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公共产品;教育成本;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82-02收稿日期:2016-08-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XJK012CZJ122)。
一、中职教育免学费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自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免费仅仅是因为“有利”和“财政可行”,那么其他非义务教育为何不实行免费?此外,如果中职教育免费是合理的,那么以往的中职教育收费又该如何理解?因此,仅仅从有利和财政可行的角度论证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是不够充分的,还必须找到理论依据。 理论上,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定价,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学费越低。本文将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对中职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否应该实行免学费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职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教育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它指出,产品的公共属性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其消费价格越低;相反,则产品的价格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
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与其定价密切相关。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该由教育产品的受益者承担。教育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政府、学生和社会,因而教育成本也应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承担。如果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那么政府分担的比例应越大,而学生分担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当教育产品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其学费水平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属性与定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减缓,其产品属性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性弱化的同时公共性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减弱,而非竞争性正在增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高校扩张的挤压,加上“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而适龄人口又不断减少,我国中职教育开始面临生源不足、资源闲置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增加一个学生,不会增加教育的边际成本,更不会因此挤占他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转化为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的属性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私人性已经被软化,而公共性明显增强。
(2)中职教育受益范围变得更深更广,其“正外部性”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首先,遍及全国的“技工荒”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成为解决“技工荒”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初中生和数百万高中生无法升学,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而发展中职教育有益于教育结构调整,实现教育合理分流。最后,职业教育不但有利于就业,而且能使广大农村青年适应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改善“三农”问题。
(3)中职教育的个人收益逐渐弱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是众多学子跳出“农”门,获得“铁饭碗”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私人收益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中职教育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其私人收益有所减弱。因此,它的私人产品属性被削弱了。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由收费向免费转型,现实需要和可行性只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理论依据和根本动力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演变,即从准公共产品走向公共产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既是中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相关理论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中职教育免学费促进了中职教育发展,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1)增强了中职教育吸引力,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读大学已经不再是“过独木桥”,大学的教育模式也从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上大学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中职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扭转招生难的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学费政策,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扭转招生难的局面,从而扩大我国中职教育的规模。[2]
(2)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由单一的体力型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大量具备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青年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有利于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3)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个体差异的教育公平。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通过国家埋单、机会均享这一举措,让每个社会成员免费享有,无论这个受教育者能力、成绩、家庭条件如何,都能够公平地接受到职业教育。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利益看,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扶持农村、优惠农民的补偿性政策,体现了社会公平,给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变命运、提升个人价值的多项选择,实现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中职免学费教育保障了全体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快速转移农村新增劳动人口,帮助农民走上靠专业技能创收增收的道路,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助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对于扶贫支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解决好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中职教育主要是面向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因此,对中职教学实施免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既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整个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平衡难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工作方法;可行性;必要性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90—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受到来自学习、就业、生活多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学生行为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给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问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跨世纪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障。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党和国家坚持用思想体系教育为我们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思想的异质性、个性化发展,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早已形成自己一贯的模式和教育方法,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是偏重于学科教育的一般化,而忽视了学科教育的个性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知识和信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科本身及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对知识个性化的渴望,都呼唤着学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二是偏重于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是以教育者为主导,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养成,而这种“不见树木,只见森林”的同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是偏重于教育的政治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达到人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共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归结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多注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科目的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四是偏重于教育的灌输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潜默性。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以书本对应书本,理论阐述理论的局面,这种单一的灌输模式,直接将理论强加于学生,但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极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未得已发挥。
五是偏重于教育的书面性,而忽视了教育的实践性。在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这种理论或的说教、书本式的言传,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充满活力的高校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他们而言,这种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力,无法提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
六是偏重于教育的规范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本上是课本统一、大纲统一、教学方式统一。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对受教育者规范的过死,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及情感关爱。
二、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它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秉持以“助人自助”为核心、尊重、平等和服务的价值理念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各种服务或援助的活动,解决个人所遇到的困难,整合资源,协助其调整社会关系,努力解决社会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它包括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
