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农业属于小农经济,主要是以农户作为单位,因此生产相对比较分散,农业经营的规模也比较小。此外,土地的流转程度也较低,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的推广以及规模效益的形成,同样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使技术和产业之间出现割裂的现象。村委会的功能也出现了弱化的趋势,推广人员也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渠道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关的农业推广部门要想提升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水平,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政府的带头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转变传统的推广理念,不断地推动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各级的政府要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广泛地吸引高素质的推广人才,促进推广队伍的稳定,从而全面地提升科技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相关的部门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做好考核的工作,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可以采用公开招聘以及择优录取等方式来选拔高素质的推广人才,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此外,政府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例如,农民协会以及养殖大户等,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向农民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要将各种社会力量以及推广队伍的优势结合起来,使它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从而促进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农业推广网络的建立。
2.2加强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要为推广人员的办公经费提供保障,根据现有的实际条件来将人力和物力集中起来,加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保障推广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要建立起专项的推广资金,不断地加大对公益性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融资的手段来对资金的结构进行调整。
2.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是进行农业经营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者和市场主体,因此推广人员还要将农民素质的因素考虑在内。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农业发展需要,提升他们所掌握技术的实用性。可以采用开班办学以及电视讲座等形式来对农民开展培训,对于那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则可以采取现场示范的方式来进行培训。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3结语
__县农民工工会联合会是依托我县劳务办公室,于今年5月份组建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工会组织,现有工会委员会10个、工会小组44个,拥有农民工会员1580名。工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外出务工农民工的管理、培训、维权工作,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
一、积极调研探索,依法灵活组建
为了尽最大限度的把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调查研究,理清思路。面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疏于管理,且分布广、维权工作无依托等现状。成立了外出农民工工会组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把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入会、会籍管理、培训、维权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摸底建档,夯实基础。深入乡镇、村、社、农户,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并与务工企业取得联系,对同一地域、行业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进行登记,使外出务工农民底子清、情况明,为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分类指导,依法组建。我们在摸底建档的基础上,及时和务工企业联系,按照“输出地、务工地域、务工行业、就近方便”的组建原则,依法组建了上海范氏鸭王集团公司等10个工会委员会、44个工会小组、发展会员1580名,使建会企业农民工入会率达到95以上。
二、建立健全制度,依法规范管理
一是讨论修订完善了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农民工困难帮扶制度等规章制度20项、120条,促进了组织规范化建设。二是强化农民工管理。为了便于联系,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坚持把文化程度较高、法律意识强,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工作责任心的农民工吸收到工会中来,配备农民工工会干部78名。并经常加强和他们的联系、沟通,了解农民工的工资、安全生产、福利等情况,及时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援助,帮助解决家庭及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6件(次),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外出务工就业难、维权难。我们针对这一现状把提高其素质和农民工就业技能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从培训干部入手,提高素质。二是从源头上培训,输转高素质农民工。我们在有组织地输转农民工时,普遍听取他们的就业愿望和以前从事工作的经验,针对实际,有重点的开展了电子维修、缝纫等技术培训,今年已培训务工农民工380人(次),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开展法律知识辅导。为了让农民工知法、懂法,依法维权,我们开展了《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基础知识的辅导,印发《农民工维权守则》3000多本,为他们外出从业,维护自身权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理由之一:从历史贡献看,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农补工政策,交商品粮越多,贡献越大。初步测算,我省累计向国家交商品粮8930多亿斤,产生了2500多亿的“剪刀差”,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对于像黑龙江这样的在历史上做出较大贡献的地区,我想国家会考虑给予补偿和回报的。
理由之二: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看,作为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对国家粮食安全,负有一定责任。我省有耕地1.7亿亩,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近70%,全国第一。前年全国人代会,温总理参加黑龙江代表团讨论时说,“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对我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寄予厚望。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正如温总理所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粮食主产区的农民靠粮食增收更加困难。粮食不直接给财政提供收入,抓粮食生产还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承担粮价、生资价格波动的压力,承担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责任,承受占压贷款影响其它产业发展的困难。尽管如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还必须在粮食生产上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国家对黑龙江这样的粮食主产区,能给予理解和支持。
理由之三:从建设新农村的现实任务看,黑龙江作为粮食主产区,历史积淀问题比较多,发展任务很艰巨。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年份的2005年为32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元,比先进地区差的更远。农村贫困面较大,现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21个,占全省县总数的32%;有贫困村3112个,占全省村总数的34.6%;有贫困人口337万,占全省农村总人口18.7%,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乡村债务也非常重。全省情况我不清楚,就齐齐哈尔看,负债乡(镇)占94%、“空壳村”占46%,乡(镇)均债务790万元、村均债务250万元。税费改革后,乡村债务成了解不开的难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也比较滞后。所以,建设新农村的任务相对较重,与发达地区不是一个起跑线。我们要自强不息,绝不能等靠要、企盼国家多给予支持。
我们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支持。
