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教育理念

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是让教学和新课改教育理念有效契合的一种途径。

一、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探析

1.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都扮演者设计者、主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其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该依据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选择教学的方法。合理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加以暗示,更不能代劳。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一丝自信和成功的感受。

2.让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的是一种普及性和基础性,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现其才华。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数学是难点和重点学科,因为逻辑性强,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学教学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在教学中渐渐改变了教学理念,以实现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在教学中融入新课改的理念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力提升。可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虽然教师实现了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可是教学质量还没有明显的改观。这就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出现了很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出以人为本,不能仅仅只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新课改下,需要重视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问题,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并非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失去引导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应该适度放开对学生的管理,真正从灌输者转换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节奏,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必须要把握好度,不可让该模式导致课堂纪律涣散,让教学目标模糊化,最终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分析

1.课堂上注重营造轻松氛围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氛围。在营造氛围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要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前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例如:给学生出示一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语,或是讲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与学生进行互动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在进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折纸游戏,引导学生折叠一些相关的图形。

2.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它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将新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都会对勾股定理进行概述,先进行定义的讲述,然后再做一些详细的讲解和说明,并且还会利用特定的范例对其应用方法进行说明。因为勾股定理在内容上比较复杂,一些教师在讲解时,往往都会浪费掉很多时间,从而影响学生的练习活动和实际学习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对课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和描述,运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地说明定理,其他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推导和研究。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而是让其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发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有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能够对新课改要求进行仔细地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实现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第2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合作交流 探究方法 创造性思维培养 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

一、注重设置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以供思维加工。同时,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思维,从而激活学生的思考空间。具体做法可以“暗示”学生:我是否看清了物理情境?我获得了哪些物理信息?还有哪些未知问题我希望进一步解决?我是否能建立起一幅关于情境中的物理图景?等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世界,获取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夏天早晨原野里的大雾,深秋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的“白气”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各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是由哪种状态变化而来的?它们各自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水蒸汽与白气是不是相同?水蒸汽为何会变成白气?水壶上冒出白气的现象与哪种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基本一致?”等一系列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合作交流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三、重视引导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例如:陈述性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可采用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或指导阅读课文―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的探究方式。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四、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引导,所有问题的提出都应考虑到能否启迪学生充分思考、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开讨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片段展示:人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运动一段距离,自然停了下来。提出“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分析讨论得出力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并结合实验或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和学生认为“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例证是:原本静止不动的小车,经人用力一推就动了,所以说力产生运动。此时,教师不要加以否定,而应对他有自己的创造性思考成果予以表扬。还有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例证是:还是刚才人推动的小车,当人不再用力推它时,没有了力的“维持”,小车就要停止。当然也会有同学认为“力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证是:用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像静止的小车一推就动了;

五、充分利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 规律。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 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

六、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根据各种噪声研究减弱和防治方法,给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笔者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如:给学生提出探究式问题:“光污染引起的 交通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麻晓春.《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3版

第3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摘要:初中美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如能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什么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对自然、生活及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可是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条件的限制 ,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管理成为困扰许多美术教师的一大难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

关键词:初中 美术 班级管理

美术课堂管理是指美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是教师调控美术课堂内师生间、学生间关系从而有效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过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课堂40分钟教学要质量。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通过课前对画室班规学习纪律的严格要求,规范落实班干部的管理职则,强调学生课前学习材料、学习内容等的准备情况,班级的良好班风在开学不到两周就很好地树立起,学生在自觉有序的学习行为方面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确保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二、范画引导示范

演示是美术专业教学中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它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边示范边讲解,可以避免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见的错误,也使学生从“所以然”的感性认识轻松地过渡到“之所以然”的理性认识.借助网络的教学资源通过投影机投射到投影幕上,这样获得的“范画”图像清晰、直观,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也会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三、主题班会

在学习管理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现状,由艺术专业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情况,融人班主任有效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的管理理念,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外出写生、郊游、观看画展、听讲座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体会集体的温暖、体验团队精神的力量,让同学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挑战自我,增进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四、达成共识

明确作画步骤及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教程(包括静物素描、头像素描、半身带手、速写等),教师之间也达成一种共识,并提出了相应配套的一套教学要求,比如正确的观察方法:检查画面通常用到水平线和垂直线等,具体细化到坐姿和执笔的方法、作画步骤的明确要求:(1)画前准备;(2)起稿构图;(3)画面的黑白灰;(4)深入刻画;(5)调整完成。美术老师在这些教学要求上达成了共识,这样,即使不同的老师授课也不至于因为个人的授课特点的不同,而使学生产生迷惑,造成学生疑惑不解.更不会让不同的老师因个人喜好不同、专业的差距而影响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稳步地进行,学生的学习也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促进他们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和提高。

