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小学办学特色亮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高中;农村;特色;探索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写道:“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
从朱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在学校发展异彩纷呈、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追求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在概念的内涵上也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积累,最终所形成和确立的自己独特的、稳定的、科学的、优质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在学校的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也将成为一所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
艺术特色教育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点缀,而应该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它可能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并非一定就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应该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最终形成大多数或全体学生参与的格局,从而对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影响与促进作用。
一、准确定位是形成特色的重要保证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学校作过大规模的调查,最后评出十所最好的学校。这十所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或者综合实力超越一般的学校,而在于它们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比如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的教育特色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德国安克库敦考勒中学的特色是崇尚工艺等。
由此可见,准确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基础,而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形成首先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准办学的“亮点”,长远规划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校一貌”的可能性。比如扬州市艺蕾小学的舞蹈教学、无锡一中的作曲教学与陶艺教学等,通过准确的定位及多年的实践积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点面结合是凸现特色的必由之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缺少艺术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因此,仅仅注重艺术特色项目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培养少数有艺术特长的特色学生,不能称之为“艺术特色教育”。而令人遗憾的是,纵观周边的一些艺术特色学校,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以此类艺术教育模式为主,或开设一些兴趣小组,或培养几个艺术类高考生等。
笔者认为,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应该将艺术特色项目作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更应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不仅只依托个别艺术特长教师,更应紧紧依靠学校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最终形成学校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教育,深化学校艺术特色的内涵。
三、完善优化是特色形成的最终目标
特色的形成是学校艺术教育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和积累,最终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和成果显示。同时,任何一种办学特色或教育特色,都应该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赋予新的内涵,这样的特色形成才会更科学、更鲜明、更优质。只有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的优势项目,突出学校所独有的特色项目,才能最终形成优质、独特、科学、稳定的艺术教育特色。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创建省教育强镇、强区的工作步伐,近年来,该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按照“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先建后撤,稳妥推进”的原则,不断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是大力实施“强”“并”“增”三字方略,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强”即强化薄弱学校建设。加大投入,为马坝中学、枫湾中学、枫湾中心小学、大塘中学、大塘中心小学、罗坑学校等薄弱学校高标准建设了运动场,高标准配备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学校的硬件由“弱”变“强”。“并”即按照撤并方案成功撤并了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撤并了大坑口中学和火山中学,将原马坝安山小学、阳岗一小2所完全小学撤并到新建九龄小学,将乌石中学、乌石中心小学合并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资源整合交融发展,有力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增”即增建高标准的学校、幼儿园,增加优质学位,缓解就学压力。投入4000万元新建了城区九龄小学,投入1400万元异地新建了城区艺术幼儿园,投入400万元新建了罗坑镇中心幼儿园。
二是积极实施办学管理模式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该区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办学管理新模式。在马坝城区大力实施办学管理模式改革,采取一校两区“捆绑”、区域联动集约化办学等形式,将薄弱学校纳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管理,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首先,将马坝城区新建的九龄小学划归实验小学统一管理,实行一校两区“捆绑”发展模式,实施“同一法人、统一管理、统一师资调配”,在九龄小学直接植入实验小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提升九龄小学的办学层次,使两校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次,重新调整马坝城区学校布局,将马坝城区小学分成四个片区管理,由此组成区域联动的集约化办学模式,分校与主校实现理念、管理、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分割,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该区在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同时,制定了《曲江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总体方案》,对全区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近三年累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约1.2亿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该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全区24所义务教育学校,除小坑中心小学外,全部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覆盖率达95.8%。
打造素质教育品牌,
提升教育综合实力
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内涵的均衡。为推进教育内涵均衡,该区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素质教育品牌。区教育局按照“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的思路分步推进全区中小学校“一校一品”的建设,积极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了“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创建学校品牌”为主题的校长论坛活动;区教育督导室专门制定了《曲江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活动。本着“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发展思路,通过开展系列创建活动,全区各中小学校都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涌现了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如:马坝中学打造了“向善、从善、立善”的校园文化品牌;沙溪中学着力打造以“和”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实验小学打造了“快乐阅读”和“科技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城南小学打造了诵读经典的“书香校园”文化品牌;曲江二中打造了“爱心教育”的校园文化品牌;新建九龄小学在继承区实验小学“快乐阅读”和“科技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九龄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打造优秀教育团队,
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教育要创强,教师就要提质。”这是曲江区教育局局长余国天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目标要求。几年来,该区积极按照“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事互学、尊重关怀”的总路径,努力推进“强师兴教”工程,着力打造和合奋进的优秀教育团队。
一、农村学校校长概述
我国中小学校长随着清末新型学堂的建立而诞生。1862年,清朝政府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的产生。大兴“废科举、兴学堂”之风,创办了许多新型学校,各地对学校领导者却无统一名称,“堂长”、“主事”、“总教习”、“总理”、“监督”等不一而足。民国以后,先生任教育总长,着手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统称为校长”。从此,我国学校最高领导者有了规范的名称――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聚集教师精神的一种力量。校长的素质是履行职责的基本保证。
现代校长的素质指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文化、意志和体力等。我国21世纪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四大基础素质、六大现代管理意识、现代管理能力。基础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自我发展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管理意识包括民主法制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科研兴校意识、校本管理意识、效能意识。现代管理能力包括科学决策能力、统筹教育资源能力、领导教学工作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创建校园文化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依法治校能力。校长也是教师,是特殊教师,是教师的教师。
