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1、培养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

多数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不会从事影像诊断工作,把医学影像学当作是一门辅助课程,一开始从思想上就不够重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此,在小组示教的过程中,可以把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成果充分展示给学生,用现代化的仪器、全方位的计算机处理操作以及绚丽的图片吸引学生,在满足现代学生追求高科技的心理的同时充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结合临床相关案例,让学生明白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让他们了解到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的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段;要告知学生医学影像学涉及到所有的临床专业,它不仅能提供诊断信息,还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视。

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根据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采用问题式(PBL)、启发式(案例引导,Case鈥攂aselearning)、讨论式(分组讨论,Workshop)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力求做到深人浅出、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先分散后集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与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逐渐学习掌握f1J。同时在内容上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及外科学相关知识对每种疾病产生的影像学表现从产生原理到临床表现,甚至治疗加以讲述,使得学生对该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连贯、深刻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加深影像的认识。此外通过开展临床教学和问题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相结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基础的学习环境,使其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比如适时安排一组病例,先介绍出病例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相关资料,再给出病例的一系列影像图片,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同时可以提出任何相关问题,在提问中寻找答案,在分析中体会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意义,最终给出合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讨论中互相促进,提高自己各科知识水平。最后由教师给出总结,指出诊断要点与难点,加深学生印象。这样临床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影像诊断的同时也提高临床专业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影像教学的实用性。

3、注重教学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有效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实用性。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没有提示,但对于选择临床患者相关影像学的合理检查方法也是示教课的重点。通过对不同设备及检查手段适应症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合理运用适应症与医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原理,针对不同疾病设计合理的检查流程。使得在填写检查申请单时能够依据检查目的选择合理的检查部位及检查方法。例如对于骨骼系统疾病由于其良好自然对比首选x线检查,MRI作为有利补充可以充分显示骨髓内及软组织改变,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全面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及监测治疗效果。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极大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使得他们对于影像学有了横向的比较和深刻的体会,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4、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

第2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BME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非侵入式的诊断技术用于治疗和诊断疾病。生物医学影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结构与功能进行诊断的非侵入式技术。现在,生物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临床研究的一种主要工具,也是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重要基础。生物医学影像学是如此的重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在20世纪初就改变了它们传统的疾病和器官的机构模式,建立了国立生物医学影像学与生物工程学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BiomedicalImagingandBioengineering,NIBIB)。而在我国国家基金的医学科学三处,影像医学不再是BME中的一个分支,而是被放到与BME同等的地位。美国最近开展的一项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脑科学研究计划,正是生物医学影像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巨大应用。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显示,BME专业是美国就业领域中需求增长最快的专业,从2010年到2018年预计有72%的增长,而生物医学影像学又是BME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生物医学影像学随时间在飞速地发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基本生理和生物学的研究之中。大量的新发明出现在生物医学影像领域,被用于创建新的影像模式;提高图像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与对比度;提供更为方便使用的影像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进行远程医疗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生物医学影像从业人员,也对生物医学影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影像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

1.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

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是集物理、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网络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精密仪器。它的操作、维护和保养均十分复杂,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数十年前,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从业者是一些受过医学图像培训的物理学家。随后,这项工作主要由本科物理专业、研究生医学物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当。而在今天,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者主要来自于BME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BME的教育由于融合了物理科学、工程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使得BME专业的毕业生极为适合生物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工作。生物医学影像学从业者的变化给人们提出了三个教育中的问题:是否所有的BME学生都需要对生物医学成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BME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生物医学影像学知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设计及使用成像系统?

2.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结构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来自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电气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生物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生物医学影像学需要具备基本能量物理、辐射、辐射能量与物质的交互、硬件设计与实现、数据收集、分析和可视化、组织器官基于图像的建模、数学变换、信号和图像处理、软件工程、信息论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生物医学影像学在BME教育中的重要性,BME的学生即使未来不从事相关的工作,他也应该学习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基础课程。他们应该理解常用图像模式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它们的优缺点,如何进行基本的图像分析与处理,常用模态图像的基本解释等。而未来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BME学生,则应该选择一到两种影像模式,围绕它们的具体应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的挑战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挑战阻碍着高质量的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这些挑战包括有限的动手实践、教科书中的知识老化等。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节省时间,提高授课的效率。医疗机构对生物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使用实际影像设备进行教育,往往由于安全问题和成本高而变得不可行。例如,小型x-射线管和在影像中使用的放射线核素在成本上是可行的,但它们所释放的电离辐射对人体存在安全危害,不适合在高校课堂中使用。如果不考虑安全问题,会发现一台基础的磁共振设备就需要数十万元,而且后期也存在着大量的维护费用,往往不是高校的教育经费可以承担的。当前,在医院的放射科、影像科等科室中,现代化的大型生物医学影像设备被广泛地采用。而在大学的实体教学中,学生却往往没有机会接触这些设备,这就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另外,生物医学影像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每隔五到十年都会有较重大的突破。而在教学中教材的建设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一本教材往往需要数年才能成形,这就导致了有时教科书和其他教育资源还没出版就有些过时了。

