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5-02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新鲜的资讯,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同。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而且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时候,如何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的传授解惑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中,案例教育逐渐被思想政治研究者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案例教育以其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和受教者乐于接受,深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教育有利于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三者的联系。

一、案例教育分析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传统上的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场景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案例分析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学界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小概率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得出带一般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

本文认为思想教育中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这些现象通过整理、概括、提炼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正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不断地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有利的思想,摒除错误的思想,灌输高校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分析须具备客观性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客观存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事物,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案例分析须具备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某一阶段的成绩和目标,需要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育,这正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方便受教者接受。

3.案例分析须具备典型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岳飞精忠报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反映出社会主义旗帜下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直接关乎受教者的受教程度。

二、案例教育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如理论的理解过于死板和片面化。理论课的学习沦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随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和道德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正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大批的思想政治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意识到案例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目前高校中的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在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纯粹的理论考试在塑造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意义不大。马哲、思政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价值观没有问题。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吉林农业大学的郭力维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出了问题就拿起屠刀,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出现唤醒了无数人心中最纯粹的美好。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的人。她爱生如子的精神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范类院校掀起了一股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热潮。这个典型的案例把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的理论融入进了实际。更生动形象地为全体师生上了一课,有利于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第2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法律教育;司法考试;精准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5-0096-06

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是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学术性教育),强调培养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法律人,同时为法律高级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是职业教育(或称应用性教育、精英教育),强调应当让学生获得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法官、律师、法学研究工作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两种观点的取舍在法学教育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各有一批法学家和法教育机构支持,从而形成了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不同模式。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之一是有职业倾向的基础型法律人才,这种职业倾向应当是多元化的。从社会需求来看,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大体上有三类:一是应用类法律人才,即实践型法律人才和复合型法律人才;二是学术类法律人才,主要指法律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三是辅助类法律人才,主要是辅助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工作。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一种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而非任职考试。通过司法考试,是法学毕业生迈向法律职业的第一道门槛。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特别是在考试的形式、科目、内容以及考试的通过率等方面,都会对法学教育产生影响并提出挑战。本文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民事诉讼法本科教学如何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一、法学本科教学与司法考试

国家司法资格考试主要测试考生所应具备的法学专业知识、法律案例分析、法律文书撰写、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它向法学教育界传达这样的信息,即法学教育是应用教育,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此,有学者提出法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法学教育不同于法律教育。其依据是:其一,法学教育是理性教育,法律教育是感性教育;其二,法学教育是理论教育,而法律教育是实践教育;其三,法学教育是关于法学领域中的“为什么”的教育,法律教育是关于法律领域中的“是什么”的教育;其四,法学教育要培养的是法学研究工作者,而法律教育要培养的则是法律工匠。其言外之意是我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而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则是一种低层次的职业培训教育、法律工匠教育。从教师“愿意把最好、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职业角度,从个人潜心学习法律多年并形成的一些粗浅理解来看,笔者同意这种观点。但是,换个角度,学生如何看待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呢?

按照现行制度,法学院本科生在三、四年级就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假如司法考试合格率像日本曾经坚持的那样压得很低,只有2%-3%,那么只有极少数非常自信的学生才在本科阶段参加司法考试,不会对教育产生太大的影响。但目前中国司法考试合格率已经达到20%以上,跃跃欲试的本科生会不在少数,其影响就不能忽视了。在我国多年来就存在着法学本科生“招生热、就业难”的问题,而通过司法考试,必然能增强法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目前社会上司法考试辅导班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并且价格高昂。为了“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许多学生会选择参加“全封闭班”、“保过班”,其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成为家长一笔不小的“就业准备经济支出”,而辅导班的学习环境、居住安全等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因此,法学本科教育中应该增加以司法考试为参照的学习内容。

