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互设计学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

第1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护理教学 综合性实训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法(试行)》对综合性实训的开设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解其所占比例。综合性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学习多门理论课程后,对其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际技能操作训练,其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是本院护理学专业课改后新设置的一门实训课程。本系对2007级本科学生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采取综合实训,具体作法如下。

1 教学方法

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纲要所开出的19项操作中,选出卧位病人床上擦浴、口腔护理、测量生命体征、鼻导管给氧、密闭式静脉输液法等5项实验实施综合性教学,共计13学时。

1.1 教师统一备课,确定教学方案 实训课前,带教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明确综合性实训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给出一个病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框架,以整体护理为主线,结合内、外、妇、儿科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护理。

1.2 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计划护理过程 在实训课前1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人,每组给1个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病人实施护理。教师在给出病例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如在鼻导管给氧过程中发现氧流量与医嘱不符合,如何去调节流量;在进行床上擦浴时,护士应如何保护病人的隐私等问题。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具体的实训内容,以及实训操作步骤。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带教老师给予指导。

1.3 结合情景式教学模式,实施综合实训 先由教师示教纲要开出的实训项目,再由学生扮演病人,该病人具备一些比较典型的症状,如偏瘫、昏迷等,便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施操作。比如该堂课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卧位病人床上擦浴,就要求学生先运用所学沟通技巧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病情,做好病情评估工作。结合给出的病例完成卧位病人的生命体征测量、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压疮的预防、肢体的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等内容,课后写出护理计划。具体方法为每组选1名学生扮演昏迷病人,由其他3名学生分别模拟护士为其测量生命体征及其他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提出对该“病人”的护理诊断和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

1.4 教师与学生结合,共同评价实训结果 每次课程结束后,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给每一个参与表演的学生按照打分标准采取不记名投票的形式打分,学生的打分占30%,教师的打分占70%。打分标准的内容包括沟通能力、人文关怀、项目的熟练程度、物品的整理及作业等内容。

2 教学探讨

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采取综合集训,体现了如下优点。

2.1 突出了整体护理的主线 传统的实训教学以单项实训为主,学科之间相互分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2]。以往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课中更多的是强调学生掌握单项操作。综合性实训强调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中生存的复合体,使学生真正运用整体护理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体验到临床工作的场景,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训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复习所学知识和查阅新资料,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掌握了基础实训的技能,又使各相关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和整合。以往参与毕业临床实习的学生认为,到医院实习时都有手忙脚乱的感觉,不知如何对病人进行护理,说明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病人角色的扮演,使“病人”表现出较复杂的病情,再要求学生根据“病情”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这样,学生不仅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传统的实训中,学生面对的是护理模型,交流时模型不能与之有情感回应,所以,学生在进行沟通时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认为这种交流是念咒语,说天书,是比较可笑的,由抵触而出现只动手不动口,沟通技巧得不到锻炼。然而临床工作中很多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护患沟通不良所致,如果护士懂得去沟通,用心去聆听,很多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3]。因此在综合实训中,要求学生开口和扮演的“病人”沟通,且“病人”会故意刁难护士,学生如果能够给予满意的答复,就需要学生能运用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4 加强人文关怀的培养 学生以服务对象为出发点,侧重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关心病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品格,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充分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4]。例如床上擦浴虽然是一项生活护理,很多医院都是由家属或护工来完成,但作者在教学中仍然坚持学生亲手操作,通过对一例偏瘫“病人”床上擦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护理需求。这不仅要求技术上过硬,还要从精神上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肖爱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浅谈.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7):229.

2 王瑾瑜,徐海,赵亚莉,等.开设医学综合性实验初探.医学教育,2002,2:57.

