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审计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基本要素

第1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1、语词是概念的符号,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2、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定义的方法来界定的。

3、外延是概念的全部对象,是通过划分的方法来明确的。

4、概念的例证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必要支持。

第2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泰迪需要定期美容。三个月大的泰迪就需要剃光胎毛了,此后泰迪会变得很丑甚至性情大变。这时候要好好养,别让它感冒了,差不多五个月大的时候泰迪的毛就会重新长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做个美美的造型。之后必须定期美容。

泰迪需要定期掏耳朵。除了泰迪的毛需要梳理外,泰迪很容易得耳螨,得耳螨的泰迪耳朵红红的,会出现频繁地甩头,接着耳朵会发臭~这时候症状已经很明显了,需要用药治疗。健康的泰迪也需要准备护理耳油,一周使用1-2次。

泰迪喜欢黏人,需要陪伴。泰迪是一种非常黏人的小狗,喜欢和人玩。如果你养了它,只是供给它一天三餐,那么你的泰迪是非常不幸的,在狗狗的世界里,比起吃东西,玩耍,主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非常忙碌,那么你就不适合养泰迪。

要注意给泰迪美毛,防止褪色。除黑白泰迪外,别的泰迪宝宝都会出现褪色,养着养着狗狗就不能看了,这时候要注意给狗狗做美毛,要从伙食上改善,让狗狗的毛色变回来,也要给狗狗用特定的香波和美毛产品,让狗毛蓬松有质。

第3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一)日本ICOFR评价依据:两个层次。日本ICOFR评价依据包括两个层次:法律法规层次———2006年6月日本议会通过的《金融商品交易法》;技术规范层次———2007年2月日本企业会计审计会正式的《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和同时颁布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简称为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简称为实施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4月1日以后开始进行会计年度ICOFR的评价与审计。以上法规共同为企业管理层以及公认会计师对ICOFR评价提供指导。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部控制基本框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及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及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分别阐述了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思路。

(二)日本ICOFR的基本框架———超越COSO框架。在借鉴美国SOX法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日本在意见书中规定了全新的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建立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和六个基本要素。四目标:除了COSO报告中包括的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三个目标外,还增加了“资产保全”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除了吸收美国COSO报告中的关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被多数国家认可的五要素以外,考虑到随着IT环境变化发展,IT渗透企业以及信息系统反馈与ICOFR制度密切相关,日本增加了“对IT的应付”这一新的基本要素。IT的应对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体现了日本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组织产生的深刻影响。IT内部控制是日本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特征。在管理层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时,日本与美国都是采用自上而下基于风险导向的方法。但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意见书实施准则规定:由管理层评估使用IT的控制是评估业务水平控制的重要内容。实施准则包括:使用IT内部控制的评价、评价范围的决定、评价单位的认定及使用IT的内部控制的构建状况和运行状况有效性的评价四方面。

(三)日本ICOFR评价———与财务报告审计相关联。具体体现在:(1)ICOFR评价与财务报表审计协同进行。两个审计过程可由同一个注册会计师执行,并且可互相利用对方的审计证据。这样可以缩小测试范围,减少审计工作量和降低执行成本。(2)主要评价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日本审计准则的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只与财务报告相关,这与美国相同。日本准则同时对公认会计师进行ICOFR的评价范围做了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适当性、评价范围所选择方法的合理性、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适当性以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报告适当性等几部分。(3)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原则上可与财务报表审计合并编制。所以日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标准是与财务报告审计相关联的。日本以上的做法也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二、美日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美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较为成熟,而日本的经济和人文环境与我国较为相似,美、日两国ICOFR评价经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如何实施ICOFR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关注IT的应对。2008年6月我国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表明我国在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基本规范中提出的我国内部控制五要素中不包括内部控制IT的应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目前IT环境迅速发展,IT已渗透到企业经济业务的各方面,组织的业务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组织信息系统与IT高度结合,如果离开了IT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将无法进行业务活动。上市公司各项业务活动对IT的应对已成为公司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做法,将IT的应对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及时制订与IT内部控制相关的I-COFR评价和审计的具体措施。

