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高中历史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思维

第1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形象思维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高中知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其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中脱离而出,以形象性教学、生动性教学为目标,调动学生的自身情感,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相比于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思维教学法是一种有颜色的教学法,区别于枯燥、单一性的教学法。客观上来说,单纯性的趣味教学法并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形象思维教学法建立在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前提下,以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其区别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又融合了这两者的优点。实践证明,高效率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融合逻辑性教学与感性教学的优势,因为这两者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两个方面、阶段,通过对这两者的融合,可以深化学生脑海中的历史形象,强化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认识,更好的认识高中历史,更好地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二、优化形象思维教学策略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这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也需要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再现经典高中历史形象,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1.充实教学内容

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临其境感,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积累丰富的历史资料是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基础。所谓厚积薄发,通过对高中历史资料的不断积累,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应用更上一层楼。我国的历史古籍浩如烟海,很多的历史名著生动形象的记录了不同阶段的历史。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类的历史资料不胜枚举,在日常教师中,教师可以利用史记中的语言,进行经典历史场景的再现,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秦代的大一统,汉高祖刘邦的辉煌盛世,都可以当作历史知识传播的媒介。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等章节中,教师可以再现荆轲刺秦的萧杀气氛,再现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英雄形象,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应用,可以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有利于学生对当下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

2.优化教学语言应用

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通过对教学语言应用技巧的优化,可以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交流,其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更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知识具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如果将这种特点应用到语言渲染上,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合格的历史教师必然满腹经纶,面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能够舌尖生花,步步升莲,通过对生动形象教学语言的应用,让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深刻易懂。通过对历史教师语言技巧的凝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在《汉字与书法》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王羲之等大家书法的侃侃而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学生头脑当中浮现出具体的历史知识形象,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提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学语言的内属性及外属性。语言的内在性包括词句的精准性、科学性、系统性,语言的外部性在于语调、语色、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这两者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于一般性的文学语言,高中历史语言需要具备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文学语言存在夸张及虚构的特点,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是文学语言的经典,却不适合高中历史语言的教学特色。文学语言与历史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高中历史语言的教学特别注重情感性、生动性,相比于文学语言,高中历史教学语言更加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认识强度。高中历史的教学语言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修辞技巧,需要具备生动性及形象性,需要保证声情并茂性。为了满足现阶段高中历史的教学需要,保证语言的通俗性、简单性、凝练性是必要的。高中历史的教学语言力求生动性、形象性、简单性,朗朗上口,深入浅出,更加方便学生的知识学习,通过对浅显语言的应用,实现复杂历史知识的解读。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故作高深,穿插一些怪癖的词汇来描述历史现象,如在《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用吉光片羽这一成语形容但丁的《神曲》,学生很难从语言方面来了解但丁作品的历史意义。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俗性及学术性不应该相互独立,在保证高中历史语言逻辑性的前提下,需要让语言教学变得简单易懂,优化高中历史语言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科学性及通俗性的结合。

3.利用好教学辅导工具

教师通过对生动形象教学语言的应用,可以再现历史形象,这类似于曲线救国的道理,直观性的历史语言有时候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辅助应用一定的教学工具,需要进行趣味性教学语言的应用。客观上来说,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会学生利用感觉感知所学的知识,这离不开直观化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从而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强化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具象的历史形象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音乐与美术》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再现经典音乐及美术作品的视频及音频。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与直观性的教学辅导工具并不冲突,这两者需要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独立,教学工具是一种静态化的存在,生动性的教学语言是动态性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变化,实现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实现学生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容易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实现相关历史规律的掌握。

三、结语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能力,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语言的凝练,实现直观性教学工具及生动性教学语言的结合,方便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概念,掌握相关的历史规律,从而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吴新英 单位: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苏海丽.浅谈翻转课堂在导游讲解技能培养中的应用[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第2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分析思维;途径

一、引言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势在必行。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现行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一)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学生讲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候,由于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并不容易理解,我就借用“三言”中苏州施复夫妇织布发家的故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含义。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指导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能够读懂课本,便能够对课本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如何做到阅读到位,抓住历史知识的关键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在阅读时找出全文或者全段的关键句,甚至是关键词。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部分内容时,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重点,而“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积极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其一,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2)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4)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教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明德.高中历史课有效性的探索——浅议新课改下的备课观[J].家教世界,2013(5)

第3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指在思维活动中能独立思考,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品质。①批判是为了突破规则,敢于向定论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凸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将这种能力迁转到自己今后的社会生活中。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催萌“批判意识”的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过这样的论述: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不在于学生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他认为“内部机制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帮助”。只有在“批判意识”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其内部激活机制始终处在“蒙昧”状态,窒息了学习者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了学习应有的效果,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1.4%的学生在课堂感到紧张、压力很大,只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愉快、宽松”。②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充分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独特个的表现要能接纳。