校长的成长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职前预备期(5~7年):教师经过努力,成为优秀者。适应期(2~4年):需要尽快转变角色,树立校长角色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了解、树立形象、赢得信任。称职期(3~5年):校长已经熟悉学校管理,积累丰富办学经验,有意识探索办学规律。成熟期(10~15年)校长能够不断反思,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办学亮点,由亮点凝聚特色,由特色汇聚优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现代领导学认为,领导的概念包含三重含义,第一权力,第二责任,第三服务。
农村学校多指远离城市,经济欠发达、交通偏远不畅、信息相对闭塞、条件相对艰苦、教师待遇不高、人数较少的一类学校。农村学校校长多有管理积极性,但缺乏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多实施维持性管理,没有发展的策略和对学校的营销理念。许多农村学校依法行政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村学校机构不健全,缺少民主监督,行政管理不规范。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学校校长较多关注实施新课程、教育基础理论、学生德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控制农村教师流失、留守儿童教育等。一是管理观念滞后,没有教育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把握;保守、安于现状,难于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二是素质能力差距大。农村学校校长个人能力、心理状况有差异;创造能力、职业个性水平普遍不高;改革创新、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领导艺术还不符合现代学校校长的素质要求。三是现代教育信息量偏少。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与外界接触不多,条件非常有限。四是学校管理缺乏多样化。农村学校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广泛,面对新问题管理方法单一,缺乏管理艺术和机智。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属于经验型或行政型管理。农村学校校长较为年轻,缺乏教育管理经验。校长年龄和教龄存在地域差异,校长学历也存在地域差异。据抽样调查,学历分布大致为:中师22%、大专63%、本科15%,无研究生学历。
农村学校校长年轻化,一般在40岁左右,平均教龄不足20年,普遍经验不足。农村学校校长专业化之路重在行动改变,开展基于管理实践的行为设计、行为实践、行为反思、行为改善;将自己置身于学校管理改进的问题情境中,去交流、研讨、求教、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重在行动改变”的培训提升模式强调:一是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并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二要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形成一种多元、互动、开放的局面。农村学校校长培训以项目为载体,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思考为动力,以行动为目的,以设计、实践、反思、改善为基本环节。依赖有效开展“实地跟踪指导”的专家团队,远程信息交流平台,聚焦农村学校管理问题解决,促进校长管理行为改变。农村学校校长培训遵循“导师指导、分类实施、分散研修、同伴互助”原则,具体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法、专题研讨法、参观考察法、论坛交流法、实践反思法、挂职锻炼法、课题研究法。
二、农村学校校长职责
校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四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持全面工作;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管理中的校长角色:组织管理者、教学领导者、人际关系促进者、冲突调解者、变革者、学习型组织建设者、学校文化缔造者。校长要为学校描绘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前景;帮助学校教职工持续不断成长;让每一个人清楚卓越的标准在何处;组织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关键细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校长的核心职责,校长必须关注隐性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农村乡镇中小学校长应扮好五种角色:乡镇教育发展的规划者、乡镇教育的法人代表、乡镇学校教师的服务者、乡镇发展的教育顾问、乡镇百姓的咨询专家。同时,乡镇中小学必须成为本乡镇教育的业务指导中心、德育中心、教研中心、师训中心、素质教育示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中心等六大中心。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校长角色。学校文化是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家长通过共同努力,创立起来的传统和仪式的复杂模式。文化模式具有高度的持久性,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塑造人们的思维感觉行为。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根基,仪式和典礼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历史和典故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建筑和收藏品是学校文化的象征。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校长扮演八种角色:历史学家――认识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人类学侦探――分析并探究界定当前文化的规范;幻想家――描绘学校的未来;行走的符号――通过衣着和言行推行特定的价值观;陶工――塑造学校的榜样,决定学校的仪式、传统、典礼和符号;诗人――维护学校的最佳形象;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治疗师――监督学校的变化。
农村学校校长职业生涯的轨迹一般是“上岗校长――合格校长――优秀校长――知名校长――教育家”。提倡教育家办学,一是坚持教育的内在品格。陶行知先生说:“教人做主人的教育,教人向前创造的教育”,向上、创造是教育的本真内涵。二是实践,坚持“在路上”,生活就会改变,学校就会进步,新人就会涌现,我们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天天向上”。教育家校长是一位有教育家情感、信念和胸怀的校长。教育家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有“仁心、公心和恒心”的校长。同时,有个人魅力、应多谋划、要善决断。教育家从实践中诞生,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智慧。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学科知识;学会反思和研究;向上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社会责任感。成为教育家要优化思维:实践推理、平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教育隐喻、始终处于进行时态。教育家办学的条件:有实践经验、有教育理想、有素质、有创新、有影响。教育家办学的思想内涵在于懂教育、能领导、善管理、长研究、乐协调。总之。作一名书生型校长,一爱读书、二有思想、三有梦想。
三、农村学校校长管理策略
1.农村学校校长管理艺术
第一,校长的决策艺术,决策最古老的含义就是在几种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做到“七个字”:清、慎、虚、明、缓、实、机。第二,校长的用人艺术,校长用人不妨学拿破仑。一不讲辈分,二不论背景,三不求完人,四不计前嫌,五有功必赏。第三,校长的工作艺术,正确把握好“度”,用好六个“度”。“高度”指看问题的层次。“态度”指度的动态性。“弯度”指度以折射的方式形成。“角度”指度由多角度视野来确定。“尺度”指一种衡量的尺。“适度”指注意到质和量。第四,校长的养心艺术,给情绪装“安全阀”,先把“泥点”晾干。以诚换诚,提升多重境界;乐观豁达最养心;把对方当做“空船”;铭记“一切都会过去”,保持一颗平常心。第五,校长的人际艺术,巧妙处理正副职关系。副职: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一忌抢帅位、二忌挤将位、三忌占士位。定好位、负好责、分好身;听从、服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正职:合理放权、层次管理,做到信任、肯定和宽容。提倡尊重式管理,力求做到尊重、换位和让利。
2.加盟城市名校集团化
在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地正探索城市名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弱势学校的捆绑式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可以寻求城市学校加盟集团共谋发展。利用名校优质教师资源带动农村学校教学和科研上台阶,以先进理念引领学校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研实践中,校长对科研重视不够,影响教师专业化提升。实施一加一帮扶计划,名校优秀教师带一名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导师制系列活动。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名校短期进修或挂职锻炼。名校闲置资源转移到农村学校物尽其用。
共享教育资源。农村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差异。农村撤点并校后,村完全小学、教学点数量减少,寄宿制学校和中心小学增多,校际之间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硬件,也体现在师资上,一是建立远程教学网络,开展网上教学和辅导,共享名校优质教师资源;二是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改革。农村学校校长要加强教学支持。教学支持的特征是人本性和层次性,开展常规性支持和发展性支持。
3.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在人才管理方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契约化管理,避免“近亲繁殖”。把人才当成“河流”,而不是当成“水库”来管理。日本实行教师转任制度,一位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3~5年,最多不超过10年,新教师,工作前三年不能在自家附近学校工作,应在偏远地方工作,逐步调到自家所在地附近学校,以便校际交流。努力实现教师区域内校际流动,教师无障碍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佳途径。一是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化,每年一定比例教师到外校任教;二是鼓励教师校际之间走教,多校共用一名紧缺师资;三是利用高师院校顶岗实习之机,置换教师到高校进修;四是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提高素质和能力。
4.构建U-S共同体
U-S共同体就是大学中小学共同体,将学校建设成为道德共同体,首先,价值观应当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确立。其次,建设道德共同体要以愿景来凝聚力量。师生有长期的驱动关系,就会对学校有高度的认同感,就会和学校融为一体。构建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共同体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它以大学和基础教育为联合基地,以优质教师的成长为目标,以培养过程的合作与研讨为载体,共建教师发展学校,通过项目合作、教学互动、共同研究、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合作联盟。其主要特征是:有共同目标追求与合作共识,有稳定合作联盟与实际合作项目,有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双赢,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色体系。理论基础是:实践性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合作性理论。
5.学校特色发展
办学校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应当有自己的特色。海明威说,写作有“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其实,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寻找表达自己的句子”。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鲜明旗帜,学校特色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发展,是“高原上的高峰”;学校特色建设应基于校本又能促进传统变化。“本土化”、“校本化”都包含双向交融变化的过程,学校特色应带来学校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学校特色要坚持主色调与丰富性统一,允许个性张扬,鼓励和而不同。文化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单位意识的一种手段。学校提倡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服务留人、环境留人,最高境界是文化留人。教师专业发展呼唤学校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学习型组织。