(二)通过法律形式对我国I-COFR的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并严加监管。我国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时间不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企业内控重视程度、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截至2012年12月1日,沪、深交易所共有2492家上市公司,其中2244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90.64%,还有9.36%没披露;有2236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控缺陷,占比99.64%,8家上市公司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情况:2012年共有153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仅为61.48%,其中内控审计结论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为1506家,占98.%,非标准意见的是26家,占1.7%。从中可以看出,目前还有不少上市公司未披露ICOFR评价和审计的情况,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对ICOFR的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为了更好地推动内控规范体系的落地,应针对不同行业以及企业现实需求,研究特殊行业运作特点、共性风险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制定和行业实务指南。针对目前有些公司内控缺陷认定的随意性,监管部门应研究制定内控缺陷认定指南。在修改《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内部控制相关条款,提升内控要求的法律层次,进一步明确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内控的责任。要建立健全考试和培训制度,将内控的规范知识纳入到会计从业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培育壮大内控专业技术队伍人才。财政部、证监会及派出机构要加大监管资源的投入,形成合力,加大对有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实施规范体系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查处内控评价工作走过场、缺陷认定不客观、评价结论不适当和内控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违规违法行为。

第4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人类社会也因此不断迈进文明和繁荣,可以说,公平和效率是人类追求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传统观点认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乔治•弗雷德里克森(1971;1980)批评这种评价标准缺乏社会公平,效率和经济之外,社会公平应成为公共行政的第三大理论支柱。

1.公平及其评价。古往今来,很多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对公平作出了各种阐释。一般认为,公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正确方式,同时公平也是保护每个人自然权利的一个原则,公平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最基本渴望。保护环境,关心后代,就是公共行政所应具有的一种伦理公平观。代际公平和环境伦理构成伦理公平观的基本内容。卡拉汉曾经列举四条对后代的责任,第一条就是不应该做任何危及后代的事情,包括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等。如果公共部门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则可能不仅是代际不公平的问题,也是当代人之间的不公平问题。破坏环境往往基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却要他人承担。钱伯斯(1987)从环境伦理角度定义公平,认为公平是计划投入与计划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企业从环境和社会中获取资源,同时将产出回馈给环境和社会,如果这种获取和给予相互对等,就是公平。反之,企业过分地消耗有效的自然资源,或生产有害的副产品,就是不公平。

2.效率及其评价。效率来自英文“efficiency”,最先出现在拉丁文中,通常指有效的因素。目前学术界对效率有三种观点:(1)投入产出效率;(2)帕累托效率;(3)社会整体效率。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尤其重要,不仅是节约精神的体现,更是对后代人的负责任。因此,我们强调效率,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共同利益方面,也体现在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3.公共受托责任对公平和效率的追求。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在于“公共”两字,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共包含两重古典含义,一是“成熟”,二是“关心”。成熟意味着个人跳出自我利益的圈子,懂得关心他人,具有公平意味。关心意味着公众不仅关心个人利益,也积极支持政治共同体朝有利于公民的最大利益方向努力,而最大利益内含有追求效率的思想。公平和效率相互依存,追求效率是由于对公平的追求,也是实现公平的手段,两者共同统一在公共一词中。因此,正如托马斯•阿奎认为的那样,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的政府至少应承担两项基本职能,一是维护社会秩序,二是推进社会公共福利,推进社会公共福利就有了公平和效率的双重体现。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公共受托责任的两个基本要素。

4.政府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的公共受托责任。工程项目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与作用,受环境约束,也不可避免地对项目所在地大气、土地及水源等产生重大持续影响。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论证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如ColeandRousseau(1992)注意到,建筑项目的环境影响,并以四个相似的商业建筑为例,设计环境审计模型。李山梅、赵昱博(2007)指出,一些项目对生态资源环境有严重影响,却并不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项目相关环境影响的评估、控制、保护与治理,政府担负不可推卸的公共受托责任。

