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计量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Godley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视对货币金融方面及存量流量关系的分析,其最新发展可归结为存量流量一致模型(stock-flowconsistentmodel,下文简称SFC模型)。简单地说,SFC模型的基本方法表现为:(1)建立宏观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矩阵和资金流量表,并保持存量和流量的核算一致性;(2)既考察实物资本、金融资产和负债等存量,也考察国民收人和金融交易等流量,并强调存量流量之间存在动态相互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建立各个宏观部门的行为方程和核算等式;(3)强调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包括历史时间、过程理性、货币金融方面的重要性和金融不稳定性等,反对主流宏观理论的逻辑时间、理性预期和两分法;(4)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经济实验。
SFC模型方法被认为起源于Copeland(1949)对资金流量账户的创设和分析,即使用四式记账体系(quadruple-entrysystem)试图回答“当国民产出的总支出增加时,这些钱从哪里融资”以及“当国民产出的总支出减少时,那些未花费的钱会去到哪里”等问题,并把经济中的实际流量(商品服务的买卖和转移流量)和金融流量(净借入或借出的资金)整合在一起,从而突破了原有的国民产出与收入核算的研究局限。此后,不少学者对资金流量分析以及存量流量关系进行了研究(Bain,1973;Davis,1987;Patterson&Stephenson,1988;Dawson,1996)。而实现存量流量核算一致性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的是Tobin(Backusetal,1980;Tobin,1982),正如Tobin(1982,p.172)指出的,希克斯的‘IS-LM’版本凯恩斯理论有许多缺陷,他希望描述一个替代框架,以修补IS-LM模型的缺陷。他所建议的框架与标准宏观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1)正确考虑时间;(2)追踪存量;(3)多种资产和资产收益率;(4)对金融和货币政策操作建模;(5)瓦尔拉斯法则以及加总约束。这些思想为SFC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基础,然而Tobin的模型仍存在不少问题。®SFC模型的真正发展应归功于英国新剑桥学派的Godley(Godley&-Cripps,1983;Godley&Lavoie,2007),®此外也包括一些来自剑桥大学、列维经济研究所(LevyInstituteofBardCollege)和社会研究新学院(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的非主流经济学家。以Godley为代表的这些经济学家在保持存流量核算一致性的基础上,引入许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比如历史时间、过程理性、货币和银行的关键作用、金融不稳定性等,其所发展的SFC模型,优点在于不仅避免了当前主流宏观经济模型缺乏考虑存量流量核算一致性的问题,同时还能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性、金融危机等被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所忽略或其无法容纳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经济世界的分析框架。
二、SFC模型的主要特征
本节将重点探讨SFC模型的基本方法,包括存量流量一致性的含义、宏观经济部门的行为假设、历史时间与过程理性的方法论以及对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视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对数量繁多的行为方程和核算方程进行详细分析,®而主要讨论SFC模型的一些主要的方法论和理论假设,以突出SFC模型与主流宏观经济模型在这些方法上的区别。
(―)存置与流置核算一致性
存量流量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模型中的存量和流量需保持会计核算上的一致性,即某个部门的资金流人必对应于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出,亦即资金运用必对应着资金来源,而没有资金核算上的黑洞(blackholes);与此同时,流量会累积起来并影响存量,而存量变动将在随后影响流量,存量和流量之间存在着动态相互影响。存量流量一致性可以通过宏观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矩阵和资金流量表(包括国民收入和金融交易)来说明。本文把经济分为家庭、企业、银行和政府四个部门,只考虑封闭经济情形。为简化起见,假设:(1)央行合并到政府部门当中“2)政府债券价格固定为1;(3)居民是企业和银行的股东,因此企业和银行需要向居民分派股利;(4)固定资本没有折旧。此外,表中所有变量均为名义变量,表明的是货币量值的宏观变量。
而在企业部门内部,其资产是资本品PK,负债是贷款L,后者对应的是银行的资产;此外,政府部门的负债是政府债券和高能货币,其中政府债券发行总量为B,而央行以高能货币H购买政府债券Bcb。该表最后一行表示各个部门当期的净资产,其中最后一项表示整个经济体加总的净资产是有形固定资产PK。
描述的是各个宏观经济部门实物交易的资金流量,反映了国民生产活动中的收入分配(工资、税收、利息等)和支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其中,企业部门区分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以用于核算固定资产投资,即出售资本品的企业的经常账户获得收入PAK,而购买资本品的企业的资本账户则形成相应价值的新增固定资产,由于该项目是在企业部门内部进行交易,因此加总为零。企业和银行均向居民分配利润。政府部门的收人为税收T,而支出则包括政府支出G和债券利息rbt-1Bt-1。
反映了每个部门用各自的储蓄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比如家庭用储蓄投资于银行存款和股票;而企业则利用未分配利润和银行贷款为资本品生产进行融资。各部门的“加总”一项为零,反映的是各个部门用于金融交易的预算约束。该表最后一行是每个部门期末的净资产,其考虑了存量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其中家庭的期末净资产即为当期储蓄加上因价格股票导致的股票存量价值变动;企业的净资产则是未分配利润加上资本品价值变动(ApKt-1),再减去因价格股票导致的股票存量价值变动(ApeEt-1);政府的净资产为SAVg;而银行净资产假设为零。最后一行的最后一项是一个核算等式,整个经济的期末的净资产变动量等于总储蓄最后一列各项为零,意味着每个部门的资金流入必对应于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出。表2最后一行表示的是每个部门当期的储蓄(或负储蓄),其中企业的储蓄是未分配利润Fu。而为了简化,这里假定银行部门的储蓄为零(即净利润为零)。每个部门的列加总体现的是各个部门用于实物交易的预算约束。
SAV加上固定资产价值变动ApKt-1。需要指出,SFC方法在建模时考虑了资产价值重估的影响,即包含了资本利得(capitalgains),它是各个部门期末净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表3最后一行企业部门的期末净资产中的ApKt-1和ApeEt-1。