(一)可行性分析
正如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表现为:
1.二者工作起点对象一致:社会人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本质上都是做人的工作,具体的、社会的人事二者工作的共同逻辑起点。
2.二者工作过程方式相同:理论联系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以权力意志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综合采取说教、训诫、示范、激励等方法,将已有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国民,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性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以助人自助为中心,以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及专业工作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工作对象选择不同的专业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由此可见,二者工作过程中,均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3.二者工作终极追求契合: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和谐作为长期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自身服务和谐、构建和谐、发展和谐的能力。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是伴随着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体现出社会工作存在的价值。
(二)必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的理念及技巧,可以极大的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个性化发展。社会工作倡导以尊重受教育者为工作前提,坚持教育之与受教育者人格上的平等,通过提供足够资源,以协助个人发挥内在潜能,使受教育者学会自主解决今后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工作技巧,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学科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社会工作注重案主(受教育者)自决,尊重案主的自主性,可以有效发掘其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和运用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使受教育者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者变成受益者。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对话,采用“引而不决”的原则,由案主(受教育者)权衡利弊关系,做出自己的决策,进而挖掘成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我评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可以有效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加之以动态的全程式评估,克服了思想政治过多关注政治性的缺陷。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统治人的工具,是外在作用于人思想的武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统治功能想社会功能的转变。社会工作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通过跟踪式评估,更好的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防作用。
社会工作注重利用各方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单一灌输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采用灌输与认知教育方法。往往会使受教育者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未达到预期目的。社会工作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无反感的情况下,出于好奇,兴趣等心理需要而自愿的接受教育。
社会工作要求体验式参与,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书面化教学缺陷。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上理论教学为主,解决了“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好“行”的问题。社会工作注重对象的体验式参与。将社会实践寓于教育与社会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参与之中,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行统一。
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对案主坚持尊重、接纳、同理等原则,可以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情感色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顺应人自身的发展规律,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情感交流为特点,能做到案主的信任,自愿敞开心扉,与教育者进行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地解决受教育者存在的困惑。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和引入社会工作的科学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可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枯燥乏味的说教模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加快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智慧教师;智慧教育;体育教学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于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石。理论智慧是关于什么和应是什么的智慧,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观念等,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师的理论智慧体现了教师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规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具体问题的智慧。它是关于怎样做的智慧,是决定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经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与能力。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励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它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师获取理论智慧、实施实践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智慧型”体育教师是智慧型教师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体育老师也都应该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也是集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作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墨守成规、传统呆板,又能灵活机动、巧抓时机地开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调配下,能恰到好处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怎样做智慧型体育教师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学习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为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使他们为了适应现代体育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素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是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二是在不断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采用培训、进修等方式,全面更新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以增强体育教师的知识面,从而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加强体育教学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以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并大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就能变单纯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使其掌握锻炼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智慧型”体育教师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的教师类型,智慧无极限,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在这一点上与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体育教学如何对学生产生体育智慧
学者吴甘霖分析了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九种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体育课堂学习方式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用智慧统率体育知识、技能的阿基米德支点。
耍实现体育课堂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关健在于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好就好在它更多地强调了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强就强在它更多地注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有效就有效在它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的形成。
创新素质是个体以生理条件为基础,把外在获得的信息内化成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连的心理品质,是个体思维独特性的产物。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它是创新的动力源,解决“想不想创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创新精神不同于某种单纯的创造技巧或创造方法,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的一种个性倾向。某一创造技巧或创造方法可以通过专门训练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却不可能在短短的几节课就能获得,严格地说,它不是“教”出来的,是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育”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教育教学实践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要保证并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在这一点上,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如,自我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元认知策略,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向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为什么”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估计、精细的检验,以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训练与考验。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某一 “点”上与新课程结合起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然后以点带面,让教师的智慧在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教师的人生意义得以升华,从而变“阻力”为“动力”,让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l]叶强.智慧体育一体育信息化必然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5):117一119.
