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宇宙的边疆范文

宇宙的边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宇宙的边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宇宙的边疆

第1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关键词】渝万城际铁路垫江站前广场 空间组成 总体布局 交通组织

1.项目概况

渝万铁路,又称渝万城际铁路、渝万客运专线,是中国重庆市市内连接渝北区和万州区的一条城际铁路,同时也是郑渝铁路的先期开工的一段,线路全长24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小时。渝万城际铁路垫江站是垫江的重要门户之一,它既是旅客来到垫江的站点,也是旅客临时停靠的港湾。渝万城际铁路垫江站前广场在城市中承担着交通枢纽功能、城市广场功能和城市节点功能。

2.规划设计依据

(1)《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6)《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7)《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8)国家及地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规定

3.设计思路

(1)站前广场的空间组成分析

站前广场的交通、多功能、生态和文化等要素都依附于站前广场这一特定城市空间的“虚体”之上,反映在站前广场的空间组织及空间形态上。

站房建筑对站前广场的空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广场的主要视觉边界,广场周边建筑对广场空间的围合、道路绿化、小品、地面铺装对广场空间的分隔组织都起很大作用。

现代综合性站前广场除了具有普通站前广场的基本空间之外,还要有城市景观空间、市民休闲空间等,各种空间也不再局限于同一平面内的依次展开,更多时候是相互交织、立体叠加。其空间组织更侧重于空间的多功能及与城市空间复合关系的处理。在功能、文化和交通日益复杂的今天,站前广场的空间就更需要精心设计组织,建立起和谐有序的、满足多功能需求的空间。

(2)站前广场空间形态的组织分析

旅客进站人流为聚集人流,持续时间长;出站人流为发散人流,持续时间短而流量大,相比而言更易造成对其他人流的严重干扰,易产生拥挤现象;中转旅客一般会有户外候车的需求,用被动式的休闲方式来消磨时间,如喜欢在僻静处闲坐,看报及观看广场上其他人的活动或欣赏景观。

小结:通过对站前广场空间的分析,并结合广场与广场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建筑内部流线与广场空间关系流线进行整合,避免车流与人流交叉、干扰,保证旅客和车辆迅速、安全通过。

4.总体布局

合理组织旅客和各种车辆在广场上安全、迅速地集散,为旅客创造一个办理手续、在车站临时停留、休憩和旅行消费活动的良好环境。整个规划区域划分为三个片区,中部为站前广场,以满足铁路客运站人流集散、转乘换乘、并提供当地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等需求;北部为滨水生态休闲区,东西部为交通枢纽中心。广场以解决其实际功能为主,采用架高广场的形式,底部功能为社会停车场。由东向西分为集散区域,为旅客抵达或出发的必经之地,是铁路站房、社会停车场及中心区域的连接纽带。中心区域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火车站站前广场在平面布局上注重空间功能划分,本方案将广场分为“动”、“静”两个部分,“核心区域”、“休闲区域”、“交通区域”等多个层次,并对地面形态进行设计。

5. 场地设计的相关建议

由于场地自然地貌起伏较大,本方案的平面及竖向设计都根据场地的这一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尽量达到土石方的平衡,减少场地高差,避免出现高边坡,深基坑,减少工程造价。场地的中间站前广场部分为填方区,站前广场分为两层,减小填方量,减少基础造价,并且与周边的交通链接更流畅。由于站前广场是填方,采用框架结构设计,此部分基础采用桩基础。站前广场平台上面考虑绿化覆土,结构板根据跨度大小考虑结构板厚度,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场地其余大部分为挖方区,平场后场地内无高边坡,道路和周边环境衔接自然,减少环境边坡处理的工程造价。站前广场两边车站建筑采用框架结构,由于地处挖方区,采用浅基础,节约基础造价。由于场地内挖方区比较多,有些道路处于填方区,所以为了达到土石方平衡,尽量道路周边也全部回填,减少路基边坡的处理造价。这样,既可以减小道路与周围环境边坡的高差,又有利于场地内的土石方平衡。

6.交通组织

把站前广场设计为具有城市门户美丽和充满个性的设施,在交通、空间、环境空间的配置上,力图协调交通空间和环境空间,确保空间的统一性、整体性,使公共空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设计中注意建筑与站前广场形态的协调性,以站前广场和周围建筑为对象,使该地区整体的人行道通畅化、网络化。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是广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效的交通组织使旅客达到“零距离换乘”使旅客直接进出火车站,是交通组织的关键之处。在广场的组织公交车入站。广场的负一层为停车场,旅客可以在此换乘车出行,使旅客真正体验到“零距离

7.招标范围内的干路B与牡丹大道的交叉通组织

由于牡丹大道是连接垫江高速收费站与垫江县城的快速路,因此道路沿线不得随便开口,必须保持其顺畅性。而本次招标范围内的干路B终点与现状的牡丹大道相交,干路B又是本次站前广场招标范围内的南北纵向主要交通连接线,也是站前广场对外连接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干路B与牡丹大道的交叉通组织需极为慎重。考虑到距干路B西侧300米已有一条现状的南北走向道路与牡丹大道相交,相交方式为平交,中央绿化带也在该处断开,且该条道路位置规划上为50米的宽的主干路,所以该平交口远期也肯定会保留。为了避免牡丹大道上的开口过于频繁,因此干路B与牡丹大道相交处只考虑右进右出,牡丹大道的中央绿化带不断开;牡丹大道车辆如要左转至干路B或者干路B车辆想左转进牡丹大道,可通过道路B西侧的现状道路(远期规划为主干路)实现。

8.道路设计与场地条件、地块开发的衔接性考虑

本次招标范围内地形高低起伏,存在数个山头、冲沟,且文毕水库也位于红线内,因次道路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尽量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提高本段道路的服务水平和使用质量。

通过现场实地踏勘以及我司在垫江的相关工程经验,本工程区域内基本无不良地质现象,考虑到道路周边地块即将开发建设,因此本次设计道路边坡均按临时边坡设计考虑,以节省工程建设成本,避免投资浪费;同时道路标高的控制除了满足道路本身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外,还需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的总成本以及建筑和景观的技术指标要求。

第2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关键词】环保;垃圾填埋;空气污染;垃圾分类;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大,其中在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城市垃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平均以8-10%的速率增长[1]。

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始建于1993年,由于一期建设在环保设施建设上存在先天不足,现已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为了解决垃圾填埋场引起的环保问题,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发放调查表和随机走访,以及资料搜集的方式对西安市江沟村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资料查阅与收集、室内试验等方法,研究垃圾填埋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及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垃圾填埋场实况调查

调查小组对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现场调查,该垃圾场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见图1),属山谷型填埋场,整个工程从1990年开始,按照国家建设部标准,采用天然防渗措施,在整个沟底铺垫了2米厚的黏土防渗层。一期工程于1993年动工建设,占地240亩,投资1600万元,容量828万立方米。二期工程时,填埋场采用2厘米厚双糙面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进行防渗。

据调查,西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作为西安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承担着全市700万人每天产生的3300吨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任务,平均每天接纳垃圾车400多辆。

2填埋场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为了调查垃圾填埋场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查找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方式,调查小组在江沟村垃圾填埋场周边肖家寨村、江村、沟泉村等几个村庄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制作了问卷调查表,联系各村干部并得到协助。

问卷调查表及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垃圾填埋场的日常运营给附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其中调查人群中有80.2%的人能明显闻到难闻气体,仅仅只有4.4%人没有觉察到,这主要是由于调查人群居住在不同地方,与垃圾填埋场距离不同导致的。

表1问卷调查表及统计结果

问题1、您的性别?

