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大力提升我县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依托全县现代水网建设,对山水田林路、干支斗农毛进行集中彻底治理,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年,全县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33.64万亩。

二、工作要求

(一)统一规划布局。按照注重实效原则,以水源为依托,以万亩灌区为单元,根据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规划布局,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做到全县一次性整体规划,按照工程化(小灌区一治一灌区,大灌区一治一条渠系)或区域化(一治一镇村,尽可能保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划分的原则,将每一个灌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分步骤、分部门具体实施。

(二)统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必须经过专业的水资源论证,根据我县水资源分布情况,对当地水和外调水、地上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统筹考虑,依据灌溉定额对不同灌区供水需求进行统一安排,保证每一处灌区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统一技术标准。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都要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节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统一稽查验收。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项目管理要求,对不同渠道投资的灌排工程进行统一稽查和验收,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五)统一管理体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统一管理,田间小微型工程通过明晰产权统一交由用水户协会管理,水管单位与用水户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

(六)统一调度运行。不同类型项目区建成后,依据工程体系状况,由水管单位进行一体化运行调度,确保发挥灌区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务、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

(二)大幅增加投入。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落实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根据受益主体,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属于单个村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村级管理;属于多村受益或者单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移交镇(街道办事处)管理;属于多个镇(街道办事处)受益的水利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按照分段管理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行政区划分区分段,由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专职管护组织进行管护,县水务部门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一、目标任务执行情况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占目标任务106%,为实现山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新型农民3600人,占目标任务102.86%,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6.4万人次,占目标任务104%,均提前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三)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全年共完成1680口建设任务,占目标总任务数的105%,利用率达96.52%。玻璃拱盖推广率达到100%。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改善支撑。

(四)农产品质量及产地环境监管。以产地环境、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制度建设为手段,农产品例行检测18次,开展专项检测4次,抽检蔬菜、食用菌、水果、大米等样品2306份,占目标任务113%。“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率99.9%,种植大户、散户合格率97.5%,平均合格率98.7%,比去年提高0.4个百分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普查监测8次,抽取土壤样品250份,占目标任务108%,重点开展了重金属铅、铬、砷、汞、铜的检测,全县土壤安全综合评定指标合格。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抓好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了农业民生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了“四有(有领导、有机构、有人管、有奖惩)”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发重点工作督办通知书的形式将任务分解下达,逐一落实到人,同时严格考核,逗硬奖惩,真正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突出抓好宣传发动,强化示范引领。一是充分利用电视、会议、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二是通过重点抓好国债项目、党员和干部带头和引领养殖大户等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沼气池建设。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面对面地跟群众讲解项目建设的好处和国家的项目补助政策。四是组织后进村到先进村参观学习,用事实促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动员,在项目区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抓好项目监管,强化逗硬考核。项目建设严格实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公示制,制定了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的目标责任制,县、乡(镇)、村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实行了月月专项督查制。

(四)突出抓好投入渠道,强化资金管理。坚持以农户自筹为主,积极探索“向上要、财政补、农户筹”的筹资途径,拓宽项目投入渠道,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同时,对项目资金建立专帐,专人管理,抓好项目的跟踪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民生工程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项目补助标准低,农户自筹部分偏重,部分农户观望、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用工费用高。三是地形恶劣、交通落后造成材料运输难、运价高等。四是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经费不足,监管检测不能实现全覆盖。

四、来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农业民生工程作为农业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纳入目标考核。

(二)进一步争取政策,加大投入。紧紧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家、省加大对民生工程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各乡镇、畜牧、林业、水产等部门协作,破解资金扶持难题,统筹安排资金,捆绑使用,加大投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应。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坚决死守耕地红线,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完善土地征收制度。

“十三五”时期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全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在18.65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46亿亩以上,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56万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综合考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建设性补偿机制。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收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公开征收信息,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补偿保障机制,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总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在全国复制推广。2015年中国在33个试点(包括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蓟县等)全面启动农村制度试点工作。今年年初,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2016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将强化主体责任,确保2017年底前完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是试点的主要内容。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健全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制度。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科学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支撑。

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把握正确方向,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二是坚守改革底线,坚持试点先行,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是维护农民权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土地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循序渐进,既要有条件、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又要鼓励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大胆探索;五是注重改革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一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针对征地范围过大、程序不够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二是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和交易规则亟待健全等问题,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三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针对农户宅基地取得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要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区域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因历史原因形成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等情况,探索实行有偿使用;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管理作用。

四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不够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和相关制度安排。

