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会计核算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形式

第1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一、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政府补助通常采用拨付货币性资产形式,但也存在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的情况。其中货币性资产的拨付形式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

(一)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政府为了支持企业而无偿拨付的款项。这种拨款通常具有严格的政策条件,只有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才能申请拨款,同时附有明确的使用条件。财政拨款可以是事前支付,也可以是事后支付。事前支付是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经申请取得拨款后,将拨款用于规定用途。事后支付是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从事相关活动、发生相关费用支出之后,再向政府部门申请取得拨款,并将拨款用于规定用途。

(二)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目前,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支付给受益企业。二是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

(三)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政府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企业的一种政府补助。税收返还主要包括先征后返的所得税和先征后退、即征即退的流转税等,其中,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实务中,还存在税收奖励的情况,若采用先据实征收、再以现金返还的方式,在本质上也属于税收返还。

(四)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是指政府直接向企业拨付的除货币性资产以外的其它资产。如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等。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不论通过何种形式取得的政府补助,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情况下,政府补助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最终也是与收益相关,只是暂时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在相关资产形成,投入使用并提取折旧或摊销时再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

二、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

政府补助准则规定,企业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应将其确认为收益营业外收入,其具体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企业收到与当期或前期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第二,企业收到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时,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再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一)企业收到与当期或以前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收到与当期或以前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当期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例1]2009年1月1日,企业从银行借入资金200万元,期限1年,年利率6%,利息分季度计提,到期一次归还。借入的资金用于某科研项目,经审批,获准政府补助,于2010年2月1日取得财政贴息12万元。

2009年1月1日,借入资金时,借:银行存款200万元,贷:短期借款200万元;

2009年3月31日,计提利息时,借:财务费用3万元,贷:应付利息3万元;

2010年1月1日,借款到期时,借:短期借款200万元,应付利息12万元,贷:银行存款212万元;

2010年2月1日,收到的财政贴息,由于其政府补助于2009年度的损益有关,因此直接确认为2010年2月份的损益,借:银行存款12万元,贷:营业外收入12万元。

(二)企业收到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它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如用于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财政拨款等。企业在实际会计处理时:首先企业在实际收到款项时,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增加;然后自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按照其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每期损益。在此递延收益分配的起点是“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对于应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资产,即为资产开始折旧或摊销的时点。递延收益分配的终点是“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或资产被处置时(孰早)”。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例2]2008年1月1日,政府拨付甲企业90万元财政拨款,购买设备一台用于研发产品。企业于1月10日购入该设备(假设不需要安装),实际成本为96万元,超支6万元企业自筹。假定该设备使用寿命10年,无残值,并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12年3月24日,甲企业出售该设备,取得价款50万元。2008年1月1日收到财政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90

贷:递延收益 90

2008年1月10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 96

贷:银行存款 96

自2008年2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时,借:研发支出0.8万元,贷:累计折旧0.8(96÷10÷12=0.8)万元;分摊递延收益,借:递延收益0.75万元,贷:营业外收入0.75(90÷10÷12=0.75)万元;

2012年3月24日出售该设备,将设备转入清理,这时计提折旧的期限为(11+12+12+12+3)50个月,折旧总额=50×0.8=4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 56

累计折旧 40

贷:固定资产 96

收到设备款,

借:银行存款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0

清理完毕,结转损益时,

借:营业外支出6

贷:固定资产清理 6

2012年3月31结转递延收益余额,递延收益摊销余额=90-49×0.75=53.25(万元),借记“递延收益”金额为53.25万元,贷记“营业外收入”金额为53.25万元。

(三)企业收到与后期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后期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政府补助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分期转入相关费用或损失所属期间的营业外收入。

[例3]甲企业为一家储备粮企业,2010年实际粮食储备量1亿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财政部门应给予每季度每斤0.015元的粮食保管费补贴,并于每个季度初收到。

2010年1月1日,甲企业收到财政补贴款时,

借:银行存款 150

贷:递延收益 150

2010年1月31日,甲企业将当月保管费补贴款计入当期损益时,

借:递延收益 50

贷:营业外收入 50

2010年2月和3月的账务处理同上。

(四)企业收到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有时与资产相关,有时与收益相关。对于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往往是与资产和收益同时相关。这时,企业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对于难以区分的,应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例4]乙企业2009年10月申请政府补贴用于某技术开发项目,开发期限两年,预计总投资100万元,其中:机器设备60万元、人员费6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30万元、申请财政拨款70万元。2010年1月1日,政府批准企业申请,分两次拨付70万元。当日拨付45万元,项目结束时再拨付25万元。

