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的价值观,是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于自身价值的培养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挖掘,是学生接触历史,明白历史是非观,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有效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和社会情操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
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所在。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尧舜禹时代的氏族社会文化以及众多的发明,各个朝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又在鞭笞着当代初中生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他们能够在价值观中权衡得失,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二、价值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价值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价值教育的目标放长远,例如,在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逐渐认识并寻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主和法制,这种价值教育并非单独在课堂中提出,而是将其融入课堂当中,在许多课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三、价值教育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沟通
初中历史课的价值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不断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纠正,尤其是在历史观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教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但对于历史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德育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一直很注重后辈的德育教育。如今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社会品德、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成为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简称德育教育。然而,我国现在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离素质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处于应试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能力,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反思的地方。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教育,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以史为戒,以史育德。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我国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一、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的青少年,有更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表现出与其父辈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在这些条件下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膨胀。一些青少年自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纵容,致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容易冲动、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2)民族意识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社会多元化发展,青少年容易受一些不良行为或思想的影响,对社会对他人存在不理智的认识,缺乏民族意识或存在狭隘的偏激的爱国思想,表现为对国家和他人漠不关心,或对社会不满、存在偏激的爱国行为,如暴力打砸泄愤等。民族意识的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3)极强的功利意识。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思想还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风气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如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等不良思想充斥于心,变得极具功利性。
2.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青少年存在的的上述问题,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历史事件中折射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品德情操等,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了解我国古代的兴衰历程和近现代的改革发展,从中吸取教训和总结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从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史教学的德育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方法
1.科学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制定的,不同的章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并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教育。
2.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历史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采取多样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多媒体的应用、表演式教学、角色互换、演讲式教学等。另外,讲解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多样教学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将乡土历史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教育,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乡土历史教育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做事先做人,所谓的“做人”就是要有良好的价值观,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引导者,而课堂教育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平台。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解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对林则徐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进行评价,学生受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会高度认同林则徐的高尚品质,并心生崇拜,以此为榜样,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品德还未定性,这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德育教育是可以灵活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并注重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位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呢?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课堂 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完整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影响学生情感的各类因素的关注,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我国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和情感的培养。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情感体验。基础教育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情感教学。对初中历史课堂中情感教学问题的研究,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可以说情感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历史学科的情感教学具体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的活动中,着重突出历史的人文学科特点,充分考虑历史学科认知因素,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情感特征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历史学科的情感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融会教学的各个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数学效率,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历史课情感教学的特点
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丰富的教学素材。历史学科包含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历史人物,许多善恶分明的事件和人物可以为教学所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事件、人物善恶和成败得失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多元化的教学实施模式。历史学科本身由于具有丰富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授课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本学科的相关特点和情感教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具有更大的可操作和灵活性性,这是较其他学科的明显优势。
3.明确的情感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这些既定的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情感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
三、 关于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考
1.转变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的知识水平、教学观念、爱好、道德水准、兴趣等都可以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起到了直接影响的作用,对学生情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是影响学生情感培养的关键因素,历史情感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授课教师。教师只有将现代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教育活动的指南,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学习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指导学生采用发现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历史课的学习过程。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潜能发展观。潜能是学生发展和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历史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发展和成功是其自身潜能的表现形式和实现过程。授课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身存在的待开发的潜能的开发,历史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和利用其自身潜能。
2.创设情感教学环境。选择和安排适当的教学环境可以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风校风、师生人际关系等为内容的心理环境:教学中师生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平静的教学心境,为教师实施情感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开感教育资源。首先是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历史影片、历史音乐、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如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起到再现历史及相关历史人物,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作用,并且纪录片里都有丰富的情感素材,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历史情感与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这些音像资料,挖掘其中的情感素材。其次是各类历史遗迹,比如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等。这些历史遗迹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是历史人物品质的展示,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对学生来说是直观的情感体验。
4.通过积极评价增强学生体验。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形成相应的体验,需要被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不能合理的加以强化,就可能被淡忘,或者倒退,只有让学生对形成的情感体验进行反复,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初中生自尊心强,渴望肯定的评价,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给学生鼓励性、激励性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总之,授课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和善于利用丰历史课程的相应资源,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积极激发、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戴甲群.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科技资讯,2007(3).