男60.7% 女39.3%

问题2、您认为处理厂选址合理吗?

合理17.2% 无所谓10.5% 不合理72.3%

问题3、处理厂是否有难闻气味?

有80.2% 没有4.4% 偶尔15.4%

问题4、气味什么时候比较明显?

早上22.1% 中午12.7% 晚上65.2%

问题5、气味什么季节比较明显?

夏季87.4% 冬季12.6%

问题6、处理厂是否有噪音?

有72.8% 偶尔25.7% 没有1.5%

问题7、是否还在饮用井水?

经常78.2% 从不5.9% 偶尔15.9%

问题8、饮水来源?

井水56.8% 自来水35.9% 纯净水5.5% 其它1.8%

问题9、农业用水来源?

井水 35.8% 河水 0% 水库60.1% 其它4.1%

问题10、处理厂对你们的生活有无影响?

有81.4% 不明显17.3% 无1.3%

问题11、对政府是否提过意见?

经常78.9% 偶尔21.1% 从不0%

(2)空气污染季节性明显,夏季明显高于冬季,夏季气温高化学作用强烈,

更是加剧了污染程度。

(3)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增加了污染危害程度,部分受访群众仍在饮用地下水,比例高达78.2%。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如处理不妥,会对周围的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4)群众要求改变现状的意愿比较高,有超过78.9%的人向不同管理部门提过意见。

3填埋场渗滤液对周边水质影响的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垃圾渗滤液对当地水质的影响,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部门的检测报告,对填埋场修建前后的水质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

3.1填埋场渗滤液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

首先对地下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研,收集了1992 年和 2006年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的检测结果(见表 2、表3)。

表中数据表明:

(1)各采样点大肠杆菌含量均超标,其中在沟泉村高出近 66 倍,可能和采样时间有关,夏天气温高、降水多、强度大,蚊蝇滋生,生物化学反应程度高。这说明修建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后周边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表2 1992年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mg/L)

监测点 水源 As Pb Hg Cd Cr6+ 氟化物 pH

沟泉村 井水 0.002 0.001 0.0005 0.001 0.012 0.28 7.5

肖家寨 泉水 0.002 √ ― √ 0.024 1.0 7.5

何家沟 泉水 ― 0.002 ― √ 0.014 0.38 7.7

唐家寨 井水 ― 0.001 √ √ 0.044 0.55 7.6

江村沟 井水 ― √ ― √ 0.012 0.33 7.3

地下水三级标准 ≤0.05 ≤0.05 ≤0.001 ≤0.01 ≤0.05 6.5~6.8

表32006年8月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质监测结果

采样点 As

(mg/L) Cr6+(mg/L) Cd

(mg/L) KmnO4(mg/L) 硝酸盐(mg/L) 氨氮(mg/L) 硫酸盐(mg/L) 氟化物(mg/L)

江村沟 ― 0.032 ― 0.4 2.56 0.151 10.7 0.53

肖家寨 ― 0.006 ― 0.7 20.3 0.055 104 0.46

唐家寨 ― 0.010 ― 1.1 0.49 0.371 35.2 2.17

沟泉村 ― 0.016 ― 0.6 2.54 0.066 6.41 0.38

水沟村 ― 0.050 ― 0.6 13.1 0.052 71.3 0.34

标准值 ≤0.05 ≤0.05 ≤0.01 ≤3.0 ≤20 ≤0.2 ≤250 ≤1.0

注:标准:GB《地下水三级标准》;√:达标;―:未检出。

(2)填埋场渗滤液直接影响采样点地下水污染程度,地下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的含量在唐家寨点为最高,其他 4 个采样点含量差异不大;Cr6+含量在水沟村达到最大值,江村沟次之,在其他 3 个采样点的含量随距离增加而增大;大肠杆菌含量在水沟村点为最小值,而其他 4 个采样点的含量随距离增加而增加;硝酸盐含量在肖家寨为最大值,水沟村次之,江村沟和沟泉村基本持平,唐家寨的硝酸盐含量最低;硫酸盐含量在肖家寨采样点最大,水沟村次之,唐家寨含量最低,其余 2 个采样点的含量基本持平。

4垃圾填埋场环保处理措施

4.1空气污染的防范措施

从对周边村庄居民的走访和调查,空气污染是当地民众反应较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垃圾填埋场在夏季飞扬物的污染比较严重,为了防止空气污染,要求严格实行单元式分层作业,按每30米为一个单元,以4~6米高度向前推进,垃圾倾倒满一个单元,推平压实后继续向前推进。垃圾每倾倒满一个单元,就将从附近取来的黄土覆盖其上,使其达到30厘米以上的厚度,再推平压实,做到了随倒随推,倾倒一个单元,覆盖一个单元,再用塑料布覆盖封闭,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缩短了垃圾进场后的暴露面积和时间。

4.2 垃圾分类及预处理

4.2.1垃圾分类

目前在我国,由于家庭中缺乏合适的垃圾分类桶,人们为了方便,一般会将各种垃圾装在一个垃圾袋中,然后直接扔进公共垃圾桶。另外,由于环保知识普及不够,大部分居民对家庭中产生的垃圾哪些可以回收、有毒与否并不清楚,往往混装就近、就便投入垃圾箱内。这样不仅造成各类垃圾的交叉污染,而且垃圾回收率低,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相违背。

课题组提出以家为单元,在垃圾产生的源头上的合理分类,让垃圾的分类落到实处。以方便、实用、美观为原则,提出了一种家用分类垃圾箱,其特点是: 外形美观,可根据家居的特点和要求,制成不同材质的外壳;功能分类,垃圾箱由不可回收、其它和有毒害垃圾三个部分构成;提示醒目,采用颜色不同的提示板粘贴在垃圾箱的内壁,以方便人们的认知和投放;方便实用,垃圾袋的颜色与垃圾分类目录相对应,利于垃圾处理人员区分。