2010年1月1日收到45万元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45

贷:递延收益 45

2010年1月起每月分配递延收益1.875(45÷2÷12)万元,

借:递延收益 1.875

贷:营业外收入 1.875

2012年1月项目完工时,收到政府拨付的25万元时,

借:银行存款 25

贷:营业外收入 25

第2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 原则 会计核算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各项经济制度得到不断完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国际经济制度接轨的过程中,表现出我国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对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与国际会计发展接轨,我国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存在于国际会计行业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促进会计核算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出会计核算时应该依据交易或事项的法律表现形式,但这不能是会计核算的唯一依据,其经济实质应该成为更重要的依据。经济业务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法律变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实质与法律表现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候会出现很大的矛盾。这时候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会计核算就不能单单依靠经济业务的法律表现形式来进行。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保证获得会计信息是真实客观的,从而全面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时代背景下,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二、会计核算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一)确认相关费用和收入

企业在核算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的时候,需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自己的收入就是自己的收入,不是自己的收入就不是自己的。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指导下,企业在确定收入时会坚持以下的标准:一是成本和收入计算都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二是企业的商品一旦被销售出去,企业就丧失对商品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三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不仅转移了所有权,而且报酬和风险都发生了转移,前者转移到企业,后者转移到买家;四是企业商品被卖出以后会产生一定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可以进入企业的收入。只有满足以上的标准,才能确定是企业的收入。举一个例子,企业把卖出的商品租借回来,从表面看,因为商品已经卖出,所以报酬、风险和所有权都发生了转移,但是按照规定资产的售价和租金是不能分开计算的,必须在一起进行计算,那么卖出的东西以支付租金的形式租回来,这不是普通的商品销售,可以看成是一种融资行为,肯定不能计入收入,这就坚持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一般企业的支出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核算

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时候会遇到融资租赁的情况。所谓融资租赁,指承租人对出租人说好了租赁某一物件,但出租人手里还没有这一物件,于是以融资为目的在别的地方购买这一物件,然后再把这个物件出租出去,收取租金。融资租赁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租赁的物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承租人的资产,承租人对其可以进行选择;二是取消合同的前提是取消融资租赁租约;三是一般租约规定的租期越长,租赁物件使用的寿命越长;四是租金包括租赁的利息,也包括固定资产的利息。依据融资租赁的特点可知,它的目的是把租赁资产从出租人转入到承租人,承租人对其享有使用权。融资租赁中,没有改变资产的所有权,承租人在租约有效期内可以充分使用租赁资产,但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必须对承租的固定资产进行责任明确。

(三)会计政策变更

在会计政策进行变更时,也要用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对相同的经济交易进行会计核算时,由于时间不同,相关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从表面现象看,这不符合一致性会计核算原则。但应该透过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影响下,会计政策会不断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反映市场经济的变化,更好为企业服务,会计政策会相应的进行变更。企业在做会计核算时,一定要考虑经济和政策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准则进行计算,否则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核算企业坏账损失

在对企业的坏账进行核算时,也会用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判断企业的账目是否是坏账,必须满足一下几个条件:一是承担债务的人已经破产,这种情况下要变卖清算债务人的财产以偿还债务,即使这样也不能收回所有债务;二是债务偿还债务的义务是不能推卸的,但他长时间不履行,收回欠款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了;三是债务人发生了死亡,即使对他的财产进行清偿收回全部款项也是不能的。这些判断坏账的必要条件,满足上述条件就可认定为坏账。但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中指出,当明确账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比如因遇到重大自然灾害而不能偿清债务时,应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从表面看上述情况并不具备判定坏账的必要条件,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种情况也认定为坏账,应该计入管理费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核算中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道理比较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用好这一原则并不是很容易。会计工作人员应该牢记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王P.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J].财会研究,2011,17:30-32

