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的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基本的职能,是企业以各种财经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标准,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其财务支出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检查和监督各种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监督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各种奖惩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2、评价职能
评价职能是从经济监督职能中拓展而来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和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它通过审查被审计部门的预算、决算和政策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管理层已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整改建议,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应对董事会负责,为在业务上向董事会定期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为管理层的各种管理决策和管理行为提供依据,决定权在管理层不在内部审计部门,所以内部审计具有管理职能。
二、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要做好充分的沟通协调工作,协调好董事会、管理层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战略决策制定开始,内部审计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工作,协助公司董事会或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在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需要对各部门执行战略决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各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向题,内部审计需要提供咨询服务。在战略决策实施完成后,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战略决策的结果进行分析,审计是否达到了公司的预期目标。
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及有效所进行的独立评价系统等。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确认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一贯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定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确认、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
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风险事项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内部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经营风险越大,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持续经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目标的主要因素,管理和控制风险成为各大公司的当务之急,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成为控制和管理风险的主要部门。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应针对风险管理部门确认风险项目识别的完整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恰当性、风险管理执行的有效性等,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后,提出相应改进对策,改善风险管理存在的漏洞,健全风险管理政策,规避企业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三、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没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必要途径与手段,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因此,引起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命与罢免随意性,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引起企业内部部分职工不能正确地看待内部审计工作,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3、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滞后
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范围较小,我国部分企业内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未达到以运用最新的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转贴于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绝大部分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知识面较单一,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内审工作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对组织中一个拥有足够权力的人负责,将其主要职能限定在监督和评价之中,完善的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相关机构报告审计业务工作,向组织的首席执行官报告行政工作。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审计人员必须以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为基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要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人员的配备上,对具有财会、信息技术、工程、法律、管理等知识背景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各占一定比重,形成合力。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让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轮岗工作,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从事多元化产品服务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企业要发展,管理要上台阶。杨森制药副总裁谷里虹介绍,在制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杨森制药抓住了在管理上向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时机,早在医药行业做好了实施信息化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集团通过信息化建设直接或间接地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成功地达到了以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用信息化搭建GMP样板工程
当很多国内制药企业还不曾接触到GMP理念的时候,杨森制药就以GMP标准进行生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杨森制药成了国内企业建设GMP的“样板工程”,很多企业包括药监部门都到杨森观摩学习。据了解,杨森是第一批通过中国GMP认证的企业,2004年第一次获得欧洲GMP的认证,2007年又通过欧洲GMP的再认证,现在已经能够向欧洲30多个国家出口产品。
在整个质量保证系统方面,杨森有一整套流程是从风险管理引入的质量管理流程;其次每年都有产品回顾,一年生产多少批产品,这些产品质量、含量、溶点在过程当中都有什么问题,都要认真地进行回顾总结。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完全将他们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因为好的产品要从源头抓起,供应商的质量也要符合GMP要求。每年都要接受强生公司的质量审计、安全审计、环境审计、工业卫生和人际工程的审计,同时也审计供应商的质量、安全、执行法规是否符合要求。
这些管理上的挑战通过信息化就能够轻松解决。如今杨森制药的整个生产过程使用的是条码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即SAP,这套管理系统可以记录从每一批原料的化验结果,到这一批原料用的哪一批号的成品,以及这个产品发货发给哪一个客户,在整个过程都有非常系统的完整的记录。万一这批产品有问题,就可以马上召回,而且从整个过程当中来分析这个问题是从哪里发生的,怎样控制。到现在为止,杨森制药生产的产品还没有一批被召回过。
之所以选择SAP的医药行业解决方案,是因为SAP是强生集团最新的标准医药业ERP系统供应商,还因为SAP的方案能满足杨森制药“少量的投资,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杨森结合自身的业务需求,在系统战略规划上设计了一个基于三层控制的商务智能管理模式,分别与企业的三个管理层面相对应。通过智能管理平台的建设,杨森进行了变革性的ERP部署,将14个国家的12个ERP实例整合到同一个SAP系统中。该项目用于解决杨森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将IT资源集中用于系统维护与支持,改善导致生产力下降的零散、低效的系统等。尽管项目小组成员不多,但该创新性方案已在多个国家同时得以展开。
很多企业是在上完ERP几年之后才着手数据仓库方面的工作,但是杨森制药却立刻开始了数据仓库的建设。这样就使得中层的管理人员看到业务分析系统做出报表后,不但可以即时地通过数据仓库对其进行分析,还能通过系统产生的、法定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和盈亏帐目来进行即时性的陈述,并辅以具有商业智能分析能力的数据仓库进行可随意的查询网络报告,使位于中层的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能够即时了解企业经营信息,帮助他们制定战略性决策。
杨森制药的信息化系统完备的功能和整体性能引导公司决策者很快地进入任何一个模块,获得想要的信息和数据,并可以据此制定企业战略设想、远程展望,从而使杨森制药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成为了一个整体,市场反应速度和经营风险规避能力都大大加强。
“公司的老总要看的不是数据,是要及时做出决策的信息,引导公司向正确的方向提升”,谷里虹表示,杨森制药的信息化项目能满足公司管理层的需求,是由于事前看到了信息化后的前景,并制订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化工作流程。
整合渠道系统得天下
