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医学治疗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口腔循证医学;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22-02
现代口腔医学教育是以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口腔医疗卫生工作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口腔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并且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技能,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为目标。随着口腔专业知识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授课式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口腔医学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势在必行。
泸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通过在教学和临床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思想,鼓励学生从循证角度完成临床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思维的建立,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循证医学内容
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增加循证医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循证的思考。学院要求教师在教学备课、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不能只复述教材内容,而是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当前最佳、最新的临床证据相协调。口腔医学院每个学科备课组进行教学研讨会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检索医学科技文献,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并搜集临床证据,力图科学判断、评价、引用这些信息,做到授课时能够客观及时地将这些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去。
二、循证医学指导口腔临床工作
临床的生产实习是一名口腔医学生能够合格毕业,迈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过渡学习期,是决定其在毕业后能否胜任实际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口腔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好,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不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与现代医学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医学生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及临床技能的能力,实现通过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推动口腔医学向前发展的目的。口腔医院在学生实习转科过程中,鼓励其循证医学原理,在临床医疗实践和决策中将最佳的临床证据融入到判断中。对于临床上的疑难病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获取最新的证据来指导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临床新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循证医学的科研活动
在教改过程中,口腔医学院在研究生的课程中开设循证医学的专门教学工作,邀请校内校外专家进行循证医学知识的讲座,培养既有广博知识又有实际临床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组织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包括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经验对临床操作的合理性进行效果评价,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讨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上世纪后半叶在临床流行病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循证医学强调的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临床以病人为主的临床研究。通过可靠的临床证据,同时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实际意愿,三者结合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通常讲的最佳医学证据,首先是指综合若干随机对照试验做出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如果缺乏相应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那可以采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结论。就真实性(valid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而言,系统评价的偏倚(bias)相对较小。其次是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循证医学模式的兴起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也带来了对于医学教育模式的根本变化,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 EBME)应运而生。
循证医学教育提倡的是“终身的、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有关指导、学习、研究、启发、实践。对循证医学的实践是循证医学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指标。当前,不少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列入了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制定治疗指南的主要依据。作为代表当前医学教育实践的学习方向,美国70%以上的医学院校开办了循证医学课程。通过教学教会学生面对临床上的患者,需要慎重、准确地应用可获取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特长和长期实践经验,综合患者的价值观和自身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具体、合理的治疗方案。
口腔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强、操作相对独立的学科。患者在口腔医院就诊时,经常只需单一医生,首诊即能完成全部治疗且很少涉及转诊、会诊。由于患者对口腔知识的缺乏,口腔医生对于病人推荐的治疗方案往往就是最终的治疗方案。因此口腔医生能否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口腔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应该有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口腔医学的临床证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变化。受科技条件的限制,当前一些看似最佳的证据,可能多年后证明并非正确或最佳。以往的高等口腔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重教科书、重课堂教学,由此培养出来的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虽然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明显不足。由于高校招生数量增加、口腔医院的诊疗椅位有限,以及当前的医疗环境限制,口腔医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实际操作的患者数量相对减少。在较少的实习机会下,要想提高学生的诊疗水平,就要改变以往的经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缓解实习的局限,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循证医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技巧和方法,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循证医学的学习,让口腔医学生能在毕业之后的医疗工作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针对问题寻找答案,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并实现终身学习,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泸州医学院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历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校教改办指导下开展的大学生循证医学科研活动,对以研促学、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看,对医学生的要求不再是仅仅掌握口腔医学专科知识,而是要成为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具有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人才。循证医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模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将对现代口腔医学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口腔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生学科,人们对其的认识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循证医学理论应用于口腔医学教育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大量的高科技口腔材料、设备、技术及新治疗方法不断被引入和投入应用,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更大的施展平台,但这些新技术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预后指标等临床效果尚不明确。目前部分相关病种和新技术可查询到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文献较少,许多临床有效的疗法目前尚无可靠的临床证据作为依据。目前证据的缺乏一方面影响了循证医学的具体实施,但也给基层医学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在教学工作中,由于本科生教学时间有限,尚无法在本科教育中进行系统的循证医学教学,只能在专业课和医学统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
四、结语
通过我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循证医学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对口腔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科研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后的独立口腔临床工作中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使社会和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陶军,杨天德,刘禹莲.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9):549-551.
[2]杜晓岩,吴江,李善昌,等.创建口腔医学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5):69-370.
[3]刘建平,陈薇.循证医学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6):533-536.
[4]郑家伟,叶晨,徐菱,等.开展口腔循证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67-70.
[5]杨燕方,刘海霞,张红妤,等.PDCA循环管理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法在口腔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100-101.
[6]张彦聪.运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49-50.
[7]陈进,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4):273-276.
[8]郑军,徐江,曾妍.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培养高校优秀口腔医学本科人才[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2):1019-1020,1022.
