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第1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正经历过山车式的发展阶段,从几年前的膨胀式高涨到近1~2年间的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房地产一直牵动着国民的神经。但是,无论如何,房地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获得发展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便其在特定的时期面临特定的困境,但是它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是难以割断的。而对区域经济而言,其增长与区域的资源、教育、政策以及投资直接或间接相关,良好的持续的房地产投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这已经被无数的案例所证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区域经济对房地产的支撑也越来越模糊。但房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和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

(1)房地产业的波动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间断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波动型”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类型的产业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幅度相对较小。当然,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比重的上升与一些传统产业的比重下降是同时出现的,即便房地产业位于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行列,正向支柱地位迈进,但是,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房地产业总是表现出对区域经济的间断性影响。(2)房地产投资的整体作用与区域经济总量之间关联密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业投资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地王频生,实际投资增长势头表现的异常强劲。当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活动是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任何脱离区域经济本身的做法都将导致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使然。可见,房地产业通过投资而产生的辐射作用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密切相关的,如同任何投资都不能脱离土地等生产一样,房地产投资难以单方面的发挥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力量,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3)房地产业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视域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往往与其保持一种同步的关系,其增加值的增长过程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来,货币的供给或者发行就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期货币的供给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产出的增加。可见,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

二、房地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1)房地产业的“惯性”超过了区域经济的承受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持续的提升,房地产的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这一现象能够很好的说明,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到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它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的显现。从这个角度讲,应该以宏观经济为视角,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进行实时的把握,以期获得作为及时和关键的信息。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失衡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会遭遇瓶颈,房源大量积压,三四县城市面临崩盘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调整和消除阶段性的消费断层,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房地产投资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之间存往往在着广泛的、甚至是复杂的关联,这些行业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使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区域经济而言,虽说是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行业和水泥、玻璃行业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对这些产业所出产的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钢材产量的增长,还极有可能形成一种对需求的长期增长的预测,这又会使得社会对钢铁的需求和投资都会长期增加,如果这些投资最终转化为了生产能力,如果房地产业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需求支撑,钢铁行业将会一如既往的良性的发展下去。

三、区域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向社会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和产品,也从现实生产过程中带走了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与劳动力,而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能够提供的资源数量必定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越快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影响房地产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房地产也的产品体系中,住宅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住房的支出就会越高,房地产的容量就会越来月大,产品价格也会随之走高;相反,收入水平越低,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就会越少,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影响和限制房地产投资水平。房地产开发的规模、水平与结构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水平的限制与影响。此外,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还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制约,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则受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资金、物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率越高,房地产业开发投资规模越大,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就越大;反之,则正好相反。

四、结语

房地产业被称看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房地产建设住房结构比例,尽最大可能增加中、小面积的商品房供给量;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的发挥作用,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购买房屋的能力,促进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基于这样的忧思,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为相关产业或区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张静.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12~14

[2]周达.房地产业与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39~43

[3]王达琪,王秀艳.房地产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4

[4]孙颖.浅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

第2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1)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总方差达到91.12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概括原始变量。(2)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以表示为三个主成分与其对应的贡献率乘积的累加,即得到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得到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3)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预警区间。根据3σ法的理论,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由SPSS19.0得到统计指标数据的均值E=1.389和标准差σ=1.165。根据3σ法计算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其中,(-∞,-0.941)、(3.919,+∞)为异常区间,(-0.941,0.224)、(2.552,3.919)为基本正常区间,(0.224,2.552)为正常区间。

    二、研究结果分析

    由指标的组成可知,本文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数表示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相适应程度。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小,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过于缓慢;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大,则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时便会出现房地产业市场过热的情况,并且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将表2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视化为折线图,如图1。由图1可看出,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协调度指数K波动上升,到2009年达到目前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开始稳定波动。结合原始数据以及图表分析可得,2002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此时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协调度指数为0.835,位于基本正常区间。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协调情况有所好转,协调度指数进入到正常区间。2004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又趋明显,此时协调度指数减小,滑落到正常区间的边缘。2005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加大了调控力度,河北省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2005年到2008年,协调度指数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2009年,河北省跟随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房市,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协调度指数骤然增大到4.110,处于异常区间的边缘。201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河北省房地产业的供需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因此,协调度指数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2年均处于正常区间范围。

第3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年全村人均吃粮200市斤,人均年收人130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年全村人均吃粮400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第4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 现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 主题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之研究 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职艺术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资源研究分析 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分析与阐述 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阻力因素与战略选择分析 厦门CBD区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 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我见 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香河县产业经济发展与定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A]//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34号[S]. 2009:6~10.)

[5]宋增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J]. 旅游科学,2007,( 2 ).

[6]左冰. 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及就业乘数的韧步测算[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30-34.

[7]王琳.天津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J].http://.cn/chinese/zhuanti/whbg04-05/797795.htm.

第5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ree industries, an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three industries 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ollaborative logistics.

关键词:三次产业;区域经济;协同物流

Key words: three industries;regional economic;collaborative logistics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014-03

0引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一定区域内提高经济协调统一度,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作为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物流产业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区域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率,决定着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根据协同在物流业的应用层面的不同,可将协同物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本文以最后一个层次为切入点,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三次产业视角下的协同物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一方面区域经济内三次产业对物流业有带动作用,形成相关的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完善又会形成对三次产业有推动作用,产业间形成一种互动机制。

1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三次产业间联动关系的定性分析

1.1 物流业与第一产业的联动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物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市场。物流业与第一产业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农业物流上,农业物流既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发展农村经济有重要意义;也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农业物流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并在物流过程中增值,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客户满意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二者的联动关系体现在,一方面通过现代物流手段,实现农资、农产品、农业加工产品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空间转移,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农业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发货、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又提出直接需求,二者之间相得益彰。