近年来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和国家医药政策的开放,医药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新的竞争环境对杨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杨森制药的产品主要分OTC(非处方药)和RX(处方药)两类,OTC产品主要通过遍布全国的经销网络经各层经销商进入药店、医院促进购买,RX产品主要通过推动医院从经销商处采购促进购买。不管是那种方式,经销商等中间渠道、大型连锁药店及各种诊所等渠道终端、重点医院等大型客户,这三类客户管理的好坏都对销售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杨森在渠道上是分别管理,各类队伍的业务重点有所区别,考核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业务是有交叉的,所以各队伍分别取得的用于管理的销售数据也是互有交叉但又都不完整。想要提高各类客户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的销售业绩,保持行业内领先的竞争力,需要加强对经销商的规范,整合支持各队伍销售和考核的信息数据,节省重复劳动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要解决这些问题,杨森必须建立起一套能集成现有各销售层次和环节的信息系统,并具有良好扩展性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适应动态的、变化的、复杂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药学教育;生物药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38-03
一、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生物药学类人才的支撑
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紧密关联,被称作“朝阳产业”,“生物制药”更是医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而中国国务院2013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这一份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生物制药”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给予大力支持,由此可以想见,生物制药产业将会获得高速发展,也会带动整个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药学类尤其是生物药学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有了迫切的要求,也对毕业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教育中结合最新生物药物信息分析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
近年来,医药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药学类本科生的多方面需求。以上海本地复旦大学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本科生毕业流向为例,2009年复旦大学药学院本科生的流向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考研30%,出国20%,医药行业30%,事业单位6%,其他行业10%等。具体分布于国内外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国家药品检验部门、国内外药物研究机构、制药厂、社会药房和医院、高校等事业单位,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金融行业、咨询行业、审计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和国家机关等,或多或少地从事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工作。交通大学药学院2006~2009届本科毕业生也体现相似的趋势,从事非医药行业人数比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1.1%上升到17.4%。2011年徐喜林等作者对江苏省药学类高校毕业生的流向进行了分析,从事医院药房、制剂、配置中心等部门工作的药学毕业生占5.4%,从事卫生服务站、红十字中心等乡镇社区医疗体系工作者占7.9%,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占1.1%。[1]2012年谭雄斯等作者对广东肇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类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生中,医院/社区卫生院占38.3%,医药经营企业就业比例39.1%,制药企业就业比例3.8%,其他就业比例18%。[2]综上,上海、江苏、广东三省部分调研结果都显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多元化,以及基础学科偏重型的生产行业如药厂就业人数下降的现象,这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基础知识框架为主
目前医药类高校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由于其各自发展方向,以及传统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上海地区两所综合性高校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复旦大学药学院以药学、化学、生物学为主干,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事管理学等。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设置主要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药学、生物技术药物等。专业类药学院校则在包含上述课程之外,各有自身的特点。如中国药科大学课程综合程度高,相比沪上两所综合高校药学院,它还开设的各类中医药相关学科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则开设了化工原理、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定位在服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程师”。[3]与前文所述的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现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相比,目前高校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单线化,偏理论化,缺乏与现实药物市场信息的互动。导致在生物药物大发展的社会现实下,许多药学类毕业生甚至不知道一些常规的生物药物种类,例如单抗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更谈不上最新的生物药物的发展现状了。如何贴近现实社会药物市场现状,对现有的本科知识进行有机串联、整合,那是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药学类本科教育如何进行新的适应性改革
针对药学类本科教学的创新性的改革有很多。赵卓等作者[4]对生物制药课程实验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希望进行“一体化”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周鸿立等作者[3]准备构建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重下游、重工程、重实践”的“三重”培养模式。宋凯等作者[5]对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进行有效教育改革,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时小燕作者[6]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等。但是很多课改都关注在药品生产领域,而对于整个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还是有所欠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培养层次;药学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
五、生物药物信息日新月异
最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都被广泛应用到制药行业,对于药物的生产工艺和药效都有很大的提升,在目前我们的制药工业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生物制药。[7]根据全球顶尖的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8],显示了最新的生物药物信息及生物药物种类的动向。如单克隆抗体是2007~2008年美国销售的最大组成,每年超过130亿美元的份额,以每年10%速度递增,而单抗药品中最大的3个药物是Remicade、Rituxan、Avastin。而生长因子的销售额虽然每年还超过110亿美元,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的以10%左右的趋势下降。而我们目前本科教学中虽然有部分的生物药物知识的章节,但是都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药物品种,也基本没有侧重点,无法反映现今的生物药物的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六、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的设置构思
该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应在本科生接受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以后(如大二或大三阶段),有了这些前置的基础,更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否则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前置的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将从最新国内外生物药物获得,可对药物进行分类:单克隆抗体、生长因子、激素、融合蛋白、细胞因子、治疗性酶、重组疫苗、血液因子、抗凝血剂这九大类。然后从每个大类精选近年来最热门的生物药物,进行介绍。如单抗药物可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3个药物Remicade、Rituxan、Avastin进行跟踪,综述从原理、药效、药理、药代等相关的信息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授课形式将以研讨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负责跟踪介绍最新最热的生物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该生物药物各个环节介入,检索从最初的开发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媒体汇报的形式进行20~30分钟介绍。由指导教师对其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新生物药物信息课程将有助于本科学生开阔科学视野,了解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社会最大的需求问题,对药学类本科学生的无论考研、出国或者选择就业都是极有裨益的。此外课程将可以有效的锻炼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表达组织能力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的更新现有的药物知识,还必须对药物涉及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达到“教学相长”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喜林,王巧琳,张倩.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药学教育,2011,(5):57-59.