4.2.2垃圾预处理

调查发现,厨余垃圾腐败变质是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厨余垃圾主要包括:果皮、蛋壳、菜叶,饭后的剩菜残羹等,据统计,家用食品垃圾占生活垃圾量的30%~40%,这些垃圾的含水量大,易腐烂,易发臭,易孳生蟑螂、蚊子,易传播细菌,经厌氧发酵、有机物分解后,严重污浊空气质量和水质,且这类垃圾与其他种类垃圾混合收集后,对垃圾的后续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减少家用食品垃圾的污染,变垃圾为有机肥料肥料,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课题组设计出一种新型家用食品垃圾处理装置,本装置运用了污水过滤网、刀片破碎、气流烘干器、紫外杀菌、活性炭除味等多重技术,可以做成集成厨房的一部分,专门用于处理每天产生的食品垃圾。

5.结论与建议

本调查项目通过现场调研、发放调查表、随机走访、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等方式,调研和分析了西安市江沟村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专家咨询、资料收集、室内试验等方法,研究垃圾填埋的环境保护措施。

(1)空气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最严重环境污染,多是生活垃圾腐败变质产生。

(2)生活垃圾发生腐败变质,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填埋场渗滤液对当地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

(3)未进行垃圾分类是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需要以家庭单元对垃圾进行分类,从源头上解决垃圾的分类,本小组开发了家用垃圾分类箱;

(4)厨余垃圾腐败变质是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需对厨余垃圾进行单独的无害化处理,本小组开发了厨余垃圾处理装置。

参考书目:

1. 黄志中,弓晓峰.山谷型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水量计算.江西化工, 2005,1:89

第3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常常涉及对论述类文本最核心内容的理解,为了设置答题障碍,出题者常常会在分项描述中布设迷雾。要正确解答此题,则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辨识选项并拨开答题迷雾。

慧眼认识“重要概念”

“重要概念”,通常是文本论述的主要对象;有时候是体现写作意图、立场观点、主题思想的概念;有时候则是文中反复提到、有特殊意义或者有修辞作用的概念。

慧眼定点迷雾分布处

每一个概念都包含内涵与外延,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对论述类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大致分成对概念特征的描述、对具有此特征的事物的列举和与其他概念关系的描绘。前者可视为概念的内涵,后两者可视为概念的外延。答题迷雾常常分布在这两者中。

比如《宇宙的边疆》中,把“恒星”理解成“恒星都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原文是“多数恒星有伴侣”,这就在特点描述上布设了迷雾。

《作为生物的社会》中,把“作为生物的社会”理解为“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这也是作为生物的社会”。原文主张的是“生物作为个体时的活动不具有社会性,只有作为集体活动时才构成作为生物的社会”。理解项在列举时布设了迷雾,扩大了概念范围。

《动物游戏之谜》中,把“动物游戏行为”理解为“动物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同特征的游戏行为”, 原文是“相似”而非“相同”,这就在概念关系上布设了迷雾。

慧眼拨开答题迷雾

要拨开笼罩在概念上的迷雾,就要学会分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对描述概念的选项与原文,看特点和范围是否一致,关系描述是否正确。

1. 揭开特点描述迷雾,剔除非内涵选项。

非内涵选项通常会披上变异修饰语的伪装,比如“未然”“已然”互换,“可能”“必然”混淆,“部分”“整体”颠倒,以偏概全等等。

比如《宇宙的边疆》中,把恒星理解成“多数恒星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有些恒星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对应的原文分别是“多数恒星主要是……”,“有些恒星可能被 ……”,前者把部分当整体,后者把可能当必然,均为内涵描述错误。

非包含选项有时甚至是因偷换概念而导致的不相干描述。

比如《宇宙的未来》把“暗物质”理解成“暗物质即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的物质,是存在恒星和气体的巨大的饼状聚合物。”原文两句中间有一句话:“暗物质的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后一句实际上是在解释“螺旋星系”,偷换了概念,描述错误。

2. 揭开范围描述迷雾,挑出非外延选项。

非概念外延的选项有时表现为与概念没有关系的陈述。

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把中国建筑的“文法”理解成“影壁、牌楼等等不同的建筑样式之所以都是中国的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选项陈述正确,但不属于对 “文法”的理解,而是在归纳不同的建筑样式都是中国的建筑的原因,外延描述错误。

非概念外延还可以表现为列举时扩大或缩小外延,如前文示例。

非概念外延还可以表现为弄错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从而导致外延理解错误。

比如《动物游戏之谜》中把动物“游戏行为”理解成“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因此,动物的游戏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根据原文可知,最后一句是强加因果,外延理解错误。

任他迷雾重重,我自慧眼识珠。找到解题钥匙,你定能慧眼拨开迷雾,识得概念真面目。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谈对偶(有删节)

孙昌武

“对偶”又称为“骈偶”“骈俪”。狭义的“对偶”指字与字对,词与词对;扩展开来,广义的“对偶”涵盖从短语到句子、段落的成双作对。这是古今各种文体普遍使用的、几乎是说话作文须臾不能离开的修辞方法。

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决定作文能够并经常、必须广用“对偶”:每个方块汉字基本是形、音、义合一的,容易做成对子;魏晋以来语言发展,双音词激增,出现大量新词语,而双音词又是在单音“字”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简单的如天上地下、阴盛阳衰、富贵贫贱、强大弱小等等,都成对子;虚词虽然无“义”,但各有语法上的功能,则是另一类的“义”。这些都提供了“对偶”的可能和必要。语言本是思维的外壳,而宇宙间的现象本来是“一分为二”、正反相对的,如天地、阴阳、动静、吉凶、忧喜、得失、明暗、好坏、难易、强弱、生死、贫富、毁誉、褒贬、否臧、灾祥,以至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等,对偶从而又是思维规律的体现。

文学创作是“美文”,“对偶”又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刘勰的《文心雕龙》写作在骈文流行的时代,其中《丽辞》篇讲辞藻修饰,主要就是讲“对偶”。其开宗明义就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接着举例指出,唐虞之世的经典中表现的“圣人之妙思”,就是“字字相衔”“字字相俪”的;接着说:“至于诗人(指《诗经》作者)偶章,大夫(屈原)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杨(杨雄)、马(司马相如)、张(张衡)、蔡(蔡邕),崇盛丽辞……丽句与深采并用,偶意共逸韵俱发……”这样,他先是讲宇宙事物的存在本来都是成双成对的,所以语言的“对偶”是反映客观存在的;接着他从“圣人之妙思”说到《诗》《骚》、杨、马等,则又指出文学的进展体现在“丽辞”即“对偶”的应用上,即“丽辞”乃是文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1. 下列对“对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偶”就是字、词、短语、句子到段落的成双作对,是古今各种文体普遍使用的、是说话作文须臾不能离开的修辞方法。

B.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比如汉字的特点,双音词的激增等都决定了作文能够并经常、必须广用“对偶”。

C.语言本是思维的外壳,宇宙间的现象本来是“一分为二”、正反相对的,对偶从而又是思维规律的体现。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宇宙事物的存在本来都是成双成对的,所以语言的“对偶”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同时,从文学的进展来看,“丽辞”又是文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2. 下列对划线句子中的词语“这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是指汉语言独特的语言结构决定作文能够并经常、必须广用“对偶”。

B. “这些”是说汉语言的每个方块字都是形、音、义合一的,容易做成对子。

第4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张开双臂扑向了河西走廊。

是冥冥之中有人在深情地呼唤?

