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经济学金融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金融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金融投资

第1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而且该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因此财经类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招生简章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英语水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想报考财经类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不能只注重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势头,还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等因素,不能仅仅因为某一行业待遇高、行业热门,就盲目地将其作为自己的报考及就业目标。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仔细权衡自身实力,同时还要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初步了解,然后再慎重作出选择,这样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资料链接:财经类名称相近的

几个专业辨析

  金融学VS金融工程

  金融学: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

  二本: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山东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金融工程: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数理工程及信息技术知识,掌握金融计算机、金融数学、金融英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二本: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VS财务管理VS工商管理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推荐院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

  财务管理: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管理和经济理论知识,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人才。

  推荐院校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

  工商管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天津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财经类专业近年来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第2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经济学专业主要课程

《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拓展阅读: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第3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第4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数学教学中,金融理论与实践同计量柜经济学,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及金融结构,在相关的教学研究中,有着深入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金融数学教学中,客观存在的教学问题,会严重阻碍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高校在进行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综合的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及金融实践,一定要展开科学的融合与分析,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实践。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下,有关高校一定要进行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革,离不开对社会当下形势的研究,同样,金融经济方面的教学,同样需要以当下社会中的金融体系及金融结构为背景进行相关研究,这样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所以,在当今展开高雄啊展开金融类课程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叫傲雪内容的改进,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够为社会服务打好基础。

一、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紧密

在当今教学中,在金融数学教学中,依旧存在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金融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我国金融经济体制的变革。所以,有关高校在进行相关教学中,一定要严格把握教学方向,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教学。不过,就有关研究显示,在当下高校的金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较为客观性的,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会影响到我国金融教學体制改革,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金融结构变化。在诸多教学问题中,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就是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到教学的科学性和社会金融结构改革的科学性。下文,就针对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具体表现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实例的方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经典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

经典的一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模型,是经济数学中的基本问题,其主要研究的是以消费与收入这个简单的经济组成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消费与收入是最基本的金融经济构成要素之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出现消费与收入这个最基本金钱交换内容,金融组成结构也会就此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消费与收入,更多的是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般会以居民的日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在分析经济学领域下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将收入与消费的内容规划到金融领域的教学中,因此会产生一些教学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例如,在高校案例教学中,课本上的内容是某家的一年收支情况,为案例研究,在金融教学中依旧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这样的结果就是,金融专业的课程以经济专业的内容作为学习对象与分析方式,让学生误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是干预经济学的研究,进而忽视了在金融方面的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合理性,会出现教学短板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其主要的建立依据依然是以收入与消费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多元线性模型的出现,由于收入与消费的方式发生变化,出现新型或者是复杂的收入消费方式,进而形成多元性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进行教学中,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同样是计量经济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教学中,需要以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教学与一元线性回归经济学模型的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弊端。在针对相关内容教学中,过多地采用经济学内容解决相关问题,同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认为,复杂的收入消费关系,与简单的消费收入关系一样,都是简单的经济学内容,进而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将收入与消费同经济教学划等号,减少对相关金融内容的学习。

例如,一个家庭中,将收入来的金钱当做投资的本金,进行再投资,这样的经济操作,就属于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数学模型中的一种。但是其在具体计算与分析中,需要将收入、投资、再盈利这个模式划分到金融学的领域内尽心研究。如果,学生在针对类似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单纯的以经济学内容作为研究手段,无疑会造成学生学习方向错误的情况发生。

二、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的改革措施

学生在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应用合理运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式。学生在进行相关研究中,主要应该将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金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提高解题研究的科学性。

(一)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作为案例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资本资产的存在是必然的,其模型的建立与研究,需要以计量经济学所涉及的诸多研究内容作为研究方式。首先,学生应该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主要公式为Y=β1+β2X+u。通过熟悉相关想线性模型,进而实现对资本资产定价的研究。另外,在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研究中,还需要掌握资本中的市场收益情况风险概率情况以及其他有关资产定价模型的诸多内容。

