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

产教融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教融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教融合论文

第1篇:产教融合论文范文

一、“域”和“阈”的文字源流考察

分析“视域”和“视阈”二词,重点放在“域”和“阈”两字上。两字声符相同,■,或又从土,阈,从门或声,都读作yù,只是形符不同,“域”从土,“阈”从门。

(一)“或”、“国”、“域”

《说文・戈部》:“■,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又从土。”段玉裁注:“既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后起之俗字。”可见“域”是“或”的后起字。“或”(yù)本是个会意字,“或”的甲骨文写法是■:左边是“戈”,中间的“囗”表示城墙,并有武器守卫。“或”字的本义是“区域”,吴大徵《说文古籀补》:“或,古国字,以戈守囗,象城有外垣”,后来由区域引申为“邦国”的“国”。后世 “或”假借为无定代词, 邦国义分化出在“或”之外再套上个“囗”的形声字“”(国)。“”(国),《说文》:“国,邦也。从口,从或。”高鸿缙在《中国字例》说:“国之初字,从囗,一为地区之通象,合之为有疆界之地区之意为通象,故为象形意而属指事符;益之以戈声,故为指示符加声之形声字。周时借用为或然之或,乃加囗(即围字)为意符作国……徐灏曰:‘邦谓之国,封疆之界谓之域,古但以域字为之’是也”。从中看出“国”的本义是“区域”,更早以前写作“或”字。“或”是古字,“国”、“域”都是“或”的后起字。现示例如:

(1)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2)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商颂・玄鸟》)

(3)葛生蒙棘,敛蔓于域。郑玄笺:“域,茔域也”。(《诗・唐风・葛生》)

(4)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庄子・德充符》)

(5)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史记・礼书》)

第一例可看出域的本义是“区域”,后引申为邦国、葬地、界限、居处义。再后来引申为近代一个抽象数学概念,如“值域”, 数学名词,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

(二)“阈”

《说文》:“阈,门榍也。从门,或声。《论语》曰:‘行不履阈’。■,古文从阈从洫。”可知,“阈”的本义是门槛。

《尔雅・释宫》:“晃街阈。”邢m疏:“徽撸孙炎云:‘门限也。’经传诸注皆以阈为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如:(6)不践阈。(《礼记・曲礼》)

随后过了这个门槛,到了门外,自然就可以看到整个“门楣”了,如(7)仰瞻城阈,俯惟阙庭。(三国魏・曹植《应诏》)

后来由门限就引申出后来的“界限”之意。(8)宜其咽喉九州,阃阈中夏。(唐・贾至《虎牢关铭序》)

所以“阈”字最初是指门槛,因为门槛之意分出门内门外,故而有门限之意。后来慢慢引申出界限的意思。

王力指出“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1]他在《同源字典》中指出“阈”、“限”(亦作)、“y”(亦作“阃”)是一组同源字。

《说文》:“限,阻也,一曰门榍。从阜,艮声。”又:“榍,限也。”《广韵・产韵》:“,门阈,本只作限”。《说文》:“y,门橛也。从木,困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横界于门下者为阈,亦为切,直竖于门中者为y,亦为阃……凡横者直者皆所以为限。”《一切经音义》卷一引《三苍》:“y,门限也。”索隐:“‘y,门限也。’字亦作‘阃’。”《一切经音义》卷二引《三苍》:“阃,门限也。”“阈”属职部,“限”和“y”属谆部,都有门限之意,可见是一组同源字。

“域”字,本义是区域,是人所居住或领有的土地,表示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是可测量、可见的。后来泛指某种界限、范围,如“音域”( 音域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

而“阈”字,本义是门槛儿。后来泛指界限或范围,如常见的“听阈”(能产生听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以上我们从“域”、“阈”的字源入手,得出二字都有界限、范围的意思。如下图:

域,《广韵》:“雨逼切,入职云。职部”。阈,《广韵》:“况逼切,入职晓。职部”。二者读音相近,又都有界限之意,笔者推断“域”、“阈”属于同源字。

二、“视域”、“视阈”