其次,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削减和消弭学生的“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创设各种有利学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善于发现,敢于提问,乐于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敢于批判性学习的主阵地。

最后,营造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要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民主,学习方式自由,师生的个性能充分展现。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束缚,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从而大胆地思考、大胆地批判。

这里的“批判”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它的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道题目,而是内化、重新建构和扩展了多少知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局限,以敏感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所感、所悟中体验挑战的刺激、成功的喜悦。

二、引入“学术争鸣”,提供充满智慧的“批判”范例。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取向不是传统权威的确立,而是权威的消解,是一种批判精神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注重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相关的思维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批判能力。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人民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出现了对“定论”的突破,对史学界并立的不同史学观点予以了介绍。如: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介绍了史学界王国维、谭其骧的两种观点和考古的最新发现,供学生择用。再如:对于“”的历史地位,就展示了史学界三种观点:开端说、向过渡说、说。这种开放性呈现,既突出了课程特色,又给学生“质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可以预见,未来的适应课程改革的历史高考试卷上一定会出现只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而无须作答的新题型。

教师在使用这些“争鸣观点”以突破“定论”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指导学生破除“本本主义”,树立新的教材观。新课改下,新教材观包含如下意涵:教材不再是教与学当然的权威,它只是编撰者对历史的一种主观解读。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将制定者自身对历史的理解展示给使用者,给予有益的启迪与唤醒,有助于增进使用者对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启蒙、认识和领悟。它绝不是历史的全部与唯一,仅是历史学习的“助学读物”。

其次,要多提供背景材料,将学生置于“学术探讨”的境况中,通过自主地对材料分析、综合、领会与评价,进而使先前的知识经验与教材“定论”发生联系或冲突,从而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反映了个体独特的思维历程,不仅促进了个体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批判、求实的科学精神。一旦用活书本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就会被激活﹑重组。

最后,要有科学的“争鸣观”。“争鸣”绝不是刻意追求颠覆历史,以期对教材观点的,这是与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相悖的。“争鸣”是在占有大量史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去审视、思考历史的结局及其影响,负责任地得出自己的认识。而且,你的这种认识也并不是终结性的,随着时代进步、史学研究的深入、个人经历的丰富等,会再有所突破。

三、树立“发展性”评价观,提供正确的批判性思维导向。

“发展性”的评价观,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力求避免指标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病。针对营建“批判的、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文化,“发展性”评价观包含这样几个方面:课堂上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提出了多少个新问题;不在于死记硬背了多少“定论”,而在于自由表达了多少自己的观点;不在于有多少顺从,而在于有多少“反叛”“质疑”……在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浪潮中,“基于问题的学习”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小学教育重视,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可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要明确地让学生知道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批判与继承、积极批判与消极批判的关系。继承人类文明成果是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批判,也不会有创新。批判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会知道批判什么。没有扎实的、全面的、复合型双基知识,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可能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批判观。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应是为学习、为发展而批判。批判不是钻牛角尖,不能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因此,教师还应让学生知道批判不是“反叛”,批判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修正、发展,而“反叛”则是一种逆反心理,是一种全盘否定的错误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弄清楚“批判”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批判与“反叛”的本质区别,切莫把学生引入误区,防止学生中出现批判过头和不加分析全盘否定传统与常规的现象。在这种评价观下,学生能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批判)的实际价值。

最后,要重视批判的信度。在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中,学生会根据各自的认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作各自批判性的解读,肯定会出现观点各异、甚至截然对立的情况。我们既不能用传统的“权威式”解读提供标准答案,又不能以“都有道理”来模糊地收场。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三维目标之下,以史实与相关材料的基础为依据,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比较、取舍和整合,由散到聚,让解读中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批判分析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批判性学习的效率。

注释:

第4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历史思维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是指能再现历史事实和再认知,分析评价历史客观,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和阐述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当前人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定义。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思维品质训练过程和思维方法。

(二)历史思维能力实践意义,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观念中走出来,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中慢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这既符合新课程的自主学习要求,又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学习观的要求。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一)优化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化和多元化。新课标提出课堂应气氛活跃、开放、以学生为主导,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实现多元化和开放式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二)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详细的文字表述,还配有大量的注释和图片,但是有很多同学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并不太注重这些信息和知识。这时候,历史老师应该进行适当的说明和引导。备课的时候,要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进行补充。课堂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好知识补充,这样不但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而且可以深化学生掌握和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程度,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宏观上得到提高。

