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1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小学;行政管理;重塑;行政价值观;科学性

一、影响小学行政价值观重塑的原因

1.社会价值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元素不断涌现出来,发展中社会的结构框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使得小学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受到了一定影响,价值观念过于陈旧。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塑造行政管理价值观是一个必然趋势。

2.社会压力增大,内部因素增多

在当今的小学校园里,很多教职员工都是身兼多职,很多人员不仅要承担着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还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导致工作人员压力增大,力不从心。因此,为了加强校园的建设就需要塑造行政管理科学的价值观,让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小学行政管理价值观重塑方式

1.坚持原则

塑造小学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同时这个过程也比较复杂多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及落实下面几个原则:

第一,应该始终坚持高标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小学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塑造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出一些计划,做出科学价值观的最新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标准进行。同时,引导教职人员具备崇高的价值观,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思想和理想,并向已制定的目标前进。除此之外,在新的时期,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要避免出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科学价值观的真正意义,避免落入俗套。

第二,要坚持尊重差异的基本原则。教职人员分为很多个层次,在方方面面都会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不同类型的教职人员会负责不同的工作,在工作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也各有差异。因此,在塑造行政管理价值观的时候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不要采取统一的方式,塑造统一的价值观既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应该构建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在此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教职人员的个体差异,将每个教职人员的价值观大致方向有个把握,在正确的方向上教职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要坚持和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塑造小学行政管理价值观需要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完成这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教职人员价值观的塑造,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对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时,学校还应该认真了解每一个教职人员的性格特点、能力和专长等实际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给每人设计一个树立价值观的重塑计划,并在长期的时间内始终坚持才能够有效实现目标,为学校教职人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行政管理的个性化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基本原则。对于学校教职人员来说,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就意味着对他们思想观念的重新改造。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想都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在塑造科学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只是采取外力来实现,这样并不是可取的。为了能够有效构建他们崇高的价值观,应该重视对教职人员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加强新思想的建设,在教育中不断进行引导,加大宣传力度,让学校教职人员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提高学校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自主进行改变,为自己树立新的价值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2.具体方式和途径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思想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塑造小学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解放学校教职人员的思想观念,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为了能够进一步塑造价值观,要不断加大对教职人员的教育投资力度。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思想素质,从内心让他们自觉完善自身的素质,为本校员工确定定期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措施和工作进程,鼓励员工努力完成目标,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

第二,建立科学的校园行政文化。所谓行政文化的中心就是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同时,行政文化也影响着行政价值观,它们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在小学校园中,为了能够有效塑造科学价值观,对学校内部的教职人员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学校应加强学校内部的行政文化建设,为行政人员构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职人员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提高他们的觉悟性,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理念,不断引进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学习现代的管理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校的稳步发展。

第三,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为了能够有效开展管理工作,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避免以后出现问题,学校必须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对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在此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监督制度、教育学习制度及奖罚激励制度,同时,还应该重视学校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完成行政管理科学价值观的重塑工作,促进校园行政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行政管理在小学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塑工作。学校应该加强校园行政文化建设,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并加强人员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科学的行政价值观念,提高学校员工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以课外活动为契机,把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效的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有一个活动课,对附近的抗日英雄或者抗日遗址进兴走访,因此,我进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烈士陵园及其博物馆,让学生聆听了专职讲解员的讲解,以及实地感受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事迹,对日本在中国所犯的滔天罪行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如: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身上,在他的身上,无疑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林肯屡败屡战的这个性格特征。课堂上,讲到林肯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林肯说的一句话:“悲伤的时候,工作就是良药”,然后,不失时机地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关于林肯的一段资料:林肯(1809~1865),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选,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天下无敌,而且他从不放弃。学生边听边会流露出各种表情,发出了各式评论:“他真倒霉”、“怎么会有这么倒霉的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以后,可以趁势对学生说:“林肯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悲伤中度过的,但是他没有气馁,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凭者自己屡败屡战的坚强个性,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林肯的故事中获得一些启示”。