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

“十三五”时期将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统一登记范围,规范登记行为。同时,保障不动产统一登记有效运行,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机构,统筹不动产登记相关资源,实现资料及时移交、业务流程再造、系统有效融合,并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过渡期后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的衔接工作。将逐步建成并平稳运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平台,保证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顺利接入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第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多年来发展滞后,这是因为农村土地经济制度存在三个问题: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经营模式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顶层设计,创新农村土地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基层的土地工作者,本文主要谈谈我所下辖的乡镇的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创新,从“跳出土地谈土地”的角度,抓住农村土地经济制度的规模和效益问题,从农业功能定位着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枞阳县陈瑶湖镇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乡镇,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全镇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四个结合”打造农业功能区,即: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资源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

 

一、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水稻种子研发中心,对稻米主产区所用主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以保持其优良特性。组织专家针对稻米主产区所用品种,在区域气候、土壤性质、种植习惯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确定主栽品种,防止稻米主产区所用稻种过多、过滥。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整合市、县科研力量,加快新品种研发能力;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确定所需种子数量,保证种子繁育用地,提高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做到提纯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实现供种保障。对种子繁育过程要实施跟踪监管,保证种子质量。加强对订单生产企业、合作社的种源监管力度,严禁销售未审定的品种。防止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导致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对常规优质稻的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繁殖试验,通过统一选种、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控,提纯复壮。

 

二、粮食产业园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500亩,主要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手,出台政策扶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主导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带动力。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将有效带动县粮油产业、现代渔业、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带动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化发展。

 

功能区围绕着以糯稻,水产品及水禽养殖等生产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工区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为三核心产业链,核心之一是以批发商、合作社及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营销,主要经过储运、加工、冷藏、包装等环节,到达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送达大型超市,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核心之二是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由商贩、合作组织运送到批发市场,然后产品从批发市场再送到学校医院餐厅等地点;另一核心是从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经过一定的食品加工,产品分级、货物包装等步骤,提升产品的价值,再通过配送中心将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三、绿色原粮基地(粳糯稻)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9000亩,按照“沟相连、渠相接、路相通,早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土肥沃”的早涝保收、节水高效、安全环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建设现代化高标准水稻高产农田。统一推广经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稻品种,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水稻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定量控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水稻现代高产栽培技术于一体,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机械作业等现代作业。

 

该功能区围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打造自主品牌,种植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发展自主知名品牌,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增加集约化、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打响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粮食生产产业。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政策倾斜、帮助协调、争取资金、跟踪服务等方式,有重点地帮助其解决生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该镇粮食生产优势,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四、高产精养示范基地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面积5000亩。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总体要求,以养殖池塘生态修复改造和湖泊健康养殖为中心,实施进排水处理、清淤工程改造和生产管理技术设备更新,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实现水产养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连片精养池塘建设,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管理为保障,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水产跨越工程,推进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水面大县向水产强县的跨越。

第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2013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为中心,着力多争取农业开发项目,着力建设好农业开发项目;坚持“多争大项目、建设好项目、打造硬队伍”的总体工作目标,全力做强项目区“三大支撑”(基础支撑、产业支撑、科技支撑),实现项目区“农业三化”(园区化、产业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丘陵山区开发高效农业1.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扶持4-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扶持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任务,争取1个土地治理增量项目,实现争取财政资金共计5500万元以上的目标,带动其它各类资金投入农业5.2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连片规模开发,提升高标准农田装备新水平

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要紧紧围绕“三条线、三大片、30万亩”的总体规划思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提升开发总体效益。即以249省道、323省道、古镇大道和沿湖大道“三条线”沿线开发为辐射,形成东部时集、邵店、阿湖、高流等镇10亩高标准农田,西部草桥、港头、瓦窑、合沟等镇10亩高标准农田,中部新店、棋盘、马陵山、唐店、新安镇10万亩高标准农田,共计建成三大片、30万亩的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使之在全省区域开发规模中居领先位次。通过3-5年时间,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旱能灌、涝能排,田间道路平整畅通、土壤肥沃、树木成林的目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装备配套水平。坚持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园区建设、加快科技能力提升、大力扶持农民专合组织为重点,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强化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口,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努力实现“规模开发上台阶、产业开发有亮点、园区开发创品牌”的总体目标。按照工业化思路谋划、产业化思路实施、市场化思路推进,实行规模开发、产业开发、科技开发,努力把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基地,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安排在草桥镇,建设面积1万亩,总投资1342.85万元,其中财政投资1200万元。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安排在邵店镇和港头镇,建设面积1.7万亩,总投资1664.3万元,财政投资1513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项目,安排在瓦窑镇,建设面积0.15万亩,总投资146.85万元,财政投资133.5万元。项目总投资315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846.5万元。积极争取增量项目一个,财政投资不低于500万元,面积不低于0.5万亩。2013年,要继续保持第一,全省领先位次,争创全国一流,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区域特色开发,做强丘陵山区开发新品牌

