要“加快棚改、铁路、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设立PPP项目引导资金,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本文主要以PPP模式的业务流程进行为基础,对相关会计核算进行讨论,供会计工作者在PPP模式下进行会计核算时作参考。

二、PPP业务具体流程分步及注意事项

以BOT运作方式为例,PPP项目主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识别;2.项目准备;3.项目采购———包括项目发起、项目筹备谈判;4.项目执行———包括成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融资;5.项目建设———包括项目建设、项目完工验收两阶段;6.项目运营;7.项目移交。从政府角度看,在准备和招标阶段,就应该对项目的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项目主办人出资要求提出合理要求,制定合理的投标方案,确保从政府角度出发的最佳社会效益。从企业的角度,在投资项目时,首先应对项目进行基础评估,根据项目特点,确定合理的联合主办人,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合理的本金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权益退出和再融资安排,确保自有资金的合理收益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PPP业务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依据

由于PPP模式涉及的会计核算通常较为复杂,财政部于2008年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对BOT业务提出了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具体核算指引。BOT模式可以看作是最典型和完整的PPP模式。PPP模式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确认收入和成本:(一)如果项目公司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建造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可按照《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确认相关收入和费用。基础设施建成后,项目公司可按照《收入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并在区分具体情况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实际运作情况中,确认无形资产的居多。(二)如果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或两者兼有。

四、PPP业务的具体账务处理

PPP业务种类多,但会计处理可以分为两类来讨论,一类是托管模式,一类是特许经营权模式。

(一)托管模式

1.建设阶段会计核算。经济行为假设:某一公共基础设施,确定采用PPP模式,先由政府通过招投标确定××企业为中标人实施项目建设,待项目完成后由企业代政府管理维护该设施或提供公共服务,并通过政府付费实现企业收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政府出资采用PPP模式———通过招投标确定建设者———项目建成后付费托管,目标是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好可供利用服务于社会大众;企业的职责是:通过承建、代管或者运营该公共基础设施分别获得收益。综上所述,企业的会计核算可分建设和代为运营管理两个阶段。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的建造合同核算相同。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举例如下:⑴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工程合同收入、结转工程合同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工程工程施工—合同毛利贷:主营业务收入—××工程⑵发生的工程建设费用计入合同成本: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⑶与政府结算发生的工程价款:借:应收账款—××政府贷:工程结算—××工程⑷收到政府应结算的工程价款: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政府⑸项目完工移交政府并进行决算:借:工程结算—××工程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工程施工—合同毛利2.运营阶段会计核算。工程承建结束,进入政府付费、企业负责运营管理阶段,其核算与劳务合同的核算基本相同:⑴确认劳务收入:借:预收账款—××政府贷:主营业务收入—××工程⑵结转劳务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工程贷:劳务成本⑶发生劳务成本:借:劳务成本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⑷收到政府预收的劳务款:借:银行存款贷:预收账款—××政府

(二)特许经营权模式

第2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一)根据一级会计核算科目进行汇总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持续出现新型的经济模式,经济业务活动也趋向于复杂化,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所需的总账科目日益增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零级核算模式便是会计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核算特点:1、采用随机核算制。在零级核算模式下,可以更为随机地开展各种零级核算任务,更具灵活性。2、在当前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这样就能够构建全新的零级科目,并可在业务现场进行指定,更能够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3、所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单单为汇总模式,同样还体现出逐笔计算的核算方式;4、在满足编码方式的一级科目的核算方法基础上,形成更新、更具概况性的核算指标。5、受复式记账以及会计恒等的约束,进行会计核算时符合基本的会计核算原理性特性。

(二)实时核算模式。实时核算,主要是指于会计核算期间内及时地响应。实时核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核算特点:1、应用实时核算模式,更能够及时地提供满足国家会计核算要求的会计核算数据;2、严格根据当前科目编码以及核算单位进行核算,并在数据化的编码体系中存储企业会计核算所需的会计编码;3、按照汇总模式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再应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式,这是与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最大的差异点;4、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受到复式核算、账账相符等会计基本原则的约束,并体现出典型的原理性会计核算特性。

(三)分组核算模式。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需求,对当前不同会计科目进行随机性地分组或汇总时,进而汇总成为不同的会计科目时,这些会计科目可以称为分组科目,而按照分组科目进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便是分组核算模式,此种核算模式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突破传统的科目分级体系,重新按照企业业务规则进行核算,进而为企业提供完全不同的明细分类核算体系。分组核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核算特点:1、应用随机核算体系,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不同的明细核算体系;2、在当前的明细科目基础上重新进行科目的分组操作,从而构成不同的分组科目,并据此进行核算操作,并且所进行核算的会计编码大多均是在作业现场马上指定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3、此种会计核算模式不采取应用汇总的会计核算模式,而应用逐笔序时的会计核算体系;4、在进行会计核算操作时,受账账相符等方面的约束,符合特定的原理性会计核算的特性要求。