三、高中历史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

高中生与初中生比起来,在思维上有很大差别,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时,一定要达到一定深度,这样能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准确地表达历史概念,加强历史的概念教学,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特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概念,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总结规律和观察的能力,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到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历史事实和规律特征。老师讲授历史知识要与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能力和知识相辅相成,能力的形成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单纯对学生讲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单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脱离知识的教学,要在讲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穿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历史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除了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外,还要学会指导学生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是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促使学生发挥学生内在驱动力

在学习中,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对历史热爱和喜欢,才能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学习能力。

(一)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

五、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的阅读提纲应指出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问题,在学生得不出结果时,老师应及时引导。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一能力可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其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和实用能力;对策;学生发展

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较低,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的人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非常的简单,即使没有历史老师的讲授一样可以学得好。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考试,取得好的分数。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够背一背,记一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一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理论化严重,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讲授式理论课堂较多,缺乏充足的探究实践时间;学校领导重视不足、教师教书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较为严重;教学模式滞后,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等等。众多的问题当中,还是可以说明,高中历史的教育改革方向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等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找到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构建更多的实践和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和实用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高中历史教育的特性。

二、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方法

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高等教育改革都有一个思路和方向,那就是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一定的探究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无论是出于基础教育的创新还是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针对以上笔者剖析的问题,我们发现,要想提升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观念等等。

(一)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想学什么或者如何学好和掌握相关的技能都可以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掌握的效果和程度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对下一步的授课调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在观念上就是让课堂实现回归,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

(二)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对于历史课程教学来说,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课程的教学,高中历史的教学不是说让学生记忆住学科的内容,死记硬背不是这门学科的目的,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常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课堂导入、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总结到课后练习,都要转变以往的固定思维,更多的突出思维和实用性和有效性。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课程的优化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尽量紧扣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授课的地方也不一定都是课堂,也可以是历史教育基地,电影院等,实现有效的针对性教学,这样肯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观念

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可以这样理解。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探究来说,更多的优质课堂教学倾向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的参考更多的考虑也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让学生也具备这样的思想,在他们面前不断的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开展的自主研究和探究,教师要给与鼓励,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或者自我兴趣,针对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实践。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少一些枯燥的理论讲授和机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君.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3(14)

第6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思维;增强;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增强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认真研读教材

教材本身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体系,尤其是新人教版教材。这套教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很缜密的。以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九个专题讲述了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前五个专题涉及到的是中国政治文明,后四个专题讲述的是世界政治文明。在前五个专题当中: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如专题一讲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专题二、三讲述的是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专题四、五讲述的是现代政治文明。以后四个专题为例:第六专题讲的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八讲了世界近代的政治文明,最后一个专题讲述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文明:即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学生认为“人民版教材中,发生在前,教材却将放在专题二,而将运动放在专题三。”其实这说明对教材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正确的思维应该是:专题二、三讲述的都是中国近代的政治文明:专题二讲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内容;专题三讲述的则是反对本国落后的封建势力,追求并实现国内民主的内容。因此必然属于专题二,运动属于专题三。所以,增强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就要认真研读教材。

二、深入了解学情,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思维的深度应由具体的学情来决定,而不应由我们的臆想来决定。要获得学情反馈,我们就必修课前认真批阅学案,根据学生学案填写所反馈出来的具体问题设计思维。并且通过对已用学案的修改与完善增强历史课的思维。因为学案在最初编写的时候所设计的思维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经验。在我们使用完学案后会从学情反馈中发现很多不足和问题。结合这些反馈出现的问题对学案及时进行修正,尤其是对思维增强部分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这样学生再使用时能够增强思维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学习目标设计与解析增强历史课的思维

学习目标对课堂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结合学案批阅后的学情反馈制定学习目标时,不仅要关注课标,同时还应渗透进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而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解析中增强历史课的思维。以专题六(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解析为例:设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理解其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2)认识并掌握古希腊城邦、公民的概念及其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深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观点的理解。结合学情反馈课堂上对学习目标的解析为:(1)对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归纳,重点就放在“如何理解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上;(2)进一步精炼希腊城邦及公民的特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概述;(3)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是不是决定性的呢?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解决能力提升材料题来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四、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教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并通过教师对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的过程,从而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教材提出疑问,学生逐渐学会了质疑,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提高,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比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专题一的第三节------君主专制体制的严禁与强化,首先布置学生预习任务:(1)按教师的要求处理课前预习作业;(2)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其中就有同学提出:皇帝权力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权力不是别的人拥有?我可不可以提高自己在一群人中的地位?这样学生已将这节课的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并且还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皇帝的权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中国历来的皇帝制度的推行,有忠君思想,有习惯和传承;人们心目中有一个领导目标寄托;皇帝采用了一系列强化权力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教师紧跟问}:结合教材皇帝为加强权力采用了哪些措施?让学生学着去整理教材。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皇权的建立和加强主要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着手,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归纳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措施?教师梳理线索,明确要点,顺利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而教师在课堂的问题设计要多样化,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手法,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比如:我们在高中历史新人教版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节时,首先在上课之前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在屏幕上展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英国首相、英国内阁会议场景等图片,一下勾起学生的好奇,然后向学生提问:知道这些人吗?是谁?这个会场是什么场景?知道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吗?学生和教师一起互动通过讨论、逐层提问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新课内容讲完后,还可以检查一下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情,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目标设计与解析增强历史课的思维和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仅爱学历史课程,还能够掌握好知识去应对高考。