[2]谭雄斯,王景,张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92-96.
[3]周鸿立,杨英杰,金星,钟方丽,王亚红.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77-81.
[4]赵卓,郭刚,邹全明,吴超,鲁东水,罗萍.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42,1753.
[5]宋凯,陈文武.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有效教学[J].药学教育,2012,(28):37-40.
[6]时小燕.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2010,(5):90,29.
一、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及用途
*市医药产业发展资金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资助;
(二)“新药港”建设奖励;
(三)市政府组织的“新药港”建设重大活动、医药论坛、技术讲座、专业培训、中介机构及国内外医药行业考察调研所需支出等;
(四)经市政府批准用于“新药港”建设的其他支出。
二、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资助
(一)项目资助的范围和申请条件。
1.资助范围:
(1)在*市国税局、地税局登记、纳税的企业;
(2)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
2.申请条件:
(1)申请项目必须在*市组织实施,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优化医药产业结构,推进“新药港”建设。
(2)申请项目必须有企业自筹资金予以保证,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研究开发项目的实际已投入资金必须达到5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的实际已投入资金必须达到500万元以上。
(3)申请项目的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4)申请项目的单位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申请资助的项目必须单独设账进行核算。
(5)企业同一项目已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助的不再重复资助;同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资助的,已获得的市级财政资助资金视同配套资金。
(二)资助重点。
1.医药企业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生产等发展项目;
2.与产业化相衔接的项目研究开发,兼顾重大医药新产品的前期研发和重点医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三)立项和评审程序。
1.立项申请。市经委负责受理企业的立项申请。原则上每年年初组织项目的集中申报,即由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填报《*市医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立项申请表》、《*市医药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立项建议书》,经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所在地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预审同意并汇总后,一式5份报市经委。
2.项目评审。项目实行专家评审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评审制度。市经委受理企业项目立项申请后报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进行集中初审,必要时可对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初审通过的项目提交专家评审。
由市经委负责组织省内外医药行业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项目承担单位应在评审会召开前10日向市经委报送评审资料一式20份,必要时可请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现场答辩。
3.项目评价:采用专家评审的方式对企业申请项目的技术水平、技术成熟程度、产业化前景和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得分在60分(含)以上的项目可给予资助。其中,得分在60分(含)至80分的项目为一般项目,得分在80分(含)以上的项目为重点项目。
4.项目立项: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经评审可予资助的项目作为拟安排资助项目进行立项。立项结果告知项目申报单位。
(四)资助程序、资助标准、资金拨付。
1.资助程序。对已立项项目,由有关单位分别审核确认项目实际投资额。其中,计划总投资在150万元(含)以下的研究开发项目,市属企业由市财政局审核确认实际投资额,区、县(市)企业由各地财政局审核确认实际投资额;计划总投资在150万元以上的研究开发项目和全部产业化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对项目实际投资额的审计报告。
由项目承担单位填写《*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表》,并随附《*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完成投资财务清单》、各区、县(市)财政局对项目截至上一年度末实际投资额的审核确认意见或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审计报告,经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所在地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财政局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一式2份分别报市经委、市财政局复审;通过复审的项目报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列入预算。同时,由市经委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合同书》。
2.资助标准。
(1)医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研究开发项目:重点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一般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12%给予资助。
(2)医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10%给予资助,一般项目按项目总投资额的6%给予资助。
(3)经市政府专项批准的重大项目,其资助的资金额度和方式由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4)市级企业的资助项目按资助标准由市财政全额拨付。区级企业(不含萧山区、余杭区)的项目,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市财政给予市级企业资助标准的25%安排资助;萧山、余杭区及5县(市)企业项目,市财政按市级企业资助标准的12.5%给予资助。各区、县(市)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安排配套资助资金。
3.资金拨付:列入预算的项目,计划投资额在150万元(含)以下的研究开发项目,先拨付70%的资助资金,待项目完成验收后,根据验收结果和完成实际投资额再予结算并拨付剩余资助资金;计划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上的研究开发项目和全部产业化项目,以项目上一年(期)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审计报告为依据计算资助,同一项目实施期内申报资助一般不超过3次,并在项目完工验收时提供该项目最终实际完成投资额的审计报告。
市属企业资助资金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企业。各区、县(市)企业的市财政资助资金部分通过市与区、县(市)的预算体制进行结算,由各区、县(市)财政拨付给企业;各区、县(市)安排的配套资助资金应在市财政资助资金下达后一个月内拨付给企业。
三、“新药港”建设项目奖励
(一)奖励项目。
1.对研制、引进和开发的新药(包括医疗器械)项目已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市内实施产业化生产中取得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其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创新治疗药物奖励50万元;国外已有同类药物上市,企业通过结构修饰或工艺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治疗药物奖励20万元;国内首家上市的仿制治疗药物奖励10万元。其他首家在*市开发成功的新药开发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奖励1-5万元。
2.对列入行业归口统计并经“新药港”备案的工业企业,其生产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且连续3年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保持10%及以上比例增长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3亿元以上的奖励3万元,6亿元以上的奖励6万元,10亿元以上的奖励10万元,15亿元以上的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若干意见》(杭政〔*〕7号)执行。
3.对*市内新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医药工业企业,其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3000万元(含)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4.对引进的国外医药企业在*市内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独资医药工业企业,其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5000万元(含)以上的,一次性奖励80万元。
