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1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3] 何鹏,王慧.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2013,(20).

第2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山地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各地新农村建设迅速开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国家重大经济和政治任务是在推进大跨度城镇建设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以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峻落后,农村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况。新农村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因此,探讨不同村庄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方案,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据统计,中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我国有占全国人口总数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山地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不在少数。因此,山地新农村建设更应结合实际情况,具备针对性、合理性。

山地农村的特性解析

建设用地分散,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可集中建设用地少

山地农村村域面积广,地形复杂,多数农宅依山而建,按方便耕作、放牧而建,山间小户、独户较多。村庄整体建设用地分散,村域面积虽然广阔,但可集中建设用地相对匮乏,致使每个村民小组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村位于甘沟乡西部,距离乡政府13公里,村域面积约为99033平方公里。村下辖6个生产队,全村现有283户,总人口1183人。现状村民除队居住相对集中外,其它生产队均呈散点状分布在村域内。村民住宅依据牧草地的划分,零星分布在牧草场中,宅基地大小不一,建设用地极度分散,浪费严重。

山地农村地形高差较大,坡坎较多。如何适当整合集中建设用地,实现土地集约化,是村庄建设尤为重要的任务。

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辐射范围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采用的标准偏低。而山地村庄受自然地形的客观条件影响,造成道路交通、给排水、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加大,致使农村社会建设与各项发展相对滞后,个别村民组甚至仍然无法正常用水用电。

散布的村民住宅降低了各项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不仅不便于生产队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不便于政府和村委员会的管理。

村6个生产队中,队各项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比较完善,而小渠子沟队、沙洲脖子队、沙洲扬水站队仅接通了部分基础设施,解放沟队与杰特科尔长队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甚至至今未通公路。村域内基础设施整体占线较长,公共服务设施辐射范围不足,投资成本较大。

产业发展具有特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困难

山地农村产业相对平原农村更具特色,除种植、养殖以及畜牧业外,还可以借助自然景观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

山地农村具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也存在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劣势。产业发展是村庄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山地农村对产业发展统一规划认识的不足,使村庄整体布局分布零散,造成建设用地极大的浪费,增加了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困难度。

 街巷空间丰富,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山地村庄街巷空间较为丰富,每条街巷都展示出不同的空间形象,最大限度地体现山地乡村特色,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传统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围绕门前、巷口、溪边、树下布置 ,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乡村活动逐渐丰富多样化,其规模有所扩大,村民对活动设施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传统公共活动空间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已无法满足村民沟通交流、集体活动的需求。

自然灾害期易受灾害,防灾任务严峻

山地村庄多位于两山交接的地势相对平坦的谷地中或台地上,加之环境破坏及对防灾设施建设的忽视,使得山区抗灾能力比较弱。因此,灾害发生期山区容易受到灾害破坏,引发村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由于防灾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而山地村庄防火、防洪等防灾设施不健全,因此防灾规划与建设任务非常严峻。与平原村庄相比,自然灾害发生时,山地村庄的救灾工作难度较大,对综合防灾规划须提出更高的要求。

山地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践

1. “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居民点布局模式

与平原农村相比,山地农村可耕作土地少,作为牧草场的牧草地分散,劳作距离远。因此,如同平原地区农村一样的完全集中建设,将无法适应山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能提高村民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水平。

面对村“点多线长”的居民点特征,在规划编制中,充分分析村庄发展优势与劣势,首先确定村庄整体发展方向与布局,再明确哪些村民点适合集中扩展建设,哪些应采取迁村并点牧民安置,最终形成的居住点分布形式是:“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即将原有分散在山区的村民最终集中迁并至三个生产队内,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完善道路系统,方便各生产队之间的联系。这种布局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也利于各项设施的共享。

2. 设施建设应满足村庄长期使用的要求

山地农村地形复杂,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高、难度大、周期长。考虑到山地农村的特殊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从长远出发,科学制定近期、中期、远期实施计划,以适应村庄长期发展的需要。各项设施应依据服务范围与村民需求设置,为村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在充分尊重村村庄功能布局基础上,规划对村庄功能予以加强、分类,分期逐步完善道路系统与给排水管道,以及电力电讯网络,以更好的适应新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规划在中心生产队(队)建设完善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民生活需求在距离较远的生产队(沙洲扬水站队)增加设置便民公共服务设施。

3.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山地农村产业相对与平原农村更具特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应继续发展特色产业,突显地区特色。