关键词:阅读;教学智慧;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24-02
据一项专业的调查显示,当前有77%的教师认为阅读对于教师自身及教学而言非常重要,22%的教师则认为阅读对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关系与作用都不大,仅有1%的教师不曾阅读或没有思考过阅读于自身或教学的意义。从这一项调查数据来看,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的教师肯定了阅读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并仍然保持着阅读习惯,正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并逐步地将其转化为教学智慧,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
一、阅读于教师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他所追求的事业境界应该是成为人师,以其自身的品、德、才、情,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其终生受益。而要实现达到这一境界,阅读是重要的途径。在阅读中,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培养其道德情操,有利于其专业精神的塑造。其实,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其实就是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智慧同学生捆绑在一起,一起共同成长。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能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简而言之,教师在阅读中可以不断地重构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二是有利于教师知识视野的拓展及其专业结构的完善。所谓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等。而实践证明,通过阅读确实可以很好地深化教师其自身的本体性知识,丰富其条件性知识,还可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其实践性知识的效果。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增强其科研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是一名能师,能将其毕生的智慧与知识传授给其学生,而这样的传授需要更多的智慧,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地阅读、慢慢地养成,就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成长不仅需要土壤,还需要阳光和雨露,在不知不觉间,才会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而这个果,正是作为人师所希望看以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
二、影响教师阅读的因素
影响教师阅读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阅读时间。据中国教育先锋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老师每周上12~14节课,也就是每天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1小时处理作业和有关学生的事情。如果担任班主任,每周增加一节班会或思想教育课,还需要早晚看班,处理班级中偶发事件等等。有的教师还要上早晚自习辅导课。再加上家庭琐事,这样算下来,一天所剩时间无几了,如果再加上家里的孩子,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时间或精力去阅读了。二是与个人理想和心态有关。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教师。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社会各个行业逐步发展与繁荣起来,对比于教育工作的清贫,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也失去了教育热情和兴趣,对事业的追求不再放在教书育人之上,更多的是在业余时间经营自己的其他事业,因此在教育事业上很难再有继续深造和探索的精神,更不要说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养成了。三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氛围和引领。这一点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周围环境,特别是学校。
三、实现教师阅读的途径
在教师生涯中,属于教师的阅读时间其实并不少。诚如上文提到的有的教师一天要上三四节,再加上备课要两三个小时,再处理一下学生的作业或其他相关事情,一天就过去了,没什么时间阅读,其实不然,个人认为在备课的两三个小时里,其实也是教师阅读的有效时间,再者“时间是挤出来”的。因此,要加强阅读,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以实现:
1.转变理念,培养阅读习惯。当你把阅读当成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做时,你一定会为它安排出时间,不会受一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所影响。例如,午休或晚上睡觉前都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这时候都不仅环境安静,个人的心里也相对比较安静,阅读起来相信会事半功倍的。
2.博览群书,提升阅读层次。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例如应加强其学科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的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的阅读,以及人类文化视野――背景性知识的阅读。在实践中,大凡优秀的教师,他们都拥有和一直保持着阅读习惯,博览群书,都会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教学智慧的生成就是从阅读中来的。
3.构建平台,优化阅读环境。一所学校的好坏,其师资力量是关键。因此,学校应为教师创建或完善其学习环境、阅读环境,并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和措施,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例如:建立教师阅读机制,将其正式地纳入管理体制中;多组织和开展教师的阅读活动;创造和提供学习机会及成果交流平台;营造校园的阅读氛围等。
综上所述,阅读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而言,其效果及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将其养成,并始终坚持的一种习惯。因此,不论是学校或教师,都应从思想上认识这一点,重视阅读,重视教师知识结构的创建与更新,重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16.