6.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指学校在精致的区域文化和学校历史文化基础上,以“大众化教育、精致化运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精良的人才组合,精美的教育教学环境,精细的组织管理,精品化的教育教学内容,精致的教育教学方式,精心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精致教育工程,塑造融科技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一体、内涵丰富的优秀人才。推行精细化管理,可以使管理队伍精干化、教师队伍精锐化、管理模式精致化,管理特点:严、细和实。实施关键点控制法,就是抓主要矛盾、决定性因素和关键细节,对关键环节的控制精致化就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将人的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精致化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上积极思考、与时俱进。
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绝对公平、完全划一的吗?均衡教育不能有优质教育吗?实现教育公平就得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吗?自提出公平教育以来,人们都在讨论这些话题,争论的实质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阶层对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教育公平就是要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要,让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但教育公平绝对不是平均教育,绝对的平均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公平,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公平绝对不是平均教育,更不是整齐划一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所有学生都享受绝对完全一样的教育。绝对平均或绝对公平、削峰填谷或限峰填谷本身就是违背唯物主义、不实事求是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要义。科学发展观下的教育公平是指真正能满足各阶层学生的教育需求,着力扶植和提升农村或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保证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二、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一)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要求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人人学有所教,人人都能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人人都能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人人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接受到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的教育。
(二)政府部门力争办好每所学校
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从大处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必须力争办好每所学校,推动教育公平平稳有序地向前发展。政府要不断改善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主要是增加对薄弱学校的各种硬件投入和经费支持,关键是配齐配好每所学校的教师、校长队伍,保障学校在软硬件的大体均衡,为每个孩子能享受基本均衡的教育提供各种条件。
(三)学校应积极有所为
实现教育公平学校应积极有所为。(1)学校要为每个孩子提供相等的教育机会,让所有学龄儿童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能因交不起学费或智力差点拒绝孩子入学,保证入学机会公平。(2)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能享受大体均衡的教师资源。只有实现师资的均衡,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才有其真实的意义。(3)学校要千方百计提高办学质量。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革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人民满意了,也就达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4)学校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规范行为、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少的家庭温情,增长知识。根据“水桶理论”,弱势群体学生发展了、进步了,教育公平也就基本实现了。(5)注意教育结果的公平。“我常常想一位山区的孩子和一位城市的孩子同时考取重庆南开中学,能说明他们的教育结果是公平的吗?”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的话引起我的沉思。是啊,农村的孩子仅仅就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考上南开,而城市的孩子不仅学习语文、数学、外语,还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其他的。从对人一生的影响看,能说教育结果是公平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从对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影响来看。
(四)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第一,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地在本地区内,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至少不能人为地拉大这种差距。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增加其教育机会。加大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尤其是加大加快对西部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提高西部农村学校软硬件的装备。
第二,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干部教师培训的扶植力度,在培训经费和机会上给予倾斜,让薄弱学校学生享受优质的人力资源。除了采取集中培训之外,还可以让名校长、名师、市区骨干干部教师与薄弱学校干部教师结对子,给双方提出相应的职责进行考核。这既能充分发挥的这些市区骨干的作用以强带弱,提高全市干部教师的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强化特色学校建设。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优势,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最终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特色学校建要设立足于每个学校实际,抓好每所学校原生态的一个亮点。即使是一所农村中学,其硬件远不如一些城市学校,但是可以打造自己“从细节如手,以文化浸润德育”特色。所以特色学校应该从学校自身入手、从细节入手,抓好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细节,真正挖掘出符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教育;品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98-01
一、文化求道起波澜
十七年前,从我正式参加贵州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工作中试图破解国际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教育之文化密码,2009年10月10日,贵州省第四批农村中小学校长赴北京、深圳、宁波、青岛及大连展开省外观摩互动教学工程正式启动,为期三月有余的贵州农村校长班组省外“挂职学习取经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作为贵州边远山区的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我跟着五个小分队之一的队友们一起来到了素有“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浙江宁波。经过浙江省有关方面的系统组织、协调与安排,我最终被分配在宁波奉化实验中学挂职学习,并在多次听取报告、查阅资料以及实践学习中,我似乎一下子打开了一扇存在暗锁的窗户,看到了很多与我们贵州教育不一样的东西,悟到了很多过去自己并没有理解的东西……于是,心里总有一股满载着理想、使命和责任的力量激荡着我,使我一定要系统、全面地把宁波方面的教育信息和近期我们实地学习、体
验的心灵感悟传送到贵州去……
二、宁波教育教学的新亮点
(一)注重办学特色,打造办学品牌
在宁波教育主管部门和干训部门的指引下,有关学校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人文背景和资源优势,不断寻找教学突破口,有效拓宽特色教学之路,每所学校都坚持从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与实施策略着手,从创建特色教育品牌、特色师资品牌和模范学校着手,既充分的展现了学校的文化理念、教育特色、教学水平、管理系统、体艺优势、课外活动等特色类型去适应、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又让学校的关联文化品牌从中不断得到提升,以此而循环发展,良性互动。
(二)搭建平台,孕育名师、名校长成长沃土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许,我们的学校一时间可以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如果有了名师,办学品位就有可能获得质的提升。
对此,宁波市教育界多年来创造性的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领雁工程”等山中仙、水重之龙的文化系统宣导活动,充分培养名师、骨干校长、名校长,让他们在社会上得到充分的肯定,利益上得到经济刺激,知名度得到传扬……并以著名和尚的不断敲钟、念经来带动整个“寺庙”的品牌宣传与发展。
(三)以“导学制”理念培养教育管理名家、教育家
在宁波,教育部门常常阶段性组织有关单位、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推行以“名校长指导和教导中青年校长”的专业成长、突破和考核工作,从而通过系统指导、专业培养和考核学术成果……不断让中青年校长提早成为骨干校长,同时促进名校长的自我升华,特别是从职业精神、专业水准、事业追求、实践路径等营造发展环境及空间,使他们的名师、名校长逐渐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或教育管理名家。
三、从宁波教育工作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从贵州教育与宁波教育的比较中想到的
宁波教育的成功,核心策略之一是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培养师资人才,而贵州教育的瓶颈,主要在于人才紧缺,况且有关单位还常常不断从“教师队伍里抽调人才,挖学校墙脚”。杀鸡取卵,这是两种人才价值与观念的差异。
经过不完全的统计及初步的分析研究,我还发现贵州教育与宁波教育的发展差异输在起跑线上和文化观念上。
宁波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1995年通过“两基”,2001年实现“国检”,2002年试行“两免一补”政策。而贵州直到2009年6月才首次实现“国检”目标,在硬件、软件建设上的确推迟了很长时间,起步较慢。
(二)借鉴先进办学及教育经验,弘扬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贵州教育的发展势头相对于以往来说比较良好。未来,在我省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中,也许我们应该借鉴宁波教育曾经开辟出来的“培养骨干教师、名教师、名校长、教育名家园地”的新路子,以学期、学年为单位分阶段对评聘出的“名校长、名教师”载入《贵州教育》名录名册,直到形成长效机制,借此有效提升贵州教师、校长和学校的教育品位,积极引导我们的教师树立为山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事业观,不断改变贵州教育的观念和误区,制造新的教育教学文化新现象。
(三)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系统模式