一是在稳定粮食生产上给予支持。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对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作用很大。但增加补贴不宜采取“平均分配法”。比如农机具补贴,黑龙江省人均耕地9.6亩,这与人均耕地仅有一两亩甚至几分地的南方相比,对农机具的依赖和渴求程度不一样,因而补贴就不应平均分配。“十一五”期间,我省计划新上150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希望国家在这方面能给予立项支持。此外,黑龙江适于发展绿色食品,是绿色食品主产区,数量、品牌全国第一,希望国家给予专项支持,这不仅关系粮食数量安全,也关系质量安全。黑龙江粮食品质优势很大,特别是稻米深受全国欢迎。为了满足需求,“十一五”期间要新增1000万亩水稻,增产150亿斤,也需要得到国家支持。
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上给予支持。目前,我省尚缺抗旱和人畜饮水井30万眼;1900多条中小河流堤防工程未达标;55.6%的大中小型水库没有消险加固;49%的耕地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建国初期6.1%下降到3.4%,黑土层由70~8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70.6%的可利用草原处于“三化”状态。全省适于退耕还林的沙化耕地和坡耕地14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建议国家今后支持黑龙江退耕还林每年不低于100万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恳请国家在这方面给黑龙江多投入一些。
三是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上给予支持。温总理在《报告》中讲,从今年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安排780多亿元支持农村教育,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到2182亿元。我认为,这种支持也不宜平均分配。发达地区的教育情况和我省不一样,黑龙江多数是农业县,财政属“吃饭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全省有农村中小学危房2065所,其中需要重建的危房2001所。建议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与此同时,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支持。
四是在开展农民培训上给予支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没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建不成新农村。我省农民总体素质不高。据对进城务工人员抽样调查,全省农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10.3%,初中文化的占45.5%,小学及以下的占44.2%。从培训补贴标准看,非农职业达到初级上岗水平,每人需要培训费用800元,我省培训直接补贴只有150~180元,标准太低。从培训规模看,全省每年应该培训80万人以上,现在靠我们自己能力只能培训20万人,差距很大。建议国家在支持职业教育投入时,多向农业大省倾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岗培训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指出,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各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如何强化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并且人均耕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这基本国情的制约下,靠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劳动产出,不能成为长期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办法。况且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广大农民依靠第一产业来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劳务输出,积极稳妥地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转岗,让农民在耕地以外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然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转岗技能普遍缺乏。这些情况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岗层次的提高。特别是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是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
二、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乡拥有比较多的培训资源,这些培训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这些培训资源在农民转岗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譬如,目前绝大多数培训学校设在县城和设区市,远离农村。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教学专业设施不全,影响培训效果。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农民学习费用偏高等。在政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缺乏必要的投入,培训质量难保证。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较混乱。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机制不活,针对性不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与就业脱节,供需失衡等。
三、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培训工作方针,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法规和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农民转岗技能培训的地位、目标、任务、运作机制等。这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的基础。同时,政府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保证配套资金到位,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积极出台政策降低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费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以舆论为先导,构建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宣传网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县电视台、“农村专线”栏目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挖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先进经验、典型事例,特别是农村劳动力通过转岗培训后就业发家致富的事例,以事实教育广大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的意识。各地各部门在利用各类会议进行宣传外,还要以定期培训信息、上门宣传教育等形式和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宣传。
第三,摸清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工作,要以乡镇为基础,在摸清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还需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可分为学历教育、准学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如,对45岁以上的“老农民”,他们经过数十年的劳作和传统农艺的学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农业部门及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再辅以特种、特养方面的技术培训,他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对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这部分人大多没有种田技术,外出打工缺少一技之长,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中就必须为他们外出务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第四,要整合培训资源优势,积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基地要有必备的实验实习基地设施。同时注重更新教学培训内容,健全师资队伍,拓宽培训工种。培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创建品牌。使农村劳动力在培训基地接受转岗培训后,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让农村劳动力能够学得好、用得上、输得出。要按培训劳务人员业务技能不同,主攻1个~2个优势专业,初步形成特色专业。