工程项目环境绩效审计应以公平和效率为导向

工程项目立项前,要经过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项目开发主体在作出开发决策前必须考虑可能的环境影响的信息和可行的替代方案以及减少环境影响措施,一般要求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环境风险预测和管理,目的是优化决策,实现利益均衡。由于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行业主管部门预审的落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缺乏环境保护影响评价的执行力及对公众的信息不透明,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项目决策的影响有限,许多项目建设者不重视环境评价工作,甚至将环评工作视为项目实施道路上应被清除的管理障碍。由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持续的,在运营中及项目结束后继续存在。需要落实环境评估报告中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使环境政策及方案得到充分有效执行,并保障环保资金及环保设施利用的效益。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环境的公共性,政府必然承担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责任,相应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源于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最先是企业规避环境风险的内部审计形式之一,后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95年在开罗召开第十五届大会,研究并制定了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包括:(1)国家环境政策与项目的审计;(2)审计政府部门、国有公司、私营公司遵守国家环境法律和规章的情况;(3)审计本国政府遵守国际协议的情况;(4)评估协议的国家政策和项目的影响;(5)审计本国政府遵守国际协议的情况;(6)国有企业履行国际义务的情况;(7)审计非环境政策和项目的影响;(8)审计地区或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项目;(9)鼓励政府制定新的环境政策或修改现有的环境政策和项目(张英,2005)。

概括而言,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并认为环境审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不应处于独立地位,而应是被审事项目标的一个明显部分。此外,美国环保局、国际商业学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先后从不同角度界定环境审计。我国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1994年9月,审计署在《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提出四个环境审计示范工程,初步架构了环境审计基本框架。学者陈淑芳、李青(1998),陈正兴(2001),李雪、杨智慧(2004),朱萍、(2004),蔡春、陈晓媛(2006),李永臣(2006)先后界定环境审计定义,并对环境审计结构、本质、目标等进行梳理。而从审计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环境行为的合规性开始,环境审计逐渐融汇绩效审计,演变出环境审计的较高级形式——环境绩效审计。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经济活动的审计;二是将环境绩效审计界定为环境管理活动的审计。概括而言,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综合性审计,由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社会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联合构成,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合规性检查;审查分析并对照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出具相关报告;发现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环境审计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为环境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环境问题威胁社会公众利益,受托环境责任是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随着大众对于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实质是公平问题已得到广泛确认,在资源受限的前提下,注重效率也是为了实现公平。因此公平和效率是公共受托责任的两个基本要素,公平和效率也应成为工程项目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风险导向的工程项目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模式

审计模式又称审计方式模式、审计取证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从审计活动诞生以来,审计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其中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方法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在我国,《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对环境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审查的权利,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审计机关行使其环境管理工作监督检查职责的主要方式是对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业务、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活动甚至工作业绩进行监督审查。因此,从审计机关行使环境监管职责的方式看,是一种“再监管”,是对环境保护部门工作的再审查,依赖于环保部门的工作,表现出独立性不够。从政府受托环境管理公共责任以及环境绩效审计实施策略看,工程项目环境绩效审计应以风险为导向,坚持公平和效率原则,审计部门与环境部门合理分工,共同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环境风险。

风险导向模式的环境绩效审计相关工作包括环保专业性和审计专业性工作。环保专业性工作由环保部门实施,主要为审计部门提供环境风险专业线索,验证被审计单位与环保相关的技术标准,并进行环境违法裁决和处罚工作。审计部门对环境部门提供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审计,包括项目立项论证阶段的程序审计,主要是《环评报告》的编制和审批程序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资金审计,主要是以《环评报告》及环保部门提示的工程项目环境风险为指引,开展相关政府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审计,国家投入环境保护资金实施效应审计;项目结束后,因为项目对环境的持续影响,审计部门还需要配合环境部门监控重大项目环境遗留影响及相应治理措施的程序和资金审计。