4.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资源

在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网络可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与实时的资源平台,大量的不同影像模式和针对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的影像被放在网络上共享,这就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像形成的方式和认识如何根据工程和科学的需要生成图像,从而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一个在线的超声波教程被证明在帮助BME学生学习超声波的基本知识上比常规教程更为有效。当前,在课堂中使用真正的成像设备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影像设备模拟器则是课堂学习一种非常有用的辅助手段。仿真大脑数据库可以根据磁共振设备扫描参数的不同生成T1、T2以及PD模式的大脑磁共振图像。美国的MedSim公司也直接提供了超声图像仿真仪用于实体仿真。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模拟器、网络资源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些重要的电子资源,便于学生课外自学,巩固知识,巩固基础性、实用性、稳定性的实践教学资源。根据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方式、内容与手段等进行改革。从过去的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积极引导的方式转变,构建良好的学习与交互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高级思维的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

5.生物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生物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它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实际应用的需求产生导致生物医学影像学技术也不断创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被应用于生物医学影像学领域,如多模态成像系统的出现,从解剖图像到功能图像,从宏观的组织结构影像到微观的分子影像,成像技术与手段不断更新等。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医学影像处理方法,包括图像的融合、三维图像分割、图像动态跟踪、分子影像分析等。教师的科研方向及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采用的理论与方法较新。教师可结合具体的项目,实施“产学研”结合,根据所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专题讨论或穿插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知识与先进技术介绍给学生,使其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专业知识。此外,宜结合国内外医学影像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国内相关技术水平与差距,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与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三、小结

第3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 医学 影像物理学 教学探讨

近十几年来,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随着社会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国内众多本科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影像专业。而随着我国社区医疗的发展,填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影像专业学生录取人数由每年一个班提高到两至三个班。不论各院校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专业人才,还是侧重培养高学历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强调了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以下简称影像物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本科院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开设影像物理学为选修课程,目的就是让临床医师具备医学影像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后续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或医学影像学的开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1.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现在招收高中文科和理科学生及中职生。在课程开设上,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医学电子学基础这一门理工科课程,相关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理论的物理学基本原理、规律;了解医学成像的物理理论知识;为深刻理解成像过程,评价图像,以及读识图像、挖掘图像蕴藏的生物信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核物理学、量子物理、超声波物理等许多知识来做铺垫。当然更多需要成像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面对这些必要的知识,影像专业高职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时里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事实。其实,影像物理学是伴随影像专业的建立而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在国内存在尚不足十年。因此,从教材到教学,各校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如何让高职生在无基础的前提下有效学习该门课程,我将自己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目前各院校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物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承担。但是,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为理科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从事影像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必须树立专业思想,才能将物理学知识和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授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利用临床进修的机会学习影像知识和实际技术,尽力做好教学工作。

3.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把握知识的深度

影像物理学是先期开设影像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而建立的。它是将高等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成像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应用于超声成像技术、X-CT成像技术、同位素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一门交叉学科。知识的起点很高,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把握教材知识的深度,讲解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如超声场的描述部分,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理解场的分布性质、描述场的量的物理意义,等等,尽量避免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少而降低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磁共振部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知识才能准确理解核自旋的能级、跃迁等概念和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一些资料,尽量用较通俗的、经典的、宏观假说进行解释,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4.注意把握影像物理学原理与成像技术、影像设备学有关知识的权重关系