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老师作用的弱化。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作为或少作为,那么课堂将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互动变成了胡动,参与变成了演戏。历史课缺少了他本该有的浓厚的历史味道。同时学生在看问题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是多元的,有的甚至彼此是冲突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此时,老师对讨论中的所有观点都简单地赞扬肯定,那么就会使学生陷入价值观取向的茫然之中,甚至形成偏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对中中国战败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英国太可恨了,要踏平英国去报仇;有的学生则认为物竞天择,中国战败是应该的,英国入侵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而要感谢英国。面对这两种迥然相异的观点,如果老师简单的总结:“大家考虑的很深刻,观点很新颖,老师很高兴,希望保持这种探索精神。”那么,这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是失败的,只能培养出愤青或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第3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课堂;学生;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66-02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很大程度是在课堂上由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师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如果课堂管理失效,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课程设计如何合理、教学设想如何完美,其结果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难以顺利进行。所以课堂管理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

1 中职学校课堂现状

中职学校的课堂违纪频率和管理难度已居各类学校之首。主要表现:一是不遵守作息制度。上课无故迟到、早退,进教室重手重脚推关门、找座位、摆弄东西的响声大,有的趁老师板书时偷偷溜出教室等,分散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力,影响教师情绪和教学进程。二是隐秘性违纪。上课精神不振,打瞌睡、玩游戏、发短信、听手机歌曲,不带基本的学习用具和教材,偷看或武打书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吃零食、做怪相哗众取宠,女生做针线活等逃避课堂教学活动。这类行为一般只影响自己的学习,不明显干扰他人,有一定的隐蔽性。三是扰乱。无故开关电源、把东西扔来扔去弄出声响,多嘴多舌、下坐游动,在同桌或前后左右相邻的同学衣服上贴纸条或偷偷移动凳子等恶作剧。这类违纪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态度消极,个别矛盾冲突会对事故节外生枝,引发课堂混乱,令教师难堪。

2 影响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难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环境、教材内容、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教师、学生因素等。但我们也发现,同一个学校,有的班无论是哪个教师上课纪律都好或都不好。同样一个班,同样的那几个学生,有老师上课纪律很差,以怒吼喝骂甚至体罚的高压来震慑,却反而矛盾激化难以下台;而另一些老师却能恩威并举轻松应对,课堂上刺儿头学生也嚣张收敛。这说明影响中职课堂管理的根本因素在学生和教师方面。

2.1 学生因素。

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中职招生的无门槛入学,生源多来自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的时间长。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使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早的矫正,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差。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这类学生,使中职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的集中营,他们对老师的批评、讲道理、处罚和家长的打骂等“教育”有较强的“抗药性”。加之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与偏见,学生的自卑心理加重,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无动力,思想不积极,生活无目标,使课堂管理的难度变得更加复杂。。

2.2 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等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比如教师的言行仪表、学识水平、师德素养、人格魅力等能否足以让学生敬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决定着激起学生能否认真听讲的程度;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教育艺术和机智,决定着教师面对学生课堂违纪问题的化解与师生间的对立。

3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大都出身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孩子。要把这些学生教育好,关键在于能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学风格、言谈举止和接人待物等都对学生做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树立爱校、爱岗、敬业的思想;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责任心,还需要更多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感情投资。

3.2 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3.2.1 忽略小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许多小小的捣乱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小捣乱。

3.2.2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当学生做出违规且无法忽略的行为时,教师可用眼神注视、摇头、运用面部表情、走近、接触或打手势等方法,终止其行为。

3.2.3 表扬与问题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表扬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表扬其他学生的良好行为可能使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表现出类似的良好的行为,可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3.2.4 言语提醒。如果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行为用肢体语言不能凑效,教师要马上给以提醒。如学生故意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或者与教师辩解、找各种借口,想以此来试探教师的决心和忍耐力时,教师应先明确自己要求学生做什么,然后平静、坚定地重复要求,让学生去做该做的事情。

3.2.5 适当的惩戒。表扬与惩罚都是教育的手段,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戒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但惩戒一定要适中恰当,不可过火。

3.4 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一是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应该“用”教材教,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使内容的呈现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二是优化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学会”到“会学”,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三是优化教学手段。有趣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保持注意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课堂管理是千变万化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的需要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原理课;教学;“两型社会”;“两型”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24-03

一、“两型”价值观教育――高校原理课教学必须加以重视的新内容

(一)“两型”价值观的提出

1.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趋势使“两型”价值观的提出成为必然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建设“两型社会”写入《中国共产程(修正案)》,表明“两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进一步表明“两型社会”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两型社会”建设都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不仅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也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行动,是否有与之相适应的的价值观为其建设者提供思想基础、观念图景和精神动力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然要求全体社会公民从思想上廓清认识,从观念上掀起一场生态革命,自觉树立节约资源,以及人与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两型”价值观念。