注意加强培训人员综合素质,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以及“合格一个、输送一个”的原则,切实把好培训人员的政治关、技术关、文化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所谓的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单位,开发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使城市居民在旅游景点获得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这对于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人民的预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的人才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来看,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旅游业没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参与旅游业的管理,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不知道当地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旅游业,对于乡村旅游持排斥、抗拒的态度,就算是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农民在变成旅游从业人员之后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经营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农民对于乡村中自身的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认识,不了解其内在的价值,缺乏保护意识,毁坏文物、砍伐森林、污染环境,造成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一直以来,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及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业应以什么模式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仍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没有真正进入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和旅游相关的院校也随之兴起,旅游管理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流行。但是虽然全国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已经足以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乡村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宁可改行,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意从事乡村旅游业,致使人才严重流失。
二、对于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政策,积极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业服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农民认识到乡村自然、民俗等资源里面蕴含的旅游价值,增强其保护和开发意识,要加强对其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使其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经营者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
对于乡村旅游业的经营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一个人体或者合体的旅游企业,但是许多经营者目光短浅,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合理,只是泛泛的加工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没有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外在形象,不注重其文化内涵,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魅力。因此经营者们要合理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使审美视觉和文化内涵结合为一体,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自己所用。
(三)加强和各大院校的合作,吸收专业、先进的人才
在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后期的培训很重要,但是如果本身就有专业型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整体从容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因此乡镇政府或旅游业的经营者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专门培养适合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还可以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促使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近日,共青团旌阳区委启动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问题深入开展调研,从文化权利意识、文化自觉程度、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生活情况等方面入手,重点调查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诉求、新倾向,为扎实做好新时期党的青年群众工作,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社会观察和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制定实施有关青少年的政策法规和实事项目,努力形成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性安排,建立和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向辖区内企业、乡镇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农民工,收入普遍不高,文化程度中等,大部分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一般满意,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技术。收入无保障、住房困难成为困扰他们在城里生活的最大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在工作之余,无事可做.无处可去。农民工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由于收入低,农民工希望能够看到免费的、优惠的电影、文艺演出,得到免费的、优惠的知识培训、景点门票,但始终难以实现。农民工交际圈封闭,他们在城市中集体劳动、集中住宿,无论生活还是找工作,农民工更多地局限于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络,与社区居民很少来往,并未融入当地的社区居民当中。总体来讲,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目前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他们工作在繁华的都市里,却生活在精神的孤岛上。他们希望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爬山、旅游等户外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二)原因分析
现实生活中,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农民工自我感受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打工、赚钱,导致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等,而且也不愿把更多的钱花在文化消费中。农民工数量多,受教育程度低,其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都需要高度关注。此外,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许多用工企业认为由企业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会增加企业负担加大成本,不愿为此多投入。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部分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使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消除农民工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心理隔膜;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热情和兴趣,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
(二)让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发展企业文化,积极组织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和需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入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改善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积极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引导用工企业、文化企业、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应加强修养、不断提高素质。勤于学习,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主动融入到城市社会中。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我市农技协组织起源于各级政府的引导。80年代末,在各级政府,科协组织的积极倡导下,各类农技协组织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只有那些农民参与性高、门槛较低的农技协,靠灵活的运作方式和各级组织的悉心呵护,在与市场风险的搏击中顽强生存下来,并且很好地担当了教育农民、组织农民的重要角色。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技协408个,其中市级农技协3个,县(市)区级48个,乡镇163个,村级193个,涵盖了粮食作物、瓜菜、养殖、水产、林果、食用菌、加工运输、市场经销等专业,加入会员农户总数达2.2万多户。