综合考虑村各生产队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周边竞争等各方面综合因素,同时结合乡域整体产业发展趋势,规划村庄产业发展应以强化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导思想。

规划仍以农、牧业为基础,加速村庄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市场、配套设施等的建设;同时,依托当地基础条件,通过可以挖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培育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便利的交通,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4. 保留特色街巷及公共空间

山地是人类聚居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村庄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和景观的多样性而赋予街巷空间景观更多的魅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具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应予以保留,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公共空间,利用村庄自然条件,选择合理地点,增设活动设施,体现村庄特色。

在村的村庄规划中,原有的河道、建筑的布局、街巷空间都很具有地方特色,规划保留了原有空间特色,建筑与道路的设计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设置标志性景观,使村庄处处体现处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融合。

5. 重视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

山区地形地势绵延起伏,综合防灾工作困难重重。为有效地制定综合防灾机制,各村应与相邻村庄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相结合、应急救援与生活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紧急响应与长期准备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山地新农村防灾规划重点是加强防洪的工作,规划应明确抗震、防洪标准,制定详细的综合防灾措施。沿村庄建设用地山体的山脚设置截洪沟,避免大量雨水汇集到村庄内,造成村庄内部的洪涝灾害。

同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管与约束,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村庄综合防灾工作的落实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3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参与式农村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实际、实施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既是推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是推进新农村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引入,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为在农村发展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验收中常用的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农村规划等领域[2-3]。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所涉及的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规划必须与实际的空间地理位置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建模、存储、检索、分析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以其对空间信息的准确辨识、海量存储、空间分析等功能,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介绍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树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库建设及三维可视化等进行详细阐述。

1 研究区概况与规划方法

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36″~104°46′32″,北纬30°08′19″~30°12′57″,距资阳城区约5 km。省道106线、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贯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镇前进村、保和镇晏家坝村、临江镇文昌村等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覆盖面积60 km2,1.1万余户,3.5万余人。海拔350~490 m,属于典型的浅丘带坝地貌。

该研究主要运用PRA中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绘图、问题因果分析(问题树)等方法[4],同时通过GIS实现PRA信息与区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进而运用空间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对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居民点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为规划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新农村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 前期准备

2.1 初步调查与资料收集

收集规划区的自然地理、交通、气候、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点收集资源状况、居民点现状、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的信息。尽量收集地形、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理信息。

2.2 内业准备

2.2.1 资料整理与预处理。利用GIS工具对地图进行矢量化,构建涵盖规划区行政区划、交通、水系、居民点等信息的基础空间信息框架,并通过高程线(或点)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测算,并初步统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未来发展有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用GIS对规划区进行空间辨识,为确定产业、民居、基础设施建设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围提供参考依据,以便详细调查和规划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2.2.2 基础图件与访谈提纲制作。通过基础数据的处理,可以制作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以便在详细调查中进行核实。同时,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大部分属于二手资料,且比较笼统,而建设性规划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准确[5]。在对各村、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详细调研时,需要开展半结构式访谈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访谈提纲,以便资料收集更为客观、翔实。内容主要包括村详细信息、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庄建设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一种通过与访谈对象直接交流而获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访谈形式[6]。根据提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围绕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访者进行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整理他们介绍的有关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问题的看法和愿望,全面获取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为规划做充分准备。

3.2 实地勘察与参与式绘图

规划区的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都随时间不断变化,而基础资料的时效性不尽一致,因此,需要到实地验证调查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村民参与式绘图,结合实地核对、GPS现场测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现状等事先准备的基础图件上对基础资源(土地、森林等)、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等)、产业发展现状(种植、养殖等)、新村建设情况等信息进行确认。还可以标出意向性规划的重要地物,如:居民点、道路、沟渠、园区、村委会、企业、公共服务点等。同时,可以与村民讨论关于利益群体如何利用资源(如权属),新农村建设存在题、冲突、机会和解决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分析与辅助规划

4.1 PRA调查结果及问题树分析

通过问题树方法,对示范片新农村建设分析。问题树是按照对事件的因果关系,将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级分解的方法[7]。一般从出现的问题出发,追溯引起该问题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问题树分析可帮助规划组成员和当地群众共同发现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和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和活动的流向,并形象直观地表达起因、影响和联系。