(四)混合核算模式。混合核算模式,就是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需求,进行重组包括一级及各级明细科目在内的不同会计科目,从而构成不同的混合科目,并基于此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假如把零级核算和分组核算融合在一起,并且融合了一级科目和明细科目,并由此进行会计核算操作,这就构成了混合会计核算模式。此种会计核算模式的意义就在于突破了会计科目的约束,可任意进行组合不同级别的会计科目,并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核算体系。混合核算模式拥有以下几个特性:1、应用随机核算体系,从而实现不同的混合核算体系模式;2、不区分会计核算的科目级别,并在当前会计科目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并由此重新构成新的会计科目,并完成会计核算操作。3、此种核算模式仅仅采取逐笔序时的会计核算方式,而否定了汇总的会计核算方式;4、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受到账账相符的会计核算约束,并且吻合特定的原理性会计核算要求。

二、结束语

第3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关键词:PPP;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一、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公私合营、公私合办或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最早应用于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或短缺问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造。当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类型,其运作形式较为复杂。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应满足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两大关键点,项目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体现产权变动关系的会计信息;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PPP项目的结构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差异,因此,项目范围界定应从PPP项目本质出发,而非以形式限定。会计核算上,由于PPP项目为公私协作项目,因此,分析会计问题应当从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出发。

(一)政府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现金收付制基础上的公共设施建设,其固定资产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不在政府部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来,而责权发生制下的PPP项目建设,需要将资产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从政府主体出发,PPP项目建成的资产政府拥有最终所有权,项目公司具备定期使用、收益的权利。政府在取得资产时,也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基础,而应当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在会计处理中,政府必须理清PPP项目资产类型,才能进行资产核算。

(二)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相关问题

按照PPP项目流程,会计核算应当分为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及资产移交阶段四大阶段,以下分阶段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项目公司由政府以特许权协议,授权投资代表机构与私营部门联合出资注册成立。一般的,公共部门构成较为简单,而私营部门构成较为复杂且通常以联合体形式存在,这就会出现部门内部划分了若干个产权主体,由于PPP项目会计目标中包含“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传统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以企业为一个核算主体,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关系,因此,要在PPP项目中准确反映各方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影响,并符合会计目标,就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2、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首先,PPP项目资产性质存在区别,一般会分为完全产权资产与特许经营权资产,项目公司应当清晰区分核算,不能混淆。第二,要关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由于资产建造完成所有权归属公共部门,特许经营权以取得资产为代价,且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能够取得预期经济利益并可以可靠计量,因此,特许经营权也具备资产属性,应当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时,应该关注益物权与无形资产的差异,在确认为金融资产时,应该注意资产属性界定中,财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第三,借款费用的处理。项目资产在没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全部资产投入应视为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则应归属“全部投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产要在后续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支出,并且费用的确认需要费用“效用”确实发挥出来。因此,建造期间由于费用“效用”并未实际发挥,该借款费用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建造期间资本化处理,以增加项目资产账面价值,其他情况要做费用化处理。

3、项目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根据解释2号,项目公司应当注意,金融资产模式下,项目收入若确认为投资净收益,会造成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异动,以及营业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若PPP项目以债权方式融资,就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同时,在后续支出处理上,PPP项目应注意更新改造义务支出的属性,这类支出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是PPP项目资产价值组成的部分,为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期结束后,公共项目资产当移交公共部门,剩余资产属项目公司资产。对于无偿移交部分,由于不计残值已经在运营阶段摊销完成,因而不需做会计处理,而对于剩余资产,就必须按照协定及法律做清算处理。

三、优化PPP模式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适用的,PPP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强调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例如,应当将资产分类简约化,避免确认中金融资产处理及无形资产处理中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避免无形资产摊销中漏洞为不法者提供盈利后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二)关注业务流程

以BOT项目为例,PPP项目主要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及移交七大环节,要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处理,在流程上就应当对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主办人出资提出合理要求,在保障政府社会效益与项目公司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对项目评估,确定投资结构、贷款比例、权益及再融资安排等项目,避免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权益、资产属性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关注会计原则确定

会计原则指导PPP项目会计核算,因此,工作中必须重点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一般的,PPP项目会计原则的明确应当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及会计要素计量三方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失误及偏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编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会计核算案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