[2]王培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2:245-246

[3]黄晓丽.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48-49

第3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第4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的会计不同,全面系统和连续是行政事业单位记录和反映内部资金使用情况的主要特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相关的工作受到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会计核算工作中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失真、企业会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等。因此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更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从而将会计核算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所起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全面、综合、具体的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所以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会计管理活动开展的主要核心工作就是会计核算。货币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的基本量度,会计核算通过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记录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出具会计报表、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活动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以财务、成本数据为指标的科学数据分析。虽然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算复杂,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也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通过积极的创新和完善及规范,实现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主要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工作不够规范和制度不完善

传统、粗放、落后是行政事业单位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且与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体制的建立和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符。其中财政资金分散、不集中,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和管控等现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且大部分行政事业对于部门预算工作的实行还未真正落实和实现,在财政资金支出方面存在的随意性也很大、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制定的各项管理规范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工作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另外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方面不够严格和科学,导致单位内部形成了不科学、不严谨的财务制度体系,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资产核算环节存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中资产核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环节,资产核算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开展情况,但是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环节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固定资产数据方面的精准度不够、内部的净资产不真实、透明,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切实体现出来、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也存在问题,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体系中一直处于无关紧要的状态,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无法对单位内部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而使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价值白白浪费和流失,不仅降低了单位自身的效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和缺失。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会计报表存在信息不全面、表外信息的披露不充足等问题都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工作增加难度。

(三)会计核算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会计凭证的不规范,如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存在漏填、少填、甚至不填等现象,一些工作人员核算的原始凭证根本不符合国家的法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与被纳入会计资料中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规则有着直接关系,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执行率也会随着原始凭证的不规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进而引起各种问题。如编制部门在进行预算时,虽然总是使上年的基数有所增长,但实际却没有按照零基预算来进行编制,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没有对单位的日常基本开支和项目资金使用作出具体的规定,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实现资金专款专用、也无法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监控,因此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超支、资金不合理占用、浪费等严重现象;另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在对相关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和考核时并没有一套完善、科学、严谨的制度,甚至普遍存在重拨款预算审核、轻管理实际的现象。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策略

(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类型的转换和管理体制改革

核算型的会计核算方式是行政事业单位过往一直在采用的一种方式,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渐将传统、落后的核算型会计核算摒弃掉,并开始逐步向先进的管理型会计核算发展。但是仅仅对于核算方式的转变只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部门起到作用,要想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还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与单位内部的联系。通过定期的业务培训,能够使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流程进一步的了解。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另外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内部牵制制度,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能进行明确,并通过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来保证资金的安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积极的改革,并科学扩大预算范围,有效保证预算的合理性。

(二)完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方式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到遵守当前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方法,同时科学设置单位内部的累计折旧科目,取消专用基金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可以将折旧费用科学安排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项、新旧准确的反映出来;在进行固定资产集体折旧时,要在扣除预计净残值后将余额计入相关支出中。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无形资产核算时选择的方式要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来正确选取,首先要对单位的无形资产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并将相关的无形资产进行登记和建立台账,使台账的作用充分出来。

(三)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深化改革,首先需要加强会计核算的集中管理。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以及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良好的会计环境,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形成依法行使会计管理职能和监督的良好风气、并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掌握会计电算化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和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需要额外增加补充的内容。

四、结束语

在逐渐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关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且会计核算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更应该加强和改善会计核算相关的基础工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监督管控力度等,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汝宜.试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4:133-135.

[2]吴文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7:102-103.

[3]徐克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11.

第5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出现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把工作注意点转移到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上面,从而放松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因此在没有监管下的会计工作尤其是会计核算工作就出现了问题,如工作秩序混乱、财务存在虚假报表。虽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工作却没有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对会计工作起到控制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会计核算的发展,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会计核算工作经常出现问题和错误,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阻碍,也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工作困扰,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工作的存在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理,这样才能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有序进行。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混乱

资产负债管理一直是会计核算工作中很重要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资产负债的管理好坏,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问题,因此此项内容需要得到重视,但是现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管理缺少制度的约束。一些事业单位对自己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固定资产浪费和损坏问题时有发生,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2.2会计核算信息质量失真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失真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不认真、销售人员提供的数据不真实、领导者对会计工作的干涉、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2.3会计核算监督力度不够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会计监督部门,有的虽然已经成立监督部门,但是受到领导者的制约,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缺少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前后、会计工作情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等缺少监督力度,这就给一些人可乘之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没有约束就很容易犯错误,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原始数据虚假申报等一些问题就会出现,这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监督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