第7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一、树立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要在历史课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因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超越传统认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

第二,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授课中,教师应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第三,教师要提倡质疑精神,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常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勇于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倡导勤思、善问的良好学风。教师要放平心态,民主对待学生质疑,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以创新的精神适应历史新课改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思维培养的多样性

谈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与理科教学联系起来,其实在文科教学包括历史教学中同样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多样性。在此,笔者拟谈谈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和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1.学生求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同一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发散与融合。如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教材上的说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此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现在的俄罗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最终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偏激,但它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疑惑,那就是社会主义最终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这也充分说明学生们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些理论,而是敢于有所怀疑。尽管这种思维有时略显稚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开始,只不过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而已。

2.学生迁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8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01-01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局限于识记,没有上升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够很好地打开学和说的历史思维能力。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度解析历史概念,准确表达历史观点,并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透过现象看到事件本原的能力,并归纳出一定的观点。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把历史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某一个方面,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加深对高中历史教学广度的把握,不能把单个章孤立开来讲,而是要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引导学生纵向分析历史事件,细致人微地阐述历史概念,把古今中外有共性的历史事件都合到一块儿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材中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整个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挖掘和整理,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层次,培养思维能力。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手段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2.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其次,不要让学生一味依赖答案,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由于历史的文科属性,学生常常会参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无论是在做题时还是在听课中都要多思考、多总结,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题干背后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哪怕不准确、不到位,教师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历史作为高中时期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必须要对这一环节给予充分重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平台,确保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这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霞.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2:62.

第9篇:高中历史思维范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中的主要难题之一。然而,在素质教学与应试教育的冲突的氛围中,高中历史教学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显得步履维艰,学生普遍缺失历史思维能力,多数教师无所适从。因此,研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不能假设,更不能重现,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教师可经常使用文物、模型、地图、图画以及幻灯、电影、电视、录音以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与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还可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和当地各种遗迹,也可设计形象化的板书,让历史事物相对直观化,简明化,还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便于学生直接感知。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表现与感染力,在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思维能力

(1)模拟历史情境,把握课堂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以特定的腔调来烘托渲染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讲课要情随事迁,模拟历史情境,把握课堂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以特定的腔调来烘托渲染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师在讲到陈玉成慷慨就义时,就可以用不同的声调,时低沉,时高昂地讲述临刑前的情境。

(2)以丰富的表情来强化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思维能力。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与体态语言能强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情感,当然要运用恰当,动作幅度要适中。

3.把握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过程,应用内化与迁移等心理手段,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1)把握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过程,强化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内在驱动力,实现历史知识的内化。(2)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与能力的联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发展迁移的能力,通常,前后学习的对象之间包含的共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也越容易产生迁移。如,讲述“从‘九・一八’到‘八・一三’抗日态度变化的规律”,先综合每次态度的变化情况,然后转入思维抽象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次变化的本质原因并概括诸多变化的共同的根本原因,寻求其规律。

4.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教材和教师讲课中以及课外读物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史料能拓宽解释,对史实的评论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不同观点中作出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抛弃谬误,汲取精华,从争鸣中提取思维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①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让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表独立创新的见解。

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求异,在解决问题时,对同一问题能提出不同的答案,超出常规寻求变异即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层面,换一种观点,换一种方法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经过努力,突破自我,解决学习中的新知识和新问题,并在思维发展上踏上一个新台阶。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集中思想,控制自我,把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汇集到当前要解决的主题上来,针对主题的焦点,做多维的思考。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便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多途径使用多种方法,调动一切因素,全方位培养学生历史综合思维能力

(1)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讨论以及小论文等形式,创设讨论的情景,引导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历史思维的交流,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课堂章节小结与学习心得等方式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以多样的练习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练习能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结束语

教师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改革师生互动方式,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参考文献】

[1]金子明.《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EB/OL].省略/Article/0801/32144.shtml.

[2]陈占英.《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