[2]张君.PPP模式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会计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14(10)

第4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PPP模式,又称为公私合办、公私合营和公私合伙制,是一种公私合作开发公共服务的运营方式。PPP模式下的项目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组成的机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两个部门签订合约,以特许经营权为基础,全程合作,对项目进行共同设计开发,并共同承担风险,当期满后再将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这一模式的出现,正是由于政府部门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的足够的资金支持,需要利用私人部门进行资金上的补充,提供技术和相关管理经验的帮助,主导者依然是政府部门。由于私人部门的参加,引入了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了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

英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最早使用PPP模式,其吸引社会资本、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和短缺问题的能力逐渐显露,随后这一模式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借鉴和引用。

二、PPP模式下账务处理模式

1、托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先通过投标确认中标人,再由项目公司进行建设并提供服务,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期间获得经济利益。政府部门付给项目公司一定的费用,保证更好的完成项目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2、特许经营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门和私人部?T签订合同共同对项目进行建设。在这期间,项目的经营权暂时交由项目公司。根据特许经营权的规定,项目公司需将项目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项目周期结束后,再移交回政府部门。

三、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会计核算是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货币来对生产活动进行衡量,并以报表等方式呈现给经济主体的管理者。在会计工作中,会计要素确认和会计要素计量是会计原则的两大关键点。在PPP模式下,项目的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能充分体现双方产权变动的关系,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两大主体出发进行分析。

1、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公共设施会计核算中,如公路、桥梁等的建设,是无需在政府部门的会计账面上体现的,因为其采用的是现金收付制,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的核算。这一会计处理方式目前以不再适用于PPP模式下的项目核算了,因为在PPP模式下,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资产必须在会计上予以确认。政府部门对项目及其资产拥有最终的所有权。政府在取得项目资产时,必须清理其资产类型,并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而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的基础。

2、以PPP项目公司为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

PPP模式下的项目共有四个周期:项目公司成立、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项目移交。接下来将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

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以特许经营权为基础,共同出资建立项目公司。政府部门构成较私人部门简单,私人部门构成更多以联合体的方式存在,因此在项目公司内部会出现多个产权主体并存的局面。而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的问题,通常是以一个企业为核算的主体。因此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不再适用于PPP模式下的项目公司核算。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满足受托责任需求,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PPP模式下会计目标的重要内容。

(2)项目建设

PPP项目公司将资产分为完全产权资产和特许经营权资产,在具体会计核算时应清楚区分,不能混为一谈。

特许经营权是区别PPP项目资产和一般资产的最主要特征,且其本身同样具有资产的特性,因为特许经营权是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以换取项目资产为代价,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归政府部门所有的权利,且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是能够可靠计量的。因此应将其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3)项目运营

收入的确认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核算内容。在金融资产模式下,PPP项目公司的收入如果确认为投资净收益,则会造成应收账款等指标的异动,从而导致收入与成本不配比的情况。但如果以债券方式融资,则又会对投资者造成极大的误导。在项目后期,更新改造工程时有发生,这属于项目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但却无法为公司带来经营利益的流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部分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

当合约期满,特许经营权不再属于PPP项目公司时,该项目及其资产则应无偿移交回政府部门,剩余的属于项目公司的资产则应归属于公司。对于无偿移交的资产,在项目运营阶段已在不计残值的情况下摊销完成,因此在这一阶段,无需再进行会计处理。对属于项目公司的资产则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算处理。

第5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关键词]安全高效;会计核算网络;多任务模式

山西省体育局财务核算管理中心(简称“我中心”)承担着山西省体育局所属26个事业单位,35个会计账务核算账套、固定资产管理账套以及国库支付管理、财政供养管理、预算管理、年终决算等工作任务。部分单位跨地域分布在不同城市,客观现状使我中心的会计核算网络系统面临着多任务、远程、安全的需求。我中心通过不同网络的优化组合,实现了多任务管理,从而提高了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建立网络体系的思路

一是以现有的会计核算局域网为主体,将会计账务、报表、固定资产账表等软件系统建在局域网服务器中,每个终端在局域网上完成核算、报表等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很方便地转入国库支付管理专用网或Internet互联网中,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对信息资源的利用。

二是将国库支付专网与会计核算局域网部分终端机相连,使其可在专网与局域网之间转换,完成两种不同网络中的工作任务。国库支付专网主要承担直接支付、授权支付、额度计划、财政预算下发、财政各项网上通知等。

