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建筑工程监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监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监理专业

第1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172-01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土建类专业,最常见的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出于专业群建设壮大、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需要,同时开设两个专业。但若问起两个专业的区别,大家往往只能大概说一个侧重技术,一个侧重管理。但做过现场的人都知道,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分隔清楚的。如果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势必影响到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再多的教改举措都只是无用功。同时开设有两个专业的院校,必须认真分析两个专业的不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抓准专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

1 专业现状对比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同属于建筑大类,前者属于其中的工程管理类,代号560501,后者属于其中的土建施工类,代号560301。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该文件对于两个专业的主要区别建议见表1。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土建教指委认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专业的初始岗位是建造员,工程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是施工员,但我们国家很多省市并没有建造员这一实际岗位,大部分都只有施工员这一职业岗位,或是建造师这一注册执业资格。从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也没有很大区别。

2 专业特色分析

要办出不同专业各自的特色,关键在于抓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正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方能办出专业特色。两个专业的不同特色分析如下:

①就业面向不同。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包括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工程咨询服务方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一般为面向施工单位的一线施工员,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则面向包括建设方、施工方等各方在内,从事如建设单位项目报建、招标工作;施工单位内业、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工程咨询服务公司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②培养目标不同。如表1所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侧重培养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培养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需的项目投资策划、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人员。

③专业核心能力不同。一个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组成,以循序渐进、逐层递增的方式形成。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对比见表2。

从上述分析可得,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侧重经济类、管理类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施工技术类、施工组织类能力的培养。

④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许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有所区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等各类施工课程,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经济管理类课程。

⑤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不同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手段――实践教学体系是不同的,两个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比见表3。

两个专业开设有许多相同实训项目,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训项目的侧重点、深度及广度要求是不同的。以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为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同学只要求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完成工程测量简单任务即可,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除了掌握测量仪器基本使用方法外,还必须模拟完成施工现场的实际测量放线任务,满足工程建设过程测量需求。实践体系的不同,正是不同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人才能力要求的体现。

3 不同专业和谐发展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里同时开设多个相近专业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是出于扩大专业队伍、提升专业群影响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考虑。但如果没有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准确定位,就会出现专业概念模糊、专业特色混淆、专业建设重复的现象,要不然就是出现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教学总量过剩、专业资源浪费的现象。

要使得同一所院校里的相近专业各自健康发展,必须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本校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充分论证不同专业的人才定位,准确把握不同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建设专业群,才能实现教学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最佳化。

第2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尤其以建筑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房地产企业、建筑安装公司等。这些行业对建筑工程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建筑工程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工程的投资与造价等,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很宽,学生们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社会需求也很大。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要求比较高。所以从业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获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能在相关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双重训练,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通过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为主要导向,从分的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形式非常多样化,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也就是半工半读。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工作实践,应该是带有一定报酬的。

在我国,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受到我国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和企业用人理念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但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切实存在的。

2.1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从事职业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指导学生们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社会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证书。目前,技能考核的证书还是很多的,比如: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房产评估师等。这些证书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学生们敲开工作岗位大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会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得相关执业证书。

另外,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会看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合适的调整。

2.2 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社交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明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从而选择理想的职位,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学生。这一过程促进了单位和学生的良性沟通,也建立起学生和企业的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2.3 工学结合的模式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

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还会支付一部分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解决了一些学生的经济问题。

2.4 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接触社会搭建了桥梁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条件,使得学生们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氛围,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各种准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及效果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基本上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的理论集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如:CAD制图、建筑力学、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测量与方法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为实训做指导。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对课堂上学习到的测量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地运用,指导老师可以在现场给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这样子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就能进行实践,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单一的在课堂内学习高的多,而且时间安排也非常灵活,老师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难度、学习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将较难的内容安排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训。另外,许多学校还和一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的教师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学生们在假期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工作实践的示范和规范化指导。

这样的实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在过程中也比较自觉,都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相关实训要求。由于是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所以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另外,在实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作,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结语