对详细调查中当地群众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示范片新农村建设PRA问题识别中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差和不完善。经过与当地群众的广泛讨论,得出问题树状图(图2):通过问题的过渡与演替,可以得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新农村建设方向和项目规划存在必然联系。示范片通过科学布局的产业和新村建设项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规划区域坡度、坡向等进行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园区定位、新村建设选址等的重要参考依据[8]。图3为坡度图,分析表明,规划区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阳化河)坡度较小(0~5°),适合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而丘陵区域地形较为破碎。

4.2.2 规划项目影响范围分析。道路、园区建设以及河流整治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在规划中都应进行设施的影响范围分析。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影响范围,辅助民居区、廊道、园区等边界的确定。图4以道路和河流为例说明影响范围缓冲区分析。

4.2.3 规划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可视化。将详细调查并修改完善的数据,利用GIS数据建库工具,构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10]。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库和规划专题数据库。前者是有关行政区划、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点、土地利用等基础空间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数据;后者是由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提供和规划相关的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题数据。数据库构建以后,规划中产业布局、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规划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利用统计分析功能通过数据库获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直观地表达和展示规划区的基本情况及规划项目内容,为规划组成员与当地群众及地方部门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图5为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表达。

5 规划建议

根据对示范片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规划建议。一是产业发展作支撑。建议构建现代农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在坡度较小、适宜规模化发展的地块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从科技创新到试验示范到规模生产的园区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二是民居建设需适当。根据浅丘带坝的地形条件,建议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村互动,平坝区及乡镇周边的村相对集中,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生态社区,节约用地;而对于浅丘地带,建设生态农庄,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同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基础设施要互动。一方面,先期建设好示范片内重大基础设施,为产业和新村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园区道路、农渠、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新村建设的配套;设施与产业发展、设施与新村建设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四是景观生态求和谐。重点建设庭院景观,道路、河流廊道景观以及园区防护景观。将庭院景观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采用果树等进行绿化,保持乡土风格;科学选择和搭配绿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线的优美形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果)作为防护林带,建设能够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农业园区防护林体系。

6 结语

应用PRA和GIS工具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方面通过规划人员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与村民共同分析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问题的内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规划的缺陷;同时,准确定位、快速处理规划相关的空间信息,并通过数据查询和空间分析,为规划建议的提出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使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7 参考文献

[1] 卜振龙.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几点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丽.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现代农村(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1(6):39-42.

[3] 赵庆玲,田敏.基于社区的生态林业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参与式农村评估工具的使用[J].林业与社会,2003(4):10-11.

[5] 刘晓平.以“3S”技术为支撑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J].河北遥感,2008(4):3-5.

[6] 杜徐军,金爱武.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户特征和生产经营状况分析——基于对安吉、遂昌、庆元3县毛竹现代园区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74-79.

[7] 张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在流域景观格局研究中的应用——以晋西黄土区吉县蔡家川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5-31.

[8] 董晓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0-11911.

第4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1.1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宣传不够到位当地政府虽然做了一定的文字宣传、开会动员等工作,但作为建设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惠民政策,在宣传此工作时,应做到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在这方面,该区做的还不够,无法提起广大农民的兴趣,村民响应者很少,大多只是静观其变,只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会稍显积极。

1.2村庄规划不够科学全面

1.2.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相较于整体规划而言,该区更注重某个村、某个点的具体规划,这样虽然更具针对性,但因为欠缺通盘考虑,致使各个村的计划无法统一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据调查,每个村在制定规划时,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村在规划时起点低、层次低,且执行质量不高,缺乏指导性、科学性;有的村在规划时自我意识过强,没有考虑与全县或所在镇的发展、建设规划相衔接,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有的村在规划时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重视程度的限制,缺乏设计贴合自身实际规划的能力与意愿,便生搬硬套其他村的现有规划,既无法体现自身特色,也不具实际操作意义;有的村即使有了明确且科学的规划,但由于上级领导的更换和干预,无法严格按照规划步骤执行,严重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有的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存在“跟着感觉走”、“跟着大形势走”的心里,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和实施,这是导致很多地方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的根本原因之一。

1.2.2重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根据国家及上级有关要求,该区虽制定了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其分阶段的建设规划却不够明晰具体,对在何时村容村貌达到何种要求,生产发展达到何种程度,村民生活达到何种水平等,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3政策、资金等瓶颈制约要素突出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但其中部分政策存在不连续、不确定、不合理等问题,例如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等等。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1.3.2资金筹集困难在该区中,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富裕程度偏低,而县、镇两级政府的财力也相对有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建设主体投资乏力。

