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启蒙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幼儿园时期教育的特点
1.知识面广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对外界探知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而在幼儿教育的学习安排下,氛围也十分活泼轻松。一般以做游戏形式或者故事之类的情景模式传授知识。但是相对来说,灌输的知识也较多,例如,简单识字、唱歌、跳舞、常识相关的问题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感兴趣的或者好奇的事物也会成为教学知识,所以,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启蒙阶段的教育是教育阶段的基础。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精细化了,幼儿教育阶段作为教育的第一阶段,更应该引起重视。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分为三个阶段:小班教育阶段、中班教育阶段、大班教育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学生的整体特征也会有差异。比如,小班一般是2.5~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处于萌芽状态,对外界很好奇,也是最好培养和开发大脑思维的最好阶段,在此阶段可以采用声像等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孩子实际的状态进行动态学习培养。对于中班和大班教学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是开始对外界有观点和看法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时期。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一般以相关事件故事的形成引发他们的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综合来说,在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幼儿阶段开启了孩子进入学习的大门,是开发大脑的最佳时期。
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的引入探索
1.中华文化在启蒙时期的引入幼儿教育的整个阶段是对世界认知和自我意识价值逐渐形成的阶段,被称为“启蒙时代”,此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行为意识和优秀文化知识注入的时期。中国优秀的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一些文化思想精神和物质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引入,则会启蒙并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以在课堂中以故事的方式向他们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如岳飞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发他们去思考和学习。根据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灵活性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向他们传授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美化他们的心灵。
2.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环境探究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行业的发展不仅向着精细化和人性化发展,更多的是靠优越的环境对孩子的二次开发!探索幼儿教育阶段的中华文化环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本地区域文化特色加以引入根据教育所在地区文化加以引入,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提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探索精神。对于物质文化,一般用于孩子的互动,以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例如剪纸、彩绘之类的。当然,各地的文化背景之类都有所差异,所以也显示了教育的大体性和独特性!
一、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二、在教学中使用学具多样化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常以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教师是幼儿的主导者,幼儿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言:“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育》)他告诫教师,过早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而提供实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材料进行短暂的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老师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再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娃娃吃,真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如门。
三、把教学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园数学作为数学教育的启蒙教育,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认识数学,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基础。那么,在幼儿教学中,如何做好幼儿数学的启蒙教育呢?
一、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获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数学是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并以生活中的数学为学习切入点生成生活化的数学。如在“有趣的数字”中寻找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时钟邮票、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让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使幼儿在生活中用一双寻觅的眼睛,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二、提供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条件
1.把要学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么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
2.在游戏中学习
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应该是游戏。我们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发地学习,在应用数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用多种感官的游戏、运动性游戏、智力游戏、竞赛性游戏等。在游戏中要注重环节的情境性。小班幼儿的情绪容易受感染,生动的游戏情境能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忘记自我,完全地投入到情境的角色中去,从而主动地感知数学。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情境的安排要有助于幼儿掌握数学初步知识,有利于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情境不要太新奇、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在“运动”中学习
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一下”等,让幼儿练习双脚边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一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教学知识。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
不论结论是否正确,都应尽量让幼儿说出思考的过程,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帮助幼儿理解传递概念时可告诉幼儿有3个物体,其中A比B大,B比C大,问A和C比,谁大谁小?幼儿仅回答A大于C是不够的,还要启发幼儿说出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并用实物的排列向幼儿展示相应的判断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时间长了,幼儿会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仅有结果,还有过程。
四、关注全体,注重个体差异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虽是初浅的数学知识,但对于这么多的孩子来说,其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掌握,教师应采取积极地辅导工作,课间、午间、晨间、游戏活动都将再次成为良好的辅导时机。对于新教的内容,总有个别幼儿不能及时掌握,这时课间活动将是最好的时机,足以让幼儿在失败的扫兴中重新振作,为幼儿的成功提供了条件与帮助,使幼儿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对以后的学习有了信心。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我除了进行个别辅导外,还借助于家长这一方面的可利用资源,让家长协助我做好孩子的后补工作,我们运用来园离园的短短几分钟相互沟通,使家长了解指导的方法和内容。让幼儿在落后的跑道上多了一位引导者、支持者,使本来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数学有了学习欲望。
