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仅仅是在课本范围之内对知识进行讲解,对于知识只是进行单纯的灌输,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就要将学习内容进行积极探索与拓展。
一、时代的背景
众所周知,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的修养进行不断的提高,可以将课堂进行充分的丰富。但是,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对语文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也要使学生通过学习热爱生活,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道理。想要将这些目标实现,就要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使语文的教学能够具备更多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其他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培养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作用
素质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在学习的手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及探索,为了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只有拓展以及延伸之后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获得更多知识,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一)将语文的知识进行增加
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点滴,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素材。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依据课本提供的知识为前提将内容拓展以及延伸。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自然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将社会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方面的知识融入教学中,如国家的大事、个人的相关事情、友情故事以及爱情故事等。这样,学生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课程上,对学生的道德能够进行一定的教育。总而言之,将内容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会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充实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方面得到显著增加,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在相关的事件中获得一定的感悟,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优秀做法以及行为进行有效的效仿,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二)将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
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有许多方法,对教材具备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的前提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师要对教材具备一定了解,以教材为出发点,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才能够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具备一定的了解之后,会将教材重点进行了解以及掌握,依据学生兴趣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会有效增加,学生在经过教师引导之后,会将自身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得到有效强化,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被充分激发,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三、相关的措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能够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知识有效增加,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但是,在对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时,对采取的措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经过研究之后确定具体的措施,保障采取措施将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之后,能够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综合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一)发挥评说作用
将语文的内容进行拓展以及延伸,可以采取很多手段,其中发挥评说作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与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后,对语文的章节以及文章具备独特的看法以及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将独特的看法以及认识进行总结,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对于章节以及文章掌握的情况教师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同时,这种方式方法能够将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学生对于章节以及文章的看法以及认识是独特的,都具备自己的想法看法,在章节以及文章的学习过后,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方法将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
(二)将内容形象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学的内容方面看到的是文字,是非常抽象的,没有办法对学习的内容具备生动形象的理解。因此,在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对内容具备生动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采取许多措施将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通过图画的形式将内容进行形象的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减少障碍,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得到培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内容具备生动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得到培养,将学生综合的素质进行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三)具体事件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对具体事件要充分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例如在学生以及教师身边发生的事情等,都可以将它们进行充分的运用,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对事件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融入与语文方面相关的元素,可以将具体事件变为语文教学的素材,丰富课堂的教学。
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时存在许多方法,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与探讨,对与语文相关的素材要及时发现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将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以及拓展。使学生增加语文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情感得到不断培养,将学生综合的素质进行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最终保障语文的教学目的能够顺利实现。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对小学的语文教学在内容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将语文的知识进行增加,将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因此,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将内容进行延伸以及拓展,充分发挥评说作用,将内容形象化,同时对具体事件要做到充分的运用,使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以及拓展,使学生综合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最终保障语文的教学目的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程结构 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提升课程层次和扩充学科结构领域,提升课程的内涵,扩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的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二、教材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做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地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学习篇目中包含着许多爱国主义思想的元素。因此,在教学中相机渗透爱国教育,定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陆游《 示儿 》这首诗被国人一代又一代传唱。曲折的用笔、浑然天成的语言、真情的流露,使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教学这一首诗时,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诗句,而是在学生读熟古诗的基础上,补充了较为详细的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以及他当时所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再来读这首诗,就更清晰地触摸到陆游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了。在获得这些认知之后,我进一步引发学生去思考,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样去爱国,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意识。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认为,责任心是一个人学习、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缺乏责任心,一个人就失去了立人之基。责任心需要从小培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阅读教学告诉学生一个人具备责任心的必要性。例如,在教学《 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弱小”这一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思考“谁在谁的眼里是弱小的”这个问题。通过这一梳理,再对照文中人物传递雨衣的顺序,学生很快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弱小者”的道理。接着,我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帮助弱小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的经历。对教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了: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尽己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助推器。通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人生总是充满坎坷、布满荆棘的,只有那些具有顽强意志的人,才能将苦难踩在脚下,才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出精彩,活出不平凡来。例如,在教学《 小草与大树 》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声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对夏洛蒂·勃朗特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物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像小草一样“卑微”的夏洛蒂不畏生活的艰辛、不畏世俗的偏见、不畏环境的恶劣,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都表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一定不畏困难,勇于挑战和拼搏。
4.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
诚实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资源,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 诚实与信任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诚实和信任而获得心灵温暖的小故事。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诚实和信任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中“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被学生反复提起。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一些与诚实和信任有关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加深对诚实重要性的认识。上好这一课,诚实的种子就深深地植根在了学生的心里。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1][日本]广辞苑(1983年版).