2.“两型”价值观的内容

相对于工业文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了眼前利益,不加遏制地消耗自然资源而言,以生态文明为底蕴的“两型”价值观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性和自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先天制约性。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类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因而,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时刻保持对自然敬畏之情,尊重客观规律,合理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与环境友好相处。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要尽量采取对环境无害的方式来进行,尽可能地减少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美化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人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进行物质变换和交流的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的生存之源,因而为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人类必须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采取一切措施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以较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所以,“两型”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生态理性的彰显,更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即对自然价值的重新确证。这种价值观是在自觉认识人与自然之间既相依赖又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坚定信念:即坚持人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自身。它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是一种既关心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利益的满足,又关注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环境有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亲近自然,合理利用和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

(二)大学生“两型”价值观教育与原理课教学的关系

高校原理课教学是“两型”知识和价值观教育、宣传、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两型”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1.对大学生积极进行 “两型”价值观教育是原理课教学的职责与使命

不论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还是理论的同质性,都使原理课教学不能回避“两型”价值观教育这一重要内容。一方面,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龙头课程,其首要任务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思想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它追求的不是学生对现成知识的背诵,而是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的转变。这使得原理课教学必然不能回避“两型”价值观教育这一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也是“两型”价值观得以产生的理论源泉。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要内容的“两型”价值观实质上是对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者在理论上的同质契合也使不能回避“两型”价值观教育这一的重要内容。

2.对大学生积极进行“两型”价值观教育是原理课实现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正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与革新,建设“两型社会”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之一,它迫切要求全社会相应的树立起“两型”价值观。因此,“两型”价值观教育应该自发地进高校课堂,应该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入脑、入心。这即为高校原理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是其服务社会,推进自身改革,加快发展创新的契机。一方面,积极顺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需要,不断增强原理课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质量,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度,是高校原理课永葆生命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两型”价值观,是对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理论,也为新时代高校原理课教学的发展创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大学生“两型”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状

高校原理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两型”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相对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而言,部分高校原理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1.“两型”价值观教育氛围依然缺失

对照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要求而言,部分高校原理课教学在宣传“两型”知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力度过小,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从教学内容上看,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滞后,教学仍然停留在对传统的原理和概念的讲解阶段,不能紧扣时代热点适当增加“两型”知识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了一些与“两型社会”知识和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但是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讲解介绍层面,缺乏对“两型”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流程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即使在课堂上也作了一些宣传教育工作,但是由于既不能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进行“两型”价值观的引导,又乏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营造一个崇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结果使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造成“两型”价值观教育环境体系极其脆弱。

2.大学生“两型”价值观教育极其弱化与被动

一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知识结构缺失,对“两型社会”认识不深刻,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知之甚少或知之不全,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层面,因而缺乏危机感、机遇感和使命感,不能相应的树立“两型”价值观。二是大学生在“两型”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不够,兴趣淡薄,不能积极融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热潮,不能以“两型”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一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了解多少?”62%的学生回答“一般”,11%的学生回答“不是很清楚”,只有27%的学生回答“非常了解”。而在问及“您是否积极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只有4%的同学选择“积极参加”,而有65%的同学回答“偶尔参加”,另外有31%的同学回答是“从未参加”。在问及“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96%有的同学选择“有必要”,而在问及“您在超市、商场和菜市场购物时一般使用什么购物袋?”74%的人选择“商家提供的袋子”。问卷结果反映出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对“两型社会”相关知识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环保知识与价值观脱节、环保知识与行为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成因

1.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高校原理课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对时代的热点不敏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因而教学内容滞后,不能在教学中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宣传的需要,将基本原理做必要的延伸,导致在宣传“两型”知识方面力度过小,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二是部分高校的原理课教师观念转变不及时,认为“两型社会”建设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是社会的事,与高校无关、与自己无关,因而对“两型社会”建设实践漠不关心。表现在教学活动中,过分注重传统的常规教学内容,而对“两型社会”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引导重视不够。三是部分高校的原理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但是对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和行为漠不关心,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盲目消费,浪费校园公共资源,随意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仅仅看成是学生个人私事,不加教育纠正,使知与行分离,教学不能落到实处。