5.对在发展医药产业、建设“新药港”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区、县(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给予奖励。对辖区内列入全市医药行业统计口径企业的医药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达到5亿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30%以上的,其位居全市前3位的分别奖励10万元、6万元、4万元。
6.对*市内的医药工业企业生产的医药产品通过国际注册(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首次获得美国、欧盟、日本注册(认证)的药物制剂、原料药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首次获得其他国际注册(认证)的药物制剂、原料药给予不高于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国际注册(认证)的医疗器械给予不高于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同一产品奖励采取就高原则,不予重复奖励。
(二)审批程序及资金拨付。
申请单位于每年年初填报《*新药港建设奖励项目申请表》及有关资料一式5份报送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企业申请需经其主管部门或所在地经发局(经贸局、发改经济局)、财政局签署意见。区、县(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申请需经其办公室签署意见。经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定“新药港”建设拟奖励项目名单,报市新药港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列入预算。
市属企业奖励资金由市财政直接拨付给企业,各区、县(市)企业的奖励资金通过市与区、县(市)的预算体制进行结算,由区、县(市)财政拨付给企业。
四、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
(一)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合同书》要求,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抓紧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项目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年度总结,总结材料和《*市医药产业发展项目执行及经费使用情况反馈表》应于每年1月份前报市经委。
(二)市财政局发现项目审核确认材料不实的,对相关区、县(市)项目的资助资金通过财政预算结算体制予以扣回,在扣回前停止该区、县(市)同类项目资助的申请。各区、县(市)财政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项目审计报告进行严格把关,审计报告不实的不作为资助的依据。同时,对已下达的资助资金将通过预算结算体制予以扣回。
(三)企业由于市场、技术、资金及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需对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变更时,应当提前报市经委,经组织论证后变更执行。其中,终止项目即终止资助,并做好项目结题工作;对企业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的,应予以严肃处理,追回已资助资金,取消该企业3年内申请资助资金的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
(四)市经委要认真做好项目及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及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对合同履行情况较差的项目和企业要提出警告,对累计2次以上受警告的企业,取消该企业1年以上申请资助资金的资格。
关键词 医药制造业 经营管理 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
在我国,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的健康长远发展对于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医药制造业的财务管理者,资金管理是日常财务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优化资金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资金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任何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有效管理。医药制造企业作为近几年发展最迅速的企业类型之一,其资金使用的控制和管理、分配和筹集都显得尤为重要。从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来看,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整个医药行业的上游,其企业本身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整个医药行业的保证。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是立足之本。
(二)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
医药制造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定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因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会影响企业日常业务的运营,还会对企业市场开拓、整体发展、战略部署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要在整体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资金管理是前提。从企业内部来看,通过资金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化,防止财务信息失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从正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同时,加强资金管理能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资金流进入良性循环,为企业的经营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三)资金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
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整合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资源,把闲置资金归拢,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优化资金结构使企业的资金进入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定量分析、定量控制。高效的资金管理让传统医药制造企业更快的步入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整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资金成本,避免资金链断裂。
二、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的资金意识普遍淡薄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医药制造业普遍存在资金管理意识低和监督力度不强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和追求企业的效益和投资回报,忽视了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得到落实,仅仅是形式上的制度,甚至大部分管理者对企业现金流缺乏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管理。资金的控制和统筹随意性很大,有些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全凭管理层一句话,这种无序的资金管理会使企业资金过剩或不足,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资金闲置或浪费,最终还会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用时方恨少”和“盲目乱投资”的现象。
(二)资金缺乏内部统筹管理,内部控制缺失
医药制造企业内部环节多,资金缺乏统一计划和管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层层递进,各个内部环节资金需求没有得到良好的配置,造成产销脱节,库存严重,生产部门采购原材料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金效率低。由于资金计划的欠缺导致资金使用混乱,资金使用与企业产销结构不一致,常常造成各个环节的资金紧缺,从而造成库存积压,流动性差,产品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上升。
(三)信用政策不合理
整体行业内的赊销模式和过于开放的客户信用政策,造成医药制造企业资金回收周期长、坏账多、经销商分散、收款难的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坏账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的管理负担。同时,在这种宽松的客户信用模式下,医药制造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不得不使用票据贴现等高息银行融资手段,严重的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压缩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四)资金信息和财务信息不属实
资金管理没有精细化、财务人员水平有限以及财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资金使用反馈的假象。大多数医药制造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是肩负着简单的记账工作,不能及时反映各个部门资金使用情况,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即便有些医药企业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预算岗位,许多部门的资金计划也是各自关起门来制定,财务部门对资金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收集。这种虚报瞒报财务信息的现象,致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得到真实有效的资金信息。