第2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同步实践;无线网络教室;并行交互教学模式;多元化知识获取;程序设计思维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73-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国内外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是培养和巩固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课程,并为学生参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等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平台。然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难度是很大的,很多学生往往“考完即忘”,或者只记住了程序设计的语法词法,却不懂如何有效运用,更谈不上利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很多专家教师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兴趣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2012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陈国良、冯博琴等各位专家提出了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先进性和优点,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势必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恰当的实施方案。而对于程序设计课程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加强教学互动无疑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有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同步的、及时的、饱满的实践,并做到教与学的多途径并行交互是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完即忘”、“高分低能”的有效途径。因此,作者及课程组的同事在分析了课程教学各方面情况后,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并行交互教学模式。

1 并行交互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

分析学生为什么在课程学习中会有学着后边忘了前面、只会语法不会编程等现象,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过充分的、及时的实践及教学互动来巩固学习内容。

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程序设计课程还是传统的几十人或几百人的集中式课堂授课,教师采用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讲授。课下,有条件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将课堂内容进行实践验证,没条件的同学只能通过阅读教材或者课件进行复习巩固。课下自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等到答疑时间再找到教师进行解决。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串行的过程,这种串行的学习方式对于大多数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弊端,但是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强实践性特征,如果所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充足的实践来验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学完即忘、只会考试不会编程的后果,学生很难领会编程中的一些思维和算法思想。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该课程的很多教师也提出应该增加该课程的实践课时,课堂应该搬到机房等建议,这些都是改进教学效果的良好方法。但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学校的硬件资源、师资力量还不充裕,很多学校根本无法实现在机房里完成整个课程教学。

很多学生都配备了台式计算机或者笔记本计算机,学生中计算机的普及率在60%以上,拥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学生人数更多,手机的普及率接近100%。但是,由于没有人针对这些设备的使用进行有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手机都只是玩游戏、看新闻、上网聊天等娱乐行为的工具,本来是买来希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设备却成了影响学习的有害物品。

另外,美国国家实验室近十年对各种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残留率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传统教学中比较注重的讲授方式其学习内容残留率仅有5%,而与旁人讨论、演示以及教授他人才是学习内容残留率高达60%以上的良好学习方式。针对这些现象,西北工业大学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拥有的电子设备,并汲取华南师范大学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的优点,建立无线网络教室,实现并行交互式教学。这种并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既解决了加强课程实践、实现教学实时互动所面临的硬件及师资短缺的难题,又能引导学生健康的、优化的使用其电子设备。以下对该教学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2 并行交互教学环境的构建

并行交互教学模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教学方式。该模式通过网络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起来、并行起来,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实践验证,教师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该模式将传统的串行教学变成了先进的并行教学。

网络是实现教学实时沟通的主要媒介,是并行交互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为了能在课堂上方便地搭建起并行交互教学环境,可以使用无线路由器在教师机和多个学生的电子设备间建立无线网络教室。其硬件配置包括一台教师机、一个大功率无线路由器以及多个学生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学生端可以采用多种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Android、iOS、Windows 8操作系统)、笔记本计算机等。无线网络教室的软件配置采用市面上成熟的局域网通信软件,如飞鸽传书、极域电子教室等,节省了课程组的软件开发花费。借助于上述的硬件和软件配置,一个方便快捷的无线网络教室就搭建好了,这就是并行交互教学模式的实施平台。

根据实际情况,无线网络教室的软件可采用不同的通信软件。但一般来说,并行交互教学平台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并行交互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屏幕广播。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教师机或者某个学生端的内容广播给全部或部分同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师机上教师的每一步操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示例的演示效率,同时可以实时了解一些学生的典型思想,方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

2)监控转播。

通过教师机,可以监控所有学生端,方便教师实时掌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可作为调整教学进度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良好辅助手段。

31屏幕录制。

教师机可以通过屏幕录制功能将课堂上的一些实例讲解等演示过程直接录制成视频文件,方便学生在课下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巩固,同样这些视频文件也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积累。

4)远程设置。

远程设置功能可以设置学生端的配置,如频道号、音量等,方便教师控制每个学生端的状态,成功搭建无线网络教室。

5)远程命令。

远程命令为教师提供了远程开启、重启、关闭学生端的功能,同时可以远程关闭学生正在执行的应用程序,方便管理学生端,督促学生学习。

6)分组管理。

分组管理可以新建、删除、重命名分组,同时可以添加和删除分组中的成员,分组信息会得到保存,下次上课可以直接使用保存的分组。

7)随堂小考。

使用此功能,教师可以启动快速的单题考试或随堂调查,并立即给出结果,这使得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检查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接受情况。