[关键词] 口腔预防;口腔医学;教育预防;口腔知识
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普通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将材料学、生物力学、机械制造学、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十余年来,无论在预防措施与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在社会健康促进与社区人群口腔保健服务方面,口腔预防医学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高了社会人群及口腔专业人员对口腔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着社会人群在口腔卫生知识,观念,态度与行为方面的改变,为全社会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结合目前医学的学科特色和长远发展需求,紧密依靠医学,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正确处理好与医学间分与合的关系,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关注口腔医学,就是增进全身健康、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1.口腔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口腔疾病和健康是人类疾病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又互为因果。口腔科主要的疾病是牙病。我国龋齿平均患龋率为38%;有的地区乳牙患龋率高达90%,平均每人患有2.5个龋齿。龋齿已被W日O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周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WTO已将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错矜畸形在我国人群中高达49%。牙齿缺失几乎是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如果缺失一颗磨牙,咀嚼力约下降1/5。失去一对磨牙,咀嚼力下降l/3。失去二对磨牙,只能维持原来1/3的咀嚼力。口腔的患病率占人体各器官疾病之冠。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受牙病之苦。
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口腔领域的龋病、牙周病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第二次卫生革命。这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性已引起人类的关注,口腔疾病的防治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口腔医学与大预防医学相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口腔预防医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一门科学与艺术。随着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预防医学在20世纪以来也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对口腔医学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口腔健康与口腔保健发展
口腔保健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只达到牙齿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整个口腔还有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具有神经感觉,参与表情的功能,口腔实际上是从事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器官。因此现代口腔保健新概念是:拥有洁白美丽的牙齿,口气清新,口腔运动、神经等系统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
口腔保健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对龋病和牙周病进行早期治疗的全身及局部疗法;②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工程学的新一代诊断、治疗方法,给予口腔科医生更多的选择。③更多的口腔药物、生物技术产品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④新开发抗生素和抗炎症药物对一般疗法不起作用的患者有效。⑤科技的发展刺激需求;⑥企业对口腔药物及保健用品的商业兴趣增加。生物学其它进展也促进了口腔保健的发展,由于科技的突破及重大发现,将在以下方面促进对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口腔健康的医学管理:①非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如腮腺疾病、艾滋病、需放射治疗的癌症。②龋病、牙周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如早期龋诊断、分子探针、抗菌抗炎症药物、组织再生、人工唾液等,强调医药而不是机械性干预。③CAD/CAM技术。目前由于昂贵不能实际应用,但技术及设计上的突破将增加技术可接受性、方便性及经济效益。④龋病及牙周病疫苗。由于口腔科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未来口腔科医生将成为面对患者健康各个方面的医疗专家。
3.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口腔保健是卫生事业的一部分,是综合保健包括初级保健的一部分,应在科研、教育、预防保健各方面与医疗保健系统结合,维护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牙科医生和卫生士的长期预防和初级保健任务应继续增强。应强调将特别医疗服务转向初级保健,推行医疗保险,增加基本保健,控制开支。搞好口腔公共卫生,口腔疾病群防群治应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防保健对象中尤其要重视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医疗保健。减少口腔健康状况差别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口腔健康状况和获得保健的差别也增大。医疗机构有责任为全体人民而不是经济富裕或相对健康的人服务,应努力减少口腔健康状况的差别。
牙齿缺损和缺失修复的临床工作近几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完成了研制各种类型的种植体及相应的器械,并开始在临床应用。种植体的各种上部结构如固定式、可卸式、覆盖式以及磁性固位种植义齿等也已在临床应用
总之,当前口腔医学在微观上进人更深的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同时又从局部整体、器官整体和整个机体以及社会环境,综合分析研究疾病的规律。学科不仅分化而同时又出现综合趋势,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口腔领面外科和正畸科结合产生正领外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科及口腔材料结合产生牙种植学。口腔修复学和口腔生理等学科结合产生领学等。当今口腔医学基础研究的总趋势,仍然是细胞生物学、亚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
参考文献
[1]韩志武,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及探讨[J] 《科技资讯》2007年32期
[2]李奉华、彭解英、贺达仁,世界预防口腔医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 实用预防医学2007(6)
[3]张震康,我国口腔医学的进展[J] 科技导报, 1994(11)
(一)学校硬件基础。安徽医专口腔医学系实训中心由当初合作办学的台湾活泉基金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负责规划、设计、建造,包括口腔医学综合实训室和标准头模室等。口腔医学综合实训室的布局结构复制了一个开业的牙科门诊作业模式,装设了17台先进的牙科综合治疗椅、治疗台、活动柜、2套牙科X-光拍摄系统、暗房、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消毒锅、库房等,完全模拟门诊作业流程,可以满足口腔医学生的实训教学和临床模拟训练。同时,实验室配备了2台便携式牙椅,2台移动牙科诊疗设备,有利于师生进行口腔宣传义诊及社会实践。体现出安徽医专“走出去、走下去、办特色医专”,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标准头模室装有32台进口仿真口腔牙颌系统,同时实验室还配备了实物投影及多媒体影音播放设备,在播放教学视频的同时可以将老师的操作同步放大到屏幕上,更有利于细化口腔医学专业的学习。