(五)资金无预算和执行力度差
资金预算制定不合理,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从而不能适应规模效益产生的大量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支出,各项资金使用配比不合理。例如,医药制造企业从生产的源头就要合理把控,原材料的采购和制造费用的分配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生产预算执行,生产预算的编制应以销售预算和经营预算为依据,盲目的生产和原材料采购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库存堆积,资金占用不合理。很多医药制造企业除了预算制定上不合理外,预算执行力度上也不到位,比如随意更改年度预算,缺乏预算事中控制,导致资金节点反馈失效,资金管理脱节。
(六)投融资决策的失误和资金投资失控
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监控薄弱,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完善,闲置资金容易盲目投资,往往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投资和对企业有战略影响的项目。大部分短期投资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投资失败,造成企业短期资金链缺乏,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于中小型医药企业来说,因为规模小不仅会制约扩展资金筹资渠道,还会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而投资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也会使企业进入高价融资以及高投入低回报的误区,导致企业完全陷入资金危机中。
三、加强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完善企业资金管理机制
树立资金管理的时间意识和综合意识。从财务角度给企业管理者灌输相应的知识,如企业的现金流和运营资金等概念,同时让企业管理者明白资金流对各个经营环节的不同作用和使用要求。财务人员定期反馈资金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不要临时抱佛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资金流报告来了解和监测企业的资金情况。对于财务管理水平有限的企业,可以聘请外部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体系设计,并参与企业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执行。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一是要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流量进行测算,对长期和短期的资金需求进行分析,对经营用资金和投资用资金进行分析。二是,医药制造企业要制定资金年度预算,同时要分节点分环节细化,如生产部门要制定生产资金预算、原材料采购资金预算等。销售部门制定销售收款资金预算,变动支出资金预算。管理部门指定管理费用资金预算、固定成本资金预算及人力成本预算;研发部门制定研发资金预算;财务部门制定财务预算、投融资金预算。同时,整个公司的预算要以经营预算为核心,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生产部门按照销售计划和预算安排生产和原材料采购,防止库存积压和存货不足。三是按时点拆分预算、细化预算,分为月度资金预算、半年资金预算、年度资金预算,预算的调整要解除各部门的壁垒,要通过内控审计财务销售等部门的沟通。只有形成系统的资金管理才能有效地把控资金的去向和来源,才能做到真正的开源节流。
(三)制定合理的商业信用政策和客户分级系统
财务部门按照销售部门提供的经销商赊销情况,制定客户分级系统,建立客户档案,按照不同的分级客户给予不同的信用政策,杜绝过分宽松的信用模式。同时要成立销售商务中心,与财务部门联合进行货款的催收,定时清欠过账期的货款,及时更新客户信用系统,对每一个客户都应进行深入全面调查,对于信用差的客户应及时停止合作或降级处理。从而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有效回收货款。对于货款的清欠也应制定完善的系统,将收款回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绩效体系,让企业的销售部门意识到资金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关注的问题,更是销售部门应重视的,货款的有效收回也是保证企业资金运转的关键环节。
(四)建立生产部门的“零库存”管理,落实产销联动
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有自己的库房,虽然完全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很难实现,但这种不积压库存的模式、存货流转、资金流转的理念必须具备。药品本身区别于其他商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和时效性,有些药品还需要特殊的运输和保存,如冷链和低温避光。这就要求医药制造企业的库存不能过量,产销联动是有效利用资金、合理消耗库存的首要措施。
(五)完善企业内部资金信息化系统
科学先进的资金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财务数据。首先,建立财务数据模型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后,再通过资金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出具可行的资金分析报告。健全的资金信息化系统不仅可以减轻财务部门资金数据整理的工作量,还能防止各个环节和部门修改财务数据的情况,监控资金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资金信息的透明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能加大对其他非财务部门的监控力度,督促其按时完整的提供资金预算或者资金使用的信息,杜绝瞒报、截留、虚报财务信息等现象的出现。
(六)制定健全的资金投融资管理制度
医药制造企业想长远健康发展,除了日常经营活动外,还需要配置合适的投资战略。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地域也比较分散,企业可以利用闲置资金,强强联合,在外部进行战略项目投资。比如收购小型药厂或生产线、购买连锁药店或牌照、购买药品资质和药品经营权等等。有效的资本性支出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会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对内,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生产线或厂房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闲置资金转起来,加大资金的流动性。在金融投资方面,医药制造企业可以购买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收益。
(七)合理控制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
大部分医药制造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实验室。新药的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研发过程需要反复试验并多层审批,这就要求资金管理人员有更长远的资金项目计划。对于研发部门的资金管理,医药制造企业应成立专项资金预算,对每个研发项目分别制定可行的资金计划。这个专项预算部门应由研发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共同组成,研发部门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财务部门通过项目方案制定相应的资金方案,并由审计内控部门对资金的执行拨付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风险大,可能出现研发无果而终的项目,要立即停止,避免大量资金投入而造成的资金链断裂,减少对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影响。
(八)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转换思路
企业财务的资金管理人员应具有专业的资金分析能力,结合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企业资金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分析。定期出具资金预算报表、资金分析报表、资金决算报表等,从财务流程上做到严格的资金控管。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多参加相关培训,借鉴大型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流程,并联系自己企业的资金现状,对资金进行定量分析,优化资金结构,而不是仅仅强调资金占用和资金责任管理。
四、结语
医药制造业的资金是其生产经营的保障,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的责任是巨大的。不仅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出谋划策,也要为企业的社会形象做好内部控制和监督。部分上市医药企业的资金舞弊,管理缺失,虚假财务报告让众多的中小股东损失严重。企业要发展要生存离不开资金,长久的发展需要无限的资金,而企业真实拥有的资金确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有科学管理、有效分析、优化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增强医药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医药制造业发展趋势非常明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预防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医药制造业要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更是要求医药制造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让企业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为启迪古汉集团湖南医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严继传.现代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 2011(3).
[2] 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10(9).
