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古诗词范文

中秋古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秋古诗词

第1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一、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四、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

(唐·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五、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西九*),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六、最感伤的中秋诗词——《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七、最著名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

(宋·苏轼)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八、古诗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5《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第2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美学 进程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强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师生双向和谐体验古诗词的活动,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情绪体验。古诗词教学应该成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从而达到一种追求美感与美化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教学受众的美感是美学化进程里的关键一环

古诗词美学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给学生美感,美的熏陶,感染和体验,从而提高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古诗词在审美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学生的能动的审美,没有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古诗词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唤醒学生的审美心态,根据美感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启发,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

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应有情感的参与。“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就得不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美就美在一个“情”字上,它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感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方式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火花,使学生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与字里行间的感情中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

在古诗词美感教学操作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如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在屏幕上展示青灯孤月下慈母缝衣,殷殷嘱咐母子离别,异乡望乡思母,残月念子归乡等配乐画面,极其生动的创设了该诗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想象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层次发展。使学生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二、施教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上必须为美学化进程提供质量保证

古诗词的精炼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一章。从诗三百,到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饱含感情的作品,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其情真挚动人。面对着优秀的文化财产,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教好它。因此在古诗词教学里需要教师的提供多种条件和措施来完成美感的教学。

从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来看,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应自由驰骋,应有开有合,控制适度,收放自如,优化语文古诗词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古诗词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要增强感染力,使学生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要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就形式而言,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美,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不乏于教材。罗曼.罗兰说:美是到处都有的,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对美的发现。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教材中捕捉和发掘美育因素,借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重视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熏陶感化美的作用重在教者。

三、诗歌教学美学化的形式是架在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要把握走入古诗词教学的方向。诗歌形象的方向。“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体验,一般暧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体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需要寻找学习诗歌的语言的途径。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那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地雄奇景象。同时抓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趋向。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四、诗歌美学化教学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语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学生真正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活动的行为,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的历程》2001.3

第3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少,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们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咀嚼后的强行灌输,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探究理念中,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此中所言之情仅是一个离家在外的男子对在佳节对亲人的思念,缺乏对国家,民诗人个人命运的思索。这应该是一个误区,此乃因不详苏轼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词人抒怀:“我欲乘风归去,又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其中不乏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所以研究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之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3、抓住诗歌意象鉴赏诗歌。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乌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第4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在《龟虽寿》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曹操在萧萧寒风中,凝视远方,雄心壮志如烈火般在胸膛燃烧,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佳节,望着明月,耳边回荡起这熟悉的曲子。细细品味这首词后,每个人也许同样会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而当时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他是否猛然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道理呢?

那位文采出众的帝王,国破家亡后,被幽禁在寂寞梧桐深院里,归为臣虏,最后带着那 “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抱恨长眠。且不说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但他的词却成为词中“神品”。他的悲哀与怨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五代十国,流过千年。至今我们还能听到南唐后主在低低吟唱,如歌如泣,还能听见长长的一声叹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时,我仿佛也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哀鸣与叹息。

诗词是无法唱出来的歌,也是无法弹奏出来的曲,但却依旧婉转动听。它不能用耳朵来听,只能用心去感受;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古诗词中体会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人生中离别的孤独与思乡的惆怅;体会到了爱国者的豪迈与怀才不遇的无奈。中国千年的文化就这样被古诗词含蓄地吟唱出来,一直流传至今,使我感受到了那里面别样动人、永恒的旋律。

写后札记:

我刚能说话时,就被妈妈抱在怀里,一句一句地教我念古诗,可当时也只是稀里糊涂地跟着念,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韵味,我便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已经能背诵许多首古诗词了,为此我感到很自豪。每当我高兴时,我会想起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而当我悲伤时,我又想起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我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觉得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很值得人们去品味去揣摩。

所以说:古诗词是不朽的、永恒的旋律。我喜欢古诗词。

读文杂感:

古诗词可谓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经典,它的旋律更是独特。

从文中,看出作者很喜爱古诗词,我很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古诗词是不朽的,永恒的旋律。它可以表达出我们的心情,虽是短短的一句,但可谓是浓缩中的精华。