或许本来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早已消逝,

大漠戈壁却成了不归之人的梦里故乡,

只要你闭上双眼虔诚地祈祷,

你的心中就一定溢满佛光的壮丽和辉煌。

深深地亲吻这神圣的高原吧,

这里的每一捧泥土里都渗透着

祖先的汗水鲜血和无际的希望。

――这就是千呼万唤的河西走廊。

我们民族共同的神秘边疆,

你是那么遥远,

却又如此贴近我的心房。

祁连山的雪水,

使戈壁和大漠的交汇处披上绿装。

顺着峡谷而下――

一川清流碧如蓝

两岸却是火焰山。

痛饮葡萄美酒醉卧沙场,

笑看征战的勇士几人能回故乡?

酒和血挥洒的边塞浪漫――

就是在西凉这个地方,

即使在每天降临的死亡面前,

先人们仍能铸就马踏飞燕的美丽畅想。

驼队承载了数千年的商业文明,

战马嘶鸣又为这种文明送葬。

唐朝那个非法出境的和尚玄奘,

是为了将佛的圣灵传向东方?

难道他万里之遥背回的经典,

是为了将中华文明的基因重新组装?

真理是痛苦的,

追求真理是尤其地痛苦呵。

实践真理是痛苦之中的痛苦呀!

难道人类文明的嬗进就是在苦难和鲜血中获得吗?

穿越沙漠和戈壁,

亦步亦趋地走向敦煌。

虔诚的朝拜者来自文明的另一端,

权力财富和阶级在这里没有了标识,

和释迦牟尼的目光交汇的那一刻,

共同拥有的是纯洁、诚意、善良和安详……

彼 岸

――深秋故乡行

从来没有架过桥的小河,

无止境地在孤寂的村庄流淌。

尤其是在深秋的夜里,

流淌声仿佛倾泻着无限的忧伤。

小村对岸,我不记得有过人烟,

却总是闪烁着飘忽不定的灯光。

就是这么一条浅溪,

童年的梦里倾注的是透明的琼浆。

秋水呜咽,蛙声阵阵……

鱼儿长了透明的翅膀。

晶莹剔透的宇宙是梦的流淌,

银河系里溢满了牛奶和月光。

银河彼岸

星如晶球光华灿烂。

银河此岸村民们卷曲着身子,

鼾声如雷,沉睡在窑洞的土炕上。

人类并没有听到银河彼岸的音乐,

也不知道流星其实是鱼儿在飞翔。

只有在静夜里狗儿的欢叫,

第5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摘自《雷锋日记》

亲爱的朋友,看过上述的一段《雷锋日记》,你会有什么感触呢?理想,顾名思义,就是幻想自己长大后能成为心目中认为伟大、高尚等职业的一种想象,简单的说自己认为长大后的目标,长大以后的职业、工作。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是否是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呢?是否是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呢?你的理想可能是一名诲人不倦的人民教师;可能是一名保家卫国,站守在祖国边疆的,还可能是一位维护社会治安而辛勤工作的人民警察,你要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坚决的告诉你:一名拥有白求恩精神、救死扶伤的医生。

白求恩大夫曾在战场上的手术台工作时,占长曾向他请求向后方转移,白求恩大夫却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请你劝告别的医护人员转移,而我是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的!”是呀!白求恩大夫在硝烟弥漫、弹片纷飞的战场连续69个小时给伤病员做手术,连眼睛也没有稍稍休息一下,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有人说,医生是与病魔做斗争的最前线的战士;是在死亡线上为病人挣扎的白衣天使;是救死扶伤、时刻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安琪儿。可见,医生是多么崇高、多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职业。

在日常生活中,我国现在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更是对医护人员的严峻考验,戴着厚厚的口罩,穿着沉甸甸的隔离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冒着对被感染病毒的危险在隔离区里忙来忙去,医护人员的困难可想而知,值得庆幸的是,在我果,积极拥现出一大批研究医学的而未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坚决要求到最艰难的地方……非典一线隔离区。我坚信,只有好的医生才会医治好一个健康的病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国的医护人员在精神上已经取得了战斗的根本胜利。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拥有白求恩精神、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了我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理想,工人、教师、警察、医生……每一个理想都那么美好,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执着。为了理想,每个人都努力不懈地去实现,把瑰丽的理想成为现实。

童年的我是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成熟,开始顾及到我的理想。我很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可是那些大科学家,大多数都住在出名的大城市,而我住在这个不太出名的城镇里,纵有雄心壮志,也很难实现。理想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遥远、神秘……

科学家,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像爱因斯坦、伽利略、牛顿那样的科学家,对科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我十分佩服他们,因此,我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生物,观察遥远的星球,到真空的宇宙探索……

我一天天地长大,学的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我了解了“唐太宗、刘备、康熙……”这些伟大的人物,这使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成功,是努力、坚持、天赋组成的,所以我又创出这样一条公式:实现理想=努力+坚持+天赋。一个人如果有了理想,有从小培训的天赋,努力不懈地去实现,失败了,继续坚持,那么理想才会实现。

我从书本上知道,有生命的星球必须有以下条件:1、有坚硬的外壳; 2、有生物生存的适当的温度 ;3、有适当的大气(大部分是氧气); 4、有足够的水; 5、这也必须是一颗行星,围绕着的中心天体必须是一颗稳定的中年恒星。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我曾经痴迷地想象:“火星上会不会有生物呢?有生物的星球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是……”我很想揭开这个迷,因此,我很想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去发现人类的另外一个家园,去解答宇宙的不解之迷。

我当然知道做一个天文科学家并不容易,要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象性,还要有一种不怕困难、失败的精神。 “一个小孩想当天文科学家,未免太天真了吧!”不错,听起来的确很天真,但我深信,“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花了不少努力。我购买了《神奇的地球》、《宇宙的奥秘》、《宇宙之迷》……每一本书我都把它读熟透,吸取里面所有的知识。有一次,我从中午开始读书,觉得读了不久,爸爸就叫我下去吃饭了。我十分奇怪,望望屋外面,原来已经是黄昏了。我每天就是这样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使我的理想与现实不断缩短距离。

我不断在生活中吸取经验、知识。在学习上,我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在表演时,我积极当一个小主持;在辩论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理论……等到长大的时候,我将运用这些知识,争取做一个科学家。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但只要你肯学,再多的知识你也能学到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就像一条鱼,在广阔的前途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选择哪一条前途,是由我自己选择的。但在这个前途海洋,不能全无风波,但我充满信心,我有信心冲破各个难关,去追求我的理想,实现我的理想,为祖国争光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身着白大褂,再病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去希望以及战胜病痛的信心,履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与疾病相抗衡。在我心目中,他们的职业是伟大而崇高的。

他们无私、无畏、奉献的精神,令我向往!

