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理念
听觉障碍学生与健听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听觉障碍学生的听觉障碍导致他们的语言发展迟缓,这就使得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较低,再有健听学生入学前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听觉障碍学生只有在入学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才能逐渐建立起来,只有这时他们才能把数学经验的形象与所表述的语言的联系建立起米,才能形成听觉障碍学生的数学经验,这些都是造成听觉障碍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语言教学
听觉障碍学生由于听觉障碍使得他们不能“自然习得”有声语言,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处于一种迟缓的状态。入学前他们只用简单的手势进行交流,入学后,从汉语拼音训练到学同识字,再到句子训练,开始语言的学习,这样的过程大约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问,听觉障碍学生才能初步达到健听学生入学前的语言水平。思维的发展又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因此语言发展的滞后会严重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这就是说,听觉障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语言的发展远远落后数学学习的进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生字新词时,数学课也要担当语言教学的任务,只有及时扫除这些字词障碍,听觉障碍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另外数学语言的发展是促进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听觉障碍学生可以通过数手指的方式,算出加二等于五,但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与数学能力相脱节,这使得他们的运算长时间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重视语言教学,听觉障碍学牛只有理解这些表述问题的词句,才能产生解答加减法问题的思路,才有可能形成加减法的运算概念,也才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精当,要符合听觉障碍学生的语言基础,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和完整地回答问题,要训练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维的过程,培养听觉障碍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而非动作思维)的习惯。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许多健听学生在学前就已有的数学经验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儿童来说学校学习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在儿童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儿童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这现实的数学世界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孩子们才能建构起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框架。例如,一年级儿童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数的意义。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说,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实际内容互动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而儿童的这些经验大部分是从游戏和玩耍中取得的。而听觉障碍学生在入学前,由于听觉及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们与健听同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大大地缩小了他们游戏的范围。当他们进入一年级学习数学时,他们的数学经验储备不足,虽然他们能说或用手比划出1―10或更多的数字,但不解其义。也就是说,听觉障碍学生的数学知识经验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补充学前的数学知识经验,然后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概念与技能。听觉障碍学生的新数学概念与技能主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活动。因此,情境的创设对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情境以故事、图画、游戏等方式呈现,这会有助于听觉障碍学生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这会成为听觉障碍学生学习数学有效的前提步骤。
关键词 初中生 美术 心理 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美术学习心理特点
1.1初中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水平不断成熟,基本上能摆脱无意性、情绪性等不成熟的状态,出现较稳定的有意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较少受兴趣、外来因素的干扰。初中生各种感知觉过程已充分发展。知觉能力继续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深刻性更加发展起来。能更精确地感受和分辨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细微差别;对物体形状、体积特征有更强的感受力,对于空间、运动、观察等知觉过程有更好的判断力。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主要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更整体地去知觉事物,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初中生在其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比小学高年级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而不为外来的无关刺激所干扰,他们的有意注意初步占主导地位,能毫无困难地稳定保持注意40分钟。初一学生的无意注意已发展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注意特性方面,初中生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趋于成熟。而且女生注意稳定性比男生好,但外来干扰对男生的影响不大,而对女生影响相对较大;在注意分配能力、注意转移综合反应时间方面,初二与高二学生的差异不显著。这都标志着初中生注意基本成熟。
1.2初中生个性品质特点
艺术活动最能充分体现人的个性特征,而艺术活动也能发展人的个性,二者密切相关。初中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广阔性,正处于求知旺盛期,并正向高级水平发展;对各学科有不同的兴趣,兴趣有更大的分化性和选择性,但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兴趣开始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兴趣;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兴趣并和自己的前途相联系。初中生远大且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日益发展起来,有了更多的自觉性,从而加强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责任感,但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动机仍然起作用;同龄伙伴的评价作为附属性需要有一定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还不太稳定。初中生情感内容进一步丰富,情感的深刻性、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初中生对问题的探究较深刻,已基本形成追求真理的志向,也有更丰富的社会体验,各种道德倾向已比较深刻和巩固;初中生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有了对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不仅形成了与评价艺术作品内容有关的情感体验,而且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等艺术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即进入自觉的水平。这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
1.3初中生美术发展特点
少儿美术作品的天真烂漫和荒诞性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却也是儿童幼稚无能的表现;而儿童总要长大、成熟,作品就必然失去儿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怪圈,而欲摆脱困境,唯有继续发展。
初中阶段是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迅速发展、成熟的时期。然而,却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失去了天真的幻想、纯朴的造形、绚丽的色彩、大胆的表现力,而变得理智、冷静、拘谨、呆板。因“画不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是初中生学习美术的最大障碍。其实,“青少年危机”主要出现于写实性绘画之中,当学生知道“写实”并非美术的唯一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文化素质,是为了创造一个能表达自己个性、思想的“第二自然”;同时适当降低美术作业的写实性要求,允许学生采用装饰件、表现性等不同风格,就可能提高学生在绘画方面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出现对美术兴趣的分化是一种正常规象,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处于兴趣分化期,却不曾定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只要教师区别对待,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就会可能使其顺利渡过“青少年危机”。
2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
