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种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一、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制度与准则并存,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运行成本大
由于我国的特色国情与习惯,在会计核算制度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所涉及的行业多达几十个,所以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清晰,也会导致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所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严重受到了影响,并且增加了会计核算运行的成本。
(二)会计核算制度滞后
企业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能够适应市场潮流的发展,会使得会计核算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的法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并且随着我国的市场体制的日趋完善,也会导致我国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时代,导致了现在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产生了滞后性。
(三)会计责任混乱
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所以必须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之上。会计应该及时的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完整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及时的进行编制和报表;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一般监督和会计再监督两个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会计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脱轨,只能通过被核算单位提供的票据来进行会计核算,会影响到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时候,就会因为会计核算责任的不明确导致双方进行推诿。
(四)会计核算方法凌乱
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电算会计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以及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会计的各个核算方法是相互直接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但是在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核算标准不明确,以及核算人员掌握的核算方法太过于单一,严重的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不利于会计核算的发展。
(五)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多而复杂,于是就导致了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和分类的不科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计核算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比如国外只分真正的预算会计以及政府会计,而我国的会计分类种类复杂和多样,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之间存在的制度与准则并存的复杂情况,导致了会计核算信息的不准确性。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制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体制
为了能够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在《会计法》的基础上,以净化企业生产经营为目的,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外部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企业外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应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对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辨别,并且做出合理的治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社会应该运用社会审计等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单位,避免内部企业会计单位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实现对企业进行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会计核算。
(三)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力度
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检查企业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以及是否具有偷税、漏税以及逃税的行为等为主要内容。所以政府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企业在会计核算的检查,以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解决对策
一、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或个人所得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所得税范围很大,一般说来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又比公司所得税的范围大,涵盖公司所得税的范围,还包括流通渠道的收入所得、劳务派遣的收入所得、资产转让的收入所得、分红分息、租金、捐赠等。
(二)所得税会计的定义
所得税会计与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是确定纳税方纳税所得的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的方法。由于我国国情的不同,不能以国际上对于会计的概念来定义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范畴,这其中有固有的历史差距和时代变迁造成的区别。
(三)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本身是一种费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显示的收益分配的费用。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的所得税,是企业一种收益的分配,只不过是分配给了政府。这种分配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所必须产生的费用,属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种成本不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本身又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差别。永久性是指企业的所得税只在当前发生,不会在未来出现。也就是说,企业的所得税必须在发生收入的时间节点内缴纳发生收入所得的费用,而不能延后分期纳税。暂时性是指企业纳税前的收入和纳税后的余额在未来回转发生,也就是说企业在当前所缴纳的税款,会在未来某一时间转回,使纳税后的收入变成暂时性费用,不具有永久性的意义。
(四)所得税会计的特点
所得税会计是核算的方法,而核算的方法又有许多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核算方法有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递延法。对于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来说,使用的都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它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纳税基础,再按照两者在应付税款的时间和抵扣税款的时间上的差额,确认递延后的资产所得税和负债所得税。递延的事情发生在纳税时或纳税后,造成未来可能会少纳税或多纳税的不同结果。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现状
我国最早的所得税出现于1983年,当时它只不过是一个小税种,占据企业税收的比重也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走进中国税收的舞台。但是,既使是所得税在税收中比重逐渐增加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所得税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研究的缓慢,使我国的所得税并不被许多企业所重视,所得税会计核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陈旧
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还是依据不健全的税法,通过减去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得出纳税后的利润。这种传统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所得税的问题,其实是将企业应纳税作为会计所得税,很显然,这种核算的方法是简单而片面的。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法律与制度的统一。但实际问题却是,法律和制度之间存在因果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性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核算出现错误和遗漏。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和企业纳税后的利润的标准并不统一,必然造成纳税后的利润不准确。很多影响纳税前后的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产生的结果也是差距很大。如果扔按照当前的税法和制度来执行,势必会越来越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矛盾的激发,引起企业和纳税部门的多方不满,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工作开展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推广。
(二)对所得税会计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很多企业看来,所得税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附属工种,却不知所得税会计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纳税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源。