其实,每一所先进学校的推动力均源于教师队伍,源于这所学校师生队伍所共同努力建设起来的文化软实力和向心力。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农村中学校长,我们既要不断努力响应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升教师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积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质量和工作底气的同时,不断以此为方向有效建立和健全教育教学新模式……这样,我们的学校才会实现可持续的品牌新发展。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愿望是心,境界是神,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会贯通。而真正改写一个校长、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文化历史……的东西,也许不能单纯的依靠一两个“名师”与“名校长”,而多是积极落实一些关乎学校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并多以真诚的付出为如何帮助社会各界带来利益――这是一个品牌学校最基本也最起码的教育发展态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强者的时代。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民族核心品牌。品牌,成了我们价值的追求,实力的象征,交往的名片。曾几何时,*教育在渝东南片区独占鳌头,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成果都是渝东南片区的一张名片。重庆直辖后,渝东南片区很多县奋起直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振兴*教育,重塑*教育形象,是摆在县委、政府以及教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针对渝东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不足、教育结构参差不齐、办学行为认识不够等制约和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狠抓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力促“五大发展”,着力打造渝东品牌教育,走科教强县之路。
一、坚持与教师自身建设相结合,促进内涵发展
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总书记的希望蕴含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涵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全部内涵,即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充分反应了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教师个体和群体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从教境界。*县把抓好师风师德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一是铸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道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是所有发展与成功的基础。为此,*县教委每年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号召全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是树师风。师风,就是教师从业的职业道德作风。俗话说“风正一帆顺”,良好的师风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县教委充分运用*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常规宣传、重点宣传、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县教委也设立了热线举报电话,同时要求每个学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各校师风的监督。
三是强师能。强师能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能做一个人民教师而备感自豪,踏踏实实从教,从从容容做师。教育是一种育人的事业,只要肯学习,能创造,就能做出骄人的业绩来。为此,*县积极开展“领雁工程”、“青蓝工程”、“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教育家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先进教师外出挂职锻炼学习,着力培养一批教育的“领头雁”,创新和谐教育的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坚持与加强农村教育相结合,促进均衡发展
*县是一个集“老、少、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几年,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该县教育有长足发展,学校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教育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还要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有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教育发展还明显薄弱。为此,*县教委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不达标的实际,该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送政策、送设备、送温暖、送技术、送服务的“五送”活动,启动“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二是积极推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寄宿制学校、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09年规划建设10所寄宿制学校,面积5880平方米,总投资640万,目前已全部竣工。2009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603万改善了乡镇4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大装备投入,乡镇中心校和中学教育城域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帮助30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把品牌打响,提升质量内涵。四是拓宽农村教育平台,采取政府贷款、社会捐资助学等形式尽力做好“一帮一互助结对”活动。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回乡创业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体系。五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县政府要求,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择优选调”的原则,全面实行“阳光”操作全县的中小学教师考调进城工作,同时建立城镇下乡支教活动,对支教教师在评职晋级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教师待遇上,对农村教师实行适当倾斜,多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师资统筹,建立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
三、坚持与规范教育收费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县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规范教育收费为突破口,促进和谐发展。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中,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监察到位、处理从严,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媒体监督、增强透明度。全县各乡镇组织中小学校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同时利用宣传栏、电视台、教育网宣传收费政策。在学校设立收费咨询台,解答家长、学生提出的收费问题。并充分利用*电视台“*新闻”时段对各中小学违规收费行为予以曝光,增强了透明度。二是深入督查、从严处理。采取多形式开展收费检查活动,将定期检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上级复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县政府成立收费专项检查组,对全县32个乡镇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县纪委、县教委及时对全县学校收费进行逐校检查通报,彻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平台。采取搭建“规范教育收费与办学行为投诉平台”、构建县、镇(乡)两级联动的投诉查处机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学校收费预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四项制度”。四是整体联动、奖惩并举。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台帐,实行两月一通报,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收费明白卡”;开展收费咨询进院坝活动和建设“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等措施规范收费。今年以来,教育收费投诉明显下降,多数学校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四、坚持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面临教育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专业设施设备严重奇缺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该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增长升级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精心打造渝东地区最大的劳务输出人才基地。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整合校内、教育系统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在*县城新城区周边另辟新址,新征土地1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4.80万元。总建设面积65490平方米,组建新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新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培训。按规定的有关标准,配齐教学所需的师资,以保障教学必须,针对骨干、示范专业,确保“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采用外送内培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成功举办全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共5次,全面提升师生的职业技能。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对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培训力度,建立返乡创业工业园1个,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是学习借鉴促发展。通过选派教师到江津区挂职学习的形式,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要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同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查处对利用单位和个人职权买卖生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五、坚持与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该县紧扣“建设全国民族地区现代品牌学校”的战略目标,以“五四”运动90周年、建党88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节庆为契机,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10个“*县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和创建10个“特色文化名校”。