2.4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缺乏

事业单位的招聘和企业不同,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人都会把事业单位当做铁饭碗,常常会受到单位工作风气的影响,也常常会出现懒惰等的思想,导致他们缺少斗志和进取心,因此在工作中会计知识没有及时的更新,自然知识就会不足,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经过实践的磨炼,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适应社会的进步;还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年纪比较大,他们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弱,在面对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凭借他们所谓的经验办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5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的落实需要一个良好的位内部环境作支撑,这样制度的落实和员工工作环境的改善才能够顺利进行,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家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内控认识不到位,对内控的重要性没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内部控制对于大家来说就是一种形式,对于新事物和新制度的落实就会延期,拖沓时间长。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法律的制定要深入到事业单位中去了解情况,还要依据现实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政策来制定相应的财务工作的法律法规,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科学性很强,也很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于法律的相关配套措施要逐渐完善,注意各法律之间的衔接关系,各法律之间的补充,避免出现法律重复问题,或者在执行过程中的法律冲突问题。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应该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够避免违纪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会计法的实施力度,加强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增强其法律观念,在发现问题以后要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和处理问题。

3.2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升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工作运行顺利的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自身内部财务工作的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正常操作顺序,才能够为内部财务管理提供助力,对现金使用过程的管理,对资金的流通,对资金的审批制度、资金筹集的管理、资金的回收等都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影响,通过这些内部管理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是整个单位的核心部门,所以单位的领导者对于财务工作的是否重视,这决定着下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决定着各种制度的落实能否到位,所以单位要想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应首先提高对会计工作者的认识和重视。

3.3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按照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时也应该受到监督,监督部门监督资金的使用过程,监督整个经济活动,监督会计的工作流程,监督核算工作,对整个工作环境进行监督,不给违纪行为可乘之机,同时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遇到违纪行为严肃处理,以此规范管理行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由此可见加强会计监督力度很有必要。

3.4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

对会计核算工作做好分析,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有利于会计工作减少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有所提高,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事业单位也应该在会计工作中运用信息计划,减轻工作量,对会计工作进行信息化技能的培训,更好地为会计核算工作服务。

3.5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

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单指业务素质,还包括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都是影响会计工作的因素,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法律素质和个人素养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的综合素质,如果三者缺一,就会给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造成漏洞,因此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去提高。对已经取得会计证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新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对事业单位中没有会计证的人,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会计证考试,鼓励他们考取会计证书,然后在工资上给予奖励,召开工作交流会,帮助带动落后人员的学习,大家都可以在会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好工作交流。同时提高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就会牵连其他财务方面的内容出现问题,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因此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已经依据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改变提供参考,促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杨晓敏 单位: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房屋征收工作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叶友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不足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第6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核算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遵循的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但是这两种会计基础并不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相互通用的,我国会计制度对此有相当明确的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了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由于对会计基础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了相当多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概述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指在会计核算中,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出,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2)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实际收到和支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这两种会计基础的应用对我国会计核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规定的限制,两种制度在不同性质的单位发生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二、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1)会计核算常常不能反映资金活动的真实情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与其发生的时期不一定相同,因此相同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不能进行有效的配比,从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应收支活动。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反映资金的进出数量,不能反映单位资金的来龙去脉,这对于转账业务比较多、经济活动比较复杂的行政事业单位是不合适的。(2)核算过程中低估单位支出,对采购不能全面管理。收付实现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就会显现。在单位采购事项中,行政事业单位仅对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按拨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这就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的反映。(3)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收付实现制要求会计核算要以资金的实际收付为依据来核算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这使得财政收入和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到和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收到现金或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单位的债权和债务。从更深层次分析,被隐藏的债权,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流失,产生腐败行为,而被隐藏的债务会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财政危机,影响单位职能的实施。(4)会计核算不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在收付实现制下,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后,各单位收到的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准确反映资金的流向变化。

第7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一、县(市)支行会计集中核算对现场审计产生的不利影响

根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或是财务会计专项审计,会计核算业务都应是审计监督的重中之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受原始会计核算资料与审计现场分离、会计制度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制约等因素影响,使得内审部门对该项业务的现场审计困难重重,大多不得不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等方面,审计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一)会计核算资料与被审计单位的脱节,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流于形式

