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资产负债管理不够重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中,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对利率有益的市场保护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使商业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和利润,但同时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比较薄弱。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是根据指令开展工作,对最后的效果不够重视,而且在商业银行中,国有资本占据主要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不够重视,防范的措施也不够到位。
2.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不够宽泛。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是对资产负债的流动、安全性以及盈利效果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人们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只是对几个指标进行管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起步不久,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资产负债指标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修整,管理内容也不够宽泛,这都使得人们对商业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存在错误的理解,也不利于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开发。
3.资产负债种类、结构单一。我国的商业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各种金融债券的发行以及借款比较少。而且由于金融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而且功能不齐全,所以很难满足人们的储蓄需求,负债吸纳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这样就很难利用负债管理来降低银行面临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单一,贷款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其他种类的资产所占比例较小。单一的资产结构使银行资产的安全及流动性大大降低,单一结构的成本逐渐提高,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资产负债管理就无法发挥作用。
4.金融创新监管较严格。当前,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依旧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还不强,而且我国商业银行的调节利率风险的工作依然受到金融市场监管的制约,无法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产品更新还要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和审批,不利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创新与生产,也不利于资产负债管理的进行。
二、新时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策略
1.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中发展的,因而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淡薄。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能单纯依靠存款等获取收益,而且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传统银行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应做好应对措施,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把资产负债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并突出其重要地位。
2.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成,而且促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还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及银行自身的参与。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除存款利率受到控制外,其余均已实现利率市场化,而且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中的各种余额增值业务逐渐被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利率市场化所需的时间。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是由市场自行调节,商业银行能够明显的感受到风险的存在与挑战,更容易引起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
3.建立专业化的资产负债管理队伍。要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使用,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资产负债管理队伍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由商业银行中的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组成,针对市场上的利率变化以及风险评估,做出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策划,并由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来落实和执行政策,并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各项政策业务开展的管理流程,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4.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种类的单一对于其自身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是必要的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向金融市场主动借入资金,更有效的控制资金来源。此外,还应重视被动负债的能力,对存款人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使银行的被动负债能力得到提高。在商业银行中,贷款是银行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占有很高的比重,而其他业务所占比重则比较小,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结构单一,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应注重资产结构的调整,提高有价证券的所占比重,主要是因为有价证券对于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具有积极的作用。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资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债、政府债券以及公共部门等债券,这些债券的投资对于提高资金的安全性,获取利益有着积极的影响。
5.加强银行产品、业务的创新与研制。近年来,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衍生工具营运而生,而在市场利率化的影响下,资产负债管理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强产品以及业务方面的创新与研究,推出更多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保证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金融产品的衍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空间环境,逐步提高银行的自律意识,减轻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使银行能够对意识到存在的风险,并且做好防范措施。此外,商业银行本身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学习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经济资本有偿使用等手段,促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能力逐步提高,以便更好的应对金融交易。[5]银行产品的推出要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但也要积极研究,及时与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到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快推进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关键词:客户关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同业之间在市场的争夺中,使客户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注: 银行客户关系是指为客户服务、给客户贷款和吸收存款战略复合体,这种客户关系决定商业银行制度特点。);另一方面竞争导致银行净利差越来越薄,银行已不能单纯依靠较薄的利差来消化风险带来的损失,必须主动地将风险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利率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进行全面和全过程的管理,而且要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客户关系进行协调管理。同时,银行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活动中必须认真考虑资产负债行为对客户关系的影响,并加以解决。