2013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紧紧围绕“巩固马陵山,提升踢球山,突破北马陵”的总体规划思路,集中布局,集中打造,推进规模开发、特色开发、产业开发、效益开发,即以马陵山、踢球山和北马陵山3大片区为辐射,发展壮大水蜜桃、花卉苗木、生态观光、中草药和优质葡萄5大主导产业,积极实施“巩固、提高、突破”6字方针。对马陵山项目区,要放大规模再提升,使之充分发挥丘陵山区区域特色规模效应,进一步巩固发展生态有机茶、生态观光游、休闲自驾游,提升山区整体形象,打造山区农业开发新亮点;提升踢球山项目区的品位,重点在绿化、硬化、产业化、文化、美化等方面做好文章,率先在全省实现集生产、观光、销售、文化为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园区;要沿205国道和323省道加强对北马陵山项目区的连片规模开发力度,做强做亮鲜切花、中草药、葡萄等3大产业,使北马陵山项目区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新突破。把丘陵山项目区建成四季花果飘香、游人留连忘返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产业园。今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治理面积1.5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争取省财政投资1500万元。今年的工作要确保第一,全省领先,全面发展。

三、围绕产业效益开发,确保产业化项目建设新突破

2013年,是我市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突破年,要紧紧围绕“四个扶持、两个重点、一个突破”总体规划思路,实现产业化项目建设新突破,即突出扶持“产业园区、扶持加工园区、扶持流通市场、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四个扶持,要突出“重选项、重规范”两个重点,实现“争取资金数量和项目建设质量”上的突破。

按照产业园区结构调整“大、高、新、特”的要求,把项目区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高层次配套和产业链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扶持培育瓦窑、草桥、港头、时集、高流等镇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致力把园区建成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区、转化区和示范区;积极扶持运作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具有产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带动产加销,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引导龙头企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工业园以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重点扶持卫岗、鲁花、明帝、远大、阿勇、良晨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通过几年的扶持,将北方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国家级”农副产品博览中心,培育壮大时集果蔬、高流花木等交易市场。

2013年,财政补助项目主要为实施卫岗乳品有限公司9600吨发酵乳饮料加工扩建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10万元。财政贴息项目主要扶持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远大前程牧业有限公司等具有带动功能和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资金争取200万元以上。今年的产业化项目建设要保持“全省一流、第一”的工作目标。

四、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实现农业开发工作新跨越

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排定工作措施,结合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全面贯彻省局开发局长会议精神,推进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一)进一步推进“三权分离’机制改革,推动农开事业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按照省局要求,积极与省局、市局对接,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工作流程、实施步骤和操作要点,切实将“三权分离"改革的理念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杜绝少数人说了算,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升开发水平。按照“三权分离”新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清理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加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章程和办法。在入库管理上,坚持注重调查摸底与乡镇推荐相结合,坚持注重平时入库与集中入库相结合,坚持注重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做到成熟一个,入库一个,形成可进可出、动态可控的管理机制。在立项管理上,坚持“连续投入,滚动开发,连线成面”这一思路,把一批产业基础好、乡镇(企业)积极性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率先立项,充分发挥建设效益。在计划管理上,严格按照批复计划和省文件精神组织招标和实施,对确需调整变更的项目,严格按照各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保证计划的严肃性。在工程管理上,积极推行主管部门、镇村、监理、群众四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实行质量进度保证金制度,严格管理考核。积极探索“统一调配,分段监理,联合验收”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监管效率,增强工程建设的计划性,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强化工程进度管理,加快工程建设。在项目移交管护上,根据受益范围及时办理完工工程、苗木移交手续,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人落到实处。积极推行电灌站、机电井等受益主体明确工程的产权拍卖、承包和苗木分户承包机制,多形式地筹措管护资金,确保项目效益长效发挥。要严肃认真执行好制度,高度重视执行制度的“首次效应”,努力增强制度的刚性、减少弹性。加大对执行各项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规范对农业开发工作的管理,不断以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执行保障农开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创建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工程,引领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要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精心搭建好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为核心的导向载体,以播种温暖、爱心互助为核心的关爱载体,以树立典型、创建品牌为核心的争先载体,以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为核心的培训载体,以陶冶性情、丰富生活为核心的文体载体,以提升形象、推动发展为核心的宣传载体。着力用创新文化铸农开之魂,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通过创新农开文化,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的“软实力",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幸福指数,激发全系统干部职工爱岗敬业、主动作为,致力用文化引领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进一步明确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工作任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农业综合开发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开发精神、开发形象、开发品牌等,形成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文化要素,并充分利用市农业资源开发网站、局机关会议室、文化走廊、项目区等各类载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充实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理论,丰富文化要素内涵,使农业综合开发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搭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建立和谐有序的工作规范,培育精诚合作的农发队伍,树立廉洁高效的农发形象,激发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乘势而上,创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面发展”的农发品牌。