二、民事诉讼法本科教学课程计划的修改

民事诉讼法本科教学,以理论性和程序性的知识点讲授为重点,着重研究民事诉讼理论和民事诉讼程序,培养学生运用诉讼手段保护合法权利的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和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基本一致,分为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当事人理论、管辖理论、证据理论、程序理论、执行理论、涉外民事诉讼理论等几部分内容,这体现了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和司法考试对民事诉讼法的考察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但是由于司法考试侧重案例考核,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需要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目前,以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为例,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授课时间为48课时。在短短的48课时里讲解22章的内容(涉及上百个知识点),而且要做到内容讲解全面,知识点讲解透彻,每堂课的内容安排都非常紧凑。为了满足加大案例教学的需求,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增加现有课程的课时量(例如,海南大学的民事诉讼法课程,其本科教学学时为72学时),将课堂讲授课程分为民事诉讼法理论课和案例讨论课两部分,两部分的课时比例可以在2:1到1:1之间,其中,民事诉讼法理论课的比重较大。案例讨论课上可进行学生讨论、案例竞赛、课堂辩论、习题讲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的探索。二是开设专业课和选修课来分散课程内容。在某一门课程内容太多的情况下,可以将该门课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程来加以讲解和学习。目前,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民法、商法、经济法等课程已开设专业课和选修课。民事诉讼法课程可以开设证据法、ADR、仲裁法等课程。但是,在进行课程划分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1)民事诉讼法的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性较强,如果强行分割会破坏学习的连续性;(2)民事诉讼法的各部分内容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独立的国家立法。这两个问题无疑是制约民事诉讼法课程划分的重要因素。

三、民事诉讼法本科教学应突出“精准教学”的特点

本科法学教育,多年来承继重理论轻实务的传统,所开设的课程侧重于法学理论,而司法考试比较注重考察考生对法律知识或司法解释的理解力,从考试方式看,则比较多地反映出是在考察考生对有关法条和司法解释条款的记忆力。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目前大学法学教育所强调的。另外,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要求答案的唯一性,“准确性”是出题者对考生的基本要求和答案的评判标准。为了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学生必须做到准确地记忆法条、准确地辨析概念、准确地判断程序。因此,民事诉讼法理论教学方式中应突出“精准教学”的特点。

(一)概念的精准辨析

进行概念的精准辨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过程:

1.概念层级分类。即区分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采用层级的方法,将概念进行归类和比较。以管辖制

度为例,如果将管辖作为上位概念,其下面可以有三层下位概念:第一层下位概念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法定管辖的下位概念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裁定管辖的下位概念为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级别管辖的下位概念又可以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一审管辖的案件,地域管辖的下位概念又可以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共同管辖、协议管辖。

将概念进行层级分类,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诸多概念的结构梳理,并不能直接回答司法考试中的试题。为了准确答题,下一步需要做的是概念的细节比较。

2.概念细节比较。即将同一层级的概念之间进行区分比较。例如,级别管辖的下位概念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高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四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属于同一层级的多个概念,为对其进行准确区分,可进行“三步比较法”:第一步比较,依据级别管辖的一般准则和特殊准则,得出基层法院管辖与另外三级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差异――审案件通常由基层人民法院审理,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审理一审案件。第二步比较,依据法院的主要工作职能,得出中级人民法院与另外两级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差异――中级人民法院仍以审案为主,在某些情况下会审理一审案件,但是,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职能是指导监督下级法院的案件审理。第三步比较,依据是否重大案件以及是否对自己认为应该审理的案件具有管辖权,得出高级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范围差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但对自己认为应该审理的案件没有管辖权。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自己认为应当审理的案件均具有管辖权。经过“三步比较法”,可以清晰得出四级法院管辖范围的区别(见图1),也可以直接解答司法考试的试题。

这里以司法考试中的一道单项选择题为例来进行1分析:

(2009年卷三第35题)关于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法院管辖

B.涉外案件的管辖权全部属于中级法院

C.高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包括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和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理的案件

D.最高法院仅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

将题目的选项与上图进行比较,发现A选项正确,符合级别管辖的一般准则和特殊准则;B选项错误,不符合中级人民法院的主要工作职能;C选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才有权管辖自己认为应当审理的案件,高级法院无此职权;D选项错误,最高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和自己认为应当审理的案件。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精准辨析的方法在应对辨析型试题时发挥的作用较大,在应对案例式试题时发挥的作用较小。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中的精准法条记忆

1.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法学教育中非常普遍,基本采用老师讲解、学生听课做笔记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与社会对法学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符。而案例分析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分析教学法始于哈佛法学院,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让学生从分析个案中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并被誉为掌握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技术的新型的最佳教学方法,目前已成为美国法学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称为哈佛模式。

回答案例分析题,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能力分析案件涉及到哪些法律关系;其次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内有哪些相应法律规定。笔者举一个合同案件的管辖的经典案例来分析:

A县与C,D、E、F四县相邻。A县某加工厂与B县某食品厂于1996年10月8日在C县签订一真空食品袋购销合同。其中约定:“运输方式:加工厂代办托运;履行地点:加工厂在D县的仓库。”“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在E县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C县和E县的人民法院。”合同签订后,加工厂即在其设在E县的分厂进行加工,并在F县车站发货。食品厂收货后即投入使用。因真空食品袋质量不合格,致使食品厂已封装和销售出去的袋装食品大量腐败变质,损失6万多元。两厂之间协商多次未果,食品厂的法定代表人即找到律师陈某咨询。最后提出:“怎么都可以,但必须在我们B县法院打官司。”现问:

(1)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此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还是应通过诉讼解决?请说明理由。

(2)E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

(3)C县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请说明理由。

(4)D县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请说明理由。

(5)F县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请说明理由。

(6)A县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请说明理由。

(7)如果你是陈律师,能否满足食品厂提出来的要求?为什么?

本案涉及的法律关系包括:仲裁与诉讼的关系、合同案件的协议管辖、合同案件的特殊地域管辖、侵权案件的管辖。其中,关于仲裁与诉讼的关系和侵权案件的管辖,法律条文中规定的非常明确,学生在精准记忆法条的前提下即可准确答题。确定A县法院、C县法院、D县法院、E县法院、F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是本案的难点。

2.引入“记忆口诀”辅助精准法条记忆。对任何知识的考察,都必须以知道该知识为前提,因此对知识的记忆是掌握知识的一个必备前提。虽然法学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法学思维的培养,但是结合法条的讲授更有针对性。精准法条记忆并非意味着就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记忆,是能够灵活运用的记忆。精准法条记忆本身包含灵活的应用能力。为了进行精准的法条记忆,可以引入“记忆口诀”(例如,民事诉讼之地域管辖歌)等辅助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背书”负担。需要注意的是,“记忆口诀”只能辅助教学,不能替代法律条文的讲授。“记忆口诀”文字简练,具有方便学生记忆的优点,同时,其文意晦涩、不易明白,教师在讲解“记忆口诀”时应多下功夫,可考虑以结合法律条文的方式(类似于语文老师讲授文言文时,逐句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的方法)进行讲授。

3.法条深度学习。通过精准法条记忆法,学生对于中等难度的案例分析题应该可以做到轻松面对,但是遇到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案例分析题尚有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解答司法考试第四卷的案例分析题,有必要对重点法条进行深度学习。以上文提到的案件为例,合同案件可以适用协议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两种管辖制度,涉及法律条文多,法律关系复杂,回

答困难,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合同案件如何确定管辖法院,需要从时间、条件、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如果合同中约定了管辖的法院,那么在该协议管辖生效的前提下,可以排除特殊地域管辖在该案中的适用。(2)协议管辖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以书面的形式选择唯一的法院作为案件的管辖法院。(3)在协议管辖中,双方当事人可以从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被告所在地、原告所在地这五个地区的法院中选择一个法院进行管辖。(4)协议管辖不能违背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5)当协议管辖无效时,合同案件适用特殊地域管辖,即由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法院进行管辖。(6)如果合同已经履行,需要区分合同的实际履行地和约定履行地。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下,应由实际履行地的法院进行管辖。(7)如果合同没有履行,则在约定履行地的法院进行管辖。(8)如果合同没有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见表1)。

将案例中的多个法院进行分类整理,A县是案件的被告所在地,A县法院具有管辖权;C县是合同的签订地,同时,C县法院也是协议管辖中双方当事人选择的管辖法院。但是由于双方当事人选择了两个法院进行案件管辖,违背了协议管辖的条件,故协议管辖无效,C县法院不具有管辖权,同理,E县法院也不具有管辖权;D县是合同的约定履行地,但合同的实际履行地为F县,当约定履行地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的情况下,实际履行地的法院具有管辖权,因此,D县法院不具有管辖权,F县法院具有管辖权。至此,该案例分析题回答完毕。