我也很喜欢古诗词,能感觉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并真正感受到了古诗词旋律的美。作者写文采出众的帝王――李煜时,并非因为他是一个不明智的皇帝而鄙视他,而是理解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诗里,去感受他,去品味他写的诗,使得作者在很好地把握了诗词的灵魂的同时,也真正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第5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当地文化背景的制约,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从小缺乏古诗词熏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多媒体产品的逐步推广,通过智能手机了解外界事物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受文化和欣赏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数偏好使用QQ、微信、快手、抖音等手机app。家庭成员经常使用以上软件,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造成影响。相对于纸质材料,音视频资源给学生感官上造成的刺激更强烈,吸引力更强,久而久之就会使自我约束力较弱的小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对纸质书刊的阅读兴趣降低,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词就会失去兴趣。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娱活动中缺乏涉及古诗词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古诗词鉴赏水平较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既有音律、结构上的独特要求,也有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理解古诗词内容,感知古诗词美感,阅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专门的传统文化推广培训班或文娱活动,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提供的古诗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

(二)教师方面

1.古诗词素养不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本领。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能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素养,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停留在较低层次,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2.教学观念陈旧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急功近利,不能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3.教学方式单一古诗词学习是通过对诗文的诵读,感悟作者思想、体验诗文意境、发现和欣赏语言美感的过程。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以讲代读,只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吟诵和体悟,把学生当作背诵诗歌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方面

1.古诗词学习氛围不浓由于受各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以模仿和学习某种模式、打造某种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活动风起云涌,这种趋势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发展。学校在追逐和打造某种模式的过程中,把壁报、展板、走廊等用诸如“足球文化”“刺绣文化”“丝路文化”等单一内容进行布置,而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没有做到精心展示,无法形成浓郁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2.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古诗词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中,还应该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类学科教学的穿插融合,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古诗词进校园活动,仅仅体现在方案的制订和一些简单背诵活动的开展方面,谈不上对古诗词课程的开发,也没有形成古诗词系列校本课程。3.古诗词教科研力度不大作为古诗词传播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对古诗词的传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无法组织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很好地指导和提高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和水平,导致古诗词教学在陈旧的教学形式中循环往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1.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要想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古诗词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时间诵读,有时间品鉴;另一方面要创设丰富的古诗词学习活动,通过竞赛、表演、书写、吟诵、演讲等活动,增强古诗词的吸引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一些古诗词亲子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父子共读一首诗、母女古诗词接龙、家庭古诗词背诵大比拼等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性[1]。2.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一是要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特有的韵律感和节奏美,充分利用课本剧、场景模拟、吟诵对唱、诗文配画等形式,使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韵味,欣赏诗词美。二是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活动,要在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的指导下,使一部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迅速提高,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古诗词学习,提高鉴赏水平。三是开辟古诗词鉴赏广播节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筛选并制作古诗词鉴赏节目,定期播报。如《古诗词中的数字美——〈山村咏怀〉赏析》《〈清平乐·村居〉人物赏析》等节目,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要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传授给学生,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阅读面,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教师不仅要阅读《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集,还要努力阅读大量其他文体的文言文书籍,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此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选派教师积极参加经典文化品鉴培训班,及时组织教师观看《国学大讲堂》专题讲座,为教师古诗词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2]。2.转变古诗词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以考试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而是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为抓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地做好古诗词传承工作。教师既要认真领会“立德树人”的要求,也要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编排意图及教学实施的建议。3.优化古诗词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学生不仅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体会到蕴含在诗句里面的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又要学习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古诗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多媒体展示、情景表演等方式,力求使古诗词教学效果最大化。“六步教学法”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读(初读诗文)、查(查不理解的字词)、调(根据诗文情况调换字词)、补(根据想象补充意思)、说(说出诗意)、演(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