一、客户关系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第三个关键变量
Joseph F・Sinkey(1992)认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有两个关键的变量,是净利息收入和银行资本价值,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变量和长期目标变量。[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为在银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使净利息收入最大,或在一定净利息收入上,使风险最小。在商业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组合中,一般来说,除了少量的现金外,可视为一个风险资产组合(注: 虽然商业银行资产中包括无违约风险和利息率确定的政府债券。但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来看,无风险资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没有违约风险;第二,没有市场风险,即无风险资产的到期日必须与资金来源的期限严格一致。任何一种到期日超过或早于计划期的资产(或证券)都不是无风险资产。政府债券虽然满足第一个条件,但要满足第二个条件则相当困难。)。由于现金不产生收益,当生息资产不变时,影响净利息收入主要是净利息收益率。所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也可表述为:在一定的风险下使净利息收益率最大,或在一定的净利息收益率上使风险最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可用图1表示。
图1是一个由风险和预期收益构成的坐标图,曲线SS'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中的有效前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最优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与收益关系。A点代表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收益,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不是最优组合,因此,A点必须向SS'曲线移动,其路径有多条。我们关注两条路径:一是从A点到B点。此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不变,收益达到最大。二是从A点到C点。此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收益不变,风险最小。这样,从A点到B点或从A点到C点,就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短期目标的实现过程。其实,图1也反映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长期目标的实现,当从A点到C点时,风险不变,收益达到最大,此时银行资本价值也会达到最大;同样由A点到C点时,也会使银行资本价值增加。
以现代资产组合观点来看,要使AB或AC的关键在于:一是如何有效控制组合中资产收益间的相关性;二是如何有效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因此,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都是一种决策技术,能否取得预计的效果,还取决于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能力。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则需要通过分散化来调整资产负债组合中各资产或负债收益间的相关性。所以,能否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不仅取决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决策能力,还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组合的配置和调整能力。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资产负债是其与市场上交易对手即客户进行交易的结果,如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势必会影响客户的利益,即影响与客户的关系。
商业银行是服务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保留客户是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关键战略问题。随着金融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保持客户的忠诚度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客户关系也会直接影响银行股票价值。[2]资产负债业务是银行最主要的服务活动,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占主流地位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方法,在其实现银行资本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良好客户关系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在实现银行经营目标过程中的第三个关键变量。
二、未考虑客户关系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行为的主要缺陷
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是以银行为中心,在控制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的过程中,较小或没有主动地考虑其资产负债组合配置或调整行为对客户关系的影响。
这种管理的思维方式在银行信贷市场上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信贷配给”(注: 信贷配给可分为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非均衡信贷配给是指某些制度上的制约所得到的长期非均衡现象(Scott,1957)。文中的信贷配给是指均衡信贷配给。)。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当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的所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时,其贷款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的情形,其中的价格因素是指银行要求的,且不受政府约束的贷款利息水平。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充分体现了“信贷配给”的工作方式,如商业银行规定对同一借款客户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规定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等,这都是商业银行典型的信贷配给方式。信贷配给是银行资产分散的一种工作方式,在特定时期,这种工作方式对银行控制违约风险是有作用的,因此是一种帕累托改进。[3]但采取信贷配给的思维方式是以银行为中心,银行为控制违约风险,即使客户完全满足银行的要求,银行也不满足客户的全部贷款需求,这种工作方式不利于银企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而银行贷款的价值来源于长期的银企关系。[4]这使银行常常处于业务关系和风险保全不可兼得的困境。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作为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的决策分析技术和决策工具是有效的。但如果是通过调整银行资产负债表内项目(特别是存贷款)的规模和期限来实现决策目标,有可能将利率风险转嫁给自己的客户,这不仅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也会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果受影响。一是当客户不愿意接受银行转嫁的利率风险,或不能承受银行转嫁的利率风险时,将会增加违约的可能,使银行在降低其资产负债组合利率风险的同时增加了违约风险,同时也损害了客户关系;二是银行想通过表内项目调整来平衡其资产负债组合缺口,但以客户为主的市场力量如不愿接受这种调整,将会采取一些所谓的反平衡行为(注:反平衡行为指银行客户根据对市场利率的预期而作出的一些不利于银行平衡资产负债组合缺口的行为。),会使缺口管理的效果不能如愿以偿。