(三)精准程序判断

如果将法律进行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之列。民事诉讼法的英文表达为civilprocedure law,直译即为民事程序法。以民事一审普通程序为例,该诉讼程序具有合议审判、审限较长、纠纷复杂、程序严格等特点。时间的先后性、诉讼环节的衔接性形成诉讼程序“独一无二”的魅力,证据、诉权、审判权等内容在诉讼程序中的穿插丰富了诉讼程序的内涵。为了对诉讼程序进行精准判断,可以分三步骤进行教学:(1)程序图,即先以程序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审普通程序的诉讼脉络,帮助学生形成诉讼环节存在“时间先后性”的认识,强调诉讼程序的“一维”属性,即时间的不可逆转性。(2)三阶段集中讲解,即对一审普通程序分成审理前、审理中、审理后三个阶段集中讲解,强调诉讼程序中的重点和难点,可结合司法实务来讲解诉讼程序。(3)诉讼理论的对号入座,即将程序公正、诉讼效率、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诉讼理论穿插到一审普通程序的讲解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教学,让学生在准确把握诉讼程序的基础上,还能对司法改革、诉讼公正等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宪丹,王红,建立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与法律教育的改革[J],法学,2001,(10).

第3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系统理论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资料,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为基本目的。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学科,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达到联系市场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应该积极倡导,有效实施。

一、什么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所谓市场营销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工商企业营销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市场营销活动)的客观描述。

明确了什么是营销案例,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呢?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市场营销学本来就是实践的产物,这一点从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就是来自于对企业实践经验的和提升,如著名的市场营销观念及BCG矩阵图等首先就是由企业提出来的。因此,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以及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营销理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行为指导;反过来,企业的实践对营销的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也对营销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营销理论的更快发展。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案例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挑选案例一定要严谨。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营销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案例分析法中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挑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挑选的案例一定要是近期发生的;其次,挑选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甚至是本地区企业的典型案例,这样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会产生亲切感,更有感染力。最后,挑选的案例要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

选择的案例主要有三种类型:(1)简单案例,即只包含一、二个知识点的案例,每次由一名学生在三、五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案例或教师提出一个简单案例,如“宝洁公司品牌营销”或“蒙牛安全生产24小时直播”等,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实际问题与理论充分结合;(2)专题案例分析,即包含一个基本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题目都十分具体。例如“公司定价时考虑那些因素”或“公司‘十一’促销方案分析”等,学生不但要对案例中提出的产品与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还要对目标消费者是否接受这些产品进行市场分析;(3)问题案例,即主要针对某项或某方面的营销活动案例。案例有两个基本来源:本土案例和外国案例,这类案例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及存在问题的背景叙述和相关因素提示等部分。

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掌握大量案例,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获取案例的途径包括收集案例和编写案例。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备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时运用。

2.课堂实施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由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转贴于

3.课后检验

对于每一次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及时地检验,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该具备的技能。我们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作业题的布置一般联系实际,并把侧重点放在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程度的测试上。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发挥好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营销教学中的作用,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演员、选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鼓励创新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这是好事,教师要加以鼓励,而不应对学生设定框框,更不能否定学生加以批评。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结合理论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杨丽佳.市场营销案例与实训[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孙全治.市场营销案例分析[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习效果 影响 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31

Abstract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e i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to study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whether lead to different leaning. The paper takes course risk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nvironment as a case and teach the course use two different methods that is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se teaching in grade 2012 and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leaning; effect;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0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2013年,为全面贯彻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意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该意见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要求“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2014年9月也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撰文,①阐述了如何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第二条建议指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形成用人单位评价高、毕业生就业好、考生报考愿望强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的态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培养单位要改革培养模式,办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合肥学院自2011年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承担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毕业综合能力鉴定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②③其中理论课教学环节加大了案例教学即是其中重要的转变之一,适时适应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民革的意见》的要求。

为探究案例教学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以笔者承担的“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为例,对比分析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历时2年,分别以2012、201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进行教学,即2012级研究生以纯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也包含案例分析),而2013级研究生则以课堂教学与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之后对比分析两届学生上课率、学习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考试成绩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变化

由于“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是选修课,因此,并不是全体研究生都需要参加本门课程的学习,之所以选修了该门课程,同学们主要是出自兴趣或者导师的建议;然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临时参加导师的课题实验、学习兴趣降低等),在2012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到课率往往很难达到100%,同样在2013级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课堂教学缺课率在5%~20%之间;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13级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具体案例有: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故障树分析、、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生产故障树分析、联合利化公司污水处理站突发事故分析、吴山危险废物运行突发事故对周围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从改革教学方式后的教学效果来看,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这从同学们的到课率即可看出,在2013级4次企业现场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次计4学时),学生到课率为100%;另外,案例教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也可从我们发放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获知;例如在2012、2013、2014等3级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回收的70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对“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你更喜欢那种授课方式?”提问,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 的选项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89.7%、96%;可见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高;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学们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但绝大多数同学同时也认为,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只有两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

