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反映当代最新科技成果
新形势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感器技术就是数字化实验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是现代科技的代表。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声称世界已经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日本则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十大技术之首,称“支配了传感器技术就能够支配新时代”。不难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曾经只能用于一些高端领域的传感器技术现已经悄悄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智能手机中配置了多种传感器,公共场所安装了温度的传感器,电子台秤应用了压力传感器等。这些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让我们体验和感受到了传感器技术的无穷魅力,这也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使用传感器技术做好准备。
二、突出小学科学学科特征
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基本环节组成。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积极体验,小学科学教材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现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数字化探究室的现代实验技术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据获取和记录,公式运用及图线描绘等烦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为学生实现科学实验的活动,开展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般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这五个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具体描述中渗透着技术教育的“目标”:如,在知识技能层面,“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在科学探究层面,“初步学会借助工具查找信息、收集证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既能独立学习与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资源和成果”等。
一方面,传统教学往往通过图片或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但是很多教育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是很难真正改变的。而随着数字化探究实验技术的引人,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验证,数字化实验系统能够便捷、实时地呈现实验数据,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数字化探究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前沿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将数字化传感器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W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随之提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和探究技能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数字化实验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字化技术的特征作如下分析:
首先,在思维品质上,小学生的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自主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论证。如何促进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上的成功转化是现代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动态地、可视化地呈现实验信息,为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刻性的提高,他们渴望寻找新的认知工具来发现客观事实。而数字化实验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和改变变量,进而缩短观察的时间。
此外,许多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存在设计课堂导入困难、不得法的问题。他们想精心设计导入,但又不得方法,教学效果不好。而许多的老教师则会出现导入模式固定,导入内容陈旧,使用多媒体技术困难等问题。在这样的现状下,笔者认为,关于美术课堂导入的研究应尽快完善,从而使新老教师对课堂导入都有更深入、直观、具体的了解,指导教师设计、实施课堂导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即是在此想法之下的一些探讨和尝试。
1 课堂导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领学生从其他科目切换到美术课堂,从课外休息回到课堂学习,从上节课的旧知识承接下节课的新内容,课堂导入起着重要的承启作用。
课堂导入的作用有:活跃课前气氛,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新旧知识,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创造利于教学的情景等。
课堂导入时间虽短,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跳过导入直接进入教学,不但会使学生思想上准备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更会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重视课堂导入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往往需要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这就促使其去了解更多的知识。要想将课堂导入设计好,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学习,不仅是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等的学习,还有对新生事物、理念的了解。只有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才能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2.1 小学美术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1)控制时间。课堂导入的时间把控是非常必要的。课堂导入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内容,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它的时间不可过长。过长的导入会打乱教学节奏,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但导入时间过短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如同化学反应不充分一般。美术课堂更是如此,因为美术课是一门侧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必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自主实践上。
(2)易于理解。课堂导入处于教学的开始,教学的过程应如一场戏剧的展开,如歌曲的播放,循序渐进。如果一上来就用一些学生还未能理解和掌握的专业语言,或是直接讲解有难度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替代美术中的专业名词,也要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尤其是人物画、抽象画这种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加上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设计有趣。课堂导入应尽量富有趣味。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美术课就是以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在美术课堂中,应使学生感受到自由、有趣,避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
(4)启发思考。根据课堂导入的作用来看,它不仅仅有引入教学内容等作用,它最有意义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美术是一门极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课程,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多些思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结合实际。这里说的实际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客观实际,即学校的教学条件。第二是指实际生活,如当下大热的《爸爸去哪了》和《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对小学生群体起着广泛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游戏方式,将其引入课堂中来,如发放任务卡、游戏分组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有趣新颖,也满足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并赋予了其角色意识。