在开展以公平和效率为基本指导原则,风险导向的工程项目环境绩效审计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实践应用措施和效果的检验,还存在一系列难题。首先是审计方法的开发和选择问题,风险导向模式的工程项目环境绩效审计中,审计方法必将突出对环境要素的考虑,如对工程项目环境要素使用资金的合理性考量,如果不了解基本的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势必难以完成合理性审计任务。因此,对审计方法的探索研究是工程项目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环节。我国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着重提出要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是审计评价标准确定选择问题,工程项目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征,不仅同一项目可能有多种不同衡量标准,环境监测指标也自成体系。只有标准化,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因此,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标准化成为开展风险导向环境绩效审计的难点。据此,我们所思考风险导向工程项目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模式及其运行原理,如图所示。

结论

第5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经济信息 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95-01

引言:

经济管理目标,是经济管理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他贯穿于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即是经济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经济管理的方向和指南。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制定一个正确的管理目标并得以圆满实施,是很困难的。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并且遵循必要的原则,还要通过必要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但不论怎样的经济管理目标,都必须充分地搜集、分析、利用各种相关信息,以求制定出最优目标。忽视或离开信息,所确定的目标就难以达到科学、先进、合理,也就会程度不同的削弱经济组织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管理目标 “流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情况是很多的。由此可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组织,要进行正确的经济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四个基本要素。只有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经济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才能促使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人、财、物流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经济管理目标,起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作用。

一、经济信息是正确制定和实施科学决策、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前提

经济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活动,是人类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要求。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客观实际的信息。没有好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决策必然失误。从管理上讲,信息产业通过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会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并通过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如我国已经实施的经济信息通讯网工程(金桥工程)、外贸海关联网工程(金关工程)和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都是关系到国计 民计的全国性经济基础工程。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是无形的财富,其价值往往是难以估价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活动的效益差,为了使经济活动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必须要靠正确的决策。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是要提高决策水平。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就需要采用各种先进手段,广泛地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步骤和方法,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控制风险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行为不利,不能有效地防止、及时地发现和纠正某个帐户或某种业务中的重大错弊而 形成的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会计系统 的缺陷而导致的无法发现和纠正会计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错;二是指无论内部控制多么健全有效,也不可能彻底根除出错的可能。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与固有风险一样,对于控制风险的实际水平,审计人员也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来加以评估。对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控制风险作出合理的估计。

检查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审查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在对被审单位账户余额 和业务细节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仍然没有发现误报和差错而形成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的函数,是审计人员有能力加以控制的风险。检查风险按形成的具体原因不同又可 细分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种。

检查风险不同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它是审计人员唯一可以自主确定和控制的风险。一个审计项目,从编制审计计划开始,继而制订审计方案,组织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程序,选择审计标准,搜集审计证据,直至写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对于每一个环节,审计人员都应严格依法审计,努力降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审计风险进行深人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树立风险意见,强化对审计风险特点、成因的认识,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经济信息是引导和控制经济管理活动按规律运动,沟通各方面经济联系的桥梁

信息既是投入要素,又能产出结果,参与投人和产出的全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要素,在运行中存在三种过程:一是劳动者运用设备、工具、消耗能源,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的物质活动过程,形成了物流;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符合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人的流动过程,形成了人流;三是伴随着物流、人流产生和运动,由文字、数据、符号、信号等组成的信息流动过程,形成了信息流。其中信息流的作用相当关键,它控制、指挥、协调协物流、人流的数量、方向、规模和速度。

信息流的任何堵塞、中断或异常现象的发生,都会造成物流、人流的紊乱,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破坏。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存在着多层次、多环节的管理系统,不仅包括众多的部门和行业,而且还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种经济形 态的企业。为使各管理层次、经营环节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相互衔接、沟通联系,形成有组织、有凝聚力的活动,就必须通过经济信息这一桥梁,实现上下、左右、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便于在统一指挥下,把各方面经济活动协调在经济系统的整体之中,从而成为完整的、有组织的活动,确保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管理,发挥总体功能。如果没有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灵敏准确的信息网,就无法实现科学的管理。

