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类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25-02
一、引言
作为一门注重应用实践的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但随着就业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企业迫切找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需求变化的速度,究其根本,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失或者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学科竞赛是在某专业领域内,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选定相关主题,以竞赛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相应的学科竞赛兼具社会性和理论性的特点,竞赛往往将社会工商类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竞赛主题,基于此,学科竞赛将趣味性和竞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反思理论的深层含义。通过竞赛,可以为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做前期铺垫。
二、工商管理类学生参与比赛现状分析
以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基础类竞赛和专业类竞赛,基础类竞赛主要为与基础课程有关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专业类竞赛主要侧重于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如创业计划类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管理决策类有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类有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基础分析类有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在这些竞赛中,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奖项。
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情况为:“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营销策划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一等奖(2014年);“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品牌创意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三等奖(2014年);第八―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省总决赛二等奖(2012―2014年);第四届“东华杯”全国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一等奖(2012年);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二等奖(2012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晋冀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
除以上获奖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参与了许多省级以下的以及校级的学科竞赛,如市场调研大赛、管理学案例大赛等。通过不断推进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稳步扩大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三、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作用
1.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从实用角度考虑,竞赛主题一般都是与企业实际密切相关的,旨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如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以“哇哈哈”为冠名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通过对“娃哈哈”企业真实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销售实施,参赛人员加入到真实的企业市场营销中,将课程中学习的营销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切实为企业培养具备营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竞赛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在竞争态势下存在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激励,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创新,从理论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主动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碰撞有了创新,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碰撞出新点子。但创新能力不仅是碰撞出点子,而是将点子通过团队整体的分析、策划,实施、评估,将点子最终落地,这一系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将其灵活思维落到实处,从点子到实施结果,有始有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参赛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了学科竞赛,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要走入工作岗位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输出方向可以有很多,如:人力资源类、财务管理类、物流管理类、运营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企业信息化类等。学生只是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就业方向和岗位的内容和要求的感觉比较抽象,而通过参赛,预先体验未来就业中的职位,可以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如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中,学生在做决策过程中,模拟扮演了企业中专业管理人员的角色,可以更真实、更直观地体验企业决策,并在竞赛中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毕业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更注重实践结果,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模拟经营类和实践经营类,都会考察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赢利能力决定着比赛是否继续进行,而企业以赢利为主要目标,整个比赛经营过程都充满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在符合竞争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学科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大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运营,团队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对应着比赛企业中的不同岗位,企业运营的特点是,统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惊醒决策,以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都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工商管理学科竞赛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其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保证教学教育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说明,高校培养的本科生,是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是工商类企业,其中,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类企业的需求比较大,而这些企业需求的岗位大多集中于行政岗、人力资源岗、营销岗、运营岗,策划岗、物流岗、销售岗以及公关岗位等。
市场中需求的岗位,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都有涉及,对于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在开展的比赛和未来可以开展的比赛基本上覆盖了企业岗位的基本内容。基于此,本文构建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的基本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发展快速,目前成为过半高校普设的专业之一。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是社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更好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明显: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由于自身条件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标准,就业困难,出现了相对“供大于求”的局面。据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为2014年度预警的本科黄牌专业,属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人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通过对就业市场进一步分析,出现供需矛盾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对工商118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以往对量的需求巳经转变为质的需求,对学生就业行业与职业岗位提出双重适应性要求。而高校却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仍按传统“大一统”培养人才模式进行,学生就业适应性没有跟上时展变化。因此,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从社会需求分析
1.对行业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划分,如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由企业或组织组成。
我国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经济新常态发展变化与企业自身发展,决定了社会各行业企业对工 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有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等。二是不同行业对同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多样性,如石油化工行业、房地产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内涵不同。三是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不同,如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他们均有各自的用人标准。