第6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关键词】道法自然;无为;生态美学;神;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036—05

从哲学诠释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存在物具有普遍的偶缘性,而“偶缘性指的是,意义是由得以被意指的境遇从内容上继续规定的,所以它比没有这种境遇要包含更多的东西”,“在这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所指出的这种偶缘性乃是作品本身要求的一部分,并且不是由作品的解释者硬加给作品的”。所以,老子“道法自然”的当代美学诠释是“道法自然”思想本身就内置的,不具有随意性,是围绕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理论和反思是基于人的具体的生存境域的筹划与建构,这种筹划与建构是要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的,故这种筹划与建构理论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理解“道法自然”不在于把握老子的原意或重建其思想,而在于如何在理解中实现过去真理与现时态生命的思维性的沟通,并进行筹划与建构。

先秦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论道,着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道”是老子关注宇宙的基本出发点。在老子那里,道是永恒的,同时也是超越时空的。就其探讨的内容而言,道包容着老子甚至是道家对宇宙自然的根本看法,它所寻求的是宇宙万物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确认万物的本体和万物的始基。老子由天道渗入到本体论,首先提出道为万物之宗的思想,并据此而展开其道论。他认为,道不仅是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天地人都是由道产生,并按照道而运动。而道的本性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在此,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诠释学的“前理解”理论来看,这种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对现实的自我体认。通过对宇宙本原真理的苦苦求索与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老子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论。

“自然”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代在哲学和文学意义上的自然观是较发达的。“那么,何谓自然呢?‘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指一种没有人为因素的天然状态。它合乎规律,是各种自然力相互作用,或相反,互相牵制,求得均衡;或相成,形成一种合力。而这种完美的状态在老子看来只有在自然界才有最佳的体现,所以这种自然而然就是一种神秘而富于创造性的自然力。所以,我们并不能说,“道法自然”这个命题就与自然界无关。可见,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然”这个概念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是指大自然本身存在和变动的本然状态,它既可以是外在世界中的整个自然界,也可以是这个外在世界中的某些自然物,这是作为“事实”存在的本然状态;其次是指由前者导出的一切出于物之自性、自然而然的境界或状态。老子的“自然”概念,这两层基本含义都有,但以后者为主。因而在老子看来,所谓“自然”首先是与“人为”相对的,自然在本质上是非人为的,亦即老子所说的“无为”的。这样,“自然”和“无为”实是同义语。老子也是从大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启示中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这是在间接表达他崇拜自然力、崇拜大自然的思想。“法”是取法、效法,以自然为师法对象的含义。以自然为师法对象贯穿于“道法自然”之中,其基本原则是以变化的观点来对待道的生成形态。即在人、地、天、道与自然五个递进的层面中,它们是以一种终始循环的方式“辗转相法”的。

而这种思想是通过“观”来构造的,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一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第十六章》)“观”作为老子考察道、天、地、人的独特方式,对其理论的建构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观是“倾向于从整体上观察和俯瞰事物,力图观察和俯瞰事物的整体,观察和俯瞰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这是一种整体的或者综合的观察”,“这是一种动态的和过程中的观察”,“这是一种与位置有关的或者有机的观察”,老子的“观”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观察”。他将道、天、地、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把道、天、地、人置于一种有意义的系统中从不同的视角去考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第二十五章》)。在道、天、地、人的进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老子强调“观”“自然”的作用,在道、天、地、人这个宇宙的动态系统中体味四者的互动交融,并进而彰显“自然而然”的神圣。

但尤其要注意到,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虽然从天道切入,却充分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虽然是立体式的“观”,但尤为突出“人”这一极。而在对人与社会的观察中,老子的“观”又是一种建立在前理解基础上的“观”。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视界对世界的通视,也即它是被现实的一种存在状态所规定的。老子通过对社会和人类自身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观察认识到,物质的欲望、名利的追求乃至纷扰的世事——即“有为”——都是干扰人的思维、淹没人的智慧、促成人性泯灭、加速事物走向消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体——“道”的障碍。人如果能排除这些障碍,真正体味大道并以道为准则,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自然而然的境界。

由上分析,建立在一种递进关系和逻辑上的归纳关系的基础上的“观”,很明显是一种综合的创造。“什么是‘综合创造’呢?简言之,综合就是体会及体验不同的事物与观点以达到一种整体思考并表现一个整体的秩序,创造就是有意识地提出和表现整合不同事物的了解及不同观点的思维和认识。”老子在这里“综合”的是对道、天、地、人的体验,“创造”的是“道法自然”这样一种思维与认识。这样的“综合创造”是有其深厚的客观经验与主观体验为基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融合客观经验与主观体验的一种观照”。由此可见,“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就体现了道、天、地、人四方的动态和有机的系统,并以道为终极性及根源性的基础来融合主体性与客体性,同时彰显了主客体互动相生的力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就是说,道是最高的本体,人、地、天都要效法道。但由于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所以人、地、天效法“道”最终又等于是效法“自然”。“自然而然”是宇宙的本质,自然才能臻至理想的境界,具有最大的完美性。可以说,“道法自然”是老子美学所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了,最自然的即是最美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要合乎自然之道。

老子“道法自然”的命题着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本体论和宇宙论意味较浓。他认为,“道”不仅是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而然的规律。那么,要如何达到自然而然的审美境界呢?老子接着又提出了“无为”的观念,“无为”应是“道法自然”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无为”是老子哲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何谓“无为”呢?对于“无为”的含义需要准确地加以把握,不能仅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不要任何作为,排斥任何人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的确切含义,是指顺应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妄为。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规律,辅助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为”,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这意味着万物在自然状态不言而喻地运作着。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道法自然”强调给予万物自由生长的空间,让其生生不息。但如果万物的存在被遮蔽了,那么万物没有自由,也不是由万物自主决定伸展的方向与范围。所以“道法自然”更强调万物自由显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第十六章》)世界的有为与整体性在于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着,在虚静与自然而然中万物和而不同,生机涌动,彰显生成力的神妙。自然就是“无为”的同义语: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就是“自然”。总之,我们要消解“无为”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之间的矛盾,使“无为”不再是一种纯粹否定的表达形式,而是一种对那些不为人注意却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的肯定。