三、对客户关系和风险协调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银行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只能适应市场竞争不激烈、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客户投融资渠道窄、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环境。当金融市场相当发达,企业、居民等投融资渠道增多,银行之间、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激烈,以银行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思维方式将难以适应。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念应是以客户为中心,即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风险是银行资产负债行为与之俱生的,管理风险并不是目的,而是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管理的目标应是在维护客户关系的基础上使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资本价值不受风险因素变动的影响或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两者最大。因此,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对客户关系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进行协调管理。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与客户关系协调管理的思路
从维护客户关系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将更象Ho-Saunders银行资产负债行为分析框架中的做市商。银行在存贷市场上提出合理的买入价(即存款利率)和合理的卖出价(即贷款利率),贷款者或存款者在相应的价格下金融需求得到满足。这种行为方式将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更加突出。一方面信贷资产在地域、行业和单个借款者之间的分布将不能满足银行信用风险分散化的要求,潜在的信用风险可能加大;另一方面,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也将更为突出,利率风险也可能增加。因此,该种资产负债行为方式将使风险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风险必须由愿意接受风险并有能力承受风险的市场参与者承担,当客户不愿接受风险时是不能转嫁给客户的,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交易来转嫁和分散。信用风险是银行固有的、必须承担的风险。因为银行资产转换的职能要求银行必须进行信用评估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信用风险往往与单笔贷款的违约率相联系。因此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通过有效的信用评估和分散化能减少。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多变的环境中,还会产生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一种总量风险,其风险与单笔资产或负债业务关系不大,与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缺口有关。同时利率风险是系统风险,只能通过转嫁来减少。由于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的性质不同,控制方式不同,这决定了银行对两种风险的管理目的不一样。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必须承担一部分风险;对于利率风险,银行可以不承担,也可以承担一部分风险。因此,不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同时对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利用金融工程的剥离技术,将利率风险从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来进行管理。其实利率衍生工具就是将利率风险从标的资产中剥离出来,对利率风险进行交易。
当利率风险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剥离出去以后,笔者认为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有时加上汇率风险)应交给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这样银行分支机构就只须关注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不必考虑资金期限的匹配问题、流动性问题、利率和汇率的变化问题。由于银行分支机构不再对利率风险管理负有直接责任,因此,资产负债组合中的期限匹配等问题,也就不必通过对存贷款结构调整来解决,而主要应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来完成,这就不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信用风险的分散也不是全部靠对某些行业、地区或单个贷款者进行数量限制来达到,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化交易来分散。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将部分信用风险从贷款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管理,即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来分散信用风险。所以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中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适当分离并单独管理,通过金融市场来转嫁或分散就能够实现协调管理。
五、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是实现协调管理的重要手段
协调管理要求在不影响客户关系的条件下,对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方法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其实质是通过买卖金融衍生工具来构建虚拟的资产或负债,使虚拟的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状况与银行及时持有的资产或负债正好相反,而这种虚拟的资产或负债不会影响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运用套期保值能对其资产负债组合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Diamond(1984)通过信用中介模型分析指出,利用衍生工具能增强银行作为被委托为监视者在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可信度。[5]而Géczy、Minton、Schrand(1997)同意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激励商业银行套期保值的必要条件。[6]这说明套期保值是商业银行应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因此可缓解银行贷款的信贷配给。Schrand和Unal(1998)认为银行套期保值是用来协调风险管理,主要是控制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7]
由此可见,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风险控制和客户关系协调管理问题可以运用套期保值方法来解决。辛基(2002)指出,虽然衍生工具、持续期和证券化代表了管理风险的创新方法或更深的方法,而许多银行并未使用这些技术来管理资产和负债,它们的资产负债管理也相当成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在没有这些现代方法的情况下,银行是否能继续成功地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参考文献:
[1] Sinkey,J.F.Jr,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Sinkey, J.F., Jr., Carter, D.A, 1999. The Reaction of Bank Stock Prices to News of Derivatives Losses by Corporate Client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3.
[3] 周鸿卫.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6).
[4] Merton,R.C,1993.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In 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edited by P.England.Stockholm:Economic Council.
[5] Diamond,D,1984.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1.
[6] Géczy,C.,Minton,B.A.,Schrand,C,1997.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J].Journal of Finance,52.
[7] Schrand,C.M.,Unal,H,1998. Hedging and coordinated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rift conversions[J].Journal of Finance,53.