三是将Internet互联网与会计核算局域网部分终端机相连,使其可在Internet互联网和局域网之间转换,通过中间媒介(优盘、移动盘等)实现在互联网上远程数据传送以及广泛的信息需求。

四是根据每个网络终端机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规划、选择进入不同网络的角色。例如:终端1至5承担局域网的会计核算与国库支付专网的工作任务,终端6至10承担局域网的会计核算工作任务与Internet互联网资源的使用,也可以将终端7至15规划为国库支付专网与Internet互联网的组合使用。这种划分方式可以灵活组合,可根据终端操作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而定。

二、建立网络体系的前提条件

一是目前财政国库支付管理网络系统已运行多年,随着部门管理的需求,会计集中核算局域网系统也得到广泛使用。Internet互联网已成为媒体信息获取的重要载体。一些部门或单位都已具备这三种现成的网络体系,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多任务工作管理模式。

二是可在所有的网络终端机中增加所需的第二块硬盘,即实现物理隔离的双盘双操作系统工作方式,达到一台终端机当两台使用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硬件设备资源。

三是在所有的网络终端机中加装所需的网络隔离转换卡,用以达到不同网络之间的转换目的,即内网与外网的区分。将会计集中核算局域网系统设置为内网,国库支付网络系统和Internet互联网设置为外网。此方法可将一台网络终端机变为两台使用,充分利用不同的网络资源。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确保了会计集中核算内网的安全。

三、实现三种网络组合的具体方法

一是将会计核算局域网络终端机中加装硬盘,同时理顺两个物理盘的从属关系,即在主板CMOS里IDEPrimdryMaster与IDESecondaryMaster的关系都显示正常,对下一步连接网络隔离转换卡提供正确的关联保证。

二是首先根据网络隔离转换卡的说明书,将卡安装到主板PCI的扩展槽上,将卡的主供电源线与机箱电源相连接,并将卡的IDEPrimdry的接口用IDE数据线与主板的IDEPrimdry的接口连接。然后,将卡上的内、外网电源线插头分别与内、外网的两个硬盘连接。通常将CMOS里IDEPrimdryMaster所识别的硬盘设为外网,另一个即为内网。同时,将硬盘跳线也进行匹配设置。最后,将隔离转换卡上标注的外网IDE接口通过数据线连接到外网硬盘的接口上,标注的内网IDE接口通过数据线连接到内网硬盘的接口上。到此,主板、电源、隔离转换卡三者之间的关系已连接到位。重新启动终端机,检查各连接的硬件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如若正常,安装隔离转换卡驱动程序和内外网转换软件,各终端机可依次调试安装。三是将会计集中核算局域网每个终端机原有的网线水晶头插入主机箱后的隔离转换卡内网接口中,启动系统,根据提示选择进入内网,运行局域网上各软件系统以验证工作状况。由于每个终端机原有的局域网IP地址不变,内网连接状况应当正常。也可通过用ping命令等网络诊断测试工具检测终端机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状况是否正常。例如:在DOS下运行ping192.168.0.1,根据此命令列示的信息判定结果。

四是将国库支付网络专线经路由器分配给所需的每个终端机,经合理布线后,把网线水晶头插入主机箱后的隔离转换卡外网接口中,启动系统选择进入外网,点击控制面板,选择“网络和Internet连接”图标中的“网络连接”,在“本地连接”中点击右键。在属性选项中点击“Internet协议(TCP/IP)”,选择“使用下面IP地址(s)”。例如:第一个网络终端机的IP地址:(192.168.79.1),子网掩码:(255.255.255.0),默认网关:(101.120.1.1),首选DNS服务器(P):(101.120.1.1);第n个网络终端机的IP地址:(192.168.79.n)。子网掩码:(255.255.255.N),默认网关:(101.120.1.n),如此类推。终端机IP地址设置完成后,将“本地连接属性”的复选框“连接后在通知区域显示图标(w)”选中,以便在任务栏中显示网络连接状态。在外网操作系统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jcgc.sx.mof”。进入省级城域网“山西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即原“金财工程”国库支付管理系统。将此网址保存在收藏夹中。并通过IE浏览器工具菜单中的Internet选项,点击“使用当前页”按钮,完成进入“山西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设置。

五是将Internet互联网络线经路由器分配给所需的每个终端机,经合理布线后。把网线水晶头插入主机箱后的隔离转换卡外网接口中。启动系统,选择进入外网。点击控制面板选择“网络和Internet连接”图标中的“网络连接”。在“本地连接”中点击右键,在属性选项中点击“Internet协议(TCP/IP)”选择自动获得lP地址(0)。设置完成后,将“本地连接属性”的复选框“连接后在通知区域显示图标(w)”选中,以便在任务栏中显示网络连接状态。