工学结合的模式将高等院校的教育、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改革当中,而学校也会更加了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能够促进校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也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所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发展,应该更好的实行。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68-01

纵观现如今我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仍有一大部分高校是旧的工业民用建筑专业同建筑工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具体学科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专业配置和课程布置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缺乏实践性。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应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和管理,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一、明确教学规划和思想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建筑专业的教师应在实训、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建筑施工单位,搜集施工单位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职责,调查研究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工作经历,研究和分析社会企业对于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搜集在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学科愿望、实践能力等资料;开展讨论,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建议和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思想的确立,才能保证教学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注重社会实践的参与,这就需要社会技术管理人员的参与,与校方一起研讨建筑工程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设置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组、更新、优化,不断整合教学设备、完善师资力量、规划具体专业;根据建筑工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要求来整合。从此而提高学科知识的科学体系与实践性,直接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平均每周安排32或64学时,将学习时间重点放到学生的实践上。

二、加强教师培训

我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许多高校教师自身知识和实践无法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高校建筑工程师资力量。加强建筑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训、实验技能,可以选派教师到实际的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实训,学习更多实践技能和知识,在实践中明确社会就业方向和人才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向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学习的工作技巧和经验,有利于引导学生毕业的工作。

三、加强学生的实训

建筑工程的实践要求主要有建材实验、操作和土工实验。实践项目是识图制图、施工、结构设计和计价实训等。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项目主要有识图制图、施工实训、结构设计、房屋建筑、计价实训等。实践技能的提高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始终,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不端增加实训的难度,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教学实践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校外实训可以充分与实训人员的技能以及设备优势相结合,再加之以讲座和实时的指导,最终能够有力地增强了教学实践的时效性。定期选派学生到施工单位进行实训、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与施工单位相符合的专业技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实训的资金投入,购置及时的和相应的教学设备,从而创造与施工现场高度近似相似的实践环境。教学的专业项目课程也不能抱残守缺,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市场新动向,从社会实际和市场实际出发,讲市场的实际需求与教学项目相互补充。在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已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消防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共赢,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能够真正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根据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采用双师配置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充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且使师生充分参与进实践之中,这种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与学习的双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成果的完成与合格与否。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如何围绕兴趣指导和加强,引进门,留住人,带出来,而培养人才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积极合适的引导机制,引导出并半自发式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学管理者才可以说是从实际出发,改良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时代新要求充分结合,完善管理体制与教学模式,为有源头活水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的创新改革绝不是割裂的,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批判改良地继承与完善和实时的吸收创新的长远性和复杂性工作,教学管理者需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管理机制。面对当下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管理问题,校方和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教学思想,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实训,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用的、可操作性的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康亮,朱剑萍,韩敏.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整合———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06):81-83.

[2]蔡静.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改革探讨[D].重庆大学,2008.

第4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直观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

《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较之其他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心里素养。因此,要学好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其他专业课的有关知识,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严、细、勤、实的良好学风。而现实情况是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常积累的知识并不充分,而且,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预算知识并进行操作是关键,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 ,促其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活跃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降低起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校学生的基础普遍不如普高的学生,面对新的课程,他们有一种既想学,又怕学的心态,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且充分讲解,采用慢镜头、小步子的手法,帮他们搭起思维的小台阶,让他们拾级而上。对于建筑工程预算,更要分步讲解,增加实例练习,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譬如在讲土建工程量计算时,先从简单的、直观的、贴近生活的计算内容开始,如计算教室的门窗的面积;计算教室某一道墙的体积等等。先让学生感知最基础计算并加以运用,由此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较复杂的计算,学习自然有信心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这时再配合施工图纸来让他们计算相应内容,就可以很容易办到。

2.增加问题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次课引入任务的设计,要尽量设计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任务,将他们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笔者在上第一堂建筑工程预算课时,先准备了一套图纸,让学生欣赏一番,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导入,这样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就能充分发挥学习潜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师生就能和谐地融为一体,进而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

