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工业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信息化管理

第1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存在问题;有效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大,工业企业只有加强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实力,从而在社会中立足,面对当下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现代化信息的科技手段,提高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才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当下工业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

一、企业合同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工业企业面对当下日益竞争的激烈,合同管理也必须要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够有效的应对一些危机,因此工业企业合同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企业合同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有利于提高合同管理的科学性。面对当下我国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我,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不仅能够为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而且有效地提高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的规避当下工业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业企业合同管理走向正规化的轨道,从而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新信息时代到来之后,采用信息科技能够使得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解决传统的合同管理的漏洞,实现工业企业合同管理新的飞跃。其次,工业企业合同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企业纷纷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采用了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了管理的水平,才能够使得整个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从而实现整个工业企业的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轨道,工业企业合同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是适应当下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合同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才能够改变传统的合同管理方式,能从繁重的合同管理中解放出来,促进合同管理更加有序、规范、科学。最后,加强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合同的安全不被泄露,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越来越明显,企业的合同涉及到很多的机密,一旦泄露,就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加强了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的泄露,同时确保合同的安全,这样就能维护到企业的重要信息不被窃取,从而有效的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加强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有重要的作用。

二、当下我国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问题

首先,合同管理存在着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由于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采用传统人工维护的方式,在合同的草拟及签订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现代社会的需求严重脱钩,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落后,而且很有可能导致合同管理出现问题,尤其是违背法律的相关规定,这样就会导致合同管理失去效应,导致合同失效,从而损失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不利于维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不利于建立合作的模式。其次,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导致了信息化的水平比较差。由于当下工业企业合同管理要采用信息化手段,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合同管理的能力、操作的能力,但是当下在工业企业中,合同管理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或者是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在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技术水平比较差,无法采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使得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工业合同管理的有序、合法、正常进行。所以说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合同管理的水平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最后,合同文件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影响到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中,由于建设工程施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期间会受到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等的影响,合同的实施过程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得合同在后期的费用往往会增大。需求企业盲目的追求快速签约,对合同谈判过程中讨论的内容和范围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合同附件,不重视合同的草签,对工程价格条款、工期和维修,合同中需要完善的条款,如违约金和工程提前资金的规定不明确,这种合同订立过程中不严谨,责、权、利划分不清楚,本身就存在缺陷,在今后工程在实施过程容易产生合同纠纷、经济损失等现象。

三、提高当下我国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举措

为了提高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举措,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有效的探索。首先,加强培训,提高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必须要加强培训,通过参观考察或者是在校继续深造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合同的管理和维护,并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工业合同的管理方式,能够维护合同的合规合法性,而且能够保障合同管理,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工业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提高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所以,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必须要通过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另外,合同管理人员也必须要熟悉本企业的业务,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制定合理的、全面的、科学的合同,仔细按照规程进行合同的签订。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了使得工业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化的方式,必须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因此需要工业企业要增加投入力度,不仅要加大人员投入,而且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系统,使得合同管理能够采用现代化信息方式,并且增加合同管理的水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引进了相关的信息化设备,才能够增加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最后,严格按照合同的规程、流程进行合同的签订实施。为了确保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必须要严格按照合同的制定流程,确保合同的合规合法,同时严格审阅合同的细节,确保合同的规定符合实际的工程操作,这样才能够使合同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尤其是在明确各自职责的条文制定时,要严格按照工作的流程进行工作,要经过仔细的讨论和严格的把关,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另外,在确定了合同价款和结算方式之后,合同在实施过程中对工程合同价款的主要因素便是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以及由于外部环境产生的不确定因素等。所以,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应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解决好项目上的合同纠纷,按期做好合同索赔工作,办理好工程变更,价款结算工作。工业企业合同管理采取信息化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要采取多方手段提高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面对当下的工业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必须要采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等方式,切实提高工业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工业企业信息化合同管理的意义,实现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工业企业经济利益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冯霞,苏晓婷.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采购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校医,2016(10).

[2]张妮丽.浅谈信息化教学在我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13).

[3]江丽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以江铜财务公司为视角[D].江西财经大学,2016(13).