评价性内容是指与评价有关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中非课文内容部分中能够体现学生评价、判断的相关语句。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的教科书应当呈现一定的评价性内容,促进学生对学习,对内容的评价,提升其学习质量。基于此,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评价性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选择与归类
依据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笔者翻阅现行苏教版全套小学语文教材(2011年版)共计十二册,对这些教材进行了仔细的阅读与认真地记录,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和归类。因此本文所呈现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都是非课文内容部分中与学生评价和判断有关的语句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第7课中的“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再抄一抄”[1]。以及一年级(上册)中出现的“说一说,上面图中的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2]这些内容均属于笔者的研究内容。
对评价性内容进行的分类,具体从其分布、呈现方式、具体内容及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进行。
在评价性内容的分布分析中,按分布位置,将评价性内容分为三类,属于课后习题中的评价性内容、属于单元练习中的评价性内容、属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而在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中,按句式分为三类,属于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属于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属于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在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内容分析中,按其内容属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关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另一类是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关涉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人物的做法行为进行的评价;还有一类是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价性内容。而在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中,按其评价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比较进行的评价性内容;另一类则是不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分析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分布分析
按分布位置不同,将评价性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课后习题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第24课《问银河》中课后的第四小题“你见过‘斜拉桥’和‘拦河大坝’吗;大家都来画一画,看谁画的好”[3]。一类是属于单元练习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讲得好”[4]。最后一类是属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习作7》中的“请你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个童话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比一比,看谁写得有意思。”[5]评价性内容分布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经统计,位于课后习题板块的评价性内容共22处,位于习作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共5处,位于单元练习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共18处,从评价性内容的数量上来看,位于课后习题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最多,其次是位于单元练习板块的评价性内容数量,而位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则最少。
位于课后习题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内容数量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多。
位于习作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从三年级上学期评价性内容开始在习作板块中出现,直至五年级上学期止,基本都处于第二学段。
位于单元练习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三学段时内容数量到达最高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分布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分布区域较多,不论是课后习题、单元练习或习作板块中均有分布,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练习;分布范围广,除二年级上册之外,每一册均有分布,尤其是从一年级上册便出现关于评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进行评价的意识。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显示出以下不足之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的分布较为零散,不论是横向的每一册中的内容分布,或是纵向的每一学期的内容分布,均无固定的板块及数量,就分布位置的固定性及分布的平均性均较差。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在分布的固定性及稳定性方面有待加强。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按句式不同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讲得好”[6]。一类是属于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的“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7]。还有一类是属于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的“你见过“斜拉桥”和“拦河大坝”吗?大家都来画一画,看谁画的好”[8]。评价性内容呈现方式的具体情况详见表2。
经统计,以陈述句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27处,以问句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8处,以组合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10处,从数量上看评价性内容最多的是陈述句型,其次是组合型,而问句型出现的最少。
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第二学段时内容数量达到最高点。
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内容分布并无明显规律,甚至有些杂乱,有些学期并无相关评价性内容出现。
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其分布较为杂乱,在第三学段时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数量最多。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呈现方式多样,有包括陈述句、问句的句式,并且句式排列较为多样,从句式的作用来看,陈述句表述直白,内容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问句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于句子意义的思考,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而一年级(上册)中便已出现带有句号及问号符号的评价性内容,这一点十分符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标点学习的规定。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句子较长,而且句子理解的难度并没有依据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依次递增,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评价性内容就比四年级(上册)中的评价性内容,总体上学生理解起来要更困难一些,因此依照学生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评价性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更为科学合理。此外,笔者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标点的标注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为什么”后面既有“。”标注,又有“?”标注,这也给分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仅要考虑评价性内容的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规范标点的形式,做到准确、统一。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内容分析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按其具体内容不同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评价自己学习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读读下面的词语,加点的字可要留心呦;读后再查字典,看自己读得对不对”[10]。也有评价他人学习情况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收集几个小笑话,讲给同学们听听。看谁说的笑话最有趣”[11]。
另一类是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人物的做法行为进行的评价,如二年级(下册)中“看图,说说下面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跟谁说话,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为什么”[12]。以及一年级(上册)中的“说一说,上面图中的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13]。
还有一类是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价性内容,如对学生个性特长的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评价等。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读了这两篇习作,你一定会想,我也有我的长处,我的本领。请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下来”[14]。评价性内容具体内容的分析详见表3。
经统计,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有17处,其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仅1处,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16处。而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有23处,其中对课文词句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11处,对课文整体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7处,而对课文中人物做法行为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有5处。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仅有5处。
从内容数量来看,内容型评价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学习型内容,而生活型内容的数量则相对最少。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仅有一处,并且在第二学段中才出现;在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第二、三学段中的相关内容明显较多。两者从比例上来说极不均衡。
在对课文词句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同样也较为集中在第二、第三学段;在对课文整体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几乎仅在第三学段出现过相关内容;在对课文中人物做法行为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则只在第一、第二学段出现过相应的内容。
而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则基本分布在第三学段,一共仅出现了5处,占总体数量的比例也较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具体内容的编排有其独特的优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包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评价性内容,也包含了与学生相关的评价性内容,内容的类型多、范围广,这样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评价,丰富学生对评价内容的认识。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中具体内容的编排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教材涉及的评价内容类型较多,但有关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内容很少,直到三年级上学期,即第二学段时才出现相关的内容,并且仅有2处相关内容。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相关知识:我国儿童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为3—4岁之间。[15]这一结论正说明了处于第一学段中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也应该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学生在1至3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适当增加有关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并且应该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得评价性内容的内容编排更为全面、科学。
(四)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