2.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是一个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关系学习的效果。尤其是价值观教育需要学生内心的自觉认同和接纳才能完成,因此,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代大学生整天生活在“象牙塔”里,校园这个有形的和无形的围墙束缚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不能主动深入社会、深入现实,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由于对社会关注较少,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知识结构缺失,不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其与自身的关系,缺乏危机感、机遇感和使命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更不能自觉认同和接受“两型”价值观。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重知识灌输,轻观念认同,重讲解轻实践的教育习惯,也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导致知识的获得与价值观的培养分离、知识与行为分离。

三、原理课教改革的方向

1.创新原理课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两型”基础知识教育

要加强“两型”价值观教育,首先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原理课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两型”基础知识教育。这里就特别要处理好原理课教学内容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在坚持基本原理、观点的同时,面向时代,与时俱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原理的内容作必要的延伸,全面覆盖“两型”理论,充分体现当代的最新成果,从知识体系上适时创新。根据原理的特点,在原理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原理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结合人类实践行为造成的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全球性危机这一现实,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关键,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两型”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两型”价值观教育效果

“两型”价值观的树立重在思想的引导,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而要成功实现“两型”知识向“两型”价值观的转变,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重要。目前,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借助现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共识。但是要增强学习效果还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要积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开放型、研究型以及实践型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可以积极尝试案例法、入情设境讨论法、专题演讲法、换位体验法、反思法、图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丰富的现实案例,从正反两面开展讨论或辩论,使思想产生交流与碰撞,使学生通过互相教育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现代美德,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模式。在课余,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环保自愿行”、“保护母亲河”等公益行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课外交流、参观、访问、调研等方式,推动大学生群体在亲身实践中进行自我认识、体验、觉悟,自己教育自己,自觉用“两型”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观念和行为的统一。

3.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价值观

第5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一、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体验式学习活动是打造有效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是新成立的班级,教师可首先说一些引人入胜的话题,借以渲染气氛,拉近相互间的距离,同学问相互自我介绍,使活动深入开展,学生积极参加,以达到沉醉其中的效果。在《新学校、新同学》一课中可以设计以下热身活动,用非常友好的神态面对同桌;问候同桌,“你好,很幸运能跟你成为同桌”;同桌热情握手拥抱,相互拍拍肩头,并相互鼓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情感得以陶冶,兴趣得以激发,随之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通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悬念性的课堂提问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性的课堂提问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注意,触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不同时间悬念的设置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时,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急于了解答案的求知欲望。如导入新课《从众心理》时,并不开门见山地说上哪一课,而是首先播放一段脍炙人口的相声,并配以动画视频,然后使学生的感官充分受到刺激,兴趣得到激发后,不失时机地提问:“大家猜一猜今天要学习哪一课?”这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三、开展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学科从内容上看有很多带有争议性的认识、观点,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经常开展小组辩论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理解,又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团队意识。开展小组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小组成员搭配

克服小组成员就近组合的思维模式,把有思想、敢表达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组中,从而有效带动怯于表达的学生,使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分工要细,人人有任务,一人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一定影响整个小组。这样,成员责任心高度增强,可保证小组学习顺利进行;成员发言的时段,别人不能代替;成员相互尊重、倾听、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3.把握恰当时机,努力创设情境,自然生成合作学习契机

例如我在讲“作为一名消费者,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时,没有把答案说出来,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研究。

4.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教学过程的主持人。同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不能扮演传统的角色,而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四、给予适当表扬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表扬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表扬犹如催化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开发。一位后进生家长曾告诉我说,他的孩子因为在某节课上受到了我的表扬,从此爱上了思想政治学科,并且学得非常好,在高考时也取得了高分,上了一所比较好的大学。

当然,表扬的形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多种多样,有口头的,如:“你真有创造性,你的回答很有独到之处”“你的作业太漂亮了,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好的作业了”;也可以用物质的形式来表扬,如奖励学习用品等;还可以用积分的形式,积分越多,说明表现越好。实践证明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进心强,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充满斗志和兴趣。但是表扬要适当,表扬过多、过度都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强调学习思想政治的重要性