8)学生演示。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学生端将其屏幕操作演示给全部或部分学生,方便学生之间及时的交流学习,形成激励式学习。

9)网络影院。

网络影院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方便地播放一些教学资料片。它支持很多格式,如MP4、MOV等。网络影院支持脱机工作,以便老师在课前确认准备的片源是否可用。网络影院支持暂挂功能,以便老师让一节课未播放完的片子暂停,下节课自动从上次停止的地方继续播放。

10)黑屏肃静。

黑屏肃静可以将全部学生端控制成黑屏无权操作的状态,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一些需全部学生同步的操作,如随堂考试等。

11)文件分发。

文件分发功能可以实现将教师机上的文件分发到全部或部分的学生端,方便学生实时共享教学资源。

12)远程消息。

无线网络教室内可以互相发送文字消息,方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讨论,同时老师可以允许或阻止学生发送文字消息,以严肃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罗列了并行交互教学平台应该具备的一些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实现更多更方便的功能,如电子点名、作业提交、分组教学、分组讨论等。

3 并行交互教学模式的优点

并行交互教学模式将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先进的移动媒体工具引入教学,探索多元思维并行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理论讲授-复习-提交理论作业-实验-提交实验作业”的串行模式,实现了教与学各环节的并行进行。在这种并行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理论教授、复习、提交理论作业以及实验等环节可以同时进行,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并行交互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总结如下。

1)实现了课堂多元化获取信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原来的单一讲授到多渠道获取,不仅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讲授的内容,与同学相互切磋讨论,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的其他资源。

2)实现了同步实践、及时实践、饱满实践。学生能够通过携带的电子设备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示例等进行实时的验证,加深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

3)加强了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分发问题,学生即时在线回答,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使得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课堂变成“师生讨论、思考、相互教授的研究场所”。

4)实现了编程思维的训练。教师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或示例后可以及时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该知识点或示例进行新的问题求解。

并行交互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学会”变成了学生“会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将“厌学”、“难学”变成了“爱学”、“学难”,课堂上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知识交流场所。

第3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 问题探究;互动;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课堂实践;效能

一、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目前已成为高校各类学科专业计算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引入了“互动式”教学模式,根据近年来作者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调研后发现,以往的所谓“互动”主要以教师提问为主,在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后,学生思考,然后回答,最后点评。虽然提高了部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但这种交互明显暴露出一种“被动式互动”的尴尬,学生只顾“问而问”,只顾“问而学”,有的只是表层互动,看起来“热闹”,却缺乏实效。学习自主性仍处于被动的境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明显[1,2]。课题对“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认为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应注重在构建“优质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有序的互动,将枯燥的理论隐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增强问题探究的自主性,在实践动手过程中不断提升理论认识及动手能力,避免“高分低能”、“不知其所以然”,“被动探究”现象的发生。

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特别提倡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目前本科课程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3]。因此,程序设计课堂需要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以往教学经验,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向学生传授知识,采用什么方法才最为有效?是直接灌输还是引导其自主建构?怎样教才所谓善教,继而引发乐学,促使学生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知识。这是本文所探讨的 “问题探究—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教学不是站在如何应用计算机工具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或实际项目的角度,就没有把逻辑与编程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也就没有很好讲授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过于注重对语句语法的讲解,缺乏以算法为核心的编程教学,知识的传授未能有机地结合算法思想,贴近生活并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涉及的很少,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和科研探索。

2、经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程度不同,在智力水平、知识与经验积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导致在操作的熟练程度、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探究能力各有不同。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课后又不肯花时间,且课程学时紧张,知识点内容较多,久而久之,导致听不懂,学不会。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听懂讲解,可在涉及到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没有思路、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程序等各种情况。