2破解阻碍新农村建设瓶颈问题的对策

2.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众多学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民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和塑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方法选择的针对性,突出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及体现方法时代的创新性。

2.1.1要以多种方式丰富农村活动教育形式这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活动时,既要考虑农民群众对活动内容的承受力及接受程度,又要考虑活动形式是否能够引起农民的参与兴趣。要针对农民的生活现状、年龄机构、风俗习惯等因素,在确定明确的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制定多种活动方案,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

2.1.2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只有不断的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且严格执行,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于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中,才能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体制保障。

2.1.3要不断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即使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也受其影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一成不变,要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创新、广泛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力争创造一个承载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泛、易于操作的载体形式。

2.2转变政府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是领导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导、示范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与新农村建设两者密切相关。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程度,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有效发挥。

2.2.1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政府以行政强制力作为保障,过分强调农民的义务,忽视了政府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农民诉求也在不断转变,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为农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促进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2.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好的干部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干部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必须选取一批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并且,在完善政府进人机制,优化公务员队伍学历、年龄的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经济发展、服务群众能力的意识和和水平,鼓励、支持他们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突破常规、积极发展。

2.2.3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具调查了解,由于大部分文化程度高、能力强的农村青年外出就业,使得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陷入困境。农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预见性,思想观念陈旧,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程度有限,更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习惯用简单、粗暴的工作经验管理基层,他们的水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对基层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可以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农村引进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影响农村一部分人的传统思想,带动他们走改革创新的道路。

2.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充当助推器农村公共事业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致分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事业,农村就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快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又要协调发展、找准突破口,主攻薄弱环节。

2.3.1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维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中,要重点做好农村道路修建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等。

2.3.2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政府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自觉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去。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把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工作切入点,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群众满意的文化。

第5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特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但是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其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对新农村进行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改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经济文化政治。随着国家对其的重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问题。因此,国家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对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研究。

一、我国农村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的比重十分的大,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必须要能够加强对农村的改革建设,提升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进步。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下,必须要加强对其的规划,制定的规划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必须要能够长期的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只有注重长期的效益,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现今对于我国来说,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农村,加强对其的规划,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脱离实际,盲目模仿

现今很多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一个的问题,就是盲目的模仿城市的风格,来对农村进行相应的建设改革。虽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借鉴城市的发展风格,但是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不能够完全的按照城市的建筑风格,否则将会严重使新农村的建设脱离实际,并且会使农村丢失自身所存在的特色,使得改革的效果不明显。对于新农村建设与改革来说,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若是一味的将城市的建筑风格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在生活形式上也会与农民生活相互分离,改变了建筑风格,以及相应的街道遍布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民的生活。

2.2农村的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个主要的问题便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很多的村庄的形成都是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的,并且有很大的意义,每一个村庄都存在着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并且这种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产。但是在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中,会不知不觉的导致新农村的传统文化逐渐的被忘却,最终失去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注重各个农村地域传统文化的保证,促进其传统文化的延续。但是现今的农村的改造中,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经济商业逐渐的发展繁荣,使得农村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农村的特色逐渐的被忘却。所以,现今对于新农村的改造中,相关当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加强新农村文化特色的保留。另外一点,有些政府将所有的农村都建立成了同一个模式,最终使得农村都是一个样子,失去了相应的特色。

2.3相关规划管理队伍不够健全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由于相关的规划管理队伍十分的薄弱,相应的管理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最终会影响到新农村的规划以及建设。现今的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地区规划管理人员比较欠缺,专业化的技术管理人员十分少,无法使设置的计划更加合理科学,并且对于农村的建设不够全面的了解,从而导致了新农村的建设规划无法更好的进行。另外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够、重视度不高,使得农村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必须要能够加强人才的培训以及技术的引进,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新农村特色建设的相关建议以及对策

3.1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为了能够促进新农村特色建设,必须要能够建立并且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对于必须要加强相关机构的管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建设的效果。在相应的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各项工作的建设问题,从而来稳定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要能够选择相应的优秀管理队伍,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加强对相关整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管理。

3.2提升相应规划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建设,必须要能够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相关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才能够更加顺利的对新农村进行相应的改建。利用考核的方式来确定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来不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保证见新农村建设色问题的展现。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不同的规划有着不同的效果,农村特色的保留程度与相关的建设改造有很大的关系,若是技术人员的水平较高,那么制定的方案将会更加的科学合理,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将农村的特色保留。对于相关规划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实事求是,根据新农村特色的要求,在建设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农村特色。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另外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其保障,因此必须要能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其提供法律保障。随着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的策略来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这一点深深的体现了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相应的衡量标准,才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建设中,要能够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规以及法律,使得新农村建设更加的顺利。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点,并且要能够进行相应的分类计划,针对不同的农村的特色,进行相应的计划,从而来使其能够真正在建设时候,充分的保留其农村特色。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国家逐渐的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并且逐渐的开始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来提升农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在我国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一些成果,但是却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农村在进行农村建设中,都十分容易忽略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结合农村的实际,并且缺乏很完善的建设计划,因此会严重的导致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国家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结合农村实际特色,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从而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10):10-13.