“自然而然”与“无为”其本质就是西方生态哲学家埃里克。詹奇所主张的“自组织进化观”:自然进化的动力在于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进化的普遍的动力学原理,自组织存在于所有层次的耗散结构之中。无为而无不为表明自然在进化中也是有意识的,它使得自然的进化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与埃里克·詹奇所主张的“自组织动力学”有相同的底蕴。老子对自然进化过程的自组织动力学的深刻体验表明:“生态的运动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这种力量,我们可以叫作‘生态力’;生态的调节似有一种意志在支配着,这种意志不是人的意志,也不是神的意志,它看似盲目实际却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存在,我们可以将它叫作‘生态意志’,正是这种生态意志与生态力造就了自然的审美潜能。”其实,自然而然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一种生态力和生态意志的表现。生态意志与生态力造就的审美潜能也正好表明了“道法自然”对于美学和生态美学的意义与作用。生态意志与生态力的理论也为人的自然化提供了理论提前。“人的自然化”突出的是: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对作为自然生物躯体的自身陶冶、提升,对自然“隐秩序”的同构呼应;它是以自然的人化为基础,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的。而且老子的人的自然化(道法自然)思想也本质地内涵了自然人化的前提,虽是无为而治。但毕竟这无为的治也是一种治,也是一种人化的体现,只不过在当代视野中,自然人化虽然重要,在当代更本质和更重要的却是人的自然化。从人与自然的更为本源的关系上说,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人也在经历着不断“自然化”,并从人与自然的广泛的情感联系中寻找更深层次的精神家园。人的自然化是指人挣脱理性的约束与制约,回到生命的本然与本真状态,这也成为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重要主题。道法自然也是自然和自然之美的重新发现,是在人化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的回归与亲近,是在自然人化基础上重新发现和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与合一。从哲学含义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恰好是一组对应的范畴,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

生态美强调的正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重新回到自然,依赖自然,亲近自然。“生态美说的不是自然本身外在形态的美,也不是自然其内在精神对人的审美价值,而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人类在内作为生态系统其生态平衡功能所显示的审美意义。”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为生态哲学。生态哲学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思考自然和人的价值,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第一,强调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有机性;第二,强调整体上的动态平衡;第三,强调在白组织进化中把握自然的价值。在自组织进化中把握自然的价值,较之前两者又显得尤其重要,其中鲜明地体现了万物自由生长的观念。所以,生态美学寻求人在心灵与对象的融合中,获得对于对象世界更深远、更广泛的生态体验,从而为人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种体验是人把自己内置在生态系统中,也是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的欢欣与快乐。

生态美学所主张的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性,并不是理性主义所说的那种抽象本质的同一性,也不是那种非本源的、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结构整体性。生态美学是一种向本源性回归的美学,这种本源性回归使美学的基础从天人二分、主客对立回到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本源性上来。“生态美的体验内在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人通过与生态过程亲密融合而体验到的,它不能与培育它的母体严格地区分开来。河流、雨林、旷野、冰川和所有生命种群,都是作为体验者的我的一部分。我与生物圈的整个生命相连,我与所有的生命浩然同流,我沉浸于自然之中并充实着振奋的生命力,欣然享受生命创造之美的无穷喜乐。”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两分对立,回归于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成的整体和谐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区别与差异已经消泯,而是说比区别与差异更为本源的是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一体化关系。生态美学将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生态审美境界那种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的自由快乐。

“道法自然”作为老子道学的重要命题,虽然没有从正面对天的意志性和至上性发起攻击,但他以道阐释宇宙的原则从根本上反驳着有神论,批判了有意志论和有目的论。从老子对“道法自然”的命题中不难发现,他对有意志论的破除,是通过自然万物的自然而然性探索宇宙的本原来进行的。面对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面对自然而然的神圣而伟大的生成力,老子以道探索自然法则,深刻地体会到道的玄妙和自然生成力的神奇。从而,老子产生了“道不可言”的疑问,这种疑问的提出是因为道的玄秘。这种道的玄秘性是由于自然而然的自然生成力所造成的,老子一方面破除了宗教性的天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又在自然哲学时代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自然神学。“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第十四章》)“玄之又玄,从妙之门。”(《老子·第一章》)这就充分肯定了自然生成力的伟大与神圣。而且,老子将这种生成力定义为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此处的“谷”为空,“谷神”即为空虚之道。“道的精微性、无限性、变化性、生成性都体现出它的空灵性。正是因为空,它才灵。”由此可见,空虚才具有最大的神秘空灵性、生成可能性与自然创化力。所以老子以“谷神”来表达神秘的自然而然的生成力,这其中包含承认自然价值的内蕴。老子的确是有着将道神秘化的倾向,不过,他对道的神秘又是以接近道的真义为出发点的,以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为前提的。这能为当代的自然返魅运动提供理论支持,进而建构生态哲学与美学。

返魅是针对祛魅而言的。这里的“魅”可以理解为魅力与神性,而且这两种内涵是互释的。所谓祛魅,就是指在工业文明中科技理性消除自然的魅力与神性的一个过程。而返魅是一种螺旋式的回归,一方面充分肯定科技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承认自然的伟大神秘。它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一种文化与文明的实践。所以返魅的具体内涵主要应该是对自然的欣赏和敬畏。对自然的欣赏,就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不是首先把自然作为改造、征服的对象,而是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去发现、了解和欣赏自然的多层次、多方面、多种形式的美。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还需对自然保持敬畏之情。人对自然的敬畏是在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基调,对自然的敬畏感源于原始社会中自然力量的巨大与神秘对人造成的威压与恐惧感。当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仅仅是原始的宗教性的泛神论思想的结果,在当代视野中,它更包含着道德上的意义。只有把自然与自然生成力当作一个伟大的对象,一个值得尊敬、崇拜的对象,人才可能对之产生敬畏之情。…而这与生态美学有相通之处。生态美学坚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不是世界的中心和万物存在的目的,而仅仅是世界的成员之一,人不仅要关心人,还要关心自然界,关心所有生命,关心生态整体。“善”不仅意味着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人,更意味着对生态体系的敬畏,而对生态体系的敬畏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对自然而然的自然生成力的敬畏。

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自然的部分“复魅”,就是要恢复自然的神圣性和部分的神秘性,以及潜在的审美性。生态美学的意义在于,它重新唤起人对生命的信仰与热爱,以全新的生命观面对人自身、世界生命运动的神圣。生态美学在生态哲学及生态伦理学的影响下,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似乎重又返回了“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这种“万物有灵论”,是在现代生态运动的感召下出现的,使它呈现出道德和审美的光辉。海德格尔晚年所提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成为生态美学的重要来源与内涵,这是一种对理性必然性和功利性的超越,对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之自由性、游戏性审美关系的重建,更是一种由遮蔽到显现的审美过程。海德格尔把这种状态描述为婚礼式的节日的庆典:“婚礼乃是大地与天空、人类和诸神的亲密性之整体边疆,乃是那种无限关系的节日和庆典。”海德格尔认为既不是人类中心也不是生物中心,而是天空与大地结成亲密的整体,只有这样的整体才能突显自然的生成力。而大地与天空、人类与诸神、人与自然的亲密结合就犹如盛大的婚礼将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美好前途的节日与庆典。那么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只有解蔽与显现才能呈示自然神秘的生成力,所以他认为:“美乃是以希腊方式被经验的真理,就是对从自身而来的在场者的解蔽,即对(自然、涌现),对希腊人于其中并且由之得以生活的那种自然的解蔽。”即将由科技理性所导致的杂芜的现实与错误的观念加以“悬置”,从而显现自然的生成力,彰呈自然的内在价值。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中,自然自成目的,价值自足,即使处于“主体一客体”关系中呈现出其工具价值,它不消解自己的内在价值;即使人类不思考评价甚或不置于人的视域中,它依然具备自足的价值。

第7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有句名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教育教学必须走创新之路。否则我们可能很快就被时间风干成历史的标签,最终只能“out”出局。

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到底该如何提升自己,与时俱进呢?