社会要求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懂行的。但这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几乎没有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育意识。以往这种行业的适应性,是在学生毕业就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的,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现在社会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具备这方面行业知识,以增加行业适应性。这无疑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职业岗位适应性人才的需求。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特定职责和相对稳定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进人企业部门为战略规划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其中’战略规划中心负责对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协调,属于综合能力的应用,一般可作为学生就业后一定时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生产管理中心设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采购管理等岗位,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要求,是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体系为:一是专业技能,是指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即学生就业后从事具体工作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岗位职能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物资采购与管理等业务能力。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二是发展潜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从事该专业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积累,可以培养自己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质量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价值链管理能力。三是职业素养,影响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是某一行业的某一职业岗位,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增加就业的适应性。
(二)从高校供给分析
1.缺乏行业的适应性。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专业细分日益强化,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进一步细化为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财务专业等,一定程度上在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不同细化专业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行业不适应问题。在满足不同行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同一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即使一些行业性高校在这一方面也做的相当不够。高校注重培养通用性人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层次、需求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共同趋性,人才培养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2.缺乏职业的适应性。一是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内容的安排上也关注全面,而忽视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又不会”的感觉。二是对发展潜能挖掘不够。注重单科学习,忽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关联较少,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与职业岗位结合度较低,没有起到明显的实践效果,职业适用能力较差。三是职业素养仍需要加强。特别是事业心、责任心不够,抗压、抗打击能力较弱。
二、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视角研究本科工商管理专业(非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就业适应性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其应用价值对不同类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其他专业具有可借鉴性。
(一)新模式培养目标
新模式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个体就业差异,围绕行业与职业岗位定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诚信品质和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发展潜能,能够在特定行业企业中从事生产组织与管理、经营计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打破传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为导向,突显特定行业与职业定向与能力要求。
(二)新模式培养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在四年培养期间同步进行。行业适应性过程可分为对行业再认识、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行业实践适应三个阶段。职业岗位适应性过程可分为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培养、职业岗位实践适应三个阶段。培养过程中重点是做好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就业规划和课程方案设计两个方面。
1.就业规划。就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工作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贡献和成就期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时应已完成就业认知及就业导向、就业试探任务。大学期间应进行就业规划制定,完成就业准备,迎接就业安置与未来职业发展。分年度规划如下:
在一年级,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就业规划方法及技巧,学生结合自己兴趣专长,设计撰写本人的就业规划。通过一年时间完成行业再认识与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初步培养。在二年级,组织开展学生就业规划评比,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点评,确定方案可行性,递交完整详实的就业规划书。完成行业分析选择与确定,完成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工作。在三年级,完成行业知识的理论储备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学习。在四年级,利用实践教学完成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就业适应,为毕业就业做好全部心理与能力准备。毕业前期统计学生就业协议签署情况,进行总结。毕业就业后分阶段进行信息反馈。
2.课程方案设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将行业与职业岗位特色上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工具技能课程。
在一二年级接受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课学习。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课,含政治思想、外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等;二是专业基础平台课,含管理学、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战略管理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教育,含就业规划、产业与行业分析、职业与岗位认知等课程。
三年级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培养。在实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下,在此阶段明确分流专业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可分为三层次:一是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课,含生产运营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物流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管理方法等;二是发展潜能课,含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行为学、商务策划、产品研究与开发、管理沟通、企业管理专题、企业资源计划(ERP)、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三是行业与职业岗位适应课,拟开设行业与职业岗位专题课,对特定行业与职业岗位为进行研究,并撰写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这一时期课程设计上重视专业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培养。
四年级原则上不安排理论课程,以安排生产实践、毕业论文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学生应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方式,在企业实习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具体岗位工作。实习报告与实习岗位相结合,分析岗位特征,研究岗位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毕业论文选题主张与学生就业所规划的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相结合。这一时期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
(三)新模式培养方式
行业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通过产业与行业分析课程学习来了解行业。二是利用家庭成员、公众、社区等相关群体帮助进行行业分析与选择。三是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或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行业信息,做行业动态研究。四是组建行业兴趣学习小组,对行业市场深入分析研究。五是进行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增强行业适应性。
职业岗位适应性培养主要方式:一是采用工商管理专业适宜的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商务报告、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商务谈判、经营实战等。根据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注重引导与启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于个性的学习。二是实验教学实训,利用单科目与综合性教学软件,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性。三是利用见习与实习从事专门职业工作,切身职业锻炼,体验岗位,弥补不足,以良好状态就业。四是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通过课程实践、企业导师、讲学等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五是建立导师制、本科生业务指导委员会等形式的行业与职业岗位指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学术、课业、发展等各方面咨询和指导。
行业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适应性两者互不可分。因此,综合使用各种方式,对学生增强就业适应性效果更好。