(1)工艺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作业不像小学教学那样突出,而工艺性作业的效果较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迅速发展,有可能在各种工艺性课业中做出较好的作业;同时也由于初中生的兴趣转向现实,对某些创意、设计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2)知识性。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知识性较强的美术常识、美术欣赏课越来越受到初中生的欢迎;同时由于初中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逻辑思惟能力日益发展,也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美术作业;而且,一些自己尚不能成功地实践的学生,也希望能对该艺术样式的特点、渊源、代表作、主要艺术家以及操作技法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3)创造性。美术课都应成为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惟,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提供机会。
(4)个性化。初中生的个性差别日益明显,使美术作品呈显出风格各异的景象。
参考文献
可是,近年来,由于独身、离异、丧偶等多种原因,致使单亲家庭,离婚后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等家庭增多,许多无辜孩子身心的不和谐产生了。
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已经成为当下校园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去年我新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级中一共40人,据我调查,就有1个是单亲家庭的,妈妈为了孩子离婚八年还单着;5个离异后重组的家庭;2个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的;1个罪犯家庭。如此复杂的班级组成成员,刚开始让我望而却步,硬着头皮接下来。后一年的工作以如何促进这些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为重点展开。
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一年来有目的有方向地了解,对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如下:
脾气大,冲动,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恐惧,悲伤,冷漠,自卑;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骂人,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敌对,冲动,性情易变,;非友好的不服从,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等等。
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们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卑心理不可避免地形成,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他们的心理尤其脆弱、敏感,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和呵护,在同情中给予爱,在鼓励中给予帮助,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也每天充满了阳光。
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是人都有恻隐之心,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孩子的家庭是不健全的,他们应该缺少爱,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给学生补爱。并且认为,只要有了爱,学生就什么都好了。
下面是我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开学,我接到新班。第一天与孩子们见面时,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地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礼物。送到最后,发现多了一份。
“老师,把这个送到小冰吧。”
“她没拿到吗?”
“不是的,他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应该多关心他!”
“对,以前王老师说了,凡是好的东西都要先给他……”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一个男孩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旁边的孩子指着他说:“老师,就是他,就是他。”
我愣住了,随后我走到他的面前,问:“你和他们一样,不用多给一份礼物,是吗?”那个男孩,点着头,脸却涨得通红站在那。
写这个案例的时候,心情和当时一样沉重,其他孩子所以这样要求新老师,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这么照顾特殊家庭的孩子了。而那个小男孩之所以“愿意”接受别人的多余的关爱,也是老师要求他这么做。
这就是特殊家庭孩子的“特殊”之处,在工作当中,关注特殊家庭孩子,转变特殊家庭孩子也成为我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作一简要梳理和阐述:
班级――应成为特殊家庭学生爱的港湾
一、走进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灵。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平时在班里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倾听特殊家庭孩子的心声。
由于特殊家庭的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形成一种特殊心理,进而导致他们在校期间行为产生偏差。要矫正这种偏差,需要教师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特有的需要与愿望,给学生表述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可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以诚恳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班级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的过激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充分调动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家庭――特殊孩子成长的另一只翅膀
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个问题家庭,一个特殊孩子的背后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家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应当在重视转变特殊学生的同时,对家长实施影响,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我努力做到:
一、教会特殊家庭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经验交流会、个别家访,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使家长转变观念,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言传身教,为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孩子在校的每一点都要及时给家长反馈,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多抽出时间陪他们,多与他们聊聊家常,多鼓励孩子并及时表扬,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他们是受到关注的。
二、要求特殊家庭家长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家庭教育缺失的特殊家庭。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高科技产生的双刃剑一方面是电视、电脑代替家长看管了孩子,另一方面是图像、视频便捷直观的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更为糟糕的是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暴力、武打、言情等等不良信息也过早的被儿童摄入到大脑并影响左右着孩子的言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具有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示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特殊家庭家长改变自己的心态。
就涂鸦阶段来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约在2岁半左右,幼儿的涂画杂乱无章;3岁时,动作有所控制,即能重复同一动作;3岁半以后,能画出不规则的圆形;而到4岁,则已有一定的“拟像”能力。“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幼儿最初是乱涂,然后过度到有控制的图画,然后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能体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拟像”。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的“拟像”绘画,是儿童绘画才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以“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4岁左右的儿童在绘画时常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大树”,“这是老鼠”,“这是妈妈”等等。虽然画得不一定像,但他却是在想象支配下从事这种涂鸦创作的。4岁以后,儿童的绘画便进入“图式阶段”。有时也称“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绘画对象的一些主要特征都能得到反映。但是,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按照他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的。一般来说,写实倾向阶段出现在9岁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尽量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现象,并尽可能如实的表现出来。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是学校以及家庭对其进行绘画教育的科学依据。如果不遵循内在规律,不仅会使儿童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为根本,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绘画发展。