X-CT成像、超声成像、同位素成像、磁共振成像每一部分都有两项主要内容:物理基本原理和成像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上,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最容易做到的,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成像原理上,对涉及的成像技术、成像设备等知识更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成像技术和成像设备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在这里我们对这部分做简要的介绍,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历届学生都表现出对影像物理的极大学习兴趣。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5.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普遍觉得难懂难学。因此,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陀螺进动实验给学生做演示,讲解原子核中核子的自旋与自旋磁矩的相关知识;借助于声波的传播与反射知识对超声测量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分配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参观学习。邀请超声,CT临床诊断教师和技术教师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诊断等,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实现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

由于该课程属于应用型的知识,学起来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了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尝试。课程是教材的基础,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中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现多样化、配套和协调化。我们的做法是:文字教材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紧密结合。

教材体系包括:(1)传统的纸质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教师授课用的独创的电子教案,其中配以大量的自制和临床实拍图片和自己研发的动画,并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3)辅助学生自学和研究的学习软件,如《CT与磁共振成像原理》CAI课件(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4)网页形式课件2部。初步形成了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以教学服务为目的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

总之,影像物理学是一门新课,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一方面学生看到了现在所学的就是将来所用的,提高了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对后续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淑莲,李石玉,马新超等.关于医药学院校物理课程的思考[J].大学物理,2005,24,(5):53-56.

[2]包尚联,唐孝威.医学物理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7-13.

第4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际教育认证;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78-02

一、引言

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是医学影像学本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知识、提高诊断能力和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目前的影像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中,病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直观的病例影像增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片能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而在新的形势下,医学影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片子,学生在课后进行实习观片书写报告[1],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数字化的建设,已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国际教育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突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已被多数教学型医院所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诊断能力的培养,开展自主学习成为当前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笔者结合所在医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联系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实际以及新形势下对影像学人才的要求,以专业素质和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影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B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形成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探讨其在培养应用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践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的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和机制,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是按照教科书的顺序,教师对主要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CT、MRT成像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对比分析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方法和原理。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少涉及影像学的临床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而缺乏实践教学意义。由于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分析影像图像并给出诊断结果的学科,如果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影像图像的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更多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更谈不上对影像图像的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所以,学生会感到影像学学习困难、枯燥,从而无法提起学习兴趣[8]。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学生对疾病的成像及其诊断缺乏系统认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医学影像学有限的课时有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基本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进行讲解,很少对疾病的临床应用和其他的成像特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没有影像图像就无法对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其诊断水平也无从谈起。医学影像学本身课程的理论及其专业性强,学生除需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较多的临床医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教学内容的抽象,学生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对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进行相关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转变认识,授课过程中适当地添加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核医学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有必要。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影像学教学体系

在国际教育认证背景下,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影像学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影像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实践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是构建影像学专业教学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具有可度量的具体指标,能够用于评价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构建适应国际教育认证体系的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等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影像诊断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提高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通过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首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体系,包括系统的基础课程群,涉及主要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影像图像的临床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影像学课程的自主学习平台、影像图像诊断与实训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影像图像临床表现的鉴别能力和实际医学疾病的诊断能力;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持续改进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量的反馈和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培养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并进一步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修订。

(二)以培B目标为导向是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

1.医学影像学的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达到的理论水平、诊断水平及其临床应用水平进行的定量评价和总体描述,对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层次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性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培养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培养目标要适应国际教育认证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2.毕业要求是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原理、技能和诊断能力及其临床应用能力的具体描述,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重点掌握主要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影像图像的临床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掌握基本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技巧,达到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

(三)持续改进是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

只有不断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教育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用持续改进理念来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

四、结论

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医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思维方式,以专业医学素质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影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医学影像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调整,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并借助发达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影像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庄治国,吴晓芬,殷焱,许建荣.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9):58-59.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Imag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LI Lin,WANG Cheng-wei,LIU Q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ihezi,Xinjiang 832000,China)

第5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儿科影像学一向不被学生所重视,所以要从思想上使生能够认识儿科影像学的重要性。儿科放射学不同于成人放射学,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由于小儿患者年龄和疾病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套用成人的标准进行诊断。所以,在教师的讲授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同时,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儿科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概念,加上教学互动,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交流。