初步构建了“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了“读经典进校园”、“唱红歌进校园”、“讲故事进校园”、“传箴言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办学模式,打造了“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二是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健康发展。出台了《*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意见》和《*县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成立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统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片区教研中心”的活动机制,加大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坚持科研兴校,强力推进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全面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背景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初级中学地处德清县东部水乡小镇,东邻桐乡,南接余杭。目前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8人,在编教师80人。长期以来,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骨干教师大量外流,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大量学生外流到县内外优质学校就读。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不仅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严重的压力,而且加重了学区内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使学校声誉衰落,更多的学生外流,产生恶性循环。
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东赴江苏洋思中学取经,南到余杭、杭州等地名校学习,尤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关性研究》的实施,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办学目标逐渐明确,教育质量开始回升。
2004年,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设心理辅导室,落实专人负责;辅导学生,培训教师,外出交流等,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出现了第一波。这一年,学校成功创建了浙江省示范初中。在省市领导对我校创建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过程中,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作了高度评价。
在长期坚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008学年,学校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写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决心用三年时间创建县、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历程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培养骨干起步
1999年,学校派钟宁奎老师到中科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参加为期两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函授学习。期间,他还多次参加了省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师资准备。
2000年起,学校确定由钟宁奎老师主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0年10月,加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1年,参与创建德清县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分会; 2002年12月,任湖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大组成员;2004年,获得心理健康教育“A级”上岗资格证书,为浙江省首批、德清县第一位。
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纷纷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积极申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截至2009年,全校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的教师:A证1人,B证1人,C证5人,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7.5%。师资队伍的专业建构,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探索引领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近十年来由弱到强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除了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还紧紧抓住了科研探索和引领。因为我们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对我们这样师资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初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为此,学校鼓励、引导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投入行动研究。共有20多篇论文(案例、活动课设计)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广大教师的科研探索不仅引领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而且通过课题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潜移默化地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三)网络建设奠基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也类似于全国普遍的情况,是个别教师自发的行动。但这种少数教师的行为趋向,立即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了全校性的行动。2000年后,学校开始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至2008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见下图)
德清县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辅导中心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学校的职能机构,相当于学校中层,设主任一名,由校长高江春担任,副主任和成员若干名。
2.心理辅导站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下设学校心理辅导站,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站长一名,由钟宁奎老师担任,成员若干名。
3.工作职责
辅导中心:辅导中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挥者,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制定、管理和评价考核,负责学校心理辅导设施的规划和投入,督促学校各部门和各个层面贯彻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辅导站:辅导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总结和操作,以及培训指导、咨询辅导等工作。
年级组:年级组对本年级各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督促的职责。每个学期,要会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科学的评估,拟定问题学生名单,送交心理辅导站。每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心理辅导站。
学科组:学科组对本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进行研讨、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的方法、行为要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班主任:班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一班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对班级心理活动课、学生自主心理活动的开展,对班级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评估、辅导、转介等负责。
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负责开展学生中的“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反馈和化解学生中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问题,预防校园恶性事件发生,负责班级内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
(四)特色创建普及
2000年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全校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被提上学校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开始着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2008年,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办学目标列入三年发展规划。
1.队伍建设,从单兵作战到大兵团作战
2001年之前,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钟宁奎老师一人单兵作战,而且还是兼职这项工作。辅导途径也只是个别咨询和团体讲座两种形式。2002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小范围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设班级心理活动课实验班。2003年起,学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设心理活动课,班级心理活动课在全校基本普及。同时,学校利用国家级子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施的有利时机,对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一方面提高全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学校开始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2006年,学校通过《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个家庭。
2.制度建设,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
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普及,学校不断修订完善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具体有《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和职责》《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和工作目标》《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员岗位职责》《禹越中学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室制度》《禹越中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等。实行制度化管理,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规范、有序、持续、良性的发展中。
3.课程建设,从“非我”到“自我”