第2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息化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数量繁多,企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施行信息化管理方式将是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作为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大型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等一系列项目步骤的展开,都需要大量与之配套的相关文件和数据,信息化广利可以有效搜集和整合项目施工所需要的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法规类信息以及技术类信息和经济类信息。就我国目前来说,一些大型建筑企业起步较早,计算机技术应用相对成熟,已经完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初步构建,但是,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开展较晚,甚至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平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价值。事实证明,正确反映建筑行业要求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技术标准、各项定额、数据、报表以及社会经济动态、市场需求、资源供应等信息,是组织建筑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就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控制,因此,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外部问题

(1)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已无法满足建筑企业的发展,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状况,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规范,缺乏公平的交易平台,难以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

(2)各级政府的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对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策引导支持,完全是企业自发投资建设;缺乏相应制度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到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阻碍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3)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建筑企业都是各自编制标准开发信息系统,建筑企业信息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阻碍企业间的系统发展。

2、企业内部问题

(1)认识不足

许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因此对企业信息化不够重视,不是自己亲自参与,而是交给技术人员,这使得信息化建设无法落到实处,企业无法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2)不符合企业实际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产生最大效益,但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是简单模仿成功大企业,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贪大求全,资源利用程度地,造成极大的浪费。

(3)复合型人才缺乏

具备深厚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建设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建筑施工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导致复合型人才缺乏。

(4)信息化未形成系统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软件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没有形成网络,业务单元的信息化是非集成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系统扩展性差,无法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集成的信息支持。

三、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1.促进观念的转变,以信息化推动企业

在新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必须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永恒的真理,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有步骤地开展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制订周密的阶段性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要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及关键所在,选择投入较少、成效明显的工作为突破口。

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协调一致的系统,进行高度信息化管理,达到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企业扁平化组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3.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企业信息网络硬件平台、企业网站、网络办公平台、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等几个方面。

企业信息网络硬件平台可以采用TCP/IP协议作为企业的网络通信协议,应用多项技术和软件,建立起先进、安全、可靠、稳定、开放的网络应用平台;建立企业网站,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使潜在客户和公众可随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在国内外建筑业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建立网络办公平台。

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平台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为各级领导提供经营管理的有力支持,更有效地发挥决策作用。

4.加强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

企业在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后通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多的问题出现后都会影响我们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建筑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发掘一些功底强劲的人员,并实施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建筑企业要寻求最高的效益、最小的消耗,就必须实行信息化管理,将企业、经营、管理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只有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才能在风云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崔惠钦.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J] 施工技术,2008.11.

[2] 周惑中.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技术.2007. 18.

第3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X公司采用自动化办公系统的现实意义

X公司属于国资平台企业,日常业务中面临大量的文件上传下达、数据收集、业务。从过往实际的办公业务状况来看,X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数据流通不畅,公告、会议及个人事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所以基于X公司现有的办公工作流程来设计一套系统以满足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需求,即自动化办公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设计的现实意义主要包含以下五点:第一,要对X公司的办公流程进行进一步规划,提升公司本身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业务综合协调能力。换言之,自动化办公系统必须贯穿于公司的各个部门,并形成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串联,使信息等核心业务处理工作更加顺畅。第二,要有效提升X公司的协同性与办公效率,实现对不同部门办公业务的完全统筹协调,并避免工作中所存在的重复性、信息传达不到位问题。第三,提高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与公开度,同时提升公司的公众服务能力。X公司在传统的会议通知、文件传输等信息流通环节一直以来办公效率较低,所以设计该系统也是希望将信息的公开度与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加速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运营效率,提升公众服务能力及信任度。第四,希望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建立来提高X公司员工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对系统的适应应用能力和计算操作能力。要将这些基本技能作为员工培训重点来做。通过对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来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的热情,进而循序渐进的提升整体员工业务素质。第五,目前市场上OA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但实际上它们的成本太高,而且存在维护不够便利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在符合X公司的现实需求条件下,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现该套系统。

二、X公司自动化信息管理及办公系统方案设计

根据X公司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现状和现实需求,设计一套自动化办公系统,下文将给出该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方案与各个功能模块设计流程。

1.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以X公司现有的办公系统与信息化管理现状来看,新设计的自动化系统应该满足五方面需求:公告管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个人事务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这五个功能模块还下分若干子功能模块。这五大功能模块在系统中各司其职,其中公文管理模块主要负责收发文管理与查询;公告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电子公告、企业知识信息、新闻进行相关管理;会议模块负责会议前后的各项事宜,例如收发会议文件、会议直播、会议展示信息处理等等;个人事务管理模块主要负责日程安排与待办、已办事务相关管理,并同时负责通信管理信息录入相关事宜;最后的系统模块主要对公司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是综合性管理模块。文中主要分析了个人事务管理模块的设计及应用。