(二)校企合作基础:实行“互兼互聘,双向流动”等措施,密切院系合作关系,建立了可持续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聘请临床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的教学,及时反馈职业信息,为调整课程结构提供参考,也为临床和教学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尤其是口腔行业技术专家,充实了实验技术队伍,完善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了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的形式;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起口腔系与合肥市口腔医院实行全方位战略合作,成立了安徽医专-合肥市口腔医院产学研理事会,同时成立了口腔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口腔医学专业建设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
(三)实训项目基础。实训基地已形成全新教学模式,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形成了“基础—综合—设计”逐步推进、“启发—引导—讨论”和“发现—论证—研究”方法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相互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口腔医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建设开放性口腔实践教育中心具体内容
(一)实训中心硬件建设。1.改造并新建口腔医学综合陈列室。开辟一间教室作为口腔医学综合陈列室,主要用来展示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相关标本,口腔解剖生理学的雕牙模型、口腔修复学和内科学的标准模型及历届优秀学生作品。2.陆续更新添置主流、先进的口腔医学仪器设备,如口腔CT,CAD-CAM,并做到专人负责制,以利于贵重器械的维护和保养。
(二)实训中心软件建设。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出入库登记系统及实验开出登记系统。2.实现实训中心各部门联网化作业,各种表格及材料电子化办公留存。争取自主研发适合高校口腔专业实训管理的程序软件。3.开设网络课程。将动手操作的实训项目制成视频、动画等实现网络共享,以利于学生学习,并可进行师生互动,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三)实训中心人才培养。1.教师队伍逐渐完成“双师”化发展,教师不仅理论知识精通,更在实践指导上标准化操作。教师可定期分批次外出进修临床专业。定期参观相关医学院校实训中心发展模式。2.成立口腔医学实践教育中心管理中心,同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手段,通过竞争上岗选定有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的人员负责基地管理和运作;聘请合肥市口腔医院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建立实训基地的实训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
(四)校内实训中心之间合作。口腔直属及相关专业除了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外还有口腔护理专业,各专业既可独立在本中心完成实训操作,也可在本实训中心联合完成“医、技、护”联合仿真临床演练。实训中心可最大程度模拟医院和义齿加工所环境,实现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触。
(五)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我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基层服务机构,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专业课要求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大于1:1,专业实践技能在专业课考试中占40%以上的比例,所以本中心可开设实验实训项目较多,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实验技能培训与考核方案,学生进行过关性考核、选拔性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开发实训中心的辐射与服务功能。为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实践教育开放中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进行口腔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或健康咨询活动。
口腔医学课程是口腔医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构成完备知识结构的基础。我们认为,军队口腔医学生的培养不同于地方,建议在课程设置、安排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例如,龋病、智齿冠周炎、急慢性牙髓炎、牙周炎及口腔颌面部外伤等,是我军基层官兵罹患的主要口腔疾病,应增加针对上述疾病的课程设置,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讲授,同时结合新技术、新进展给予必要的知识扩展。针对在青年官兵群体中,智齿冠周炎是高发口腔疾病,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和训练,而许多官兵对于拔除智齿存在严重恐惧心理的实际,建议重点讲授微创拔牙技术,使其在基层得以逐步开展,为广大官兵减少痛苦。文献报道,由于驻地环境不同,陆、海、空不同军种官兵罹患口腔疾病的种类和患病率不尽相同。为此,建议开设《军队口腔卫生勤务学》《野战口腔医学》等课程,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教材,为学员打牢理论基础。鉴于基层部队口腔医师编制少,团卫生队一级往往缺乏专业口腔医师,有必要加大全科医师的培养力度,使学员能够处理或分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此外,基层往往缺乏单独的医疗设备科和感染控制科,有必要开设《口腔医疗设备学》《口腔医疗感染控制》等课程,使学员能够独立进行牙科医用设备的基本维护及交叉感染的预防;由于基层口腔医师需承担起部分口腔技师的工作,因此《口腔修复技工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之一。
2注重实践操作,全面提升动手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能力对于口腔医师尤为重要。基层官兵平时训练任务较重,请假就诊时间有限,口腔医师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治疗,这对口腔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建议学员在学习理论课期间,加大头颅仿真模型的操作训练;在实习期间,全面协调好复习考研与实习锻炼的关系,配备精锐师资进行标准化带教示范,增加实习成绩在毕业考核中所占比重,切实增强学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感;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员到基层部队、基层医院进行短期实习,使其切身感受到基层官兵的口腔医疗需求,从而帮助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
3重视素质培养,提高健康宣教能力
健康教育是医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预防和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官兵不知晓如何正确地刷牙和使用牙线,部分官兵仍认为“牙疼不是病”,能忍则忍,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提示我军基层部队官兵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有待提高。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队官兵对于了解和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就诊时大都会咨询口腔卫生相关知识。为此,我们在所保障的体系部队中开展了多次口腔保健讲座,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开展口腔健康宣教是基层口腔医师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建议在本科学员培养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利用演讲、辩论、登台讲课等形式提高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每名学员在毕业前能够生动地讲授1或2项口腔健康宣教内容,并作为毕业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从中挑选优秀者到基层部队巡讲,为其毕业后顺利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科研训练,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源泉。在开展教学、临床工作的同时,口腔医学院还承担艰巨的科研任务。对于基层部队,虽然尚无条件开展基础实验研究,但可结合驻地实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只有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够更加了解基层官兵的需求,更有力地推动我军口腔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须纠正学员“到基层工作就是混日子、不用搞研究”的错误观点,加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如有条件,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流行病学》课程,对学员进行科研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要求学员在毕业前完成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实验设计,并纳入考评。同时,还应发挥口腔医学院的科研优势,对于毕业学员在基层部队开展口腔医学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5完善任职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一、两个专业的培养及就业发展方向