一 、新课改呼唤智慧型信息技术教师
我国新课改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启动,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及课程建设方式等方面做深度改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既要接受新课改对一般教师的要求和挑战,还要接受新课改对自己提出的独特要求和挑战。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大胆、积极、创新地改革,而且要协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从技术和理念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快整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二 、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
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素养以及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但这不能取代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出是相对于教师的理论智慧而言的,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要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一般教师实践智慧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具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征:
1.个体性:实践智慧是信息技术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是其教学风格的折射。教师的实践智慧存在于个人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身心和将来的行动和计划中,因为它来自教师的个人经验,是教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2.随机性: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个性多异的学生和学科教师在课程整合和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技术难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工作中面临的对象、任务和工作内容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无法预设的随机行为,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偶然事件有一定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师在数字学习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随机性。
3.情境性:“实践智慧处于特定时空所构成的情境中,与特定的事情相关联,实践智慧需要的是与情境的特殊性相关的认知和思考。”教学情境和数字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实践要求教师时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的教育情景和资源开景,而这种情境性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三、 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策略及途径
1.在专业意识唤醒中激活实践智慧
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接受,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智慧水平。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第一,要唤醒自身的专业意识,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信息技术虽然是小学科,但不要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和服务人员,要有发展成学校主流学科教师的志气。第二,要转变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现实中,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存在偏见,要转变这种偏见和陈旧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
2.在学习中坚实实践智慧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的艺术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同样重要。可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的不尽人意,没有使艺术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服务。
1.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1艺术教育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1.2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书法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1.3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2.我国西部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为止好多老师和家长普遍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应试教育形势下人们的共同观点,他们只要求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程,而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要求则是"可学可不学",但学好文化课程这一点谁都不打折扣,目的是通过考试,考一所理想的学校。虽然通过近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的认识有所转变,但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是将只注重孩子文化课程的学习。只有少数家长让孩子在周末参加美术、钢琴、舞蹈等学习班,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已。同时,学校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如有些学校每周只开设一节音乐、美术课程,甚至有时还让应试学科挤占。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而学校的实际操作则与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2.2学校艺术教育教师严重不足。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城乡平均每所学校只有0.69名音乐教师,0.59名美术教师。平均每568名学生才有1名音乐教师,平均每665.8名学生才有1名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59%,美术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21%。其中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平均每校只有0.59名音乐教师,0.49名音乐教师,城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平均每校有0.86名音乐教师,0.78名美术教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两所学校才能拥有1名音乐教师和1名美术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中,大部分还是非专业教师,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3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中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等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实状况就给西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重重困难,很难以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艺术教育需要切身体验和感悟,而这种体悟就需要一定的情景和物质条件,这些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有怎样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现在要在外面找家教学习艺术的话,一个小时的学费就要几十元甚至是几百元,这对经济条件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学习艺术。有些孩子即便是有天赋,也被昂贵的学费挡在了门外,无法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3.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突出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教育大宣传力度,让学校领导、家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而不流于形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Guo Hongt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an University,Yan'an 716000,China)
摘要: “阳光体育”的广泛开展,亿万青少年走出课堂、走向阳光下,形成体育健身的热潮,也增多了体育课内外活动以及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教师对各类体育实践的指挥也更加凸显,同时体育教师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深刻的影响到学生的健身效果。因此,在这样新的环境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育人观、教学法也要有提高,应以成为“智慧型”体育教师为追求,与阳光体育运动同发展。