在外网操作系统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如:http://的网址,进入新浪网主页面。将此网址保存在收藏夹中,并通过IE浏览器工具菜单中的Internet选项,点击“使用当前页”按钮,完成进入“新浪网主页面”的使用设置。

在上述方法中,主要是通过使用网络隔离转换卡完成不同网络间的转换,同时保证会计核算内网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网络体系的安全观念和意识,防息于未然,严格执行电算化规章制度,做到措施到位,常备不懈。在局域网服务器和每个终端机的内、外网系统全部安装一键还原软件和杀毒软件,杀毒软件随时升级,定期更新。用于内、外网数据信息交换的优盘要自带杀毒系统,并人手一个。所有与外部交换数据信息的移动盘、优盘、磁盘。须经专人检验方可进入使用。最大限度地防堵安全隐患。

四、多任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效果情况

一是通过优化网络体系和多年的运行情况看,我中心在仅有10个工作人员的状况下,承担了26个事业单位,35个会计账务核算账套、固定资产账务管理账套、国库支付管理、财政供养管理、预算管理、年终决算以及部分单位跨地域管理。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完全依赖于网络体系的综合使用效率。历年工作都能够顺利完成,特别是会计账务核算的局域网系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和损失。这是严格执行会计电算化制度和网络安全制度的结果。

第6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关键词: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得到了较大发展,整体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了人们对相应产品的需求。在实际情况中,我国虽然在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制定了多项法律规范,但是这些制度规范已经不能不能较好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形式,而且许多单位内部情况也存在着较大问题,致使会计核算质量不高。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优化,保障会计核算质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正常经营。

一、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概要

经营性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种,其主要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且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以及排他性。在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上,由于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着社会公益性以及经营性,所以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需选择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模式,这样才能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系相关职能的正常实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体制的影响,许多单位只对收付实现制进行了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主要将现金收支看作总收支,缺乏一定的成本核算,致使相关会计信息难以较好符合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最终给单位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

二、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中,受自身体制以及多种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会计核算模式出现了多种问题,核算数据不能较好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给单位多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管理人员的决策带来不利。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缺乏适应性和科学性,核算依据不够充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模式,这种核算模式下产生的相应会计数据难以较好反映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从而给单位多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在收付实现制作用下,单位的收支项目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存在不统一问题,由于有些费用并不属于经常性支出,不会在每个会计季度内产生,但是当其产生时,在会计年度内的支出就会极大增加,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致使相应结余下降,相关数据的准确性降低。很多情况下,支付环节与采购环节存在一定的分离性,当单位采用固有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时,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与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不相匹配。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对自身资产进行核算时,大都只对规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核算,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而固定资产的更新需通过一定修购基金完成,导致会计核算质量较低。许多经营性事业单位大都在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核算标准,但是在固定资产的损耗核算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当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不断增加时,单位固定资产中的账面值与净值会产生不匹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资产原值没有包含一定的资产损耗,致使单位资产总量存在虚增情况,一些会计账目难以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负债水平。折旧费用属于成本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单位在成本核算中并没有对折旧费用进行考虑。单位固定资产一般包括设备费用、修购基金等,而这些内容都存在一定折旧现象,如果单位不将折旧费用纳入成本核算中,将导致核算结果与单位实际经营情况不相匹配,最终给单位正常经营带来不利。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单位一般对经营性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进行操作,对非经营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核算成本方式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的界限并不明确,难以对成本费用进行准确分配,而且对非经营性业务的成本部进行核算将难以对单位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明确。这种成本核算方式不仅给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不利,而且对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了较大影响,所以对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改进势在必行。

三、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改进方法

1.有效应用权责发生制

在实际情况中,会计核算依据的选择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单位自身性质、单位业务模式等,一般情况下,由于一些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行政单位会计都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开展依据,所以经营性事业单位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存在着一定复杂性,如果只依赖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将难以保障相关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因此,企业可以对权责发生制进行有效应用,促进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和谐统一。由于单位的业务形式较多,所以单位须对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进行合理应用,并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样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较好提高核算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帮助单位对相应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才能更好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完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

基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身特性,其会计核算过程会受到人为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信息极易出现失真问题,不仅对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而且还给管理人员的决策带来不利。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并细化相关条例,以促进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管理人员需加强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全面监督,并对相关会计账目进行定期检查,核实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以确保会计信息符合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管理人员必须完善风险机制,并落实责任制,将会计人员的利益与核算工作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质量意识,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单位会计核算的有效性。

3.加强单位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经营性事业单位相关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业务的开展效果有着较大影响,所以单位必须加强成本核算。经营性事业单位必须对各种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明确开支标准、业务特性等内容,进行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进行操作。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单位必须将折旧费用纳入成本核算范围,并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提高成本核算质量,增强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在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是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对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保障会计核算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况中,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并不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而管理人员又疏于管理,致使会计核算质量并不高。因此,基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优化,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更好保障会计核算质量,维持单位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广宏宇.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初探[J].现代商业,2012,(29):260-261.