A Study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and Modern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ZHOU Hong-wei,ZHANG Rong
(Finance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79,China)
摘 要 近几年,随着银监会监管政策的调整,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走出了跨区域发展的第一步。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自身业务发展和总行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研究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开始,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得到推广运用。截止到2011年末,在我国已上市的16家银行机构中,基本都在总行高级管理层下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责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划、协调和决策工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还在总行层面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专门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日常工作。
近几年,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实力的增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其业务发展以及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概括讲,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三大职能。
(一)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对市场风险管理不善,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对于流动性风险管控,主要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对于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配置经济资本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风险意味着潜在损失。潜在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类。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平均损失,银行可以通过提取拨备进行预防;异常损失指战争或重大灾害等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限额加以防御。经济资本即为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其数量是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程度来决定的。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高效配置,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可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三)协调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在确定经营目标时,商业银行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实现有战略目标的持续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和支行。下面主要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运用。支行可结合自身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参照实施。
(一)设立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为做好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分行应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计划、协调和决策工作。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至少包括分行行长,分管业务发展、计划财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参加部门应有业务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风险控制部的负责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一般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的督促落实。
(二)建立管理制度
一个机构的正常、有效运作有赖于制度保障。因此,分行应依据总行管理办法制定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事项
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重点不一样,其业务类型会有所差异,但分行一般都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同业业务等类型。因此,分行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业务也主要是以上几类。
1.有效管理流行性风险
分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支付清算资金不足的风险;二是资产业务资金短缺的风险。对于第一种风险,一般都由总行予以保障,通过向总行拆借资金进行调节;对于第二种风险,如总行资金充裕也可拆借,如总行不予拆解资金,则需要分行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和票据融资予以匹配解决。
2.有效管理市场风险
分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工具,从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上移总行,由总行资金部门承担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为增强分行业务的自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仅对存、贷款业务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于票据业务和同业业务,则要求资金来源与运用必须匹配进行,包括期限匹配、金额匹配、利差锁定,从而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并避免流动性风险;由于现阶段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对于按照央行利率政策执行的业务,需合理判断利率是处于上行阶段还是下行阶段,从而确定业务利率是随央行利率调整而浮动还是固定不变。
3.合理配置经济资本
年初,总行会根据董事会下发的全行实际资本积累及资本规划,按照风险偏好及风险政策,考虑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出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各分行的业务计划,下达分行当年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额度。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需根据分行现有业务规模及结构、当年业务计划和业务发展策略,对总行下达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进行分配,实现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如客户通过存入保证金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银行同时可收取签票手续费和风险资产占用费用;票据业务需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但也带给银行一定的利差收入。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分配经济资本时,需考虑不同业务占用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数量以及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从而确定不同业务的规模控制额度。
4.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协调好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是一家分行立足当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设立分行的地方一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当地的大项目和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无任何竞争优势,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降低利率,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争取客户。因此,这一阶段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需做好大项目、大客户的业务筹划,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以牺牲较小的效益实现较大的业务回报;同时,以经济资本配置促进总行特色业务的拓展,如对于小微企业、中小和农贷业务以及其他总行力推的特色产品,在风险资产计量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实现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1994.2.
[2]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12.
[3]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2009.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策
一、前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等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成为他们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管理方法落后于外资银行。首先,资产负债管理没有科学的定量分析,如数量、结构、期限、区域等如何分布才能更好地权衡风险和收益?临界点是多少?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收益的均衡的影响是多少?其次,目前的负债管理主要是静态的管理策略,并不能反映动态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利率、资产价格波动频繁,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对现金流量的需求,需要对资产负债实施动态管理。
2.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规模和时间不匹配
银行的负债中,存款总额的比例最高,所以较少中小商业银行利用发行金融券来融资。虽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由于贷款的比例过大,限制了理财产品的种类,导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被动债务规模较大,主动负债的规模较小。
3.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意识较低是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之一。管理的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导致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本业务数据系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风险管理。
4.缺乏科学的资本市场定价
我国的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家规定的统一利率。在利率市场化下,中国的商业银行很难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资金的科学定价机制。在缺乏定价基础上,不能提供定期存款和贷款的风险等信息,不能为目标利润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而降低价格,结果开展的业务越多,遭受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高效、科学的资金价格体系,通过使用灵活的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小商业银行应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更新索引系统或将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进行调整,以达到在数量、时间上的平衡,尽量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调整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二是实现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尽可能低的利差;三是增加自身资产的流动性,以减少在经营过程中责任的风险。
2.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金利用率
资金是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支柱,实现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应加强自身的资金利用率。首先,中小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从而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整体份额,避免过分依赖利差收入,从而规避由于经济周期带来的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中小商业银行要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尽可能减少因为客户改变贸易政策原因带来的冲击,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3.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价格体系