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不能撇开“课程”,而要主动介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核心,一是教育时间,二是教育内容。2007年之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时,基本上是用班会的课时,而班会课时的主人是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时间没有保障。因此,我校自2008年起,将心理辅导课正式纳入课程序列排入日课表,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自己的课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前六七年基本上也采取“拿来主义”。2006年开始,学校组织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陆续编撰了三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活动课程体系――《成长的脚步》,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册。
(2)辅导课程体系――《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交往》、《青春健康》、《学会减压》等。
(3)家校课程体系――《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给家长的短信》、《家长读本》。此外,学校还向部分家长赠送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明读本――《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催生了新的办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一步步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优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日趋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在不断升华着:2004年,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办学理念。2006年,进一步丰富了办学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发展”。2007年,高桥中学和徐家庄中学合并成为禹越中学,学校领导经过酝酿讨论,提出了“和谐、创新”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又涵盖着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其中,继承了2006年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远景目标为“打造浙江省农村名优学校”,近期目标就是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群体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教师参加包括学历教育在内的系列进修;第二是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第三是关注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对于后者,我们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和督促参加自考的措施,争取2010学年班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全校专任教师基本自考合格。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了由校长亲自领导,以心理辅导教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整个团队中,已经有7人持证(A证1人,B证1人,C证5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9.5%;已经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2%,两者合计达到51.5%。
尤其是大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自身的人格结构,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乃至生活习惯,使我校涌现出一批乐观、向上、阳光的教师。
3.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新的课程形态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已近十年,我们不离不弃相携而行,一直坚持到今天。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文化课、技能课一样进入我校的课程序列,排进了学校的日课表。而进入日课表的只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开始,我校一直在探索一个全方位展开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全”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图示:
4. 心理健康教育孕育了新的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摇摇摆摆一路走来,慢慢成长,渐渐成熟。我们由陌生而认识她,由认识而接纳她,由接纳而理解她,今天,老师们已经习惯她了,学生们已经喜欢她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孕育出来。
学校管理文化图示:
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理念:从心开始
行为口号:健心健意
行为方向:发展从心育开始,成功从育心起步。
5.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棵小苗,需要时时呵护。十年来,我们用心培植,为之付出了许多,但犹如“十年树木”,我们也得到了回报。这几年来,学校一年一个台阶,由“湖州市一级初中”到“浙江省示范初中”,再到“湖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在每一次创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我校的一个闪光点,被肯定、被好评,可以说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我校发展的回报。因为我们已经深深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给学校带来的变化:管理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等。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1.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学校高度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为确保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能的完整体现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新制订实施了《春和中心小学教职工考勤制度》《春和中心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春和中心小学表彰奖励办法》《春和中心小学名师工作管理办法》等,编辑制作了综合性内部刊物《春晓心语》,为逐步完善学校档案资料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学校班子成员老、中、青结构搭配合理,是一支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作风严谨、年富力强的优秀团队。其中2名来自中心城区、3名任过完小校长、有区级骨干班主任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名师”2名、校级骨干教师3名。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坚持进完小,进课堂。班子成员及完小校长中有10人承担语文、数学教学任务,11名完小校长任课8节以上,涵盖到语文、数学、品德、科学、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较好地做出了教学示范。坚持选送完小校长到中小学习锻炼,启动完小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召开完小内涵发展研讨会、均衡发展现场会、均衡发展推进会,有力促进了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二、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1.盘活资源,推进均衡发展。学校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中心小学、马桥小学、孙井小学、春和小学、刘总旗小学、黑村小学的教学楼。年内投入资金646万元建盖刘总旗小学、黑村小学的廉租房共68套,刘总旗居委会出资43万元新建学校厕所,中所居委会多方筹措资金30万元建设学校运动场,马桥小学投入资金6万元装饰修缮功能楼和宿舍,两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投入资金60万元改扩建了学校食堂和运动场。现有电子白板29套、多媒体设备29套、4间计算机教室共162台电脑、教师办公用计算机132台、摄(照)像机20台、教学钢琴13台、校园智能广播系统10套、电视机51台、电子监控设备12套共76个摄像头。波衣小学、黄草坝小学每班教室拥有一台电视机,中心小学、孙井小学、刘总旗小学、春和小学四所学校班班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互联网覆盖了全校园,实现了教学和办公的网络化、系统化。
2.文化立校,提升办学品位。中心小学着力打造以“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分为“情趣”“兴趣”“乐趣”“志(智)趣”“童趣”“雅趣”六大板块,清新、优雅、大气、个性化、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孙井小学打造了以“德”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确立了“明德于心,感恩于行”的德育理念,形成了“四定三清”和“四查三评”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的路子,率先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刘总旗小学打造“快乐足球”文化,建成了人工草坪足球场,提出了“传承足球文化,感受足球魅力,体验足球快乐”的校园文化理念,在校内形成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春和小学打造以“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弟子规围墙文化、运动书画长廊彰显特色,室内乒乓球馆颇具品位,乒乓球运动成为一大亮点,正努力打造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文化气息浓厚、办学特色鲜明的乡镇示范小学。中所小学打造以“安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树立“人人讲究安全,时时重视安全,事事注意安全,处处不忘安全”的思想,让校园处处盛开“安全花”,时时奏响“和谐曲”,正在全力申报创建“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所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全面启动实施,文化立校提升了办学品位,使学校有了灵魂,有效缩小了校际差距。
三、搭建研训平台,实现科研兴校
1.优化教师结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30名教师中,平均年龄36岁,其中35岁以下的有89人,占40%;专科以上学历的有208人,占90%;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任教师17人。多次组织教师到昆明、、山东、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学习培训,参加教育学家专题讲座,举办班主任教师技能大赛、德育工作研讨会、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教师7人次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区教学竞赛一等奖。学校率先在乡镇小学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7人组成,集教学、教科研、培训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以“师徒结对”的方式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学科配套、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搭建研训平台,强化教学研讨交流。一是大力开展“赢在课堂”常态课教学交流、反思活动,不断完善“基于教学、联片教研、专家引领、专题研究”的研修机制,以“一课多研”“一课多教”“一课多谈”等多种形式努力为教师搭建“磨课”平台,灵活多样地开展研讨交流活动。二是相继开展了省级课题《体验式教学与实验研究》、区级课题《小学中草药启蒙教育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区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艺术研究》研究成果达到玉溪市先进水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工作成为玉溪市农村学校的典范。三是不断加强学区内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学习活动。先后与玉溪三小,大营街中心小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累计开展了八次教学研究活动,120余人次参与了学习交流。四是以课堂教学竞赛为平台,落实“以课代赛”“以课代训”的原则,2人次参加全国目标教学优质课大赛荣获一等奖。