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医学影像教学的幻灯片不仅应图文并茂,而且文字要简洁明了,概念准确,条理清楚,图像显示要求清晰、典型,其次在一张幻灯片上,还可以插入多幅图像及动画演示。因为影像显示是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是由于医学影像学这门课的特点来决定的。为使教学更活泼、生动、形象,我们配套使用了一系列教学模具、教学录像。为了体现医学影像教学以图像学习为主的特点,我们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法结合病例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生动的体验;既充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旋转演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容易轻而易举地接受。比如,讲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章节时,采用小儿心脏CT血管造影(CTA)的动态旋转以及电影模式,全方位反映了小儿心脏的心内畸形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情况。

学生过目不忘,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独立适应临床工作。综合运用影像学比较,通过对正常生理解剖学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找出病理学和影像学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学和病理学影像、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对不同设备产生的不同检查结果,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俗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我们专门配置了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影像图片示教,通过幻灯片演示典型病例,采用启发式提问分析病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

2加强医学影像实验课教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不是按检查设备分设实习岗位,而是按解剖部位分类设实习岗位,按系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影像技术组、小儿神经放射组、小儿心血管放射组、小儿消化道放射组、小儿骨科组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合理。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是做临床医生还是影像学医生,都能正确选择检查的适应证,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准确率。

3建立儿科影像学教学片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导师制的跟班临床带教学习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并不可取,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病例不系统、不典型,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常会将学生带入误区,使学生感觉一头雾水。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病例后,就会挫伤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安排实习过程中,按照各个系统分门别类地将各种典型病例进行归纳,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讲授给学生,系统讲授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知识,鼓励学生多参与阅片讨论会,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更系统。

第6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技术的进步,以借助文本、图形、动画、动静态视频、声音等媒体优势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医学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它为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等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在《医学影像学》等影像学科的教学中更显示出了其独到的重要作用[1]。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2]。笔者总结我院多年来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情况,就其利弊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学习的积极性 近30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猛,从放射学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计算机成像(CR)、X线数字化成像(DR)、超声、核素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逐步兴起并应用于临床。而且传统X线摄片逐步为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电子束CT(uFCT)的出现,成像软件包的开发利用,使其成像速度和清楚度均明显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MRI发展趋向于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将以X线诊断为主的放射学发展成为一门诊断和治疗兼备的新的临床医学学科。影像学诊断,将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无胶片放射学)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放射学系统出现,“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等,这些将改变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使医学影像学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比率,也必然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和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3]。

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有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把相关的内容、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通过声、光对信息的传递触及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整个教学活动在生动、灵活、形象中进行,这样就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可把《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的教学空间,增强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接受,也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展示《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学集成多门学科,使它的内涵大,而且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像多,而对图像的显示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4]。同时,部分医影像学所显像属功能性成像技术,它不仅能获得脏器或病变的解剖方面的信息,主要的是能够得到反映脏器或组织功能、血流、代谢等变化的功能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在显像过程中,可将上述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得到脏器或病变的彩色断层、三维立体以及动态的影像,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实时地显示出动态性影像随血流流经某一脏器或被某一脏器不断地摄取、排出,或在某一脏器内反复充盈和射出的动态过程。同时,功能性影像中某些量化的指标可以用不同色阶来反映。因此,彩色图像较之灰度更易显示出脏器微小病灶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很多《医学影像学》中的教学内容,若没有多媒体教学,老师讲解很费力,学生听课也觉得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及采用视频、声音插入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生动、活力的教学氛围,使《医学影像学》教学达到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的直观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教学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能够显示其独特功能的宽阔教学舞台。

1.3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对《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补充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随着电子技术、基础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而迅猛发展,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的采用单一教科书的局限性,将突出《医学影像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作重点讲解,对一些过时的或被淘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删除不讲或尽量少讲,并及时把相关新进展、新技术补充进多媒体教学内容中来。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本学科的主干技术内容和临床应用情况,也能为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及时跟踪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提供条件。我院近几年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紧跟医学发展的步伐,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对体现影像诊断学特点及优势的内容(如骨骼、肺部X线诊断、中枢神经、腹部实质脏器CT诊断等)仍作重点讲解;对目前应用较少的内容(如心脏大血管的X线诊断等)少讲;对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如MRI的功能成像、灌注成像等)则及时地加入了多媒体教学内容中。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相关教学内容调整后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满意的,在我院教学部门进行的师生教学反馈会上,被调查的同学对《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在90%以上。

2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弊端

任何教学辅助手段都有其双重性,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挥其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不仅不利于发挥其优势,反而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5]。因此,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足够重视。