3.注意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妙用,尽可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美国《时代周刊》曾刊登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经搜集万个学生来信,发现学生喜欢幽默型的教师,这足见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相声、喜剧中的幽默艺术引入课堂,不露声色地加以点拨,并使其具有善意的教育作用,从而令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激趣。即使发现学生有倦怠迹象,也不要马上加以指责,而应该使用幽默的语言调动他们的情绪。此外,教师在授课环节上还要注意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应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所提的问题要能够跟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讲砼工程量计算中,当我们讲柱子的工程量计算时,可以顺便让学生先说说柱子的施工工序,由此引出柱子工程量的计算,但不忙着解释,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在他们经过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讲解,这样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能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4.运用启发式语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他们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过分施加压力;要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作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不能急于求成。如在计算砼基础工程量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理解起来较困难,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他们,不要为了赶教学进程只顾自己讲解,用算式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要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以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

5.应用直观教学增强形象性和实体感

中职生大多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空间想象力很差,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身边现有的建筑物和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比如讲面积计算时,可利用所在教室、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数的建筑物,将它们计算的区别讲解清楚。在讲梁、柱、板砼的工程量计算时,可将教室的梁板柱作为例题来讲解具体的应用问题。对于看不到的构件,可使用教具,或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这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是面向一线的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指导实践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去。在教学中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来讲解,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掌握,而且还会实际应用;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讲课本第六章一预算实例时,我给学生配一套很简单的与例题内容相近的图纸,每讲一部分内容,均给学生相应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计算内容,另一方面又给学生一次独立识图的机会,提高了识图的能力,一举两得。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识图过渡到以后较复杂的识图过程。

建筑工程预算是依据施工图一点一滴的将工程量计算然后汇总,再经过一系列的计算,最后得出该工程的造价,要求预算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对学生的耐心、细心进行培养。首先,在平时的作业中要体现出计算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其次强调我们的计算结果代表经济效益,是衡量工程盈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工程是否超出投资的重要指标,故此,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5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还对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一个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制基本形成,起到了阶段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其“能力评价”仍停留在“学科型”的模式上。很显然,评价模式与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错位且不科学的。因此,构建一个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科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能力评价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几个盲点

1. 能力评价观念落后,没有形成一个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强调“能力本位”、重视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紧贴行业、突出应用、适应市场的办学理念已经形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诸方面基本实现了从“学科型”向“能力本位型”的转变。但目前教育教学评价考核的方法,仍旧沿用笔试、书面成果、口头答辩等学科型教育的考评模式,学生的能力评价仍然停留在“学科型”教育的模式上,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的错位,评价观念的陈旧,评价方法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因此,要转变观念,探索适合“能力本位”模式的考评方法,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

2.缺乏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职教育要摆脱学科教育的模式,需要摆脱依靠学科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办学思路。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施,广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认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现实是:适应工学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工作和能力评价的需要,“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投入少而成本高的矛盾使实践教学及能力评价相对减弱。高职高专的性质决定了其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环节是教育的重心。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环节更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环节多、成本高;而走校企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之路,也由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不到实惠而导致积极性不高。

4.未发挥能力评价体系在高职高专教育各环节中的“指挥棒”作用。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为目标”,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考查、重视能力的评价,且教学改革和能力评价在目标上应一致。但现实中,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相脱节,能力评价与企业市场需求相脱节,能力评价改革滞后,能力评价的“指挥棒”偏离了高职高专以“能力为本位”的正确方向。

三、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

1.建立合理的能力目标体系。能力目标是能力评价体系的第一个环节。以目标为导向是最科学的管理思维方式。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目标,以此作为行动的方针及评估能力过程的标准,行动才不会变的盲目。具体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面对的建筑技术领域,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建立科学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程能力目标,然后进一步的分解与细化到二级或三级目标,直到既便于评价又方便实际操作为止。