2.个人事务管理模块的设计方案。个人事务管理模块主要针对X公司内部个人办公事务的相关工作安排、日程、通讯等进行细化管理,它是公司内部最注重细节管理的工作环节之一。因此要设计个人事务管理模块子系统,以提高自动化办公效率及个人事务处理效率。从模块设计角度来看,它主要涵盖两个子模块:日程安排管理模块以及待办和已办事务管理模块。首先说日程安排管理模块,它会辅助公司人员规划每天的工作事务,并计算其与日程时间的合理结合,以作出有序安排。该模块在设计过程中与其它功能模块联动,可以根据工作日程的实际变动状况作出适当调整,而且所有调整都基于按时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所以说该模块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个人事务办公效率。待办已办事务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管理日常公司事务,它拥有对各项业务的待办、已办、修改、查询与删除等功能。系统主要分别设计了待办与已办操作窗口,并配合提醒功能。如果事务已经办理,系统就会将业务自动从待办转为已办,并且为用户整理待办已办相关事务分类。

三、X公司自动化信息管理及办公系统的应用与测试

1.对个人事务管理模块的实际应用。如上文所述,个人事务管理模块的设计主要围绕日程安排与已办待办事务处理两项功能展开。而在日常应用过程中,它首先会在系统中为用户自动创建一个日程对话框,其中包括了日程的具体执行时间范围,个人事务项目的相关属性以及事务内容。同时日程安排模块也同时显示两类信息:工作日程与个人日程。两类信息的输入内容、时间范围、业务属性方面有所不同,但日程创建流程是相同的。

2.对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测。①测试目的。X公司为了提升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与应用效率。对其进行技术测试,确立基本标准,以满足软件应用功能的现实需求。而通过对软件进行测试,还能实现对系统的合理调试,优化系统设计流程,避免任何系统应用错误的出现。②测试流程。X公司对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测试分为两层进行,它们分别为服务器及客户机,测试过程中将数据库服务器与Web应用服务器相连并部署在主服务器上,在基于数据库的SQL server软件,以Web应用服务器为基础测试环境,满足系统的功能与性能测试目的。另外,X公司还应用了模拟服务器、互联网来为系统附加高负载测试环境,检测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受压能力,测试模拟客户机上同时承载多客户对主服务器请求情况下的实际压力。③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1,如果20个用户同时利用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数据库查询功能,他们的平均查询时间就会少于2s,拥有极快的查询速度,也能够第一时间读取系统数据。如果同时查询用户人数超过200人,查询时间会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说经过测试可以证明该系统最多能够同时承载200名用户共同进行查询活动,这基本能够满足X公司的日常办公需求,已经达到了公司设计该系统的预期期望值。

四、总结

第4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与工业化;学分制;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以后实行信息化的,而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信息化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崭新命题,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1]。同时,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效率、高附加值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在信息工业化融合模式下,我国亟需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人才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应用技能的人才,更缺乏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本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教育、培养,采用先进的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建立信息工业化的人才培育体系。

1目前的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之中。

在这样的形势要求下,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选课范围要广,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势必要求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必修课程外,须有大量的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供学生选修。但目前大多数学校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教学资源的限制。

在实行学分制的教学计划中,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比例在15%以下[2-3],因而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分制的实施,由于课内学时缩短,课外准备增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自学要求提高,尤其是实践环节上,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更为频繁,实验室的条件还不能将实验课也能够让学生来选择,学生做实验的时间、项目基本上是统一安排,并且在一学期的某些时段会出现瓶颈,甚至无法安排。学分制管理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选课,也就是说一门课每学期都能开出来,而不是一学年开一次,但由于教室、教师的资源问题,目前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够每学期开设。

2) 现行专业设置的不适应。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本科专业基本上还是按专业设置课程,专业课程过细,不能体现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使学生无法在较宽广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专业选修课从理论上讲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校选课,但具体还没有能完全操作起来。第二学位、辅修专业等还没有真正融合到学分制管理中去。

3) 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学分制的选课制度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要求教师水平整齐、学生选择余量大,不仅能选课程、也能选老师。要求学校具有大量优质的师资。但目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教学投入不力,尤其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出现很多交叉学科的专业选修课、新技术的新课程,没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很多课程虽然都让学生选择,但仅仅是选课而已,往往没有做到选老师。

4) 学分制管理上的难度。

学分制中的选课制度,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学生要按自己的课表选课,学校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教学管理工作量较大。学生选修科目较多,上课的流动性较大,教学秩序较难控制。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或社会调查等活动时,往往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学生就不能在这个期间选学其他课程。还有一些教学管理制度受限于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功能的灵活性,往往要修改系统的功能才能适应,也造成了管理制度与学分制要求的滞后。另外选课时,虽然教务处、学院、系部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选课指导,但学生对于所要选择课程的内容、上课的教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以及应用领域等缺乏了解,仅仅根据学分的多少、课程的难易程度来选择,盲目地凑满学分。