2.2 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课堂导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导入和旧知识导入法。直接导入类似于写文章开门见山的手法。这种方法直截了当、对象鲜明,但这种导入方法是以老师经验为主导的,缺乏对学生生活体验及经验的引导、启发,不利于学生心理充分准备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旧知识导入法是由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的旧知识出发,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适用于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游戏导入、视听导入、问答谈话等导入方法。游戏导入是一种互动性强、轻松有趣的导入方法,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游戏导入一定要把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能单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只是手段,落脚点依然是教学。游戏的形式多样,如猜谜语、变魔术等。
视听导入法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播技术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现代课堂变得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教学中,听音乐、看图片、看视频等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立体、更全方位地观察或是理解教学内容,比单单用语言描述要丰富得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这堂课中,吴蓉教师就通过《牡丹亭》昆曲视频导入课堂,效果出众。
问答谈话则是在美术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提问,或娓娓道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联想、观察,逐步引出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是最为普遍和常用的。尤其是在没有多媒体教学工具时,谈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简单、直接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专业基础;艺术设计;经典
基础课程的设立是趋于向更高层次的进化,对于任何学科而言都是试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无非是建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上的集合体,我们看到的所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美好的向往,进而能看到很多非常合理的具有一定人文思想的事物,他们有一个我们公认的名词,叫做设计。在实用为基础的原则上又能体现人类审美要求的我们更称之为艺术设计。然而,所有我们称之为经典的艺术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那便是专业基础。
一、专业基础的重要性
这里谈到的专业基础仅限于专业绘画而言。众所周知的,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最早用来记录生活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最长看到和使用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拙朴的绘画作品。有人类生活痕迹的岩洞山壁之中,便能看到那一面面印在石壁上的绘画,简单的几个线条,粗狂的一抹颜色,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便会引入眼帘。它们记录的便是当时的生活。这样看来,善于学习的人类在洪荒之初便有了现如今我们才谈到的艺术天分,而那一笔笔流畅的线条和那一块块厚重的色彩便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艺术天分,我们进化的遗传密码。当今的艺术界,本着中西合璧的思想,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名家大师的绘画臻作。无论是以自由灵动的散点透视为神韵的国画,还是以描述写实为宗旨的细画,其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都离不开最基础的绘画因素。那便是点,线,面。悲鸿先生的许多传世之作中,《群马》算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没有太多的装点修饰,只是一气呵成的笔锋回转,六匹在风中驰骋的骏马便跃然于纸上,鬃毛之处,用笔苍劲有力,脖颈之位,一笔神韵油生,腹身之体,徽墨洋洋洒洒,四退飞驰腾空,点线精准灵动。有人说,绘画作品就是被凝固的瞬间,而绘画中的经典,便是瞬间的永恒,何时去品味都能让人出神入画。面对如此的画作,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不经也会想到艺术家为了画作的精进所付出的辛酸。悲鸿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和地位,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学习。悲鸿先生留洋研习西方绘画,中西之精髓融汇贯通,无疑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只有不停的钻研学习,巩固已学之识,才可能在适宜的时间让自我升华。横向的去看,我们很容易的想到一个名字,内功。正是因为先生几十载如一日的精进基础,他的内功才日益深厚,动笔之前,画作的神魂已定于纸上,心中有画,用笔才能神龙游走,浑然天成。由此可见,用笔无捷径。
二、设计—绘画的升华
存在即合理,在这里我们的范围之局限于物质。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能看到什么,高耸的摩天大楼,光鲜亮丽的潮流服饰,璀璨耀眼的珠宝首饰,还有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手的通讯工具等等。这所有的种种我们能接触到的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世界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其中,那便是-设计。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而今,单纯的只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在其基础功能完备的同时又加入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满足而这条件的设计我们称之为“艺术设计”。而一切的设计元素,在初始之期必须用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有的想法和理念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不足以让人们产生直观的印象,于是点线面的组合以及色彩明暗的绘画模式便能很好的发挥其在视觉印象中的作用。在这里,绘画的用途已经不再是单单的满足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记录,而是充当着钥匙的作用,让人们的思想在画笔的翅膀上在服务人类的宗旨上飞向远方。所有能表达人们意愿需求的设计,通过一幅幅画纸上的草图,在设计师们一次次的修缮之后,在人类科技的光环之下最终以一件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触之可及,用之可途。完美的呈现了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变,这便是设计的过程,而与之匹配的则是设计师们那精准的草图,和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自我完善,画笔在设计的图纸纸上得到了完美的升华,为人类那一个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画上了一抹神奇,让他们梦想成真。
三、“基础”在经典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虽因战火而不复存在,但通过现有的痕迹和高科技的历史还原影像。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它当时是何其的宏伟壮丽,院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当时世界各国的精华,真正的实现了中西合璧,而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园内的十二生肖喷泉,据考证,按照生肖的排序,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有一尊生肖喷泉有泉水喷出,尤其在夕阳西下的时景,伴随着兽首喷泉的涌出,我们不禁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景色之美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远观全景,整座园林就像一副壮美雄浑的风景画,伴随的地势的绵延起伏,所处之景错落分布,绿树阴阴,碧波荡漾,亭台楼阁,鸟语花香,四时之景不同而分期而来。整座宏伟的建筑群无疑是当时乃至如今人类最好的艺术设计之一。正所谓取法天然却高于自然,山川已在眼中,而楼台已早布局于心。这便是艺术家们的智慧,是绘画基石在经典艺术中的完美呈现。