为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是否有利于同学们对具体案例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笔者比较分析了2012、2013 2级研究生在课堂案例分析汇报环节的成绩;2013级学生平均成绩为75.5;2012级研究生平均成绩为67,2013级研究生平均成绩提高8.5分;2012级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名同学,占6.25%;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1名同学,占40.7;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汇报成绩良好以上同学在数量和百分比都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从2013级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中有关案例分析试题所得成绩来看,同学们所得成绩并不理想,20分分值得10分以上的同学只有5名,占18.5%,这说明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同学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总体能力还比较弱,在缺少教师引导下往往还难以处理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可能与同学们对某些具体行业缺乏了解,知识面还不够宽阔,无法分析某些具体生产环节风险概率的方法和大小;由此可知,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要其他知识的支撑,比如某些具体的生产工艺。

2.3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的变化

为研究案例教学对同学们参与课程教学积极性的影响,我们比较分析了2012、2013研究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发言参与讨论次数的变化;从2012、2013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在有关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2013级研究生主动发言人数及次数明显增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讨论发言),而2012级研究生发言人数和次数明显不足,只有在老师点名要求发言的情况下,同学们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同学被点名要求发言后说某一案例没有任何观点;说明通过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结束以后,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太原市居民吸入途径风险研究》时,结合近几年雾霾天气引起的危害,同学们学习兴趣立即得到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分析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在同学们发言和老师总结过程中,把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完全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加深了同学们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风险事件过程的能力。另外,从我们回收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也可看出,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哪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你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或学习主动性?”问卷提问时,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选项的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93.1%、100%。

3 结论

利用两种授课方式分别在2012、2013级研究生中进行“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教学,结果发现,利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对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我们也发现,这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面越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就越明显。当然,上述研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对象数量还非常有限,案例教学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

本研究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项目(2014-JY-096)、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Y04)联合资助

注释

① 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4.

第5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汽车维修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及运输企业,从事驾驶、维护、修理、检测、技术管理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第一线生产工作,对实际操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但很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不高,或运用技能的能力较差,即学不能致用。

这个问题的出现,与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及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的下降有直接的关系。传统的专业教学方法一般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际操作,其特点是以学科为本位,对该学科的理论和技能有较系统的讲述和操练,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为系统和完整。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是不足够的。下面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1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及运输企业,业务范围主要是上述企业中与汽车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技术管理等有关的工作,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操作技能,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故障诊断。

汽车维修专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较广,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技综合体,它既含有配合精密的机械机构、液压控制机构,又含有复杂的电子技术用于汽车的发动机、底盘系统、电器装置及其他附属机构等,并且装配在汽车上的零部件有成千上万。

汽车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更新能力。职业教育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运用的要求,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问题。现代汽车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而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不仅用于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安全气囊,而且广泛应用在车身与电器等方面,如空调、灯光、音响、座椅的位置调整与记忆、车窗玻璃升降、后视镜的调整和位置记忆、防盗等有关的控制中。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技术。

前些年,我国的汽车工业还不是很发达,汽车保有量较少,并且以中型货车为主,科技含量低。汽车运用的基本任务只局限在“用好、管好、保修好”汽车,无论是汽车使用技术、管理制度,还是维修设备与工艺都比较落后。汽车的检测与故障诊断更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经验法进行。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现在已经步入家庭。车的类型也由过去的单一型发展到现在以轿车为主,各种车型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在结构上,由于电子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的大量采用,现代汽车的科技含量已经非常高。汽车运用的基本任务也由过去抓“环节”转变为现在的“对汽车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同时,对汽车的使用技术、管理制度、维修工艺以及检测诊断技术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汽车修理对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与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决定其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特殊性。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一言堂,传授知识和技能,加上少量师生互动,忽视了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那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技能培养方法,才能达到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在工作岗位能把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呢?