3、就目前的互动而言,学生参与少,互动范围小,课时和人次的局限,造成课堂上的“两极分化”,教学收益不公平。

4、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不力,问题情境设计不当,收效不大,甚至过多纠缠在直接问题上,忽视教学内容的核心和本质,未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5、学生厌倦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本科生的程序设计课程长期以来只重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落实,“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被动的形式上的问答,强迫性的记忆、机械性的模仿、重复性的练习,使学生失去了对编程技术应有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传统的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大家所质疑。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没有有效、实用的学习辅助途径,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开展“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因此,开展怎样的“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增强学习兴趣,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就成为程序设计教学的一个关键。本人认为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问题的设计:要设置出好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价值性、挑战性,能开阔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切中要害,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此外,还需能引发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互动要把握全程

互动应在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贯穿。不能只重视课中,而忽视课前课后。课前的教案设计应采用开放、互动的方法。备课必须要把握和了解学生的关注疑惑,从中发现包袱及亮点,决定案例选取并组织教学。课后还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始终关注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指导学习方法并反思教学成效。教师要善于课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得与失,使每堂课能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生机与活力。

3、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并管理好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需能够正确处理好问题指导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关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技巧的提高。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要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问题—互动”活动的实施,若师生的互动游离了主题,表现于形式,课堂虽活跃但却少见成效。

4、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整

学生的学习情绪要从以往的被动“逼我学”转向主动“我想学”,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要随时投入饱满的学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前主动预习、查阅参考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聚精会神。教的指导作用,毕竟是外在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能把所学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4]。

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采用更符合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特点的“问题探究—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同时创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四、“问题探究—互动”模式的教学步骤及课堂实践

“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思路是以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把问题渗透到教学各步骤,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并主动解决问题。课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模式下教学课堂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总结,操作案例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产生问题

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观察现象,引发思考。具体实施:布置课题:用C语言编写游戏“数字迷阵”。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游戏玩者可选择不同的游戏难度,系统首先产生对应范围内的随机数(10、100、1000以内的数)供玩者猜测,每次猜后系统提示结果,若相等则提示成功,输出猜测次数和得分。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为解决问题需掌握哪些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哪些,传授其学习方法。

第二阶段:分析问题,组织加工

作用:分小组讨论,学生猜测、商讨和交流具体实施:教师督促学生分组合作,针对游戏软件的情境展开各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和探讨。并在学生努力寻找答案却仍处于迷茫之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和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如:如何生成10以内的随机数,提示用多种方法。

第三阶段:确定方案,解决问题

作用:收集资料,通过同学们的协作交流,对问题做出分析后,给出具体解决方案或实施步骤,展开实验。

具体实施:从假设出发,收集更多有用的资料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教师对方案把关,指导学生利用编程环境对程序进行跟踪调试,测试结果,发现逻辑错误,正确处理输入输出。

第四阶段:展示结果,成果汇总

作用:将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解决过程以报告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阐述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具体实施:组内、组间交流成功心得,相互借鉴。实验成功的同学在开会研讨时进行交流示范,相互借鉴学习方法,切磋经验。教师给与适当的肯定和点评。

第五阶段:评价反馈和总结

作用:通过评价监控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调整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具体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难点是什么?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通过总结反馈,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比如:学生在前阶段对如何利用C语言编写完整的游戏程序从不知所措到能够切入问题,细抠语法,搜索方法。实验成功后若不及时加以总结反馈,加深印象,过一段时间,可能又回到不知所措的状态。

教学实验在该模式下展开,其过程如下:控制其它影响因素,实验班采用“问题探究—互动”模式,按前述设计方案讲授C程序设计课程;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学期结束后,通过网上提交教学评价表和采用问卷调研、面谈、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问题包括5个方面:学习兴趣、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情况、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和对待产生的问题。在学习兴趣方面,84%的同学感到课堂学习很有兴趣,而对照班只有40%;课前预习情况:实验班能做到经常预习的达到81%,而对照班只有28%;课后复习情况:实验班能做到经常复习的达到83%,而对照班只有24%;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实验班能达到76%,而对照班只有25%;和对待产生的问题:能做到独立思考的,实验班能达到73%,而对照班只有12%。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该模式下进行教学的班级其学习主动性和对待问题的探究自主性明显优于对照班。采用该教学模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究。

教师巧妙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序积极地互动是必要的保证。“问题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的教师要具备新的教学观念,要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并能够将其有效指导于教学实践,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张振棣.“安培力磁感应强度”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03(6)9-11.