关键词:同仁堂;公司层战略;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01
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最高层的战略。它需要根据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可以竞争的经营领域,合理配置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资源,使各项经营业务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同仁堂迎来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近年来医改持续深入,涵盖医药行业上下游的多项措施不断落实,加之医疗领域廉政工作深入推进,整体促进医药行业向好发展;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模式创新和在此基础上的快速迭代已成为新的业态,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加快步伐适应新常态下的行业变革。
一、发展战略
(一)一体化战略
1.纵向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
在过去几十年的营销模式工作中,同仁堂一直采取的是“推销”策略,2000年之前,同仁堂在北京进行的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各地的销售模式也是用的传统商渠道。现阶段,同仁堂正积极求变,开始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逐渐获得下游企业的控制权或加强对下游企业的控制。目前,同仁堂已经在全球连锁药店逐渐增加,截止统计时间已经达到350多家,其中有70多家药店位于北京。 同时,同仁堂还在其他药店设立专柜,在其他药店连锁的铺货工作都借助区域商。 现今,同仁堂顺应网络发展的热度,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包括开设网上药店,入驻淘宝、京东等网站,进行产品的销售。
2.纵向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
同仁堂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中成药的生产制造,但是原材料质量方面不好掌控,而且近年来中药原材料的价格逐渐上涨,波动较大,对公司中药生产特别是成本方面有很消极的影响,制约公司的发展。所以,公司近些年开始采用一体化战略――后向一体化战略,自己集团公司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公司自己建造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保障了部分药材的稳定供应,受市场的影响变小,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有助于公司抑制部分原料的价格波动的影响,利润增加,也保证了药材质量。目前公司及子公司陆续建成九个种植基地(同仁堂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种植基地包括:同仁堂吉林人参有限责任公司、同仁堂陵川党参有限责任公司、同仁堂内蒙古甘草黄芪种植基地有限公司,同仁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同仁堂南阳山茱萸有限责任公司、同仁堂湖北药材有限公司、同仁堂浙江药材有限公司、同仁堂河北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同仁堂延边中药材基地有限公司、同仁堂安徽中药材有限公司),部分药材自给自足,自给率已经超过10%。虽然大部分原材料还是需要外购,但是同仁堂已经有意识的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一体化战略体系。
3.横向一体化战略
同仁堂为了减少竞争压力、实现规模经济和增强自身实力以获取竞争优势,进行了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竞争企业的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近些年,国内外开始注重中药、中医,同仁堂所在产业竞争逐渐发展激烈,增长潜力较大,同时同仁堂作为中国较大的中成药的制造生产商在全国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并且同仁堂具备横向一体化所需的资金、人力资源,等等条件都为同仁堂进行横向一体化战略打下了基础。例如:同仁堂在进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在新西兰、韩国等国家进行大量的收购和兼并、联合;在国内的话,有同仁堂科技有限公司对于兴安盟的收购,开始进军保健品产业。
(二)密集型战略
1.市场开发――现有产品和新市场
近年来,“回归自然”风潮在国际上开始盛行,大家开始更多的关注中药,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且在国外,天然成分药物的开发及临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从全球分布来看,亚洲、欧洲和美国这三个地区的植物药制作分布最密集。从1995年初开始,同仁堂陆陆续续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进行药品机器设备的改造,经过修整,通过国家认证全部生产线,并且其中通过了澳亚认证的有10条生产线,为同仁堂产品进军国际市场铺路。同仁堂药品数量多和品种繁,且剂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市场都可以适应,都可以发展。通过现有的产品,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进入了新的市场。
2.产品开发――新产品和现有市场
在现有的中成药市场,同仁堂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研发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例如:皮肤病血毒丸、藏青果喉片、止咳降糖胶囊、琼浆药酒等等。
(三)多元化战略
在产品多元化上,同仁堂不断开发新品种,已经研制出了同仁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紫雪散、愈风宁心片、国公酒等许多优秀的药品,并且开始涉及其他领域:化妆品、营健康白酒、养保健品、药膳餐饮等。中成药的相关方面同仁堂也在近几年开始涉及。相关工作业务包括货物储运;购销西药、医疗器械、卫生保健用品;经营所属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开展对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业务;出租汽车业务;经营经贸部批准的其他商品的进出口业务等多个方面。2006年,同仁堂与崇文区卫生局合作,于 6月18日揭牌命名,建起北京同仁堂崇文中医医院,象征着同仁堂在完成中医中药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和效果。
二、收缩战略
同仁堂分拆上市。通过拆分同仁堂A股上市,此次收缩战略得到的除了公司盈利,还有同仁堂从中国走向世界所需要的经验、资源和渠道。
三、战略联盟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它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形成的债权。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企业为了提高其销售业绩、扩大市场,应收账款的出现和存在已成为一种必然。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企业缺乏风险意识较为普遍。这直接导致了一些企业盲目向客户赊销。赊销虽然可以扩大企业销量,使得企业获取更多盈利,但赊销并未使企业的现金流入有所增加。甚至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由于销售而产生的税金及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在医药行业中,市场、销售行为等随着市场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许多新的要求。
本文从应收账款管理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应收帐款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应收帐款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对应收帐款的处理以及措施,又以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说明应收帐款管理实务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医药;应收账款;广西;管理
医药行业是一个传统工业,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和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大改革、国外的大生物制药集团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使得该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化。为了提高业绩、扩大市场,企业应收账款的出现和存在已是一种必然现象。赊销虽然可以一方面扩大企业销售,减少企业产品库存,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应收账款的增加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收入增加,甚至有时企业需动用到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由于赊销产生的税金和费用,反而加速了企业现金的流出。企业对这种依据信用原则产生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运营,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广大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用风险意识仍比较淡漠,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尚比较缺乏。现在,绝大多数企业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应收帐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对企业防范坏账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合理现金流量,提高企业市场竟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以广西生物制药企业现状为基础,分析个别广西上市生物制药企业发展情况,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对其应收账款管理进行评估,找出广西生物制药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可采取的适用对策。