[2]李芳.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新农村规划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10):20-22.

[3]李秀英,张强.良庄新村诞生前后--高邑县东良庄村新农村建设缩影[J].2012,4(10):30-35.

第6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 内涵 问题 建议

一、村庄规划的内涵

(一)村庄规划的任务

在村庄管辖的低于范围内,依据村庄所在的地域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和论证村庄目前的规模、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发展方向,在论证的基础上对规划的定额指标进行选定,统筹考虑村庄资源(如田、林、山、水、路)的利用、治理,村庄基础设施(如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的建设,从而使村庄所有的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有效地利用,使村庄的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并协调发展,这就是村庄规划工作的任务。也就是说,对村长目前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现状特点、历史演变装抗以及建设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以此为基础,对村长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并对村长的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利用,使村庄建设之间的各项矛盾得到统筹解决,使村庄的经济、文化、公共事业等等得到综合部署,最终提供一个与当地特点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居住环境给村庄居民。

(二)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村庄规划所必需的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研究,为村庄规划工作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

第二、对村庄所拥有的人口数量、用于建设的土地的使用情况、村庄的属性进行确定,然后以此为依据对村庄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拟定;

第三、以实现对建筑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选择和合理布置,实现村庄布局结构的优化为目的,对包括实现对建筑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选择和合理布置,实现村庄布局结构的优化在内的村庄用地进行布局规划;

二、当前村庄整建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标体系对新农村规划进行指导,缺乏较高水平的规划成果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如火如荼,家喻户晓,但新农村规划对规划部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有些规划师,缺少农村生活的体验,把城市规划的理论照搬到村庄规划中,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其实这正好说到了村庄规划设计人员的难处,因为村庄规划是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因此,在新农村村庄整建规划编制实践中,城市规划、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新农村整建规划中运用,技术标准难以适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直接的影响是村庄整建规划难做。此外,由于高水平的规划师不多,设计任务又繁重,在多种因素制约下所作规划成果比较粗糙,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二)村庄规划有急功近利趋向

有些村庄规划为达到图面美观效果,追求房屋的整齐划一。有些居民点的规模太大,有点象城镇居民小区。这样所做的村庄规划虽然比较好看,但没有尊重村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实施的可能性不大。这里既有规划师的认识水平问题,也与一些行政领导的政绩观、价值取向有关。

(三)新农村规划编制收费无依据

在新农村村庄规划收费方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的困难。由于经费限制,这将对规划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技术劳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村庄整建规划编制的质量,也影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进行新农村村庄规划的建议

(一)道路整治

村内道路整治时要体现乡村特色,能土路的,就不要砂石化。能砂石化的,就不要搞水泥路面。村内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宅前路三类。主次道路以混凝土路面为主,宅前路承担交通量较小,但临近住户并衔接户内,宜注重路面效果,路面宜铺装砂石、青砖以及预制混凝土方砖。

(二)住宅风貌整治

第一、住宅外墙。侧重于对整治区内的住宅外墙及院墙的色彩亮化包装,将原先的灰红杂色墙体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刷白、淡粉等色彩。对乡村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要逐步规范,积极推广泗阳县新农村墙体画的做法,以优美、文明的村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第二、院墙材质、建造形式。就地取材,可用砖砌、石砌,也可用水泥制作的条板、铁栅与砖柱装配、粉刷,把它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力求大方淡雅,不落俗套,坚固实用。与农宅建筑物的形式、风格、色彩、周边环境、当地的民俗习惯等要素匹配。再栽一些如丝瓜、南瓜、葡萄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绿色藤蔓植物,这样设计建造的院门院墙,田园味足,还能推动家庭副业的发展,,节省日常生活开支。