2.1 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导致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距在缩小,但应急能力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许多教师过分依赖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课堂驾驭控制能力差,无法随教学环境进行思维应变,在课堂上仅充当“解说员”的角色,甚至完全对着课件内容照念,缺乏恰当的、形象生动的讲解,使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一些青年教师利用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优势,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课前不进行充分的备课,仅照本宣科似的讲解课件内容,而课件外的学科知识的横纵向比较的讲授就很缺乏,导致课堂经常出现错误,且应变能力差,一旦电脑出现故障或停电等意外发生时,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普通方式教学。以上种种情况都是过分地强调多媒体的使用好处,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素养培养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只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同样需要配合教师精辟、艺术的讲解,适当的板书说明,并精心制定各种应急方案等,不能有了多媒体就放弃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优点,应注意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双方缺乏互动与交流 这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同样易犯的致命错误。课堂上教师埋头操作计算机,演示其课件,口中念念有词,但却无暇顾及观察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教师常被无形地禁锢在多媒体控制台上,缺乏主动站到台前,无法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交流的意识比较差,学生常常是只闻教师其声、“不见”教师其人。课堂上教师不问问题,学生不能提问问题,更没有授课过程的热烈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变得枯燥无味,这样必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兴趣造成极大的影响。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如要求教师充分熟悉课件内容,不要对着电脑屏幕照本宣科;教师要充分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反应,必要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多媒体设备在教室里的布局也应进行改进,改变设备对教师的局限,如尽量使用光电鼠标,使教师能站在讲台上讲课等,最终目的都是想办法能使教师更贴近学生、面对学生。

2.3 喧宾夺主,教学目的不明确 这也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很容易犯的错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课件漂亮的外观、动感,在课件中过多地使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对课件界面作过分的渲染。这种做法就过分强调了课件制作的技巧和课件表面形式,其结果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的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他们真正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医学影像学》是以图像特点介绍为主的学科,虽然对其断层图像、三维图像、动态显像等,加入适当的动画、音频使学生便于理解是需要的,但不宜过分渲染,且对其主要教学内容(如成像的原理、正常和异常图像的分析、临床应用等)必须加以文字说明,进行清晰的讲解。

2.4 课件过于简单化,照搬教学文稿制成课件 主要是教师因工作较忙碌或懒散,只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部分简单复制到课件中,这种课件往往文字部分很多,字体很小,教师上课对着课件宣讲,因缺乏归纳性和字体小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多媒体课件要将教学内容及示教片按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制作,每一位教师有自己的授课特点和方法,因此授课老师必须在课前结合自己的情况编排好有自己特色的思路和进程,充分设计适合自己的课件,尽量避免喧宾夺主的课件过于华丽,同时又避免过于简单化,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好每一节课[6]。

2.5 课件换页过快,学生不易做笔记,影响课后复习 这是在课后对学生调查中,多数学生反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弊端。还有的同学反映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图像和实际影像片的图像不同。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做笔记和看到实际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能否成功地被学生接受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图像,因此教师如何能让学生看懂、听懂、熟悉并学会读投影屏幕的影像图像就成为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问题。从实物片上的图像到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图像再回复到实物片上的图像,这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认识、适应过程[6]。

总之,通过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运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CAI对于促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但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CAI还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我院承担《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自开展多媒体教学以来,为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监督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必须在教研室进行多次试讲,并对其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课堂上学院派出教学督导专家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并提出不足和建议;课后定期召开师生教学联系会,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使《医学影像学》教学中,能尽量发挥CAI的突出优点,同时又将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玲,余国容,余世才,等.多媒体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4,2(2):141-142.

[2] 韦叶生,覃志坚,邓益斌,等.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医教与管理,2005,33(1):84-85.

[3] 艾书跃,周全,李士建,等.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1,23(2):134-136.

[4] 郑建金,杨竹丽,姜明,等.多媒体教学法在影像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3):205-206.

[5] 王金文,杨慧霞,徐敬东.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66.