(四)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要摒弃“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办多少事就要筹多少钱”的现代意识。着力推进投资机制创新,按照项目区建设需要,以丘陵山区、各个产业园区(土地治理、产业化项目扶持支持的产业园和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在引进单体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此拓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内涵,提升发展质态。其他各类项目也都要遴选、打造一定比例的单体项目典型,借“力”发展农开事业,不断放大开发的综合效益。

积极探索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在省级项目中,试点推行从扶持的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一定的比例以项目区农民入股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并逐步向国家项目延伸。积极推动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部门协调,为其它支农资金进入项目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运行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项目前期规划、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运行管护等,把管护主体和公益性工程管护资金落到实处,让一家一户农民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让国家财政投资让极个别人受益。

实施“先建后补”运行机制。选择“基础好、实力强、效益高”的项目单位进行“先建后补”试点,完善项目管理手续,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五)强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品牌创建工程,推动农开工作不断迈上新层次。要积极向省局、市局汇报和洽谈衔接,认真调整有关项目安排导向,扶持一批以各种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重点的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农业综合开发优质产品,着力创建属于自身的新品牌。通过品牌创建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品牌创建推动农开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层次。通过集聚农民专合组织试点项目、市级财政以奖代补项目、市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等,进一步提高瓦窑新农村试点项目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整体建设标准和规模效益,大力提升踢球山项目区的品位,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成为全省开发系统首批认证命名的园区,不断增强农业开发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五、狠抓工作措施落实,取得宣传信息工作新成效

要进一步抬高定位、提升标准,在建好用好自身载体的同时,突出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加强沟通和联系,传递并放大农开人的声音。要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发表文章3篇以上;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及新华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少于5次;在农业开发简报上用稿1次以上;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日报宣传报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5次以上;在市委、市政府两办信息上稿5次以上;邀请市人大或政协视察农业开发工作1次以上;编发<<农业综合开发简报>>36期以上;在省农业资源开发网站发表信息20条以上、和文章5条以上;在省开发网市级平台上稿100篇以上;省农业开发网站及市级平台全年点击率不少于3000次。

突出宣传重点,紧紧围绕“三权分离"改革、农开文化、项目建设典型,以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开拓性的深度挖掘、集成性的宣传报道、持久性的媒体聚焦,不断扩大农开工作的对外影响,争取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农开事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要强化措施,一是要把宣传信息工作当做项目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要始终把宣传信息工作摆在农业开发项目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并一同进行考核。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宣传信息工作需要。二是要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考核。制定《市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要点》,对宣传信息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市2013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对宣传信息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凡宣传信息工作末位的个人,年度考核不得评优评先。要加强工作调度,及时对各科室及每个同志的投稿和被采用率等情况进行通报,按时兑现稿费。三是要加大奖惩力度,严格督促指导。实行上稿激励机制,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上稿每篇奖励1000元;在《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财经报》、《新华日报》、电视台《新时空》上稿每篇奖励600元;在《日报》主要版面、电视台《新闻》上稿,每篇奖励200元。四是要加强宣传信息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年度宣传信息工作业务培训计划。邀请不同级别的媒体编辑来局举办宣传信息培训讲座。同时聘请资深新闻撰稿人为我局业余通讯员。