(三)公共活动空间整治

第一、村口空间规划。村口是村庄对外联系的必经之地或最为便捷的地方;也是村庄的标志,村口标志性景物是提示村庄的位置。着重对村口选址、包装,使村庄居民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体现村庄的历史与文化,尽可能利用或保留其原始自然形态。村口的设计主要通过植物造景、建筑、构筑物等手法营造村口空间。

第二、街道空间。规划时要针对街道不同功能的特点、位置以及建筑空间布局形态,侧重于对现有沿街建筑立面整饰、广告标牌、道路、停车场地、街灯、绿化、公厕、垃圾收集、排水、消防设施等方面的梳理整治,营造村庄街区氛围,保证现有村庄街道的本质特点、活力与生气。

第三、村中心。除必须的公建项目投资建设或完善之外,在村中心还应因地制宜地设置铺地、花架、葡萄架、置石桌石凳、儿童游玩、健身器材、科普宣传栏及阅报栏等设施提高综合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1]赵月莲,王刚:浅谈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把握的原则 [J]. 民营科技,2010,(01):86,200

第7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

内涵

问题

建议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流。村庄规划迅速崛起,成为规划工作的重要焦点,相关理论不断探索完善。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村庄规划为例,对沿海地区村庄规划进行探索。

一、村庄规划的概述

(一)村庄规划的任务

村庄规划工作的任务是:以村庄所处乡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村庄自然资源,调整村庄产业结构,将行政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二)村庄规划的基本步骤

第一、调查、搜集和分析研究村庄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资料;

第二、确定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发展规划,拟定村庄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第三、用地布局规划,包括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村庄范围的建设用地规划,合理选择村庄各项建设用地,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拟定村庄规划布局结构;第四、确定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和实施的技术方案,对其生态环境以及防灾措施等进行安排;

第五、拟定旧区利用、改建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拟定新区发展的建设分期等;第六、利用当地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拟定村庄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设计方案,以及绿化系统、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第七、安排村庄各项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发展现状及规划编制背景

石排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作为东莞市欠发达镇,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乡村特征并存,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全镇18个行政村由于长期以土地、环境为基础的粗放式发展呈现了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资源紧缺,人文居住环境较差,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特点。石排镇村庄规划目标是完成两大任务:一、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发展方向;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三、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村庄规划主要内容:

石排镇村庄规划主要包括行政村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两大板块,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协调上层次规划,村域范围内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深化规划设计。

(二)明晰村庄空间布局方向,深化、落实上位规划要求;

(三)确定村域范围内农用地、村庄居民点保留用地、经济发展用地、村民住宅拆迁安置用地和村经济发展预留用地等用地的规划布局;

(四)确定行政村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

(五)确定规划范围内人口、开发建设规模、旧村拆迁用地面积,制定切实可行的拆迁方案和拆建方案;

(六)合理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七)对规划区内重要节点和开放空间按修建性详规深度进行重点整治设计,保护历史风貌;

(八)对旧村安置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提出规划设计要求;

(九)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村庄整治时序。

四、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规划成果水平有待提高村庄规划是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中,城市规划、镇村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在村庄规划中运用难以适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二)村庄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法》把村庄规划纳入为法定规划之一,国内有部分省市,如广州、云南、福州等省市已经出台了村庄规划相关办法规定,但是总体来说,村庄规划相关的配套

规范仍未系统化完善。

(三)村庄规划可操作性较差

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切合村庄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需对村一级的意愿给与足够的关注。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村庄规划编制主体是镇一级人民政府,不可避免了规划编制工作是以落实上层次规划为主,村一级的要求难以得到保证,造成村一级编制规划积极性不高。

(四)其他问题

在石排镇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其他问题,比如村庄规划收费方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的困难。

五、村庄规划的建议

(一)完善村庄规划理论体系

以我国新农村建设活动为推力,在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加快村庄规划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形成完善的理论和指标体系,明确村庄规划该有的内容和深度,注意区域差异,提出各理论、规范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迅速建立村庄规划配套的法律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村庄规划基本理论,加强对村庄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研究,迅速出台村庄规划的相关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明确本地区是否编制村庄规划,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并注意各层次规划的协调,明确规划取费及其他实际问题。

(三)加强村庄规划宣传,提高公众参与,保证规划实施在社会上加强村庄规划内容和意义的宣传,强化公众特别是村名的规划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转变基层发展思路,保证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赵月莲,王刚:浅谈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把握的原则[J]. 民营科技,2010,(01):86,200

[2]顾姗姗: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 .