三、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与企业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信息与机会
用人单位更倾向选择有实践经历的毕业生,新模式正是基于在这种社会需求建立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良好的实践锻炼学习。这对社会与企业提出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新要求。因此,社会与企业应增加一项工作,按照行业与职业岗位类别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实习与就业信息。用人单位需要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拓宽用人理念,为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提供积累社会实践的实习机会,使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人职匹配。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行业企业方面的办学特色优势
高校办学特色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是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优势特征。石油类、建筑类、医药类等各行业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的需求差异,培养特色化明显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发挥竞争优势。行业高校应对学校本身进行准确定位,将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融人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主干专业渗透到工商管理等非主干类专业,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优势。非行业高校也需要依据开设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区域行业企业的依托与优势,加强人才培养中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如陕北成为我国重要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其实除了中国以外,西方的旧学说旧手段何尝不是如此。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组织与控制管理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关键要有教学管理制度的保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一是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组建、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各院系之间合作,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学规划管理,做好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个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规划、校企合作规划等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探索建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广范开展以行业与职业岗位划分的学习小组活动,有针对性培养人才。四是加强控制与评价管理工作,使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可按既定目标运行。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重构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03.9;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57-04
一、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将这种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和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对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水平,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36份,回收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问卷分为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两部分,问题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等方面,最后设计了关于实践教学如何改进的主观问题,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尽管83.82%的学生都认可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并不高,52.2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和几乎没有,仅有10.29%的学生选择了较高和很高。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这一项,只有8.09%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47.06%的学生认为一般,44.85%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这就显示出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归纳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而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胜任工商企业管理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制订培养目标。但从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师生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仅仅把它当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去完成,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二)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合理
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够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不够,二是实习环节的时间设置不合理。教育部在2007年的文件中已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1]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应提高到20%-25%。[2]从广州大学2012年最新修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来看,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总学分是26分,占总学分的15.9%,虽然达到了15%的基本要求,但比重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专业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都安排有相应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均为2-4周。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无法完成预期的实习目的,有些学生希望将实习和寒暑假进行衔接,以延长实习时间。根据一项对企业的调查显示,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生至少需要2-3月才能基本熟悉和适应企业的管理流程,因此每学期2-4周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2]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多样化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别比较丰富,开展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在调查中显示,目前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选择比例较高的是案例教学、专业实习及场景模拟,而学科竞赛、课程实训和课题研究选择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参加过的校外实践教学类型主要是校外兼职和专业实习,而以上的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发起人主要是学生自己,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74.27%的学生认为所参加的这些校外实践活动与本专业关系不太密切,51.47%的学生认为自己从实践教学中得到较大收获,而48.53%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由此可见,目前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校内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校外的专业实习,而专业实习又由于师资的不足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而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即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老师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指导,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在学生实习单位的寻找、实习内容的安排和实习过程的指导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对分散实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措施,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四)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不够明确具体
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形式确定后,还应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目前的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如课程案例讨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学科竞赛等环节都有较为明确具体的实践内容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但校外的实践活动,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没有相关的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手册等文件帮助学生了解实习的内容。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在企业实习期间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应用所学过的什么知识点,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没有较为明确的实习目标和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指导,也是造成实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五)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按照预期目标完成。