四、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而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点滴水汇沧海,片片乱石堆成山。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对自己已有知识技能不断重复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人类表述语言的绘画技能,只有在经过了大量的额练习和重复之后才能够达到精准灵动的程度,而设计的本初就是把我们大脑当中的想法用最直观的视觉形式去表现出来。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熟练地实用绘画技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随时随地把我们脑海当中的创意想法去一览无余的表述于画纸纸上。试想,一个没有扎实美术绘画功底的人如何去把自己或者他人的想法去体现出来?答案无疑是不可能的,绘画基础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故而绘画和基础总是默契的保持一致。只有踏踏实实的完善自己的基础绘画理论及其技能才有可能在艺术设计甚至创作的过程中有所成就。专业的绘画基础是艺术设计的铺路石,更是艺术创作的试金石,只有不懈的在基础之上精进,才能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康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小城镇发展;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43-01
1 加强小城镇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
历史事实说明,如何建设发展小城镇,重要的是我们对于重大战略方向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能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因此,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研究必须先行,摸清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的科学理论、方法及小城镇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保障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以科学管理和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激励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研究必须结合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状况,借鉴国际上小城镇建设的成熟经验,集中力量开展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的攻关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建设道路,为我国小城镇健康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城镇支撑,全面提升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盲目建设和浪费现象;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促进我国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小城镇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生态小城镇建设共性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对其关键技术加以研究,可为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城镇是利用以3S技术(GPS、GIS、RS)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城镇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现代化,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应贯穿于建设技术的各个方面;我国地域广大的小城镇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源地与水体受污染、土壤结构破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小城镇生态保护、环境质量保障、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集成和开发适宜不同气候特点的小城镇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亦是中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
小城镇公共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从小城镇的规模及其功能角度来研究小城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和规划布局,为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道路交通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针对我国小城镇交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区域交通系统、交通体系规划和设计、交通设施的建设等三个层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充分考虑小城镇的规模效益、财政基础、技术力量、服务对象等现实条件,以形成适应小城镇交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适宜推广的技术与标准;小城镇综合管网系统是小城镇的生命线,小城镇综合管网系统规划与建设技术研究是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综合布局、规范小城镇综合管理的需要,是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也是实现小城镇节水、节能、防灾和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
3 加快小城镇产业的升级与技术创新
针对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小城镇产业的升级与技术创新研究。首先应开展小城镇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研究,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搭建平台。推进小城镇住宅建筑产业化与绿色建材业发展,将会促使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剥离出来,形成专业分工,既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节约资源,又有利于改进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大量农房建设产业化,将会为多种消费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也使相关乡镇企业建材制品及劳动力有序地、逐步地进入市场。
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城镇的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小城镇与外部世界广泛、快速和有效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小城镇信息服务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小城镇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最终实现用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可见,加快小城镇产业的升级与技术创新,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小城镇科技示范的推广研究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必要性与对策
目前,数学教育就是要全面的打好数学知识基础的基础上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现在,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的实施,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前中职数学教学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我们分析了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现状等各方面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对策。
一、课程改革