2.制定科学的能力评价标准。能力标准是能力评价体系的第二个环节,是根据能力目标确立的具体的评价指标,是能力目标的量化,是能力目标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果说能力目标是对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一个宏观把握,那么,制定能力评价标准就是具体化的实施方案。评价标准要涵盖职业能力素质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并将之转化为便于操作可量化的指标。总之,能力评价标准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切忌采用单一的标准化测评。同时评价标准应与能力目标相协调,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每一个学生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力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能力目标和能力标准,应用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对被评价者达到的能力给出一个评判,从而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能力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评价主体是根据能力目标和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测评手段对被测评者进行测评的人或者组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性质与能力目标和标准的多样化,能力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它至少应包括三类评价主体:系部专任教师、企业技能评价师、职业技术鉴定师。

4.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是能力评价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能力评价结果的具体化、量化。它至少包括两部分:基础理论成绩和职业能力评定成绩。其中,基础理论成绩属于理论教学体系的范畴,能力评定成绩是实践成绩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范畴。理论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是目标,两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不可偏废。理论测评成绩和一些适于随堂进行的一些职业能力评价项目由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认定,其它实践操作技能由实训中心根据测评内容、技术应用和管理向能力测评考核组推荐适合于进行该项测评的实际工程项目或模拟场景。经测评考核组同意后,依能力评价标准实地进行测评。学生基础理论成绩和职业能力评定成绩均必须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四、建立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1.建立以培养目标作为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真正重合,培养路径形成真正闭合的空间曲线。

2.学生毕业的标准与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完全一致,使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避免了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错位,防止了学校对学生评价与社会对学生评价的错位,深刻体现了学校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

第6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力学》 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后续学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专业课程及从事相关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提供扎实的力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但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较强,且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再加上学习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建筑力学》是所学课程中非常难学的一门课程,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开展这门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组成。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这三门课程是分三个学期学习,课时较多(一般230学时左右),学生学习起来有个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对于《建筑力学》课程普遍安排在一到两个学期(我校共安排84个课时),也就是说,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在较少学时内,在仅有简单的高中力学基础上,跨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到结构力学内容的学习,这个要求本身对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这也是《建筑力学》课程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难学课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那么,从力学体系而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学习结构力学的基础,三大力学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必不可少的。但《建筑力学》课程课时较少,教学过程中如果按三大力学教材的授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压缩,则不能突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力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也就不能满足本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相似点的模块划分,增强知识间的联系,删除繁琐的公式推导以及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对于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暂时用不上的知识点不在课堂上讲授,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学方式去拓展视野;对于难懂的知识点注重实践应用而弱化理论推导;对于在教材中整合不当的问题进行修正。而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不能完全受课时的限制。比如物体受力分析,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衡方程,是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基础,而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是强度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授课时必须作为重点内容讲授。

因此,作者认为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需求程度,讲授内容本身的重要程度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详略得当,合理安排课时进行授课,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教育,真正做到“必须、够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一)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兴趣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也应注重兴趣的培养,如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建筑力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生活实例解释抽象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平常的细节都可以与力学结合起来,如:开关门可以用来解释力矩的作用效果、剪刀可以模拟剪切变形等。通过讲解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使之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对力学产生兴趣。结合建筑力学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然后用建筑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少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模式下很容易疲劳,养成依赖性,思维懒惰、僵化。而高职教育要求不仅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加直观的认识物体的受力变形的实际变化,如有条件,还可以增加力学试验,提供学生直接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触觉感受,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确定适当的考核方式

考核应遵循“形成性考核”的原则,加大平时的考核,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期末考核试题的设计应突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

(四)加强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学习方式,以及自身授课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三、结束语

以上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建筑力学》教学的几点分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苗.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会教育,2009,6:36-37

第7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协调;管理;手段;保障

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building products,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pecific diversity,,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on need more types, more professional, more units of the duties, cooperate closely, can build a house with "economic, applicabl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ty, beautiful".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management; means;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U71