第4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 病理学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 《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 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 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 提高学习兴趣。

2.2 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 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 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第5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一、概念、目的与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二)研究的目的

紧跟国家改革发展步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见解,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为摒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改良目前现状,培养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素养的高职学生,为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研究的意义

1.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水平。

3.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组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联盟,加强与学校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状况、特点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不同专业机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规划尚欠合理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涵盖了机械制造中基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课程涉及到的机械制造机器、设备的构造、特征、功用等。材料的性能、特征、内部结构等,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其在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单凭教材的图文结构,致使教师难以讲授,学生认知困难,学习的兴趣会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应寻求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在教学法运用上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即要将课程内容的繁、难、旧、深,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和解决,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与社会职业需要,展示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适应性,让学生科学地、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上尚欠合理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卷面分数,凡与本课程考试有关的内容就比较重视;凡与本课程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重视,甚至连看都不看。易使学生产生平时不认真,考试抓突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蒙混过关,考完就忘记的弊端。

三、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时展,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研究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互联网+理念,利用手机APP、微信、QQ、微博等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知识解构,开发整合素材,搭建互联网+理念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试点班级,对全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验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适应新的角色。

(二)课程教学改革步骤

现今入学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充满了挑战性,对所有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

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课程教学现状及相关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解析,确定课程教学改革原则与对策。

利用MindManager软件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机械相关专业岗位群的特点,简化和突出《机械设计基础》的核心知识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利用课程专业教师联盟,共同研讨开发多媒体素材,真正以学生为核心,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第6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1-02

1.问题的提出

日益丰富的社会娱乐环境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1-2]。设计互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探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方位改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是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热点[3-6]。

2.互动教学平台设计

2.1实践教学互动平台系统硬件设计

互动平台系统由教师上位机、含通讯转换器的终端测控单元、ZigBee网络,学生上位机等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互动平台系统硬件系统结构

终端测控单元主要由 ARM9 嵌入式系统、数据采集及控制子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及控制子系统功能是通过外接各种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部分可采集现场的各种数据和参数,通过外接驱动电路接口连接信号变换器等驱动装置可自动控制现场的各种运行状态及数据值。终端测控单元通过 ZigBee 无线通信协议及模块与上位机进行无线通信,实时传送或接收各种数据或指令。

ARM9 嵌入式系统是现场控制单元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协调、调度各个任务的运行从而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TI公司的CC2530 F256作为无线通信主控制器,具有 USB 转 UART功能的 PL-2303HX 芯片作为教师/学生上位机与终端测控单元通讯的转换接口。数据采集终端连接温度、湿度、气压等探测传感器采集环境周围参数,用于实验中对各类物理参数的观察、分析和传输提供实验数据。

上位机是测控系统的系统管理中心、控制中心以及用户窗口,主要有以下功能及作用:

(1)通过 USB接收由终端测控单元转发的现场端各种数据,进行处理、整理、保存在数据库,并在屏幕上显示最新信息,可查询历史记录。

(2)实时监测现场端的信号、状态,根据系统控制程序的要求,输出指令通过USB发送到终端测控单元进行现场端的信号、状态自动调节及控制,实现自动测控功能。

(3)根据工作条件的变化,教师可通过主控软件提供的控制命令,向学生发出指令或接受学生发回的返回信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时互动传输。教师机同时连接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全部系统用户数据的管理、存储和历史数据查询及打印等工作。

(4)教师PC机连接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师的示教过程,并实时向所用同学显示互动实验的中间结果,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度及参与兴趣;

2.2实验系统软件配置

(1)终端测控单元软件:采用 C 语言编写 ARM9 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对内部寄存器的初始化、参数设置、以及串口通信等。完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模数转换、输出控制指令变换成模拟信号进行自动调节及控制、数字信号的采集及控制、实现串口通信、LCD 显示异常报警等功能。

(2)ZigBee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

根据 TI 自带 Z-Stack2007 协议栈 SerialApp 项目基础上进行 CC2530 模块之间的 ZigBee 无线通信编程即可,从而实现 ARM9 嵌入式系统与上位机的数据及指令实时相互交换,保障系统正常通信。