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按其评价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即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的“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16]。另一类则是不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即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大家说说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17]。而有无对比的评判标准,笔者则是依据评价性内容中有无“比一比”、“看谁”、“谁最”等一些含有比较性质的词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详见表4。
表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
经统计,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共19处,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共26处。从数量上看,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多于有对比的评析性内容。
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三学段时内容的数量达到最高点,但六年级时并无相关内容出现。
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的趋势则相对平稳一些,第二学段及第三学段时所占比重均较多,第一学段时内容数量最少。
尽管从数量上来看,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多于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但从内容出现的时间来看,在一年级上学期时就已经出现让学生进行比较的评价性内容,过早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仍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具体内容的编排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的评价方式较多,学生能够得到不同锻炼机会,并且通过比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评价方式较多,但其中大部分评价的进行需通过比较的方式,并且还让学生通过比较他人与自身的学习表现,从中选出表现较好的一方,这样的比较方式、结果,以及比较次数的过于频繁,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此外,对学生评价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也并未提倡或鼓励过早的让学生接触比较性的评价,因此关于选择何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大陆与台湾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12YJA88006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8.
[2]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8.
[3]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5.
[4]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8.
[5]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3.
[6]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8.
[7]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七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8.
[8]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10]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7.
[11]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3.
[12]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8.
[13]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5.
[14]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七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0.
[15]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420.
[16]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55.
关键词:童话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 具体应用
【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童话故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应用童话故事并提高童话故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童话故事的重要性以及童话故事的特点,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童话故事,不但使童话故事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使童话故事成为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当加强对童话故事的作用及应用情况的分析和探讨,掌握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合理选择童话故事的类型和内容
1、对童话故事进行筛选,选择与小学教学联系紧密的童话故事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童话故事的应用十分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童话故事都适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为了提高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应当对童话故事进行有效的筛选,其中筛选依据应当为与小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童话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和象征作用的童话故事为主。只有做好童话故事的筛选,才能够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达到提高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目的。
2、注重童话故事对小学生的启发作用
由于童话故事是小学生能够接受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选择了相对应的童话故事之后,就应当对童话故事的作用有所了解和掌握,做到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童话故事的促进作用,使童话故事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成为推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并达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使童话故事能够成为启发学生思路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3、做到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选择对应的童话故事
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童话故事选择的针对性,应当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做好童话故事的选择,发挥童话故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保证童话故事能够有效的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童话故事选择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秩序的混乱,无法发挥童话故事的积极作用。
三、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根据童话故事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1、童话故事选定之后,应制定与童话故事对应的教学方案
童话故事的选定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是一个丰富和补充,选定的童话故事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能够根据童话故事发生一定的变化,提高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教学方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使教学方案能够做到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并围绕童话故事进行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
2、在教学方案中利用童话故事引入教学内容
选定了童话故事之后,应当在教学方案中引入童话故事的内容,并形成以童话故事为主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能够以童话故事为核心起到优化教学方案和提高教学方案实施效果的目的,使童话故事能够在教学方案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保证童话故事成为推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使童话故事能够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提高。
3、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从小学语文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语文学习中有良好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童话故事的应用是关键,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看,童话故事的应用不但增加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小学语文产生了良好的期望,并在学习兴趣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注重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
1、童故事的应用要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适应
虽然童话故事的作用相对突出,并且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结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和框架下进行,童话故事的选择和应用只有满足这一要求,才能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支持。
2、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基于对童话故事的了解以及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中应当提高其针对性,做到根据小学语文现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能够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统一,避免童话故事的应用给现有的教学语文教学秩序带来较大的影响,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能够与县有的教学基础相结合。
3、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与此同时,考虑到童话故事的作用以及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影像,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中,应当提高童话故事的代表性,使童话故事能够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代表,使童话故事能够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推动,便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应用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能够成为现有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并且形成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有力促进,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为此,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童话内容。并做到根据童话故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应当确保童话故事的应用与现有的教学大纲融合在一起,提高童话故事的应用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支持。
参考文献:
[1] 龙小龙;;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年0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整合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原则
1.1 基于教学目标,顺应教学规律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将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性质规划教学内容,并且应该顺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最终才能使信息技术科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不断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实践总结出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制,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雪猴”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形象地表达出雪猴与平常的猴子的不同是很困难的,这时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就可以将雪猴与平常的猴子直接用图形、文字的形式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鲜明地反映出雪猴的形象特征,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雪猴的特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1.2 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教师须明确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向学生传播、传授知识,并鼓励学生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利用周围的资源来不断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网络、自然环境以及校园趣闻等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生活中各种有效的信息,以增长生活经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在小学三年就开设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学习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教学的教学内容,对应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制作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计算机作品。例如,在开设“西湖的绿”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相应地给学生布置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从网络渠道找到有关西湖的图片以及文字信息,并制作出电子文档,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利用多媒体工具。