农技协的主要作用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技协带领农民从事专业化商品生产和经营,使他们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使生产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全市查字典农技协近两年为会员担保贷款35万元,协助会员贷款726万元,协助会员征用专业生产用地155亩,办理生产用材审批手续600余方,建标准化生产厂房1200平方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认证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农技协通过会员网络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标准,也使创建农业品牌、产品质量认证这种依靠个体农民的力量无法完成的工程有了承接主体。到20xx年底,全市由农技协牵头注册的商标品牌共7个,牵头申报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产地认证5个。
三、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果
农技协通过引进、吸收、传播、推广先进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全市有240名科技人员长期活跃在各类农技协中,有50多位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成为农技协的骨干。由农技协推广的名优品种、新成果25个,先进实用技术15项,形成农业主导产业11种,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220期,培训农民1.76万人次,开展科普活动50多次。由农技协带动的农民年收入平均增加20xx元以上。
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南郑县城关镇高庄村棕制品协会带动全村农户推广机制新技术生产棕艺制品,比传统手工工效提高五倍以上,协会统一协调价格、统一宣传和销售,年产值340万元,加工棕制品每户每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农技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识不足,政策环境不优
农技协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怎样扶持、怎样发展,没有“有型、有效”的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大多数农技协不能享受到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
2、法律地位不明确,社会关系不顺
目前,全市没有农技协专业管理和办事机构,服务指导乏力,日常管理工作缺位。基层农技协仅凭“农村能人”、党政干部管理和引导,随意性太大。科协对农技协的管理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支持力度都还嫌薄弱。
3、组织机构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
由于社团登记注册门槛较高,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团组织必须有3万元以上的注册活动资金,要交纳办证费用,每年年检、缴费,这对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仅靠微利经营维持运转的农技协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4、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
按照社团管理法规,农技协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收取会费和有关方面捐赠。我市相当一部分农技协由于规模小,不开展经营活动,无单位捐赠,会费收不来,只能以技术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等初级合作为主,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对农技协发展的建议、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认识农技协的性质和地位
农技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为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目标,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自愿、平等、互助、互利原则下,依照共同约定的章程,按合作制形式依法组织起来协同从事农业商品生产的专业性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农技协代表了农村先进的生产力,在组织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技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优势。
二、切实加强对农技协的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为农技协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 、乡、村建立更多的农技协组织。
2、加大支持保护力度。
一是实施优惠扶持政策。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为农技协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民政部门应尽量降低登记注册资金,减免办证年检费用,便于更多的农技协登记注册,拥有合法地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允许农技协经营推广一些新型农药、肥料、种子等生产资料;税务、土地、金融、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为农技协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条件。
二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对农技协组织从事的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建设项目等,优先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经费支持鼓励农技协实施产品认证,培育、开发品牌使农民从农技协的壮大发展中受益。
三是加强农技协管理业务培训。组织对农技协负责人和骨干的业务培训,学习考察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传授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政策、法律、金融和市场营销、合作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民主管理,高素质的农技协骨干队伍。
四是增强农技协自我造血功能。农技协应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引导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确保技术优势;通过创办服务型经济实体,培植“龙头企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
五是加大农技协的宣传、表彰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推动、科协指导、社会支持的社会氛围,推动我市农技协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技协带领农民从事专业化商品生产和经营,使他们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使生产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全市文秘杂烩网农技协近两年为会员担保贷款35万元,协助会员贷款726万元,协助会员征用专业生产用地155亩,办理生产用材审批手续600余方,建标准化生产厂房1200平方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认证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农技协通过会员网络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标准,也使创建农业品牌、产品质量认证这种依靠个体农民的力量无法完成的工程有了承接主体。到2008年底,全市由农技协牵头注册的商标品牌共7个,牵头申报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产地认证5个。
三、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成果
农技协通过引进、吸收、传播、推广先进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全市有240名科技人员长期活跃在各类农技协中,有50多位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成为农技协的骨干。由农技协推广的名优品种、新成果25个,先进实用技术15项,形成农业主导产业11种,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220期,培训农民1.76万人次,开展科普活动50多次。由农技协带动的农民年收入平均增加2000元以上。
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更新了观念,促进了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也推动了农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南郑县城关镇高庄村棕制品协会带动全村农户推广机制新技术生产棕艺制品,比传统手工工效提高五倍以上,协会统一协调价格、统一宣传和销售,年产值340万元,加工棕制品每户每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农技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识不足,政策环境不优