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3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3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3。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课程设计 案例 成绩评价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为本科生数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做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学要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成为一门能够指导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科学,任务之一就是学习研究发展计量经济学,特别是今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活跃,股票、期货和期权,有大量的高频数据,需要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分析。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2006年远东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邀请了将近15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作主旨报告,研究主题微观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与检验方法,宏观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估计与检验方法等,经过近100场的研讨会,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使中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这对教师的日常计量经济学教学发挥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洪永淼教授和汪寿阳教授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际,借鉴国际主流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初步探索中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规律,以尽快缩短中国计量经济学与国际主流计量经济学的差距,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计量经济学。论文最特别之处是附录包含一份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及教科书或参考书建设的目录表。这对各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有一定引导作用[1]。杜修力、何剑针对当前高校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结合其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2][3]。姜树元、王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针对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课程层次划分不清晰、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等,给出改革建议,如规范教学大纲科学划分教学层次,教学应该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以及计量经济学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紧密结合,等等。胡荣才和许涤龙探讨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强调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提出及其建设
1.强调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关系和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不够,未在开始教学时强调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或者只单单一句话,学生并未注意。在计量经济学教授中,给学生讲授计量经济学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而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材料就案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很多做的研究都是和计量相关的。同时应强调统计学重要性,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很多学校在统计学讲授中也只讲理论,由于统计公式偏多偏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转而消极对待这门课,故要学好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的基础也很重要,学校在开始先修课程时就该注意到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用到大量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打好统计学的基础,对计量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就是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统计特性,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2.加大理论课程中案例比例
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所占比例比较小,不够形象化。我们针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0、2011年和2012年经管系和数学系金融班正在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连续三年调查中,几乎92%的学生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知识,少讲公式,最好能用现有的宏观或金融数据,通过案例讲解计量经济学,8%的学生希望先打好理论知识基础。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偏重理论教学,旨在推导公式如何得来,没有讲解公式的意义与背景知识。一方面因为我国研究计量的文献资料还不是很多,老师没有渠道获得优秀的前沿文献资料,只能依靠书本,特别是二本学校。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学校一般买了数据库,有大量的计量理论研究文献和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完,下载优秀论文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加深对计量的理解,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巩固作用。
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偏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一方面是觉得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应该讲好,另一方面老师有关计量经济学应用方面的知识相对贫乏,自己都不是很会应用,更不要说讲给学生,其中包括计量实验方法所涉及使用软件分析,国内做得还比较少,大多只能通过国外的论文进行了解,最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很多计量分析方法可以用软件操作,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编写了运用eviews软件解决计量问题的实验教程,老师加以参考,在讲解案例时就可以随时演示给学生看。安排上机实验课,通过演示,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和运用软件处理过程,再要求学生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课堂做报告并一起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洪永淼,汪寿阳.论中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J/OL].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学院研究院,2007.