首先,中职数学课程要想改革,就必须要模式转移,要从“课堂为中心”“教学为中学”“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学”,以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又被动变为主动来听课参与,我们来举个例子,例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师,通过测量计算不可逾越的两点(水池的两端,建筑物的两侧等)的距离,对于那些与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场教学教给孩子,教室里面也应该多使用实物教学来增强直观性,用游戏教学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还有对于数学作业的布置,也是要改变传统的布置方式,多布置些开放式的题目,比如,实验题,调查题还有网上查阅资料题等。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加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我们教学的目的也不只是掌握现有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也就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些就都是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要放弃以前的重视论,轻视过程的教学,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是要过程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并体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这里列举几点:
(1)要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得学生能经历比较、概括、抽象、分设、验证、分化等这一系列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从初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
(2)要充分的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些曲折的实验、归纳、比较、检验猜想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应用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为以后的发现奠定基础。
(3)要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的教育角度来说,数学问题的解答是否具有创造性,不会在乎这个解答曾经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是在于这个解答对解题者具不具有新颖性。
二、数学教学
21世纪的今天,数学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了。数学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学科了,它并列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数学除了为专业教育起了工具作用之外,还训练了人的理性思维和培养人的审美意识的作用.数学学科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个理念的含义之一呢,就是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大力发扬教学民主,譬如,能够允许学生有比较宽松的坐姿;能允许学生在台下可以自由争论;能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以发言,教师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和学生们融为一体,课堂里要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学生们的话多起来了,手动起来了,个性也张扬了,所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一天天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劣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首先能否实现真正的转变和教师角色能否真正转换,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职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使新的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的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大家所预期的目的。
三、课改的对策
在教改实践中,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避免和消除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我们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现一些误区,比如:把数学教学看作是思维结果的教学;只重视教法改革,忽视学法指导;以“少讲少练”来代替“精讲精练”;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我们就只重视教改而忽视学法指导这个误区来详细探讨和实施相应的一些对策。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的重要,我们首先要有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识,但是在改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加强。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了,所以,教学方法必须要改革,这个改革的过程一定要考虑每一个和它有关系的因素,不然的话,这些都是无济于事,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其实才是在改革教学方法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因素,一味的教改而忽视物质本身的特性,这种方法试了等于不试,有了学习方法,我个人提供几种复习课上常见的,回忆再现法、歌诀概括法、对比小结法。在培养学生们的灵活掌握知识的同时,要不断的把学习方法灌输给学生,教会大家如何来分析、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一句话,学法指导远重在提高学生自己如何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这里,我认为,要走出误区,就得认真学习,加强研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自己还要学习,再思想进步,知识面广的教师,也会有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加强理论学习。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数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
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困难,但是困难与希望同在,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云苓.谈数学教育与学生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钢琴教育
曾经有一位从事钢琴教育多年的专家说:“钢琴家的饭碗是教琴。”这段话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绝大多数钢琴学习者成为不了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他们今后更多地会成为新一批的钢琴教育者。这段话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提示:培养著名的演奏家也许并不是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高校,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以适应新时期下高校钢琴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钢琴教育的尴尬与思考
据教育部统计,早在2004年,全国就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大中专普通高等院校3782所,成人高等院校2913所,远程网络教学院校62所。在这些高校中,几乎一半以上的高校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由此,钢琴课这项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点内容,其设置的广泛程度可见一斑,其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程度同样不难想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缺乏的状况,全国各高师音乐系科几乎都扩大招生规模。然而始料不及的是,为了解决中师后备力量缺乏,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引发了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滞后、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等诸多“不适应症”开始日益凸现。于是大家开始关注这样的问题:当今社会对于钢琴人才需求的结构到底怎样才最接近理性和真实?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是否适应社会对钢琴人才培养的需求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钢琴人才需求的层次发生不断分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不断转变和发展。从行业需求的视角看,音乐院系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潜能大、素质高的新一代音乐教育人才,而且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要求高校要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中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因此,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非音乐学院高校钢琴教学,亟待根据培养复合型钢琴音乐教育人才的新需要而进行重新定位,以改变传统钢琴教学的注重技能培训,内容相对单一、偏窄、偏专的问题。传统钢琴教学几乎都是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从教学实践来看,这种个别授课方式是与只对少数人开放的精英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众多以培养演奏者为重要目的的音乐学院中,这样的钢琴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显示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对于非音乐学院的高校来说,这样的模式未必就是优势。两类学校之间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对钢琴教学变革的不同要求。