第7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大量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素质放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与国外以及港台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放射治疗技术的培养机制比较滞后,人才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且大大落后于放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我校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经过18年专业培养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以供探讨,同时对未来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

1 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现状

1.1国内放射治疗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目前,除各省、地(市)设有肿瘤专科医院外,相当部分的省、地(市)属综合医院和肿瘤发病率较高地区的县医院,相继开设了肿瘤治疗中心或放疗科。放疗科由放疗医师、物理师、技师、工程师和护士组成,每一个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而技师是医师的得力助手,需要一定时间的放疗技术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与考核才能上岗。据我校全国范围调研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医院,放疗技师极端缺乏,相当多的技师是由护士转行而来,部分是由原来放射科拍片技师转来,还有部分是新参加工作的影像专业毕业生,余下的就是自己科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出来的,大多数未经专业系统训练。因此,造成了有些单位放疗科具备了先进的放疗设备,而没有一个合格的使用者,也成为诸多医疗纠纷和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1.2国内高职高专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堪忧 现代放疗设备和技术发展要求放疗技师至少具备专科水平,具有相关专业知识,通晓设备性能,掌握设备的操作,熟知放疗过程的各个步骤,参与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鼓励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和成熟的专业建设标准,但是由于社会对放射治疗技术的认识欠缺以及开设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较少,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自1998年以来,我校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方向的培养,先后开展了中专及高职两个层次的放疗技师培养。直到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后才正式以放射治疗技术专业进行招生,但仅招收了5名学生。近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也开设了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较少,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

2 我校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实践

2.1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校充分认识到放疗技师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在培养过程中遵循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兼顾职业素养的培养,序化内容、整合课程构建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治疗生物学》,《断层影像解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临床肿瘤学》、《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课程包括《放射治疗设备学》、《放射治疗计划学》、《放射治疗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常见肿瘤的模拟定位与摆位技术》。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放疗专业的特点和时展要求,特别开设了断层影像解剖;在培养模式上,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吸取幕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精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全按照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形成校内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

2.2重视实训实习教学 在校实训教学中,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的、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训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在院见习教学中,利用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学的优势,把第四个学期的课堂放在医院中,由临床科室实施专业课教学,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边教、边学、边实践,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职业教学模式,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放疗技术岗位工作实际对接[1]。

2.3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近年来,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引进和招聘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其经验、习惯之中,面对新职业、新技术频出,面对“教学做一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等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我校通过制度建立一支主要以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技师为主,综合性医院的放疗科技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技师为主体,院校合作共建”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前期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后期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在医院完成。通过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校内教师就能走出校门,深入临床一线边工作、边调研,把握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对学校教学的要求,适时修改、完善培养目标;而临床兼职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心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等诸多教学技能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2.4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师生视野 1998年,我校与日本岛津制作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成立了山东岛津放射技术教育中心。合作以来,日本京都医疗科学大学每年两期选派师资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培训讲座,通过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3 放射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思考与探讨

3.1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自1998年,我校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以来,毕业生就业非常抢手,远远不能满足放射治疗技术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都是采用三年学制,其中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临床实训实习的培养计划。比较国际上诊疗放射线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进行临床实训实习),缺少了半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另外,大多数院校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没有完全独立,都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方向,而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治疗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有相当的差异性,对于两个亚分支的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和实训上都存在教学时间上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单独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目前,由于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刚刚独立开设,加之招收放射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不多,在培养模式及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2多层次设置放射治疗技术专业 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齐全的放射治疗技术专业体系和学科体系,而我国,放射治疗技师教育层次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培养机制相对落后,我校的放射治疗技术特色专业在也仅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本科及以上层次技师的培养院校很少,希望我国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养层次,提高培养档次,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能够自成体系,上下衔接,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