农技协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怎样扶持、怎样发展,没有“有型、有效”的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大多数农技协不能享受到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
2、法律地位不明确,社会关系不顺
目前,全市没有农技协专业管理和办事机构,服务指导乏力,日常管理工作缺位。基层农技协仅凭“农村能人”、党政干部管理和引导,随意性太大。科协对农技协的管理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支持力度都还嫌薄弱。
3、组织机构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
由于社团登记注册门槛较高,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团组织必须有3万元以上的注册活动资金,要交纳办证费用,每年年检、缴费,这对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仅靠微利经营维持运转的农技协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4、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
按照社团管理法规,农技协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收取会费和有关方面捐赠。我市相当一部分农技协由于规模小,不开展经营活动,无单位捐赠,会费收不来,只能以技术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等初级合作为主,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对农技协发展的建议、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认识农技协的性质和地位
农技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为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目标,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自愿、平等、互助、互利原则下,依照共同约定的章程,按合作制形式依法组织起来协同从事农业商品生产的专业性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农技协代表了农村先进的生产力,在组织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技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优势。
二、切实加强对农技协的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为农技协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乡、村建立更多的农技协组织。
2、加大支持保护力度。
一是实施优惠扶持政策。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为农技协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民政部门应尽量降低登记注册资金,减免办证年检费用,便于更多的农技协登记注册,拥有合法地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允许农技协经营推广一些新型农药、肥料、种子等生产资料;税务、土地、金融、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为农技协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条件。
二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对农技协组织从事的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建设项目等,优先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经费支持鼓励农技协实施产品认证,培育、开发品牌使农民从农技协的壮大发展中受益。
三是加强农技协管理业务培训。组织对农技协负责人和骨干的业务培训,学习考察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传授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政策、法律、金融和市场营销、合作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造就一支懂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民主管理,高素质的农技协骨干队伍。
四是增强农技协自我造血功能。农技协应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引导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确保技术优势;通过创办服务型经济实体,培植“龙头企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
五是加大农技协的宣传、表彰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推动、科协指导、社会支持的社会氛围,推动我市农技协工作开创新局面。
关键词:农技推广现代农业 农业竞争 重要措施
农技的推广的含义是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中,从而让农产品得到更好的收成,提高农民的利益。所以,积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不仅能让我国农产品的收入不断的提高,最主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目标,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搞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1.1 要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保障工作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农业技术推广的特点是社会效益很好,但自身效益不佳,农业科技的创新与转化需要以国家持续不断投入为基础。因此,应加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投入,适当增加农技推广的财政预算,加强农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乡、镇基层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发挥才干,增强农村科技服务功能,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与待遇。
1.2 要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特别是强调对农村青少年的培养。要建立有效机制,整合各级农业推广、科研和教学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科、教部门联合优势,从单纯技术推广向技术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进村入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对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扩散中的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
2、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在实地调查了解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我分析当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对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
农业科技示范场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千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2.2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
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建基地,农民积极来参与,农技人员搞服务。形成农民、企业和农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2.3 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能力。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广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组织内部的推广潜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要采取优惠措施充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力量,各类农业科研、教育及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队伍培训力度。
2.4 农业技术推广应做到推广队伍多元化
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农村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3、农技推广的实施策略及建议
当前我国,要逐步完成利国利民的宏大目标,就必须对农技推广加深认识。针对农技推广现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的有效策略及建议:
3.1 科学设立岗位
农业综合服务站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无创收来源,期待界定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公益性职能的要求,增强充实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科学设岗。确保农技队伍稳定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对在编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增强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提高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