三、结束语

第6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中石化油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石化油公司是隶属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的油专业化公司,集生产、研发、储运、销售、服务于一体。重庆分公司是其旗下西南地区的一家分公司,以生产研发合成油产品见长,通过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不断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提高内外部资源的利用率。如何通寻求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方法途径,使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使内部控制更加有效,是中石化油公司重庆分公司(后文简称重庆分公司)未来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及基本要素

所谓内部控制,就是“组织内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与完整,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1]。它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风险评估,即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企业总是运行在有一定风险的环境里,企业需要正视这种风险,并积极利用,风险的识别是内部控制的首要环节,其次才是相关控制活动,最后是信息沟通。

2.环境控制,它主要针对企业运行的软环境,如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员工道德素质等内容。

3.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是以信息的传递为基础的,因此,必须保证沟通的渠道和沟通内容的完善性,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沟通渠道的便捷性等。企业所有员工必须从公司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保证对外,对内的有效沟通。

4.控制活动。它主要包括直接部门管理对信息处理的控制、实体控制、绩效指标的比较、分工,高层经理人员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通过控制活动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二、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自2002年5月中国石化油公司自组建以来,其通过不断深化资产重组、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资产的规模、经济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重庆分公司伴随母体成长也迅速发展,其内控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1.随着母体公司内控的进一步深化不断深化,触角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并有效结合信息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较为细化的梳理,优化了业务过程和信息传递渠道。

2.根据股份公司和油公司层面的内控执行细则,结合本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层层分解落实控制点,细化整理《重庆分公司权责指引》,制定相关内控职责分册,按年修订《岗位职责卡片》,要求控制点责任到人,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

3.根据油公司总部层面内控检查评价办法,完善了检查评价体系,加强内部控制自查整改工作,按月进行穿行测试,按年度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4.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和生产经营特点,细化整理企业相关制度,积极推行内控工作发展。

5.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以“"团结、融合、规范、争先”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6.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结合母体公司要求,以及公司现状及市场预期,制定企业人才战略及相应管理办法,覆盖了人才招聘,评价,培养,激励等环节,保证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2]。

但是作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直属企业,其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理念上与优秀的同类公司相比还有差距。

三、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环境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中石化的组织是脱胎于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作为中石化的下级企业,其不可避免的在法人治理,组织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油公司二级单位众多,分散的地域环境,使单位之间可能存在机构臃肿,反应迟钝,不利于油公司的总体协调,使重庆分公司在控制环境上有一定缺陷。

2.风险控制不力。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时刻存在,对于重庆分公司公司而言,风险控制不力体现在,首先是企业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重庆分公司前身是直属中石化的科研生产单位,几十年的经营管理留下了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往往有悖于内控制度的执行,而员工内控意识加强不够,往往是处于推行压力中的敷衍,而并没有把内控工作落到实处。且仍然习惯于事后控制,这样往往可能因为不可预见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3.由于机构庞大,上下沟通不到位,造成有很多制度执行难度很大,且手续过为繁杂,影响了执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生产经营的进度。

4.风险考核滞后,就重庆分公司而言,财务,生产,法律,审计,销售等都一定程度的承担着风险管理的职责,但是目前还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其风险控制情况,这个也很难量化,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责任指标,通常是检查到问题后由主管领导督促进行,情况严重的予以罚款处理,但并没有真正的日常化并且和个人绩效有效挂钩,这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使企业难以达到对抗风险的理想状态。

5.部分制度手续比较繁琐,流程时间长,影响了生产经营效率。

6.本分公司内部的审计支持力度不够,重庆分公司主要接受母体企业的内部审计,自身审计工作薄弱,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促进作用。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内部控制难以真正有效,或者效果大打折扣。