前言:

由于房屋建筑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各方在交叉配合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有的造成返工,有的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协调好施工管理过程的交叉配合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重视招投标管理,是做好协调管理的前提保证

随着建筑市场招投标制度的深度贯彻,建设单位对招投标越来越重视,招标文件内容考虑的越来越细致,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中标单位必须有合作配合责任,否则不予投标,即使中标后发现有推诿扯皮等现象时,建设单位随时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赔偿建设单位一切损失,且作为现场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加强合同管理,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关键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各参建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且受利益的驱使,各参建单位都想少付出多收益,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和扯皮等问题产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性。因此,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在合同中明确注明具体的制约措施,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

3.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通常是各自为政,自成章法,很少考虑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自的设计成果(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集中走廊等位置的管线,应提供管线布置剖面图,便于不同专业交底排查。

4.坚持样板开路,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实体参照

建筑工程外形越来越美观、复杂,结构越来越严谨,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和全面化,使用人对工程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各种专业分包的参与势必增多。

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和复杂的分项工程)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项目的施工要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做出示范样板,包括样板墙、样板间、样板件、样板套等样板,经有关人员、部门(业主、顾客、监理、质检员等)共同检查验收,认可批准后,方可按样板质量标准和施工效果大面积展开施工操作。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和评判其质量与工艺状况以及施工效果,又对各种材料、设备的使用和安装效果等进行直接检验,也为各专业交叉施工提供现场协作,有利于各专业工作面和工作空间预留的配合施工。保证了工程质量,避免盲目施工,造成大量返工,浪费人力、物力。并可以作为验收的实物标准。通过样板的施工和检验也避免给后序工程留下隐患,提前把隐患控制住。

5.建立快速处置机制,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实际工作中,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平时应按规范、规程的要求,不断收集、总结、更新可借鉴的经验,编制《快速处置技术手册》,让管理层到操作层统一意识。

5.1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原则,实现化整为零,分工明确,避免无序管理。

5.2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原则,避免工序、流程倒置,管理混乱。

5.3管道管径布置原则: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5.4管道类型布置原则: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6.应用PDCA管理体系,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6.1、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f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不停地转动,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6.2、应用PDCA管理机制,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PDCA管理实质是提升优化管理的过程,施工过程的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交叉冲突事件,较为常见。这里就以“墙角管道先行安装,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问题为例,阐述PDCA管理在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计划阶段,也称P阶段。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研究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拟定对策和措施等,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排查、现场巡查等方式,收集、分析、统计以往工程原始记录,总结经验;也可通过与标准、规范、规定对照等方式,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多专业、多工种间的交叉、冲突点。例如:墙角粉刷与管道安装交叉施工,出现粉刷施工难操作,导致粉刷质量差等问题。这就为下一步骤的工作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2)分析影响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上例,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空间小,施工组织无序,缺乏沟通”等因素造成。由此可见,以第一步骤工作为切入点,从工序质量、施工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深化分析,查找、甄别产生问题的原因,能够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有利于下一步骤的工作开展。

(3)找出影响施工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施工组织无序”是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在现实管理中,影响施工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各样,情况复杂,难以一眼找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合同、规范、规程的要求,加强专业间的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确定矛盾的主要因素,才能为在拟定对策环节找到有效突破口。

(4)拟定对策和措施。针对 “施工组织无序”的问题,管理者拟定“先局部粉刷,后管道安装”的原则,并制定出“先将管道后阴角部位500mm左右宽的墙体粉刷(留施工缝),再进行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大面积的抹灰”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由此可知,这一环节是PDCA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三个阶段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制定对策过程要反复考虑对策制定的原因、目的,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6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依、事后有据、切实可行,否则将影响这一循环的实际效果。