五、民主管理、激发个性、团结协作,个别指导

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 ,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美术后进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 自主性的关键 ;教师只有增强 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 ,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 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自身存在的价值 ,并充分挖掘 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六、重抓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面对艺术生的特殊性,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每El必修的课程,是常抓不放的措施。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没有恒心和毅力,刚刚答应你会做到的事情,一下子就忘记了。所以对艺术生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把功夫放在平时,天天抓,时时抓,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人常言道耳提面命、谆谆教导就是这样的。这样学生愿意与你交朋友,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学习的信心也有了,更主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七、拓展美术知识

培养合作精神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强大凝聚力的班级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如何将一个看似一盘散沙的班级凝聚在一起,学会团结合作,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一次《纸立体造型》课上,当时的教学设计是要求每个学生自行准备纸张,或折、剪,或卷完成大小不限的纸立体造型,完成后拿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因为学生完成后的很多作品太小,黑板太大,每个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一心想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谁都当仁不让。看到这样的情形,笔者灵机一动,将展示活动改为以小组成员的作品进行构图比赛,小组代表上讲台对作品作构思说明,评出最好的小组作品。这样一来课堂秩序井然,讨论的气氛浓厚,每个学生都在小组里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学生自己评选出的最好作品的讲评,引导学生了解班集体的作用及理解同学的合作意义。以此为契机,笔者此后不断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晚会和体育竞赛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元旦晚会和篮球赛、排球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结的力量,让他们自觉地团结在一起。这样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班风也逐渐好转。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学管理更是一种智慧,不仅要会教还要懂得怎样管理课堂,组织好课堂纪律,懂得课堂管理的艺术,才能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叶澜老师说:“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一段生命经历。”我们要从长远的目标来从事我们的教学课堂管理。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管理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使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O2年5月

第4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系主任汪潮教授在小学生书写方面研究颇深,他认为书写的生理基础主要是书写的神经机制、书写的视知觉、书写的手生理和书写的情绪生理。

1.书写的神经机制

书写的生理前提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书写时,人的神经活动是一个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小学生书写汉字一般分为自发写、听写和抄写,神经机制通路如下所示:

自发写的神经通路:内部言语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听写的神经通路:听区角回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抄写的神经通路: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其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视区、角回、书写中枢。比如,有些小学生虽能看懂文字,也能说话,手部的其他功能都健全,但是不会书写汉字,这种“书写障碍”,是因为书写中枢受损。有些小学生语言活动功能健全,也能写字,但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这种“认字障碍”,是因为角回受损。有些小学生辨别不出两个字的字形区别,失去了字形视觉,根本无法进行书写,这是因为视区受损。

通常情况下,七八岁的学生已具备了书写的神经机制。因为其右脑生理功能发展较快,包裹神经细胞轴突的髓鞘膜有所发展,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所以,七八岁的小学生已能对字产生形象记忆,神经系统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注意力集中于写字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之以心、导之以目、行之以手,强化书写活动的神经联系系统。对视而不见的生理障碍加以观察,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神经联系,对于筋骨肌肉活动障碍,努力进行相应运动器官的训练。

2.书写的视知觉

视觉感受性和视觉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与提高。7岁左右的儿童,发展速度最快。7岁至15岁的儿童,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远高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儿童视力调节力也在不断发展。这为儿童感知字形提供了生理基础。

主要有四种知觉现象影响学生书写感知:

线条感知:对于笔画、笔位、笔路等的感知。

图形直觉:对于点画、部首、结构等的感知。

黑白知觉:对于运笔时提按、疾涩,墨的浓淡润燥等区别的感知。

视错觉:包括错误的视觉感受和“正常的”视错觉。

研究表明,视觉对汉字书写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提高书写水平的关键点,在于手眼协调地控制好笔尖落到每一个笔画开始的正确位置,并处理好交叉、接触、隔离等各个笔画之间的关系。

3.书写的手生理

一般情况下,7岁儿童的手部8块腕骨已长成,骨节的缝隙逐渐变窄,长至12岁时,手的发育已接近成人,只是肌肉力量还不如成人,手部运动感觉也在发展,能够觉察到笔和纸之间的摩擦力。

书写活动中唯一的接触性感受器、效应器,是五指触压觉,其感受力和应变力,直接影响字的点线变化。握笔的手与所写的字,构成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五指触压觉。弗里门等人研究表明,书写时最适宜的动作时臂和指的联合动作,而且书写水平较高者,更多灵活运用手指。