第6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 必要性

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达标建设、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到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面对比较严峻的现状,我们要创新制度建设,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图书馆自身实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服务意识,主动服务,建立具有特色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一、学科馆员及学科馆员制度简介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在加拿大和美国一些研究型图书馆实行,最近十几年才传入中国。学科馆员是指不仅具备较深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而且对本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了如指掌,并且了解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并能根据读者需要,整合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经过二次转化,能主动地、创新地、快捷地、有针对性地为对应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特点,对学科馆员进行人员选用、岗位职责制定、管理及考核等一套完善的措施和规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机联系,从而更主动、直接、有效地为广大读者提供直接有效、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二、独立学院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要向内涵发展,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必须进行很好的专业规划与学科建设。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独立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独立学院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独立学院图书馆必须跟上独立学院发展的步伐,通过自身服务导向的改变,建立起新的管理机制、新的服务机制,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才能与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学科馆员制度非常必要:

2.1 是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的社会急需人才,独立学院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科建设是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而学科建设离不开优质的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持。独立学院是新办学院,科研水平、师资水平都比较低,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不足,独立学院图书馆馆员能密切关注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所以能为学院学科专业设置提供科学的、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为学院学科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2是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在数字化校院的趋势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数字化也成为趋势。大量新信息与图书馆读者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表现为广大读者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无法取舍,寻找信息有如大海捞针,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创新,服务层次多样化,能为科研、教学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资料。学科馆员制度这种服务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的系统的、专门的、个性化的多层次服务。学科馆员熟悉各专业、学科知识,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及学院各专业、学科的科研动态,能从图书馆海量信息中搜索出读者需要的信息,并且转化、整理、加工成读者需要的资料,为读者量身定制服务。学科馆员在海量信息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了中间桥梁,为教学科研的研究者提供直接、便利、二次的学术服务,满足广大教学科研研究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

2.3是图书馆自身文献信息优化的需要。独立学院目前都面临着办学资格评估的现实,而图书馆作为办学必备条件之一,必定是评估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馆藏文献资源,是一大硬性指标,这就决定了很多图书馆为了迎接评估,突击买书,盲目买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并非学院学科、专业需要,造成文献资源多,却不是读者所需,少有人问津,文献资源利用率极低的浪费现象。而学科馆员不仅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较为熟悉,而且对其服务的各个院系的文献资源也有所了解。学科馆员可以主动与对口院系科研课题组相关人员联系,可根据学科设置和科研工作需求,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适应本院的专业学科设置,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达到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优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2.4 是图书馆馆员、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和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大学图书馆馆员队伍向高学历、知识化、年轻化方向发展已是趋势。而独立学院图书馆现有馆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知识面窄、专业人才缺乏、服务层次低的现状。建设学科馆员制度,将会大大激发图书馆馆员的强烈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促使他们不断地加强具体学科专业领域文献信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适应学院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图书馆馆员学术水平、知识技能得到了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也上升了一个台阶,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保证了图书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虽然独立学院现在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为了独立学院自身的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独立学院院领导、馆领导、有识之士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上来,使图书馆这个科研、教学中心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军伟.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

[2]王林延.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略论[J]

第7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 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产科出血性疾病是产科疾病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孕产妇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对于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填塞纱条法止血、手术结扎法止血以及行子宫次、全切除进行止血等[1]。但这些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很大,临床疗效不显著,花费较高。故本文旨在探讨研究产科出血性疾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进行介入治疗的20例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本研究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2~40岁,平均31.3岁;初产妇12例,经产妇8例;出血量为1500~4250 ml,平均出血量为2100 ml,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出现;其中子宫收缩乏力的有8例、前置胎盘的有6例、胎盘早剥的有3例、软产道损伤血肿有2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渗血的有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栓塞介入治疗前均开通静脉通道进行补液、输血等积极抗休克治疗,确定经保守治疗无效后,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介入治疗同意书后,采用介入手段进行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采用局部麻醉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术进行治疗。首先在右侧腹股沟韧带下1 cm处进行局部麻醉,通常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在同侧及对侧髂内动脉分别进行插管,同时要对同步盆腔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了解患者具体出血的部位以及确定出血的动脉分支。然后对患者迅速进行子宫动脉插管,固定后加入栓塞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栓塞成功后,观察30 min,如果患者血压稳定,阴道无出血,就可以拔管,加压包扎穿刺点。术后平卧对右下肢实施制动24 h;观察右侧足背动脉搏动;监测血压、体温等一般生命体征以及阴道流血等情况;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机一般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栓塞介入治疗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20例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均选择经右侧髂内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出血处诊断标准为大量造影剂外溢的部位,其中本组患者均选择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术进行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经栓塞介入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大量减少或者停止,经过治疗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2 栓塞介入治疗手术后不良反应 2例患者介入术后发热,均在3天后消失;1例患者出现明显下腹痛,治疗后很快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适,穿刺点无出血、无渗血、无血肿,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无异常,皮温正常,平均10 d出院,有效率达到100%。