第8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和衔接试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近期教育部通知,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除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上述表明,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招生入学形式,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将不局限于通过普通高考、高职单招考试、自主招生考试等形式选择生源,多个省份着手研究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的招生方案.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职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中高职教育如何衔接,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普高生源进行制定,面对生源素质和学习特点有较大区别的中职生源,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将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等衔接方面展开探讨.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

2.1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笔者通过对2所中高职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测量、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若是针对零起点中学生源,课程可以重复,教学内容层次上应有递进扩展.但实际情况是,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差无几.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招收中职毕业生,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中职生源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

2.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课程设置,确定课程内容.因此,制定方向一致、梯度合理的中职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基础.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有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协助进行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建设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经济与法律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报价、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上述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人才的层次性,即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应比中职教育具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拥有更高更新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具备广泛的建设行业适应性,强调高级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2.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衔接在明确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应坚持方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升学和就业,强调夯实专业基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而言,必定会有与中职教育重复设置的课程.对于此类课程,高职教育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中职教育.只要把握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育目标,就能在看似重复的课程学习中,使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扩展.

中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模块化教学.中高职学校应共同开发、协商一致、整体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哪部分课程内容由中职教学完成,哪部分课程内容由高职教学完成.做到中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既不重复,也无缺漏.同时,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能力上既有层次上的提升,也有项目上的拓展.

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中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识读建筑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选择材料及做法,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鉴于以上不同要求,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知识.高职教育阶段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影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内容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能力,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一系列难度递进的专业实训实践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变所需为所学,将所学变所用,实现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点不在 于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在于知识层次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2.2.3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衔接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如材料实验实训、测量技能实训、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高职教育阶段除了以上的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中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工种为主,如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测量工等高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管理员为主,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对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等级层次上体现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要求

2.2.4教学评价体系衔接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

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5],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对于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不理想的生源要延长学程.若其文化基础达到标准,专业知识又很扎实,其学程可以相对短一些.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鉴于中职和普高生源文化及专业课程起点不同,在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上有较大差异,建议针对中职生源应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学习.普高生源应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别教学,弥补各自缺陷,缩小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差距,达到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平衡,以提高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效率.

中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很多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就无法进行切实高效的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应采取定期轮岗,将专业课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可通过人才引进和外聘兼职教师等途径,打造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化的要求

4结语

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必须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精心设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工作,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不仅能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9篇:建筑工程监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业;人才培养;实践技能;应用型;知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加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工程和建筑方面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但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传统的住房建设方面,还有一个更全面的土木工程基础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提供平台”育人才,“激发潜能”促人才,采用“3+1”模式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即专业技能、社会技能、管理职能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模式。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着重培训本专业人员对建筑基本技能的培训。在未来十年,随着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培训,社会的不断进步,水平的不断上升,建设工程技术职业毕业生继续充实进生产最基层的建筑施工行业,从业者整体质量将大大提高,对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专业培训和教育,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但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并不足以满足当前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

一、建设工程的专业人士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在建筑企业不可避免地引起高职院校模式存在的隐性知识不足,工程技术人员的限制,很难把握,顶岗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形成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做了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但也有大量实用的模拟,但这些学校实践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老师实践能力有限,缺乏实训基地,课程的局限性系统,使大部分学生难以在毕业后适应建筑装饰工程的职业生涯。

(二)大学、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大学和研究生院是建设的专业人士,具有强大的的教师阵容和更多的大型合作企业,但仍然有一个缺点是不能被忽略的。首先,大学和研究生院的文化耗时太长,4-7年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很难跟上技术创新。其次,实践困难的条件上,让学生学习专业技术,但更多的时间一般在第1-2年,在此模式下吸收学到的专业技能并不多,虽然这种模式,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当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技术领域。

二、培养人才“纲要”

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培育一个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商务专业人士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形成共识眼光,为未来的企业,这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管理。因此,人才的使用上,应最大限度地考虑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要注意合理的人才配置的一致性,和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具有人才成长的地方实现人生的价值。企业创新涉及的企业、各级、各部门,不仅是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知识、新技能,新的组织设计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有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必须始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牢牢把握这一点。