五、注重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阅读 幼儿教育 语言能力 文化基础
引言
幼儿时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对这方面足够重视,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国内外精品绘本使孩子爱上阅读,从而通过阅读提高孩子使用语言的能力。通过优秀儿童作品的阅读和教育,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达到夯实语言能力、提升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树立正确的启蒙阅读目标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借助阅读方式较好地夯实幼儿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启蒙阅读目标,一个正确的目标是良好的开始,只有确定合适、科学的目标,才能有效保障幼儿阅读效率和成果。针对幼儿特点而言,启蒙阅读目标在确立时要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及自身特点,结合幼儿语言学习特点。根据幼儿的智、行、情等多方面特点,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纲要》等政策方针指导及启蒙阅读教学目标,再结合幼儿阶段学习特点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从而制定正确、合理的启蒙阅读目标: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健全幼儿发展与成长,提升幼儿各方面综合能力。在正确的阅读目标引导下,幼儿展开阅读必然会对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起到较好的夯实效果。
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理解能力
语言能力提升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对其喜爱的连环画等文学故事进行阅读,借助幼儿对这些故事的兴趣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幼儿的语言能力应当及早培养,不断发掘和开拓幼儿阅读范围和层次,在幼儿能力能够承受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能力及文化基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今天阅读方式令人目不暇接,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成为可能。尤其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应用,一些高科技阅读媒介把故事书、连环画高度契合,阅读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从有趣故事一步步引导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提升幼儿对书本的理解、兴趣和热情。在幼儿时期培养阅读兴趣,需要营造较好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作保障。如现在流行的一款涂鸦与动画相结合的儿童阅读画册,就充分展示了现代新技术阅读的魅力。这款画册把故事用简笔画的模式展开讲述,孩子在阅读的同时用彩笔把故事中的主人翁的活动过程填色,结束以后再利用画册自带的一款软件,把填色后的作品复制该APP中,进行模拟动画,让孩子爱不释手。以后随着AR、VR及MR技术的不断更新普及,相信会有更多阅读产品上市,给孩子们带来超级棒的视听享受,让阅读插上快乐的翅膀。
三、围绕文学故事展开简单口语沟通
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阶段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状况,借助较好的语言训练及幼儿潜能发掘,有助于形成较好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需要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较好地掌握。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能引导幼儿阅读有价值的儿童故事,提升幼儿阅读水平,营造较好的语言沟通交流环境,从而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在幼儿阅读完简单的文学故事之后,给予幼儿交流想法的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幼儿的阅读感受和想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口语能力提高和思维能力提升。在语言能力得到夯实的同时,大量优秀儿童读物进一步奠基幼儿的文化基础。对幼儿阅读期间产生的疑虑和困惑,教师要能耐心地给予回答和解释,借助不同文学作品提高幼儿表达能力,提高其对故事性、文学性及直观性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幼儿发表内心想法和愿望,尽量让他们用语言和话语进行表达和沟通,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进一步夯实语言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趣味性、故事性及教育性特点,语言精练简洁,内容积极向上,对幼儿语言能力培养、文化基础奠基及思想教育提升都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语言交流活动
幼儿语言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又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能充分结合幼儿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文化基础展开语言能力锻炼。幼儿时期语言能力发展状况对人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在这个阶段如果语言能力得到很好锻炼,对以后学习和发展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和效果。当幼儿具备相应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就会更倾向于对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表达和交流,更加主动地阅读更多,收获更多,自主拓宽阅读渠道和范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结合现阶段幼儿教育特点,教师要能制订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幼儿阅读规划,选取恰当的阅读教材,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教师还要能够结合每个幼儿特点和个性,耐心研究和观察,结合孩子自身状况因材施教,从而确保幼儿阅读效果更加显著。结合幼儿教育特点,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对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能结合实践情况,着重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从而夯实幼儿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关键词:语言教学;启蒙;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1-02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思维和语言共同作用的过程,阅读能力是每一个获取成功认识必备条件之一。从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让幼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使幼儿通过阅读提高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阅读活动
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创设各种具体、生动阅读活动情境,将幼儿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激起幼儿的阅读情思,促进幼儿全身心地进入阅读活动中。因而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情境,激发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了解阅读的内涵,初步发展学生启蒙阅读能力。如一位教师教学《造字的故事》片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筝乐曲声,在优雅的古筝声中,画面上呈现出“结绳记事”、“画图记事”以及仓颉当史官怎样记录各地发生的事情,接着仓颉又是怎样通过记事发明中国最早的象形字。教师结合画面进行娓娓叙述,让幼儿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教师讲述的过程中,应着重出示打结的绳子及故事中出现的象形字,使幼儿明白“结绳记事”的意思以及“象形字”的基本特点,接着教师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一些问题,如:①“结绳记事”是什么意思?②发明字的仓颉为什么不赞成用绳子打结来记事的方法?③最早的象形文字是不是很像画出来的物体形状?你知道的象形字有哪些?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再一次倾听教师讲述第二遍故事,然后让幼儿根据问题自由地说一说、答一答,由于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回答问题积极性较高,教师则适时给予帮助、点拨,使幼儿的解答更加完整具体。教师又出示一些象形字,让幼儿根据象形字体猜一猜现代汉字,此时,幼儿对了解汉字来源的欲望自然更加强烈了。教师并提出,要想对我们中国文字的来源了解更深刻,就必须利用时间多阅读有关汉字来源的故事、歌谣。教师布置幼儿课后搜集、阅读汉字来源的故事、歌谣、谜语等。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让幼儿带着探究的欲望参与阅读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阅读能力。
二、结合语言教学,培养阅读技能