学生对基本的模型进行掌握后,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还要以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作为研究方向,将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内容与金融内容充分融合,实现对学生教学科学性的转变。计量经济学不单单是经济学领域,在有关金融学的研究,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一般情况下,在解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案例研究中,学生需要主要以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内容为主要研究方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金融学领域的内容。例如,在上述模型中,β1所代表的就是收入风险,如果将其引入到金融学的领域中,就要充分与企业的金融方式、融资结构、市场风险性相关结合,进而实现对金融学内容的运用。

(二)将套利定价模型的实例作为案例研究

套利定价模型实例,同样是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研究实例之一,其代表的就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要的模型结构为Y=β0+β1X1+β2X2.βn+Xn+u。在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学习中,套利定价所扁线出来的就是基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中,同样需要结合经济学内容与金融学内容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

例如,以我国的石油企业收入为例,在石油企业经营中,市场上的证券属于企业经营的资本之一这也就是基本的套利定价金融结构的常规应用。证券市场内的投资应用,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内容,还需要以金融学领域中的学习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证券市场,与一般的经济市场所有不同,其对虚拟资金的使用,是金融专业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在现阶段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会将资产证券化,这也就会进一步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综合学习。

第5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金融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还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公众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适应金融环境变化的能力。

主要课程

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第6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相比于上述两种证券,资本证券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此证券并非直接性的金融投资产品,而是与金融投资活动存在相关联系下形成的证券。这种证券的市场弹性较大,易受到供需关系、价格因素、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影响。资本证券最典型的代表是股票,也是金融投资风险最高的项目之一。股票投资根据价格涨跌选择购买、出售,若市场供需量发生变化,股票价格大幅度亏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二、证券投资中经济学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针对上述提到的三种有价证券风险,投资方必须要详细分析证券投资的风险系数,拟定最佳投资方案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经济学分析法是比较实用的研究模型,其根据市场信息分析出投资项目的利弊,为投资人决策提供可靠的指导。证券投资中经济学分析法包括:

(一)基本分析法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基本分析法是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决定企业内在价值和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状况等进行详尽分析。以大概测算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并与当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形成相应的投资建议。

(二)技术分析法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产业的重要构成,金融产业凭借其独特经营方式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技术分析法是以传统证券学理论为基础,以股票价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测股价波动趋势为主要目的,从股价变化的历史图表入手,对股票市场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总和。技术分析认为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股价波动可以定量分析和预测,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

(三)演化分析法

新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朝着开放式方向发展,为资金持有者提供了诸多的投资平台,不断创造了预期的经济收益。演化分析法是以演化证券学理论为基础,将股市波动的生命运动特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股市的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和节律性等方面入手,对市场波动方向与空间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为股票交易决策提供机会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总和。

三、结束语

第7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 金融压抑;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利率市场化

2012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长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7.9%)以来三年新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中,我国金融领域的“金融压抑”现象凸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情况屡见不鲜,而中央企业、垄断资源企业的贷款意愿显著下滑,银行存贷款增长放缓等等。今年6、7月,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更令人关注的是央行同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区间,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这些经济现象以及已经启航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我们有必要回顾相关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关注我国的“金融压抑”现象,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金融改革建议。

一、金融压抑理论回顾

“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一词源于上世纪70年代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与爱德华·肖创立的金融深化理论。在国内,亦有经济学专著将其翻译成为“金融抑制”。本文采用《麦金农经济学文集》中的“金融压抑”译法,该译法能更贴切地反映政府金融政策的非市场化及金融改革滞后所导致的金融运转不畅,更生动地反映利率限制与信贷资源管制对经济增长压抑的现实情况。