4.书写的情绪生理

诸多实验均表明,书写者在开始书写时,心率有直线渐降趋势。也就是说,书写具有放松身心、缓和呼吸率的效果。学生写字用力过大、不稳,执笔姿势有误,笔画歪扭,书写速度不匀,都与呼吸频率有关。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写字前平稳呼吸、集中注意,掌握屏息时机,学会自然换气。

二、书写生理基础理论在小学书写教育的应用

1.正式书写的年龄问题

据布莱恩(Bryan)对737位5-16岁被试进行手指、腕、肘、肩的动作发展率实验,派尔(W.H.Pyle)对6688名6-18岁被试的轻敲实验,均发现:正式的书写年龄应是七周岁。因为五六岁儿童的手指和手臂肌肉不够发达,7-10岁发展迅速,以手指最明显。学习软笔书法,一般需从八九岁开始为宜。

2.书写坐姿问题

从生理角度看,学生坐姿有程度不一的问题,是因为学生眼睛的晶体的适应能力很强,幼童的目光最近可以聚焦在约10厘米的物体上。因此,小学生写字宜大不宜小,大小适宜才能适应正确的坐姿。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做手指操、挺腰、伸胳膊等动作使身体各部位保持平衡。

3.执笔运笔问题

顺应视觉要求和自然运动规律,“五指执笔法”是较为科学的执笔方法。五个手指动作,自然地将笔管从四面保卫起来,而且,执笔手指关节要外凸,就像用手抓取物品一样,这样指动灵活有力。

4.视错觉矫正问题

学生对于汉字的观察是主观映像,受大脑的视觉中枢、视神经、水晶体、瞳孔、视网膜等器官机器功能的影响。汪潮教授建议大家运用生理学上的视觉矫正原理指导学生,以期事半功倍地进行写字教学。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5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模因论 英语专业教学 语言输出 能力培养

1.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输入性和输出性技能发展不平衡,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实际应用能力相互脱节的问题早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王守仁(2002)提出:“应试教育造就的考试高手,不乏口不能说,耳不能听者。”“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教学的实际投入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的时间较多,但效果并不明显。”(罗立胜,2003)

针对二语/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一方面,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把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连接起来,另一方面,这一假说忽略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80年代后期,不少研究者为了补充这一理论,开始研究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些相关理论。Swain(1985)认为输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三个重要作用:(1)注意功能,在用目标语表达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到他们想表达的与能够表达的之间存在差距,即“注意差距”。(2)检查假设功能,二语习得被认为是一个对目标语不断作出假设并对此假设不断修改的过程,而输出正是一种对目标语潜在假设进行检验的手段。(3)元语言功能,指学习者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总和。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输入的过程、吸收(或练习、操练)的过程、输出的过程。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输入是第一性的,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地道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应地,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的语言学习,也达不到语言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可见,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2.模因与输出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宝库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也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的一些丢弃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例如,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应大力提倡(何自然,2005)。同时,从模因论里还可以悟出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学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会的语言表达手段又需要通过语言输出,不断复制出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才能有效促进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能力。由此,语言学习者需要通过背诵、模仿等方法增加语言信息量的输入,经过反复练习,将已储存的模因转化为输出,从而促进输出能力的提高。

3.英语专业教学的特殊性

3.1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当今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新世纪高校英语专业应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社会普遍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英语专业合格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坚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因此,在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作为一个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相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来说,输出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行业的领域都与英语专业相关,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语言输出能力,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3.2培养语言输出能力

模因引起的输出有助于学习者消化输入并转为吸收,能够刺激学习者从简略理解转向准确表达,使学习者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提取出的模因,进一步促进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教师及学生对输出的认识来看,大多数持肯定意见,基本认识到输出活动既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又能提高准确性。而且,多说多写,即说、写、译三项技能被认为是提高输出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赵小沛,2003)。

因此,教师在模因论指导下的语言输出中应做到:第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树立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二,重视教师面授辅导作用的同时要改变教师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向多维的模因渗透角色发展。其具体做法为:(1)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坚持用全英语授课,这可以加大模因听觉信息输入,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优化EFL的课堂环境;(2)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以引导型模因教学为主,鼓励学习者以各种方式输出(如说、写、译),注重“多产性”;(3)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增进新颖模因传播的可能性,鼓励学习者产出自己喜爱的语言模因,如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创新性模仿阐述,因为宿主总是倾向于表达自己认为有趣和重要的模因,从而使学生输出此类模因的兴趣提高,养成开口说的习惯;(4)更为广泛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将模因输出机制引入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如“视听说”,图文并茂地使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模因充分传播复制。通过视听,学习者得到语言模因输入;通过说,学习者实现语言模因输出,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4.结语