(三)学校方面

1.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掘和整合办学资源,营造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3]。一是充分利用壁报、展板、走廊、学习园地等展示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名篇,使校园充满诗意。二是通过制订古诗词进校园方案,从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阵地建设、评价监督等方面对古诗词传承活动做出详细的规划,并认真落实。三是崇尚传统礼仪。结合古诗词学习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习古人的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四是开展每周一首诗推介活动。每周筛选一首古诗,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和广播站定时播报的形式,向学生推送古诗,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2.加大古诗词课程开发力度一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标准》,积极筛选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的古诗词篇目,编印符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二是精心组织开展古诗词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课前二分钟诗词接龙、古诗词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应用写作等活动,使古诗词学习“有声、有色、有形”,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吟诵展示、竞赛评比、诗词配画(配乐)、讲座提高、写作应用、游戏渗透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比较固定的古诗词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注重对古诗词教学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学校要定期对古诗词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古诗词传承有序发展。3.提高古诗词的教科研水平要想保证古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的科学谋划和强力推行,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践行,以及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作指导。学校既要加强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又要做好古诗词系列活动的研究,通过阶段性工作总结、专题调研、专项评估等,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古诗词教学工作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密切结合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古诗词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雪娟.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方略[J].教师博览,2021(06):44-45.

[2]张汇婷.浅谈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2018(09):34.

第6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学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蕴涵着无限的自然人生与艺术道德之美,它们既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块瑰宝,又是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活水之源。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而在当今的课堂上,存在着把古诗词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义静态演绎或是把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单调的古诗句局部分析等倾向,从而破坏了古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美。存在这些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正因如此,如何搞好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词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1.注重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在教学古诗词之前,对学生科学的引导对于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可以设计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是否有在夏天的夜晚在院中乘凉或出外散步的经历呢?在那星辰满天的仲夏之夜,有明月与清风相伴,树上的知了与田里的青蛙竞相奏乐,静谧的乡村弥漫着阵阵稻花的清香,那香味在人们的鼻尖浮动,似有若无,不绝如缕,这也许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某个美丽的夏夜,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夏夜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景致呢?”这样的导语为学生描述了一幅美丽的仲夏夜之图,学生的情绪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顺利地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

2.恰当运用教辅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恰当利用这些资料必定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曲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营造出相应的课堂气氛。

(二)反复吟咏,感受诗词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在声律上大都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是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精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要注意两点。

首先在学生朗诵前要介绍一些有关吟诵的基本常识,如一句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声音拖长、什么地方重读以及语速、语调等等。

其次,在朗诵前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诗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绪是和谐一致的。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色彩。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三)点拨揣摩,品味诗词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所谓凝练,就是要求诗人用尽量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为把诗的语句炼得更加精炼传神、形象生动,不惜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

(四)深入挖掘,体验诗词情感美

诗词在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某种客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震荡了诗人的心灵,激发了诗人的情感,才使他感到非陈诗不足以展其义,非长歌不足以骋其情。诗人用诗这一特定的形式来作为内心情感的载体,从而一吐为快。“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缘情而绮靡”(晋·陆机《文赋》),这些论述都精当地阐明了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发感情。感情是诗人创作最主要的动力,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第7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诗词教学;有效途径;激活课堂;延伸课外;家校联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88-0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如何引领小学生走进古诗文,让孩子爱读诗,读懂诗,让中华经典诗词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阐述。

一、激活课堂。读写结合

探索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词教学行之有效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古诗词教学,才能让孩子走进古诗词,从根本上激活孩子们的“阅读期待”,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1.激活课堂

①创设情景,走进诗文

孩子们愿意读诗,但大多数是“小和尚念经”,古诗词一般短小押韵,朗朗上口,孩子们很轻松就会背诵了,但其中所表达的含义、情感等,一般都闹不明白。所以,教师应该避开灌输式的讲解,创设情景,让孩子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感知、感受、感悟。

文包诗的典型特点,寓诗于晴境之中,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咏华山》《游子吟》等,诗文对照,品悟意境,学生易读易懂。

②由画入境,展开想象

诗词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领学生进入这种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是有效的途径。如《枫桥夜泊》通过诗人夜泊枫桥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读诗,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先简单勾画出诗中所见,再读体会诗人如轻烟般的愁思后,细画此图,图诗结合,理解诗人淡淡的愁情。

③诵读感悟,自由交流

古诗词表达简洁,孩子诵读理解也有所不同,课堂上应允许孩子自由交流自己的诵读感悟,当然,这应该是在初读之后,了解了诗人作诗的背景、诗词大意等之后,反复诵读有所理解、感悟,与同学交流,既加深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创新、合作等能力。