[2]程远荷.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124,125.

[3]王雅苹.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经贸,2012,(2):161.

第7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关键词: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二合一”模式;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60-02

公安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特殊分支系统,目前公安事业单位既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又有建设型事业单位性质。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初步推进,由此带来公安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核算方式、财务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将发生重大影响。因此,公安事业单位会计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以更好的适应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特殊管理要求,研究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二合一”模式提出

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二合一”模式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建立涵盖公安事业单位各行业特点会计核算体系,统一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和健全公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以适应公安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核算方式、财务管理、绩效考评等管理改革需要。

二、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剖析

(一)会计核算依据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一般采用收入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够准确地、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公安事业单位所有资产和负债,从客观上影响公安事业单位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绩效实施效果。而收付实现制往往将公安事业单位全部收入作为核算期的收入、将全部支出作为核算期的支出,这就直接造成核算期内公安事业单位收支不平衡。

(二)会计科目设置不准确,不利于反映公安事业单位自有资金真实效益

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和一般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别,公安事业单位由于内部管理与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差别,公安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相对比较混乱,会计科目设置时没有考虑了公安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特殊规律,造成了公安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存在某些空白,不利于真实地反映公安事业单位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能准确反映公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益

公安事业单位在对取得固定资产时,对于价值初始确认采取按照实际成本价值入账,既增加公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同时也增加公安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一方面,公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后续使用时没有核算磨损价值和计提折旧,导致公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就直接虚增了资产总额,公安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状况未能得到准确地反映;另一方面,这种核算方式也会导致公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始终没有变化。

(四)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公安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这种财务状况与业务成果信息“二合一”揭示公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具有混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性质,从而导致公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三、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必要性分析

(一)适应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以部门预算为标志的预算体制改革将对建国以来我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供给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为适应预算体制改革需要,事业单位会计逐步向非盈利经济组织会计靠拢,事业单位会计也将逐步实现与国际趋同一致。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预算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己经不适应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统一的公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需要

目前,公安事业单位执行会计制度呈现制度不明、标准不一的局面。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一是公安事业单位虽然执行的是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过于宽泛,公安会计核算制度建设明显不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需要。二是公安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

要求。

(三)规范现行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当前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无法满足公安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需要,公安事业单位的特点就是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大,这也是行业特殊性造成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实际状况,有的单位虽然象征性计提折旧。但总体看,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由于受到一般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局限,固定资产账面数基本是按照购入原值确认,导致固定资产资产账面虚存,不能真实反映其全貌。同时,没有在建工程会计科目,无法真实核算跨年度公安事业单位大修理支出,无法满足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要。

四、我国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二合一”模式思考

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趋势包含了公安事业单位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改革两方面内容,其中公安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主要指公安事业单位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而公安事业单位制度体系则是指适应公安事业单位公共财政制度改革需要,该制度体系改革包含了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目前为止,我国对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还没有专门会计核算制度予以规范,本文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单独构建适应我国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二合一”模式,是当前我国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现实

选择。

(一)会计核算模式选择

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二合一”模式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建立涵盖公安事业单位各行业特点会计核算体系,统一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和健全公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在统一《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框架下,针对公安事业单位所属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实际需要,制定若干反映行业特点的会计核算办法,这样有利于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统一,增强公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可比性,通过制定若干具体会计核算办法来体现分单位会计核算办法。

(二)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协调

构建我国公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要吸纳预算会计中合理部分,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比如:会计假设、会计核算原则等,应尽量保持一致。但在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面,要与企业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有所区别,以建立体现公安事业单位特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大会计要素。

(三)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趋同

公安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设置上,除了要考虑《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外,在名称上要考虑和《企业会计准则》趋于一致。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要求保持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形式上的一致,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和及时了解公安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要保持企业单位内容上一致,以便全面和真实反映公安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全貌。

(四)建立科学完整的信息披露体系

构建公安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可以充分借鉴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并优化组合,形成适应公安事业单位管理特点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其中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包括会计报告体系和会计报表附注体系,对内提供的会计报表既可以根据公安事业单位的不同部门分别设计,也可以根据公安事业单位管理需要体现其差别性。而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情况活动表、国有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资产负债表要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平衡原理设计,以充分满足公安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特殊

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路长青.浅议公路养护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建议[J].山东交通科技,2008,(3).