(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及就业发展方向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口腔相关专业,如口腔修复工艺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医学美学、口腔材料学等课程。理论课占总学时的1/3,实训课占2/3,主要强调“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义齿加工厂、医院义齿加工制作室等,制作各种义齿、修复体,主要工作对象为“模型”。
(二)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及就业发展方向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也学习口腔相关专业,但侧重点不同,如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解剖学、口腔病理学、口腔修复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医学美学、口腔药物学、口腔预防医学等课程。理论课占总学时的2/3,实训课占1/3,主要强调“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层医院、口腔诊所、口腔专科护士、口腔医师助手、口腔导诊、口腔材料销售等,主要工作对象为“病人”。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矛盾
(一)专业认识
填报志愿时,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甚了解,以为是学习口腔临床,将来在医院做口腔医生。进校后得知未来工作岗位是义齿加工企业,心理落差较大,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一些学生进校不久就申请转专业。为稳定学生情绪,学校在对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失败的基础上同意了部分学生的转专业申请。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于2011年获批开办,但很快出现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集体要求转入口腔医学专业的现象。对专业认知不足也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矛盾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思想
一般而言,社会对技术类岗位存在偏见。在古代“,技”被认为是下等人从事的行业,这一点从口腔技术专业受到冷落而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受到热捧的现象即可看出。到义齿加工企业被认为是到企业“打工”,是弱势群体。因此大多数本应走义齿加工方向的学生,却执意选择口腔临床方向。然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之路也不易,最大的障碍是他们不能参加卫生资格考试,无口腔执业(助理)资格证。从卫生法规来说,这属于“无证行医”,一切医疗行为需在口腔执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操作,也不能独立创业,必须与有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合作,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独立性及经济收入。因而部分口腔医学技术学生选择重新参加高考,报考口腔医学专业回校重读3年,仅仅只为取得参加卫生资格考试的资格,为自己的行医之路走向正轨而不懈努力。往届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经过种种努力,仍未取得合法行医资格,虽然他们经过多年的口腔医疗临床经验,自身诊疗能力逐渐提高,但没有行业的合法认证,其中有60%仍在举步艰难地“无证行医”,25%改行,5%待业,当然也不乏10%的成功者。据可靠资料显示,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约90%需要在大城市工作。但这些毕业生存在不愿远离家乡就业的思想。我校生源主要是贵州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百节之乡”的美名,几乎每个月都有2到3个民俗节日,这些成为牵动学生思乡情绪的因素。而口腔义齿加工企业大多在沿海一带发达城市,生活压力大、工作环境差等因素也使学生不愿远离家乡,宁愿低薪甚至改行就近择业。
三、就业矛盾的结果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无证行医”,集体要求转口腔医学专业的压力之下,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于2012年停止招生,全面开办口腔医学专业。由于招生数量以及群众对两个专业认识的偏差,民众普遍认为口腔医生是光鲜的职业,社会地位高;口腔修复工是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导致大部分学生报考口腔医学专业,这样在未来势必会导致口腔医生过剩,而修复工短缺的局面出现。
四、解决方案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同属口腔行业,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业。只有两个专业协调发展,才会使口腔行业发展壮大。为了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显示,口腔修复医师与口腔技师比例应达到1:2才能保证修复体质量。而从我校情况来看比例不到9:1。义齿加工企业缺乏人才,为满足企业的运转,从社会中招聘低学历非专业人士通过简单培训或“师传身教”的方式上岗,这大大降低了口腔修复质量,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规范义齿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减少非专业人士进入口腔技师行业。这样也可降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感:非专业人士“报到入行”,而自己大学3年才能入行;非专业人士入行早,年纪比自己小,经验比自己足,工资甚至也比自己高。同时,制定行业评价标准,同工同酬,增加行业价值感与荣誉感。
(二)社会行业岗位认知宣传与教育
我国民众对技术类岗位存在偏见,而在西方国家,技术类岗位是受到重视与尊重的,这从技术类人员的薪资就可以看出。社会要加强对技术类岗位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大众对“技术”的认同感,只有认同,才会有尊重。同时,企业也要改善技术类人员的就业环境,关心他们的生理、身心健康。
(三)学校专业建设与教育
学校应明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办学方向,人才发展方向;合理设置适应当今义齿加工行业的课程,制定相应考核方案,转变教学思想,推进“学”与“做”并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呆板模式,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宣传与教育,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甚至影响该专业的远期发展。