第8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0-02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阐述尸体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是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连接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为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打下坚实的断面解剖学基础。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了使此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对6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初创的新兴学科,目前各医学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尚无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本校有关专家和临床影像科室专家,针对高职高专影像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1.1突出“校院结合”教学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因此我们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老师讲授此门课程,因为此类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学科与临床影像知识结合点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阅片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大纲以“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断面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科学策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教务处教学安排,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共有102总学时,每周6学时,理论课68学时,实训课34学时。使用王振宇等主编《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为教材。具体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头部30学时,耳及颈部12学时,胸部20学时、腹部20学时、盆部及会阴10学时,脊柱4学时,四肢4学时。头部要求掌握大脑的系统解剖学知识,头部水平断面各个层面各器官正常结构形态和位置和头部冠状断面解剖,了解头部正常矢状断面。头部的内容相对复杂,与临床应用十分紧密,实用性强,难度又较大。所以,我们先对脑的系统解剖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局部解剖,然后逐层讲授头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着重强调与影像诊断学有十分关联的各断面的关键结构,实训课利用颅骨、脑、脑血管、脑池脑室的局解标本、模型及完整的各断面标本及对应的正常影像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习惯,彻底掌握脑的常用断面知识。在胸、腹、盆部断面解剖教学中,胸腔重点介绍纵膈的毗邻、位置,再逐层观察胸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肺段在水平断面的划分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腹部和盆腔重点介绍的脏器结构有:肝、肝外胆道、胰腺、脾肾脏、肾上腺、腹部大血管、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和直肠等。以这些结构为中心讲授其在不同断面的形态、位置、大小、毗邻,以及在连续断面中的变化规律和在最佳显示断面中的特征。四肢的断面解剖内容中以关节为重点。在上述内容讲解中我们都补充有相应的CT和MRI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为主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和影像图片,计算机多媒体其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适合形态学的教学,又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为此,我们结合教材制作了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后,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复习,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改革教学模式

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局部解剖学在这两门学科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这两门课分别在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缺乏了系统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之间的纽带――局部解剖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2]。我们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系统解剖学还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第二学期局部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同时学习,即在讲述每一部分时,先讲述局部解剖学,然后讲述断面解剖学。在上实训课时,也是按照先实习系统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然后实习断面解剖学,同时穿插影像解剖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复习和巩固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可以很好学习和掌握断面解剖学的内容,并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影像学基础。这种模式的转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的理解,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断面实物标本和影像图片相结合

尸体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活体影像断层图片,二者均系通过用人体断层解剖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二者既联系紧密又不完全相同,尸体断面解剖标本所显示的人体结构是静态的、二维的,而影像断层解剖是活体的、动态的,其图像是人体某一局部层面内所有结构影像的叠加,是三维的。所以,即便是同一相应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3]。然而,尸体断面解剖是学习影像断层解剖的形态基础,后者则是临床影像诊断和介入反射治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CT及MRI影像断层图片进行对照观察,是学习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断面实物标本的仔细观察,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再应用清晰、典型的CT及MRI影像图片进行影像断层解剖讲解,使学生将学习尸体断面解剖与影像断层解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断面实物标本及影像图片中所显示的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断面解剖知识逐渐过渡到临床影像断层解剖认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5.培养学生绘图法

作为形态学科的一门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对各种断面实物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认不同断面的形态结构,掌握其特征性结构及其相邻断面之特点[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绘出各相应断面结构的简图,达到为绘图而观察,在绘图中巩固记忆的效果。此方法使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6.实验室设施要设备齐全

实验室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训课的教学效果[2]。近几年,我们学校不断改进实验室的配备,目前实验室除了拥有系统解剖学的挂图、标本和模型以外,还配备了人体各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和四肢)的局部解剖学挂图和标本,以及成套的断层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包括横断层、冠状层和矢状层)。同时,为了进一步将断层解剖学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实验室还从临床搜集各种胶片(包括X线、CT胶片、MRI胶片),并在相应的章节进行应用,这种临床胶片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标本及附属医院影像资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7.改革考试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是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形态学的范畴,其知识重点在人体形态结构的识别上。传统的考试模式中多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的考试模式。我们考核实行综合考评,日常考勤(10%)、标本考核(20%)、实训报告(10%)、理论考试(6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人体断面及影像解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标本考核,采用随机抽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辨认正常人体断面结构或CT和MRI片影像解剖名称;每一次的实训课后,布置的相关的实训报告,主要对学生进行绘图和填图的训练。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让学生理解深刻,运用灵活,触类旁通,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优秀人才。但毕竟它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建设和完善它,使它能更好地服务我校广大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9(8):151-153.

[2]陈巧格.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6(23):743-744.