会计集中核算后,县(市)支行的会计凭证、对账回单、各类清单和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都上交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保管。事后监督中心对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没有以支行为单位而是按照业务分类装订,极不便于借阅。内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业务现场审计时,一般只查看被审计单位各类在用的会计事项登记簿、印押证管理、岗位职责及会计人员现场操作流程。由此造成两方面脱节:一方面,不符合现场审计抽查样本量每年应不少于三个月的要求,审计分析缺乏资料和依据,增大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利用原始会计资料对会计人员交接、重要事项审批、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内外账务核对、同城票据交换、账务处理和计息计算等业务进行核查和比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场审计只能流于形式,业务风险无从查证。

(二)会计档案管理规定的约束,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成本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应严格会计档案查阅管理,查阅会计档案必须按规定办理查阅审批手续。查阅人可以阅览、复制和摘录会计档案,但严禁将会计档案借出本行。开展现场审计时,如要保证审计效果,必须将支行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进行复制或摘录,并调送到审计现场,将大大增加审计成本。据统计,常德市中支7个支行仅2007年就上交事后监督中心各类会计业务凭证(含各种附件)约96,000张、账表(含各金融机构报表、对账单、发出和接收业务清单及余额表等)约20,500张。按抽查样本量每年不少于三个月的标准,一个支行最少需复制或摘录的原始会计凭证和账表分别约为3,430张和730张,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三)会计集中核算组织形式的制约,使内审部门实施现场审计工作量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会计制度》规定,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设置营业网点办理柜台业务;成立核算中心集中处理全辖会计核算事项;成立事后监督中心监督会计核算结果。开展现场审计时,日常会计核算监督资料需向事后监督中心调阅,而会计营业部门负责集中核算系统日常运行管理,数据和账务参数设置等必须由营业部门提供,若涉及固定资产和财务费用等还要会计财务部门配合。内审部门要实施全面、有效的审计,必须多头取证,回旋于县(市)支行审计现场与中心支行事后监督、营业室和会计财务部门之间,审计工作量大大增加,极易引发审计人员疲惫心理,势必造成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和质量不高。

二、对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审计采用非现场方式的有利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第二十三条规定:内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行属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会计集中核算在给现场审计带来不便的同时,为实行非现场审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有利于就地取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是有利于提高审计实效。实行非现场审计时,审计组可指定被审计单位派人将由支行保管的相关登记簿报送至中支,然后与已上交的原始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核查和比对,既节约了审计人员和资料往返于中支与支行之间所需的时间,又利于排除各种干扰;二是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实行非现场审计既能节约众多审计人员外出、资料复制等各种费用开支,又可根据需要及时将中支相关会计业务骨干吸纳为审计组成员,有效实现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和最优化配置。

(二)有利于沟通交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是有利于问题及时处理。开展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如因对相关业务知识不熟悉、档案资料不全而被审计单位又不配合,难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实行非现场审计,审计地点转移到中支机关,审计人员如遇到难点问题,可及时与中支会计集中核算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进行交流和探讨,达到解疑释惑,有效解决审计出现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准确查证问题。由于主管部门的及时和有效配合,审计人员获取审计依据更为全面,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更为充分,对违规事实的查证和定性更为准确。三是有利于促进协作。对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非现场审计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不同科室和不同业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了审计协作化水平,使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和人力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三)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一是有利于部门间了解审计信息。在开展现场审计项目时,反映审计成果的审计报告往往只在上下级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送,对发现问题的整改和审计建议的落实主要通过被审计单位来完成,实际效果难以保证。在非现场审计过程中,通过与内审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不断增多,可使各部门间能及时和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二是有利于促进审计成果利用。通过非现场审计交流,可为被审计单位提出更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监督和督导整改,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四)有利于内部监督,提高廉洁从审意识。一是有利于监督审计行为。通过实行非现场审计,可消除空间距离影响,使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人员的监督更为直接和有效,同时减少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过多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产生或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能性。二是有利于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或负担。无需被审计单位解决审计人员的餐宿、交通和办公等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的影响和接待开支。

三、实行会计核算业务非现场审计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审前准备环节。由于非现场审计大大减少了与被审计单位的日常接触,审前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审计程序中占有重要位置。审计组应在广泛搜集资料,准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建设、内控制度执行和业务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相对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确立审计事项时应更加详细全面,提前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通知书、资料调阅清单、进点会谈提纲和审计公告等,并送至相关部门,便于其充分作好准备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尽力减轻配合负担。如:指定被审计单位明确审计联络员,专门负责资料传送和业务联系等事宜;确定被审计单位参加会谈人员范围,尽量解决因非现场审计而造成的沟通不畅和信息来源减少等弊端。