目前,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和方法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但校外的专业实习评价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采用五级制给出,但评级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仅仅根据学生实习后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作为评价依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建立标准统一、方法科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根据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和满意度较低,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想法,通过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构建了全新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该体系包括目标、空间、手段、时间和评价五个维度。目标维度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对能力培养的需求,综合制订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并将此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分解为各实践环节的子目标。空间维度是指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从空间上要向课堂以外延伸和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的空间维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空间维度与手段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空间有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又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内独立实践环节等,而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需要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序进行的。空间维度和手段维度还需要时间维度来进行整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化。最后的评价维度是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种实践教学手段进行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并能在目标出现偏差时及时调整目标。
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分析
(一)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排序,依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先进管理思想和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2]而在“专业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协调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应综合考虑市场或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对自身能力及素质培养的期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循序渐进,是分层次、分阶段来完成的。根据学生所处年级、所学专业知识制订不同的子目标,每个层次的目标依次递进,使学生的能力呈现递阶提高,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3]
(二)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效果不佳现象,应加强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及完善。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核心课程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大纲,编写实习手册和实习指导书,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着重了解和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点以及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加以明确。如果学校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则需要在实习指导手册中明确实习基地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应提供的条件,使校企合作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了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指导,再辅之以问题型实习考核方式,即在实习之前根据不同的方向设计出不同的实习问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都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在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中进行汇报,这样学生既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又有明确的实习内容为指导,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分散实习效果。[4]
(三)系统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间
在实践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综合”的方式,进行时间维度的设计。如课程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以与课程学习同步进行或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某些知识点或某门课程进行设计。而综合实训、模拟竞赛、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则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开展。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适当将开题时间提前,这样便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校外实习时间的设置,一般学校都会有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实习方式因其目标和功能不同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所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认知实习是让学生对企业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参观为主,时间可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间为1-2周。生产实习则是一种参与性的实践活动,应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设置,让学生参与或是模拟企业的运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后续学习和毕业就业打下基础,因此设置在大学三年级,时间为4周。而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已经找到工作,毕业实习期实际就是学生在新单位的试用期,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一举两得。因此毕业实习时间可从大学四年级的寒假开始,时间为2-3个月。[1]
(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
在实践教学手段的设计方面应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常用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等形式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实战演练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类似于挑战杯、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等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实习的安排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实习形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实习活动,如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实习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岗位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毕业实习则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做好实习监管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从事一些校外兼职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监控和反馈。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测评所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加以纠正。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于校内和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相对比较完善,而校外实习的评价方式由于学生过于分散,导致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过于主观,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实践教学评估方式有四种,即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和综合式。[5]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日常情况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如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等。成果式评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最终成果,如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来检验其实践教学效果。为确保学生提交成果的真实性,还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来加以辅助。取证式评估是以学生通过实践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认证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估则是指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表现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可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式来改进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同时,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借鉴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中的360度绩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实习企业、指导老师、客户等多方面的评价,以确保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论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目标、空间、手段、时间和评估五个维度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2] 夏文莉.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2008(12):44-45.
[3] 曲立,刘宇,葛新权,金春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28-230.