[2]杜修立.计量经济学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2):59-62.
敏锐的学术嗅觉
2003年洪永淼与美国加州大学河边校区一位教授合写的学术论文《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诊断检验》,荣获2006年度“Tjalling C,Koopmans计量经济学奖”。这篇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检验方法,用于诊断包括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和自回归条件久期模型在内的时间序列模型设定的正确性。“Tjalling C,Koopmans经济计量学奖”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库普曼斯(K00pmans)夫人共同资助设立,以纪念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Koopmans)。
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洪永淼就已琢磨着如何在学术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最初,他想学货币经济学,但两年后他觉得计量经济学对他来说更合适。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虽是经济学领域的后起之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但它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它从根本上影响着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进展。或许正因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受过训练,他发现“条条道路通罗马”,例如,物理专业的训练对学习经济学特别适合,除了数理基础外,物理学特别强调从数学公式中揭示出物理意义――这种思维方式与学习经济学是相通的。于是,他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种广义谱分析方法,用来研究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现象。非线性现象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大量存在,长期以来大家普遍使用的都是一些线性模型或者线性方法,因此这些线性方法不能捕获到经济学和金融学的非线性特征。他提出的广义谱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该方法的提出,主要得益于他原来的物理学专业背景。经济学中人们使用的是一种线性频谱分析,叫做功能谱,洪永淼所做的就是把大家所用的线性频谱分析方法推广到非线性领域去,除此之外,他在中国国企改革和实证金融两个领域,还做了一些应用性的工作。无从谈起。”正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博士毕业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就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计量经济学家之列,学术上硕果累累,且势头强劲。1994年~2005年,他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在经济学、金融学和统计学的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1993年洪永淼应聘康奈尔大学经济学系,1998年获得终身副教授职位,2001年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康奈尔大学校长在洪永淼获得终身正教授的贺信里面还特别提到,他在该校教授职称晋升速度如此之快,实不多见。
桑梓情深,作为一名声名卓著的青年学者,洪永淼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1999年至今,他先后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十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聘为讲座教授、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与国内的学术交流特别频繁。2005年开始被聘为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这是人文科学(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批“长江学者”。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厦门大学提话说,就是国际化、学术化、入主流。作为这种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刚一成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洪永淼在着手筹建WISE时,就确立了创造一个具有厦大特色的一流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宏伟目标:成为亚太地区和中国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机构及国际交流中心:致力于在国际和国内顶尖和一流经济学期刊上积极;倾力打造一流经济学家的摇篮,塑造品牌;使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在一些主要领域,即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研究在国内处于顶尖地位,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攻读博士期间,洪永淼深受该校人文价值理念的熏陶。该校经济学系办学40年便进入美国大学经济学科排名前10位,并且创造了短期内先后有两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奇迹。他们拥有一个非凡的办学理念,那就是“不是最好的不做”。这个理念使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经济学系声名远播,也使身在其中的洪永淼深受启发。可以说,这个理念已深深植根于洪永淼的思想深处,不仅影响他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他对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定位。
洪永淼的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国际化的目标上的。现在,研究院完全实行与国际接轨,并且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机制。在教学上,他率先在厦大对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改革,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授课,邀请海外学者来学院讲学;同时实行硕博连读制度,推动硕博招生改革,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打下根基。在师资建设上,养精蓄锐,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大力选派和支持他们赴国外名校进修;同时,远赴北美招聘,高薪聘请海内外优秀学术人才加盟学院,全面提升厦大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则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努力扩大厦大经济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洪永淼目前正在与国外著名经济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学术带头人联系,商讨共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努力促进厦大经济学国际化的同时,利用这些合作研究渠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他还聘请了蜚声学界的5位海外经济学家(包括两位经济学诺贝尔将得主和一名克拉克奖得主)作为研究院的学术顾问。
不到一年时间里,研究院先后举办了由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讲的33场高级经济学系列讲座。2005年暑期开办了计量经济学国际培训班,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拉克奖获得者杰瑞・赫思曼(Jerry Hausman)和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期刊主编萧政在内的5位知名海外学者轮流讲课,开创了1980年颐和园培训班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一次计量经济学培训活动。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很快促成了美国最大软件公司SAS与学院之间令人瞩目的合作,共同成立了厦大SAS计量经济学卓越中心。2006年年初,研究院又与厦大经济学院共同出资兴建了“远程实况国际报告厅”。该报告厅可以进行异地远程教学,并可