第8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要建立起科学、有效、合理的政府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离不开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渐完善与发展,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所采取的预算会计模式已难适应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和新的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亟需改革与创新。

一、绩效会计理论

1.绩效的内涵

绩效含义是成绩和效益,绩效内涵可以概括为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与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有益的结果。绩效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其性质有正负之分,凡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绩效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正绩效。反之,不利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时,则为负绩效。

2.绩效会计的内涵

绩效会计的理论基础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管理责任。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是一个单纯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而管理会计一方面要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要帮助管理当局制定计划,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这点来看管理会计人员要比财务会计人员更接近决策层。绩效会计是将管理会计思想与财务会计方法有效地结合。即在财务成果核算的同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分析,努力做到企业经营成果和管理效率的同步核算。突出强化了现代会计的管理意识,试图推动并完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为此,绩效会计确立了会计管理论、收益目标论和要素功效论等基础理论

3.政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背景

(1)建立集中性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与政府会计改革。近年来,旨在建立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而推动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客观上要求对现行政府会计进行改革。主要制度包括部门预算制度、集中性政府采购制度、“单一账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上述财政管理制度的本质是转变公共财政管理的分散性,建立以集中性为特征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财政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

(2)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与政府会计改革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公众及相关部门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建立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效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会计系统提供基于部门、项目、服务的关于资源消耗与产出之间在“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等方面的对比会计信息,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

(3)全球性政府会计改革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推动。政府会计改革进入以支持结果、效率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为重点的新阶段。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政府财务状况全面而真实的核算与报告、资源耗费与部门及项目产出成果之间的配比,成为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

二、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措施

1.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等。因此,事业单位为了更好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费用,为绩效预算实施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会计核算体系

为配合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应是一个集财务会计建立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4.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5.建立绩效会计核算监督评价体系

首先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事业单位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事业单位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单位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了分配竞争和激励作用。

6.建立绩效预算管理的企业动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基于多维动态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使企业预算的编制与监控建立在动态的多视角分析的基础上,弥补长期以来对企业绩效主要采用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的不足,即把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反映企业过去的历史经营状况,以事后为主的静态管理行为扩展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动态管理行为,建立起除财务指标考评之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视角的动态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企业业绩是多层面的,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因为企业的长期目标几乎总是纯经济效益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且具有综合反映企业业绩的功能。在企业绩效预算管理下,为了有效反映企业综合业绩,使企业各利益主体对企业经营状况从各自角度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经济效益指标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方面反映企业绩效。

①财务指标:包括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等。其中前四个与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评价的内容相同,后两个是根据上市企业的特点而考虑的。

②非财务指标:主要从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合同交货率等方面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第9篇:会计核算模式范文

一、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

设定提存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企业单方或与职工双方每期固定的缴费水平,而不确定未来对职工支付年金的水平,也不提供最低保证,职工在退休时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金额以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产生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完全由职工承担,因此也称作“缴费确定型计划”。

在设定提存计划下,由于企业每期缴费金额在年金计划中明确规定,所以企业的会计处理非常直接和简单,主要包括确认企业年金费用和实际缴费两部分。由于企业年金属于职工薪酬的一部分,因而在我国,企业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末,根据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具体受益对象,按照事先确定的缴费金额全部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应付职工薪酬),然后根据协议定期向年金基金缴费。对于按照规定应由职工个人缴费的部分,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应从职工各期应发工资中直接扣除。而企业年金基金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其确认与计量,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取得、投资运营、支付各项管理费用、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以及因职工调动发生的账户变动等业务,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的有关规定,并不属于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核算

设定收益计划,是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退休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由此倒算出企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由于职工在退休后每期所能获得的年金是固定的,年金缴费和投资运营的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因而也称作“待遇确定型计划”。

(一)设定收益计划会计处理的特点

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麻烦,《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职工福利(IAS 19 Employee Benefits)》大篇幅都在介绍设定收益计划的确认、计量与列报方法,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定收益计划里,企业需要通过精算假设来计量每期的应计年金负债和年金费用。精算假设是对确定企业年金费用各种变量的最佳估计(IAS 19),包括统计假设和财务假设两种。前者主要包括死亡率、职工离职率以及职工寿命等;后者主要包括折现率、未来的工资水平以及年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等。