2 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的教学

方法

2.1 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即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汽车修理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方法。其教学场所可以是课堂或实验车间,也可以是汽车修理企业。其优点是以“用”带“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从而使学生深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2.2 项目训练教学法

所谓项目训练法就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可以针对汽车的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如汽车修理的发动机电子点火系统,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发动机构造原理知识,还要懂得汽车电子点火原理。在项目训练法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退居次要的位置,仅仅起着辅导、咨询的作用。其特点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用”,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和运用能力。

2.3 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方法的实施

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两种教学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缺一不可,前者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把汽车修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入选好的实例中,教会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修理汽车的技能;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用”,教师设计好一些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去,从而训练学生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分析为载体,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汽车修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如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去先讲解理论,然后再进行实验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技能,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中等职业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理论课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听好课,记不牢。采用案例分析法就是通过教师选用一些典型的修理汽车的案例,把教学目标要求的一些理论知识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融合到实例中去,通过分析案例,教会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如以“发动机正时链断裂,造成气门杆弯曲”此案例作为载体,引出表1所示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后,学生能把汽车修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各个模块掌握好。这样打破传统的按顺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以项目训练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为了促进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采用项目训练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学习完一个模块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些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实践。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训练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运用,自己制订计划、实施方案和工作步骤,遇到问题可向教师咨询。

如以“引起发动机气缸压力不够的原因及检测方法”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技能,具体表2所示。通过类似的项目训练,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并能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另外,通过这样的项目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的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劳动素质。

3)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相结合。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有意义,所以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两种教学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案例分析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项目训练是学生具体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手段。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3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案例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由于案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完成项目的参照,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所选案例应包含所需的教学内容。同时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汽车故障实例,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项目的设计

教师在选择项目给学生训练时,要注意项目的难易程度,太容易的项目起不到训练学生的目的;选择太难的项目,学生做不到,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失去信心。所以在选择项目时,要控制好项目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另外,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把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项目的难度也有所不同,因材施教。

4 结束语

第6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第7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政策》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MPA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公共政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用于指导公共政策实践。在对我国普通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将案例教学作为《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尽管政策案例不能完全等同于政策实践,但政策案例作为古今中外政策智慧的一个缩影,既包含着丰富的政策理论知识,又提供着解决一系列政策问题的实践经验。因而,通过政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的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但与研究生或MPA不同,本科生学习《公共政策》课程处于初识课程性质、技术、方法与内容阶段,案例教学在本科阶段的实施有利有弊,本文将着重抓住“本科阶段”的特点,更好地构建符合实际的本科阶段《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新模式,这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既十分必需,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公共政策》案例教学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学生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为“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比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主要区别在四方面:性质上,两者均属专业教育,本科教育则强调基础性,但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学术性;培养目标上,本科教育强调培养一般性专门人才或复合性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能力上,本科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研究生教育强调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上,本科教育强调一般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总体来看,本科教育的重心在素质教育,而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在专业教育。[1]5-6以案例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方法自古有之。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场教法的改革仍在持续。哈佛商学院界定“案例教学”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哈佛商学院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著有《哈佛公共管理案例》,内容涉及公共政策、应急管理、城市规划和政策、政府治理、全球气候变化、NGO/NPO、社会政策等领域,为全球公共管理(主要是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教学案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教学方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们在案例的收集和加工、撰写和分析、结构和格式,分类和保存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针对《公共政策》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研究,是从近五年开始逐步兴起,我国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常有采用国外案例者,先后有部分一线教学工作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分析和归纳了《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模式等问题。通过上述对本科教育的特点分析和《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沿革,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中,一旦采用案例教学这一工具,就要从本科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真正利用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而利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并理解本科生对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态度及需求。

三、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对《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态度及需求