第9篇: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范文

影像实习课沿用的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然是老师带着一大堆典型的影像图片,逐一进行讲授,学生对照图片进行“看图识字”。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利用临床或其他影像学资料,也没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依据这些资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实习课上仍然接受的是被动教育,学生的理解式记忆能力被人为压制,学习的思维潜能未能在学习中得到引导和激发。

建立医学影像学电子教学资料库

作为教学医院,本科一贯秉承“科学治学、实践治学”的教学精神,将教学方式的不断提升发展作为日常事务,以保证持续不断提升教学内容和质量。考虑到目前教学资料匮乏,教授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近年来,本科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利用本院的PACS系统,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电子教学资料库,包括见习教案,病案追踪表,晨间读片资料。以期通过电子教学资料库的建立,大大提升教学内容在授课时的展示和共享方式,以高精度、高信息量、高互动性为要求,以实现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及应用为导向,打通一直以来制约影像学教学发展的瓶颈。

过去的见习教案是纯文字性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没有临床工作经验,对疾病缺乏感性认识,除见习课上少量病例图片外,课后缺乏辅助学习的图像资料。作者按照本科教学大纲要求,收集归纳典型病例相关资料,包含患者ID号、住院号、年龄、性别、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典型影像检查图片,并配以符号标注病变区域、详细规范的影像描述、影像诊断、手术记录及病理结果。将病例做成Word文档,按系统、按章节分类,与教材相匹配。这种图文并茂的见习教案正是对教科书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首先,教科书由于版面有限,图片非常有限,很多大纲中要求的病例没有图片,或是有些图片显示病变不清楚,而本科的见习教案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教案中所涵盖的病例均是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无论是掌握或是了解的内容,教案中都有所标示。各病例均按教科书分系统,分章节归类,与教材相对应,结构清晰,方便同学们复习时对应查找。每个病例文档中都有该病例相关的多项信息,病例资料齐全,有利于同学们全面地认识疾病。其次,典型图片的加入,并作以符号标记,清晰显示病变区域及范围;还可以借助PACS系统,查询其完整的影像资料,更全面地了解该病例特征;同时进入病历查询系统,查阅临床相关信息。见习资料在详细的文字说明基础上加入典型病例图片,标注清楚,并配以临床相关信息,就形成了一套与教材相配套的病例图谱集,可作为同学们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帮助同学们学习理解,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病案追踪工作按照神经、颌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脊柱、骨关节系统分为7组,各组由一名教员专门负责,将近期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登记,包括患者ID号、姓名、性别、年龄、影像诊断、手术记录、临床诊断及病理诊断录入并制作成电子表格。追踪记录的病例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不仅有常见病、多发病,还包括有不同类型的少见甚至还有罕见病例。常见病例中有典型的病例,也有不典型的,甚至还有误诊的病例,都一一登记在案,并且按照系统分类。病案追踪资料都是定期更新,新近手术的病例结果均予以追踪记录,几乎涵盖了近几年所有经手术证实的病例。病案追踪表主要用于本科每周1次的病案追踪读片会,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通过读片的形式学习和理解病例的影像征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疾病表现多种多样,且除了常见病以外,还有少数少见甚至罕见病例,但教科书上主要提供常见病例的典型影像图片,病案追踪则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病例资料,丰富其对疾病的认识,拓宽思维,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影像诊断思维方式。通过病案追踪读片认识到疾病征象的复杂性以及疾病种类的多样性,对同学们在以后工作中做鉴别诊断是非常有帮助的。(2)病案追踪资料以表格形式,按类别罗列,便于检索,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查找想要学习的内容,方便快捷且准确。资料分门别类,想要查询同种病或同类病都是非常容易的,对于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晨间读片登记表所包括的病例种类亦非常齐全,其主要的特点在于:(1)每一组病例以一个疾病为中心,包含1~2个该类疾病资料,并提供3~4个鉴别诊断病例,以有相同发病部位、相似影像表现及临床工作中容易混淆的疾病为主,形成一个完整的病例组。(2)晨间读片会打破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PACS为基础,由学生自己阅片,从发现病变,影像描述,到最后结合理论知识给出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老师在其中仅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同学们学习理解,并做最后的总结。晨间读片学习主要是模拟实际工作,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成为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3)晨间读片也是学生课后复习和进一步学习的非常好的方式。

应用电子教学资料库,革新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从记忆的方法及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理解性记忆,而非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的环境和氛围,是实现理解性记忆和应用的必要条件。医学影像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不仅是影像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课程,也是其他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辅助学科,学好影像学是干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2]。影像诊断是依据影像学图像,结合临床和其他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的结果。影像诊断学教学的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大量的影像学图片资料,以及临床相关资料。大量的影像信息是学懂、学好、学精这门课程的重要先决条件。教学医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医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能够充分享用到这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