阅读的技能和方法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前提,也是阅读得以深化的基础。语言课堂教学是形成幼儿初步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因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应创设有利于幼儿阅读能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方法,使幼儿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阅读能力获得应有的生成。如在一次语言课堂教学时,有一位教师与幼儿以聊天的形式谈论应该怎样爱护公共卫生,或讲一讲不讲卫生的笑话。教师给每一个幼儿分发一本故事书,其中就有《鸡毛鸭》这个故事,教师先教幼儿按页码顺序翻书,找到《鸡毛鸭》这篇故事,培养幼儿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接着指导幼儿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向下的顺序看书,让幼儿亲身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故事是要一幅一幅有序的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并且详细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把相关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故事阅读联系起来,这时,教师要时刻有意识地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如与主题有关的汉字、单词、概念、知识和言语经验等,从而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学习与理解。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各种策略,引导幼儿自觉形成阅读习惯,形成初步的阅读技能。教师引导幼儿自主阅读故事后,继续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有哪个不讲公共卫生,所以被惩罚了?我们自己讲不讲卫生?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探究故事内容。幼儿已基本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教育意义,教师则将鸡毛鸭、大脚、大头的形态、动作在黑板上画出来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幼儿观察画面可笑不可笑,同时又出示写有“鸡”“鸭”两字的卡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这两个字在书中故事的位置,师幼一起交流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语言学习活动后,教师让幼儿课后从故事书里找一找类似讲究公共卫生的故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了解故事内容,然后与小伙伴或在家中与他人交流。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阅读技能的培养,既可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为幼儿逐步达到独立阅读的状态,为幼儿入小学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智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认知;启蒙;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077-01
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
1.在认知中走近科学。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启迪认知的关键与发端。幼儿正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求知的触角伸向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着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寻。于是,解读幼儿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幼儿文学作家和幼儿文学作品必然的责任与内容。考虑到幼儿识字有限,可以让幼师、家长读给他们听,朗读时,神态、语气要以文中语境相呼应,使幼儿听时容易集中注意力。三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让幼儿自己看一些彩图配文的故事书,在锻炼、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幼儿识字和认识自然世界。在讲述与朗诵作品的同时,关注培养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学会朗诵的技能。幼儿科学文学,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以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2.语言智能是认知的前提。幼儿文学在认知作用上有和语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语言功能就是它们的交叉点。严格的讲,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智能中,培养语言智能应列在首位,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们交流、思维的工具。通过口语,相互交流思想,积累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幼儿时期是掌握口语的主要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求知欲很强。
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
语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的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除朗诵诗歌外,还有复述故事、猜谜语、看图说话等等。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与情节,可以于学习中收获大量的新的词汇以丰
富其语言。还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编故事以发展幼儿的连贯性
语言,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言语质量――即发音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语言教育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儿文学对道德品质的启蒙
1.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幼儿文学对幼儿道德品质
的启蒙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儿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①童话、故事、寓言中存在着大量能够启蒙道德品质的材料。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对故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会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为。②作品里出现的爱国精神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很明显的影响。③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也须借助幼儿文学的作用,从小培养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等品质。④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禁于未发”。在幼儿茫然的时候、疑惑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则故事的启发而获得帮助。
2.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1)选材恰当,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更受小读者的欢迎与青睐;也是培养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失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坚实基础的最佳途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什么?其实,最大最完全的爱――莫过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幼儿虽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声“尊重”的问询,都会让幼儿感到莫大的满足与欣慰,也将变成继续发展的直接动力。
关键词:传统启蒙读物;幼儿园教育;良好习惯;精华
引言:新时期的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保证幼儿能通过幼儿教育了解到基本的生活常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应该做好幼儿的启蒙教育。而诸如《三字经》以及《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从古至今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传统启蒙读物的积极作用,就成为当前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优势
(一)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于那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会保有高度热情,进而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音乐以及色彩艳丽的图画都会成为幼儿的重点关注目标。打个比方来说,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非常适合幼儿阶段孩子进行学习诵读。其音律优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能在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对古文的美感,并开发其智力。