实时转播厦门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三地的经济学国际学术讲座。与此同时,学院还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承办教育部2006年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这是今年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中两个经济学暑期学校之一。2006年4月初,成功举办了“宏观计量经济学国际会议暨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研讨会”。洪永淼邀请了2003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夫,格兰杰爵士,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计量经济学理论》《Econometric Theory》主编彼特・菲利蒲(Peter C.B.Phillips)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宏观计量经济学家出席。同时,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海内外学者云集厦大,共同探讨宏观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作为厦大85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次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也成为厦大经济学科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契机。
另外,针对行政办公系统,洪永淼大力推动远程网上办公设施的建立,用以解决研究院工作人员经常面临的异地异时办公的困难,并创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行政服务体系,为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旺盛精力+严谨作风
当一个人“超级”旺盛的精力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也许,我们只能从研究院的成功运作与洪永淼个人的学术成就两方面去寻找答案。
洪永淼与厦大签订的合同是每年工作3个月,而实际上,他每天花在研究院的时间远远超过8个小时!虽然大部分时间他人在美国,但研究院的工作却不能搁下。每天早上八点研究院工作人员上班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也同时“上班”,他主要通过网络音频与工作人员在线联系,随时处理问题。碰到比较棘手的事,下午上班时,工作人员往往还要向他请示,而每次打开网络音频,他们总是发现洪永淼还在线,根本不必担心找不到他。其时美国东部已是深夜凌晨时分了。
由于研究院刚成立时的人手有限,在2005年夏天3个月的时间里,上至目标定位、国际交流的各种联系,下至工作人员的招聘选拔、外事宣传的具体落实……事无巨细,他都争分夺秒,亲历亲为。研究院立足于国际化办学,与海外的学者联系特别频繁,洪永淼担心刚招聘来的秘书不熟悉国际规则,所以邀请函他都亲自过目,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至于重要的信函,他都亲自拟定。他说,这些虽是细枝末节,但细节也不能含糊,细节上出了问题,也会给研究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每次从美国回来,一下飞机,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直奔经济楼的办公室。他的前脚刚踏进办公室,后面的人就接踵而至,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桩桩事情处理妥当。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根本顾不上什么倒时差。而这种工作作风,也深深地感染了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并蔚然成风。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从1969到1999年,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间断地总共颁发了31届,有43位经济学者前后获奖。绝大多数获奖的学者,都曾在经济研究的这个或那个领域中作出了突破性的成果,有的甚至在多个领域中同时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成果。现任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AssarLindbeck(林德贝克)对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原则做了一个总结性说明,他认为可以划分出五个授奖的领域: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论。PaulSamuelson(萨缪尔逊,1970年获奖)、SirJohnHicks(希克斯,1972)、KennethArrow(阿罗,1972)、GerardDebreu(迪布鲁,1983)和MauriceAllais(阿莱,1988)等属于一般均衡理论;MiltonFreedman(弗里德曼,1976)、JamesTobin(托宾,1981)、FrancoModigliani(莫迪利安尼,1985)和RobertLucas,Jr(卢卡斯,1995)等属于宏观经济学;GeorgeStigler(斯蒂格勒,1982)、JamesMirrlees(莫里斯,1996)、WilliamVickrey(维克瑞,1996)以及分别在1990年和1997年因金融经济学研究成就而获奖的五位学者都属于微观经济学;在交叉学科研究中,有许多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包括获奖的JamesBuchanan(布坎南,1986)–结合了经济学与政治科学,GaryBecker(贝克尔,1992)–结合了经济学与社会学,RonaldCoase(科斯,1991)–结合了经济学、法律和组织研究,HerbertSimon(西蒙,1978)–结合了决策研究与组织管理以及心理学,AmartyaSen(森,1998)–结合了经济学与哲学。此外,SimonKuznets(库兹涅茨,1971),RobertFogel(福格尔,1993)和DouglassNorth(诺思,1993)–结合了经济学与历史;在经济研究新方法领域中,被提及者主要是那些从事计量经济学研究者,也包括1994年因博弈论研究而获奖的三位学者。
林德贝克认为,3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的历史反映了当代经济研究的四个趋势:(1)美国学者在经济研究中的领先地位–这可从获奖者中美国学者所占比重看出(截止1999年的43位获奖者中28位是美国居民,当然其中有若干位出生于美国国外并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2)演绎方法而不是归纳方法的广泛使用–使用归纳方法曾在19世纪欧洲大陆的经济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在20世纪因使用归纳方法而取得突出成就并因此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学者是库兹涅茨;(3)数量分析方法的使用和对这种方法本身的研究–首届诺贝尔经济奖授予了宏观计量经济学研究者,1980年再次以此为题颁奖,由此而论,2000年的授奖题目为微观计量经济学就不是那么偶然的了;(4)宏观经济研究的突出重要性–这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评奖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那20余年时间内至少有10位经济学者因宏观经济学研究或与宏观经济学有密切关系的研究而获奖。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30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反映了经济科学作为一门“硬的”社会科学地位的确立,而年复一年的评奖和授奖活动则动态地反映了经济学研究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和精细。
现代经济学是否可称之为一门硬科学在30多年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当时的诺贝尔基金会及评奖委员会中一些人士(包括若干自然科学家)就不同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象物理学那样的硬科学(这或许也是后来由瑞典中央银行出面资助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大部分地解决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说现代经济学就是一门硬科学,它的研究本质上与物理学没有什么区别–观察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某种外界变化作出何种反应并试图运用已知信息去预测可能出现的反应:在物理学那里,“事物”是物体,一块石头或磁铁;在经济学这里,“事物”是人,有理性的人,有分析能力并有自身利益的社会成员。现代经济学满足了所有可被称之为科学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特征:一个命题及其证明是可以被别人重复实验的,是可证伪的。而且,由于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由于别人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处于交互作用关系中的人的行为比一个孤立物体的行为具有更多的复杂多变性,经济分析提出了方法上的更高要求。