笔者认为,模因复制传播理论对优化外语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模因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注重创新性模仿背诵,通过背诵强化记忆,进而强化语言输入,可以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隐性语言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邹春玲,2006)。同时,针对英语专业教学特点,强化学习语境,用情境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通过营造一些探索问题的情境――模因可广泛传播的语境,引发学生积极探讨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如,英语辩论、戏剧表演、拍摄校园英语电视短片、新闻会、法庭辩论等,使学生在一些行为规范式模因的基础上,经过自主创新,自然地实现特定情境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这样的语言输出,学习者才能逐步达到与目的语使用者同等的表达能力,使外语输出自然化。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76.

[2]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Gass & C.Madden(eds.).Input in SLA[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5.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罗立胜等.试论大学英语阶段的实用性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83-86.

[5]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3):89-91.

第6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我国对于数学教育尤其重视,现已是我国新课标的必修课之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进步,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社会人才。而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理论与体制下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师们也在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模仿式解题能力

 

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解题能力较高且思维能力很活跃,而到了课下时却是常常没有思路,无法解答数学试题,这很大一部分归根于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和思路来解题。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思路的发展,无法做到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了只是对教师课上所讲习题解答方式的一种模仿,无法有效的解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具有巨大的挫败感,不利于学生长期的数学学习。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中,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初中数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这样对学生往后的学习过程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思维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就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只能掌握书籍上的相关知识点而无法掌握实际的解题能力。

 

而且教师也常常使用试卷的方法来考验学生对数学掌握的程度,如此做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复述教师所讲的知识而不会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模式,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以及导致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的不足。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在新理念下的改革

 

1.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乐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又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但是同时也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例如,1+1=2,它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但是相对它又是具体的,比如可以把它转化为1个橘子+1个橘子=2个橘子,就变成了具体的概念了,这个在小学数学里就有讲述。

 

这种办法在初中数学课上也同样适用。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身边的事物使问题具体化,使学生从抽象数学走向具体数学,理解更加深刻,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抽象的事物中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不至于教学过程太过沉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

 

一般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在课下把教学课件准备好,将重、难点突出表现出来,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化为具体,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知识也更加生动而且充实,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筹莫展,完全不知所云。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和学生们直接说“勾三股四玄五”是大多数三角形的规律,这样学生们肯定是一头雾水,而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从一般三角形过渡到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边、角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求证出“勾股定理”,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课堂效率上去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常常在课堂上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课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最后教师再批改作业,如此往复循环,枯燥的写作业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心不甘、情不愿,写作业拖拉,导致作业经常性无法完成,而因为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教师也对批改作业感到力不从心,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教学中这个怪圈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布置作业,简单的完成作业,简单的批改作业,这样烦躁的往复。教师们要尝试一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新的课后作业布置,能够使得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完成,而教师也能够花费较少的精力去批改枯燥的作业,这样不就赢得了双赢么?

 

在布置作业时想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学生积极而有效率的完成作业就要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创新。比如在学习数学中“长方体”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工具材料,在课上时不需要要求学生们马上记住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面的面积相同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们在动手期间就会清楚明白的了解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面的面积相同等等,比记忆更加深刻,比枯燥的学习更加有趣,也把数学教学抽象化变得也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喜爱数学也愿意学习数学,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教师也不用再枯燥乏味的批改作业,这样把教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

第7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第8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历史悠久疗效奇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来护佑了中华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医学历史上出现的伟大医学家常常德艺双馨为后人称颂,而不朽的中国医药著作更传承着中国医学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医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持怀疑和贬抑,评价中医不科学,所以中医不可信。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来经中国医界人士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原始系统论医学理论。今天,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现状,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和貌似复杂的悖论,值得研究。本文拟以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内涵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科学假说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并非科学认识的目的,而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事物本质和规律常用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学理论确立之前,往往有一个“建立假说”的阶段。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观察并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现象和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判断甚至预见。

三、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视角下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分析