(三)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严重缺乏熟练掌握所得税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所得税会计核算开展缓慢或成效不明显的决定性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标准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所得税会计的规定也不明确,缺乏独立的标准。比如,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损失、活动推广费用、招待费、差旅费、因为偷税漏税所缴纳的罚款等,都应纳入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范畴之内。因为这些费用从表面上说是会计负责的范畴,实际上属于税法规定的范畴。这就使税收和会计的两种不同的财务体系没能够各自独立起来,税法和会计之间互相纠缠,互相影响,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成一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来说,在业务上没有绝对的区分和界定,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核算结果不正确
目前很多企业常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这是一种使用互相结合进行关联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用对不同时间节点内确认的所得税金额的差异进行调整,因为时间节点差异而得到的纳税金额在转回时,按照计算所得的应当转回的所得税税率进行费用转回。然而,这种核算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第一,如果税务部门规定的征收企业税款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开启了新的纳税项目进行纳税,按照当前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递延的方式进行核算的话,是不会对企业纳税账户的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的。因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的税款余额也就不能反映出企业未来几年内缴纳税款的情况与变化。第二,企业要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就要用到转回时的原有的所得税税率,而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很难保证与原有的所得税税率保持一致,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的工作量和核算的难度。第三,我国目前广大企业采用的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国的广大企业还在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原始规定彻底脱节,不利于企业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开展,也不利于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缩短差距,加强交流和学习,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所得税会计的长足进步。
(三)政策理论不相符
我国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然而这种方法与现行我国的会计政策还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递延方式在资产债务表因为某些原因变更之后,还是否可以满足现行会计政策的要求,还是否符合现行会计政策中关于会计方法的定义范畴。实际上,很多企业所用来核算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仅仅是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费用和余额,属于一种对企业未来应缴所得税款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一种预判。可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却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规定为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作为现行会计政策改变的评判,这样的规定,与会计政策极大不相符,也与会计变更理论差距很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作为明确的政策指导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推广和开展,还会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加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和工作量,严重制约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四、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相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因此,建立健全我国所得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是满足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迫切需要。这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要分四个步骤走。第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严谨、规范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色性出发,而不是以国际的税法作为唯一的参考和规范,要做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在相关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要严格强制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和规定,把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企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和责任来抓,企业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第二,在针对我国国情所制定的有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所得税法律法规中,要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多少,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基,税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后的税基该怎么确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要在法律规定的税基顶定义下,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以税基作为参考和基准来确定企业的成本、纳税项目与企业核算所得税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第三,要加大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执法力度,不能让国家制定的所得税法律沦为空谈。要在法律中严肃指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违法违规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应当指明对违法企业的制裁规定和惩罚力度,敲山震虎,警钟长鸣,起到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维护法律的至高权力。第四,要深刻贯彻落实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应在全社会开展普法宣传,让所得税法律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同时,要求企业开展所得税法律的学习和教育,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导致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并没有出台一套可以让所有企业值得参考和遵循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范。企业所使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都是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有的企业使用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有的企业使用应付税款法,有的企业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有很多企业考虑到前文提到的政策理论不相符的问题,采用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代替或放弃递延法,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递延法之间的变化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以,无论企业如何改进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都势必要受到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必要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出台一套行业标准。在这套标准中,无论会计政策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于标准方法的范围之外,都要在标准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风险控制之内执行。这样一来,不管会计政策怎样变化,企业只要依照标准方法,进行有效的变化,都能够把政策变化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和负担,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推动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动力,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三)协调矛盾,理顺关系
我国目前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上。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把企业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之外。而现行的会计制度,企业是可以将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之中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却又很难说企业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因此,现阶段,要想让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能够正常开展,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要协调这种矛盾,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交流和沟通,把这些影响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制定一个能够满足多方利益和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法律效力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施和发展,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俊梅,郭凌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影响研究———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J].财会研究,2015(7):41-43.
[2]付光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六步法案例解析[J].商业会计,2015(21):35-36.
[3]刘晓彤.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58-159.
[4]魏伶倩.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78-79.