第8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建设 陈家店村

1、引言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二元”经济体制,农村相较于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将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人文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其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在国家紧抓三农问题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全国各大院校、设计单位、积极投身到这项严肃和艰巨的新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编制了多样化的规划和设计成果。在经历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多个实践项目后本研究小组对寒地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农村规划设计产生了一些浅显的体会。

2、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道路规划问题

路网是村落的骨架,村落的空间结构往往由道路组成。目前我国新农村进行规划建设时一般也是从道路入手。现在无论设计人员或是当地村民都认识到了道路的重要性。在村落规划中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道路过窄、路面条件差”。大多数的普通村民和基层干部都喜欢宽阔的主干道,并引以为豪。

但是在大量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1、在农村机动车的主要类型是农用车、运输车、摩托车,以步行为主。人车混行是千人左右规模农村的交通特点。而道路尺度过大造成了宽阔的道路上少有车辆通行,交通利用率并不高。同时也致使路面上车速过快。2、农村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还承载着交往场所的功能,是村落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和富有人情味的场所。而规划中尺度过大的道路却破坏了这种人轻味,街道景观雷同,道路空间缺乏生气。3、农村原有道路基本是曲折型或折线形道路,而新农村规划中大多都采用井字型道路,与原有道路相比,会使空间感觉单调乏味,易造成视觉疲劳,容易丧失了村落空间应有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因此在新农村规划中对于道路的规划所要考虑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提供方便的交通,其村落的沿街景观也是规划中需要考虑的。

公共空间与绿化问题

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往活动的场所,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空间。传统农村的公共空间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而在许多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并不高,村民的日常交流活动仍然在自家门口或门口附近的道路上,集中的公共空间更像是村中的景色供人观赏等问题。在大多数新村规划中一律将商业服务设施放在村中的主干道两侧,公共空间另辟他处,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村中的人气,是两者都缺乏亲和力。所以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规划师应进行前期调研,解决存在的大量问题。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绿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沿街绿化和集中绿化。这主要是模仿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化方式。在新时代的农村建设中,绿化已经由院内转移到院外,有死有转变为公共,自发种植转变为政府统一种植。

3、陈家店村规划建设分析

长春市农安县陈家店村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2007年开始进行的,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一般分为两种建设类型:一种是村落整体的搬迁到它处建设的移民新村。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或一些不可抗因素导致村落发展放弃原址。第二种情况是村落建设的正常更新。新农村是在原址上拆旧建新,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分期建设,这种方式是大多数村落的更新模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原有村落进行维护、修建,主要针对一些有特点的古城。而陈家店村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在原址上拆旧建新。

为了加快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政府决定对陈家店村进行新农村试点建设。下面我们对陈家店村的规划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道路规划

陈家店村的规划建设采用的是“拆旧建新”型模式,道路的规划也是在村落原有的道路基础上进行拓宽延伸,提高路面质量,本着充分利用现状,改造旧路和开辟新路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明确道路的功能,严格控制道路红线,保证道路顺畅、便捷、安全。村内的道路网以联络各村的主干道为骨架,辅以次干道,支路与宅间路为补充,形成“两横、五纵方格网状”为主的道路网结构。

在本次设计中,设计人员本着充分利用现状,改造旧路和开辟新路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对现有可用的道路进行拓宽、延伸,提高路面质量,明确道路功能,严格控制道路红线,村域内的道路网以联络各村的主干道为骨架,辅以次干道,支路与宅间路为补充,形成“两横、五纵方格网状”为主的道路网结构。道路分为三级,村内设一横一纵两条主干道,村西侧一条主干道,共三条主干道(三级路,宽14米),村内其他的主要道路为次要干道(四级路,宽10米)。村四周除西侧外其它三条担负对外交通的职能设为三级路(14米),同时在休闲广场的南侧及村小学东侧改建2个公共停车场,以解决居民出行时的车辆停放无序现象。

公共空间及绿化规划

陈家店村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零散配套建设不完善,公共空间缺失,村域内现状绿化用地较少,并且没有集中的公共绿地,未能给居民提供集体休憩娱乐的场所。且行道树树种较为单一,也不完善,庭院绿化开放性差,院内长有杂草,使用率较低。