1973年,麦金农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肖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书成为了金融压抑、金融开放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奠基之作。麦金农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家往往面临不同的生产机会、融资状况,及投资回报率,处于广义的资本市场分割状态。仅有少量的受政府保护或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可以得到低息贷款或外部融资,但其回报率往往是偏低的。而大量非垄断、中小企业、创业者只能通过“自我融资”进行生产,或者只能通过典当行、甚至高利贷等不正规渠道获得融资。而政府由于受传统凯恩斯思想的影响,简单地认为低利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从而进行利率管制。他认为,人为的压低利率一方面不能吸引和刺激储蓄;另一方面,导致银行完全向低风险的国有企业或者垄断企业贷款,而这些企业的边际投资收益递减,利用低息贷款进行低收益投资,使得整个社会投资效率低下,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压抑”现象。他主张采取取消最高利率限制、提高实际利率、银行向各类企业发放小规模贷款等一系列“金融开放”(Financial Liberalization)的措施以刺激资本积累和推进经济增长。爱德华·肖则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与经济环境,提出了“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他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深度金融与浅度金融对经济起着促进与抑制的作用。他认为金融深化首先要货币深化,主张放弃利率限制,打破政府管制对市场的人为分割,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并配套进行财政税收、外贸及汇率体制改革。

二、我国的金融压抑现象

凯恩斯曾经说过,“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经济理论之影响,但往往恰恰沦为某个已故经济学家学说之不自觉的奴隶”。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企业融资的现状恰恰呼应了近40年前两个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家在地球的另一端开创的经济学理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银行业的重组、改革、改制、上市,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能力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跃,但就我国整体企业融资状况而言,金融压抑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8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危机 稳定器

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经济,成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一场金融经济危机。其波及面宽,影响深远,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导致大量的国家经济衰退、国家债务危机不断。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经济表现抢眼,继续保持了前几年的增长势头。200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为9.7%,远高于世界平均的2.41%。总的来说,中国应对金融经济危机是成功的。中国成功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因素有很多,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多项财政货币政策,例如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其中,正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指出的那样:国有企业成为抵御金融危机的稳定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是中国成功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探析

从表象来看,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民众过度超前消费“寅吃卯粮”长期积累引发,直接原因是金融监管不到位,放任次级贷款吹大金融资产泡沫。当金融或经济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引起连锁反应,引发信用信心危机,导致金融资产泡沫破裂,影响到实体经济,产生经济危机,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起贷款。由这些贷款衍生出的次级债务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发生大量损失,银行呆账坏账大增,相关投资银行面临破产,投资者损失巨大甚至破产,导致进一步投资、消费萎缩,经济出现衰退、萧条。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纵观资本主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多次的经济危机显示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调和,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无法调和。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经济自动达到最优状态理论中,是以市场主体为“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现实中不存在“理性经济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恰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理论基础之上。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会导致某些情况下短期理性而长期不理性、个体理性而社会整体不理性即所谓的“公地灾难”等问题。同时,由于存在垄断、外部影响、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等引发市场失灵的各种因素,叠加之后产生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预见到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

二、国有企业在本次金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国民经济管理有五大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处于潜在产量时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收益不足和流动偏好陷阱,信心不足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出现经济萧条。

国有企业在本次金融经济危机中,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经济增长,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和消费创造了直接有效的需求,还在在消费和投资方面提供了信心。正如温总理支出的,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信心是投资和消费的支撑,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乐观倾向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投资的最后买单者,导致投资信心充足,同时国有企业职工工作稳定和工资稳步上涨为消费提供了信心。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了天量投资,产生了直接的有效需求,直接有效需求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全面增长。2009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创纪录的43%,并且占到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1%,而2009年全国的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只有29%。二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消费和企业职工消费对总体消费起到了支持作用,我国民众的消费能力主要是来自工资收入。2008至2010年,即使发生了全世界的金融经济危机,国有企业平均职工工资在此期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保持了12%的增长,稳定了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增长预期,保持并提高了国有企业职工的消费能力,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提供了动力。

在充分就业方面,国有企业由于体制机制传统和政府干预,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为国家的充分就业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投资和消费对就业拉动非常直接,并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全面的就业增长,2008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平均增长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1%左右。