1.2 物流业与第二产业的联动关系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的需求基础。对第二产业来说,无论原材料输入,还是最终产品输出都会涉及到物流活动。二者的联动关系体现在,一方面,高效的物流支持着第二产业的发展,通过供应链整合可以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流程化,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增加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传统工业企业的升级改造,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推动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伴随着第二产业物流需求的释放,对于扩大物流业规模,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1.3 物流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动关系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2008年河北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3%,物流行业已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的联动关系是:一方面物流业自身的发展能够带来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物流业的发展还可以降低第三产业经营过程中的流通成本,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以及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商贸业、餐饮业等的发展会给物流业带来的庞大的需求,而金融业、信息业的发展又会支持物流业的壮大。

2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动关系的定量分析

为揭示河北省物流与三次产业之间联动关系,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三次产业产值和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做实证分析,判定物流与三次产业之间关联的强弱。

2.1 定义变量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Y1、Y2、Y3,分别表示河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作为解释变量X,通过观察散点图发现变量之间呈现直线相关关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2.2 拟合优度检验依据表2可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三次产业相关系数均大于0.9,可以认为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均与物流业发展高度相关;由于调整的判定系数0.89、0.93、0.934都比较高,接近于1,因此,认为拟合优度较高,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不能被解释的部分较少。

2.3 显著性检验依据表3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到:第一产业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5024385.164,回归平方和及剩余平方分别为4501868.106和522517.058,F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146.467,对应的概率值近似为0,由于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查的原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不应为0,第二、第三产业情况类似,因此,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

2.4 拟合回归方程依据表4可以判定,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0有着显著差异,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应予以保留,三次产业均是类似情况。

2.4.1 第一产业与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1=-174.074+0.374X,由回归方程可知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每增加1亿吨公里,第一产业增加0.374亿元,物流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4.2 第二产业与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2=-2023.025+1.731X,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每增加1亿吨公里,第二产业增加1.731亿元,物流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2.4.3 第三产业与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3=-1160.967+1.083X,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每增加1亿吨公里,第三产业增加1.083亿元,物流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拉动明显。

2.5 反向拟合若以三次产业作为解释变量,以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系数、拟合优度、F检验、t检验与前面相似,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样是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根据表5,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与第一产业的回归方程为:X=714.395+2.393Y1,说明经济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增加2.393亿吨公里;与第二产业的回归方程为X=1280.815+0.54Y2,说明经济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增加0.54亿吨公里;与第三产业的回归方程为X=1183.415+0.866Y3,说明经济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增加0.866亿吨公里,三次产业发展对物流产业均有拉动作用。

2.6 通过对计量部分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6.1 现代物流业对三次产业影响现代物流业对我省第二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再次。这是因为第二产业所提供的交通运输工具、包装设备、装卸工具、仓储设备以及相应的仓库、通讯设施、电脑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石油等原料动力是物流业运行所必须的生产资料,物流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的拉动是最明显的。同时,由于我省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为发展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物流业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潜在优势明显。相比之下,现代物流业对第一产业拉动小,这是因为物流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关系主要体现在仓储中的一些辅助设施,例如对木箱、垫木、稻草的消耗等,因此,物流业对第一产业的拉动力是极其有限的。

2.6.2 三次产业对现代物流业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物流业的增长最明显,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再次。这是因为我省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农作物种类较多。2008年,我省的乳制品、液态奶、方便面、葡萄酒、小麦粉、鲜冷藏冻肉、味精、饼干、淀粉及制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名列前茅。由于农产品是季节生产,常年使用的必需品,所以需要物流活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将所需的农业物资及时运达农业产区,同时将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各个消费市场,为各地市及京津做好后勤保障,因此,比较优势明显的第一产业对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同时,我省在第三产业中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服务、软件应用、保险、银行、通讯、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并不突出,因此,第三产业的现状可能会制约物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尽管第二产业对物流业的发展拉动力最小,由于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工业企业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又对物流外包有所顾忌,致使第二产业的潜在大量需求难以转化为市场需求。但应该看到伴随着第二产业对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一系列服务活动的剥离,第二产业对物流业的拉动是最有潜力的。

3基于区域经济三次产业视角下发展协同物流的思考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是京、津农副产品最近的供应地,也是工业大省,钢铁、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是主导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还是我国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基于以上原因,围绕三次产业对协同物流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3.1 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河北农业物流的发展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毗邻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地理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交通基础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但仍存在农产品积压、滞销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要积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我省农业物流的发展。

3.1.1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企业改革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全省的农业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等。

3.1.2 二是要加强物流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构筑快速通道,改造建设储运设施。

3.1.3 三是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领域的全面渗透。加强农业信息网络技术设施的开发应用,建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面向农民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1.4 四是大力发展农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建立和健全流通网络,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知识、缺销路等问题,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3.1.5 五是加强农业物流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农业物流人才。

3.2 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剥离物流,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剥离我省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发展规模、速度、比重、效益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不少企业仍旧沿袭“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降低对社会物流的有效需求。因此,要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流程再造,使工业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竞争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剥离或者外包物流,支持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促进双方通过物流融资和物流加工等方式有效对接,做大物流市场需求,进而培育和做大品牌物流企业。同时,以剥离物流环节为契机,还可以将企业附属在二产中的三产尤其是生产业进行有效的剥离和业务重组,推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3.3 发展现代物流,繁荣三产经济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指标。2009年,河北省预计全年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80亿元左右,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26%,物流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鼓励传统的运输业和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另一方面要鼓励物流企业整合功能,通过延伸服务,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构建一批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繁荣外贸、批发和零售、超市、连锁经营、副食饮料、电子商务、旅游、会展、通讯、保险、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提升壮大第三产业,活跃区域经济。

3.4 以物流融合为纽带,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物流业是京津冀经济融合的最佳切入点,我省应加强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区域物流合作,推进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素集聚、信息互通、共同发展,努力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物流业融合的同时,我省还应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等方面与京津以及周边省份联合起来,协调行动,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群,谢思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郭湖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8,(7).