Abstract: "Sunshine sports" is widely carried ou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go out of the classroom into the outside, forming physical fitness boom, and also increases the times of student participa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 And the teacher's command of the various sports practices is more highlighted,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tness effect of students. Thus, in this new environment, teachers' teaching view, educating view and teaching methods must also be improved, and they should seek to be "smar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develop themsel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nshine sports.
关键词: 阳光体育 智慧型 体育教师
Key words: sunshine sports;intelligent;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38-02
0引言
阳光体育的启动是新时期强调人才战略和富国强民之本,从人性化的层面看,启动阳光体育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从学校教育本层面看,是拓宽教育思路,合理提升学校体育的文化与内涵,全方位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改革。阳光体育的实施就是要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们走向户外、沐浴阳光下,激发他们投身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锻炼身心的意识。
1“智慧型”体育教师的基本描述
教师的种类分布并不单一,有技能型教师、维持型教师、学术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它们对于学校,学生所具有的才能是各有所长,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者某些专业技能方面以及教学手段上有着各自的优秀一面。而“智慧型”教师则是集多种类型优势于一起,还具有特别魅力的一类教师,其特征便是拥有独道的育人智慧。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定育人感受有机整合。并在整合中对自身状态的调节和掌控,对学生想法的揣摩与引领,以及二者交流的能力都有着高人一等水平。另一面,智慧型”体育教师应是智慧型教师的分支概念,“智慧型”老师全面的水平,体育教师同样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应是理论、实践和情感智慧的集成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备的判断、创新和应变能力,以丰富的理论素养及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循规蹈矩,又能巧妙安排、不失时机地展开工作,在情感、心灵智慧的协配下,使体育教学原则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做到有机结合。
2阳光体育的开展需要“智慧型”体育教师
现阶段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树立“健康第一”理念的阳光体育运动,而“身体的健康,心情的愉悦”是体育实践健康运行的首要体现,是促进学生们综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另外,“阳光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内容的创新性、更多师生的参加等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因此它具有实施创新的独特优势。同时,教师在体育实践下角色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由于在教学中,技能的示范、动作分析讲解、方法的掌握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开展中,教学程序设计出新意,采取有可操作性并且效果明显的方式来掌握整个教学环节。对此,相应的要求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也要改变。即在“阳光体育”的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手段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心理发展,使之形成持续身体锻炼的体育意识,为将来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智慧,具有创新思想的体育教师方能感悟教育中的问题和学生需求,全面领会和谐发展的育人之道,从而推进“阳光体育”的顺利展开,造就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综合型人才。
3智慧型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开展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智慧型的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学校体育的知识结构、有着扎实综合的专业技能,更要接纳多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哲学等关联学科,使各学科的观点交叉融入到工作中,去分析判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教学,利用各种资源的优势,发挥体育的教育多面性,使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有新的理解,从而为“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论文摘要:情智是情感和智慧的统称,教师教学情智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时加大情智的投入,是改革传统粗放教育为精致教育的必要前提。
教育改革在带来我们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凸显它的人本化教育目的。教育是一种人一人的活动,“实质上是以知识(人类文化)为武器,去捍卫和解放人的主体性,去促进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去释放人的本质力量,去拓展人的独立个性、智慧人生和精神世界。”土承载这种智慧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恰当的情智,教师的教学情智投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教学情智投入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投人”是指个体的心理体验,即全身心地致力于某事的意思。概括而言,教学情智投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感情和智慧,以实现教学目标。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主观体验.它由情绪和情感构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教师的感情投人便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具体表现。以情优教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理念,也是山教育活动自身本质决定,教育的培养对象决定教师要投人积极的感情“在形成教育感情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投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就没有教师精益求精的热情。教师热衷什么或嫌弃什么往往受其兴趣的影响,诚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关于“智慧”有学者总结为“积累的见闻、哲学或科学的学问学识,积累的专门知识或本能的反应,学识的明智运用、识别;内部性质和主要关系的能力判断力;心智健全。智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对“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的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的生存状态。”教学智慧投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生成问题敏锐的体察、明智地判断、果断地处理的一种教育机智的体现。
教师教学中的感情投人和智慧投人合称为教师教学的情智投人。二者在理论上是分开的,但在实践中是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为情感虽能成为撼动我们内心的巨大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应明自感情是盲目流向的,这就耍求智慧为感情指向、感情为智慧启航。
二、教师教学情智投入的价值
从教学活动的间接要素来看,教学投人又可以分为教学情智投人、教学行为投人和教学认识投人。教师的教学情智投人在众多投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由情智自身价值决定的。
(一)实现师生同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智的投人,巧用其疏导功能,用积极的感情影响和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理解投人和学习投入,进而构成了师生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教育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教师“遵循学牛感情、认知与行为的规律性,循序而进、分段而施、缘因溯果的场域,是学术性较强的师生在不断建构中发展的场域,是通过努力提升效率实现学生生命可能性的内在场域。
教与学的活动本无苦与乐之分,教学活动中伴随的苦与乐具有动态性,这恰恰正是教师是否投人情智的一种动态表现。教学过程的苦与乐的关键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当学习满足学生需要时便有乐的休验,当学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则有苦的体验,学生乐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教师通过情智投人,用心捕捉教学情景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并巧用情智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会在需要得到满足的世界中突破自己的视界,趋J飞接近教师的态度、价值观,逐步达到视界的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积极感情、认识和观念的逐步潜移。