二、专业音乐学院和非音乐学院高校在钢琴教育上的几点差异
1.生源基础条件不同
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从小开始学习钢琴,从当初启蒙到考进音乐学院,很多同学都有10年左右的琴龄,钢琴弹奏基础相对要好。而非音乐学院高校的这些学生却起步晚、基础较差,需要从头学习掌握基础训练、练习曲、大型乐曲、复调乐曲和中外名曲五大块内容。
2.学生培养方向不同
钢琴教育虽然一直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点,但非音乐学院高校与专业音乐艺术学院的钢琴教学不同。比如,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学宗旨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中国的钢琴音乐舞台培养一流的演奏家”。而非音乐学院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即培养具备一定钢琴教学基本技能和演奏技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钢琴独奏人才。所以这类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普修课一般只开设两年。
3.学生要求掌握的基本能力不同
对于非音乐学院高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未来的工作走向,要求他们更需要掌握的是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和教材教法。在教学的侧重点上,音乐学院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演奏的表演能力,而非音乐学院高校钢琴教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如一般性的演奏、范奏和伴奏等综合能力。
三、数码钢琴教学是非音乐学院高校钢琴教学的理性选择
在找准了非音乐学院高校关于钢琴教学的定位、教学重点、培养人才的方向等综合目的之后,我们应审视现阶段的钢琴教学的手段、配套教材、方式方法是否是最优化、最合理的。不难发现,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在为培养演奏者而教学的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科系。而此时一种既能够满足保持钢琴教学本质不变,又能弥补非音乐学院的高校诸多教学条件不足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数码钢琴集体课。
数码钢琴集体课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被称为21世纪钢琴普及教育的主流。它的教学形式是由一个老师同时对数名学生进行教学,让若干个学生共同听课、练习、弹奏和复习的综合教学活动。主要针对那些钢琴程度在中级以下的学生,以及非钢琴专业的学生,如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学、作曲和一些成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种模式是现阶段非音乐学院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一项理性选择。
具体来说,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势在于:
1.从学校投入情况看
采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学校在硬件设备上的投入无疑能够有所节约,成本相对会有所降低,(转第73页)(接第80页)特别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非音乐学院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窘况。
2.从教学效果情况看
数码钢琴集体课能够充分体现“数码优势”和“集体优势”。“数码优势”表现在钢琴功能上的拓展,如旋律配和声、伴奏配旋律功能、电子节拍器功能和录放音功能,这些能将乐理、和声、即兴演奏、即兴伴奏等多项教学内容放到课堂上完成,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集体优势”则表现在对于触键方式、力度要求、演奏方式、放松状态等公共内容采用一次性讲述,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因为减少了老师多次重复带来的心理麻木,还会对教学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有良好的帮助。特别是集体练琴互不干扰更是将“数码优势”和“集体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3.从师生双方感受看
因为老师重复讲课的次数大幅降低,这对教学的激情、备课的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集体课上,学生在有人弹、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答的活跃状态下,消除了“一对一”教学方式固有的心理压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同时上课,能够让同学们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这能够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当然,数码钢琴集体课同样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一,对于学生的知识接受,数码钢琴集体课只能抓大放小、,针对性较弱。其二,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码钢琴集体课在教材上并没有完备严密的分级课程设置,这对于教学双方而言,在系统性和严密性方面都存在一个很难判断效果的尴尬。其三,数码钢琴作为一件全新的教学工具系统,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钢琴,其自身有很多新的功能,它的操作以及操作对于教学过程、结果产生的影响,均取决于对它熟悉和掌握的程度,实际上就是取决于教学者的操作新教学系统的水平等。
联系非音乐学院高校钢琴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围绕这类学校钢琴教育的明确目的,我们应针对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实行合适的学员分级、合理的课程设置、及时的演奏点评、有梯度的作业布置等,力图从各方面解决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弱点带来的问题,以保证数码钢琴集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让同学们在有限的钢琴集中学习的环境条件中,接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
实践表明,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是一项适应高校扩招背景下,能有效缓解非音乐学院高校钢琴专业教育需求的理性选择,是对传统钢琴授课方式的一种有力、有益的补充。数码钢琴以及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推行,必将开创钢琴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连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改革的新动力.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3期.
[2]余文珠.高师钢琴集体课与分级教学.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8卷第3期.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135-01
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检验学科的广泛应用,临床检验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学科,而是一门集医学、理学、工学及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立应用性学科。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进步,本学科发展迅速,对隶属于每一个医院内的检验科技术人员来说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样的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不断涌入的新形势,临床检验科传统的知识及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了迎接本学科迅速发展的挑战,我们临床检验科针对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检验科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收到良好效果。