(二)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现如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人才的标准以及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同时对他今后的成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穿插传统启蒙读物,幼儿可以从中学习到日常生活应遵循的各种规则,包括孝敬父母、读书学习、尊敬师长、与人为善等。与此同时,通过对传统启蒙读物的学习,幼儿还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正处于培养和锻炼语言能力的关键阶段。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大多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幼儿在诵读的同时,既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举例来说,幼儿挑食一直是困扰老师以及家长的一大难题,在午餐时间,如果发现有挑食问题的幼儿,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小朋友一同来背诵《弟子规》中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从而纠正挑食小朋友错误的饮食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好锻炼。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灵活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策略
现如今,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倡在幼儿教育中适时适量的加入传统启蒙读物,而有些幼儿园也将传统启蒙读物作为早读内容诵读。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早读时间,只是单纯的带领幼儿们将这些传统启蒙读物通读一遍,并没有就其内涵向幼儿做出解读,甚至于有些幼儿教师认为现阶段先让孩子记忆经典句式,在他们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其道理。另外,也有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则认为,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其包含以及反映出的价值观或者世界观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并不匹配,而幼儿作为没有形成判断力的群体,如果一味地将上述读物塞给孩子,则很容易对其产生误导。基于此,相关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发挥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计划的向幼儿讲解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中,想要让幼儿通过学习和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应该有选择的将一些幼儿不宜过早接触的内容进行屏蔽,并主动为幼儿进行讲解,避免产生“只知其声,不知其意”的情况。举例来说,《三字经》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经典著作,尽管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的一些古代封建思想,比如愚忠愚孝、三从四德或者逆来顺受等,并不建议幼儿过早接触,以免对其产生错误引导。对于包含这些思想的内容,老师就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屏蔽,或者向幼儿做出明确说明或注释。
(二)幼儿读物的选择要恰当
近年来,幼儿教育读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书籍,而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幼儿选择适宜的、且符合时代特征的幼儿读物。传统启蒙读物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宜当今社会形势,这就使得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推荐书目中,也包含了《三字经》、《弟子规》以及《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但是仅仅将它作为幼儿诵读教材的一部分,幼儿通过诵读这些传统启蒙读物,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注意对幼儿的引导
传统启蒙读物诞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以及价值观念也势必与当今社会存在很大差异,且人们的行为习惯也会产生很大变化。所以,在借助传统读物为幼儿进行启蒙时,必须要对读物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筛选以及评价,不得一味地将内容灌输给幼儿。幼儿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学校的因素,同时也与家庭乃至社会息息相P。如果社会环境不理想,幼儿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合理引导,教会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允许他们接触原著,从而正确、全面的解读原著,以此来更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启蒙读物作为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计划的向幼儿讲解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注意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读物,从而在充分发挥传统启蒙读物作用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康丽春.《弟子规》与小班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微格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 2012(24):114-115.
[2]胡静.沐浴在国学经典的春风下――结合《三字经》,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06).
一、国学的定义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之初,正值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二、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稳固基石。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断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意识到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新世纪的“国学热”正逐步升温。而且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所以国学启蒙教育的兴起也是顺应潮流不可逆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才竞争力。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是实现青少年素质、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而且能够凝聚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教育和塑造人们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是青少年能够自觉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一致和自觉的行为方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从出生开始发展,一到六岁即有明显快速的发展,六到十三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小学生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一名小学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级开始启蒙, 那么他顶多只有三四年时间接触经典,然而一名幼儿园中班开始启蒙的小朋友则大不相同, 他可以有八年的时间浸润在经典世界中。
四、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如何有效地使国学渗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呢?
首先,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 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再者,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 乐见的形式。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 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 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 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最后,家庭、学校紧密配合,使国学经典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
转贴于
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五、国学启蒙教育旨在“正德”、“启智”
国学教育秉承“修正德行,启迪慧智”的宗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继承传统经典中的智慧和道德,联系契合时代特色的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独立完整的人生品格,通晓为人处世的生活礼节,培养对自我和社会的信心和爱心,提升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