第6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流 区域经济 物流需求系数

物流产业,作为介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而又复杂的联系。从内部构成看,物流业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以及为以上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的诸多领域,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横向看,物流服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带动效应。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将会带动物流基础设施、机械、电子、信息、通讯、互联网络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将会推动流通领域的现代化,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贡献

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96,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1%。物流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同生共长”的综合体。

1、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现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研究物流对GDP增长的作用。假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的共同作用和结果是全社会GDP的增长,各部门对GDP影响的大小与该部门GDP占全社会GDP的比重成正比。定义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K=(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增长率)/(GDPxGDP增长率)。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03―2009年我国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物流业的增加值逐年提高,2003年仅为0.79万亿元,2009年达到2.31万亿元,2009年相当于2003年的近4倍。就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而言,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03年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0.08,2007年高达0.12,由此,物流业为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来源”,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2、物流需求系数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物流需求也就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采购、配送、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根据相关资料,2005―2009年我国物流需求系数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尽管从图上看2008年、2009年物流需求系数约有下降,那是因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例如两个单摆之间连一根弹簧,它们的震动就彼此起伏,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单摆耦合。类似地,可以把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耦合。

1、物流产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耦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竞争阶段,产业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各区域产业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集聚经济和物流成本。区域拥有高度发达的物流产业,就能降低其他关联产业的物流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会加速产业的发展,增加对物流的需求,进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2、物流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而区域物流发展正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的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所以物流业的发展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区域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它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各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们的发展,会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物流的发展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区域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区域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区域现代物流赋予区域物流运行全新的、为物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概念。发展区域现代物流既涉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又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进出口、信息管理、通讯等许多服务性行业,同时,还将向保险、金融、餐饮、商务、旅游、商检等行业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也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而开拓了区域的“第三利润源”,大大增强了区域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吸纳能力。

三、实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的对策思考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而且正处于有利时机,但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障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把现代物流产业真正培育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一,科学规划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为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路畅通才能百业兴”。在物流运输中,无论是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其前提条件是要有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只有科学规划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才能降低物流成本,进而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第二,实现物流业信息化管理。物流管理同样具有一般企业管理的共性,它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运作不好,将导致企业物流效率乃至整个企业运作效率的低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恰好为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在网络环境下,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产品提供更大的附加值。

第7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区域经济的发展结构和水平决定了物流的发展结构和规模。反之,物流业的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作用,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何增强物流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保障服务的能力,发挥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龙岩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逐渐增加,物流业不断发展。2014年,龙岩市GDP为1621.21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幅度为9.7%,其中第一产业187.80亿元,第二产业876.25亿元,第三产业557.16亿元,其增长幅度分别4.0%、11.7%和8.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公路货运周转量为99.89亿吨公里①。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能为经济的增长做贡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龙岩市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重点扶持发展物流业,推进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物流业朝综合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及专项物流等方向发展;《龙岩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加快物流园区和覆盖农产品收集、存储、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5)》指出将商贸物流业列入龙岩市产业发展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到2020年,实现商贸物流总产值达2200亿元。经济的增长能有效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但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如何,尚需要进一步论证。根据实物形态产品产业对物流需求比例高于其他产业的角度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物流的需求高于第三产业[1]80,相应地物流业对于第一、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比第三产业明显。但根据龙岩市产业发展情况,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优于第一产业,因此物流业对三次产业的促进和优化作用有待实证分析。如何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适宜的建议。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张红波,彭焱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制定积极、适宜的物流产业政策,增强物流供给能力,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2]124。郭湖斌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认为长三角的物流能力对GDP的促进作用还没达到最佳水平,应在物流规模、管理和协同方面进一步改进[3]33。邹睿蓉通过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提出物流业应降低区域经济运行成本、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133。陈志新等通过分析宁夏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得出了现代物流供给不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提出了加快物流通道建设、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发展陆路国际物流服务体系等对策[5]39。吴爽对海南省的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区域物流发展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招商引资,注重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发展地区经济等建议,加快物流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6]156。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徐茜、黄祖庆选取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为物流能力指标,GDP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以浙江省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证明浙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7]116。张朝国选取温州市1993~2008年的GDP、货物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物流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了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8]4。沈忠明,张潜选取福建省1978~2010年的物流产值、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和GDP四个变量,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9]60。颜双波选取泉州市1995~2011年的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和港口吞吐量作为分析指标,证明物流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10]123。孔庆华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Y市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关系,选取GDP、物流投资和物流产值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11]268。宋宝瑞等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线性关系,提出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利用河北承德2003~2011年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物流投资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推动[12]220。贺玉德等构建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CRITIC—DEA”协同发展模型,对四川省2003~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13]116。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采用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物流产值和GDP总额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研究还存在个别指标选取不恰当、统计量较小、评价方法过于繁杂等问题。

(三)龙岩市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关于龙岩市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现状、物流需求、物流人才培养和发展对策研究等方面,罗茂华提出龙岩市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从物流基础设施、第三方物流、社会物流经营模式、物流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促进物流业发展[14]5-8。陈燕赟利用区位商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闽粤赣经济区产业结构对物流的需求现状[15]90。饶淑雯从人才需求趋势出发,对龙岩市商贸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改革物流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建议[16]166。郑国诜利用SWOT-PEST分析法分析了龙岩市物流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争取政策支持,开展物流政策执行情况调查,促进物流管理创新等提升龙岩市物流业竞争力的对策[1]80。关于龙岩市物流产业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理论方面阐述,主观性较强,更缺乏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方面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根据区域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地方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层次不同,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同,而相关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个别研究。因而本文针对龙岩市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龙岩市物流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三、龙岩市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本文通过选取龙岩市的GDP、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变量,分析龙岩市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在龙岩市物流发展评价方面,本文选取了物流产业增加值,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面,选取龙岩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分别构建出龙岩市物流产业与总体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数据样本区间为1993~2014年,所有数据来自2014年《龙岩统计年鉴》和龙岩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表1)。