一、顺其自然,正确引导
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进入图式阶段,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儿童绘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现在的儿童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个阶段。这是不科学的。我常在一些学校看到“儿童绘画作品展”之类的东西,在为之感到欣然、惊叹的同时,也在想:这些成人化的绘画作品是否代表着绝大多数儿童的绘画水平?这种展览在助长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倾向?儿童的绘画教育是否应是小学美术课的“预料”甚至是后者的“提前教育”?为什么看不到“涂鸦作品展”或“符号表现作品展”之类?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去乱涂,乱画,因为在这种活动中会出现绘画才能的萌芽。没有这一阶段的教育,后继的更“高级”的绘画才能就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重视并鼓励幼儿从事涂鸦和“符号表现”活动,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限制儿童。
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儿童绘画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儿童想象能力的理想发展。目前有许多的儿童绘画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虽然也重视想象能力的开发,但是实践中总是把前者摆在第一位。想象力的发展是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儿童来说,由于思维水平相对低下,观察能力远未完善,不可能按成人的绘画方式从事绘画;此外,就儿童绘画心理的实质来看,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其本质,是根本性的东西。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必须切切实实地着眼于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要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合理性、现实性、客观性作过分苛刻的要求。
一、把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
特殊家庭长大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其性格、行为、习惯、情绪等方面受到家庭或者社会不利条件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遇事比较冲动,且不够理智。调查表明,在特殊家庭生活的儿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两者之间相差近10倍。这些儿童的情绪容易变得消极,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喜欢独处,待人处事冷漠。有时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起伏较大等问题。另外,在特殊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学生经常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当这些刺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如果这些刺激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威胁”,就会采取独处,封闭自己,不与其他人交流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使人体的生物机能受到损害,最后身体与心理都将受到疾病的折磨。
二、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学习问题
特殊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是太好。因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构成了不利的学习环境,另外由于家庭的各种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家庭矛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这一类学生在课堂中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并且在课后不能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开始逃学和旷课,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特殊家庭的不利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危机”,使学生变得冷漠、孤独、自卑、怀疑、彷徨等,致使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此外,父母对于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任其自由发展,这些中小学生就容易出现品德低劣、行为偏激和自我封闭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中小学生会出现反人类、的倾向,进而危害社会。
三、维护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三大殿堂。这三者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特殊家庭孩子品行的矫正,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各尽其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家长信箱、家教热线”。针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不良表现,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制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解决方案。并且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请心理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让优秀学生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同时,邀请不同层次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长进行座谈,共同商榷学生的成长问题,相互交流管理、教育经验,让家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第二,组织家访,上门辅导。学校应当要求全体教师不定期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学校教育方案。
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特殊家庭孩子行为、思想、品格的转变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第四,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学校邀请了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开通了“悄悄话”电话专线,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努力。
五年制特师学生是初中毕业考入特殊教育专业的,正处于青少年步入青年阶段,既是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又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因此对特师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08级、09级、10级中抽取了8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特师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32.90%特师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有65.79%特师班学生属于中等焦虑水平,还有1.32%的特师班学生属于高焦虑水平。
表1特师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从各因子分布情况看,特师班学生有64.47%的存在学习焦虑,10.53%的存在对人焦虑,5.26%的存在孤独倾向,18.42%的存在自责倾向,46.05%的存在过敏倾向,28.95%的存在身体症状,14.47%的存在恐怖倾向,5.26%的存在冲动倾向。
表2特师班学生各因子总分分布情况
从特师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时间、家庭月收入、班主任年龄等方面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
表3与父亲沟通时间多少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表4与母亲沟通时间多少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特师班学生与父亲沟通时间的多少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身体症状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在对人焦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学生;在孤独倾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在自责倾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一般的学生;在冲动倾向维度上,与父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
经LSD事后检验,在孤独倾向维度上,与母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母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在自责倾向维度上,与母亲沟通时间少的学生的焦虑程度都明显高于与母亲沟通时间多的学生和与母亲沟通时间一般的学生;在冲动倾向维度上,与母亲沟通时间一般的学生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与父亲沟通时间多的的学生。
表5不同家庭收入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经LSD事后检验,在过敏倾向维度上,家庭收入1千以下的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家庭收入4千以上的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在身体症状维度上,家庭收入4千以上的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家庭收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在冲动倾向维度上,家庭收入4千以上的特师班学生和家庭收入2千~4千特师班学生的焦虑程度在都显著高于家庭收月入1千~2千的特师班学生。