5) 后进学生的管理在学分制管理中矛盾突出。

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原来意义上的班级集体不再拥有共同的教师、课程、课堂和教学时间。由于班级概念的模糊化,使班级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又由于学生突出个体的作用,容易导致学生脱离教育管理轨道,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分制管理中被延长学制的学生,他们的选课和学习就脱离了原来的集体,又没有很快融入新的集体,这类学生从心理上就开始厌倦学习,逃课、不交作业等行为很难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解决,有些学生累计没有修完的学分越积越多,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最后导致不能完成学业而退学。

6) 就业的压力与学分制管理发生冲突。

与当前就业的压力相比,能够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课程并不是很多,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往往列出来给学生选修的课程中有很多没有多少人光顾,开不起课,有的课程甚至连续好几年也没有学生问津,有些课程有因人设置的现象。真正有些适合市场和新技术的课程选课人数很多,有的出现开大班课的情况,这对于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是不合适的,人太多了不宜进行讨论及交流,老师也难以把握课堂纪律及学生的考勤,学习的气氛也难以形成。

在第7学期,由于就业压力,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跑招聘会,选修的课程缺课多或投入明显不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而第7学期都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专业能力不强。第8学期的就业压力更大,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投入不足,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偏少。

2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对策

以上所述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把它称为工程性缺失、创新性缺失、多样性缺失[4]。在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要解放思想,一切从培养工程性、复合型人才出发,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优化培养方案,挖掘教学资源潜力。

教学资源有软资源和硬资源两种,软资源就是服务于学分制管理的培养方案、能够开设的课程以及管理软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硬资源就是学校的教室、实验设备等。

针对有些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存在的教学资源问题,应该首先在软资源的这部分挖潜力。要将学分制管理搞好,首要的问题还是培养方案要适合学分制的学生培养,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至少选修课要增加到30%左右。在课程设置上要进一步改革,在开设选修课时,将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优先考虑,淘汰一些陈旧的课程,不要以上课教师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选课中,如果出现连续两年以上没有能满足开课人数的课程,系统应该自动屏蔽掉,专业负责人调整选修课程,增加相应门数的新课,实现选修课程动态滚动。在选修课设置的数量上也要有规定,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满足学生个性的培养。太多了可能会使得选课太分散,引起太多的课程开不出来,一般选修课的设置为要求选修学分的2倍左右,当然这个数字与课程面向多少学生选择有关。国外有些学校在选课时只要有两人以上选择该课程就会开课,假如学校教学资源允许,可以考虑降低开课人数的门槛,比如10人以上可以开课,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可以再多一些,能使学生有更宽的选课面和选择空间。

2)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每位教师的简历、任课情况上网,学生要能方便地查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中,凡是有条件的,一门课可由多个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教师。没有学生选择的教师就不能开课。

开课的教师,如果学生的评教结果连续两年排列在后5%,也应停止任课。停止开课的教师可以做助教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由学校组织考评小组对其进行试讲考核,通过的教师才能继续上网参加选课。被停课的教师当年不能参加评优、不能参加职称晋升。

3) 改革管理制度,适应学分制管理要求。

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选课,在可操作性上创造条件,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必学外,其余课程允许选择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课程,完成学分后可以毕业。不单独开设辅修专业,辅修专业的课程列入正常选课行列,如果通过了某专业要求的辅修专业学分,即获得该专业的辅修专业证书。相关减免修读学分的政策不变。

建设一个全校公共平台,实现实验课程的网上选课。将全校的实验资源(实验课程及项目、设备台套数、实验教室、开放时间、指导教师)公布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和需求在网上选课,在实验课时间内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考核成绩。全校的实验资源可以共享,教学检查员根据网上实验课的情况进行检查,不按要求到位的学生按旷课处理,不按要求到位的指导教师按教学事故处理。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包括课程设计和学生课外的创新实验等)可以拉长、分散,以解决学分制中出现的实验条件瓶颈问题。

4) 落实导师制,引导学生适应学分制管理下的学习环境。

本科生实现导师制已经倡导了多时,有的学校也试行过,但坚持下来并做得很好的学校不多,主要原因是职责不明,落实不力。应制定本科生导师具体操作规程,以教学任务的形式下达到每个导师,切实做到导师在学分制管理中的引导作用。也可以分成1、2年级用导生,3、4年级用导师的方法。导生可以选择本专业的高年级优秀学生或研究生。因为1、2年级按专业大类培养,选修课程少,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对专业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学习方法,这时导生能够很好地胜任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工作,而进入高年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创新设计等问题突出,导师正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种结合,再配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可以加强对降级差生的管理和促进。