四、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加强对内部环境控制的研究。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点众多,因此必须寻找对企业影响最大,或管控最有意义的控制点。(1)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必须加强对理论认识,将内部控制直接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提高了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3]。与上级公司共同研究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加深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探索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对重庆分公司意义重大。(2)加深对内部控制对象的研究。内部控制包括生产运行,市场营销,财务审计,科研,企业文化,领导管理理念等等。重庆分公司需要对这些可能进行内部控制的要素进行分析,区别对待,并保证各要素之间的互动。(3)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重视内部控制就是重视企业风险。而作为老牌国有企业,旧的习俗使其对风险的重视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重庆分公司在目前面临着高效高速发展的态势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相对薄弱的现状,这可能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而它也恰恰是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的后果。

2.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内部控制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形成的,只有规范了制度,才能通过制度规范人,因为任何企业的稳定运行都不能依赖于员工的自觉行为。对于重庆分公司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制度的建设:(1)加强上下沟通,扩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范围。重庆分公司的母体公司是一个组织结构复杂,地域较远,人员众多的大型企业,重庆分公司作为其直属公司,必须遵守母体公司的制度,但是因为母体公司照顾面比较广,部分制度可能不适合于重庆分公司,必须在运行的过程中,加强上下沟通,达到共识,不断修改优化现有制度,使其包含对一切可能给企业造成运行风险的因素的控制制度,如授权批准控制、实物保全控制、组织规划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职工素质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电算化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除了这些对流程进行规范的控制,还包括一系列的操作机制,如内部控制制定、实施、监督、考核、评价等,也包括纵向,横向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到人和物,还涉及到人的工作行为,工作状态,思想状态等,它是企业的环境、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的统一体。(2)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战略地位,即将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等同。总体上就是要将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仅定位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等低层次上,还要提高到公司经营层次甚至战略层次,达到真正控制风险,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3)不断优化制度,降低执行难度与流程时间,现有的制度有些部分过于繁琐,造成员工疲于敷衍工作,工作流程拉长,造成效率低下,但是效率与控制始终是会有一些冲突的,我们必须使用大量现代化手段,加快流程,缩短执行时间,使控制真正有效且不影响或少影响生产经营效率。

3.强化人员意识,加大考核力度。经过多年的摸索,在重庆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领导班子也较为重视,但是由于几十年的老牌国有企业背景,很多形成习惯的东西一时难以改变,这就需要通过以下举措来推动内控工作的发展,使其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1)加强人员培训,人员培训必须是逐级逐层分开培训,针对每一个层面的重点,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因和果,并用详实的案例加以说明,是各个层面真正认识到内控工作的意义,变被动为主动。(2)加大考核力度,针对内控矩阵和实施细则,对各个控制点按时穿行测试,根据检查结果设定各层次考核目标,并与绩效挂钩。这样从意识上使员工变为主动,从考核上鞭策其实施效果,会进一步促进内控工作。

4.强化内部审计工作。重庆分公司主要接受母体企业的审计,由于近年来重庆分公司规模扩大较快,使得加强本分公司内部审计更有必要。(1)注重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的两结合方针,充分实现内部审的计作用,保证审计的监督与评价职能并重。(2)审计工作中严格把握三个方面:首先是经营审计,它是最一般的而审计,因此也涵盖了最为广阔的范围,也即公司运行的各个方面,如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深入调查和统计,对财产物资进行经常性监督,对生产进行现场管理,对资金去向进行严格审计和价值评估。通过这些较为全面的管理措施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更好的建议和保证。其次是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格按照公司相关管理制度进行,防止各层管理人员职权滥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熟悉审计业务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党性原则。最后是管理审计,它主从公司各项管理活动本身进行审计,其检查内容为公司的各项计划及其执行,组织机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等。

完善中石化油重庆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制度有效性,除了加强内部环境规范的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还可以从改变企业组织结构,确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系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出发。总体而言,内部控制对重庆分公司不是一个新话题更不是一个新行为,但由于企业的特殊行业和地位,以及成长经历,使得其在风险理念、制度基础、法制意识等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并使之形成长效机制尤显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5(7):18-24.