表6班主任年龄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注:**表示p
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班主任年龄对特师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孤独倾向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班主任的年龄在40岁以上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40岁以下班级的学生。
四、对策及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师班学生的父母要注意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注意教给他们应对挫折,缓解压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娟梅.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和有尊水平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开霞.浅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教之窗,2007,(8).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校园环境的变化,高校出现了许多存在经济困难、网络成瘾、违规违纪、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特殊群体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极易出现自杀或伤人等心理危机性事件,不但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还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度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研究其思想行为特点、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学生健康成长及校园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具体而言就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在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存在障碍或问题的大学生的集合体。据笔者调查,这部分学生大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据初步统计,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中的大学生特殊群体类型是指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学生群体及心理行为异常群体。
二、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群体类型也不断增多,不同群体类型学生各有特点,但也存在共性。
1.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自我认知即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特殊群体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不完善,有些学生过低的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能正确的悦纳自己,经常出现自卑、自闭等情绪体验;还有些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自视清高,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出现自傲、自负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其人际关系。
2.存在情绪困扰问题
特殊群体学生负性的情绪往往多于积极的情绪,经常会受到情绪的困扰,如:焦虑、情绪低落、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合理控制情绪、适当的排解和宣泄心中的苦闷。
3.社会适应能力差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个性、家庭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影响,多表现出自卑、自闭、不愿与人交往等问题,往往出现适应不了新的环境,无法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等情况,就业压力等问题突出。
三、创新及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及方法
1.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注入到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致力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以期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力和优秀品质,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从主观层面研究了人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从个体层面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从群体方面研究了组织的积极体系等。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不高,学生自杀、跳楼等恶性心理事件持续上演,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高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倡导下,高校应更多的将其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通过主题讲座、团队心理行为训练、讨论分享、心理情景剧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营造一种快乐、幸福、积极向上的环境,让特殊群体学生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敢、诚实、宽容的积极品格,让他们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团队的力量,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
2.建立“学校-学院-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学校层面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要创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组织参加各类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和专题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水平,增加心理咨询方面教师的配备等。另外,要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咨询与访谈、问题学生危机干预三个层次上的作用。其次,要营造和谐健康的宣传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校园网络及校报、橱窗等广泛宣传,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
(2)学院层面要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首先,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二级学院,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建立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档案,充分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其次,应建立以“学院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班级心育委员-寝室长”三级分层垂直的学生组织管理体系,做到心理健康工作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学生当中。最后,应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汇报制度。寝室长、班级心育委员每周要向院系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汇报是否存在心理危机学生的情况,如遇紧急事件随时汇报,保证信息的及时畅通,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家庭层面重在引导和配合。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如家庭结构、家庭夫妻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经济状况等都深深影响着一个学生的成长。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通过家庭的关爱与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学生层面要加强心理委员及心委会干部的队伍建设。选择乐观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学生担任班级心育委员和心委会干部,在学院内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及心理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创建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与意识,促进心理问题的正确预防。
(2)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第一,通过心理测评,如16PF、SCL-90等科学量表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如性格、家庭、成长环境、存在的心理问题等,逐步规范和科学,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第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或利用网络进行个体学生的咨询与访谈。第四,开展团队的心理行为训练。根据不同的特殊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如对于贫困生群体可以设计人际交往、树立自信等团队辅导;对于学困生群体可以设计执行力、诚信等团队辅导,让特殊群体学生在训练和分享当中体验。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整齐的草坪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亲和力的师风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乐观而又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5.25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心理影片展、心理大讲堂等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活动中不但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了心理素质,还建立起了特殊群体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了集体。