利率市场化下,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对相关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定价。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财产品的定价机制,以保证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获得丰厚的回报。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体系,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方法,结合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建立客户差别定价法,根据不同客户的实施可能带来的综合收益差别定价,建立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按照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最终实现资金在各行业、区域上的平衡。
4.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管理应当建立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增加一些先进的决策模式,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软件的应用,并建立相应的预测、分析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整合现代化操作,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在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列举了一些先进的资产责任管理办法,以达到平衡精细化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模型,运用集成的多目标规划功能,包括盈利指标,风险指标,以及银行业绩和市场占有率等。
5.建立健全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
建立金融市场离不开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达到中小商业银行之间实现公平竞争。
作者:杨丽明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收益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以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本文针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分析了几点日常工作中常用的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利率自由化,市场利率波动频繁,风险扩大,单一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已不再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进行综合性协调和管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和均衡。随着新巴塞尔协议框架的出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又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和深厚的内涵。目前,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又分为期限差额管理法和期限搭配法。
一、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
利差管理法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以公式表示为:绝对数利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利差率=银行全部利息收入-全部利息支出)/盈利资产。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价净利息收入能否抵销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 发展 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
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一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 经济 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 金融 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
它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央行资金、再购回协议、cd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最广泛的管理利率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分两种:(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2)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差额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差额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差额管理可谓是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它的难点和缺陷在于:(1)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2)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不怀疑。(3)银行能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许多因素(如市场、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资源的限制,如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而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②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矛盾。因为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调节差额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改变差额。(4)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5)差额管理法忽略了利率变化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认为,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改变再投资利率,二是改变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差额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变化,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变化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片面性。(6)差额管理法使得银行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差额管理法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体,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措施,使差额管理法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三、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
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它又分为期限差额管理法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 金融 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 计算 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本充足率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水平,但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拨入的信贷基金当初就不是按比例拨入的,而且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因而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极低,远远低于8%的水平。
二是存贷倒挂不平衡,超负荷运行严重。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贷规模盲目扩张,信贷收支靠拆借和占用汇差来平衡,导致存贷倒挂、超负荷运行严重,与商业银行存贷比例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流动性负债长期资产化十分严重,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例失衡,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
四是资产结构单一,存量板结。银行资产的80%以上都是信贷资产,且短期资产长期化十分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和多样性要求。
五是资产质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资产负债管理状况产生的原因
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看,首先是自我积累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存贷不讲来源,期限不讲对称,盲目扩张信贷,争规模上项目,不管期限长短和风险收益,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存量板结,超负荷运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
从国家宏观金融运作看,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金融调控采取刚性办法且松紧无常,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缺乏主动性,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给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负效应。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在资产的流动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准备金,如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拆放,短期票据贴现等。而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规模控制办法,调控时紧时松:松时敞口供应,国有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张规模,形成许多无效贷款;紧时“一刀切”,国有商业银行只得牺牲好的企业压缩贷款规模,这使得好的差的企业都不能搞活。中央银行这种刚性控制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每况愈下。
从社会经济环境看,主要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约,政府直接干扰金融,企业吃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按照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来运转。
几点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开展工作:
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开展金融创新,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制度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及时推出债券、拆放同业、回购融资、利率及汇率期权期货、掉期等金融工具,为商业银行提供资产管理工具、负债管理工具、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空间,全面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关键词: 非对称安排 免疫 资产负债管理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1] 重大历变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发展 到现在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型,其中不仅有效率前沿模拟、久期匹配(或称免疫)、现金流量匹配等单一目标模型,还有动态财务分析模型、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多重限制决策模型等多重目标模型。这些模型都从资产负债合理安排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但很少涉及现有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的风险评价;如何对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损失的数量和症结所在,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经营目标会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 金融 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 (1)