正象物理学已经从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发展到了现在所看到的包含多个博大精深专门领域的现代物理学一样,20世纪后30年的经济学也演变成了根深叶茂的庞大科学体系。现在已很少再有象萨缪尔逊或阿罗那样的一人就能在多个分支领域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经济学者,更不用说象卡尔马克思那样的学者–能对一切称之为科学的研究成果都持有亲自阅读的兴趣。这不仅是巨人的肩膀已经很高,要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一步就可能耗费大半生时间,而且也是因为已经有了众多的巨人,跨越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间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赫克曼和麦克法登从事的大部分研究是有关个人抉择行为的计量估算方法,例如城市居民购买住房、汽车和教育服务等,有时也涉及选民在大选中的投票等非经济行为。在他们之前,学者们已经发明了多种方法根据经验数据来估算决定因素(自变量)和被决定因素(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人们发明了虚变量来表示具有二分性质的自变量。象人种、性别、婚姻状况、信仰等都属于具有二分性质的变量,它们显然与具有连续变化性质的收入水平或支出水平等一类变量不同。后来,一些机智的学者进一步发明了具有二分性质的因变量,扩大了虚变量计量方法的应用范围。由于这些方法上的改进,使用这类方法并应用于经验数据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基于这类研究的结论对政策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但是,象赫克曼和麦克法登这样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学者后来发现了虚变量计量方法运用中往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信息丢失问题。
设想一项关于居民购买汽车的计量分析。样本显示了样本中所有住户的收入和支出数据,以及他们购买或未购买汽车的情况。根据这些资料并应有虚变量方法,学者们通常会估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收入水平的住户购买一定价格水平的汽车的概率,或者他们的汽车购买数量与其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这种分析,赫克曼和麦克法登指出,研究者们忽略掉样本数据本身的信息缺陷所带来的问题,这就是,样本只记录了已购买汽车者在汽车上的支出,而没有(通常也不可能)记录未购买汽车者准备在购买汽车上的支出(即他们对汽车的“保留价格”)。可是,按照这些研究的目的,研究者们都将自己的研究结论推广到未购买汽车者的行为,从而导致“以偏概全”问题的出现。针对样本本身的信息局限性,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发明了新的方法来改进计量程序,并使计量结果更可信。这可以说是他俩对微观计量经济学在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也许有人疑问,这种改进有多大意义呢?一本大学计量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比较了使用和不使用改进方法的计量结果,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估算系数的值,未涉及系数的符号(即原有的方法“根本上说”是正确的,新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改进估算结果),相关系数R2也没有因使用改进方法而升高。据此当然有理由说这种改进是局部性的。人们甚至也有理由说类似于这样的改进在当代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比比皆是。
很可能正是因为当代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这类局部性改进成果,诺贝尔经济学奖需要从中选择并加以奖励。从这个角度看,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上具有示范意义,它显示现代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硬科学,而且正在变为一门精细科学。
中国如何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利益制度框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利益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拓展过程亦是全球利益调整过程,这一利益调整是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奕中实现的。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博奕过程获得更大的利益,避免利益损失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利益制度框架,其主要功能:一是保证国内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争取获取更大的利益,二是保证国内利益主体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安全,避免利益损失。
(世经评论北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利益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拓展过程亦是全球利益调整过程,这一利益调整是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奕中实现的。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博奕过程获得更大的利益,避免利益损失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利益制度框架,其主要功能:一是保证国内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争取获取更大的利益,二是保证国内利益主体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安全,避免利益损失。
(一)课时紧张
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于2011年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根据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该门课被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课时为一个学期总计36学时,去掉假期、校运动会或中期考试等2~6学时,总可用学时仅为32学时左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修完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在同一学期修读,但尚未学习统计学。从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体系来看,这个课时量明显不足。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本科生培养方案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培养方案有所变更,各课程的课时量调整也要综合考虑专业性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学分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计量经济学课时量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对于许多高校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课程。一些学校在管理学类专业中尚未开设该课程,而开设了该课程的管理类专业也普遍存在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谭砚文、陈珊妮(2011)的统计表明,在8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大学中,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平均课时为5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仅为48学时。这个统计数据是基于经济学类专业的调查结果,而对于管理学类专业来讲,其课时量更少。以全国45所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专业为例,仅开设统计学的有32所,未开设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有2所(总课时分别为32、54学时),先后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有11所(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分别为30、32、32、36、48、48、48、48、51、36、72)。可见,对于管理学类的课程来讲,课时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最少的课时量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先修知识准备不足