(二)资料交接环节。非现场审计中,审计资料一经送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就应负有对所有资料的保管及保密责任,确保资料完好和完整。审计组必须指派专人接收、清点和专柜保管调阅的各种资料,编制一式两份的交接清单,由交接双方签字认可,各执一份作为资料交接的证据,分清责任。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应按要求提供完整的资料,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8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不足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在行政事业各项经济业务基础上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反映、监督的专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指对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准确、全面、及时的财务数据信息,为单位未来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行政事业单位都在不断完善自身会计核算体系,不仅开始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单位会计核算基础,而且还在会计科目上做出了一定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单位会计信息能够被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具有单一性。一般来讲,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管理所需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财政拨款取得,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一直以来政府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非常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核算工作提出了一定要求,要求其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严格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中去。同时,财政部门还在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时刻关注单位预算编制、收支项目设置、收支控制等工作,约束其经济行为,尽可能地实现程序衔接、规范统一。第二,会计核算工作谨遵各项规章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是都要以会计相关规章制度为大前提,这样才能够确保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大环境。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不仅自己不积极去学习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知识,不能对会计部门工作起到正确引导作用,而且也没有对其他部门提出一定要求,使各个部门积极配合会计部门的工作,确保向会计部门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完整性,为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存在一定问题使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受到一定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信息填写问题。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原始凭证填写时存在错填、漏填等情况,摘要、金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会计人员核算缺乏有效依据。第二,擅自篡改原始凭证内容。一些单位工作人员为了一己之利,存在着擅自篡改原始凭证内容的情况,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不得不逐一去核对原始凭证内容,进而导致会计核算工作量增大。第三,及时性差。一些单位在进行原始凭证管理过程中缺乏时效性,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门要求将这些凭证上交给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取得有效信息,缺乏时效性。

(三)会计核算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健全自身会计核算相关规章制度,存在着没有构建年度财务预算制度、预算方案不能完全适应单位发展、缺乏具体预算管理细则、缺乏完善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等问题。这些都会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缺乏方向性和规范性,使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过于随意,出现问题无法进行落实,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阻碍。

(四)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单位内部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人员没有积极对预算支出认真审查核实,仅仅根据会计部门所反馈的信息来做出判断,无法及时发现细节问题;其次,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也有待加强。由于财政部门日常业务量较大,无论是在人力上还是在经费上都存在着不足的情况,难以抽出一定的精力全面监督检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助长了一些单位不法分子利用监管上的漏洞,降低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五)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落后,无法全面掌握最新的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按照以往的业务处理方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这样不仅会使会计核算信息质量大打折扣,而且还会间接对财政资金合理使用造成一定阻碍。同时,单位也没有积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没有将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与其薪资绩效相挂钩,这样不利于会计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完善措施

(一)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自身应当去积极学习一些会计核算相关知识,以便于在对会计部门管理和领导过程中能够提出一些方向性意见和建议,正确引导会计部门开展核算工作大方向;其次,单位领导应当对其他部门提出一定要求,通过开会讨论等形式要求其积极配合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确保向会计部门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完整性,为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首先,在原始凭证管理方面,会计人员要加大对报销人员提供原始凭证的审核力度,对于错填、漏填、篡改信息等情况要及时与当事人沟通,要求其更正信息内容,严重者要及时向领导反馈,杜绝情况的发生;其次,单位会计部门要谨遵财政部门要求,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交相关凭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工作,充分体现时效性;最后,会计人员还要重视资产管理,做好账目明细记录工作,及时记录资产使用、处理、报废记录,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国有资产有效利用,而且还能够间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三)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相关规章制度

政府和单位都应当积极去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相关规章制度。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立年度财务预算制度及细则,使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和生成报表过程中都能够按照规定来,使会计核算更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同时,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不仅要明确权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落实到个人,而且还要在规章制度中规范实务操作流程,避免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过于随意情况的发生,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单位内部应当加大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于业务较为复杂的单位,单位领导应当建立监督审查部门主要负责预算支出审查核实工作,并将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反馈给领导。同时领导也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对会计核算业务情况进行检查,进而起到督促作用。其次,财政部门应当向上级部门申请一定人力和物力来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不仅要仔细审查各个单位上报的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定期下到实地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间接促进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可以通过外聘专业人士的方式为单位会计人员讲授最新的会计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及时优化其知识结构;其次,单位还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与其薪资绩效相挂钩,对于一些核算工作做得出色的人员要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会计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为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文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2(10).