3 讨论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产科经常发生大出血的患者,一般是先进行保守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大多会采用手术次、全切除子宫或者是进行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但对年轻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来说,切除子宫对于她们来说不仅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心理上更是有无法弥补的创伤;髂内动脉结扎手术虽然是治疗产科急性大出血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2,3],但是休克的患者很难进行手术。所以产科出血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栓塞介入术治疗已经在国内外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4]。盆腔内动脉栓塞技术也已经开始应用于产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5],但疗效还没有得到确切的临床证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产科出血性疾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取得较满意结果,20例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均选择经右侧髂内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出血处诊断标准为大量造影剂外溢的部位,行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手术均获得成功。经栓塞介入治疗后患者阴道流血大量减少或者停止,经过治疗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果还显示只有2例患者介入术后发热,均在3 d后消失;1例患者出现明显下腹痛,治疗后很快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适,穿刺点无出血、无渗血、无血肿,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无异常,皮温正常,平均10 d出院,有效率达到100%,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婧,李俊华. 介入治疗妇产科出血性疾病1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9(28):70127013.

[2] 段瑶,曾万江,牛惠惠.围产期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产科出血18例临床分析.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9):915917.

[3] 戴钟英.髂内动脉结扎在妇产科中的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1,2(1):52.

第8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心律失常 缺血性心律失常 稳心颗粒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33-02

Wenxinkeli treatment of ischemic arrhythmia Effect

Liang Xinglong

(Te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77 519 West Gang Center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bserved treatment of 54 cases Wenxinkeli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schemic arrhythmias, summarize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Self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 July 2011 patients were treated ischemic arrhythmia, 54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27 patient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27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lus Wenxinkeli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plus amiodarone therapy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related to treatment and mak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after its use Wenxinkeli patients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atrial premature beats, junctional premature bea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and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atrial contraction, borderli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contractions, observation group, 13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effective 12 cases, 2 cases, 1 case of patients with mild dizziness, nausea, dry mouth symptoms in the control group, 10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effective 11 cases, 6 cases, 3 cases of thyroid disease symptoms of hyperthyroidism or hypothyroidism;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ischemic arrhythmia arrhythmia clinical results Wenxinkeli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的起源部位、心搏的频率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出现异常称为心律失常;其中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称之为缺血性心律失常,在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时,我们以往一般是使用阿司匹林和硝酸酯类药物的常规性治疗,现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稳心颗粒的治疗,而稳心颗粒是由黄芩苷、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中药制成的中成药颗粒剂,一般分为含糖型和无糖型两种类型,因黄芩苷性甘平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健脾化源的功效,而三七、甘松其性温具有理气化瘀、开郁醒脾的功效,琥珀性甘平,具有宁心护脉和活血利水的功效,该药物的组成成分对房室早搏、房颤及快速型心律的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而本文就稳心颗粒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作出了相关的探讨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心律失常病患54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在54例病患当中,其中男病患有39例,年龄为50~80岁,平均年龄为64.5岁,女病例有15例,年龄为49~79岁,平均年龄为63.5岁;在54例病例当中,其中室性早搏有35例,房性早搏12例,交界性早搏7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使用常规加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性治疗加胺碘酮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并做出相关的探讨与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用使用常规治疗加稳心颗粒治疗:给予27例病患使用阿司匹林和硝酸酯类药物的常规性治疗,并在其基础上给予每次9g,每天3次的稳心颗粒以温水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在服用药物前均给予病患做12导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并同时拍摄胸片用以观察肺部的改变,在服用药物期间同时监测众病患的肝、肾、甲状腺等功能,在服用药物1个月后再给予病患做12导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并同时拍摄胸片用以观察肺部的改变,并把服药前后的数据输入电脑[1]。

1.2.2 对照组 使用常规性治疗加胺碘酮治疗:同样给予27例病患使用阿司匹林和硝酸酯类药物的常规性治疗,并在其基础上给予胺碘酮0.2g每天三次的治疗,在一周后把胺碘酮的药量改为每天2次的治疗,在经过三周后逐渐把胺碘酮的药量改为每天1次的治疗,同样在服用药物期间同时监测众病患的肝、肾、甲状腺等功能,在服用药物1个月后再给予病患做12导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并同时拍摄胸片用以观察肺部的改变,并把服药前后的数据输入电脑。