(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0级、2011级全日制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共计56名。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1.61±0.57)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开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并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创立口腔护理专业方向大专班,作为口腔专业教学医院,同时接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腔医学、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见习及临床实习。本研究将原有医护分离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创新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为:①教学内容整合:立足口腔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选择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关实训课程共计73学时,将口腔医学生与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调整两个专业原有教学进度,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同步实训教学。②教师整合:由具有丰富口腔门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熟练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医生和护士按照口腔专业分工组成各专业医疗-护理一体化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学思路,明确教学过程分工;为保障实训教学质量,每组学生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每个指导小组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组成,负责整个实训过程中从旁指导。③教学标准整合:医护教师共同讨论制订教学目标及标准四手操作流程:在实训课程中同步讲解医生、护士的操作要点,并将治疗步骤分步边讲解边进行操作示教。④实践整合:由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组成一对一小组在实训室头模上进行四手操作实践练习,口腔医学生头模实训室配备口腔头模实训机、口腔技工桌、多媒体内窥镜探头及影像分配器,见图1,可以满足四手操作教学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实训后由医护教师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学生掌握情况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1.2.2评价指标
①综合考核成绩:采用以病例为导向的仿真综合考核,由医护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由1名口腔医学生和1名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结为一组,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病例,评分项目包括理论运用(对治疗流程的掌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操作技能(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材料调拌达标)、配合熟练程度(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医护沟通(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合作态度与认知(医护协作意识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个方面11个条目,5个方面分别占权重20%、30%、20%、20%、10%。即合作态度与认知的2个条目总分为5分,其作9个条目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学生问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问卷在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医护配合意识、增强医护沟通能力、模拟临床工作情境、增加临床工作信心、对教学效果满意、赞同该教学方法7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0分为非常低,4分为非常高,总分为28分。满意率为项目得分与项目所占总分之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评价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实训前及实训后综合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综合考核结果
对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考核评分结果,实训后对治疗流程的掌握、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8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训前(P<0.05),见表1。
2.2学生评价结果
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临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满意率较高,分别为95.54%、95.98%,见表2。
3讨论
3.1口腔专业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口腔护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研究对某省78所综合性医院及6所口腔专科医院321名口腔科护士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口腔护士专业教育主要是以普通护理教育为主,接受过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护士比例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术培训需求的占60.1%[10]。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腔专科护理学习与实习,仅靠进入工作岗位后短期的岗前培训,对口腔治疗特点和要求只是现学现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诊疗。国内已有学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入口腔护理教学模块,但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课时仅有26学时,占到专业课程的24.5%[11]。基于口腔临床诊疗工作的特点,口腔护士承担着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职责,良好的医护配合有赖于护士对口腔治疗过程的熟悉。由于护士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对技能操作难以运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口腔治疗的效率和质量[13],降低口腔诊疗中的医院感染[14]。另外,传统的治疗模式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起身漱口,给治疗带来很多不便,导致患者就医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疲劳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马晓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组患者满意度较独立操作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护士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辅助作用,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8],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6],因此将成为未来口腔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5]。此外,患者就医期望值提高,对高标准、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医感受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掌握扎实口腔理论知识及熟练四手配合技能的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3.2医护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开展有赖于医护间的密切合作,而教学是改善医护合作的关键[17]。现有医疗、护理分离的教学模式是分别从医、护角度训练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拟四手操作时的医护配合过程,医护间的协作训练欠缺,而且同一教学内容需要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将医护双方作为整体同步进行实训,即节省了教学资源,又能模拟临床配合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四手操作技术的训练[7]。