(二)实证分析

1.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用X表示物流产业增加值(亿元),作为自变量;用Y表示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作为因变量,样本数据均以当年价格计算为准。为消除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模型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通过D.W.值检验,得出一阶自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无法判断,因而加入二阶自回归,导入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1):Y=18.33X-93.57+0.84AR(1)-0.58AR(2)(1)(44.74)(-5.21)(4.28)(-3.00)R2=0.996,F=1411,D.W.=1.66通过查询t分布临界值表可知,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下,自由度为20的临界值为2.086,自变量、参数和自相关参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分别为44.74、5.21、4.28和3.00,均大于2.086,所以拒绝原假设,通过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反映拟合优度的可决系数R2=0.996接近于1,F=1411统计量很大,各解释变量都显著,说明原模型是一个较好的模型。通过查询D.W.统计临界值表,在1%的情况下,样本数为22,自变量个数为1的D.W.检验值分别为Dl=1.239,Du=1.429,回归结果的D.W.值为1.66,处于Du和4-Du之间,说明模型无自相关,消除了残差序列相关。模型(1)的经济意义为龙岩市物流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将增加18.33亿元。物流产业作为地区经济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的产业,既能为生产制造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和供应,又能实现产成品和半成品的流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有效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2.物流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发展分析龙岩市“四大天王、金刚”的产业发展格局,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分析物流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的高低,本文分别建立物流产业增加值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模型。其中以物流产业增加值作为研究变量X,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对应的自变量Y1、Y2、Y3。与模型(1)类似,导入样本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分别建立物流产值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模型(2)、(3)和(4):Y1=1.75X+26.79+0.41AR(1)(2)(27.22)(8.54)(2.27)R2=0.992,F=1116.8,D.W.=1.87结果表明,模型(2)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2拟合优度很高,D.W.为1.87,处于Du(1.429)和4-Du(2.571)之间,消除了残差系列的序列相关。模型(2)的经济意义是物流产值每增加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加1.75亿元。健全的农产品配送网络、农业物流体系为农资产品进入农村、农产品进城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Y2=10.43X-93.65+0.88AR(1)-0.53AR(2)(3)(27.68)(-5.54)(4.32)(-2.69)R2=0.992,F=681,D.W.=1.60结果表明,模型(3)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2,拟合度好,D.W.值处于Du和4-Du之间,消除残差序列相关。模型(3)经济意义表明,物流产值每增加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10.43亿元。工业物流主要是为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购、零部件加工配送、车间生产物料供应和产成品仓储与运输等服务,保障物资的供应、生产和消费。提高工业物流水平能有效促进物资、原材料在区域间的流动,推动经济增长。Y3=6.11X-25.18+1.05AR(1)-0.59AR(2)(4)(49.25)(-4.62)(5.04)(-2.76)R2=0.998F=3200D.W.=2.183结果表明,模型(4)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8,拟合度好,D.W.值处于Du和4-Du之间,消除残差序列相关。模型(4)经济意义表明,物流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6.11亿元。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同时为电子商务、商业贸易、金融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品供应和配送,共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模型(2)、(3)、(4)分析得知,物流产业发展对三次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第二、三产业的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结合龙岩市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如下:一是受龙岩市产业发展格局的影响,第二产业如机械、有色金属、烟草和能源精化等产业作为龙岩市主导产业,极大地拉动了对工业物流的需求,相应地工业物流的发展壮大必能为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二是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其他产业支撑体系的商贸物流业、快递业等也同步发展,提升了产业质量;三是龙岩市的产业比例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逐渐弱于第二、三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相对较弱,农产品物流、农村物流观念不强,发展缓慢,因而产生物流业对第一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弱的结果。

龙岩市物流业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足、企业实力不强、服务业务单一、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等问题,制约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根据龙岩市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结果,要增强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增强物流业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物流、商贸物流的发展水平,构建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商品流通。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快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与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点等物流节点,推进农产品物流交易城、陆地港综合物流中心、龙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新物流区、汀州物流园区等的建设,建立城乡配送点,完善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物流网络。完善市区配送条件,建立满足需求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加快物资、产品在城市的快速流通与配送。加快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优化运输线路,推动县道、乡道和村道的升级改造,完善县级中转站、农村配送站的建设,充分利用货运站、客运站的已有设施条件,增加仓储中心、分拨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农产品冷链配送网络,加大冷库、冷链配送中心、冷藏车等设施设备投入,保证农产品质量。

(二)推进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实现“物流+制造”,支持制造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实现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充分发挥龙岩市物流产业与机械、有色金属、烟草、能源、纺织等产业的有机融合,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保障,畅通产成品、半成品的流通、销售渠道。加强与闽西汽贸城、闽西建材城等的合作,促进产业集聚。推动“物流+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商产业园、培斜淘宝村和永丰电子商务园等进一步合作,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物流快递服务,保证网络营销产品的配送。推进“物流+农业”,随着龙岩市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设立,农业物流发展势在必行。开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大宗生产资料,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畅通渠道的物流服务,加速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物流,一是提高人们对农业物流、农村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的认识,其中以冷链物流观念和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普及为重点;二是加大技术投入,农产品的易腐性和食用安全性要求农产品物流需采用冷链物流模式,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

(三)支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培育龙岩市龙头物流企业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支持闽盛物流、信运冷藏、紫金物流和鑫叶物流等物流企业做强做大,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引进先进物流人才,提高信息化水平,促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创新物流服务形式,物流企业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物流服务,逐渐向3PL、4PL、供应链和物流金融等方面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开发物流市场。

(四)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

为解决龙岩市物流人才不足的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引进物流管理高层次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企业战略发展导向、决策经营的问题。加大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技师学院等在物流技能型、管理型和战略型人才的培养,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鼓励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又能提高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使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衔接,满足龙岩市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和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可采取政府科学规划、物流设备企业设计建设、专业物流企业综合经营的模式,实现用地保障,产权、经营权分离,提高各方效益。在与相关产业联动方面,政府引导,积极推动,为合作各方搭建平台。在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奖励办法,在土地、税收、融资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大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保证物流人才的供给。

作者:陈晓凤 郑国诜 单位:龙岩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国诜.龙岩市物流业发展的 SWOT—PEST 分析与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15( 1) .

[2]张红波,彭焱.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 1) .

[3]郭湖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J].商业时代,2010( 19) .

[4]邹睿蓉.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分析[J].中国商贸,2011( 2) .