4.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工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
(1)高校要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深入学生公寓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预防心理突发事件的发生。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配合,如校医院、食堂、总务部门、公安处等,以便及时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处理与预防。
(4)合理的利用校外资源。校外的心理专科医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民间的心理咨询组织可以给学校提供某种业务支持,如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要通过转介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治疗、聘请他们中的一些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等。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心理;情感教学策略;探析
情感智力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忽视情感教学会直接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抑制、自尊心受损,动机的消退等消极影响,并妨碍了英语教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和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基于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类大二89名学生心理问卷调查及访谈,统计分析了学生存在的普遍学习英语的心理状况并探索了情感教学应用的策略。
一、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分析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艺术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1.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其专业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作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英语学习上,很多学生从心理上认为英语的学习对日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生整体学习英语的热情较低,加之还有各种学校及社会的专业比赛,请假或上英语课赶绘专业图纸的情况时有发生,造就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加之艺术类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落后于同年级的其他专业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各类英语考试都有他们自己的过线标准,使得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这些现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缺少持续学习的动机。
2.艺术类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但自律性较差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也有其独特性,他们思维活跃,对问题很少能做到全面理性思考,更侧重直觉、发散性。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情绪容易波动,这些对英语学习都有影响。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些思维的独特性都导致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艺术生缺少持续学习的计划及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独特的特点也让艺术生追求自由、创新的特点更明显。他们厌恶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这也使得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较其他专业学生较差,表现出学习上的随意性,如上课迟到、提前离开,平时缺席等各种问题。
3.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
艺术类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加之一直以来读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在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基础不好,发音不准,语法不懂,缺少信心,在学习中消极被动,总找各种借口原谅自己不预习、不复习、不努力的现状,加之大学英语难度拔高,老师说英语较多,汉语很少,部分老师全英上课更是让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很难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艺术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重知轻情”,英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
对于艺术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如教师将英语更多地作为知识去传授,对提高艺术生的英语成绩缺少信心,认为很多学生既然对英语没有兴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情感及错误的观点只能使师生之间缺少积极的情感交流,导致师生上课难以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2.教材难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备课缺少教材资料的再整合,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专业学生所用教材为例,《大学实用英语》教材虽然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就其难度而言,h超出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大学实用英语听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视听说的课堂教学,听不懂也使得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备课前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整合好教材及其他补充资料对艺术生的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三、探索积极的情感教学策略,提高艺术生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虽然艺术生整体英语水平较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基础扎实,也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基础差、听不懂的学生教师课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找到原因,鼓励学生迎头赶超好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关爱自己的英语学习。上课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及时鼓励和肯定,让差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好的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和上进心,营造一个轻松并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差生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教师应把树立学生信心贯穿教学始终,多鼓励,少批评,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积极地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兴趣,寻找刺激点
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影响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针对艺术生,教师可以用多种激励方式去寻找刺激点,如布置任务型活动,口语报告、阐述、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也可以设置小的奖品进行鼓励,如老师曾经读过的非常好的书可以馈赠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并附上鼓励的语言,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可以多用微笑、眼神接触等肢体语言感染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合作学习,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