笔者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创新之魂。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动地驾驭综合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合理地引导课堂教学的方向。

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并在深圳柴火空间为创客运动添柴加火。在教育领域内,由一线教师推动的创新教育已然得到了教育政策层面的呼应。所以,我们提升自己综合性创新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未来的课程体系体征。

未来的课程将更趋于综合化。我们老师需要纵向整合学科目标,横向打通学科边界。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跨学科学习。拿语文老师来说吧,我们除了弄精我们的专业知识外,心理学、逻辑学、音乐、绘画等等,我们也应该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理解能力之时,老师同样需要培养,并提升自己的这些能力。比如学习《宇宙的边疆》一课时,地理知识、天文知识、物理知识等如果同时具备,那我们可能会更清楚地与卡尔・萨根交流,学生如果知识兼容,那么他们的探究欲望、探究能力恐怕会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又比如面对一道作文题,我们可能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的情商,还需要培养其财商等。跨学科学习就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学而有所用,学而有多用。

其次,一线教师应该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扬“工匠精神”。

我们所有教师应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要像工匠一样对待工作,视工作如生命:认真、负责、用心、追求品质。我们要像工匠一样注重细节,持续专注地工作,保持不倦的工作热情,我们要象工匠面对自己的作品一样对待自己的课程和学生,内心充满喜欢,对他们进行精雕细刻,用执著将自己塑造成为教学的多面手,塑造成理念新、知识结构新、信息素养强、教师素养高的学习型教师,塑造成能反思、善科研的研究性教师,塑造成善交流、易团结、好配合的合作型教师,塑造成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意志品质坚强、性格灵动的创新型教师。

再次,一线教师应该拥有健康之根、中国之情。

我们一线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一颗笃定、富足的心灵。我们不要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诠释我们的事业,我们要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情怀,让师生彼此的智慧启迪对方,让师生彼此的执着勉励你我。身心健康的老师不愁带不出意志坚定、志存高远的学生。师生都有健康之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会到处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

另外,我们还得有一腔赤诚的中国情。换句话说,我们从事教育事业,尤其是今天的创新教育事业,必须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我们要笃定自己的信仰,这样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在面对传统与创新相融的时候才不会犹疑,师生爱国,团结创新,那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

最后,每个教师都得铸造一颗永不停歇的创新之魂。

今天,云时代的知识存储、输出,早已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因此,我们时刻都要有创新意识,你这一秒钟不学习,下一秒可能就out了,教师这个行业尤为明显,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有着旺盛求知欲的学生,他们每天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激活自身的每一个具有求知欲、探索欲的细胞,全面扫描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第8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关键词:文化;德;得;道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31-02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关于汉字演变、汉字起源的研究,古往今来学者们得出了许多成果,如余延的《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播》[1] 顾颖莹的《基于汉字构形的汉字意象可视化研究》[2]等等,但是把行道类的字归纳到一起分析的研究却近乎空白。行道类汉字皆具浓厚的道德文化意蕴,本文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们今日使用或少用的行道类汉字是怎样演变的:

一、天德本性

“德”字在传统文化中是分量较重的汉字之一,多处被提及过,因所用地方不同而含多重不同意义,老子的《道德经》中法天德,德为体,道为用,“德”作为一个很高的道德层次而被认识。从表意的汉字“德”中我们可探究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意蕴和历史渊源: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德”字为形声字:“德,升也,从彳声。”形符“彳”,用来表示人的行为;声符“ ”以表音。“德”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最基本的写法是,“德”字的左边是“彳”形符号,《说文解字》解释为: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其本义是慢步行走。“彳”是汉字部首之一,俗称为双人旁。从“彳”旁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由“行”字演化而来。声符“ ”不仅是表音,从其结构分析,又蕴藏有义。“德”的右边为“目”,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有目光直射之意,更多学者把那条竖线和“目”字合起来解释为“直”的意思。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遵循本性、品行端正即是“德”。演化到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多了“心”字变成,指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为“德”。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字形为。所以从 “德”字的结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它不仅仅表示看得见的行为正直,而且表音的符号中也潜藏着内在的心之正直。仔细分析“德”字,我们可以说它是由三个部件合起来会意的:“彳”加“直”,等于说一个人于外应具有正直的行为;“心”加“直”,等于说一个人于内应具有正直的思想。“德”字所表达的正是正直的行为所体现的客观方面的规模,即后人所谓的“礼”和正直的思想所体现的主观方面的修身养性。这正是道德所必须具备的两大要素。[3]有文字学家认为“”即“德”字,如孙治让在《契文举例》中说:“字左从彳,又从直,当即德之省文。”周代钟鼎文写为“”,增加“心”符,体现了周代人认为道德不仅应具有外在行为的正直,更应实现向内心的回归,有意识的修身养性,砥砺磨练,使之内外合一,底蕴更深。

“德”字演变还体现出人由敬天到疑天然后重新理解天的过程,“目”上的直线可以理解为“中”,“中”字的文化就是人对天的一种敬仰。后周人对殷人虔诚敬天,天却不能保其江山的历史进行思索,开始质疑天意,深切感天命之无常;发现百姓才是巩固政权之要,感叹“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进而形成人不必从神的道德定位。于是,在社会意识的转变过程中,以神为本就自热而然转向了人本思想,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德不失民”的敬德保民德治思想。周礼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为中国成功地建立了文明社会的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范式,春秋战国更是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同时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流派的道德伦理思想的博大精深、完备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其中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魂,也是“以德治国”思想的渊源活水。[4]“德”亦通“得”,甲骨文中的“得”字为,《说文》二下彳部释:“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在行走的路上,手持贝,而商代人对贝极为珍重和崇拜,把它作为神圣的灵物即“德”的象征物、代表物。[5] 在上古时代德的概念不是指人的修养体现,而是一种与血缘神秘不可分的力量,与性的意义相近,如《史记・乐书》记载“德者,性之端也。”德为灵力,可能决定个人生存能力强弱、国家统治权力兴废。