[5]陈志新,杨巧红,王林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3( 2) .

[6]吴爽,赵达,刘殿国.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5( 4) .

[7]徐茜,黄祖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1( 9) .

[8]张朝国.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科技创业,2011( 5) .

[9]沈忠明,张潜.福建省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实证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 2) .

[10]颜双波.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 6) .

[11]孔庆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3( 9) .

[12]宋宝瑞,刘勋,焦翠影,等.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河北承德为例[J].物流技术,2014( 8) .

[13]贺玉德,马祖军.基于 CRITIC—DEA 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软科学,2015( 3) .

[14]罗茂华.龙岩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探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 .

第8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政府职能,产业结构,区域经济

近年来,地方一谈到发展,就会更多地考虑找中央政府要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甚至不惜代价仅仅要个名分。似乎其他地方快速发展的“榜样”在不断强化着中国式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纵观中国改革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某一地方发展的初始阶段,无不是得到中央政府的扶持,这其实是一个地方的发展以牺牲其他地方发展为代价的,最终导致各地竞相模仿。使地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弱化,而经济职能进一步强化,政府功能错位。中国多年来强调的产业结构调整,至今没有多大的进展,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的强调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甚至要动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甚至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而经济现实和政府的意愿却并不相符,往往是政府最想发展的产业,资本却不给捧场。这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当下必须深思的问题。它的根子还得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说起。

一般来说,当经济状况处于瓦尔拉均衡(产品市场均衡、金融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都均衡;即经济均衡意味着市场普遍出清)时,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与当期的信贷结构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对应关系;至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究竟有多大?国内的经济学者作实证研究的几乎没有,因为此研究也没有太大的经济意义。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信贷结构仅仅是伴随着经济结构,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我们硬要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倒逼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已不叫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的回归或翻版;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因),导致经济结构的“优化”(果)。这个“果”未必香甜,因为这个果是使用了人为的手段,添加了非市场因素,它已经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我们吃到4月份的桃子(喷了催熟剂),色彩艳美的辣椒酱(加了苏丹红一号)一样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可能会出现可怕的后果。再通俗一点说,如果整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作为金融资本的信贷结构一定会按马克思所说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来分配资本和经济结构对应。所以,本文要关注的是经济结构失衡和与之对应的信贷结构的背后原因及由此引发的进一步的思考。

一、地方政府行为在经济结构失衡面前难逃其咎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化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剔除掉人为因素,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完全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暗中调节。“市场”应该是人们追求经济运行的理想极限,在熊彼特看来,由于经济时期的“循环流转”,由于在每一个经济时期中发生的都是基本上相同的事情,所以交换经济的机制是以巨大的精确性运行着的。1。但是,现实中市场的假设前提无法实现并且和客观现实严重不符。让我们回到经济学的起点——孤岛上的鲁滨逊:在那里,因为主体只有鲁滨逊一个人,所以就不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就可能推导出“经济人”同质性的假设。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社会总是有许多主体构成的,多元主体的存在,必然有多元的利益诉求,也就有必要存在一个协调不同的主体之间利益的制度安排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也就是说,市场失灵的逻辑后果必然要求政府承担起其应尽的职能。可见,经济学假设中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鼻祖斯密,也没有谈到不要政府(制度的制订者)。如果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来看待,经济学的内容就会更加宽泛,经济发展就会出现更多的变数。

首先我们要考察的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前提是现代市场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困难在于它离不开政府,但是又要防止政府的过多干预,这就首先要找到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哈耶克在这方面曾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在20世纪30年哈耶克和凯恩斯的争论中,凯恩斯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哈耶克其实就是试图在政府与市场的行为之间划出一条界限,但是似乎没有成功”。哈耶克对此也坦然承认,但他同时指出:“尽管我们无法把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但是这条线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无法把握,在于这个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直处于动态之中”。这个谜底一直困扰着经济学者并且至今都有着无穷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可以说,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应该是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不清造成的,或者更明白的说是政府的过多干预造成的,亚当·斯密和杰斐逊等人的信徒,弗里德曼认为,政府不是解决麻烦的原因,而是造成麻烦的结果,极力反对政府应当控制经济的信条。如果经济真正受制于理想的完美的市场作用,经济结构决不会失衡。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完全受政府决策的制约,导致“重、轻、农”严重失衡。但是对于转轨的中国而言,经济结构的演化首先要受制于过去存量的影响,其次才是市场作用的微观变化。就拿我省信贷结构来说,从数据上看近年似乎没有向我们政府希望发展的产业倾斜,似乎信贷结构偏离了我们政府认为的理想方向。但我们把金融机构看作改革超前于政府的一个市场主体来看,金融机构目前的运行方式可能会更加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的目标函数和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就导致了政府对信贷结构数据的微词,那么究竟是市场对还是政府对,这是不辩自明的,“牛不喝水强按头”,是没人接受。如果硬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改变信贷结构来促成我们政府心目中的“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是徒劳的(现在金融机构可以不听你的,而是跟着自己的利益走),另一方面那还叫市场经济吗?那只能是计划经济的回归。所以说我们的政府还是管的太多了,尽管从意识形态上来讲,我们的政府似乎具有更多的责任,但是现实的实践也没有提供更为有理的证据。相反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倒是过多的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的规则,过多的权力干预引发了严重的不和谐,政府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长官意志替代制度规则和科学决策。这些现象本身说明的是,我们对政府的权力约束的不够。政府的职能使用存在着超越边界行为。

总之,是制度(政府的行为)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制度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落差、是制度造成了过去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贷款;同样,也是因为制度变迁使居住在农村的近70%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我们把制度(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来看,那么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不和谐,政府差不多要负全部责任。所以,政府一旦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是要查清造成这种原因的背后因素,而不是挥舞大棒。