5) 改革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按专业大类招生,按专业大类培养,前两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可有部分选修课)相同,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培养,增加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相近科目的学分确认,比如参加全国、省级等各类专业性竞赛获奖、通过各类社会认可的证书考试、在一定级别以上的杂志上、参加科研项目有结果的证明或在企业实习、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认定小组认定的其他项目,可以获得学分,抵充培养方案中的相关学分。鼓励学生到有条件的企业做毕业设计,严格答辩制度,设定一定比列的通过率,没有达到质量的论文在毕业2个月后举行换证答辩。

3结语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大背景,使得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学校学分制管理制度下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差距,如何解放思想,改革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中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学校的学分制管理应该跟着社会需求走,要挖掘潜力,不仅要利用校内的资源,还要充分发挥校外的的资源优势,多方位地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在师资管理、制度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跟上社会的发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培养有理论、宽口径、能力强、有思想、有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金杰,董永凯. 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实现途径及对策选择[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4):5-8.

[2] 陈阳. 高校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8(11):79-80.

[3] 王俊生. 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0):84-86.

[4] 潘云鹤.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J]. 新华文摘,2009(2):112-114.

Credit Management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BAO Ke-jin

(College of Computer,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第5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摘要:企业组织及管理的形式与三大趋势:虚拟经营系统与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与主要表现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orm and 3 big trends: virtu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main performance

在当今世界经济由工业化转向信息化,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信息化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企业信息化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条件(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应用),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以获取基础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为手段,以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以下笔者就信息化模式下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业界共探。

一、企业组织管理三大趋势与管理形式:

以企业规范化管理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以此推动企业规范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由于企业管理受到企业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及本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信息时代在经济知识更新化、网络化、全求化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及管理的形式与三大趋势:

企业组织管理形式:1、企业组织结构的非层级化主要表现在:金字塔组织中塔尖的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从事不同职能工作的员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员工向多面手发展;企业内部进行充分授权,个人或内部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不同层级之间建立的跨层级小组或团队增多,增强了企业应变能力;企业内容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协调增加,严格的领导与被领导界限被打破,一个员工可以接受来自上级、同级和下级三方面的指令;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以业务断核心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同层级之间直接实现互动的协作关系加强,自主性增加。

管理三大趋势:1、围绕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价值增值能力、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划小核算单位,使组织制度非层级化,组织规模小型化;2、努力降低企业管理层次,加强加强横向联系,建立虚拟企业和团队组织,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3、重新调整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调整企业供应链,建立战略联盟,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调整。这具体可以归结为企业组织制度的非层次化、企业组织流程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组织团队化、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组织关系网络化、企业组织边界的柔性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趋势。

二、虚拟经营系统与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虚拟企业为模式、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从分析信息化管理基本趋势入手,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

1、构建虚拟经营系统。施工企业虚拟经营实际上是适应多变的需求与竞争环境的一种动态企业的经营观的产物,是以内外部资源的合理整合与善用为宗旨,以内部机构的精简和外部协作的强化为目标,以灵活与适应性为原则,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工生产、内外部信息流程等建立在虚拟的企业形式下,以理想的模式进行动作,从而制定相关运行机制,待任务落实后,将理想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目前企业的业务流程多为传统方式,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传递速度较慢、对信息的再加工能力和处理的深度与企业的要求和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差距较大。如果故意在系统设计时不超越基于手工方式的业务,抽象出业务中的管理思想和规律性的东西,就很难使信息化建设符合现代管理技术的要求,因此,必须综合各企业之共同点,建立虚拟经营模式。

2、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施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一项战略性的进行企业重构的系统工程,目的是为企业构建一个高效的流程体系,核心任务是将(信息)技术和人这两个关键要素有效融入业务流程再造中,以适应企业整体绩效改进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另外,企业总部(母公司)在实施项目法管理后,管理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与相关项目经理部(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出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关系,业务上的主导与监管、协调关系,财务上的一体化关系。对项目部的管理主要是产权管理原则,参与决策原则,有效管理原则。其主要功能包括:依照法定程序和集团章程,组织、制定和实施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活动;决定集团内部的重大事项;推进集团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协调集团成员之间关系;编制集团的合并会计、统计报表;统一管理集团的名称、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建立集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以及有利于形成集团整体经营优势的其他功能,除此之外,项目经理部拥有了较多的自。因而,信息化建设还需考虑企业管理功能上的变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或重组。

三、信息系统的完整性。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除了上述趋势之外,还注重系统本身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信息化建设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应该满足当前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核算需求。