四、积极探索,多渠道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1.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1)开展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活动。一是每月开展一次“读秒一次,安全一生”防震减灾紧急疏散演练活动。2013年3月,中所小学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玉溪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二是每年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禁毒、防艾、抵制系列活动。2011年6月,春和小学顺利建成红塔区反宣传警示教育基地。三是开展“重视食品卫生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2012年4月19日,云南省教育厅三生教育处潘处长等领导莅临学校检查指导营养餐发放工作。5月14日,红塔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召开现场工作会。
(2)开展“三生教育”社团科技实践活动。黄草坝小学所处地域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3.4℃,特别适合中草药用植物的生长。因此,学校结合本土特色建设了550平方米的中草药基地,积极打造以中草药为主题的“百草轩”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由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亲手栽种了金银花、三颗针、蒲公英等108种中草药,打造了“百草轩”中草药材长廊。二是成立了“百草轩”中草药社团,由指导教师引导孩子们学习栽培和管理各种中草药材,提高孩子们对中草药材的认识,让孩子们学会预防一些疾病和自我治疗一些小伤。三是校园中主要建筑物均以中草药材命名,取意深远又体现中药文化,如,教学楼取名为“百合”,教师宿舍楼取名为“紫竹”,学生餐厅取名为“茴香”等。四是每个班级均以一种中草药材命名,如,“金银花中队”“蒲公英中队”等。2012年6月,学校成功申报了红塔区《小学中草药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三生教育”社团科技实践活动课题。
(3)开展怡情益智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2008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红塔区的“三生教育”社团活动试点校以来,学校成立了社团活动领导机构,制订了“春和中心小学“三生教育”社团活动实施方案”,在摸索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坚持三个原则”(教师引导原则、自愿报名原则、全员参与原则)、“抓好四个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与读书活动相结合、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与少先队课题相结合)、“打造两个平台”(象棋邀请赛、社团节活动),形成“35123”社团活动模式:“3”为三级社团:红星(中小级)社团、火炬(校级)社团、红领巾(班级)社团;“5”为五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内容落实、学生落实、指导教师落实;“1”为具有童趣的社团名称;“2”为以元旦、“六一”为契机积极创建展示平台;“3”为每学年进行督导检查三次,使社团活动课程化、常规化、特色化。
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坚持每天中午15分钟、每周1节阅读课的读书活动,每学年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坚持开展“牵手阅读快乐成长”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读书节活动。毛雨欣等5名同学在红塔区“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中小学文学创作大赛中分别荣获小学组金、银、铜奖。
搭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庆“六一”暨社团节展示活动。各完小选派1~2个优秀的红星(中小级)社团到中心小学进行集中成果展示,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社团节展示活动。
体验成长快乐,积极开展“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小学生象棋、乒乓球、篮球、现场绘画、校园歌手比赛。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春和中心小学“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小学生象棋、乒乓球、篮球、现场绘画比赛,成功承办了红塔区“三生教育”成果展示暨小学生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在红塔区“三生教育”社团活动成果展示中,学校先后荣获了小学生象棋、篮球、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二、三名、小学生现场绘画比赛“最佳作品奖”和“最佳色彩奖”。
丰富学生生活,积极开展体育艺术节活动。每年12月,学校均开展体育艺术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体育艺术节。一是开展跑步、立定跳远、跳绳、接力赛、拔河等运动项目的比赛;二是结合火炬(校级)社团活动开展“三生教育”社团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传承地方文化,让玉溪花灯走进校园。学校结合玉溪花灯的实际情况,进行市级课题《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玉溪花灯的应用研究》,编排了多个内容丰富、具有儿童特点的花灯小戏,形成了领唱点题、合作备演、小戏揭题、歌舞升华四环节流程。2006年6月结题以来,课题成果得到广泛的应用,先后编排了具有玉溪花灯特点的花巾操、扇巾舞、双扇舞三套花灯特色操。花灯特色中队活动“争做好队员”得到了玉溪市八县一区辅导员培训班的245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好评;花灯主题队会“夸玉溪爱玉溪”获市级一等奖;花灯课本剧《骄傲的孔雀》获国家级道具创意奖、市级二等奖,多次在云南电视台“俏花灯”栏目播放;花灯演唱《三生歌》获区级一等奖。此课题于2008年荣获玉溪市“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为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走向北京的农家娃足球队。刘总旗小学“旋风小足球队”社团已被发展为玉溪市首家足球训练网点学校,也是云南省唯一一家被授予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的农村学校。“旋风小足球队”社团自2008年成立以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2009年7月,奔赴楚雄参加云南省“永新佳泰”杯少年足球大赛暨省运会足球预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7月,转战开远参赛荣获二等奖。2011年1月,奔赴大理参赛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2012年4月21日,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加“2012年斯凯孚‘与世界有约’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荣获第九名。
(4)开展文明向上、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一是积极开展“与雷锋精神同行”学雷锋活动,认真组织师生深入社区进行服务,对居委会、老年协会、菜市场、村舞台等场所进行认真打扫,为村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抗旱保民生,送水解民忧”抗旱保教活动,号召全体师生节约用水,并用筹集到的资金购买矿泉水送往山区学校;三是积极组织濒临飞井水库的春和、龙池、飞井3所小学开展“保护飞井海争当环保小卫士”环保系列活动,以亲子手抄报比赛、主题中队活动、清理水库周边的生活垃圾等活动方式,让环保教育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孩子及其家长的思想和行动中。
2.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多年来,学校按照“以强化养成训练为重点,以落实管理制度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思路,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感恩励志、自律自护等教育活动。一是从文明、礼仪、卫生、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对学生强化养成教育,加强了日常行为规范的细节和精细化管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做到“六坚持”:每天坚持放学列队离校制度,每周坚持规范的升旗制度,每周坚持旗手轮换制度,每周坚持主题班会制度,每月坚持校园小明星、星级班级评选制度,每学年坚持“四好少先队员”评比制度。二是以黄草坝小学、波衣小学2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为窗口,强化文明行为的养成,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每年新学期伊始,学校都聘请玉溪二职中的小教官到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军训”教育,让学生学会自己洗衣、叠被子整理内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以及同伴,磨掉身上的娇气,增添心中的豪气。在日常管理当中,做到了“124”管理模式(“1”指就餐时学生按班级自觉集队按秩序排队就餐,餐后自觉摆放好桌椅餐具并主动完成餐厅的清扫;“2”指校园洁净、教室地面和门窗洁净;“4”指宿舍床上物品摆放一条线,床下脸盆、水壶、鞋子等一条线,桌上口缸、牙刷一条线,门后毛巾一条线),成了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一是加强班主任管理,每年均举行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素质大赛。2011年2月,陈玉宏老师与山东名师郑立平合著出版了《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二是成立家长学校,每学年开展两次家长学校培训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关工委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同当地派出所加强联系,聘请了9名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充实壮大了“三生教育”工作队伍。四是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平台,加强对“三生教育”的正面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三生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2013年5月,学校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研究基地学校”。
五、不断创新,办学成效显著
[关键词]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创新;转化
在学校建设中,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学校的生命活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学校在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一味跟风,模仿继承,而忽视自身的挖潜、提炼、创新,也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认为,打造特色学校,应注重“五个转化”。
一、注重创新,化无为有,彰显特色建设的原创性
特色学校的核心是创新,“新”的,人无我有,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因而建设特色学校不能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能只沿袭旧制,萧规陈随;不能一味遵循,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按部就班、平庸仿效,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创新要求打破传统,突破常规,在变革中走出新路;要求善于吸收,为我所用,将他人经验化为自己的成果;要求立足校情,灵活变通,将上级要求化为符合校情的创举。这种变革是创新,是变通、转化也是再创造。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个性,鲜见亮点,原因就在于只沿袭模仿,没有创新。