二、地方政府行为是区域经济竞争力下降的关键因素

曾几何时,区域经济学这个经济学的分支科学,变成了地方政府的保护经济学、变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带有恶意竞争的挡箭牌。区域经济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适应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经济学与生产布局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个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有多层次城市为结点、营运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气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它强调的是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在这个前提下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优势。它解决的是地方政府既适应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又极大限度使本辖区的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虽然不同的地方政府在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产业上有所协调,但是,受不同行政区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区域内各个地方经济的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因而没能形成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各个辖区之间的比较优势,致使各个辖区产业布局不专不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这里主要是混淆了区域竞争与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区域竞争是不同区域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对各种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地方政府竞争是一国内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吸引生产要素进入,而在投资环境、税收优惠、地方法规等方面进行的竞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自己的辖区,以提高本辖区的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与质量。它既包括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的讨价还价,更多层面上是同级政府机构之间的博弈。关键是,地方政府竞争只是区域竞争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代表区域竞争的深层含义。地方政府的竞争一般以其行政辖区为界限,主要是为了获取地方财政利益,或者显示地方政府政绩;而区域竞争则主要是为了追求区域内的整体利益。区域经济可以是某一个辖区,更多是多个辖区的交叉和融合。因此,把区域竞争等同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错误的。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准确分清自己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做出科学的横向比较,在区域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规划上,有的是机械地复制上一级政府的战略规划,有的是参考甚至照抄相邻地方政府的规划,致使区域内各个辖区产业结构趋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雷同。每个辖区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壁垒、恶性竞争必然而来,区域内要素不能形成合力,区域竞争力被严重削弱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格局下,由于各个地方政府的行为均有短期的目标倾向,地方政府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各个地方政府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与全国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不管资源的运用效率(从整体比较)如何,只要能够为我所用,短期内能够表现出政绩,得到本辖区内居民的支持,各个地方政府无不心向往之。这就造成了各个地方政府相互间争资源、争政策、抢区位。这实际上是博弈的“囚徒困境”,在地方政府竞争的博弈框架中,各地方政府在争取本地区和自身利益的时候,是不考虑其他参与方的利益得失的。而且,由于地区间竞争的外部性存在,本地区所得往往正是其他地区之所失,因此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会形成零和博弈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内各个政府在积极发展对外合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在发展规划上缺乏整体观念,没有进行战略上的协调与分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转型期的政府职能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思考

1、发展的本质与目的

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转型时期。上海社科院杨宇立认为,我们处于三个转型时期,经济转型、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转型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更为复杂。首先来看经济发展。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 而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2。单纯的数据增长,比如人口和财富的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好处被经典作家描述为“合理的配置资源”,好像效率就是发展的目标。但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早就认识到效率仅仅是促进发展的手段,绝对不是发展的目的。效率的作用恰恰在于,它能够通过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财富的积累吗?财富积累固然能社会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财富也仅仅是实现发展的条件,而不应该是发展的结果。在Amartya Sen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中,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印度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问了一句让数千年来的哲学家都几乎百思不得其解问题,“财富能给我带来什么,它能让我不死吗”他的丈夫说,不能,你拥有多少财富,最终也是要死的。女主人公就说,那我要那么多财富干什么?财富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财富能带来人享用的物质的东西,甚至精神的享受,但不能让人不死。财富也是手段,而且是重要的手段,帮助人实现他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但财富的积累显然不应该也不会成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目的只能是人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是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观。

2、地方政府的定位

既然转型期的特征是“三个转型”,政府就不应该仅仅关注经济职能,甚至相反,把经济职能还给市场,而自己做好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的事情,从而为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更好的服务。从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制订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仍然过分关注经济增长,不仅从宏观,而且到微观,甚至是要建多少宾馆,搞多少企业,养多少牛羊猪,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亩,各个产业增长速度是多少、产值多少,等等,有零有整,详细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同时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规划还过分强调事前控制,不太重视事中和事后的跟踪;过分依赖行政手段,轻视经济和法律手段。为实现自己的规划,于是就举办各类劳民伤财的“节”、“会”,以起到招商引资效果,结果连成本都赚不回来。用本来就有限的财力,搞几个什么企业、项目,结果搞一个赔一个,重复建设,烂尾楼,数不清的问题,我们难道还不接受教训?

其实,由计划到规划,表明中央政府已经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目前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求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十二五”也决不可少。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但是,在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因为相比较来说政府官员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的干预能力仍比较强,这是事实。但是地方政府决不能以此作为来“计划”本地区经济的理由,凭自己的意志来计划未来五年本地区GDP增长多少、某某行业产值多少、发展几个什么企业、建多少楼堂馆所。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阿遆玛亚·森认为,自由不仅是发展的手段,而且是发展的目的。市场主要靠“无形的手”调节,企业才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因素。市场经济中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无限空间是各类经济主体和生产要素主体,而不是政府。政府仅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应扮演着为它们提供合适环境和优质服务的角色。所以要相信市场的力量,一个地区某个产业不发达,就说明这个产业在这里没市场,无利可图。如果有利可图,不会等到你政府出面,自然会有资本找上门来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政府要做的就是看到哪一条路需要加宽,马上加宽;管辖区域的农民想种什么,就鼓励他们种什么;哪一个产业形成积聚,更好服务。千万不能以推动本地区经济建设的“ 好心”为理由,做出事实上损害和牺牲群众利益的坏事来。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法宝”;完全是出力不讨好的尴尬行为。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上明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决不能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更不能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律程序。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限政府,而这种有限性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服务。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使政府活动的更能够满足公众需求,更加贴近社会现实。

3、改革政绩考核标准

当前,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仍然有着的急功近利的特征,还是热衷于上新项目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铺新摊子,对市场环境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方面考虑较少。发展模式仍集中于粗放的经济增长上,热衷于以 GDP计算的经济增长率。因为政绩考核是我们选拔干部的重要参照标准,我们干部选择的标准虽然有德、能、勤等方方面面,但GDP增长率是所谓的“ 硬指标”,和德、能、勤这些“软指标”相比较,显然是以增长率为主的硬指标更有指说服力;而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不得不把吸引资本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进而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人为政绩的烙印,偏离民主决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种政绩标准的缺陷,助长了政绩的浮夸之风,激励政府官员对发展的浮躁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地区重复建设和粗放增长以及攀比之风。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硬道理”不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同于“以速度为中心”,这些共识已经体现在中央的“十一五”规划中。但是,“十一五”已经过去。期间仍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使我国的一些地区上演了不惜代价,盲目投资、破坏了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悲剧,怵目惊心。更有甚者,弄虚作假,玩弄数字游戏。这些观念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的和谐社会和持续发展将成为泡影。粗放型的“发展”等于是我们在给自己或下一代掘墓。