1.2.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分为,显效:症状消失或症候改善,24过后无早搏或

1.2.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为13例,有效为12例,无效为2例,其中有1例病患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口干的症状,对照组中显效为10例,有效为11例,无效为6例,有3例病患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症状,两组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n(%)]

2.2 两组的副作用 观察组在服药治疗后其中有1例病患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口干的症状,该症状在休息过后消失;对照组在服药治疗后其中有2例病患出现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有1例出现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3 讨论

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称之为缺血性心律失常;当心肌严重缺血时,心肌代谢也同样发生严重的变化,导致线粒体氧化代谢大量的减少,从而促使血液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进而促使局部心肌节段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逐渐的下降,从而导致心肌负极的不均一,逐渐形成折返进而诱发心律失常。所以我们在治疗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心律失常时应当改善心肌缺血的现象。

胺碘酮是一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的控制血栓的形成,进而促使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使心肌缺血的症状减退,但该药物对病患的甲状腺功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伤害;而稳心颗粒则是一种中成药物,其成分是由黄芩苷、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中药制成的中成药颗粒剂,在该中成药中黄芩苷性甘平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健脾化源的功效,而三七、甘松其性温具有理气化瘀、开郁醒脾的功效,琥珀性甘平,具有宁心护脉和活血利水的功效[3],该药物的组成成分对房室早搏、房颤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使用稳心颗粒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其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并具有很高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素民,胡社霞,稳心颗粒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86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5):77-79.

第9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可能性;必然性;可知论;认知边界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60-01

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这是学习历史学课程无法绕开的第一课。历史学既然是以人类的历史为研究的对象,那么我们就必须对人类历史的性质本身做以下的几点了解。

历史学者所能接触到的研究材料多数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形式流传至今,这些材料更加本质的属性乃是信息,换言之历史学是一门使用和研究信息的学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并非历史,那只是历史遗留至今的痕迹和投影。因为真正的人类历史无疑是用行为来书写的。所以说历史学并不仅仅是研究信息的学科,对信息的掌握、使用和研究都只是历史学的研究手段而非目的。历史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乃是人类的行为活动。而这些行为活动的主体,则是人类自身。

说到人类自身,我需要提到一条无需再行证明的公理:作为任意一个个体而存在的人类,其人格、思想观念、行为模式都是独立而且独一无二的。如果承认和尊重个人人格与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那么我将引申出以下两个观点:

个体思想意识的自主性为人类的活动带来了无法计算的庞大可能性,因此一切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不可能建立起毫无反例的、精确的、带有必然性指向并且可以完全掌控的逻辑关系。这意味着往昔无论是宗教、历史哲学或是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构筑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是虚妄的——人类个体思想意识的自主性决定了人类社会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本就并不存在。

同理,因为无法建立自然科学式的精确必然的逻辑,人文学科的成果注定无法从经验升华为定理,也自然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科学。无论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规范在研究中要求和应用到何种地步,也只是在构建相对普遍和更加符合实际的经验主义阐释,无法改变其本身并非科学的本质。若是被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日益科学化的方法所惑而不认识到人类及其社会的上述实质,则很可能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构筑真理”的误区。

在这一结论面前,想必我也不用在“人文科学”这个字眼上多费笔墨。而历史学本身,则是一种在庞大信息支撑下对人类行为活动所进行的经验主义阐释。它所能得到的结论不具备必然性,但又和人类社会非必然的特性相吻合。与此同时,历史学作出的经验主义阐释则有相对数量最大涉及也最为广泛的信息作为支撑,这恰恰是“经验主义”所最需要的要素,也是历史学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除此之外,我还需要申明: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研究人文学科终究是有益的,因为这使得作为研究成果的经验阐释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可应用性,但是仍然格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经验视作真理,因为人类现有的经验本身也已经给出了数不胜数的教训。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可知论的。人类个体思想意识的自主性本身不但不与可知论产生任何冲突,事实上还为可知论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但我在此将要涉及的观点与人类能否无限制地认识客观与主观世界毫无关系,问题在于,人类应不应该这样做。我们是否应当人为地划下一条边界并且在认知和解析世界的过程中做到永不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