[关键词]物流成本 会计核算 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企业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设置相应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则需借助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而现行传统的会计方法又难以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足够的数据。因此,现行部分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实行修正,以期达到对提供详实的数据。
为明确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将物流成本的内容按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对象等进行分类,全面反映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不仅要根据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也要结合物流成本项目的需要,相对应的设置好会计科目、账簿,即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账簿;对其编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应根据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来设置其报表的种类及内容,尽量做到使其具体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有以下几项优点:第一,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利用会计原理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它本身是一套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方法,可以使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企业日常的物流成本。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是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因此应用它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也较为精确。第三,会计成本核算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可获得财务部门的有力支持,以即时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效益。
应用这种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非营运成本占的比重较高,各项营运间接费用项目广、种类较多,而采用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对这些间接营运费用进行分摊,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按产量或人工工时标准进行分配,这与物流企业跨组织的经营活动形式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成本计算结果。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按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而物流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是跨组织的,相互关联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反应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第三,应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将物流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交叉进行,对会计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一般适用规模较大、会计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针对上述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能系统反应物流企业这种跨组织的经营活动,不能准确地对物流成本进行量度的弊端,学术界提出了作业成本核算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中的问题。
2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也称为ABC(ActivityBasedCosting)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提出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种方法逐渐为理论界所认同和重视,并被应用于实业界。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其成本归集与分配是依循着“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顺序进行的。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将资源耗用量以成本额(资源成本)的形式汇集到作业成本中,再根据产品耗用作业,将作业成本归集分配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2.1作业成本法兴起的原因
(1)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且分配标准不合理。物流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成本,另一类是非营运成本,其中的营运成本是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营运间接费用,而在物流经营活动中,营运间接费用往往远远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在整个营运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上面的分析,对营运间接费用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分配标准,会使成本核算与物流组织活动相脱节,分配不合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2)不同的客户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特殊性质,物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不同的客户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需求,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客户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决定了物流成本。由于物流活动往往是跨组织的,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无法将各项作业费用按客户分摊下去的,也无法按客户提供成本信息,因而也无法针对客户进行成本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可针对各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以作业为基础将各项费用分摊计算到各产品中,这样就可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管理要求。
(3)物流服务多样化引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定价政策。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的服务管理,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具体成本信息,为以后的类似物流服务提供收费标准,为服务定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企业进行盈利性分析提供参考资料。
.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具体核算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1)界定企业物流组织涉及的各项活动,也就是界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从接到客户订单,按客户要求进行接货、仓储、包装、运输、送货等环节,完成这一系列工作要经过这多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又包括一项或几项作业,为了将资源成本归集于作业成本,需对每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明确的界定。
(2)确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消耗。物流系统中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消耗等,这些可按客户或服务对象直接计入成本;而间接资源(间接费用)是间接的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等,这些是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耗用的资源,因此应先将其归集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再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中。
(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作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的消耗,对于作业过程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作业成本;对于作业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成本中。
(4)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客户或服务)。作业动因能体现客户或服务消耗作业的原因,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客户或服务,也就是分配到最终要核算的成本计算对象。
(5)计算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的产品或服务的间接费用,再加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耗费,就可以计算出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wwW.XchEn.cOm.cN