[2] 孙继东.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育观察,2010(6).
[3] 范守凤.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0(3).
[关键词]学习态度;历史教学;初中;高中
通过多年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对刚从初三毕业升上来的同学,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作业马虎,不知不觉中养成随便个性,学习态度不严谨,深入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通过多年反思之后,我觉得上好第一课,从第一课寻找与初中历史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高、尤为重要。为了更好让学生把握好它们的区别,我准备了人教版七年级《夏商西周的灭亡》,先让学生复习这版块的内容。然后对照这高一第一课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比起两阶段的知识更有直接性、实践性、探索性。我用“你觉得两课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把握下面几方面来区分好初高中历史不同点,从而使教与学得有的放矢。
一、从难度看:初中简易,高中深细
初中历史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历史知识较为简要表述,使学生容易接受;高中则对知识点进行深化,详尽介绍知识点。我们选用第一课分封制初高中的内容:初中: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隶等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高中:周武王把……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对分封制内容的描述可见,初中的分封制权力与义务都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的内容对义务表述详尽很多,并且增加了诸侯国也要分封下去这个义务,这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初中是继承和拓深,没能把握这点,很难学得精历史。知道这个关系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变化,原因是高一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需要在知识和能力等多维空间上提升一个档次。这有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避免因为以前学过分封制这一内容从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经心。同时引导学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对深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这使高中的学习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预见。
二、从内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叙事:侧重于史实,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对于制度的内容、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则是详细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带而过。让我们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强化了统治,成为了强盛的国家。高中: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如设置官员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如果说初中要求知其然,则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现史实,高中则重在分析史实,利用史实。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利用史实来分析问题,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层次,学生应当加倍努力才能适应得了高中课标要求,从而消除学生随便应付心态。
三、从过程看,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
初中编排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它的特点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学生从先至后的认知特点。它综合性不强,时间好像一根绳子,一个个史实结在这根绳子上,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采取“模块+专题”的体例,它体现了大综合,我们的高中教学也就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对大数据、多史实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过综合,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当然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删减了“繁、难、偏、旧”旧教材中的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历史增添了许多趣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识,消除学生学习恐惧感,让他们乐学善学,自然从初中过度到高中学习中来。
作者:刘琼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科学出版社,2016.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但是由于多数学校并没有将历史课程列入的中考科目之中,或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这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历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激发起自我的爱国之情,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现今各个科目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高,学好历史,也可以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如语文、政治等。但事实上,有不少教师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历史课堂的枯燥、死板,学生无学习兴趣成为了历史教学的一种现状。所以,为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其主动去了解与学习历史。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
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反映了好奇心即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人的认识与情感密不可分,人在心情快乐时,感知会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活跃;反之,人处于消极状态则会使大脑变得不灵活,感知会迟钝。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跃、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主动学习,教学效率也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较为活泼好动,还处于好奇心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课堂一开始就要“有趣”,让学生觉得历史课也“很好玩”,进而有兴致去学习历史。因此,教师应开好历史课的“头”,因为良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心理特征,同时结合历史课程,将教材上较为刻板、枯燥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故事开头、歌曲开头、成语开头与诗词开头等。
以成语开头为例。初中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认识水平有限,加上历史的悠久,生活在现代的学生会产生距离感、陌生感。以成语导入的方式作为开头,可以使历史教学的死板、枯燥得以改善而变得轻松、有趣,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得以发散,学生就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刻地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可以将语文与历史科目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笔者首先向学生提问有关春秋与战国时代的成语如“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让其回答并就该成语进行解释。然后笔者再在此基础上展开该成语的来源与其背后的故事,接着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上。逐层渐进,学生的好奇心必然会被激发,注意力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如此,课堂趣味性就增加了,学习气氛也得到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内容就能很好地掌握,对后面教学的展开也有利。
二、观看历史视频,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现代教育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较之传统的一人、一课本、一粉笔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是更为直观、生动与形象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其积极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网络上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源很多,教师要甄选出符合教材内容的但又不失趣味性的视频。这样,方可调动学生的兴致。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中的“”时,笔者就让学生观看了1997年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又如教授八年的时候,笔者播放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如《抗日保卫战》《历史的天空》《集结号》等。观看之后,让学生讨论并发言,谈谈自己对抗日的认识。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历史是抽象的,学生无法看到与触摸到。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就不会因为历史远离现实生活而产生陌生感。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也有形象具体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促使学生树立起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伟大目标。