2、考虑企业特点,更要讲求规范。即以企业规范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规范管理。

3、信息有效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也是相关信息的产生过程。信息化建设要求处理好现场项目实施动态信息采集功能、业务控制功能、工作协调功能、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将工程施工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产生,传播到利用的过程。同时对涉及施工生产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等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信息的有效管理就是强调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集成性、共享性。所以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中要避免信息的缺损、失真和失效,要强化生产信息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交流,信息只有经过传递交流才会产生价值,所以要有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以利于形成信息积累和优势转化。

第6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

电力企业的发展关乎着民生大计,所以对影响其发展的后勤工作进行重新的管理创新也是必然的趋势。后勤管理工作,虽然不涉及到电力的核心部分,但却间接的影响其工作力度,无论是工作人员的生活管理,还是工作环境的洁净整洁,这些都是或大或小的起着一定的干扰作用,也许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对于一个要求精度较高,严谨的企业单位而言,这样的纰漏和不足仍需要杜绝。尤其对于迫切需要得到发展的企业而言,如果连内部的弊端都无法解决,那么这必然会成为阻碍的巨石。后勤管理工作需要的是尽善尽美,需要的是信息一体化,需要的是科学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只有后勤管理工作做好了,企业的管理经营才会得到最大的保障力度。

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工作现状

1.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能正常运转的坚强后盾,它的存在,为企业的发展扫除了无关紧要的抵挡物。在电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可能涉及到员工的营养搭配,员工工作环境的打扫,以及住房问题的解决等。这些工作和大多数企业类似,但也会存在细微的区别。不管如何,后勤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员工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使更多的居民受益。因此,它从某种意义而言,有种背后英雄的感觉。总之,虽然它的贡献是间接的,但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可取代的。

1.2供电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的含义是指在现有规则条款下,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否则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治理。而这并不是意味着管理者有权利对员工进行指使,这种错误的管理认识,使得很多的管理人得不到拥护,甚至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管理的不满。

(2)缺乏监督机制

管理需要有一定的行为标准,而这必须要有相关的条例来法定成文,并以此为最终准则,不得依据个人而随意更改,这是有效管理并得到认同的最基本原则。但是就目前的管理而言,这种健全的规定并不存在,从而导致了管理不严。

(3)综合素质较低

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也大都与生活日常相关,因此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和技艺的提高,比如说厨师的厨艺,维修人员的技能,以及个人的卫生等一些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这些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的有效措施

2.1全面建立科学化的后勤管理工作系统

后勤管理部门也可以算是较大的部门,涉及的工作类型多种多样,如果能有效的建立工作部门,进行信息的快速分类和问题的快速践行,那么势必会提高工作效率,促使服务更加高校化。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就是对后勤人员的能力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再根据工作类型进行人员的划分,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还能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从而使管理更加的科学有序化。

2.2细分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将后勤管理工作按工作内容,性质具体划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实效性;将信息化细分到各个部门,制定责任制,例如: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物产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保障;企业的应急保障等,信息化的细分,更加便于信息的掌握,流通,和管理,方便后勤工作的管理,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2.3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监督与推广

细分的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定了完善的细化责任制,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实效性,以此保障企业的后勤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系统的监管也成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监督可以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系统的顺利实施,执行,为企业提供有力保障,推进企业的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内部工作的运营,对于被视为国家重点的电力企业是重大的突破和进步。所以要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推广,使企业的内部员工认可,并按此实行,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落实,也有利于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再一次创新突破。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是电力企业得到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个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直观体现。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如果能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引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力企业必然会因为后勤保障工作的优质服务而使主营业务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带动企业走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红.电力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助推一线高效工作的重要价值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3,23:211-212.

[2]谢伟康.论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广东科技,2013,24:24-25.

[3]李福江,任英磊.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才智,2009,32:287-288.

[4]张石萍.浅谈如何做好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93.

第7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对其调研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在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前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调研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如果企业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整合、进行检索以及编码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企业信息档案的规章制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库,做到真正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的企业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档案信息等相关数据的管理。由此可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收集、处理、积累具有信息价值的庞大的档案数据。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要加强对其调研。

(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档案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多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协调沟通不到位,又如档案人员对档案的管理能力不够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对工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因而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专业人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偏低、来源杂乱,这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的探索、开发和建设传统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开发都流于“表层化”,仍然以比较简单的介绍、汇编和存储为主。比如在数字化的扫描或者目录录入方面,只是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保管,在建立开发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改变了档案信息存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实质上的突破,甚至有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不进行档案的编研及相关的检索工作,至于具有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化的调研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二、关于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案