在物价稳定方面,国有企业因为有社会效益目标约束,不像私营企业一样,因追逐短期个人利益囤积居奇。国有企业会在政府给定的目标和干预下,主动牺牲局部利益,暂时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全力维护全局利益,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例如2008年中储粮系统向市场销售粮油6880万吨,保证了市场粮食充足供应。2008年该公司共完成各类政策性粮食收购9325万吨,政策性粮食收购使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500亿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高层认为,政府部门通过控制粮油价格等措施防止了CPI一路上扬的势头,从而在下半年经济出现下滑时避免了“滞胀”的危险局面。

三、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机理

首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其次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国有企业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有限理性导致的个体理性而社会整体不理性、短期理性而长期不理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等。一是政府作为超脱于市场的管理者,会站在社会全局管理引导企业行为,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设立的经济组织,首先必须服从政府的目标,实现社会整体理性和长期理性。政府作为市场信息的收集者,往往比一般市场主体具有信息优势。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管理下的经济组织,自然而然地拥有信息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不完全的缺陷。

从微观角度看,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天然的过度投资倾向和行政干预下的收缩效应,成为国有企业能够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的重要原因。

首先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设立的特殊经济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双重功能。作为经济组织,具有逐利功能;作为国家设立的组织,存在实现政府目标的社会功能。国有企业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国有企业,政府可以实现直接的经济调控。当市场运行出现波动时,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授意,国有企业可以在短期内主动牺牲自身的短期、个人利益,实现国家、社会公众的长期、整体利益,稳定公众预期,防止市场波动的扩大,是市场经济中“有形之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限理性和市场失灵所造成问题。

其次,国有企业具有天然的过度投资倾向。首先国有企业作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当委托人和人存在着目标不一致,人会利用本身的信息优势和直接控制权,进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经理人市场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和企业家风险倾向,过度投资现象就会产生。如果冒险成功将会获得巨大利益,失败后损失较小,冒险的收益为正,就会刺激人拿委托人的利益去冒险。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地位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国有企业规模越大,企业领导的行政地位越高,会获得更高层领导的关注,容易获得进一步提拔的机会。

再次,行政干预下的收缩效应明显。当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过去,国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会要求国有企业主动进行适度收缩,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水平投资项目,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增长率只有19%,2011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为负增长,表明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收缩。避免了过度投资引起经济过热,稳定了市场运行,从而避免了个体理性而社会整体不理性、短期理性而长期不理性的局面。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前文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因其所有制性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以及过度投资倾向、行政干预收缩约束等运行机制,能够担负起国民经济的稳定器的重任。在本次金融经济危机中,国有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拉动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稳定了物价,也确实起到了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但国有企业同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发挥好国有企业稳定器功能的同时,避免副作用。

首先要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成本过高的问题。近年来,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薪酬在市场化口号下,直接薪酬逐渐提高,有些上市公司规避国有企业薪酬的倍数限制。在职消费越来越高,高配公车、公款消费、公款出国等,增加了国有企业的成本支出;通过权力变现产生非法收入,豆腐渣工程和劣币驱逐良币的人力资源,间接增加了企业成本。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减少或杜绝这些问题的产生。

其次,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风险。由于委托和行政干预双重影响,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相比一般的企业要更大,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经济过热,反而影响政府调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后,国有企业因为目标多重而导致的微观效率低下。目前国有企业受到诸多诟病,主要是因为微观运行效率较低,价高质低。改善微观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实现国有企业双重目标。应当加强企业家创新能力培养和考核,科学合理界定企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分别加以考核。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元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理论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1,(05).

[4]马永强,向杨.政府干预下的企业过度投资:一个理论框架[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1.

[5]刘吉斌.国有企业的作用及其转换性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6,(04).