(二)富集教育资源
教师通过情智投人可以富集教育的理解资源,进而充分利用师生自身所内涵的人力资源。教师通过积极的情智投人能深切体会到耐心倾听、积极暗示、满足需要等资源的宝贵。“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便获得了学生积极性这种最为宝贵的资源,学生会协助教师做事即学生成为教师的助教,这为教师带来下作质量和效益。同理,学生理解老师,往往会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教师的热情与鼓励。教师巧用情智可以富集教育中的智慧资源。从理论上来讲,“作为哲学概念的智慧有很强的统领性和兼容性,它既能够容着诸如智力、能力、聪明、机智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同时又能将这些概念整合到一个更好的层次和境界,即真、善、美的境界。投人教学情智的教学是真正能做到“刚柔相济”的教学。教师巧用情智实际上就是巧用自己的智能和机智,同时又在实践中提升师生的智能和机智。
(三)凸显教育的智慧性格
知识彰显智慧、智慧生成知识。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在教育中犹如“形”与“神”的关系。“所谓教育之‘神’是指教育的灵魂、精髓和神韵,所谓教育之‘形’,是指教育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教育中‘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形’与‘神’的关系。如果说‘爱知识’或者‘传知’是教育的‘形’的话,那么‘爱智慧’和‘启智’就是教育的‘神’,这个神也就是教育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魅力。0i81然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曾一度遗忘教育的智慧性,而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这种一味注重教育的知识性而忽略其智慧性的教育被视为所谓的粗放型教育。这种体现“苦干精神”的教育往往很难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寻求一种突破,教育质量难于持续性发展,彰显教育的智慧性需要教师的情智投人。智慧型的教育是精致型的教育,“精致型的教育是指通过增加内涵性投人(主要指情智投人)如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发展教师的德行与情智等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它主要依靠师生的‘巧干精神’。比如,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先分析其原因,满足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总之,教育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是充满智慧的活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教学情智的投人,就没有教育的钾慧性格的彰显。
三、教师教学悄智投入的实现路径
自然赋予发展的儿童以天赋,但同时使这种天赋具有潜在的可能性,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深度挖掘才能使其变为现实。但同时我们也应明确:“一个人一贫如洗,决不可能对别人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育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投入情智,自己首先应具有掌握情智和运用情智的能力。 (一)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立法”的依据,是教师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关键。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能使教师摆脱教师职业不过是谋生手段的狭隘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厘清教师的职责,让教师真正明白教育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生命唤起生命的教育。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能使教师明白教学事业不仅是理性的,更是有感情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认识到感情先行、智慧并举的重要。同时,道德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够深切体悟自身的责任与义务。面对教育“问题”时,能够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不会推卸责任,更不会浅尝辄止,而是巧用自己的情智追根溯源,实现真止的精致型教学。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能够为人师的基础,更是教师投入情智的关键影响源。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素养的培养,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事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二)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
对于在职教师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习得巧用情智的重要途径。理论学了包括基本的教学原理、方法、策略等,还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常见案例研究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可以避免教学中的无错和盲目。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教育中的情智,在实践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智。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精致型的教育教学。
同时,教师的学习又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来,“一线教师一直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学,首先他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无论这种学习是对好的教学实践进行监控和调节,或者完全以教育学的推理模式来做分析,教师从这种活动生动实验中获得新知识,获得对学生、学校、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解造成他们职业实践的一部分。叶澜教授也曾在“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课题中提出“同期互动”教师发展原理,实际上就是教学、学习和研究一体化的教师自主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实践性、反思性。《教师自主发展论一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一书中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自主发展的因素有:人生追求与目标、知识资本和教学研究。但凡成为教师发展极的教师(即专家型的教师)都是能够在教学中树立坚定的教学信念,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的教师。《理解教育论》中也肯定了教师在实践巾反思的重要性,其中,“反思创读,多重循环”的教学模型实际上是对教师生成教学情智最好的解读。
(三)聚焦思维共享的合作交流
教师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对话学习,是教师“对于学习的关系论的接近”:X27。近似于热力学上“借力做功”现象,意在学习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使得自身以最小的能损耗获得最大值的效应。自主学习是内发性学习,是学习的重要力量,也是教师巧用情智的关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话学习的重要。这“因为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行为洞察是有限的,他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不够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有‘当局者迷’的一面,他们在开展的反思活动中各自囿于自己的思维,难以逃出自己的思维定势”网。因此,如果教师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群休合作的优势来探究教学行为,那么教师的教学情智发展就会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合作学习因空间上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校内合作主要包括师生、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师生对话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启发,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水平。师生对话学习中的“自诊疾病”是教师巧用情智的重要体现。例如:对吸烟的学生开展教育,可以让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做主持人,通过主持、讨论、总结、分析吸烟的危害,使学生真正从内心体悟教师的用心并真心愿意改过。其实自诊法是最好的情智投人法。教师之间的合作的主要形式就是学习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听课、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和交流,相互学习经验,达到资源共享,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小组还可以通过共同分析教学中的案例,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理念、避其所短,从而提升自我教学情智的运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智慧型准教师;师德;研课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7-0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未来在于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应该面向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智慧型的准教师。