【关键词】社会资本 大学生创业 认知研究
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比2009年增加52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创业日益成为部分大学生毕业时的重要选择之一。国家、社会和高校也采取多种形式和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8年的调研结果显示,近43%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了工商管理类创业行业。因此,本次调查通过各学生类别、各学历层次和各学校类别之间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的概念的理解和看法,分析了各类人群在创业方面的表现、社会关系在创业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以及社会关系对创业的促进作用等,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今后更好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课题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答卷20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4%(见下表)。
调查结果分析
对“大学生创业”概念的理解。应届生和历届生认为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行为和能力、毕业生自己做老板这三种情况都算是创业的表现,比例分别为35.49%和28.82%,新生在这项的比例为39.77%。同时,历届生已经进入社会,或多或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社会网络,对社会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更倾向于将“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行为和能力”理解为创业。由此,高校和相关部门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人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生创业。
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于大学生创业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高校在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中存在同质性,或者虽然采取的措施各异,但取得的效果不存在明显差异。
创业观念的形成时期。在被调查的新生中,有50.9%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有了职业选择的想法,78.9%的应届生到了大学期间形成创业意识。这表明随着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剧,学生越来越早地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并逐步将创业列为自己的就业目标。
创业观念来源渠道。学生形成创业观念主要来源于父母和朋友,近44%,这说明,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创业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自主创业可能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数据分析表明,缺乏启动、发展资金,缺乏市场经验及指导,学生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社会关系是大学新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比例分别达到26.90%、25.88%和24.34%,合计77.12%。这也就要求高校和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的同时,应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应的经验分享和指导平台,条件允许的,更应该为创业者牵线搭桥,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迈好创业的第一步。
应届生对比新生而言,三种因素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比例分别为26.10%、23.02%和20.91%。这表明,通过高校和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软硬件环境,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困难。
历届生的观点较在校生有明显差异。他们认为的困难排序依次为:缺乏启动、发展资金(24.90%),学生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社会关系(20.79%),缺乏市场经验及指导(19.34%)。显然,许多在校生创业者属于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并且他们认为获得高校和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和指导是理所当然的;而历届生创业者不仅是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经验,他们认为自主创业属于个体志愿,其他机构提供的支持和指导并非理所当然的。
学校层次分类的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211工程院校,创业资金专项拨款将明显多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因此211工程院校的学生认为创业首要困难原因是学生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社会关系,而非资金因素。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认为创业首要困难原因是缺乏市场经验及指导,这是由于他们大学阶段的学习侧重于实践,因此对与实践最相关的市场经验及指导最为关注。
求助方式。针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53.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向关系密切的同学或朋友求助,32.44%选择了父母或亲属,选择向老师求助的有9.08%,其他占4.86%,包括向创业过程中结识的人求助,向相关部门负责人求助等。可见,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友情、亲情是最重要的情感关怀来源,也是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各项关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三种类别的学生之间在对于“是否了解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这一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从均值差来判断,在此项调查中新生(17.5%)
211工程学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所了解的比例分别是25.6%、32.4%、37.8%。其中,211工程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显著性水平达到0.013和0.05,这说明211工程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之间对这一问题认识存在显著差异。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学校在政策宣传上的力度、广度、频度等有关。
创业政策对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作用。应届生和历届生之间在对了解相关政策对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作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而新生与应届生以及历届生之间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和0.001,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差这一项来看,新生与应届生均值差为-3.23,新生与历届生的均值差为-2.84,二者均为负值,这说明应届生与历届生相对于新生而言,对于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偏向于消极的观点。
学生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看法。统计结果显示,应届生和历届生之间在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而新生则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讨论与建议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信息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教育而形成新的稳定性教学体系。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包括:信息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一般比较丰富,学生要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比如多媒体创设问题,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计算机辅助学习,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条件收集资料,提高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教学过程由原先满堂灌学习知识演变成运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精神等。