科学假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科学假说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并经过一定实践验证的理论。二,具有相当推测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三,具有明显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上符合科学假说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如下: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原则,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经验医学,由中医药从业医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就像剧毒的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但它的用量是由严格限定的,这正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大量医案、医方等方式把结论记载留传下来。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具有一定推测性。张方,李炜芳指出,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如系统论和演化论思想等。根据其“天人合一”理论,发展了丰富的象思维模型和方法,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实材料之后,根据以往掌握的确定知识,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特点,总结病因病机理论,并在诊断治疗中加以验证。但这些认识仍有一些思辨成分,还不是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确切知识和理论。但是,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不一定是“错误的”或“迷信”,因为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原先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可能在未来经过验证成为科学理论;

第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概念下的科学理论相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别很大。倪培民指出,中医里面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公理和检验知识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郑子新[4]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包括宇宙观、自然观、整体观、辨证观、论治观和平衡观及其治疗作用顺应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不干扰生命活动的自然性。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现代技术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不断应用,很多原始形态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接轨和融通,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从假说到科学理论明显的过度性特点。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先师们不断观察、实验、思考而总结提炼出的基本的系统论的理论思想,几千年来从诞生一直到今天还在指导着中医医师进行临床诊症治病的有效的医疗实践。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其诊治原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药从业医师几千年来反复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数据也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只不过中医药以经方的方式把最精华的结论记载留传了下来,而把几千年来中医药从业医师亲自尝试各种入药的原料的实验和配伍实验过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观察资料遗失了。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资料的遗失而简单粗暴的认定中国传统医学是没经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医基础理论没有经过实验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中确实存在着假说现象,这和其他任何一门学说并无二致。假说与科学理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科学的理论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在经过试验验证,经过试验验证的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对于一个科学假说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问题,我们分两种情况来探讨。第一种情况,在“科学”或说“实验科学”不断发展的时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说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理论来检验。这种理论上的检验包括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和预见功能。第二种情况,我们既可以理论检验,又可以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实验医学的手段可以完成这样的验证和论证。最终,那些经过理论和实践双重检验的假说,有的直接成为科学理论,有的经过修正、补充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有的被淘汰。

科学假说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假说的作用十分重要。论者贺新华、刘奇研究认为,首先,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科学研究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路径不断前进发展的。第二,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假说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在科学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最后,错误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基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看作假说。到目前为止,这些理论的综合程度现代实验科学还无法验证,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未知领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来中华医学的诊疗实践证明,依据这些理论进而产生的藏象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等在逻辑上的确具有完备性、简单性以及极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而且,这些具体理论目前正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研究者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从“治未病”到“治已病”,诊疗活动都在日益深入开展。在科学研究中,从脏腑经络到器官组织,到细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证明中国传统医学的假说确实是“科学理论”。

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中尽善尽美,她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假以时日,中国传统医学将日益朝着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今天,打着“科学”的旗号对中国传统医学轻易否定或贬疑,那绝对不是科学的态度。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或“好的”,即“真”与“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医学问题,这一点我们尤其需要讨论。十七世纪以后,在西方实验科学框架下,飞速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医学为核心、以科学实验为手段的现代西方医学,虽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静止状态。因为医学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体,既具有生物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学属性。所以西方现代医学的“实验科学”或“还原医学”模式也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对于医学研究与实践,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国传统医学,在继承古代医学界的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应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体框架下全面快速发展,更高效更精准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因此,言说“中国医学不科学”有其合理成分,因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认识完成,这个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传统医学诊疗的有效性,是这门学问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她的发展。而言说“因为中国医学不科学,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则是对二者双重的误读与误解――对中国医学的偏见,同时对“科学”的迷信。

四、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经过现代实验验证。但根据西方文化术语科学假说的内涵,这些理论应该具有学术价值。显然,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已经满足了科学理论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模型和规律表述,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先将之看成科学假说,再经过不断实验验证,其中一部分理论将成为未来的科学理论,成为由科学概念、命题判断和命题系统组成现代言语体系。当然,这一认识的达成也需要中国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作者希望,在中国医学新兴的科学技术和传统优秀文化实现再次腾飞、复兴之前,希望国人包容、自信心态的养成过程早一天完成,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也能更好地认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张方,李炜芳.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4]郑子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与现状和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1):682-683.

[5]贺新华,刘奇.医学辩证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还能使教学方式和质量得到提升。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意义

应用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开展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相关的内容与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与阅读能力,促使他们懂得如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和分析问题。因此,教师要把应用题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引导学生把数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无心理负担地去学习;其次,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把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教学背景,最后,加强课堂中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加牢固地记忆数学知识。

2.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看重结果,否则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不到突出的效果,而更应当重视解题分析的过程,要不断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探索分析,让他们形成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将应用题文字更加形象、具体地表达,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能够更直接有效地找出应用题中各条件存在的关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