1 广西上市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状况
在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情况研究中,国内研究者魏刚(1999)较早地对中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1997年度深、沪股市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应收账款指标计算并且进行了描述性结果统计,从而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特点:一是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过大;三是应收账款账龄老化,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四是坏账准备提取比率始终,审慎性原则有所加强;五是关联交易中应收账款发生额过大,利润操纵迹象显著。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我国企业不便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意识还缺乏重视,方式单一,绝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应收账款财务风险机制。广西上市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情况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过大
随着我国股票证券市场发展的日趋完善,在信息披露的制度下,上市企业都认识到唯有提高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关注。迫于广西区域性竞争压力,上市公司在发展上单纯追求业绩增长,在业绩表面光鲜的背后,其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其中,一年内应收账款的比例较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主营业务收入中应收账款占的比重过大势必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
1.2 赊销和账期延长情况多
由于药品性质的特殊性,其销售也与其他商品销售渠道存在较大不同。制药企业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不断扩大自身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这无可避免地使赊销逐渐成为了生物制药企业销售产品的重要手段。由于盲目赊销,企业在现金流被占用的同时,还不时要承担由赊销而产生的各种费用,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企业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通常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这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根据证券之星数据,在5家广西上市医药企业中,有3家企业2011年半年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60%(莱茵生物:1.24%,索芙特:1.06%,ST国发:2.96%),仅桂林三金(11.87%)较高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广西医药企业普遍应收账款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1.4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广西上市医药企业中,普遍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分担。同时,企业也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少专门的信誉标准,在缺少对客户经营情况、资金状况的了解情况下盲目赊销,很容易给企业造成损失。此问题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甚至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也忽略了此问题从而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如四川长虹曾经是中国彩电业的龙头,曾有过年净利润25.9亿元的辉煌,也创下了巨亏37亿元的股市记录。但在其海外销售中却忽视了对方企业的信誉度盲目与对方签下巨额销售合同,最终导致了四川长虹的巨亏。
2 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形成原因
2.1 应收账款管理模式老化
我国企业以往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常常只停留在事后追债的状态。其主要表现是在交易的过程中,财务会计部门和销售部门各行其是,缺乏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负责,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管理机制。在医药企业中则表现为,在销售时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性认识不足,从管理的部门来看,不管是销售部门,还是财务会计部门,没有具体的责任主体和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2.2 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考核机制
医药企业销售产品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雇佣销售人员进行营销,但由于企业大多只注重销售人员的销售业务能力,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考核主要基于其销售药品的能力,忽略了账款收回的部分。由于销售人员必须要与目标企业保持良好关系才能更好地销售产品,在发生应收账款后,销售人员一般不会主动催收账款,甚至一些销售人员对于账款回收毫不过问,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的形成。
3 加强广西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纠正经营过程中偏离企业整体目标、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以期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一个重要成部分,在服从上述总体目标的同时又对其做出了细化,即通过规定相关部门、相关个人在产品销售、货款回收方面的行为来保证企业既拥有维持自身运营所需的充足的现金流量,又能够在销售市场上拥有充分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及时回收赊销款项,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坏账损失。针对广西上市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在此提出以下措施:
3.1 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3.1.1确立合理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信用标准越高,越能使企业减少发生坏正损失的可能性。一般可根据客户以往违约的历史资料,采用“5C模型”予以评估,即客户的信誉品质(Character),偿还债务能力(Capacity),偿还债务背景及资本总量(Capital),有无信用担保(Collateral),和社会经济状况(Conditions)。
3.1.2建立符合自身的承担失信风险体系。
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信用标准的选择。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强则可以较低的信用标准争取客户来发展业务,反之,若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则应该以自身风险承担能力为限,降低违约风险。
3.1.3实施合理的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赊销产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等等。企业在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要向其明确提出付款时间及其他相关要求,避免出现由于客户拖延付款时间而使企业陷入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企业要在对客户提供信用时按信用额度的大小进行严格审批,明确职责。
3.2 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3.2.1加强合同管理
企业在决定给予客户信用赊销地同时,应该重视销售合同。明确各项交易条件和双方的权利及违约责任。除现金收入之外的销售业务都必须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将合同交由财务部门以利于其对销售合同款项的跟踪。此外,企业要坚持按合同订单生产产品,杜绝随意发货现象,防止产生新的挤压和拖欠。
3.2.2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
企业在和客户发生业务往来时,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结算方式。对信用条件佳、经营情况好的客户,可以适当放宽信用,采取定期收款或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对资信度较差、经营情况较差的客户,则应选择银行汇票、现金或支票等结算方式。总之,企业应尽量把应收账款尽量转化为应收票据。由于应收票据具备到期前可背书转让或贴现的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款项的追索权。