已有研究报道在护理综合技能实训[18]、护理临床实习[19-20]中开展医护合作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通过医护教师团队对标准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讲解和示教,使学生明确治疗的每个步骤、要点和医护职责分工,在头脑中形成对治疗流程的清晰认识,并运用于实训操作练习中。每组医护学生的实训全程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能够根据每组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能够掌握不同治疗阶段所需用物、器械、仪器,做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实训前后考核结果来看,该方法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工作积极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以往教学中所欠缺的,本教学方法增强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协同配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结合。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医护一体化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内教学界限,模拟临床四手操作真实情景,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更为形象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意率达95.54%)。以往研究表明医护协同的模式可以提高医护的满意度[21]。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进入实习后直接配合临床医生四手操作,快速的临床治疗节奏、患者对实习教学的不配合以及临床医生对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导致临床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容易造成学生的实习压力和紧张心理,在仿真头模上与医学生配合使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种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树立学习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7]。
4小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口腔医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其字面意义,它所涵盖的医学领域除口腔炔客猓还涵盖了颌面部区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鉴于人面部器官重要性高、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并涉及外观审美问题,口腔医学领域宽广,口腔科向下可细分为十几个科室,如口腔修复科负责对缺损牙齿的修复再植,口腔正畸科负责对畸形的牙齿、颌面等进行纠正,口腔黏膜科专门研究口腔黏膜系统的疾病,颌面外科负责面部整形、唇腭裂修复和肿瘤切除等。所以,请不要把口腔医学专业和牙医画等号哦!
路漫修远
一名医生的养成之路,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活到老,学到老”的长路。
入学初期,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需要学习基础的医学知识。大一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为我们讲述了人体的构造,错综繁复的人体结构尤胜世上任何一台精密的仪器,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复杂与奇妙;在随后的生理学与病理学课里,让我们懂得,当心脏将血液泵入血管,神经便将中枢指令传达全身,偶有一些小小的“谬误”,就即刻被免疫系统加以纠正,若是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也许就会变成一场灾难……随着一门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一个崭新而宏大的医学体系逐渐向我们展开。
随意摊开一本教科书便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而一个医学生每年要啃下的教科书多达十本以上。在这条漫漫长路上,苦学不辍是每一位医学生必定要做的功课。
相比于繁重的课业,课程里穿插的实验课则要显得有趣得多。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实验,到极具医科特色的动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等,是十分独特而新奇的体验――但有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要做头颅的解剖实验,胆小者慎入。
口腔医学是非常注重手部操作技巧的专业,对学生手指力量和手指灵活性要求特别高。我们经常会几个人为一组雕刻蜡牙,在仿头模上练习钻牙洞、制作假牙。在练习中,我们需要把直径为0.7毫米的钢丝弯成指甲壳大小的扭曲形状,再用蜡块雕刻复杂的牙齿形状,很小的突起都要还原……好多男生不得不通过刺绣来训练手部灵活性,如果从小就笨手笨脚的同学,建议谨慎选择这个专业。
医者途长
然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阶段的“出师”只是一个小小的中转站,在正式成为医生之后,不断积累经验与磨砺技能依旧是终生不渝的修行。
口腔医生既有其特性,又和其他医生具有共同之处。除口腔颌面外科之外,口腔科中很少有医生会遇到关乎生命的大手术,口腔医生的工作基本是围绕日常口腔健康和美容展开的。相对来说,口腔医生加班的时间较少,医患关系也不算紧张。但这并不代表口腔医生的工作十分轻松――作为医者,在每一个病例中总结得失、积累经验、改进原有技术并更好地服务患者是他们的责任;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边临床边科研,同时兼顾教学是口腔医生的工作常态。
由于口腔医生培养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同时国内优秀的口腔医学人才缺口较大,因而口腔医生的收入也较为优渥,且收入将伴随着技术的熟练而上升。当然,要想进入那些高端的口腔医院或诊所工作,就必须要有较高的学历、研究能力和过硬的技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口腔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成为医生。进入口腔医用材料市场、医学院校,或者进入基础医学实验室工作,也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不错的选择。
求学指南
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主要有三种招生形式:五年制、八年制、五加三模式。五年制的学生毕业之后被授予学术型学士学位,可以自由选择继续深造或者接受规培(笔者注:规培即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并参加工作;八年制的学生毕业之后被授予专业型博士学位,可进入医院接受规培并参加工作;五加三模式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后直接进入医院,边攻读硕士(专业型)边接受规培,毕业后可直接工作。
【关键词】 上颌后牙; 上颌窦; 误诊
中图分类号 R7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163-02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and maxillary sinus, maxillary periapical inflammation can spread to the maxillary sinus and cause concurrent 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 This situation is relatively rare in clinical, and it may lead to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This case report suggests that a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coll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relevan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especially in today’s situation that promoting the idea of considering medical science as humanities and also as the care and humanistic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taking person as a whole.Medical car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locality, but should cooperate with multiple sciences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patients.