第9篇:经济学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消费金融;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10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却隐含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中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忽略消费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问题尤为凸显。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创新,从经典的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消费金融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2劳动经济学简介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生产经济学密切相关。并且劳动经济学也涉及如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因此说劳动经济学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国情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短期平衡、长期平衡结构以及人口基础;就业、待业的类型及培训;对劳动者工资的研究,消费能力的研究;影响劳动效率的要素等。

劳动经济学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由于这一学科涵盖广,成果具有直接性,因此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因为劳动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广泛,其中的部分学科的新成果,新理论对劳动经济学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这一学科也经常与时俱进。中国由于国情的原因,发展相对起步较晚,所以在研究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更要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我国的各种经济形式,尤其是劳动经济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

3消费金融的概念

消费金融也称为消费者金融或者是居民金融,其研究包含消费者或者居民的资产配置问题,涉及居民的收入、投资和消费多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消费问题。单一的消费者这一词汇过于强调消费者个人,但是使用消费者金融学则更能反映出消费者个人的投资和储蓄行为,并能包含家庭的金融行为和资产配置问题。消费金融是当前金融学和经济学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国近年来的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消费空间不断拓展,研究消费金融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劳动经济学角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充分反映出消费金融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及必然性。消费者在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消费路径。在消费高价值商品时,则产生了对消费金融的自发需求。因此,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4.1消费金融具有丰富信贷结构的作用

消费金融贷款具有覆盖面广泛的特点,但也存在着额度小、成本高,分散等弱点。不过消费金融的出现仍然为信贷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新的血液。伴随着个人信用贷款制度的完善,消费金融贷款可以有效地削弱信贷风险,优化金融信贷的资产结构。并且消费金融的贷款方成为金融机构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向消费金融的贷款方推荐产品与业务,发展其为新的客户。

4.2消费金融具有供需平衡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的市场经济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然而资本集中和扩大化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时常出现。根据经典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生产过剩时,必须扩大需求,否则产品堆积过多会影响再生产的过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遏制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不断地发展消费金融,拉动需求,强化消费能力,达到供需平衡。

4.3消费金融具有平衡消费水平的作用

劳动者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年少与年老时消费多,但生产力低,中年则相反。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消费金融,使收入相对稳定的青年人预消费,并通过适当的比例分配,在不影响未来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目前的生活质量。相对于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说,消费金融可以平衡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准,从而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4.4消费金融具有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消费金融具有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作用。这里的消费能力是广义的消费能力,包含了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知识、才能而进行的物质消费。随着消费金融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理念逐渐提高,并且消费时也更加的科学。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整体的素质逐渐提高,因而劳动技能也相应地提高,从而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劳动力的整体能力不断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5劳动经济学角度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与分析

由于中国的国情,我国的消费金融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一些,因此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将优秀的研究经验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并基于国内的实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这个过程中,如何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的讨论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5.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以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观察,金融消费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很多宏观调控的措施,从政府的层面来做到,比如可以对企业减税等方法。同时,还需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除此之外,对消费金融贷款制度的创新也可以促进居民的提前消费意识,这将有助于全面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5.2创造优质消费环境

保障良好的消费环境对于增强消费双方的信心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在消费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有待补充和完善,这需要不断地从金融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金融消费的透明度和保证度,逐渐培养消费者合理的现代消费观,促进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5.3完善消费金融制度

中国的消费金融体系结构过于简单。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发展势头很猛,但是这一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结构是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抵抗风险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扶持消费金融公司、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从体制上创新,不断开发出满足国情的消费金融产品。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复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等都是我国当前的国情,这就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消费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我国,农村居民作为消费者基数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消费者经常被轻视,然而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金融发展不容小觑。农村居民人口多,潜在消费能力没有完全开发,因此可以通过完善消费金融制度,迎合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合理分配消费金融资源,从而获得最大化利益。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完善消费金融制度的同时,需要大胆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并做好本地化工作,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制度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消费金融的制度,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

6结论

本文在简介了劳动经济学和消费金融的基础上,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情下的消费金融发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消费金融发展的状况,论证了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即消费金融具有完善金融结构,平衡供需,平衡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等作用。与此同时,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将对改善我国的消费金融环境,完善消费金融制度具有良好的建设性作用。如何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消费金融发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会对这些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实践,也期待各行各业的人提出意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培生.劳动经济学[M].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