2.设定收益计划经常会产生精算损益。精算损益是由于精算假设变动以及已实现损益等原因产生的应计年金负债的变化(IAS 19),主要包括对职工离职率的调整、对折现率的调整、职工寿命超出预期产生的差异以及年金基金实际投资回报与预计投资回报的差异等。

3.在设定收益计划中,应计年金负债是一项长期负债,反映企业根据年金计划确定的期末对职工未来应付年金的现值,需要选择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

4.企业年金费用的确定比较麻烦,一般与企业当期缴费的金额并不相等。

所以设定提取计划的实施需要精算师参与。精算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前环境下依据一定假设对每位职工的年金价值进行合理的精算,并采用专门的方法(通常有应计退休金估价法(PUC)、累计收益法(ABM)和等额缴费法(LCM)三种),确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而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则是根据精算师精算的结果计算确定企业每期的年金费用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列报。

(二)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年金费用的确定方法

企业年金费用是企业当期应计年金负债的净增加额,具体由以下6个因素构成:

1.当期服务成本(CSC)。当期服务成本是指职工由于当期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年金收益现值,根据IAS19的规定,企业应以估计职工退休时的工资水平和职工当期提供服务为基础,采用应计退休金估价法(PUC)来确定当期的缴费金额。

2.利息费用。利息费用是指应计年金负债由于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利息,根据期初应计年金负债余额与市场利率计算确定,其中市场利率应当选用资产负债表日公司债券或国债的市场利率。

3.年金基金资产的预期投资收益。年金基金资产的预期投资收益包括投资产生的利息、现金股利以及资本利得扣除各种管理费用后的净收益,根据期初年金基金资产余额和预期收益率计算确定。预期投资收益与企业年金费用水平负相关,即预期投资收益率为正时,将减少企业当期的年金费用。

4.前期服务成本(PSC)的摊销额。前期服务成本产生于首次制定年金计划时对原有职工前期服务的补偿,或者对年金计划修改产生的职工年金收益现值。由于前期服务成本一般附有行权条件(比如服务年限等),所以前期服务成本一般选择职工剩余工作年限和服务年限中的较低者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5.精算损益(Actuarial gains and losses)。精算损益是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和应计年金负债现值之间的差额,其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已实现的损益(实际投资收益与期望收益的差额),二是精算假设修改产生的损益。由于精算损益的构成内容经常相互抵消,而且各期变化较大,所以IAS19推荐采用通道法(Corridor Rule),即当期只确认超出期初年金基金资产和期初应计年金负债中的较大者10%以外的部分,按照直线法在剩余工作年限内平均摊销。

6.年金计划削减(Curtailment)或结算(Settlement)的影响。企业年金计划削减是指职工人数大规模减少或者修改年金计划导致企业年金规模大幅减少,比如企业关闭车间、暂停年金计划等。结算则发生在企业削减或中止企业年金计划时,通过交易免除未来期间部分或全部年金缴费义务的行为。但按照FASB的规定,企业年金费用并不包括年金计划削减或结算产生的影响。

企业根据上述因素计算确定的金额确认年金费用,并将每期根据精算师计算的应缴费金额与当期年金费用的差额计入递延年金资产或递延年金负债中,以反映尚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以及尚未确认的精算损益等。企业期末递延年金资产或递延年金负债的余额应当反映企业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差额,并将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金

额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但按照FASB的规定,企业应当单独确认年金基金资产与应计年金负债的金额,且不能相互抵消。

三、两种企业年金计划的比较与评价

(一)两种缴费方式的比较

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存在相同之处:(1)会计处理的理论基础相同,都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将企业年金作为一种费用,在职工为企业服务的期间(即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期间)按照受益对象进行确认,而不是企业实际或应支付给职工年金的期间确认;(2)管理模式都以信托关系为基础,企业将年金资产委托给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受托人)进行管理和运营,因而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3)企业年金基金资产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列报。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无论在缴费金额、风险承担、年金费用确定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

(二)两种年金计划的评价

1.设定提存计划简单明了,职工需承担投资风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设定提存计划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设定收益计划。以美国为例,目前设定提存计划已经成为企业年金的主要形式,如著名的401(k)计划。设定提存计划的优点是操作便利,会计处理简捷,容易为职工所理解和接受,还免去了精算的繁琐,职工离职时也便于处理,有利于职工的流动。但设定提存计划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即职工退休收入不确定,投资决策主要由受托人负责,但投资风险却完全由职工承担,企业年金的收益水平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依赖较大。

2.设定收益计划比较复杂,企业需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