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要确保在开发系统第一、全省第一、全国有影响。

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树农开队伍新形象

要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农开事业跨越发展,对全市广大农开干部职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要推动农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只有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活力竞相进发,农开事业的发展后劲才能更足。一是要根据需要解放思想,致力解决“思想不解放”的问题。思想不解放是保守,结果只会导致保守僵化、因循守旧,无法有效解决发展变化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二是要针对难题解放思想,致力解决“思想假解放”的问题。思想假解放是虚伪,口上说要解放思想,实际做却墨守成规,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复杂,简单的事也会变得困难。三是要从我做起解放思想,致力解决“思想不会解放”的问题。思想不会解放是无知,有的人虽然能够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却找不到阻碍发展的主要症结和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结果贻误了发展进程。农开干部职工要做思想解放的表率、锐意创新的表率,以解放思想来推动实践,以实践锤炼来解放思想,做到有的放矢、因需而解,切中要害、据难而解,以身作则、从己而解,以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农开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二)要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准。当前,我们农开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越来越多,要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不仅思想观念要跟上节拍,知识水平更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广大农业开发干部职工都要把更新知识作为必修课,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人才。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诚恳待人、干净做事”的新型农业开发人。把学习教育放在第一位,制定年度学习教育计划,规定学习时间、内容和形式。2013年全局力争学习40次以上,80个学时,学习文章50篇以上,论坛发言40人次以上,交流干部职工学习心得体会和感受文章50篇以上。打造学习平台,坚持每周一学习制度,每周一全局人员大学习两个课时以上。创办学习论坛,以每周一学习作为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干部职工在论坛上踊跃发言,谈学习、谈感受、谈心得、谈收获,互相交流学习。创新学习方法,创建丰富多样的学习载体,采取异彩纷呈的学习形式,把个人自学与领导授课相结合,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邀请大专院校教授、专家来局机关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全体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有关业务知识或外出考察学习。明确学习内容,要注重学习农业开发方面的知识,学习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建议书编报、工程施工等具体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三农的本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超前谋划、探索和研究农开事业发展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努力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元素,进一步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切实增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要在任务、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面前具备勇挑重担、敢于负责的精神。广大农开干部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时时以事业为重、对发展负责,做到在成绩面前不自满、任务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切实担当起应负的责任,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农开人精神,对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毫不懈怠,确保每一项决策不在自己手中落实有偏差、每一项工作不在自己手中推进有延误、每一项任务不在自己手中完成打折扣;要在思想高度、工作深度、落实力度、待人诚度的修炼上狠下功夫,以此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四)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今年的发展任务相当繁重,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排定了措施,下一步就是要狠抓落实。抓落实,必须要严明责任。目标责任明确到人、工作压力传递到位。要正确地对待责任和压力,明确责任分工,层层传递压力,扎实推进落实。抓落实,必须要追求卓越。工作一定要致力于做好,做到精益求精。抓落实,必须要真抓实干。要敢抓敢管,不怕这怕那,患得患失;一定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深入一线,做好调查研究,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要着力加强市局机关作风建设,带头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带头加强指导、搞好服务,带头狠抓落实、推动发展。抓落实,必须要强化考核。进一步创新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以目标考核为主线,加强阶段性和全过程的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到位。

第6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27-2

吉林省地处亚洲黑土带,土地肥沃,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玉米产区,拥有商品粮基地县(市)25个,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以全国1/2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18的粮食,提供占全国1/10的商品粮,最高年份为国家储存1/2的专储粮,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吉林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下降,东部分布长白山地原始森林,西部分布草原湿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中部为松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36%、58%和6%。

1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吉林省土地资源规模与结构

根据吉林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吉林省土地总面积1874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土地利用率达94.3%,后备潜力小。建设用地面积104.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73.42万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2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9.5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66.5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2%。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体,表现为“三多一少”:农用地多、耕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多、建设用地少。

全省土地自然类型划分为15类104种。按综合自然因素可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4个类型:

1.1.1 东部长白山地宜林类型 地处东部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2%,地处东部山地,海拔800~1800米,在该地带中适宜林木生长,是吉林省的林业基地。

1.1.2 东部低山丘陵宜林宜农类型 地处吉林省中部,大黑山以东,东部中山低山以西,约占总土地面积20%,海拔250~800米,河网密集水利工程好,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力高,是发展林业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1.1.3 中部台地平原宜农类型 地处中西部台地和冲积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7%,海拔160~200米,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温度略高,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水、热、土资源丰富。是主要的粮食、畜产品产地。

1.1.4 西部平原宜牧宜农类型 该区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该区除西北角为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区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发展牧业生产最好的地区。

1.2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特点

1.2.1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般而言,土地的利用是土地资源规模的具体体现。截止到2010年底,吉林省土地利用可以划分为8类。主要包括可利用荒地和难利用荒地。如荒草地、重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及其他高寒苔原地等,共有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7%,其中可垦农用荒地有2.2万公顷。

1.2.2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1)自然条件优越。地貌、植被、土壤类型多样,农林牧副渔各业土地资源丰富,为土地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

(2)地域差异显著。东部是长白山区,中部是松辽平原(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西部是科尔沁草原,大致呈现东林、中农、西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3)各类用地相对集中。农用地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建设用地集中在中部,未利用地在西部分布较为广泛。各地类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比例为农用地4:4:2,建设用地2:6:2,未利用地2:3:5。

(4)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未利用地开发、农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较大,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东、中、西部土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土地利用条件也各不相同,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高效地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做到地尽其力。但目前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吉林省东、中、西部仍未能因地制宜形成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分区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

2.2 中部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吉林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29个县(市),土地总面积677.52万hm2,占吉林省土地总面积的35.45%。吉林省主要城市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工业产值占吉林省总量的80%以上, 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业生产、城镇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土地利用功能突出。该区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占吉林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52.41%,因此,该区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