三、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开展多样的小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之中。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的活动有:小组合作做历史简报、演历史剧、观看历史视频“找茬”等。例如,做历史简报。首先规定简报的主题与内容如“盛世唐朝”,并提出评比要求(以内容、版式为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设计版面。随后在课堂展示、评比,先由小组阐述本小组简报的优势所在,接着进行小组互相点评、再是小组投票评选最佳简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所有的简报在教室宣传栏展出,供学生交流、欣赏。再如“观看历史视频‘找茬’”活动。为了让学生学会辨别历史,可以针对时下流行的一些“穿越”历史剧,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也“穿越”一回,让其找出其中的历史知识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如此,无疑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笔者还开展体验教学,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让学生实地感受历史。通过向学生讲述、介绍相关历史知识,以及布置学生布置学生写参观体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作业,如此才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积金,黄兆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9):91.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社会在不断变化,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这些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做到创新教育,是当下教育界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历史学可与其它的学科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是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历史沉淀的整合,它的内容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一些客观评论,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联系的整体。学习历史,要在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中的人物。
二、注重历史教学的创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是他们的明显特点。教师要牢牢掌握这一点,在尊重历史客观性的前提下,有意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辩论会和故事会等形式,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形成发散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例如在讲到“明清君主专制加强”这一课时,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的原因、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论对错与否,只要积极发言,都给与表扬和鼓励。
这样一来,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打开了。教学质量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讲授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于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内容,教师也要适当的进行延伸,不仅能丰富现行历史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的缺失,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这一课时,对于课本上一笔带过的“长平之战”,教师应抽出时间进行重点的讲述,从长平之战的残酷,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格局变换和社会背景,通过语言的描绘和多媒体设备的辅助,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面的道“道”指的就是学习方法。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变成“如何学习”。在当代社会,能够掌握自我学习方法的人才更容易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换。现代教学论中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将原来示范式的教学方法改为意义更加重大的学法,教师教会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就是为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世界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完全靠教师教授,根本不可能。所以,教师教授学法,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既是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响应了国家教育部新课改的号召。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的课堂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新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学生从原来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变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从原来的主体地位转变成辅助地位,成为了学生的主导。在这个新的群体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的任务。对于这样的教育群体,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显然更加受用。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不再带有压力地去学习,而是完全凭着个人兴趣去学习,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对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在各大学校中流行起来。这种新式的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初中历史教学手段,也为历史课堂增添了更多的乐趣,集中了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以前的一些繁琐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教学机构。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将学习历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是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使用新式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在心理学上来讲,是测定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创新能力是衡量现代人才的主要标准,而作为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发散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世界各国历史当中,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之间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强化记忆。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不能过多的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要根据本专业的特殊性,对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将创新教育放到历史教育的重点工作上,教师要精心的备课授课,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地做好反思和总结,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适合初中历史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道路,历史教师更要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才能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真正地在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木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注意问题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更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发挥网络的大信息量的存储与共享功能、探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整合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又可利于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终生学习