3.2.3强化企业应收账款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门除了要协同合作之外,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评价要全面,不仅对于销售业绩,还要考核其业绩货款的到账回笼情况,应收账款的清收与责任人的利益要挂钩,从而避免销售人员只顾销售业绩忽略财务风险的情况。财务部门要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及时入账并定期同赊销单位进行核对。
4 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4.1 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坏账准备制度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账龄越长,账款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企业必须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在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分析中,财务管理人员应着重把过期未收回的款项纳入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应收账款回笼率。无论企业采取何种信用政策,只要存在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因此,企业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应预先进行评估,建立完善的坏账准备制度。
4.2 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对账制度
企业应根据业务量大小等因素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并与客户交易责任人签字盖章,作为有效对账的依据,在账目发生差错时能够及时处理。应收账款队长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第二是明细账与对方客户往来账的核对。在实际工作中,较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时与客户往来账的核对。由于对账工作的主要实施方是债权方,所以在工作中往往很被动。因此,应收账款的对账工作应从第一笔销售业务开始做起,这不仅能够减轻财务部门的工作负担,而且能够明确应收账款的责任制度。
4.3 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公司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若能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能减少应收账款成本和坏账损失。具体应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确定分类优先收账原则。由于收账成功率通常随着应收账款账龄的延长而降低,因此收账部门应根据对账龄分析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确定优先收账的对象,以降低收账成本。第二,根据优先收账原则确定催收原则。对于已经确定为优先收账的对象,应尽量在欠款发生初期进行立即催收。对不能及时收账的客户应定下还款时间表。对收账难度大的应委托专业收账公司去追讨。第三,不同对象应采取不同收账策略。对故意拖欠的客户,应采取更为严格有力的措施进行追讨,必要时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于还款态度积极,但由于客户本身客观财务困难原因无法及时还款的客户,企业应要求对方提供有效担保,约定延长收账时间。
【参考文献】
[1]何乃飞.后危机时代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立足于广东省的调研[J].会计之友2010.(6)
[2]范京.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审计月刊.2006.(5)
[3]杨基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华昌公司应收账款分析[J].2007
[4]王文烽.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现代商业.2009(10)
[5]王华玲.浅谈如何应对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6]李芳.加强制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J].时代经贸.2009.(6)
[7]陈大会.论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一、管制的供求
管制作为一种产品必然存在着供求关系,但是管制这种产品是派生的,是为服务信息产品的生产而产生出来的。资本市场中的管制是信息提供方为保证信息需求方接受信息产品而提供的“售后服务”。管制行为是市场中规则遵守者对不遵守者的限制,以维持整个市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保护规则遵守者的利益,当然同时也保护了信息需求方的利益。管制从此为供需双方所接受,并逐渐规范化。
二、对的管制
资本市场交易的商品是证券。证券是一种虚拟产品,证券的价格完全由其相关的信息决定。而会计信息正是决定证券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商品的生产,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即供需双方之间,总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社会分工越分明,这一特征越明显。在放松管制的情况下,市场往往难以维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医药行业的管制和对会计行业的管制有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属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执业人员和公众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防范道德风险,管制是必需的。这种供需双方信息掌握程度的差异,决定了需求方经常对供给方产生不信任,因此要赢得需求方的信任,供给方必须有所限制。比如,在古代,医生的经营范畴是有限的,应保证当地居民对医生人品、技术等方面的充分了解,而且医生的家庭财产具有一定的抵押性质。
其次,两者的生产具有性,由此决定了制度化的管制是可操作、可执行的。在资本市场出现之前,会计信息只为少数特定的需求者生产,而不是一个为公众生产的产品,并且其生产的随意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有效的统一管制都是难以实现的。同样,在的古代,医生讲究对症下药,药方是因人而异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现代意义上的管制即使能够执行,其操作成本都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当药品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生产时,这种管制将成为可能。
最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两者提供的服务产品都是单一的,不存在规模化大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替换的成本很高,因此,严格的管制是有效率的。在会计市场中,虽然注册会计师向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审计报告,但是注册会计师是对特定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在一段时间内上市公司一般不会同时聘用两家甚至两家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进行相同的审计,这样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产品的选择空间是固定的,或者说没有选择。同样,在医药市场上,病人最初可以随意选择医生或药品,但是一旦选定,很少有人会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医生各自开出的不同处方。如果注册会计师和医生出错或进行舞弊,虽然市场会在事后对他们进行惩罚,但是,产品的使用者已经承担了巨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医药产品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产品市场可以随时更换不合格产品,而消费者的损失相对较少,而会计和医药产品市场产品替换的成本是高昂的。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必须对会计和医药产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管制。从这一点上看,只要管制的成本小于生产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管制就是有效率的。会计产品的公众很多,任何一个产品的不合格都牵涉甚广,其成本总是高不可攀的,即使制定十分严格的管制措施并为此负担高昂的管制成本也都是值得的。同样在医药产品市场上,虽然人们无法准确地计量生命价值的高或低,但是由于生命的不可补偿性,这方面的管制也就十分严格。
三、管制的效用
在任何资本市场,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面对管制都有两种选择,即服从管制和不服从管制。人的理性决定了每一个市场参与者会在两者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服从管制将获得正常的收益,不服从管制能够获得超常的非法收益但同时将负担违规成本。假设正常的收益为NP,超常的非法收益为AP,惩罚金额为C,违规行为被发现并确认的可能性为R。市场参与者将面临三种可能:①AP-R×C>NP;②AP-R×C=NP;③AP-R×C<NP。
当面对①时,市场参与者会选择不服从管制;面对③时,市场参与者会选择服从管制;如果比较权衡的结果是②,市场参与者的选择是随意的。所谓的加强监管不是将违规成本加大,其途径一方面是增加惩罚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增加违规行为被发现和确认的可能性。上C可以无限扩大,但是如果R太小,整体的违规成本也不大,而且C的大小是受到限制的。这样管制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违规行为被发现和确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