表1 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 计算 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 2004年12月31日 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 金融 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 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 (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 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结论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巨大的潜在损失;上述模型中因期限安排不合理而造成的潜在损失约占利息收入的13.75%(如果商业银行得到全部贷款收益为4038百万元),对于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60%~80%的商业银行来说,损失近六分之一利息收入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可能将商业银行置于亏损的边缘。工商银行2005年利息收入达到约1300亿元,利润为约330亿元;如果按照损失五分之一利息收入测度,盈利状况将大打折扣。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由于利率变动而造成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使银行保持稳定的利差,也使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法,积极地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调整的主要思路:一是实现资产负债的结构平衡,如将长期高成本负债配置给高收益资产、短期负债配置给低收益资产,以实现资产负债成本对应性。二是实现资产负债的利差最大化,如增加高利率资产占比、降低高利率负债占比、灵活运用浮动利率等,扩大资产负债利差。三是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人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以此来分散、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四是严格控制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非生息资产的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百分比。
二、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思想
(一)缺口管理。缺口解决的是缺口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管理,化解市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在一定计划期内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资产与负债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可采取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使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这时利率的波动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同向变动,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化解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但资产与负债在动态过程中难以实现零缺口,银行也可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
(二)平均期限管理。平均期限管理指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当固定利率资产平均期限不等于固定利率负债平均期限时就产生了风险。在正期限风险时,即固定利率资产的平均期限长于固定利率负债的平均期限,利率上升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这时,银行可通过减少较长期限资产,增加较短期资产,增加较长期限负债,减少较短期限负债等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同理,在负期限风险时,利率下降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银行可通过增加短期借款,减少短期贷款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三)衍生工具对冲。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难度加大,为使商业银行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通常采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回避利率风险。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商业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再投资风险,那么银行可买人期货合约。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损失可从期货市场上得到弥补;而利率上升时,银行会获得收益。相反,在负缺口时,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利用利率期权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银行可购买看涨期权,当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从而抵销正缺口因利率下降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在负缺口,银行可购买看跌期权,当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并抵销负缺口因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利用利率掉换对冲风险:通过利率掉换,银行可将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或将浮动利率变为因定利率,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降低利率风险。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利率波动受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见利率的走势,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就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掌握现代技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人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长期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参与了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因此,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不仅是未来的要求,而且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运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动态收人模拟等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出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侧算出银行利润的变化状况,给出风险最小、效益最优的优化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利索风险的表外业务控制方法,加强对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运用,特别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在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发行和二级市场上,利用套期保值技术来规避利率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负债业务 适度负债 负债管理
一、商业银行负债的意义
对商业银行而言,负债是银行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的金融机构,负债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商业银行的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首先,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总资金比例很小,负债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开展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经济基础,制约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另外,负债业务也使得商业银行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为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客户基础。
其次,负债规模与商业银行经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商业银行要实现盈利性目标,必须不断扩大其盈利资产规模,而资产规模扩大所需要的资金主要由负债提供。故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必然伴随着银行负债规模的逐渐扩大。
最后,负债可以使商业银行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三大原则之一,可以从负债和资产两方面加以要求。就负债而言,银行通过负债可以获得大量可用资金,满足贷款要求和存款提取要求,也可以应对临时性的资金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现状
(一)负债的规模
从总体规模来看,各大商业银行总资产及负债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速相较放缓;从相对的规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偏大。为此,央行从2010年至今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2012年甚至曾达到20.5%的高位。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量存款,而商业银行还要为这些存款支付利息,承担了相当巨大的成本压力。
这说明商业银行负债规模受到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由于我国近年来GDP增长快速,存款负债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如今已经度过了飞速增长的时期,银行开始放缓负债的增长。从银行内部来看,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也影响着商业银行负债规模。银行内部管理体制越完善,商业银行负债规模扩张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负债规模扩张会受到制约。此外,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还受到人们的储蓄观念和同业竞争的制约。近年来由于负债的规模和质量其综合管理和监督的加强,负债体系逐步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负债规模增长放缓原因。
(二)负债的质量结构
负债质量结构影响着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结构安排,只是确保负债规模还难以维持银行的有效运营。在银根收紧的情况下,巨额的负债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因此质量结构优化至关重要。
原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垄断格局已被打破。随着金融自由化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也逐渐提高,主动性负债有了较大发展,资产证券化趋势加深,但巨额的不良资产、高昂的融资成本和单一的融资渠道,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无法实现多元化,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较低,存款链条一旦发生问题,即将面临严重流动性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适应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我国必须提高负债结构的质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适度性问题
适度负债是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稳健经营的重要条件。负债不足会使银行缺乏正常经营的资本,经营业务受阻,营运目标无法实现;过度负债带来的巨额的利息支出和机会成本,造成流动性过剩,也制约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而将负债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可以将流动性缺口降低到合理范围内,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选择恰当的负债途径,可以降低财务费用,提高银行营业利润水平。适度负债正应该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即以最低的成本、合适的方式筹集资金,满足稳健经营需要;做到做到负债规模和质量结构并重。具体措施如下:
(1)保持充足资本,紧缩信贷规模。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规定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等措施增加自有资本比例。目前国有银行存在贷款规模“超负荷”问题,为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可对其实行“零增长”。同时银行信贷资产呆滞问题严重,必须紧缩信贷规模,提高信贷使用效率。
(2)建立可充当商业银行第二准备的流动性资产体系。诸如短期贴现、担保贷款、短期拆入、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抵押等。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另外,商业银行要谨慎对待固定资产贷款,压缩、盘活旧的固定资产,严格控制新贷款发放。
(3)丰富负债种类,扩大金融债券业务,提倡金融创新。多样化的负债种类可以分散流动性风险,打破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严重依赖存款的畸形格局。而金融证券化是时代金融发展的趋势,各种金融债券的发放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资金来源,也可以调节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增加主动负债,提高负债流动性。
(4)组成资产负债管理精英团队,积极引进现金经验和技术,专门负责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评估和管理运作。引进学习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引进学习缺口管理模型。建立以利率为主要变量的资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程婵娟.银行会计学[M].科学出版社,2008.
[2]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