计量经济学创始人R.弗里希曾指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因此,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掌握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经济统计学等先修知识。显然,经济学类本科生在经济学基础方面比管理学类本科生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对管理学类本科生不利,如有的学校未开设经济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有的学校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开设在同一学期而未先后开设。除了经济学基础的差异之外,一些高校对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要求要高于管理学类专业。因此,总的来看,管理学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要弱于经济学类本科生。综上,先修知识准备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是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在改善这些弱势条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经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在课后提出一些与数量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或学校举办的建模大赛的过程中,希望用上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也有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如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股票价格的上升,能否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等。2011年之前,青岛大学会计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几乎全部为规范研究。2011年之后,每年在240篇左右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10篇左右的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用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所学的知识。总体来看,计量经济学的开设已引起很多学生的兴趣,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运用了课上所学的知识。
(一)合理的目标定位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工具基础,在管理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三个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基础,但这对于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有些高校管理学类本科生在读期间并未事先修读统计学,这就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很多学生是初次听说计量经济学一词,对于该学科的性质、定位、掌握程度等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在看到教材中的数学推导和大量的统计结果时,直接将其定位为数学,并将该学科划入“超困难”级别,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较之经济学类本科生要差,再加上课时紧张等原因,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目标要求不应与经济学一样。同时,由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差异,管理学类本科生也不需要与经济学类本科生有着相同的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计量经济学定位为一门工具学科,而一个工具要发挥作用,就要有该工具能产生作用的对象,计量经济学也只有应用于相关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力量。正如古扎拉迪所指出的:“在应用计量经济学中,要利用理论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去研究经济学或者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对管理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其研究的更多是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王少平、司书耀(2012)提出的三个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更多地关注商业或管理学的某些领域,即观察和分析实际商业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商业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第三个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对于管理学类本科生来讲,有些难度,不适宜作为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应用导向式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技能,使学生的文理知识很好地整合起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科学生普遍缺乏这种逻辑能力,虽然学生会在大一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必修课程,但这些课程常与经济管理实际脱节,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数学课程后不清楚其应用价值,甚至认为不是专业课就不用好好学。计量经济学可以起到文理衔接的作用,使计量经济学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学类的学科体系,为该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扫清数理障碍。对管理学类本科生应采用“应用导向式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不去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理论的证明等“深层计算问题”,而是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当然,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鼓励其“知其所以然”。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结合具体学科,以管理学领域的问题为案例,以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展开讲解。比如,对于显著性这一概念,可以结合“A股历史上最刺激的迷案”重庆啤酒案例进行讲解。2011年12月,重庆啤酒的股价开始连续9个跌停,一个月内股票价格由每股80多元暴跌至20多元,市值蒸发高达270多亿元。这一切源自重庆啤酒披露的一则消息:“乙肝疫苗Ⅱ期在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无显著性差异———这相当于鸡汤熬熟了,居然只相当于白开水的营养价值。”2012年1月9日,重庆啤酒再次披露信息:Ⅱ期次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何为“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从案例中引入显著性这一概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结合本专业具体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了解了显著性这一概念后,学生会注意到信息披露对股价的影响,进而会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哪些因素是有显著影响的?如何收集这些因素的数据?是否可以判断股价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并据此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收益?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现实生活、经济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对该应用学科的直观认识。
(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等IT教学资源