第7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学校 财务风险 管理与控制

学校财务风险指学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带来的风险,集中采现在预算收支不平衡、资本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学校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事业结余等。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目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学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学校财务风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制度缺陷,诱因是学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应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完善项目核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引进社会力量改革校办企业。

1财务风险的来源

1.1 成本意识淡薄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虽然近年来,各学校加强了部门成本核算力度,但仍有部分部门、专业系对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安排和教师聘用,从不进行成本核算,致使部分专业或培训不但不能赚取收益,还会造成支付教师各项费用的困难。

1.2 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学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货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学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1.3 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到目前为止,学校后勤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因粗放管理造成的管理漏洞,如:大宗采买较随意,不办理统一采购报批手续、不经正常手续订立采买合同等,这种随意性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预算开支,容易造成支付困难。

1.4 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近年来,学校明显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瓶颈”迅速转变为资金“瓶颈”,基建的投资规模及工程款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

2采取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2.1 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它是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袭、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

2.2 加强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2.3 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一是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二是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三是着力构建规范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涉及资金支付和流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和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建立财务重大事项(包括大额资金收支)报告制度等等。四是关键领域,重点监控。从系统的角度将风险监控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全面发现问题。但是,对于整个高校来说,由于涉及的经济活动和业务都比较多,要及时发现问题还必须遵循管理学原理,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监控”的原则。这不仅能够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风险消灭于萌芽阶段、尽量减少学校的损失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在这些领域通过设置相关的权限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以及不定期实施审计等手段进行督促和监控。五是严格规范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基本建设投资是学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基本建设的决策者、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认真贯彻以规划、设计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控制,认真学习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控制,长期坚持。

3建立财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第8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品牌运营;品牌运营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谁拥有品牌,谁就能获得市场;谁能拥有市场,谁就能发展壮大。著名的营销专家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1]琼斯教授认为:“品牌包含一个提供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再加上一些足以使消费者掏钱购买的价值感。”[2]1显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品牌”这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企业的关键是进行品牌运营。

一、品牌运营的三大要素

1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企业要素,也是品牌运营的根基。表现为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是品牌的核心性基础,更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石。

2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建立起符合国际目标市场规则要求的价值链,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并使顾客对品牌产生一种亲和力。因此,企业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市场要素,也是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3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

在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系列运营中,市场主要考察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管理要素。

二、我国企业在品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品牌运营的竞争。从目前情况来看,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的主要方面仍局限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企业的策划部门仅局限于对外联系广告、和大客户进行沟通、公关等事务性管理。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仅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把品牌运营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制定或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品牌运营的制约因素和重要影响。另外,大部分企业也很少开展品牌资源的开发效益分析,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评估品牌运营管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品牌运营审计的开展对于促进企业提高品牌运营活动的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对企业品牌运营进行审计,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品牌运营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可为企业进一步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品牌运营审计的职能

所谓品牌运营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品牌运营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与评价;

(3)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当前品牌运营所必须的环境和要素进行评估;

(5)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运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四、品牌运营审计的内容

1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运营的管理。

2品牌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笔者认为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具体包括:(1)对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3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对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4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品牌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五、品牌运营审计的程序

由于企业品牌运营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而某些决策往往又带有主观性,为了经济、有效和高效率地开展审计工作,品牌运营审计一般按下列程序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审计立项后,成立由审计人员和品牌运营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组,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运营的环境,掌握品牌运营活动的背景资料和其他资料,并据以决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熟悉品牌运营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审计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计划,针对审计重点,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描述并测试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包括审查企业是否实行了必要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健全的品牌运营记录资料,观察记录和品牌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测试品牌运营成本的计算基础等。第二步,评价品牌运营控制系统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相关人员有效的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做出总括评价,明确提出其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并据以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事先估计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按照经过调整的审计工作方案安排审计力量,进行实质性的审计工作,收集充分且适当的证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对企业品牌运营活动的管理现状作一个综合评价。通过这种专项性审计,可以较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对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加强企业对品牌运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审计终结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品牌运营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结论与决定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因此,一方面,企业品牌运营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仍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说明段(包括被审事项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意见段(指出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报告人、审计时间等。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查,即在审计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其是否按审计建议采取了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与审计人员的预期进行比较,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对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其贯彻落实。