一、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它不同于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一般电子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合理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人们不仅要积极学习,而且要终生学习要想做到终生学习,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获得想得到的知识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将会极大地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教与学的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将由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等传统的学习环境进入一个由多媒体、与者和学习策略的积极探索者他们以平等、开放的心态,通过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归纳重点、提炼精华,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二、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必须合理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是一场意义深刻的教学改革(…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尤其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这就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无论内容、时间和形式都必须科学合理,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合理巧妙创设历史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活动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秦的统一》一课,学生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二)合理巧妙运用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证明人脑是有分工的:左半球负责语言、数字、逻辑等信息;右半球负责处理图象、模型、音乐等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像色于一身,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更加深刻(…把命运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心思为此努力,拼搏,不舍昼夜…)。
总之,我们应该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逐渐推广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传统教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作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真正会独立学习的人。
三、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需要优化
(一)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每个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味空泛的讲述,对于2008年参加历史统考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不行的,会片面的将历史理解为只是“背”。(…此部分内容已省略,详细内容由启发教育网提供,请下载后阅读…),初中历史的教学要适应青少年有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思维占优势发展的趋势,虽然教育理论流派纷呈,但重视教材的可视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丰富多彩的素材的认识上,却是趋于一致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大有裨益利用VCD、录像片、幻灯片展示各种图片,如人物像、地图、路线图、文物、古墓遗址等等,同时可以听到各种语音、音乐、音响效果的声音信息,将不变的史实转化为影视录像等动态情形这样突出的形象教学,有利扩展学生视野。
(二)体现历史教学的时效性
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历史的功用就在于对现实的指导。(…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上有一些制作优良的课件可下载借鉴;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历史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历史课整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既为历史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同时又推动了科学普及化的进程,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03).
[2]罗坚著.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
[3]马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层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4]唐乐莲.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5(12).
关键词:认知理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
认知理论指的是研究因经验引发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理论,它是与S-R理论相对立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早期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近年来,西方国家开始将认知理论衍生到教育中,认知理论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步入社会并进一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努力改变传统教育的过度侧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观念、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关注历史、尊重历史、思考历史、解读历史,同时学会更多沟通、交往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认知理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得以应用,实际上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意义突出。只有在认知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如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地图(包括地理位置、名称等要素)理解历史的变迁等。认知理论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应用的观点强调将学生的知识“外化”,即在不同的情境下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观点予以应用,运用相应知识理解其他一些特殊背景下的事件等。认知理论会促进学生借助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强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实际问题中的具体解决方案。认知理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认知理论引导情境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首创意识或行动
认知理论关于学习的经验指出,学习与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汲取知识,开展学习,能够让学生利用既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经验来链接或者同化新学习的知识,并用特定意义赋予到新知识中;若新知识无法被原有的经验所同化,则会触发一个“冲撞或顺应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对原先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使学生拥有更多首创精神。
以《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教学为例,不少学生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懂得对父母、对同学如何尊重,总是出现对父母出言不逊、对同学不满自己时则横眉冷眼的状况。教师可以在课堂设计中让学生自行表演一个“角色互演”的小话剧,让学生分成几组,当他们扮演掌上明珠时似乎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但当他们扮演“父母”或者“受到打击的同学”时,就会发现这种伤害是如此之大,连他们自己也承受不了,这时候可鼓励他们讲出自身的愧疚、不安。有同学甚至提出,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与感恩,建议同学们每个星期给父母洗一次脚,将温暖传递,让自己对父母的劳动有所回报。这时候全班同学都积极响应,提出更多对自己的要求。也有学生指出,应走上街头宣传等。这一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情境创设,成为学生心灵转变的内在催化剂,让他们改变了原来养尊处优的观念,也更乐于去努力调整自身。
二、利用认知理论强化情境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协作式学习”的理解度
认知理论还强调学习对象和环境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十分关键。学校教学中,学习对象并非孤立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十分必要且重要。
互助学习、协作学习可以用如下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某一理论、观点、思想进行共同讨论,或批判或赞同,先在小组内部进行争辩协商,达成一定的趋同性意见,接着相互之间就特定问题提出小组研究的成果,并指出这一成果的依据、依赖的材料等,最后再彼此协商,实现群体共享所有学生的智慧与思维的目标,实现共同协作学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认知理论促进情境教学,有助于以学定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认知理论是研究学习的相关理论,它强调学习的效率与效能,通过认知理论促进情境教学,进一步“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中,各种工具都可以利用到教学中,为“学”服务,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应做到将教学工具的演示权、讲解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掌握更多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获取渠道,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