二、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够了解到人力资源开发和运用中各流程与要领,从而可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对于抽象性知识会感觉到难以掌握,这时需要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的目的。从信息化教学特征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交互讨论、资源共享的学习新环境,构建发挥教师主导性、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职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笔者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依据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1.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案例教学
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模式应用比较广泛。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相对动态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典型案例情景中学习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在信息不完备的状况下也能做出判断,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比如在学习应聘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应聘现场,安排学生扮演面试官与求职者,让学生独立完成简历制作,学生亲身参与到面试过程中,学生在模拟面试过程中学习怎样把应聘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为将来就职面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讨论教学
老师将全班学生分解成几个小组,同一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别讨论,然后全班共同讨论。全班共同讨论时,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全班学生思维进行撞击与交锋,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讨论的答案多元的,老师可以有意引导,让学生查阅参考文献,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不同答案。在信息化教学中,老师在网络环境中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可以运用QQ、微信、BBS等工具组织讨论。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讨论组中,讨论的话题是有关招聘素质要求,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化沟通工具展开讨论,老师在线监控讨论,及时引导以保证讨论的进程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采用讨论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批判与追求真理的作风。
3.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平台教学
1高考志愿填报表是什么样的
2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一、专业优先
这种方法就是把专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适合对某一专业有浓厚兴趣和对自己未来职业有明确规划的考生。
这种方法必须把第一志愿(A志愿)作为重点来考虑,如果填报得好的话,第一志愿就会被录取。
在填报第一志愿时,必须采取稳的方法,就是你的位次比要填报的学校的这一类专业近几年的录取的最低位次要高一些,这样被理想专业录取的机会就很大。
在专业选择时也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只要是一个学科的专业其实所学的课程相差不是很大,比如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经济类,一个学科类别下有很多专业,但所学内容差别不大,所以在填报时只要是一个学科类别的都可以。
如果上大学后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满意,到考研时再重新确定自己想学的专业方向也是很容易的。
在使用这种填报方法时,要仔细研究学校的招生计划,尤其是外地学校,招生的人数较少,专业也很少,有些学校的招生专业都很相近,这种学校的志愿就比较好填,完全可以采用冲的办法,因为不管被哪个专业录取都可以接受。
采用专业优先的填报方法,一般来说,学校的层次需要适当降低,因为很多学校录取的最低分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相差很大,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专业优先的填报方法对填报志愿的人要求较高,要求掌握学校每个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可以请专业人士帮助。
二、学校优先
学校优先就是以自己的成绩尽量能上一个层次更好的学校为原则,适合那些分数较高,对专业不是太挑剔的考生。
因为高分所对应的大学都是名校,一般来说,这些学校的专业实力普遍较强,不管学什么专业,毕业以后都能找一个不错的工作,因此,学什么专业都可以。
这种志愿的填报方法一般采取“冲”、“稳”、“保”的办法,可以选择两个甚至三个比自己分数高或者接近的学校作为“冲”的目标,然后选择两个比自己分数稍低的学校,作为“稳”的目标,最后选择两个比自己分数明显低一点作为保底。
这种方法不太适合分数比一本线高不太多的考生,因为这个层次的部分学校(尤其是本省学校)专业实力相差很大,有些专业纯粹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设,专业实力很差,就业情况也不好。
比如这些学校开设的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英语等专业。
如果你采取院校优先的办法,很有可能就被调剂到这些没人愿意上的专业,毕业以后就业会存在问题,但是,由于很多考生和家长对这一情况不是很了解,被这些专业录取后进退两难。
3填报高考志愿的流程
1、如果是一本,高出一本线多少分,如果高出10分,请写一个+10。
2、如果是二本,高出二本线多少分,如果高出二本线30分,请写一个+30;同时看一看低于一本线多少分,如果低5分,请写一个-5。当然,写这些数字的时候,记得批注一下,分别是属于我上面说的哪个项目。
3、注意,有些省份已经取消了三本,所以所谓的二本线其实是往年的三本分数线(如四川)。那么你们需要多做一步工作。找出三本还没有取消的年份里二本线和三本线的分数差,以及一本线和二本线的分数差。
例如,四川省在还没有取消三本的时候,一本和二本的分数线差距大约是70分,而二本和三本之间的分数线差距大约是30分。而我们已经知道,今年四川省理科的所谓二本分数线(实际上是往年的三本分数线)是453分,于是可以推测出,如果三本还没有取消,那么三本线肯定还是今年的453分,但是二本线应该是在480分到490分左右的样子。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上海市人事局特别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植政策。上海人才发展资金将向创新创业大学生开放,并专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资金,资助额度为5万―20万元人民币;并给予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办理人才引进、人才居住证的优惠政策。
同时,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实施24小时人事、人才服务响应制度,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优质贴身、保姆式的服务。
重庆:大学毕业生“一次办照,终身免费”
重庆市将加大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资金支持力度,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8万元的小额贷款。另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实行“一次办照,终身免费”的零收费政策,全部免除登记类、管理类收费。
天津:无偿入驻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至两年的免费创业场地,同时提供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由市就业资金给予房租补贴,根据入驻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数量,每人每平方米每天补贴1元,每人最高10平方米,每个企业最高补贴60平方米。未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市就业资金按同样标准给予企业房租补贴。
广东省:对优秀创业项目
给予20万元补助