2.3 建设用地统筹不够

吉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过大,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任务比较繁重;基础设施水平较为落后,下水、垃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城镇发展需要。改建、扩建、新建项目迫在眉睫。

2.4 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功能降低

吉林省东部区域包括延边、白山、通化3个地市,共21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765.91万hm2,占吉林省土地面积的40.07%。从调研结果来看,吉林省东部地区林地结构单一,林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耕地主要以中低产田为主,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陡坡耕地占有较大比重。林木采育失调,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3 吉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3.1 严格耕地保护,优化农地利用

3.1.1 严格基本农田保护 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服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利益,保障完成《全国纲要》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应该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制度、保护责任制度、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同时应该健全完善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

3.1.2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 吉林省应该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同时,应该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逐步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田,形成补充耕地的新途径。

3.1.3 合理安排土地开发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确定重点区域、开发规模和使用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加强土地开发的调查评价,深化土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规范土地开发的后续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用地水平

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3.3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统筹优化利用土地

吉林省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应该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用途,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得利用规划。例如,吉林省东部山地丘陵地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合理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平辉,郝晋珉,李博文,李旭霖.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02:101-105.

[2] 涂小松,濮励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自然观刍议[J].生态经济,2008,06:40-43+65.

[3] 余海鹏,孙娅范,黄适富.重庆市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2:27-30.

[4] 朱晓芸.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 张长凤.沈阳经济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14-17.

[6] 张长凤,郎馥萌.辽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取向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09:57-61.

[7] 邹健,龙花楼,胡智超.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J].资源科学,2010,05:1006-1013.

[8] 胡忠永.中国古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9] 杨林芳.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自然资源,1992,01:5-12.

[10] 李淑杰,窦森.吉林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调控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46-847.

第7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 现状 对策

在乡镇工作了16年,深切感受到各级党政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力度,并亲身参与了马龙县马鸣乡农业产业的建设,真切体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结合该乡农业产业建设情况,将我个人的粗浅思考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马鸣乡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马鸣乡隶属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位于马龙县西南部,全乡国土总面积23900公顷,辖马鸣等7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该乡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良好,平均海拔在1997米左右,气温14℃,降雨量926毫米,集中在7~9月份。2012年末,全乡有人口3667户13911人,其中农业人口13074人,森林覆盖率78.44%,常用耕地面积1246公顷。

(一)粮食等传统农业巩固壮大

该乡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突出特色扩产业,依靠科技推进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壮大粮食和烤烟等传统产业。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3052万元、10936万元和5806元,较2008年增长110%、175%和136%;实现粮食总产量992.2万千克,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759千克,比2008年的546公斤增长39%。

(二)高原特色蔬菜基地渐成气候

该乡把蔬菜产业列入“十二五”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公司加基地带大户联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布局蔬菜产业,实施“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保障、科技为依托”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先后投资12000万元建成了850公顷高标准高稳产农田,安装节水喷(滴)灌等农业设施,建成180公顷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蔬菜种植基地。引进云南馨沃绿园种植有限公司及云南晨农农业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统一用种、统一用肥、统一防治、统一检测、统一技术指导”全过程规范化生产西兰花、生菜、荚豆等时鲜畅销蔬菜,产品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2013年9月,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等省级领导班子和各州市党政负责人到该乡视察指导“双高”基地,给予高度评价。

(三)盘强作活云岭牛、黑山羊畜牧品牌

该乡充分发挥丰富的森林和草场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形成以云岭肉牛为主导产业和黑山羊、梅花鹿、野猪为特色产业的畜牧业产业化格局。2012年,肉牛、猪、羊、禽分别出栏5512头、39008头、20036只和95117羽,增速达22%、13.6%、14.8%和11.6%,发展农户规模养殖户1599户,其中,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小区5个,100头以上规模养羊户616户。畜牧业招商引资惊人,引进云南双友牧业公司入驻草山饲养云岭雪花肉牛,计划投资20亿元,建成年出栏10万头,存栏5万头大型龙头企业。引进红石农业科技公司、盛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黑山羊、梅花鹿、野猪等特色品种养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乡牧业产值达5623万元,增速8.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1.1%,畜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3860元。

二、马鸣乡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发展的比例不协调

各产业之间及部门内部生产项目之间未能配套协调发展,综合效益差,农村产业结构未能做到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对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互相促进,难以实现农村中的农、林、牧、渔、工、商、运、建、服务等各个产业全面发展,共同提高。

(二)农民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农民致富欲望不足,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较为严重,极不适应结构调整要求。农民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劳动意识与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极度不适应。目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是较年轻的、有知识的、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分人,一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三)部分基层干部素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不相适应