1 检验科技术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知识水平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临床检验科作为医院内的一个医技科室未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之前,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体系,一般由医疗、护理系人员改行或以短训方式,甚至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直接参加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虽然在本学科兴起了一些专业训练课程,但多为大、中专学历。我科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人才梯队仍以中专学历占主体,高达90%,10%的大专学历也是医疗体系人员改行或在职工人经夜大学习而来的。虽然在当时我国的特定环境下已完全能够满足本学科的需要,但随着改革开放,本学科发展迅速,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动化分析仪器和新的分析技术涌入本学科,临床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传统的知识及知识水平结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先进技术设备和分析技术与落后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巨大矛盾。这种检验科技术人员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现状,使先进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只能简单地替代部分手工操作,使先进技术的高效率不能充分发挥,造成了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2 解决措施
根据检验科技术人员人才梯队状况,针对其所掌握的传统的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特点,我科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在职继续教育的措施。
2.1 促进知识结构合理化
由于本学科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众多,在继续教育内容安排上囊括了相关医学知识、英语、自动化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检验科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应当在重点进行医疗知识系统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动化分析技术、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等的培训学习。
2.2 以在职学历教育为主
本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为了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通过在职继续教育获得一定成就感,科室要求所有40岁以下人员限期通过自学达到本科学历,同时为自学者创造条件,且在获得学士学位后重奖。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的培养。工作中不以学历论高低,促使大家既要重视学历,更加重视工作能力和效率。
2.3 以在职技术培训为辅
在检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注意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在这方面科内应当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采取多种多样方式,可以采用请(老师)进来,也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外出学习)。
2.4 鼓励创新、提高效率
在鼓励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同时,强调获得学历和学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求全科工作人员不断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新技术,完善工作流程,紧紧围绕如何使实验室先进的分析仪器充分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这个中心工作展开学习和探索,使全体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
3 效果
3.1 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通过多年的努力,检验科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学科梯队更加完善,为先进技术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3.2 先进技术不断引进
随着语言障碍的消除,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速度加快,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信息网络等管理方式的应用使科室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电化学发光、实时荧光定量、生物芯片、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及特种药物分析等项目的开展和应用,使科室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得到加强,服务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3.3 创新意识加强
通过不断的在职继续教育,全体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医疗知识的同时,也基本精通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医疗工作,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使工作效率不断得以提高。
4 未来展望
【论文摘 要】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柔道运动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柔道的动作技术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高校中学生的安全是首要问题,要更好地开展柔道运动,对于初学者而言,柔道的保护性倒地技术非常重要,是保证安全和进一步教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合理的教学原则,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好柔道倒地技术,才可以达到学习柔道的最终目标。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在日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和挖掘了柔道运动的现代教育价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学校教育理论,其体育、胜负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对人“德、智、体”培养的基本要求。柔道理论在哲学上的升华是柔道教育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身心之力获得最有效使用的“精力善用”理论,大家的相互帮助、相互谦让、融合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自他共荣”理论成为人们和谐相处,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在我国高校开设柔道课程符合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一 柔道运动
柔道(JUDO,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二 柔道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情况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柔道运动这门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其实不然。
柔道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不好,高校也是,其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了解程度太低,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其二,高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展缓慢。
2009年5月16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柔道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生柔道协会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防身性),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以开设选修课和组建学生柔道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立体化推广,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柔道人才的重任。