二、自然规律

在道德层次中,规律、约束是第二个层次。如“道”字:“道”字在现已出土的甲骨文中不曾见过,而今人们见到的最早的“道”字是在两周金文的“貉子卣”的铭文中。其字形为“”或“”。前一“道”字其外部两边均从“行、”,指道路,中间为“首”字,代指人。“行”、“首”合起来的意思是:人行于路上。金文大篆的后一“道”字增加了“止”字,更突出了行走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部》认为:“道,所行道也。从走,从首。”这就是说,“道”的本义是“人行走的道路”,名词,会意字。还有“乍行乍止”解,提醒我们在人生路上不要只顾埋头奔走,要休息,也要停下回望自己走得对不对,有无偏离。人行于道上,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路径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同样办事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因此,“道”引申指“道理”、“学说”等意思。因“道、途”词义发展,义项承载过多,退出了表“供行走的道路”义常用角色,由“路”取代。金文中的“道”有许多解释,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云:道字中的“”当为“首”字,学者们认为它是人或兽类的头部形象。“行”中有“头”,说明金文的“道”这个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对此,文达三指出:常识告诉我们,女人和雌兽的生殖道即阴道是胎儿娩出时所必经的唯一通道,而胎儿的正常出生一定是一个以其头部为先导的、有一定方向的运行过程。道字最初展现的不是人行走的道路,而是一幅颇生动逼真的胎儿娩出图。由此进一步推测,“道”字的原初意义有两项:一为“女人和雌兽的生殖道”,即阴道,此为名词。一为“导引”,此为动词。[6]另外道字从字形上看,是四通八达、井然有序的,如《周礼》中王城的道路、参之以远古村落中的道路,远古文化中神庙或神坛的建筑结构之路――无论是城、村、庙、还是坛,其路是对天路的一种摹拟,带有天威的路。路是这样一种东西,让人沿之而行,顺着路就通达,不依路就困难,是一种法则和规律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国的整体直观思维:“道”是规律本身,是通向规律之道,是规律的具体运行。在这三层含义的合一上,“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理。理重在说得出,讲得清,看得见的规则、条理、逻辑。道不离人,人行道上。人在道之中,这个由 “首”来代表的形象,最初是神,后来演化为人:王与士。[7]这个“首”无论是最初的扮神之巫,还是后来的敬神之王和体道之士,都在强调主体对体会天道和实践天道的积极作用。帝王们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道与德紧密关联,表示美德、善事、有德行者如《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人生须走“正道”法自然,正道就是自然的运行、原理、原则,违背自然之道,人类受灾受难。如,四季是自然之道,若错乱,万物无法生存;再如,星球的运行轨迹,若偏离轨道而行,宇宙难以和谐共存。人亦要遵循父子君臣之道、夫妇之道等等,否则则父子冲突、兄弟相残、君臣无义,饱受违逆自然之道的伤痛与折磨。

再如“律”、“役”等字都是从彳部,与行走有关而蕴含了道德文化。如“律”字甲骨文为,杨树达认为“律从聿声,实兼收聿字之义”,甲骨文的律左边是手持笔,他理解为“手握笔以刻画甲骨器物,行区分之义,进而有了接线、标准、行列之义”,形成一种规范、准绳。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出现律法律文等。役字在《说文》中字形为,会意字,象人守在路边持殳击人,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衍生出职责、职分的意思,如陆游《晓赋》中“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坚守岗位、服劳力之事、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是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等可以探索运用的道德层面为第三层。如“行”,行是会意字。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道路。“行”的小篆为,非常形象的指示道路的形状,即十字路口,演化出的双人旁“彳”。有表抽象道路意,如《丰》九四《象传》:“遇其夷主,吉行也。”“ 吉行”即“吉之道”。又《小过・象》:“君子以行过乎恭, 丧过乎哀, 用过乎俭。”“行过乎恭”之“行”系德行义, 意指君子应重德行, 唯不应过于恭敬。出土文献中的简帛《五行》篇有探讨德之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现实出德与行的关系。再如“术”, 形声。从行,术声,本义是城邑中的道路。术,甲骨文即是(又,抓)+(八,分,剥离),造字本义:从植物茎上剥下青。术”合并了“”之后,“术”不读它原有读音 zhú ,而转读被合并字“”的读音 shù, 的小篆为,《说文》解释为“术,邑中道也。”《广雅》释“术,道也”,后引申为方法、技艺、计谋、法律等等。比如算术,就是研究数的性质及其运算,就是遵守一定的方法技巧。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汉字并非初创便很完美,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我们从中,学习文字与文化的关联,分析行道类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索古人造字智慧和深厚的文化蕴涵。

参考文献:

[1]余延的.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播[J].汉字文化,1998.

[2]顾颖莹的.基于汉字构形的汉字意象可视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5] 李振华.“德”字与德文化渊源[J].江汉大学报.2002.

[4]文达三.老子新探[M].岳麓书社,1995.

[6]程德祺.殷代奴隶制与商品经济.[J].殷都学刊,1989.

[7]张法.中国文化的字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

第9篇:宇宙的边疆范文

一份教案的设计跟语文老师能否上好这堂语文课紧密相连。我们经常会有些老师不写教案就开始上课,理由是没有时间备课。这样一来,课堂效果肯定会很不如意。因此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堂课的教案设计对上好这节语文课至关重要,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成为你这节课的亮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导入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从网上下载一段《念奴娇•赤壁怀古》配有音乐和画面的视频。一上课,我就开始结合视频上的画面,激情地朗诵,学生很快被视频中的赤壁大浪吸引,老师豪迈激昂的腔调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豪放性格。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有欲望地学习语文

有句话叫读好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第一条学习方法。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学生从内心就排斥学习语文,那他怎么会主动走进语文的世界呢?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和文言文,学生更是淡然,甚至还有些学生想在上课时希望老师不讲这些课文,直接略过去。所以教师只能在讲台上无奈地把这些课文讲完,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失去学习语文的欲望,怎么能体会到庄子大鹏的逍遥,怎么能感悟到“曲径通幽”的通灵之妙,怎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人心酸?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集到与文章相关的音乐、新闻材料、视频等。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优美氛围中从内心产生一种“渴望”的感性,自己潜意识地想去学习。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想去学,喜欢去学,而非赶鸭子上架,逼着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每位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欲望地去学,教师才能有激情地去教。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索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特别是语文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块。它们都是一种创造性体验。因此千万别把语文当标本图解,生搬硬套以及模式化。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品读语文,语文是个性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感悟语文,语文是有灵性的。因此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思索和感悟。

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感悟,同时感悟也是语文阅读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有诗意地感悟,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的高尚灵魂。典型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定风波》。在上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诗意地感悟到一个漂泊浪子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深深的乡愁,感悟到苏轼对待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这不仅容易让学生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甚至震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课文中也有许多优美的自然美景需要学生去感悟和欣赏,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读出那一份甜美的遐想。如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前上网下载好秋景图片:蓝水晶一样的长空,人字形的雁阵,静静的湖泊,沉静的秋山,堆满枯叶的小径,透过白桦林的斜阳,还有金灿灿的,红艳艳的高粱,缀满果实的柿子树,红色的枫树林……在导入的第一个环节就可以播放这些醉人的美景,唤起学生们对秋天的情怀。还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更灵活。他们在上作文课时从网上下载一段关人乔丹打球的场面来播放,播完这段视频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的过程配上解说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因为写作文而去挤牙膏了。

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拓宽视野,也让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