2.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间接营运费用以作业为基础比较科学、准确的分配到各产品中,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传统成本核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结合了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分配,这种方法更能适应物流服务多样化、品种多、个性化的特点,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的同时,也为物流服务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中弊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物流在我国是一项新兴行业,对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来说,核算物流成本全面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很成熟。物流服务包括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包括许多作业,整个物流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作业链,应用作业成本法需要收集有关资源及作业的大量数据,计算成本工作量非常大,这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将各项资源及作业等各项物流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对物流业务进行跟踪控制,结合财务系统,对作业进行成本计算和分配。
参考文献
1马玉珍,马国庆.浅谈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1)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涉及的市场经济主体数量大、种类多,市场经济的各种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都逐年增加,引发企业物流成本日益上升,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尽管众多企业已经有了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意识,但是却没有有效的措施给予支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众多,难以切实有效解决,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企业必须进行自我反思。其次,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寻求自我生存的支持资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行列当中,逐步引进国外先进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共同发展,由此造成我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残酷的竞争压力和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统一物流成本管理。最后,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研究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核算问题,完善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实现企业效益增收,提高企业获利空间,增加企业收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市场经济高效发展。
2基于会计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认识
不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鉴定都存在局限性,企业管理人员虽然了解企业物流成本,但是对于具体的成本管理就只是认识到会计核算这一环节,没有意识到过程控制以及核算预测和计划制定这些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2.2缺乏规范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
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环节和项目没有完全的认识,所以在制度制定方面缺乏全面的制度;其次,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只是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统一的参考样本,所以在选择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方面,就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更改,造成整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不全面,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不规范、不统一。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形式复杂多样,难以统一管理。会计核算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予以表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步骤,才能够将原始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量化,最终形成会计信息,该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方法就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形式多种多样,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2.3缺乏合格的人才
基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管理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财务会计技能,能够清楚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组织形式,明确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能够对会计核算进行熟练的操作和自我总结;其次,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知晓物流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只有管理操作人员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控制。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物流管理的会计核算认识不全面,自然在人员配备上面会有所欠缺,引发企业人才的缺乏。
2.4没有调动企业全员参与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会计核算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分,涉及到企业的每个人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促使成本核算的全面完成。但是,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有限,只是将物流成本管理归于物流部门,而没有涉及到业务部等部门。
3改善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学习,转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认识
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认识,经常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班,参加物流成本管理的全面培训,与其它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索,寻求自我突破和完善。只有管理人员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进行自我完善和更新,从而做出长远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成本管理决策,做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
3.2完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
完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范畴,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形式,确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的流程,从而确定岗位的设立和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考核统一标准,明确管理方法。在大型企业当中,企业要确定从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层层渗透,制定自下而上的负责制,选取内部管理控制的方法,让各岗位之间彼此依赖又彼此制约,从而达到内部制约平衡,实现会计核算的过程控制和监督。
3.3明确并坚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合法原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要遵循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循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准则,遵循这些法律规则是每个企业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对社会尽职尽责的重要表现。其次,坚持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必须要坚持持续经营的原则,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全面真实的会计核算预测和控制,切忌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自毁前程。最后,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一系列的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和可靠,对于一系列的会计凭证必须要进行真实的核对和数据记录,在进行会计核算报表的制定和公开时,必须保证报表数据的精确性。
3.4储备人才
首先,企业可以进行自我人才培训,例如培训员工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处理技巧方法。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引进相关人才。最后,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所需人才。
3.5制定制度鼓励全员参与
近年来,房价高是我国各省市房地产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受到房价的影响,住房需求无法有效的满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出了保障房建设项目,随着保障房建设项目大量的开展,其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保障房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
保障房;会计核算;方法
前言
保障房建设项目的开展具有比较高的社会效益,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问题,同时,建设企业也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由于保障房的特殊性,在建设过程中,其会计核算工作与普通住房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存在比较多的区别,需要在实际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格外的注意,以便于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时的正确性。