(3)上位机软件:

上位机的操作系统采用微软 WindowsXP,采用 Visual C++及 SQL Server2008设计其它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存储、计算、监控和生成动态曲线图及表格等操作。

3.互动实验教学实例设计

在上述硬件平台上,设计互动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实验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为: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所具备的软件开发工具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终端测控单元的测控程序、编制串口通讯程序及通讯信息载体程序,编制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计控制软件实现对终端测控单元的控制,采集数据到上位机的数据库中。

(2)教师通过无线通讯平台布置实验任务,并通过总线通讯平台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并实时显示在投影仪上,获得学生的关注。

(3)学生进一步编制无线数据传输程序实现与教师机的无线通信,接收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的任务,向教师机发送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

在实验教学中除传统的反复进行上述过程可以获得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1随机点名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获取学生出席信息,训练学生基本通信功能设计能力。

实验过程:

(1)教师先公布点名通讯协议,然后向各终端群发点包含各终端随机ID码的点名信息。

(2)学生编写接收信息程序,接收自己的点名ID码,经过处理后显示到自己的上位机上,并编写返回信息程序向教师上位机发送登记请求以及表示自己的点名ID码。

(3)教师机接收学生的登记请求,并将成功登记的请求显示到投影上,使学生可以确认自己的登记有效。

涉及的知识点:编码、解码、通讯协议、人机交互工具的显示设计、排序等。

3.2快速抢答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训练学生编程速度,提高实验趣味性。

实验过程:

(1)教师先公布题目;

(2)学生编写解题程序并发送结果信息给教师机;

(3)教师机接收学生的结果信息,并根据实际在投影上显示提交时间先后排名;

(4)在教师机上实施运行解题程序,查看结果信息。

涉及的知识点:通讯协议、人机交互工具的显示设计,以及题目中蕴含的所有计算机控制知识点如交通灯时序控制程序、搬运机机械手运动时序等。

第7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摘要:85-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摘要:89-91.

第8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第9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交互设计;教学方法

交互设计作为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性的学科,与众多传统互联网专业不同,交互设计在分析研究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环境---用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十分关注用户的需求。交互设计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在实际的过程中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提升产品的依赖性。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培养体系中,往往只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容易忽视交互设计流程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如此往复,无异于机械训练[1]。为了使交互设计有一个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此做探讨与研究。

1交互设计与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逐渐升温,交互设计专业市场需求也不断壮大。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交互设计专业方向设为了热门专业,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明确了交互设计方向,却忽略了交互设计的专业特点,结果教学模式照搬其他设计学科,如此便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交互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不同,创新对于交互设计并不是最重要的,交互设计更重视用户的真实反馈,更多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真实体验。在培养学生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但是交互设计的培养只是把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更应该注重如何研究用户,如何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交互流程[2]。如此一来,高职院校中偏重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交互设计的教学培养体系中就显得有些失衡。在国际交互设计的发展模式中,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并不集中于互联网方面,很多国外的交互设计更加重视用户研究、交互方式、环境融和等方面,其应用领域则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互联网虚拟交互,同时也在医疗、教育等实体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SimoneM.DeDroog等人通过研究儿童在阅读绘本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改进儿童绘本的交互式分享阅读体验,以增进儿童对胡萝卜的摄入量。由此可见,当前欧美的交互设计在应用领域方面明显领先国内。但是,单就互联网交互设计而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并非他国可以类比。因此,交互设计教育方法改革,还是应该以我为主,国外为辅。