通过对某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对发放的115份问卷进行了回收整理,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筛选、核实后得出10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总结出以下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对《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态度及需求的基本情况(以下括号内数据为选择人数的百分比):第一,本科生对开展案例教学态度积极、重视,对课程的设置和时间上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学生(76.1%)对本科阶段《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是感兴趣的,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开展案例教学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同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帮助理解理论原理,有助于提升自身政策意识,培养主动思考能力和自我分析能力。学生(43.1%)普遍认为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各类必修课开设案例教学都十分有必要,且在大三(42.2%)开设《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课程比较合适。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二,多数学生认为《公共政策》案例教学配合多媒体更好,有必要增加一本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所给出的四种可选择授课模式(黑板板书讲授、多媒体讲授、黑板板书讲授为主,多媒体讲授为辅和多媒体讲授为主,黑板板书讲授为辅)中,学生(51.4%)选择了多媒体讲授为主,黑板板书讲授为辅,学生认为信息时代案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相关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对所在高校现在采用的《公共政策》课程教材增加一本专门的案例教材问题中,学生(60.6%)认为有必要,原因主要是教材中的案例较少,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材和课程教材可以相互补充,互惠互利,且更有针对性,使学习更有方向感。学生(28.4%)认为没必要,原因主要是课程的总课时有限,教学关键不在于教材,相关政策案例可以上网浏览,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起辅助教学的内容,完全可以由任课老师准备。第三,在影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因素重要性上,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广度和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分别占重要性的首位(48.5%)和第二位(34.7%)。这表明被调查学生对该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有较高要求,原因在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学科原理规范,但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公共政策问题都有非常多的异在点,因而解决问题除了要求任课教师讲解共同的基本原理外,还需要任课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具体的和创新性的思路,如任课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进行现场评价或给出个人意见等,加上《公共政策》课程本身涉及到的政策多与公民生活紧密相关,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正是吸收多元思想和观念的关键时刻,他们想要创新,而又迫于自身知识的不足,无法实现这样的需求,因此对任课老师寄予较高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学生自身对案例的兴趣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大学生而言,单纯的奖励与惩罚对学习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学习上的兴趣感和满足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增强,课堂教学依旧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课堂设置注意科学性。第四,学生希望从多方面促进《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在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条件等的改进方面,学生提出了学校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改善、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具体意见。对于如何开展本科阶段《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学生们提出了设置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执行(21%);教师提供更多的案例评析(65%);增加多媒体,改变教学方式(58%);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案例教学,组织相关的讲座及交流,提供更多背景资料(37%);采用多元授课方式(20%)等建议。由此不难看出,以上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共管理学科《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课堂授课模式的选择、教学硬件的选择、学生参与案例模式的选择、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因素来考虑。

四、本科阶段《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

第8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特殊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给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现阶段,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专业指向性不足

在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中,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的考查为主,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方面考查较少[3],因此,在授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偏向于按照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来组织。这种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学科内在的逻辑序列。但对于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与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特殊专业学生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以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二)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动性发挥不足

由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去学习该课程[4],因此,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强、表现力强、实践能力强、想象力较丰富、思维活跃的特殊专业学生而言,让其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分析是一件难事。为此,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了由教师讲授为主的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评价以学生知识记忆为主,其他能力的考查较少

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性知识的记忆,评价方式局限于卷面考试,形成了“一考定终生、以知识掌握结果评价学生能力”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无法满足当今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契合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评价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二、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策略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应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一)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相促进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教育学学科知识薄弱、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严格按教育学学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惯例,实施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5],实施方法如下。首先,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相应的主题,以明确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重点。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与主题如下。①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概念、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研究方法等;②历史发展,包括学科发展、思想发展、改革趋势等;③专题探讨,包括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职业素养等。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贴近特殊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育概念”主题中,设置相应专业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实践相联系。最后,在相关主题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在专题探讨中,鼓励学生搜集与相关专业相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学习。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内容从知识转向能力的现状,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模拟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51个教学课时中,可适当安排2~4个课时进行教学实践演练———模拟教学。模拟教学采取自愿报名,以选用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片断教学(10分钟)的方式进行。其过程为教师指定教学内容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收集资源并撰写教案、教师对学生教案进行指导、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同步指导与评课,同时增设学生评委,培养学生的评课能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上课能力与水平,也使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实现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2.讨论式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根据相应的专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直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相关案例,问题最好能紧贴当今时事热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即兴讨论为辅,使团队合作与个人发挥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流程与步骤如下。第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确定好讲授的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其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分析。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第二,课堂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阶段。首先,教师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教师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所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其次,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再次,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进行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第三,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对案例的质量及案例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的案例资料,进而整合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3.情境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表现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的情境教学法为抓手,以小组为依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如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课后布置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撰写心得体会,此举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公共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其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改变传统的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掌握与记忆能力评价、轻知识应用能力评价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建立多种评价形式(笔试、技能操作、口试、材料撰写)、多种评价内容(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多种评价方法(百分制、五分制)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应分为两部分,第一,形成性评价(占60%),包括技能操作(占20%)、课堂表现(占40%)、案例教学(占30%)和材料撰写(占10%);第二,总结性评价(占40%)。