一、当前保障房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的房产建筑项目相比,保障房建成后出售的价格比较低,而且采用出租的方式时,租金也比较低。保障房的建设由政府来主导,类型包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房及棚户区改造五种,这五种类型的保障房销售或出租时,严格的要求购房者或租房者的要求,如不符合要求,不具备申请资格,此外,申请对象的条件也会存在差别,依据申请对象的具体条件,对户型和面积进行限定[1]。此外,保障房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其中包含资金扶持,使得保障房的建设成本降低,进而使被保障对象使用保障房时,支出减少。这一系列特殊的特征决定了保障房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性,当前,由于保障房项目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还不成熟,因此,会计核算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摊系数问题,而是建设核算制度问题,三是资产负债率问题。现阶段,建设企业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方法主要包含三种,第一种是政府管理与开发一体,各自采用核算方法进行核算;第二种是建立平台公司,在平台中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第三种代建制。核算过程中,责权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该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性保障。现阶段,在房价一直升高的背景下,为了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主要采用建设保障房的方法,建设过程中,资金紧张是突出性的问题,由此,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此影响下,会大量的增加企业的账套,造成制度过度复杂,不但提升核算工作的复杂性,也降低了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影响了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保障房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方法
(一)合理的选择会计核算方式
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营利并不包含在建设目的中,因此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别,其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工作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实际情况是保障房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基本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同,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保障房项目并非局限于某一个城市中,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此一来,具体的承建部门不同,选择会计核算方式时,也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2]。通常来说,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式包含三种,第一,承建部门即具备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具备开发的职能,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应采用两种方法,成都就是使用此种方式的典型城市;第二,建立平台公司,建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房管局的组织下,设置平台公司,其与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平行,具备投资和融资的功能,是一个住房投资公司,黄石为典型的城市,一种是由住房保障局出资,建立子公司,保障房的建设由该子公司来进行,融资工作由住房保障局承担,重庆建设保障房时采用的为此种核算方式;第三,代建制,保障房的建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进行,开展会计核算时,按照企业现有的会计制度和方式核算。
(二)密切注意会计核算中的关键性问题
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承担的建设单位包含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事业单位两种,第一种模式中,由于企业自身具备清晰的会计核算制度,因此,核算工作只需按照企业原有的制度来开展即可,而在第二种模式中,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分项目单独建账来进行,实际操作中,繁琐性非常强。通常,保障房建设项目由事业单位承建的例子比较少,而且即使由事业单位承建,建设资金均来源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不同于住房保障局承建项目时的实际情况。对于事业单位承建的保障房会计核算,国家尚未形成专门的制度,从而导致其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比较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建时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会拨付一部分的资金,会计核算工作中,还需要考虑财政部门的需要、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两方面的问题,核算的项目包含保障房分项目和各个支出大类,促使审计部门有效的进行监督与审计工作,保证核算工作的准确性[3]。保障房的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多,会计核算处理时,应按照具体的来源采取恰当的核算方法,来源为财政资金时,核算的项目中,财政补助收入和支出项目应设置在账目中,同时,非流动资产基金也应该加入其中,来源为自有资金时,财政资金来源所增加的项目都应该撤销。通过不同的核算项目,保证核算的有效性。
三、结论
保障房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中,基于特殊性的存在,应合理的选择具体的核算方式,并在核算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从而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合理性,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作者:张丽 单位:易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林胜义.探究工程项目成本会计核算系统设计及实现——以保障房建设项目为例[J].当代会计,2015,07:64-65.
2006年2月和2006年10月财政部分别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含附录)(以下简称新准则)。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就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根据新准则有关规定的字面意思,除个别会计科目不同外,两种类型债券(即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和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而事实上,由于上述两类债券的还款方式不同,其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均有很大差别,下面笔者分别举例说明。
一、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
(一)发行价款净额高于债券面值
【案例1】 A企业发行债券,该债券发行日为2007年1月1日、 期限5年、面值100000元、年利率10%,每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发行价格110000元,债券承销商按2%收取发行费,A企业取得债券发行价款净额107800元。
107800=100000×10%{[1-(1+r)-5]/r }+100000×(1+r)-5
通过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8.06%。其债券计息调整如表1所示。
注:8114.19=10000-1885.81
有关会计分录为:
(1)2007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1078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000
――利息调整 7800
(2)2007年末计息调整
借:财务费用等8688.68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311.32
贷:应付利息10000
(3)2008年至2010年每年末计息调整(略)
(4)2011年末
借:财务费用等8114.19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885.81
贷:应付利息10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以上,每年末支付10000元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省略。上述会计分录中借方科目用“财务费用等”表示,根据新借款费用准则,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部分记入“在建工程”、“研发支出”或“制造费用”,费用化的部分记入“财务费用”。以下会计分录中“财务费用等”含义均与此相同。
(二)发行价款净额低于债券面值
【案例2】 B企业发行债券,该债券发行日为2007年1月1日、 期限5年、面值100000元、年利率10%,每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发行价格100000元,债券承销商按2%收取发行费,B企业取得债券发行价款净额98000元。
98000=100000×10%{[1-(1+r)-5]/r }+100000×(1+r)-5
通过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10.54%。其债券计息调整如表2所示。
注:10460=10000+460
有关会计分录为:
(1)2007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9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2)2007年末计息调整
借:财务费用等10329.2
贷:应付利息1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329.2
(3)2008年至2010年每年末计息调整(略)
(4)2011年末
借:财务费用等 10460
贷:应付利息 1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60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以上,每年末支付10000元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省略。