三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开设柔道课程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是重中之重,是课程开设的前提。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本人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柔道运动是两人同场对抗,实战格斗项目,柔道比赛的胜负是需要一方将对手摔倒在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打好扎实牢靠的基础非常重要,而保护性倒地技术就是柔道学习的基本功。学柔道有句老话“要想学摔人,先要会被摔”,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会被摔”是“学摔人”的前提,只有练好在各种状态下的保护性倒地技术的基础上,在不怕被别人摔倒的心态中,在练习双方都可以保证自己身体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柔道技术学习。
在初学柔道阶段,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高,身体机能否适应柔道运动的负荷,而对于柔道又存在一种好奇与兴奋,很有可能会在初学阶段发生不必要的伤害,这就会对受伤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和其他同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在初学柔道阶段,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对保护性倒地技术的重视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可马虎,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一名学生正确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四 柔道保护性倒地技术的教学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体,柔道教师应当从第一节课开始反复强调倒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练好倒地技术,增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学好柔道的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
2.循序渐进原则
柔道的倒地技术分为很多种,技术难易不同,教学要由易到难,且忌盲目冒进。柔道的倒地技术按倒地的方向主要分为前倒地、后倒地、侧倒地,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原地倒地、行进间倒地、跳跃倒地。
例如,在进行后倒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先以简单的方式,待学生完全掌握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具体教学过程为:(1)平躺,收下颚,两臂拍地;(2)两手臂环抱小腿,前后滚动练习;(3)长坐后倒;(4)站立后倒;(5)后退行进间后倒等。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逐级掌握,逐渐加大难度。
3.直观性原则
注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给学生充分直观影像。柔道教学不能只讲解不示范,教师适当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印象,在学生初步进行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要亲自进行保护,手把手地教,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动作要领,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4.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状态都有不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身体素质,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终学生们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技术动作。
5.巩固提高原则
持续练习,巩固提高。柔道的倒地练习在初学阶段学习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练习,要作为每节课的必要练习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提高,使保护性倒地形成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这样就能将练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运动伤害降到最低。
五 小结
在我国高校开展柔道运动课程仍属开始阶段,学习柔道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以及发展目标。
而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柔道自我保护性倒地技术是在练习柔道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的技术,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达到学生学习柔道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科学技术;定位研究;自然科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2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130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要逐渐走上创新型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在对之前我国学者就政府对自然科学的管理中,我国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以科研活动为主要出发点,从而扩展到科学管理的探讨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有一定偏差的,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对科学技术管理过于狭隘的看法,难以全面地进行认识。就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推动力来看,我们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宏观角度去看待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第一,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其有高度的重视;第二,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当下对科学技术关系的问题,例如管理的内容应该有所拓宽,管理的方式应该改变为服务型的管理,将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管理,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政府自然科学管理
2.1 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对社会公共事物、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行为。公共管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成员范围内对社会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是一项公共性的活动,社会性的事务。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社会公共组织或是其他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对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具有社会型、动态性、层次性三个特点。
2.2 公共管理方面就政府对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的理解
在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必须改革管理方式,从原先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使得政府的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从而提高我的综合国力,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转型。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军事、国防实力,加强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我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社会文明建设、农业建设、工业建设、国防建设、教育事业建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政府对其管理就越具有难度。政府作为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使得科学技术的贡献向经济、文化、国防的方面发展,所以正确引导科学技术的功能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
3 正确理性定位政府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管理
3.1 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对科学技术管理的平衡