三、锤炼人才的思想品格

一个人的责任,往往是无私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学习和工作,持之以恒,矢志不移。这说明,关键人员的培训,此举是教育人们形成一个崇高的理想,有抱负、高贵的品质。培养人才的良好思想品德,人才的质量标志,以确定人才的成长和成熟。一个人有能力,有知识,如果他们不能把握自己的政治行为,是很难成大的行为,有些人会走向堕落。因此,重要的方面是人员培训,提高政治和思想境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实施激励措施

激发潜能,促进人才成长,培养人才不仅有一组实用型人才的管理办法,还需要探索更加积极的无形资产的形成机制,充分激发大脑潜能的能力,所以,从眼前到长远发展,把着眼点转移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

实现永久的锻炼,工作的高标准。工作标准的水平,影响发展的人才。在一定的限度,更高的标准,更深层次的人员培训,意味着更快的增长速度,更好的质量。否则,这将是人才的浪费,贻误人才。如果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设置的标准,就可以实现最大的努力,以逐步给予他的最好的努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后,给他激励,以促进他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使他可以成为潜在的意想不到的发挥,这样就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施给予人才安排难度较高的位置。真正的人才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只有通过实践,不仅能接触到表象的东西,也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有正确的认识,最终来源于实践。特殊环境,实行特殊的人才,平静不能培养出良好的水手。要善于在困难和复杂岗位培养有潜力的人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企业员工若在一项长期的工作中保持安逸的工作状态,潜力将萎缩,它会滞后企业的发展。我们培养的人,我们应该注意给以足够的工作阶段超负荷工作,从而培养高效的工作作风,将能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和敏捷的分析能力。一个大项目,作为主战场来训练,以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集中繁重而艰巨的工程,可以为企业培养和储备良好的后备队。

五、“3+1”的模式建设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技能、社会技能、管理功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模式。培训的重点是建设基本技能培训的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砌体结构学习和掌握。砌体建筑施工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土建施工人员上岗工作的主要内容,专业技能包括组织实施砖石砌筑和质量检验工作,脚手架和垂直运输设施选择填充墙砌筑砌筑和质量检验,砖石砌筑和质量检验实施;组织实施,管理技能,监督信息。主装置工程监理分类包括掌握各类监管信息的内容,角色编写的基于上转移表的要求和信息需求,要求监督管理信息,调度控制数据,控制数据质量,成本控制信息,分资格的信息和合同管理的信息内容和作用,要求在该地区的社会技能的专业人士,能够处理招标主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项目业主和竞争对手进行招标前的调查分析,计算和确定投标报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编制招标文件,主人叫决策,战略和技术实践技能,包括技能混凝土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施工项目成本的做法。建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技能:掌握技术的建设工程,基本知识和理论方面的项目成本,建设工程监理和建设,财务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投资评估,估算、预算、工程招标,完成账目,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建设项目的投资与建设的法律,法规,熟悉,等等。

六、本行业培养人才

需要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施工技术和管理,项目评估和定价,原料供应和测试,工程监理,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工作知识。专业的技术,如:正确的阅读能力和熟练收到的地图专业的施工建设,正确使用建筑材料的检测和监控能力,您可以使用计算机图形和专业技术操作,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拥有的能力;突发性强,手柄施工过程中,参与该项目的运作和管理的能力,参与施工图审查的能力;具备的基本能力,参与招标工作。其他技能包括: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工作相结合,有完全的控制以及施工现场临时的适应性,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能力和团队合作。

本文中所提之人才培养模式,是综合时间定岗实习,实际的单项工程是人才快速成长的基地,营造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学习环境,每位职员可以以师傅助手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建筑工程施工,学习岗位知识,练就岗位能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钢筋混泥土铸就的城市崛地而起,这对建筑工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学习中培养实践技能,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才能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叶中、罗教讲,从市场需求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