如:南宋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诵读之后,我让学生围绕“你读出了什么?”展开交流。有人说:“我从萧萧梧叶送寒声感受到秋天来了,天气凉了。”还有人补充说:“我从江上秋风一词知道是秋天。”有人说:“我从动客情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还有人说:“我感觉诗人想念他小时候的生活了,他看到儿童挑促织很感兴趣。”也有人说:“我觉得这些小孩子很贪玩,夜深了还不睡觉,还在捉蟋蟀呢!”……交流之下,我们不得不佩服孩子品读、思考、想象的能力。

2.读写结合

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实实在在地读一读,问一问,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读写结合,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习作中运用古诗文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以诗文的意境为基础,诱导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为古诗文扩补感受,扩补情境,续编故事等。如: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教学中,我让学生由这两句展开想象,自由编说童话故事,以竹笋冲破岩石为中心编写,主题表现竹子坚忍不拔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再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习作8》,指导学生选择两句诗,查找相关资料,对诗的全文,创作的背景,对诗意的理解或赋予的新的意义等,展开交流,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学生能在平时多积累,在语言中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其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定会大大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感悟古诗文。

二、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1.延伸课外

(1)诵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询问、调查等手段,自主学习,不仅能更有效地理解诗文,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诵读与生活运用相结合

诗文源于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和孩子们散步、郊游、逛超市等过程中,我们可以诱导孩子在不经意间,见物吟诗,见景吟诗,叙事吟诗等等。

如: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出示这样一个题目引导学生:当你爸爸在中秋节期间出差在外时,你觉得他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他此时的心情?孩子很容易就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类似的引导还可以有许多:秋天,看到满山的枫叶,你会吟诵哪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小明的爸爸看到小明的钢笔字写得比自己还要好时,他会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长此以往,很多时候,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恰当得体地溜出句古诗或创作出诗句,这样,古诗文便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3)诵读与活动相结合

以活动激趣,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班级小诗人”;举行“古诗配画”、“课本剧表演”、“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经验交流会”、“诗词创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三、家校联手,营造氛围

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所以我们可以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学生,甚至学生家长。

引导孩子们读诗词,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诵读兴趣,让他们多看、多读、多背。

1.制造氛围

教师可以在班里宣传、布置每天一诗,可以在黑板报中腾出一角,每天更新一首诗词,大家都去读,自然形成一种氛围,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大家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

2.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和孩子一起读诗、谈诗,互相比赛,一家人兴致高昂,读得多读得好时为他点赞,稍有松懈时为他打气加油,让孩子们持续这股热情。

第8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一、多样化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是体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味往往是反复诵读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吟诵,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播放教材的示范朗读声像带,特别是一些著名播音艺术家的朗读,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

当然范读只是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体味不同的情感。比如:朗读《登高》时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导学生用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在音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凝重的气氛使有的学生被感染得流下泪来。

二、营造情境,以境传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各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境,或通过音像课件的制作,或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也可以合理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把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讲解时可以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从歌声中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其次,可以绘画入情。古典诗词中很多作品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诗歌的这一特点作为突破口,通过各种方式借助画面来表现诗歌中包含的意象,使学生深入意境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比如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多媒体画面,以学唱歌的形式,让学生领悟到如阳光般和煦温暖的母爱,感受游子即将离家时的不舍情感。

三、把握意象,领悟情感

众所周知,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各种意象都寄托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如我个人很喜欢的词中有很多关于明月的意象,《沁园春・孤馆青灯》《少年游・润州作》等篇俱是作者咏月的名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在这些词中,苏轼或借月以抒怀,或借月以慰相思离别,或借月以寄身无所倚的怅惘心境等等不一而足。从苏轼这些咏月的词句中,可以看出明月在他的眼中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他赋予了月亮以人的生命,这生命是苏轼个性的一种自我升华,一种清纯高洁品格的象征。他总是力图以月光来为自己营造一个清幽的“仙境”,以避人世的喧嚣。明月,在苏轼、李白等名家手中都成为寄托个人情感的代表意象。

四、融会贯通,内化情感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的佳作,必然有真切的人生体验。读者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最终感受作者的激情,及对诗人和作品做一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功夫,反复体察,最后达到共鸣。比如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无不令人动情动颜!此外,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养育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可贵友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幽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在阅读诗词时,不但能共鸣,有时还能联想,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

第9篇:中秋古诗词范文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句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