在当今IT时代,知识的获取、传递和沟通等都可借助于IT实现。IT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导向的教学方式会忽略公式推导等“深层计算问题”,而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把学生从繁琐、复杂的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但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不踏实”“,对没有证明过的问题感觉内心惶恐”,也“不便于记忆和理解”。运用IT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弊端。比如,在讲授样本均值是总体均值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BLUE)这个概念时,教师仅需简单推导无偏这一概念,而对方差最小这一特征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再如,在推断统计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两大核心问题,而假设检验是难点,学生无法理解何时拒绝零假设以及为何拒绝零假设,容易在判断过程中因为显著性水平α的不同而在与实际概率值ρ的比较中产生混乱。恰当地制作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判断过程,就会给学生直观的认知,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总体均值m=50和总体均值m=10.5两个零假设为例。计量经济学教学重在对基础性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延伸,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等与学生展开交流,课程的相关视频,沟通课上难点,补充基础知识,推荐参考资料,解答疑难问题,举办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科的应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1-02
计量经济学是因为人们研究经济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同属于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必要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
首先要选择好教材。在理论教学上,根据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要注重选择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其次要能抓住教学主线,这条主线也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这条主线,于是很自然地就减少了其中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上的推导内容,重点说明推导结论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关系,比如: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内容重点讲解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如何检验,以及补救措施,避免了一部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其中繁杂的数学公式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出现。三是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开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体现其工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高水平的案例。我在课件中安排了一些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案例,比如:居民住房消费,物价问题等方面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案例提出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怎么估计参数、怎么进行模型检验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后,即提高了同学们认识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的热情,又更深刻的体会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基础实验有五个项目,综合实验一个项目。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自主性实验模式是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即在实验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软件的运用等方面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先提交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即可进行实验。从教学过程来看,自主性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开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部分则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控下由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验项目自愿选择实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模型及软件研究所选择的课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互相帮助以小组实验的方式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1.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实验教学计划,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研究课题)。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进行布置、指导和检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与课程性质,安排了实验教学进度,确定了学生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方式等。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即EViws软件的认识、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修正、异方差诊断与修正、自相关诊断与修正、综合实验等基本涵盖了教材教学内容。
2.划分好实验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他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如:学习教学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学习管理,同时负责及时与老师协调沟通在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各种疑问。小组制管理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选择实验内容。在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各个小组要确定好一个实验的课题,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选择研究课题: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拟选问题等。同时也提供各种选题供学生选用,鼓励学生选择“一次性课题”。所谓“一次性课题”是指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的一组数据,分别完成实验教学计划中的6个实验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4.做好示范、指导和实验成绩评定。在实验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例题示范。在例题示范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检验,以及如何选用补救方法等。在完成实验课题时,遇到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学会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以及评定实验成绩。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日常的实验过程的表现和提交的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定实验成绩。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成效是显著的,通过对2006~2010年统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模型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的比例达到78%。本人深深体会到:通过在理论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所产生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而且也能够保证绝大部分同学能学好计量经济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庞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千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2]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3]涂文佳.制作多媒体CAI课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
3.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