第9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分析和案例的总结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在《保险学原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保险学原理 案例教学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育方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时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些实践型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如计算机、机械、会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保险行业的经营虽然有其特殊型,但在经营实践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强的操作型,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同时具备了理论型和实践型两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在《保险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刻不容缓。

1 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的选择往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一半。因此,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在《保险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应做到针对型、具有真实型、富有启发型。为此,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必须做到:

1.1 准确选择案例 要准确的选择案例,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较好的把握整个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每个概念、原理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应清楚的掌握这些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案例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可将案例分为实操型、描述型和分析型。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注意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相连的典型案例,寓教学理论于案例之中。如,在讲解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就应该选择在时间上具有较强模糊型的案例供学生探讨,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成立”与“生效”两个概念区别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1.2 充分注意案例的实效型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我们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选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亲切感,更好的理解案例讲述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而且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亲睐,所以保险法也处于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之中,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还应充分考虑保险法的调整,以保证案例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相符。

1.3 自编案例与引用案例相结合 保险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稳定社会经济,显然,保险学的教学也应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引用国内外的一些经典案例,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程内容实际情况编写案例,以保证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更强的针对型、时效型。

2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好案例后,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学生来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由于我们所选择的案例通常都是保险经营实践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所以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型和实战型,当然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又能指导我们的保险经营实践,如保险理赔工作的进行。

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每个案例反映的保险事故不同,处理结果不同,但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以笔者的教学过程为例,案例的分析大致分为一下几个步骤:首先将案例的内容告知学生,并给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其次是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主动发言或提名式发言,让学生就这个案例的看法充分发表他们的想法;最后组织学生听取笔者的一些看法,而这一步也是传授案例分析方法的过程。在讲解案例分析方法时,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去挖掘这个案例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个问题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原理或理论,当一个案例中蕴含着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我们给出这样一个案例:

2008年6月,王某为自己所经营的零售店铺以及店内货物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店铺保险金额为15万元,店内货物的保险金额为3万元。并在签单时一次缴清了保险费。2008年7月28日下午,店铺因电线老化失火。王某在无法扑灭大火的情况下将店内的主要货物(其价值据当事人估计约2万元)搬出放置街边。由于王某的货物基本上属于生活零用物品,街上旁观的人又比较多。在王某毫不提防的情况下,发生了群众哄抢货物的事件。最后王某放置在街边的货物基本上被抢劫一空,仅剩3000元余货。而王某店铺己经被完全烧毁。事故发生后,王某向当地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认为对店铺损失15万元应当赔偿,王某未搬出店铺的那部分货物的损失1万元也应当赔偿。而对于因群众哄抢的1700

编辑整理本文。

0元货物损失,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因为,抢劫属于该保险单中责任免除项目,对这部分损失,保险公司无须赔偿。双方争执不果而诉讼。结果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败诉,当地保险公司向王某赔偿全部损失。

运用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方法,首先本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而多个原因导致财产损失很显然适用近因原则。由于产生损失的原因有多个,是近因原则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这时我们就需要认真去体会和理解关于近因的含义。在保险理论中,近因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结合本案例来看,虽然导致财产损失的原因有三个,但其中火灾是导致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因,而且其他原因也是火灾的必然结果,因此火灾是本案的近因。显然,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处理结果同时也就产生了,即保险公司应当赔偿王某的全部共计177000元损失。其申,赔偿店铺损失15万,赔偿货物损失27000元。

当然,我们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第一、绝不能用案例教学法来排斥和否定其他教学方法。因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往往是交叉适用的,也就是说,这些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掌控整个教学进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型,对案例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充足的时间是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由于案例教学涉及到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思考和讨论,最后还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所占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选择好时间,以保证案例分析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得以完成,避免草草收场的情况发生,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根本

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对案例分析方法的认知过程,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重复、积累,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飞跃。但同时,要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领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案例总结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总结其实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对学生思考、讨论案例过程的总结。通过这个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例如: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总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自身得到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总结,不但使得案例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保证,使整个教学过程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且也完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范乔希、王臣.案例教学法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运用.《统计教育》2006年第4期.

[2]周新竹.案例教学法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运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