所以,作为上一级政府,应尽快完善政府官员的考核办法,强调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提高以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累物质条件;强调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才能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结论

中原能否崛起要看我国整个经济梯度演进和产业传承转移情况,中原经济区建设更是一个宏大的蓝图,本区域的活力要靠区域内外的围观主体来支撑。靠政府的力量也许会扭曲市场经济的体系。政府的定位应该在发现问题、提高效率、制度创新、科学引导和改善服务上。不是我们脑袋一拍,睡了一觉,第二天就看到了我们想要出现的“城市群”,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大经济区。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第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张述存,关于十二五期间经济区经济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中国改革论坛网。

3、重庆市中国化研究中心,论我国经济区发展的困境及川渝经济区的借鉴。《探索》2010年第6期。

4、李广斌谷人旭,政府竞争:行政区经济运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城市问题,2005年第6期。

第9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铜仁市; 茶产业经济; SWOT分析; 战略

铜仁市地处中国绿茶黄金产业带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黔东门户”。茶产业作为铜仁市六大经济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支柱产业,抓好、抓实茶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发展铜仁市区域经济,提高铜仁市GDP的重要举措。

一、铜仁市茶产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①资源优势、茶叶品质优良。

评价茶叶的内在品质,主要看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两项指标。 铜仁市地处武陵山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茶叶独特的品质。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铜仁茶叶氨基酸含量为 3%~5%,水浸出物含量一般在45%以上, 而江浙茶叶仅分别为3%、30%左右。 铜仁茶叶因此不仅清香馥郁、回味悠长,而且经久耐泡。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曾对铜仁茶叶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 结果表明: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判定,抽检的5 个产品合格率达100%。

②茶园面积大,品牌基本形成。

2013年全市投产茶园面积52.4万亩,茶叶总产量3.53万吨,比2012年茶叶总产量2.88万吨增长23%,茶叶总产值17.12亿元,比2012年茶叶总产值11.91亿元增长43.74%。全市茶叶产值、产量实现双增长。铜仁市全面推行“梵净山”茶品牌,全市茶叶生产企业将进行申报和筛选,在审查合格的基础上使用“梵净山”茶品牌商标、包装等。同时,铜仁市将对“梵净山”茶品牌实行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质检、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③茶文化建设初有成效。

举办首届铜仁市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倡导“茶为国饮”,扩大“梵净山”茶品牌影响,提升茶艺技能,弘扬茶文化,并选送了6名选手参加全省茶艺技能大赛,通过全省茶艺技能大赛,贵州省选送两名参加全国茶艺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3年11月,联合市关工委、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举办2013铜仁第二届茶艺培训;引导和推荐全市4家茶馆参加首届“贵州星级茶馆”评选,淡云茶楼、梵净山茶馆荣获贵州省三星级荣誉,并建立铜仁市茶馆业评选标准、引导茶馆业规范发展、挖掘铜仁本土茶文化。

④茶产业经济全面发展。

铜仁市茶叶基地建设快速增长,茶园面积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全省第一。目前,铜仁市有五个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园区面积在2万亩以上;全市有万亩以上乡镇55个,5000亩以上乡镇达81个;万亩以上的村5个,3000亩以上的村119个。同时,茶叶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全市茶叶加工企业359家,2013年新增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4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50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12家、年产值1000万元到2000万元茶叶企业15家、年产值100万元到500万元茶叶企业44家。通过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铜仁市的茶叶产销量得到迅速增长,极大的促进了铜仁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⑤铜仁市政府支持茶产业经济链发展。

茶产业是铜仁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改造茶园生产基地,扩建基础设施,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铜仁市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铜仁市GDP总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劣势分析

①茶园种植散户多、标准不一。

目前铜仁市茶园面积发展速度较快,总体面积较大,但辖区县市相当一部分是种植散户的低产茶园,茶树品种老化、稀疏分散,加之管理粗放、重采轻管,导致茶叶产量低、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

②产业链带动能力低,附加值低。

产业链是产业环逐级累加的有机统一体,某一链环的累加是对上一环节追加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获取附加价值的过程。铜仁市茶的生产多从事茶的栽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活动,作为茶栽种环节主体的农户整体素质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获取竞争信息,缺乏市场判断能力,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不能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同时,铜仁市目前茶叶企业数量多,有很多大规模产值较高的茶企,也存在大量规模小的个体小茶厂。小茶企大部分设备简陋且老化、卫生条件差、加工水平及管理落后,对茶叶进行初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导致茶叶生产力低下,茶叶的质量卫生难以保证。近年来,铜仁市采取“茶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农户(大户)”形式加快茶叶经济发展,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上下功夫。但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仍然有限,龙头企业的影响力相对较低,名优品牌的茶叶销起不到主导作用。茶产业经济的集中程度仍然较低,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铜仁市茶叶生产销售的基本是初级产品,茶叶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③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影响了茶产业经济发展。

铜仁市很多茶区地处山区,茶叶商品的储存与交通运输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县区盘山公路且弯道多、坡度大,雨季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等自然灾害,甚至存在有些乡镇甚至不通公路由于公路交通的不畅,严重制约了一些地区的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④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铜仁茶叶在计划经济时展滞后,到80年代末期通过引进“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建设贵州武陵山茶场――贵州666.667HM2绿茶出口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全市茶叶不断发展,茶园面积得到发展壮大,然而终因体制、资金、品牌杂、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专业性人才少等原因导致茶叶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在茶叶的种植、加工等方面相关的科研人员较少。茶叶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优秀人才较为缺乏,尤其缺乏有创造性、开拓性的管理与市场营销人才。