(一)通过几种手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有针对的根据建筑企业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着重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软件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这其中包含:数据的管理、各个业务模块使用权限的控制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等。加强建立档案移交、管理分类方案。对于工程项目竣工档案,集团公司档案管理部门要形成一整套的收集、整理、移交规范。对企业档案、文件的分类以及其组卷原则,都要有统一的要求。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同时培育复合型人才,积极建设并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划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依照国家及行业的规划,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规划要从信息化现状、建设目标、系统构架、行动路线、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方面出发,既要有短期要求,又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长期目标,使档案信息化不盲从、杂乱。要加强基础理论、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性要求。加强对相关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专业人才,增强团队实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引进新的方法,用应用来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立。

改变企业档案一归档、保管工作为主的局面,注重档案的应用、扩展范围,提高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比例,形成全员参与的好局面。同时应用更加专业档案管理方法,充分利用IT新技术。

三、结束语

第8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供电企业;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7301

1 前言

供电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运营模式由传统方式转向信息化管理,供电企业在享受着运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组织结构调整、管理方式、营销模式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此外信息化还使供电企业在原有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因组织变革、管理变革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的风险,这些新风险与原有的风险的交织,将影响到企业的运营管理。

2 供电企业的风险

(1)组织变革产生的风险。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因为新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企业文化和技术产生日益突出的矛盾而必须进行组织变革,这也是为了平衡的需要。供电企业的组织变革由于涉及到核心的业务、核心的企业文化,甚至是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于是也就必然的产生了风险。供电企业组织变革是企业的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发展成扁平化,虽然这样转变能够使信息的交流得到提高,但是也消弱了传统组织结构中中间层的管理功能。企业结构的变革因为涉及到企业的决策层,就需要多方面考虑,不能因为结构变革的失误而阻碍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企业结构的变革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文化,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供电企业带来风险。供电企业的信息化过程需要那些具备技术和管理才能的特殊人才,如果供电企业无法自己培养就只能通过招聘方式从外面聘请以维持企业运营,但外聘的人才能否融入企业无法确定。而供电企业花费大量精力自己培养的人才,如果缺少有效激励政策,很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2)信息技术变革产生的风险。信息技术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硬件、技术、系统安全和运营及维护风险也使供电企业面临着风险。硬件作为供电企业信息化的骨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供电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时候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以后系统升级的需要,但是先进的硬件设备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也会给供电企业带来风险。此外保证供电企业日常数据的准确安全和系统网络的安全是整个信息化的核心,否则信息化就会失去意义,最终将影响供电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

(3)管理变革产生的风险。供电企业必须在管理方面做出适当变革以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的需要,在战略层面上决策层对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的态度决定着企业成败,供电企业对信息化的动机关乎企业的发展高度,而供电企业是否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规划是企业能走多远的关键。从战术层面来看供电企业的具体而细微的各项业务虽不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存亡,但仍不容忽视。

3 供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对策

(1)供电企业对重大风险加强识别和对风险的评估力度。对风险管理关键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对供电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影响因素汇总并重新分类,从而筛选出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因素,预计会向风险转变的潜在因素。供电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可能造成损失的因素进行密切的跟踪、观测和分析,总结出这些风险因素的变化规律,根据可能带来的损失大小和重要程度并结合风险因素的当前状态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引起风险的原因。

对风险进行评估是供电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为企业的风险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的风险决策,能够有效的预防风险的发生和降低其发生的概率,防止风险的接连发生,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供电企业对重点风险加强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供电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更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风险带来的损失也非常巨大,因此供电企业要加强对重点风险的管理。供电企业通过参考历史数据、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高效合理的预测方法对用户的用电量进行测算,解决电力需求产生的风险。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供电企业需要把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对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构建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加快供电故障的解决的及时性,营造一个良好的供电、用电平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供电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支持系统。供电企业通过从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信息系统几个方面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后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法律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的权责和风险处置流程。企业文化中应树立风险意识,让员工时刻充满危机意识,危机来临时能够从容处理。同时还需要加强培养和建设信息人才队伍,定期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在工作始终能以一种暂新的面貌去投入。除了重视业务能力外,还需要建立和谐充满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和学习环境,能够保证信息技术人员队伍保持稳定,使他们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管理应经成为企业现代管理的趋势,信息化技术在供电企业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信息的共享力度,也提高了电力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使供电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将严重阻碍供电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对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工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不过,从企业的整体及长远发展来看,裁员只能是饮鸩止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出路在哪里?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融入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改革当中能否成为传统能源冶金产业变革创新的突破口?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铝业公司信息化管理部副主任文欣荣。希望以其CIO的视角,将中国铝业公司的智能制造实践清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传统冶金产业的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流程制造的智能实践

文欣荣有着在铝行业的多年工作经历,见证了铝行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整过发展历程,对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有深刻的理解。他组织了中国铝业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中国铝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ERP、MES整体规划、SRM等项目建设,以及中国铝业公司信息化整体规划、决策分析及虚拟化、云计算等项目建设。