部分村级干部思想意识和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形势极度不适应,思农村发展规划、想农村富裕措施、带群众走富裕路、促先进帮后进的思想意识淡薄,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停留在“结构调整就是少种粮食多种经作”的思想上。

(四)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和水平不高

主要受资金、信息、科技、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含量都较低,农业结构调整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实施农业综合规划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农业结构调整仍表现为就结构调结构,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区位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以及前期农业规划、区划研究成果。

三、加快马鸣乡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针对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实际,着力推进水源、饮水、防洪、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要以近两年的特大旱灾和洪灾为警示,抓住政策支持机遇,重点解决小型水库和小坝塘除险加固问题,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水利设施和人畜饮水项目,全面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二是加强基本烟(农)田建设,持续抓好2.25万亩基本烟(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中低产田改造,力争实现人均有一亩高产稳产农田,筑牢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继续发展沼气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绿满马龙”行动,坚持沼气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四是加强道路畅通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在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农村交通骨干网,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提高通达水平。在村容村貌整治上硬化了各村委会街心水泥路、美化了村庄、亮化了房屋、清理了“三堆”,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一方面要整合好农村教育资源,加强技术培训。针对农民普遍缺乏科技意识的现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积极协调、配合县农业、畜牧等有关部门,抓好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培训内容要实用,语言要通俗,让农民方便轻松的学到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现代化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法制讲座、村务政务公开等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培养农民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使广大农民的文化、政治、法制、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发展速度

按照马龙县委“一产做特、二产做优、三产做强”和经济“进位争先”的总体要求,通过“引进企业、建设基地、打造中心”的示范作用。更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年均增长4%以上。努力构建畜牧养殖园区,充分利用马鸣万亩草山常绿草地面积广、畜群存栏数量大等优势,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要求,以云南双友牧业和红石农业科技等大型养殖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努力推进小区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山地牧业养殖园区建设,扶持50户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较大规模的标准化山地牧业养殖园区,从而实现由“畜牧大乡”向“畜牧强乡”的跨越。着力打造优质烤烟种植基地,在全面完成县确定的收购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质量,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烤烟收入增倍。坚持走“扶龙头、建基地、联农户与冷链物流深加工相结合”的路子,加快高原特色外销型山地蔬菜基地建设,鼓励农户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马鸣“双高”蔬菜种植基地的带动示范作用,进一步扩大外销型山地蔬菜等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与市场,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项目建设,以引进广州福喜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万吨蔬菜种植、冷藏、深加工基地为依托,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品牌附加值,带动农户千家种植万人增收。

(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创立农产品品牌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着眼于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动植物重大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能力。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拓展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规模,塑造“绿色经济”的形象。要加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建立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逐步实现绿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以及肉蛋产品、土特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

总之,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才能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鳞,郭洪兴,杨兴跃等.《马龙年鉴》,2012年.

第8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较高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在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唯一的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当前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行业,水土保持行业也包含其中。

一、景洪市水土保持现状与存在的间题

1. 景洪市水土保持现状

景洪市地处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中部,距省会昆明733km,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景洪市市委、市政府于1996年成立了市水土保持委员会,由主管水利的副市长任水保主任,并同时成立了景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负责全市的水保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水利水土保持站,聘请专职或兼职水保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97年至2010年主要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法规宣传以及监督执法等工作,累计1999年至今,共实施了七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59 km2。目前景洪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量还很薄弱,大部分地区未开展预防监督工作,水土保持工作收效不大;《水土保持法》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的水保意识还比较淡薄。自2002年至今,景洪市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国土、林业等部门的努力下,虽然相继在一些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土地整理开发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管护,使得景洪市水土保持工作收效不大。

景洪市的各个乡镇都有水土流失,但总的来看,澜沧江以北的几个乡镇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因此水土流失程度较轻,而江南由于人口密度较大,开发建设项目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水土流失程度相对较重一些。根据《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2004年),景洪市土地总面积6867.50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745.64km2,占总面积的25.4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411.8 km2,占流失面积的80.88%;中度流失面积320.18 km2,占流失面积的18.34%;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3.37 km2,点流失面积的0.77%;极强度流失面积0.28 km2,占流失面积0.0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内群众大力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取毁林开荒连片单一种植橡胶林,特别是澜沧江以南各乡镇经济林面积较大,土地开垦程度较高,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保持水土、水源涵养的功能显著降低。

(2)林地大量流失,原始森林受到残蚀。根据《云南社会林业》的调查,“两山一地”使全市85296h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山草地通过“轮歇地”形式变成了农地,占国土面积的12.5%。目前集体天然原始森林基本消失,代之以经济林或变成轮歇地,只有自然保护区里还保存有集中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