在新村的规划中,功能布局形态呈总体分散局部集中式,其结构为“一心、一带、两片”的空间格局。“一心”指行政商贸中心,布置在主干道交叉口,依托农贸市场、村委会而设置,包括办公、娱乐、商业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比较综合的服务于陈家店村的行政商贸中心。“一带”指水域及其配置绿化带。“两片”指居民住宅区,即从南北向主干道为分界线形成的两个居民区。而公共空间主要设置在“水域”周边和主干道的交叉口附近。另外在本村规划中将主要公共空间(休闲广场)与公共服务设施均设置在主干道交叉口周围,使两者更有效的结合;尽量结合多种因素积聚人气,创造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而不仅仅是观赏的空间。

绿地规划形成“一心、两线、多圈、多点嵌入”的绿化格局。“一心”指环形交通中心;“两线”指沿水域及两线主干道形成的两条绿化轴带;“多圈”指生产防护用地,因为村区规划面积有限,生产防护用地兼有绿化的作用;多点嵌入是指在每个居住区内都配有适当的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足够的绿化空间,同时合理布局住宅庭院、明晰功能流线、集约土地,形成良好的住宅庭院景观。由于与周边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结合紧密,绿化成果仅为本村的村容村貌做出了贡献,还为本村的村民提供停歇休憩的场所。在树种使用上尽量使用本地树种。

本文针对陈家店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规划及建筑层面做了一些分析研究。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成就是巨大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对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设计者去解决,我们应共同努力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新农村的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东北师范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农安县建设局 陈家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书【Z】

2. 骆中钊,戎安,骆伟 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 马志敏 韩国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运程学报学院,2007.06

第9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市深刻分析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依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规划和建设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的先导和引导作用,充分激活土地流转模式,全面突出政府主导,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互动,推进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具体而言,他们在规划方面的主要经验有: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强化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作用

××市提出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城镇、农村的合理建设,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让城乡居民通过城乡一体化得到实惠。为此,该市通过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市域全覆盖,使全市城乡规划真正成了一盘棋。

一是加快分区规划和远郊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年)》修编;完成了龙泉驿、新都等7个卫星城的分区规划和都江堰市、崇州市等8个远郊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市20个区(市)县都有了自己的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完成了中心城1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域实现了控规全覆盖;编制了198平方公里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二是加快镇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落地。组织了对全市3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评审工作;对全市2800多个总投资1538亿元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级规划中逐一进行了审核和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农民新居工程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农民新居工程的建设规划,高效优质完成了“新居工程”选点和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工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市还积极推进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效。如白果村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方案专门由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县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制定了以“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大”为主要内容的白果新农村建设方案。

在农民新村规划编制中,××市注重结合实际,突出五项原则。一是将农民新村纳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编制建设规划。农民新村建设强调搞好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求应有相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商贸、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新村、文化新村、现代化文明新村;二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增强农民新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规划编制要求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有利于农业和村庄产业多样化发展,兼顾城镇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新村规划分区域控制。城镇规划区内不设置中心村,属城镇近期建设片区,根据规划和有关标准设置农村居民点或城镇居民住区,防止形成“城中村”;四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民新村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配置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满足居住服务的基本功能,还结合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统筹考虑各种生产因素,综合布局,使生产与居住、生活有机结合;五是农民新村规划结合当地环境和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农民新村规划在布局形态上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加强对房屋建设风格、色彩的指导,推荐适合当地建设的方案,使农村新村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既增收致富,又改善居住环境,享受现代文明。

二、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认识到城乡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该市按照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建立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新体制,实现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满覆盖”,充分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顺规划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决策作用。健全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结构,加强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力量,理顺市规划委员会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决策水平。调整区(市)县城乡规划制定程序。各区(市)县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总体规划、开发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须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并按法定程序审批。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将城市户外广告总体规划及技术标准的编制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对××市高新区、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由市规划局负责归口管理和指导。

二是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将市规划管理稽查大队并入市规划执法监督局,不再保留市规划稽查大队。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龙泉驿区、金堂县等14个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负责所驻区(市)县城乡规划行政工作督察。市规划局加挂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组建××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全市城乡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组建××高新区、金堂县等15个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行政区域规划管理工作。

同时,××市还特别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在温江区、双流县等14个区(市)县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负责所驻镇(乡)规划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助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当地规划行政管理机构负责。

三是切实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明确干部管理权限。市政府派驻的督察专员、规划执法监督局的组织人事由市规划局统一管理。其余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征求××市规划局意见,由当地区(市)县任免。市规划局及派出机构、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的人员编制由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下达,各区(市)县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及驻镇(乡)规划助理员的人员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市)县同级公共财政预算。

三、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市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