【Key words】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Maxillary sinus; Mis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Suizh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uizhou 4413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7.088
上颌窦为上颌骨体内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含气空腔,是上颌牙齿的重要毗邻结构,与上颌牙齿关系密切[1]。其底为上颌牙槽突,位于上颌前磨牙及磨牙区,以上颌第一磨牙区位置最低,牙根最为接近上颌窦,有的根尖甚至位于上颌窦内,让上颌窦形成凹陷。极少数相应的牙根与窦腔之间有时仅间隔一层骨壁,甚至没有骨质,仅有一层黏膜覆盖根尖[2-3],鉴于上颌窦与上颌牙齿之间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4]。下面,笔者将1例因两者的紧密关系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造成误诊、误治,使症状较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的病例报告如下,以期引起同行注意并引以为戒。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4岁,3个月前因“右侧真菌性上颌窦炎”在某医院耳鼻咽喉科行“上颌窦根治术”。术后患者仍反复流脓涕,头痛、咽部有烧灼感等,原症状没有缓解。多次复诊,该科以冲洗右侧鼻腔,鼻腔喷药和全身抗菌治疗为主,无效。因时有右侧牙痛遂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口腔检查:可见右上第一磨牙牙冠纵折,松(-),叩诊有不适,牙冠颜色变深、变暗,电测试至最大值无反应。CT显示,右上第一磨牙纵折(图1),腭侧牙根进入右侧上颌窦底形成凹陷,仅有一层黏膜覆盖根尖;与腭根相邻的上颌窦底骨板呈不规则破坏(图2),对应局部上颌窦黏膜增厚(图3)。诊断:(1)右上第一磨牙纵折合并根尖周炎;(2)牙源性上颌窦炎(图4)。治疗:局麻下拔出患牙(图5),然后用挖匙小心搔刮牙拔后的牙槽窝四周骨壁(注意牙槽窝顶部,以防上颌窦洞穿),挖出炎性肉芽组织。最后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置入5号注射器针管交替冲洗牙槽窝。术后第2天患者无流脓涕症状。抗菌治疗3 d后其他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个月复诊见拔牙创口恢复良好。患者未接受术后再拍摄CT观察上颌窦底组织情况的建议,但同意3~6个月后行缺牙修复治疗。
2 讨论
上颌窦与上颌后牙解剖关系尤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第二磨牙关系最为紧密。上颌后牙根尖周炎症可以扩散至上颌窦而并发上颌窦炎,甚至其脓液有可能穿通薄层上颌窦壁向上颌窦内排脓[5],而累及牵扯到窦底黏膜的上颌窦急性炎症也可以产生类似于牙源性疼痛。临床上两者间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只要细心询问病史,仔细检查,是容易排除干扰因素并避免误诊误治的。本病是由根尖周感染造成相邻上颌窦局部黏膜水肿、增生,出现炎症表现及底部骨质破坏。尽管作了上颌窦根治术,但由于病灶牙未拔出,感染灶仍存在,持续刺激上颌窦,症状并未有所缓解,以致维持较长时间直至拔出,消除病变病因后治愈。这与文献报道大部分局限的牙源性上颌窦病变在病因去除后可以缓解是一致的[6]。本病例提示现代医师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开阔视野,必要时寻求专科医生协助会诊,加大学科间合作,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当今,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事实上各个学科都在联合。口腔医学如固守口腔领域而不联合研究其中的科学基础,口腔医学就有下降到技术、技艺、工艺等高职类职业的危险[7],相信其他临床学科也不例外。另外,医学作为人文应该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的关爱和人性化服务[8]。人文关怀重要的不仅是思想,更应体现在行动上,主动服务就是表达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9]。遇到问题和教训要善于通过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来解答或总结,用最简单最廉价而又能解决大问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技术就是最好的方法和最高的技术[10]。
参考文献
[1]孙金磊,王振常.上颌窦良性肿块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11-13.
[2]邱尉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8-179.
[3]黄考华,盖锡球.冼志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144-145.
[4]田福聪,王晓燕,高学军.与上颌窦相关的牙科诊疗三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5):290-291.
[5]徐泽群.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9(30):64-65.
[6] Nurbakhsh B,Friedman S,KUlkarni G V,et al.Resolution of maxillary sinus mucositis after endodontic treatment of maxillary teeth with apical periodontitis:a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pilot study[J].J Endod,2011,37(11):1504-1511.
[7]张震康.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10):579-580.
[8]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幸福的哲学[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89-193.
[9]张彦,王素红,李小芬.浅谈对临床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63.