(3)坡耕地质量不高,在广大山区广种薄收现象十分突出。在耕地构成中,表现为“旱地多、水田少;轮歇地多,固定耕地少”。旱地中轮歇地仍占高达80.1%的比例,其中景洪、勐养、勐龙、景讷、景哈、基诺乡等乡镇轮歇地的比例均在80%以上。

(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景洪市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37%,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国内外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十分敏感,保护任务十分繁重,但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十分突出,非常需要建立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5)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秸杆废弃物、农药、化肥以及畜牧养殖的粪便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逐渐影响到水环境质量、食品的安全和旅游景观质量。另外,在广大的山区坡耕地、轮歇地仍占很大比重,固定耕地,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效益的任务十分繁重。

(6)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序的资源开发加剧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对砂、石等天然建材的需求量将增大,而无序的掠取资源必然给自然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一些地方普遍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的现象。

(7)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

(8)农、林、水、土各部门未建立合作意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大。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虽然农、林、水、土各部门在改善景洪市生态环境,建设景洪市秀美山川这一目标上形成了共识,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过于追求各部门本身的成绩,而使得利用有限资金,获得水土保持最大效益这一目标成为纸上谈兵。

近几年来,景洪市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上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非常值得引起重视:一种是认为气侯得天独厚,破坏以后恢复很快。科学研究证明热带雨林经过破坏以后恢复的次生林其物种组成、结构、种群数量、小气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除部分水土条件好,破坏程度轻的地段,尚能进入达到气侯顶极的演替,但必须经过漫长的岁月,大部分地区由于反复轮垦火烧,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将很难完成最终顶极群落的演替。另一种认识是将经济林等同于“森林”,有人将景洪和大勐龙在50年代的气侯与70年代的气侯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雾日天数减少,月平均相对温度降低,日照时数及平均气温增加,“干热化”现象明显。此外经济林在保持土壤、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难于发挥作用。正确处理橡胶、热带森林、热带经济作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据统计仅2006年汛期,景洪市共发生大小洪灾6次,风暴灾害1次,致使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128个村民小组,8397户,40319人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暴及洪涝灾害。农作物及经济林木受灾总面积达72566亩,公路毁坏16千米,毁坏桥梁3座,损毁沟渠450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73.33万元。

2.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而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拍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据2005年统计,景洪市由于水源林未得到有效保护,至今已造成中型水库曼飞龙和云盘、曼么耐等15座小(一)型水库以及红跃、纳老等53座小(二)型水库的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淤积。

3.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仅2008年8月11日,街道办曼戈龙村委会小曼咪村小组出现滑坡险情,村民家中裂逢宽达45公分,深度达3米,长度达20多米,全村共245人受到威协。

4、水源枯竭、水质变差,人畜饮水困难

目前农业在景洪市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数量;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耕地被占用,耕地数量下降,向森林要田要地现象也随之而来。森林的减少使得水源数量、质量不断下降。昔日清澈的河流,部分已枯竭,成为季节性河流,即雨季河水暴涨、浑浊;旱季河流干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据2005年统计,景洪市丫口村、曼达山村、景洪农场二分场7队等1155个村民小组和农场生产队共23.54万人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现象。

三、实现景洪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景洪市地处世界热带北缘,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水资源、光热资源、生物资源,为景洪市水土保持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条件。全面实施景洪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小范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

景洪市部分山区由于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沿袭落后生产方式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大量存在,许多地区人多地少、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就必须采取高标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才能在小范围内达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目的。

(2)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景洪市今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点

由于景洪市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防治任务的艰巨性、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与国家以及当地政府、民众对水土流失防治投入资金有限存在必然的矛盾,因此要想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景洪市现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大范围内开展生态的自我修复工程,加快植被恢复,促进生态的改善。实践证明,实行封育保护,加强管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自然植被,不仅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尽快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省钱、省工、效果好。大面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多种措施并举。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除了必要的基本农田和经济林外,要尽可能地采取封育措施,尽量不破坏原生地貌植被进行人工造林种草,推行“猪-沼―果”的生态治理模式,推广沼气和节材灶,解决好能源问题;对于水土流失轻微地区,重要水源型水库库区,江河源头地区,要坚决实施封禁保护。

(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针对景洪市大面积开垦橡胶园的现实,市政府应立即采取分地块、分阶段对现有橡胶林园逐步实行“退园地还林地计划”,以此保护生物的多样化,涵养水源,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人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

(4)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景洪市非农业人口比例低,要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5)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保护生态和保护农民长远利益是相得益彰的统一体,不能顾此失彼。生态修复必须由水利、林业、农业、畜牧、科技、财政、扶贫、执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因此在景洪市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应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土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必须有水土保持,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6)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中的监测和科研工作,是生态修复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景洪市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6)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以及监督执法力度,防治新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