(三)机会分析

①抢抓政策机遇、唤起发展生机。

近年来,铜仁市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发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立足生态优势,坚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拓市场,加快了铜仁茶产业发展步伐,焕发了铜仁茶叶产业发展生机。

②梵净山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铜仁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省内外著名旅游区,形成以梵净山为主的旅游基地和观光带。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旅游收入增长迅速。茶叶作为铜仁市主要的旅游特色产品,铜仁市成立了贵州省梵净山茶业集团,向全国游客展示“梵净山茶,秀甲天下”的品牌风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铜仁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扩大了铜仁市茶叶的市场和客户群,传播了铜仁市茶叶的美名。

③健康消费需求增长的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对绿色健康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茶叶作为纯天然绿色食品首被推崇,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联合国有关组织已决定从今年起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饮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同时,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的关注,消费者对茶叶的卫生质量、口感品质、特色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消费将逐渐从一般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变,为铜仁市的名优茶发展提供机遇。

④茶叶科研技术发展的机遇。

提升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促进茶叶产业经济的发展,与茶叶科研技术有极大的关联。加快引进、吸收、转化与茶叶种植、加工、有效成份提取等方面取得的科技发展,能够促进茶叶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产业链延伸,附加值增高。

(四)威胁分析

①市场竞争激烈。

不论是贵州省内还是浙江、湖北等省份,都在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成为铜仁市的强劲竞争对手。面对省内外茶叶知名品牌的快速发展和较高市场占用率,对铜仁市茶叶的市场开拓及品牌打造是一大挑战。

②)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不断提高。

随着安全卫生意识的增强,茶叶的卫生进口标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提高,增加了许多检测项目,如:茶叶农药残留、 重金属污染、有害微生物污染等。国内对茶叶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法规也越来越完善,增加了QS 认证、HACCP 认证等。面临不断提高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给铜仁市相当部分的茶叶种植农户及加工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果铜仁茶叶产业不能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要求,其产业竞争力就会大大降低。

(3)替代品饮料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碳酸饮料、果蔬饮料、乳酸奶制品饮料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相当一部分的消费群体,尤其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占有率更高,对传统茶叶市场产生巨大冲击。铜仁茶叶产业只有树立品牌意识,掌握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选择。

二、铜仁市茶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增长性战略。

铜仁市茶产业区域经济要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积极发展名优茶生产,在政府支持下,整合了“梵净山”茶品牌,实施产业集中化战略、 品牌战略,开拓省内、国内以及国际市场。

①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经济实力。

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要认真做好产业梳理,实现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买断控股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从追求数量型向追求经济型效益转变,企业从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企业集团集中,一般产品向名优产品集中,培育在省内及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梵净山”牌梵净山翠峰、“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已成为贵州省著名品牌,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文化开发内容不断拓展,生态、低碳、有机、名牌、精品、高端等现代茶业发展理念全面树立。铜仁市全面推行“梵净山”茶品牌,全市茶叶生产企业将进行申报和筛选,在审查合格的基础上使用“梵净山”茶品牌商标、包装等。同时,铜仁市将对“梵净山”茶品牌实行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质检、统一包装、统一宣传。铜仁市发挥品牌效应,应在巩固传统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统一全市茶叶质量标准,继续加大产品开发和对外宣传,扩宽市场渠道,规范市场行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保护知识产权,以品牌求发展,以品牌求效益。

(二)扭转型战略。

铜仁市茶产业区域经济要充分认识其自身劣势,抓住外部机遇,进行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

①建设优质茶园基地。

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良种高产茶园、改造一批低产茶园、淘汰一批老化稀疏茶园,提高良种化改造比例。提高茶园科学管理,加快有机、绿色茶园的建设与认证工作。依靠科技进步, 挖掘生产潜力, 推广茶园机械采摘修剪等实用技术,降低成本。

②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技术创新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

加快铜仁茶叶的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产学研是指企业、学校、研究院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创新。通过与科研部门和高校的技术合作,在种植、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全方位寻求技术支持,提升铜仁茶叶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③建立健全人才发展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是人才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2013年底,全市有茶产业人才队伍 475人,为2008年的3.9倍,今后要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规模,突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多样化经营战略。

铜仁市茶产业区域经济要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认识到外部威胁,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①深加工促进产业链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铜仁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茶叶深加工,如液体茶、保健茶、茶糖果和茶多酚提取等,既能缓解茶叶的销售状况,又使得茶叶产业价值链延伸,增加铜仁茶产业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②相关产业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积极开展与相关支持产业的合作,与生物农药肥料、加工装备制造、包装及茶具生产、商业连锁等茶叶相关产业通过协议、合资等方式建立合作联盟,共享某些技术、销售渠道和服务,降低成本,实现共同发展。

③建立茶叶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

建立贵州梵净山茶叶交易市场。铜仁茶叶要做大,不仅是在种植上要扩大面积和改良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要通过建立具有带动示范的茶叶交易市场,扩大铜仁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范围。

(四)防御性战略。

铜仁市茶产业区域经济要充分认识其自身劣势,认识到外部威胁,实施防御紧缩型经营战略。

①全程注重质量监控。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操作规范体系和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加强茶种植基地到产品加工以及物流配送全过质量监管。建立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完善茶叶安全信息库,认真履行产业产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加快安全诚信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实现茶叶产品流通过程全程有效监管。

②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拓宽销售渠道。

借助铜仁市茶叶特色资源,建立铜仁市农业信息平台,组建“梵净山茶叶网”,并在知名网络销售平台开设茶叶专营店,将企业文化和产业产品通过互联网拓宽渠道,利用网络销售推动铜仁市茶产业向简、廉、优方向转变。在贵阳建立“梵净山茶城”,在大型城市建设铜仁茶企集中销售点, 逐步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设集中销售窗口,构建全国系统规范销售网络,用全新的市场理念为铜仁茶产业转型带来新的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铜仁市茶产业区域经济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铜仁市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对铜仁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铜仁市茶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调整铜仁市经济结构,壮大铜仁市经济实力做出对策。

参考文献:

[1]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09―2020年)

[2]铜仁年鉴(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