近日广东省出台相关扶植政策,其中内容包括,入选广东省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的,一次性给予5万―50万元不等的资金资助;对高校毕业生优秀创业项目给予5万―20万元的资助;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或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创业,可一次性申领应享受失业保险金。
湖北:在校生创业可申请扶植金
相比往年,今年湖北省将扶植政策的对象扩大到在校生。根据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及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分别给予2万元―20万元无偿资金扶植。
吉林:享受3年的税费减免政策
在政策扶植方面,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2年内免收劳动人事费,比照灵活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不超过3年的社保补贴政策,并免费享受创业项目、创业培训、信息咨询等联动服务。毕业2年以内符合规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微利项目经营的,可在创业地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扶植,以及3年的税费减免政策。
江西:毕业生个人创业贷款提高到10万
对于符合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条件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50万元。除此外,省本级还安排10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专项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还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另外,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根据创业者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创业情况,按规定给予人均1000―
16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
浙江义乌:扶植政策年限放宽
义乌市政府出台的扶植政策主要针对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985”、“211”全日制本一类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以放宽到5年。
高校毕业生在义乌注册电子商务、商品采购等国际贸易产业链试点行业公司,“资本零首付”,注册的公司在成立后3个月内缴纳不低于20%的注册资本(不低于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就可以,剩下余额2年内交清。
浙江温州:高校毕业生可“零首付”创业
放宽了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规定高校毕业生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内资公司可以申请免缴首期注册资本,即“零首付”创业。同时还放宽了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经营场所的登记条件,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可试行“一址多照”;对在各类专业市场、农贸市场从事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可由乡镇管委会向工商部门出具其住所经营场所统一规划经营的函进行备案。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30万元,期限不超3年的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还可据实给予全额贴息。
福建宁德:可向公务员局
申请15万元贷款
根据市公务员局近日出台的《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受理银行为福建宁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5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贷款利率为同类别贷款的利率下浮3个百分点。采取保证类贷款,贷款金额在2万元(含)以下的,申请人需提供一名保证人;贷款金额在2万元(不含)以上的,申请人需提供二名保证人。
从黑龙江省人社部门获悉,从5月起,哈尔滨市高校毕业生开办“网店”,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个人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成功后可二次申请10万元小额贷款;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合伙经营企业,可给予创业者人均10万元以下、额度最高不超过7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河北邯郸:初创业就给5000元补助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46
当在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有助于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激发创新和创造工作机遇的重要动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增长、就业率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方法。近十几年来,国内电子商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前期投入少、操作相对简洁、门槛低等优势。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创业的理想选择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电子商务创业作为个人走入社会就业或在校创业尝试的首选。可是因为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条件和基础,例如不懂妥协、缺乏团队精神、角色关系处理不当,缺少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技能,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事,导致看人不准,缺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最终造成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因此,加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的基本素质
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文献已有不少,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美国白森学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管理学专家威廉?D?拜格雷夫把优秀创业者的基本禀赋归纳为10个方面:理想、果断、实干、决心、奉献、热爱、周详、命运、金钱和分享等;国内学者苏益南(2010)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并且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模糊理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李芳凝(2011)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个性特征、??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孙金豪(2016)提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知识。这四个基本的创业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综合以上几位学者和其他文献关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认知还不够统一,即使现有的文献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创业素质培养,而针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素质培养的文献还很少。本文在现有参考文献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创业的特点,重点从技能、管理、营销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网店建设的技能素质
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是指利用互联网向客户提品或服务并获取收益的一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虽然不向传统创业需要找一个固定的营业场地,绝大多数是利用目前一些成熟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创业。但是,这并不等于电子商务创业不需要任何技能门槛。因为,电子商务创业是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商务活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网店装修、简单的网络故障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等信息技术基本能力,恐怕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会举步维艰。因此,无论是在PC端开设网店,还是利用各类移动终端开设个人微店,首先要学习一些最为基本的网络、计算机和网店装修基础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电子商务创业能够取到成功、减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必须要掌握一些电子商务创业的基本技能素质。