【关键词】ART技术 年轻恒牙龋 而至富士Ⅸ型玻璃离子水门汀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09-02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WHO于1994正式提倡的龋病治疗技术,现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ART临床和实验室的相关研究[1]。ART是指使用简单手动器械清除龋坏组织后,采用有粘结、抗压和耐磨性能较好的玻璃离子材料充填龋洞的操作技术。该方法创伤小,充填快捷,兼有预防性治疗的特点[2]。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使用ART技术治疗年轻恒牙龋病的临床疗效。
1 材料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就诊患者中随机选取太原市年轻恒牙患龋儿童共150例,患牙198颗。龋病状况为:浅、中龋和深龋。纳入标准:存在1个或多个龋洞,洞口>1 mm,能让最小的挖勺进入,龋损未影响到牙髓。排除标准:有牙齿疼痛史,探针存在穿髓点,存在窦道或不能确诊为深龋者。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日本生产的而至富士Ⅸ型玻璃离子水门汀; 美国登士柏公司生产的Dycal盖髓剂;口腔常规检查盒1套。WHO《ART治疗手册》[3]推荐的ART标准器械:①挖匙(大、中、小):用于去除龋坏牙体组织。②水门汀充填器:用于龋洞的充填。③探针:用于龋洞的充填和去除多余修复体。
1.2.2 方法 检查在光纤光源下进行,采用口镜、镊子、探针检查龋患、ART充填体。用挖匙清除牙面菌斑、结石、龋坏牙体组织、软化牙本质。常规冲洗、隔湿、消毒、干燥后用而至富士Ⅸ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深龋龋坏近髓处用Dycal盖髓剂盖髓后再行充填修复。分别于1年、2年、3年后复查充填物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及结合X检查等评定疗效。
1.3.1 成功 充填后无自觉症状、咀嚼无异常、边缘无磨损,充填体完好,无继发龋,牙髓活力测试正常。
1.3.2 较好 充填后无自觉症状、咀嚼无异常、充填物边缘轻微缺损或轻微磨损,不需要重补,牙髓活力测试正常。
1.3.3 失败 充填后症状无好转,甚至加剧。大部分充填物脱落,有继发龋或瘘道形成,牙髓活力测试异常。
2 结果
复查成功率=[(完好+较好)/(总数失访)×100%],年轻恒牙ART技术治疗1年、2年、3年后复查成功率分别为95.4%、91.6%、86.8%。见表1。
表1 年轻恒牙龋病治疗后复查充填物情况
3 讨论
关于AR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对于采用ART技术对年轻恒牙龋病治疗的报道不是很多见,其主要原因是失访率较高,本研究三年的失访率分别为为1.0%、2.5%、4.5%,相对于同类研究失访率最低。本研究经3年的追踪观察,ART技术治疗年轻恒牙龋的成功均比较高,说明使用ART技术的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高速旋转器械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牙科医师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然而,由高速旋转器械带来的牙科恐惧症成为阻碍患者求医的重要因素之一[4]。同时,传统的窝洞预备方式在去除龋坏牙体组织的同时,也大量磨切了正常的牙体组织以使修复材料获得良好的固位。而ART技术的有点就是无需制备固位形,去除龋坏时基本无需去除正常的牙体组织,因而治疗过程中极少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有效地避免了去龋过程中导致的穿髓、牙髓敏感等问题的发生。因此,ART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5]。ART技术体现了要求最少的创伤达到最佳的预防的基本原理。
影响ART技术治疗成功的因素很多,如龋洞的大小、龋坏组织去除和程度、充填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口腔操作中隔湿以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治疗后充填物脱落和继发龋的原因,主要为材料的性能因素及操作问题。玻璃离子机械强度不足,导致边缘缺损,磨耗过大导致龋洞边缘牙釉质暴露是失败的原因[6]。术者的技术和经验不足也会影响充填质量,故在进行ART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7]。本研究中失败病例主要原因在于材料的使用和术者操作中出现失误造成的。
总之, ART技术是一种操作简便,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技术,通过最少的洞形预备,保存更多完好的牙体组织,符合现代预防学观点,而且而至富士Ⅸ型玻璃离子中氟离子的释放能预防和阻止龋病的发展,兼有治疗和预防效果等优点,是预防和治疗年轻恒牙龋的一种有效方法,应该在学校和社区广泛推广使用。使用ART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健康教育和促进、龋病预防治疗和解除痛苦融为一体。
参考方献
[1]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敖静.乳磨牙龋病非创伤性充填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 22 (1): 103
[3]FRENCKEN JE,SONGPAISAN Y,PHANTUMVANIT P,etal.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 technique(ART)-evaluation after one year[J].Int Dent J,2004,44(6):460-464.
[4]蔡炜,于海洋.牙科治疗焦虑症病因及处理方法[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4,2 (2):118-120.
[5] 华,张贤华,秦简.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老年根面龋的临床效果评价[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 24 (2) :48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