在我国的国情下,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因此政府在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时,需要找准正确的切入点才能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时,我们需要就科技本身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私人性;另一类为公共产品型。公共产品型的自然科技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研究成本较大,取得的收益较少,并且进行的研究规模也较私人的要大,所以公共产品型的科学技术是由公共资源投资而产生的,对于这一类科技产品政府就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保证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对于私人性的科学技术产品,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收益,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类科学技术产品中大多包含专利性产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保护。因为不同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目的不同,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能一刀切。在管理中,必须要政府、市场两只手结合,对各自管理范围、内容、方式做出明确的划分。政府在管理中要做到不错位、不超位,对于政府可管可不管的方面就交由市场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活力,使得科学技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发展,从而促进其进步。
3.2 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
就我国之前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来看,其地位主要被看作是类似于医疗卫生或者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地位,把科学技术管理归纳到社会事业管理范围内。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科研时间不断缩短,与其相关的利益链接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科学技术不如原先的纯粹,难以和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推动力,加快了社会财富积累的过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政府需要对其加强管理。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其研究范围,其在经济、工业、农业、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机制,这种发展机制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定挑战,所以我们在改革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中,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财政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原先单一的管理方式。在政府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产业、社会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3.3 确定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在之前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主要是将其归纳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认为其和这些公共事物可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管理被纳入社会事业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周期逐渐缩短,其利益相关者也逐渐扩大,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之间的影响度和融合度也越碓礁摺H缃瘢科学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这些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不仅仅为这些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还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分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政府需要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监督,但是科学技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对我国的国防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特殊性注定其不同于农业、工业、卫生等领域可以独立存在,其逐渐发展为具有复杂的、综合性、社会性的领域,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
所以,要对科学技术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要明确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第一,科学技术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政府的管理中需要把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提升到和经济、财政管理等同的地位,而不是将其等同于教育、卫生、社会等方面的管理;第二,政府下辖的各个机关单位,比如卫生、交通、教育、经济管理等部门,都需要将科学技术管理作为单位的管理重点,需要把科学技术融入到产业发展,区域进步来实行技能型管理;第三,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需要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和各个部门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相协调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3.4 强调政府科学技术管理的区域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发展速度、发展特色不同,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在进行科学技术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应该就每个地方的发展特色来进行管理。但是我国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并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死板,难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不断提高,中央对于地方的发展、变化难以及时进行了解,国家就科学技术管理出台的管理措施难以同地区发展相适应,难以满足地区的发展需要。并且地方科学技术管理大多复制中央的管理方式,使得地方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就自身情况进行分析,难以最大化地利用地方资源来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政府管理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必须要重视地方的特色,从自身实际来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不能做一刀切。
4 结语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体现的重要性都是不容质疑的,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必须加快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改革,需要从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的地位,其体现的作用来重新定位自然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进行服务型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焕祥,段学民.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述评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2] 曹丽燕,马宪民,蔡齐祥.关于公共科技及其管理的
几个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3] 孙斐,韩伟.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1,(3).
[4] 刘太刚.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破与立――兼论后
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
学报,2011,(3).
[5] 王焕祥,孙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
的演变与启示――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