1.2 网店团队的管理素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线上的创业形式和线下传统企业一样需要经营管理,对个人网店经营的产品、物流、筹资或融资、合作伙伴、团队成员等等要素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这些都需要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在传统管理学教科书中,通常将管理职能定义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事实上,在今天以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的信息社会当中,电子商务创业者除了应该具备以上五大管理职能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基本素质,能够对网店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电子商务创业者在创业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3 网店运营的营销素质
市场营销是指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或服务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通常主要是指企业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由于电子商务创业是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完成商务活动,而且第三方平台上通常已经创建了成千上万家类似店铺,彼此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创业者的店铺不能及时获得流量,可能就会被淹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无人问津。在当今信息传播非常快速的社会环境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特别是对于网络创业,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创建自己的网店,都需要创业者及时将网店经营的产品或服务传播出去,创业者的营销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素质培养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是具备高学历、高素质的典型代表群体,在他们身上还具备年轻、热情、敢于冒险的创业潜质,对互联网具有非常熟练的使用经验。因此,电子商务创业他们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电子商务创业毕竟不是简单的上网,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技能、管理和营销素质,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阶段,提出了课堂平台学技能、模拟平台学管理、实战平台学营销的“三平台”模式。
2.1 课堂平台学技能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技能素质,具有时效性强、效率高和针对性强等优势。例如,本人连续开设多年的一门课程:《电子商务实用软件工具》,就是针对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掌握一些电子商务中最为常见实用的软件工具。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辅,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开放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性视觉营销思维训练,强调实践操作;以实例进行教学,并演示实例得到的过程,有针对性的练习网店中的促销主图、详情页、店招和店标等常见制作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适应电子商务创业的技能需求。
2.2 模?M平台学管理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管理素质的培养,可以考虑使用许多高校已经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创业之星”、ERP综合实训等模拟培训软件平台,通过“创业之星”创业模拟平台,让创业者通过一个完整的制造型企业模拟经营过程,从市场客户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环境配置、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业务环节全方位培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潜能;另外,还可以通过“金蝶ERP”软件平台,培养创业者对公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创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创业过程中能够快速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3 实战平台学营销
市场营销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但是,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掌握不了营销的艺术和精髓。对于电子商务创业者营销素质的培养,必须要在实战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不断总结才能逐渐掌握营销中的技能技巧。近年来,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笔者所在学院每年都有企业找上门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大赛,有的是结合企业产品撰写市场营销方案,有的是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在网上销售企业提供的产品。这些具有实战性的企业平台,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熟悉了网上开店的具体流程和网店管理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使他们充分认识营销对电子商务创业的重要性。
3 提高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素质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
3.1 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抓培养方案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深植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创业教育分植于培养方案中的不同课程类别和培养环节,以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两条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许多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为主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更高、更深层次,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进行整体的教学规划设计,使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提升;另外,也可以采取创业教育课程包的形式融合到专业教学计划中,例如人民大学开发的“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创业课程包,就是一种非常灵活、务实的创业教学形式。
3.2 重视培养综合创业素质能力的实训教学建设
综合实践教学通常是在大学高年级专业学生学完多门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综合知识或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培养。目前,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ERP综合实训》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践课程,该课程通过“创业之星”、“战略管理”和“金蝶或用友ERP”等模拟创业管理和信息化工具软件平台,以不同专业同学混合组建一个创业公司团队(通常8人一组),然后模拟运营一个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包括市场调查、产品研发设计、厂房配置、设备和原材料采购、人员招聘与培训、市场开发和资质认证等各个流程都需要团队通力协作、自己做出判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创业管理素质。这种强调多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提倡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开发课程应该成为今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