不仅如此,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之后,他又投身进入了铝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学习和实践当中。采访中,文欣荣强调,中国铝业公司是集铝土矿勘探、开采,氧化铝、原铝和铝加工生产、销售,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大型铝生产经营企业。作为流程型制造业,其在智能工厂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与离散型制造业不同的特点。

与离散型制造业相比,流程型制造业的特点是管道式物料输送,生产连续性强,流程比较规范,工艺柔性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原料比较固定。同时,由于原材料在整个物质转化过程中进行的是化学过程,所以工序的连续性使得上一个工序对下一个工序的影响具有传导作用。

因此,文欣荣表示,流程型制造业智能工厂建设的重点在于实现生产工艺和生产全流程的智能优化,即智能感知生产条件变化,其中包括音频数据、磁场变化、温度变化等等。自主决策系统控制指令,自动控制设备,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即时预测和进行自愈控制,排除异常、实现安全优化运行。

“以电解槽为例,电解槽是一个电化学生产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在现有的检测技术之下,使电解槽的工作过程变得更加透明,让生产的组织者和操作者更好地把控电解槽的运营状态,使电解槽处于一个正常的运行状态当中。”文欣荣介绍道。

不过,文欣荣还提到,如果不能很好地将生产端和供应链连接起来,那么智能工厂建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利用也将成为企业优化生产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除了涉及加工领域的智能工厂建设,文欣荣还讲述了中国铝业的数字化矿山和智能矿山的建设情况。

“数字化矿山和智能矿山建设需要重视三个问题:第一是矿山地质资料的采集和分析。这样可以充分了解矿山资源的分布和质量情况,从而制定出详细的开采计划。第二是挖掘设备的监控。通过挖掘和分析开采数据,清楚了解一定区域内的矿石开采量,从而可以有效指挥挖掘设备的挖掘区域、进度和重量。第三是开采品质的管理。矿石被挖掘出来之后需要进行洗矿和配矿,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原物料的质量,所以说开采品质的管理至关重要。”文欣荣解释说。

统一共享平台建设

冶金行业的五层结构包括设备控制层、过程控制层、MES层、业务层和决策层。文欣荣认为,中国铝业公司将前三层的系统建设让下属企业和工厂去做,而总部进行业务层和决策层面的统一建设和管理,这种模式被称之为统一共享平台。

另外,他将目前的中国铝业公司的智能制造建设中增加了一层,定义为2.5层。这一层把整个生产组织、指挥、控制进行了融合,是整个工厂的生产、组织和控制中心。

在业务层和决策层,中国铝业公司分别实施了ERP系统和BI系统。文欣荣认为,ERP系统能够帮助领导层在采购成本上进行决策,让领导对公司运营以及整个行业情况能够充分了解。

而在BI系统数据水份的管控上,文欣荣提出了从数据源输入时间点和财务成本核查的方式,尽可能减少BI数据的水份,使BI的作用能达到最大化。同时,文欣荣也提到,基于全公司的SRM(供应商管理系统)正准备上线实施。

虽然文欣荣多次强调,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总部做什么,下属企业和工厂做什么需明确区分,但是由于每个版块的业务都不一样,所以ERP系统建设可以在多个业务板块进行单独实施,最后统一到总部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

抓住时代的机会

“只要把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不是问题了。”这样的话是不是经常听到?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固有思维。

不过对此,文欣荣却不敢苟同。在他看来,在智能工厂建设当中并不是抓主要矛盾就能解决问题的。工厂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都要取得最优化的配置。只有实现全产业链、全业务、全细节的精确管理,智能工厂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

说到问题,文欣荣认为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认识层面,他们都亟待解决。首先需要转变人们的传统思路和意识。其次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效益优先,到重点突破、内外结合,再到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需要明确目标,并确定如何实施。最后就是需要弥补与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的差距。虽然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在软件模型、自动化技术使用以及系统思考和结构化思维的能力上面,还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问题众多,如何一一击破?此时,就越发显出CIO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文欣荣认为,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CIO需要明确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

同时要努力扮演一个全面、综合的角色,既要熟悉技术概念,又要熟悉从决策、经营、再到生产的整个企业管理流程。因为IT领域的技术和理念急速更新,只有真正熟悉才能把握好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另外,文欣荣提到,CIO要做好定位,同时需要去理性地看待这个社会。“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铺路搭桥的时代,还远远没有成功。在传统的制造业里面,真正做到引领创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已经出现了一丝曙光,这丝曙光就是智能制造带来的。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创新、每代人又有每代人的策略,只看你抓住了没有。”他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