第9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

【摘要】本文将博弈论引入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中,通过利用博弈论的原理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即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模型,并对博弈主体行为选择作出分析,从而形成会计信息披露的纳什均衡。

【关键词】博弈论会计信息失真纳什均衡

一、博弈的基本理论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用于分析竞争的形势。在博弈论的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均衡,即纳什均衡。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一些相关量处于稳定值。

所谓博弈论(Game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种方法。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同时,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博弈论所研究的问题和所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现实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

1.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

博弈分析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三个:一是博弈主体,即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包括企业、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的个体等。二是博弈规则,即一切规范会计行为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三是社会监督者,即会计理论界、社会公众、政府审计以及其他经济监督人员。

2.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失真博弈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六个:一是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二是强调个人理性和有限理性。三是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投资者都完全了解自己和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利益。四是非合作原则,即企业与政府监督部门、投资者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五是不存在会计做账技术上的障碍或政府监管部门检查技术上的缺陷。六是会计准则留有灵活性和“真空地带”。

3.博弈分析

(1)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随着我国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措施,但也不乏疏漏之处。有些企业仍抱着侥幸心理,偷偷做假。下面,构造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两个参与人的对策模型。企业有两种选择策略:做假账和做真账。政府监管部门也有两种选择:检查与不检查。两者博弈过程可用图1表示。

第一个数字表示企业的得益;第二个数字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的得益。R表示监管部门查出假账后所得的奖励;L表示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成本;R-L表示政府监管部门查出假账后的净得益;C表示企业做假账被查出后的损失;d表示政府监管部门没有查出假账的损失;e表示企业做假账没被查出所得好处.

一给定企业做假账的概率P,政府监管部门选择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查=(R-L)×P+(-L)×(1-P)=RP-L和∏不查=(-d)×P+0×(1-P)=-dP.

要达到纳什均衡,政府监管部门检查和不检查的期望收益一定要相等,否则政府监管部门将改变现在的策略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政府部门预期收益最化的一阶条件是∏查=∏不查,即RP-L=-dP.解得P=L/(R+d).

也就是,如果企业做假账的概率小于L/(R+d),则政府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查;如果企业做假账的概率大于L/(R+d),政府监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概率等于L/(R+d),政府监管部门随机选择检查或不检查。

二给定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q,企业选择做假账和做真账的期望收益分别为∏假=(-C)×q+e×(1-q)=e-q×(e+c)和∏真=0×(1-q)+0×q=0.同理可得∏假=∏真,即e-q×(e+c)=0,解得q=e/(e+c).

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小于e/(e+c),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做假账;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大于e/(e+c),则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做真账;若政府监管部门检查的概率等于e/(e+c),则企业随机选择做假账或做真账。(2)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人,追求的是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有时会少披露、不披露甚至歪曲披露企业的某些会计信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为使投资效用最大化,投资者也并非完全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信息。因而,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博弈的最后均衡很可能是企业做假账,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进一步说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引入一个博弈模型。在该博弈模型中,博弈双方为企业(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和投资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相关假定的基础上,企业与投资者战略对策模型构成如(表2)所示(表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了企业和投资者选择相应战略的效用水平)。由(表2)可知如果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投资的效用比不投资的效用大,则理性的投资者必然倾向于选择投资,即有MX组合而不存在MY组合;当企业选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此情况下不投资的效用比投资的效用大,投资者更倾向于放弃投资,即有NY组合而不存在NX组合;而无论投资者是否选择投资,对于企业来说,提供虚假信息的效用比提供真实信息的效用要大,因此有XN和YN组合,无XM和YM组合。综上所述,只有Y与N的组合是唯一能在给定对方决策的条件下,双方都能对自己的战略选择满意的战略组合,这个组合达成了纳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