首先,彰显学校特色要不断创新,管理者就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创新需要个性张扬、不拘一格、另类思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传统的“求同”思维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在人们的心目中,“另类”通常带有贬义。一个人个性张扬,不合常规,被视为“怪人”、“出格”、“越轨”,斥之为“离经叛道”、才被打入“另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檐子先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人往往让人看不顺眼,遭到诋毁。只有改变这种状况,营造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创新环境,才有利于教师个性张扬,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过去的学校管理,偏重于教师类生活的理性规范,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偏重于一般的共性要求与严格约束,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包容。这种只重统一的制度规范,压抑个性,使师生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爱好兴趣单一化,必然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生活乏味,积极性和创造性焉能调动。在这种制度面前,教师的热忱与喜悦,伤感与痛苦,锋芒与棱角,激情与见解都悄然隐退,个性日益销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创新无从谈起,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自然难以显现。第三,要以课改为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只重知识灌输,忽视自主探索的教学。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创新,使学校不断涌现新的作法,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机制,这种化无为有的原创性创新,必然使学校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特色立现。
二、深挖潜能,化隐为显,强化特色建设的内生性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因而即使是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只不过是其特色与优势往往处于潜伏状态,还未表现,或虽有表现,但不充分,或尚不成熟,需创造条件才能表现。这种不成熟或表现不充分,使人们对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或难发现,或认识不足,甚至视若无睹,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开发,致使学校特色难以体现。这告诉我们,打造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既需要创新,化无为有,也需要挖潜,化隐为显。特色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发现,并有效开发。茶中学的精细化管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这些特色鲜明的东西,并不都是原始性创新,反而多为对传统教学的发掘与继承,只不过结合自身与时代特点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好地落实到位,效果更加明显。这种化隐为显就是学校特色与优势的内源性生长点,它能使原来的薄弱学校变成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的特色学校。
如浙江省缙云县的长坑小学,地处偏僻,群山环抱,无论是硬件设施、生源、师资,都说不上好。但该校坚持“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营造平安学园、舒心家园、成长乐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誉为“农村学校的典范”、“一朵不凋谢的山花”。又如某山区学校在特色创建中,盲目仿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项目,脱离校情,难以取得突破。后在专家指导下,根据自身留守儿童比例很高的校情,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特色主打项目。这一改变既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又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因为教师是当地人,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有利于学校的举措“接地气”,又便于与当地政府沟通,与村组联系,还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生活关照和物质扶助。这样的项目就切合校情,易于实施,有利于将学校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学校的特色。这种通过发掘潜能打造特色的作法,不仅对条件差的薄弱学校适用,即便是名校,要更进一步,获得新的突破,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寻找尚处于隐伏状态,过去没有发现,或发现了未引起重视,未能有效开发的潜能与优势,通过积极开发,使其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才会更加鲜明,优势才能进一步彰显。
三、溶释渗透,化点为面,着眼特色建设的全面性
特色学校不仅具有独特性、优质性,还具有整体性,这是“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或“特长学校”之所在。“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某个项目、某些方面形成了特色,而“特色学校”则是指整个学校形成了特色。如在发展对象上,要求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优化;在发展内容上,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状态上,要求学校的理念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与内化,并外释为行为习惯;在发展目标上,要求通过特色项目提炼独特的办学理念,并渗透到学校各个方面,形成整体风貌。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只偏重某些特长发展的学校并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即特色学校不是因少部分学生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因全校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个性等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学生分数高而“特”,而是所有学生都获得各取所需、适宜进步而“特”。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特色建设,既要抓主打项目,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形成优势,又不能“单打一”,只关注某个点,忽视其他,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既要由打造特色项目起步,又不能止步于此,而应着眼于学校特色的整体性,要围绕主打项目,提炼出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为内核,以“特色”为焦点,以“发展”为归宿,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通过理念指导、活动渗透、氛围营造,将提炼的办学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的行为、组织、课程、环境、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注入特色文化的基因。如江苏省吴江屯村实验小学在总结该校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由“立字”到“立人”,提炼出“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各个方面,使学校的制度规范、课程建设、校园环境、主题活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对这一特色文化的追求。重庆市的金沙街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20世纪80年代该校开始开展教师集邮活动,然后影响和指导学生也参与集邮活动,并发展成“教学与集邮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该校总结提炼出“方寸修身”的办学理念和“方正育人,寸草春晖”的校训,实施“邮品、学品、人品”的“三品”教育,把集邮教育升华为学校精神,以该项研究来整体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成了“一所邮花飘香”的特色学校。这种溶释渗透,化点为面,使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能拓展到其他方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的作法,才符合特色学校的要求,才能将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
四、立足校情,化一般为个别,
凸显特色建设的差异性
特色学校注重独特性与差异性,但也不能封闭自守,坐井观天,束缚在自我的狭窄圈子搞创新。它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需要指导,得到专家引领;需要遵循一般规律,需要依据基本原则。在遵循一般的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立足于校情,全面把握本校的优势和劣势,精心选择项目,积极开发资源,将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本校的校情、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办学的一般规律、基本要求化为本校的具体举措、有效方式,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既符合国家政策与办学规律,体现普适性,又切合校情,体现差异性。如湖南省耒阳二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针对过去教师培训一般采取开大会,搞讲座,效益不高,教师不满这一问题,深入研究,通过分层分类,在培训的内容、目标、要求、方式、难度、进度上都有所区别,改过去让教师“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让教师“异步发展”,“异域发展”。如新上岗的教师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而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又缺乏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搞管理的需要管理知识,从事后勤的需要服务技能。让大家听同一讲座,学习同样的内容,就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即便是分科培训,由于各人的基础不同,需要不同,培训的内容与难度若没有区别,就可能有的索然无味、毫无兴趣,有的颇感吃力、一脸迷茫。而改“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分层分类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基础、岗位需要、个人能力和学习要求,在培训的目标、内容、要求、难度、时间和方式上都有所区别,就有利于培训取得实效。如教师培训目标,新上岗的是“合格”;基本合格的是成为“骨干”;水平较高的是成为“名师”,成为县、市甚至省学科带头人。在要求上,刚上岗的要求其尽快“入格”,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能根据自身特点向某种风格靠近;有一定经验的要求其注重“立格”,使教学风格成熟化与定型化,打上个性烙印;经验丰富的要求其敢于“破格”,能不拘一格,融不同风格、模式于一体,善于因情因境转换、灵活变通。这种让教师分层分类“异步发展”、“异域发展”的作法,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切合教师需要,有利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不同层次都得到适宜、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有效地把国家的课改要求转化为有特色的具体作法,有利于学校在遵循普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彰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五、提炼升华,化个别为一般,
增强特色建设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