2教学改革的思路

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并非固定不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社会实际岗位的真实需求来应对与改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职业素养,高校就应该创造适应的空间。目前,交互设计发展较快,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学习交互设计的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界面设计能力,其次需要拥有良好的用户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设计者清楚交互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白产品开发设计的全部流程。而在学校培养学生期间,除了单一的基本课程学习外,如何将每个课程串联起来,是能否让学生体验到整个设计流程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分段式教学,这样最大的问题是学习内容很难与实际课题结合,学生只知道所学习的内容,却不知道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去应用[3]。因而,交互设计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开放式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楚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和在交互设计中的位置。针对这一目标,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化繁为简整体教学。可以将关联度相近的课程结合,减少课程之间的分割,如图形软件学习课程等。第二,课程设置前后关联。每一门课程应该与前后课程呼应,增添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交互设计课程之前就需要开设用户研究课程。第三,设计流程循环教学。每一次课程学习都是一个独立的设计过程,这样学生长时间积累就可以对设计流程了如指掌。第四,重点内容重点突破。在一些重点难点的环节,需要开设专题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设用户研究方法的课题,就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提高对用户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执行力。按照这样的改革思路,课程与实际项目接轨,高职院校则变为了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课堂则成为了专业培养与设计实践的桥梁。

3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过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各互联网企业普遍遵循一个较为详细的交互设计流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的设计流程,可以推断出目前交互设计岗位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设计者能够参与用户研究与产品编程,这样对交互设计的学习者而言就需要具备较为综合的能力:第一,界面设计能力。能够从事最基本的界面设计工作,读懂设计规范,按照标准完成界面设计任务。第二,交互流程设计能力。能够将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框架图。第三,用户研究与分析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产品方向。第四,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看懂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与程序员无障碍沟通。第五,视觉设计能力。能够从事一定的视觉设计工作,对于视觉化的信息有较敏感的嗅觉。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交互设计师,就应该拥有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计算机编程和视觉设计等诸多能力。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但要在课程上开设与相关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例如:用户体验与研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图形图表设计等[4];也要做好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巧妙设置课程前后顺序,如用户体验与研究的课程需要在交互设计课程前开设与完成。当然,交互设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开展项目教学的模式,这种项目教学模式不但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加入到日常的课程学习中。例如,在《视频剪辑与动画制作》的课程中,一方面可以结合项目或比赛设置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巧妙地与之前结束的界面设计课程相结合,做到平面界面的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如何从平面展示走向多媒体展示。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研究,现总结改革方法如下:

3.1专师辅导,小班化

教学交互设计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够在用户的言谈举止中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这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尽量做到逐个辅导学生,手把手教授,与每一位学生沟通交流,传授心得,因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对于用户研究的课程而言十分必要[5]。

3.2集中授课,结合项目

设计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稍有区别,其更加注重学习的应用能力,并且通常学生能够立竿见影地感知设计效果,应用效果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缩短课程的跨越时间,使得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并在练习中,尽量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实践来检验教学的成果。

3.3开设工作坊,培养团队意识

所谓工作坊式教学,指在短期内组建学生团队,设立课题,让学生自行完成设计项目,期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工作,但是最终的任务应该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工作坊式教学是类似于当前各大企业内部设计团队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工协作意识以及综合处理人—事—物的关系等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就像一块职场试金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面对职场竞争的优缺点。

3.4参与比赛,以赛代练

当前各种设计竞赛层出不穷,以参赛的形式磨练学生团队意识和设计能力不失为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比赛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相对于比赛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成长,不能为了获奖而盲目地参加各种比赛,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3.5毕业设计,高度重视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大学的最终作品。因此,毕业设计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但由于工作和实习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找工作或者各种职位考试中,毕业设计则逐渐成为鸡肋。虽然老师会有节点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并不会在意,这样一来毕业设计就成了最后毕业前期临时冲刺的作品,设计质量没有保障,设计流程也完全被打乱。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与管理,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工作与安排,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毕业设计与工作实习等事项,从而为大学最后的作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7]。

4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高职院校在交互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好能够在相关课程的教学结束后有统一的项目实践进行教学验证。这样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又找到了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可谓一举两得。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学与项目结合需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应该避免生搬硬套,生硬地将各种项目附于课程教学中,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现象在当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学中屡见不鲜,希望广大的教学同仁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杜京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4(8):74.

[2]蒋蕾.交互体验时代下的书籍设计教学改革探究[J].文海艺苑,2016(8):201.

[3]赵芳.“互联网+”下交互设计的“微”教学改革[J].美术大观,2016(6):163.

[4]丁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08.

[5]唐帆.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包装,2015,29(3):93-94.

[6]张祯军.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学习,2017(3):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