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与上述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相比较而言,由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偿还借款的方式不同,其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以及会计核算方法均有较大差异。
(一)发行价款净额高于债券面值
【例3】承例1,假设该债券于2011年末到期一次还本付息150000元(100000+100000×10%×5),其他资料不变。
107800=150000(1+r)-5
用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6.83%。其债券计息调整表如表3所示。
注: 9592.05=150000-140407.95
有关会计分录为:
(1)2007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1078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利息调整7800
(2)2007年末计息
借:财务费用等7362.74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637.26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0000
(3)2008年至2010年每年末计息(略)
(4)2011年末
借:财务费用等9592.0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07.95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10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应计利息50000
贷:银行存款150000
(二)发行价款净额低于债券面值
【例4】承例2,假设该债券于2011年末到期一次还本付息150000元(100000+100000×10%×5),其他资料不变。
98000=150000 (1+r)-5
用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8.89%。其债券计息调整如表4所示。
注:12222.58=150000-137777.42
有关会计分录为:
(1)2007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98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2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
(2)2007年末计息
借:财务费用等 8712.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287.8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10000
(3)2008年至2010年每年末计息(略)
(4)2011年末
借:财务费用等 12222.58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10000
――利息调整2222.58
借:应付债券――面值 100000
――应计利息 50000
贷:银行存款 150000
通过上述例1和例3、例2和例4对比,充分说明,由于两类债券的还款方式不同(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是分期偿还,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是到期一次性全部偿还),二者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不同,二者计息调整表中的“账面价值”计算方法也不相同。对前者而言,由于每期要支付票面利息,因而每期期末的账面价值等于上期期末的账面价值加上当期的实际利息减去当期的票面利息,即每期期末的账面价值等于上期期末的账面价值加上当期的“利息调整”额(利息调整额等于当期的实际利息减去当期的票面利息);对后者而言,由于每期不用支付票面利息(到期一次性全部支付),因而每期期末的账面价值就等于上期期末的账面价值加上当期的实际利息,其账面价值不受利息调整额的影响。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财经类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该门课程多年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成员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将逐渐加快,国家会计规范的宏观指导性将更强,而微观可操作性将逐渐变弱,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会增加,会计制度设计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具有会计制度设计素质的人才就成为财经类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成为衡量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尺码。鉴于此,笔者试结合多年教学体会和对我国会计改革的认识,对财经类本科会计专业开设《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中的问题予以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改进建议,愿与会计界同仁共同探讨。
一、明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涵,充分认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在会计实务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会计制度是指由国家负责制定、颁布和实施的用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的总称,其内容仅涉及会计核算领域,包括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主要事项会计分录三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宏观会计制度。狭义会计制度是指由各企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国家宏观会计制度设计制定的适合本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它既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也包括为保障会计核算质量所建立的一些会计管理制度,我们称之为企业微观会计制度。通常所说的会计制度多指国家宏观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它所介绍的仅是企业微观会计制度设计的有关内容。那么,在现行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下,企业是否有自行设计会计制度的必要呢?
从建国至1993年,我国执行的是分行业、分部门各自制定会计制度的会计规范管理体制,分行业、分部门制定会计制度的最大缺点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会计制度没有相融性,具体表现为记账方法不同,相同业务的会计科目不同,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这样,不同行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就没有任何可比性。这种由各行业制定的适合于自己行业内部使用的会计制度,在制度的内容上较为全面、具体和详细,在核算方法上较为统一,因此,行业内各企业基本上无需再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可以说,1993年以前,我国企业没有自行设计会计制度的必要性,这也决定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在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上无任何地位。虽然在1993年以前我国已开始了企业改革,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等特殊企业的会计制度,但在会计规范上仍以分行业、分部门的会计制度为主干。相应地,《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在高校未被重视,有的院校开设,有的院校不开设;即便开设,课时也相当少,且基本上都是考查课,学生并不重视,教学效果较差。1993年以后,我国开始进行会计改革,由国家财政部负责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这项重大改革已于2000年底基本完成。新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与原来的由各部门自己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一是统一了记账方法;二是统一了相同业务的会计科目,增加了会计科目使用的可选择性;三是统一了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增加了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四是统一了会计报表的种类、名称、内容、项目、金额填列方法和格式等。现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是增强了制度的强制性和普遍指导性,削弱了制度的具体应用性。因此,在现行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下,各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战略,在国家宏观会计制度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于自己使用的会计科目、会计政策,设计适用的会计制度。
二、根据现行会计规范管理体制要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调整
财经类会计专业的专业课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会计核算课,包括《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二是会计管理课,包括《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三是综合会计课,仅包括《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之所以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列为唯一的一门综合会计专业课,是因为它不仅要求对会计核算知识和会计管理知识能够全面、综合和系统地应用,而且还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升华。也就是说,学不好(好的标准是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知识,就不可能搞会计制度设计。从教学上来讲,《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不仅是检验学生所学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知识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个绝好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会计核算课程和会计管理课程应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会计核算课程又是会计管理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金字塔图形来表示:站在塔尖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其次是会计管理课程,站在塔底的是会计核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