1.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如果将信息技术的引用仅仅当作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辅助呈现工具,那么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作用就会很小。相反,如果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与知识相通的桥梁,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静夜思”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从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演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程中,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需要整理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2.1 情境教学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模式中,情境教学法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动画、故事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等来创设出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到所讲内容的情与景。例如,在进行《雷雨》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与雷雨相搭配的电影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故事的全过程,通过视频中环境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洞察全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2 课前准备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从网络等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自我演讲,然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模拟教学法
在日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达到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模拟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视野,从根本上填补学生知识面上存在的空白,同时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所学内容。例如,在进行“琥珀”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查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信息,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由“看”到“想”,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一科学现象。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也要相应的进行现代化的优化教学,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快速明了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各个方面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现代化,符合创设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中心小学,山东 枣庄 277214)
参考文献:
[1]康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5).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02-02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整合,更能发挥它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它们整合效果的不良因素,并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是有待于探讨的课题。
1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对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 由于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文字生动形象、内容广泛的学科,其多姿多彩的热莶⒉荒芄灰揽拷滩娜部展现出来,会因教材篇幅限制,影响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得不到应有满足。而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补充教学内容不足,增加教学容量,使教材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得到升华,加强学生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入交流,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增强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引导他们去探索语文世界中的奥妙,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其目的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与团结合作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与实践能力。
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个人内涵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效地强化与完善语文内容资源,对比较生僻、不易被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搜集到相关的解释资料,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而其他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会查询得到,增加学习的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个人内涵。
2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动摇教材的教学主导地位,影响课本价值的体现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整合并不是决定两者之间谁处于主导位置,而是充分发挥它们的共同优势,实现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精力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了对于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不仅动摇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地位,还影响了其课本价值的体现,弱化了和语文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成效。
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教学的真正内涵 现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过于追求制作形式,让小学生只片面地认识到语文内容的艺术性,反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文学性,局限了小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发展。这种整合方式,不仅体现不出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反而削弱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后的优势。
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发挥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信息技术被引入语文教学后,不仅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反而让机器代替人的功能,在多媒体教学时完全用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与讲解,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也越来越少,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助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当前互联网应用较为普及,虽然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小学生本身心智与思维模式不够成熟,无法正确判断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劣,反而极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教师频繁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很多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语文教学内容情境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能够快速地让学生融入教学中。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材料或是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同时要营造出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天安门的图片或影音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欣赏到天安门的壮美、雕梁画栋,对天安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的直观形象演示性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汉字进行演示性教学。如教学“尖”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将其拆分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并以锥子、针等图片形象性地显示“一头大一头小”是“尖”字。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心智与思维能力还比较幼稚,而要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增加小学生自主探讨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沟通平台,营造他们自主探讨与合作学习的优越语言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找到有机整合契机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利用,是实现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优势的利用,必须要遵循语文教育的特征,找到有机整合契机,才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整合后共同作用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以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律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安排整堂课的教学计划,并且能够明确课堂中信息技术整合的契机,实现整合的有效性。
4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注意事项
对信息技术运用频率要适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当,不能过分或极少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当前有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制作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如果过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而会让学生忽视教学内容的重点,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如果极少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而会影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整合过程中优势的发挥,无法发挥出对小学生培养的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对信息技术使用频率的尺度,合理安排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以小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小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等,制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使用计划。
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与之进行有机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快速并优质地达成教W目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具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使用于教学全过程,应该对其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做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将教学内容细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助教学。
5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必要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到它们二者之间有机整合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整合共同作用,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小学生向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迈进。同时,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对小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炳英.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效率[M]//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