在艺术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直让英语老师犯难,而合作学习,可以使得差生的焦虑感降低,并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或表演中,在建立合作型学习团队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确保每个团队中有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小组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焦虑心理,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4.应用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制巧妙的评价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如对说错的学生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再思考,给予些提示,如学生回答正确了,可以进行及时表扬,如回答错误可以鼓励学生,语言学习就是不断错误再纠正的过程,敢于尝试就已经踏出成功的一步了。和风细雨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正面鼓励学生,可以将积极的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前提,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上课时饱含热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化和影响学生,课下也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可以利用不记名的教学反馈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并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因为他们真诚的意见正在做出积极的回应,达到共同的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这样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从而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总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积极情感及态度的培养,尊重、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用爱和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言,改善语言课堂中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让艺术生爱上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秀英: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策略.[J]_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卢加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正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很容易使学生在成长阶段发生问题,甚至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学校的运转和社会的稳定,也会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压力。研究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掌握其心理特点,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保证学生大学生活的正常发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完善。通过学生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等一系列行动,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划分
特殊群体一般约占高校人数的30%,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可以将这个群体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经济困难型、学习困难型、富二代型、恋爱受挫型和沉迷网络型。其中经济困难型是指生活拮据,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学生;学习困难型是智力正常,但因为学习态度不好或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原因无法跟上正常教学的学生;富二代型是因生活条件优渥,未吃过苦头,生活态度散漫、无目标的学生;恋爱受挫型是因为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自杀、犯罪等消极想法的学生;沉迷网络型是热衷于网络游戏,放弃学习,选择逃课上网、花费大量金钱投入到网络中,不能正确调节现实与网络关系的学生。
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源头分析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与心理已经逐渐步向成熟阶段,对于恋爱和情感有了新的思考,可处于脱变时期的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心里敏感,难以处理好情感,却又注重情感。当遭受情感上的挫折时,稚嫩的心理与相对成熟的生理不能协调,无法调理好自身心态,容易出现偏激、易怒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有着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烙印。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孩子,严格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自律、严肃、认真但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溺爱孩子的父母培育出的孩子任性、娇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霸道的父母想要包揽孩子的一切事物,替孩子做决定,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懦弱,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干扰,无主见无自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既有可能是学习的动力,又有可能成为压力,一些学生由于压力过大无法排解,会出现忧郁的症状。
(三)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有多种表现形式,第一为环境的变换。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自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迷惘、困难,会勾起思乡情怀,表现出一种多疑、敏感的性格。第二思想教育工作的格式化。思想教育工作只注重理论化,不在乎学生是否是真正的接受了思想教育,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第三低俗的校园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校园也无法保持它应有的纯净,教育环境的过于开放,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沉溺情感、贬低知识、攀比成风、流连网络,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社会因素。现在的社会并不单纯,各种关系门路为本就沉重的就业压力加上了又一重障碍,对于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成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并不受重视,没有规范化的设施、优秀的心理咨询老师、充足的运行资金,不到位的部门设置,自然无法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咨询人员薄弱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拥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但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仍采用的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人员不充足,且因为这些教职人员并未接受过科学系统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良好的表现,取得好的效果。
(三)不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选修课,或纳入到思修这门课程中,并不将它作为一个重点来看待,这种态度首先是错误的。
四、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一)健康教育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① 端正的思想认识。为取得良好的成效,应获得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重视。建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协调全校健康教育工作、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为核心的组织机构,以学生为出发点,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设施,时刻关注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与思想动态,宣传开展各项思想教育工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② 强化的教师团队。加强心理咨询团队建设,专业老师起指导作用,并且加强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的心理培训课程。
(二)心理保护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① 建设三级网络。高校可建设三级网络来保护心理,第一级主预防,有专业老师对学生干部进行扫盲,了解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第二级对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人员等进行更高级的培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力量;第三级由专业人员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并对二级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② 完善心理档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掌握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积极应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③ 健全心理咨询。多数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排解烦恼、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高校特殊群体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在此可以倾诉烦恼,寻求帮助,解除困惑,发泄愤怒,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促进心灵的发育,人格的健全。 ④ 普及有关教育。学校利用课堂、讲座、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心理健康的严肃性。然后可以利用墙报、网络等进行宣传,并对特殊群体的共有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用事实案例学习心理知识,审视自我,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