一、智慧型准教师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型准教师呢?所谓“智慧”,即对事物有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发现智慧,可以发现虽然本来就存在但还没有被认知的东西。有些科学研究,如天文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就主要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规整智慧,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司法、教育、培训等都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而“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规整智慧”的教师。师范类学生毕业后是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师范类院校应该把准教师培养成智慧型的教师,这些教师就能够利用一些规则、制度、方法来教育学生,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乐于奉献、负责任,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栋梁之才。具体来说,智慧型准教师工作以后要能够做到:
1.要有很好的职业情感[2]。所谓职业情感即是真心的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真心奉献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面对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同时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爱动不爱静、喜欢模仿和富有学习的心性。所以相对大学生教育起来要困难得多,要求教师要真心的爱学生,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多发现各个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赏识教育,而不是去体罚、口罚孩子。
2.要深刻理解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过程。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3]。作为这个阶段的老师要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熟练掌握儿童在各个时期的自然发展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打下基础,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的规律,使孩子在人生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获得各自的充分发展与人生成功,都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3.要有终身阅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阅读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知识积累、智力培养、思想发展,都与大量阅读分不开。因此,这个阶段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同时,只有具有坚持学习的习惯,教师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技能外提高其科研和教育研究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那么,作为师范院校,该如何培养出这种智慧型的准教师呢?
二、智慧型准教师的培养方法
1.加强师德教育。师德也即是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教育过程中调节教师与学生以及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关系,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其主要内涵包括:品德高尚、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开拓创新[4]。师范类学生在经过专业教育后,将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要对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准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关爱他们。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每个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其作为教师的职业追求,真心的喜欢教育事业。培养准教师的高校教师还应该严谨治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其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外,加强情商类课程的开设,舒瓦茨在《教师教育研究手册》中指出:“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外,还需要掌握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美国大学普及的“社会与情感课程”、“生命技能”、“人生技能”、“情绪情感的判断与分析”等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师范院校可以考虑开设类似专门的情商类课程,提高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认知调控和对他人情感的认知调控能力[5]。
2.加大儿童心理学类课程开设。师范院校要加大儿童心理学课程开设,一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阶段对于每个人的终身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在开设这个课程的同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经常带学生到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观察记录,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比较,从而加深其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出孩子的成长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绘出孩子成长的各个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进行何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3.开设图书馆课,培养准教师的良好阅读和学习习惯。要培养准教师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们推荐和分享各种比较好的书籍,包括诗歌、文学、历史等等,同时留意报纸和网络上的好书推荐,多到图书馆浏览新书。另外,学校要设立图书馆课,所谓图书馆课就是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出不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题目,然后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他们在图书馆搜集资料并整理讨论,然后回到教师各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轰动美国的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利用这些方法培养出了大量热爱阅读的学生。
4.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课教学。“研课”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源起于日本[6]。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美国,在准教师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Linda Sims和Daniel Walsh[7]认为,有效率的教师不只是一般性地了解教学,还要理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收集并解释课堂数据,正确判断学生的学习,检验教学效果等。教学观的转变对准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最好尽早开始。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帮助准教师发展从教学中学习教学的能力,而研课对准教师来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做法。研课类似于大学教师中的公开课,其基本过程是:研课计划――上课――观课――研究报告――修改设计――总结报告[8]。研课时需要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可以开展与教学实习结合的研课、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课等。在学生研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指导、分析、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总结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更要起到示范作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智慧型基础教育的教师。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因为自己对儿童的关心而关注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22.
[2]李星贵,陈理宣,殷焕举.准教师职业情感及其培养[J].教育探索,2011,(3):120-121.
[3]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4]董耀金,冯占辉.论师范类大学生的师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5):45-46.
[5]周静.论教师情感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1,(4):46-48.
[6]Lewis C, Perry R, Hurd J. A Deeper Look at Lesson Study[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4, 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