[2]武永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与监督体系的规范[J].西部财会,2013(2).

第9篇:会计核算形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内部控制机制 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综述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备受关注一项问题,曾一度成为人们的热议对象。其直接反映了会计核算与监管方面的薄弱。这一问题不仅反映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财务改革。比如,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就是其一项改革重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其目的是严格会计监督,强化预算和资金的有效使用,能够有效遏制腐败,同时也为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一定益处和有利影响,却也在同时存在着一定弊端。因此,在当前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在继续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之下,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职能限制,无法审核与原始凭证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登记经济业务的载体是原始凭证,因此,审核和监督原始凭证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环节和保障。然而,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核算人员受到自身职能限制,只能“依据凭证审核凭证”,在其审核下,只能保证原始凭证本身的有效与合法性,但是却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与此相应的经济活动也同样合法、真实、有效。尤其是在假发票盛行的今天,会计核算只能通过审核,保证原始凭证的规范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究竟是否发生该业务以及该业务是否真实有效,却不得而知。在此情况下,财务人员也难以真正履行监督职责。

(二)内控机制待完善

当前,我国尚没有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规范,内控机制基本由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制定和实施,因此存在内控机制制定和执行参差不齐的状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根本尚未建立相应机制模式,内部稽核、财务分析、内部牵制等均未涉及;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机制和相应规章,但是基本流于形式和限于文件,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内控机制,“有章不循”现象较严重;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凌驾于制度,内控机制虚设,而且绩效评价机制实施效果并不良好,致使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三)经费支出实际未按预算计划执行

按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每年的经费支出须按预算执行。然而,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现实情况来看,其日常经费支出并未与预算计划相配比,也未进行预算指标监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出纳人员不熟悉甚至不了解预算情况,但凡“合理”的支出都予以结报。预算应有的约束和控制支出的作用十分薄弱,支出结报的随意性较大。

(四)内外部监管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量主要是政府审计和财政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进行外部审计的这些部门在监管时,更侧重于监察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合法,会计核算的执行是否良好。而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下究竟是否建立了内控机制,关注度并不大。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内部监管也相对乏力。主要体现在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不相容岗位难以实际分离,重要岗位也难以真正实现定期轮岗。

三、会计集中核算下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

(一)培养高素质内控人才,保证内控机制的有效实施

内控机制的执行者是人,内控作用发挥的情况也取决于人。因此,在内控机制中,人的因素作用极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下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其对人的考察也更为严格,其需要内控机制的执行者具有良好的素质。高素质内控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加大内控规范的培训力度。唯有如此,方能提升人员的内控理论和实际执行力;其次,还要树立其风险防范意识,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其使用效益。再者,行政事业单位要落实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内控绩效管理。对内控机制的执行人员和各部门依据内控执行效果实施奖惩。以激发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和人员对内控机制的执行积极性,继而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二)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详见表4—1。

表4—1 建设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

(三)做好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保障内控机制的有效执行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与财务信息相关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使单位内部财务信息能够被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安全和有效。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大多属于国有资产,因此在加强会计核算下的内控机制时,对财产保护也应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以从会计系统的控制角度保证国有资产的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再者,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立,以加强税务、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将部门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审计机关的监督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以使得内控机制获得及时修正。杜绝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凌驾于内控机制和的情况发生。

(四)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实施内控管理

若要在会计集中核算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应在其内部建立相关的制度,从制度的层面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下的内控机制。详见表4—2。

表4—2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实施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丁燕. 浅谈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5)

[2]王庆伟.对会计集中核算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2

[3]张春璐.浅析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内部控制[J].北方经贸, 2011;8

[4]刘凤茹.关于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36

[5]牛二胜,张金霞.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理财,2011;2

[6]潘礼文.关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强化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齐鲁珠坛, 2011;5

[7]易淑莲.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8]高全明.集中核算体制下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