翻开《汉语大词典》中视野的解释:①“视力所及的范围” ②指思想或知识的领域。

其中表示“视野”意义时,也就是从某个理论视角下来分析现实问题,两词均有用到。“视阈”除了第一种“视野”意义用法外,第二种情况是将社会背景标示为视域,如中国知网中的《公民社会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第三种情况是研究某个小问题,但又不能撇开对小问题背后的大问题的分析,因此一般使用“大问题视域下的小问题研究”的格式,如《均衡发展视域下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等。

但哲学上谈到的“视域”(视域是一个人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或视野),则不能写作“视阈”。“视域”( Horizont)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胡塞尔的哲学著作上,他提出“内视域与外视域”(innerer und ?]uβerer Horizont)这两个概念。简单的来说,所谓“视域”(Horizont),不仅仅与肉眼的“看”的范围有关,而且与精神的“观”的场所有关。因而作为哲学概念的视域似乎也可以译作“观场”。譬如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在哲学上只能用“视域”这个词。

而“视阈”除了表示视野意义外,还有表示“临界值”这个意思,此时不能换成“视域”。这里“视阈”是表示一种阈值(阈强度),阈值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现示例如下:

(9)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此种间断性:处在任何一个物质结构层次上的物质系统,都不过是一些“关节点”,它只存在于一定的量的阈值之内(主要是一定的能量状态)。(《自然辩证法总论》)

上面例子中的阈值就有界限之意,也就是刺激某体系时,虽然对小刺激不反应,但当超过某限度时就会产生激烈反应的一种界限值。常用英文threshold表示,与阈本义(门槛)有关。“视阈”表示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为了考察二词在今天的用法,笔者通过在CNKI(中国知网)“全文”条目下搜索“视域”、“视阈”二词,搜出的论文分别是34022篇和20544篇。相关数据如表1、表2:

从表格看出“视域”“视阈”的使用频率大致呈上升趋势,并且“视域”的频率大于“视阈”。1960~1999年二词使用频率较于2000~2014年低,且在2010~2014年段二词均现高频。从而“视域”和“视阈”的辨析也刻不容缓。

笔者在《简明美术词典》中查找“视域”的解释是“透视学名词。眼睛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域。视角约在60°范围内,所见到的景物才能清晰正常,这叫做正常视域。”[3]据查,在中国知网上“视域”最早出现在1964年《β-C2S的稳定性及防止其在普通水泥熟料中粉化的一些因素的探讨》一文中,“如图8结果发现贝利特发育得很完善,形状也比较规整,从视域内可以看到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晶体,边缘轮廓都很清晰。”[4]从这看出“视域”即是按照人眼的视力划分出来的可视区域,是一个透视学名词。而“视阈”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关于我国正常人暗适应曲线的一些观察》一文中,“该仪能自动描记暗适应阈值与时间关系的曲线。侧定的视阈约100,以中央凹为中心。”[5]可以明确“视阈”是指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表示一种阈值。

虽然两词于六十年代已经在论文中出现,可是笔者翻阅相关权威词典,发现“视域”一词释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滞后倾向。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978年第1版)、《现汉》(1983年第2版)均未收录“视域”一词,仅收“视阈”一词:

【视阈】shìyù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现汉》(1996年修订本第3版)、《现汉》(2002年增补本第4版)均收“视阈”一词,而且增加一个义项,未收“视域”词条,只是将其作为非推荐词条附列于“视阈”后:

【视阈】shìyù ①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②指视野:丰富游人的~。也作视域。

《现汉》(2005年第5版)二形皆收,“视域”单列出来作为非推荐词条,具体为:

【视域】shìyù同“视阈”②。

【视阈】shìyù ①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②指视野:丰富游人的~。也作视域。

《现汉》(2012年第6版)二形皆收,并且明显看出表示“视野”义项时,“视域”作为推荐词条,二词地位改变。

【视域】shìyù [名] 指视野:具有国际~|社会考察使大家的~开阔了不少。也作视阈。

【视阈】shìyù [名] ① 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②同“视域”。

通过在《现汉》词典中二词的释义,可以发现“视域”一词早在论文中出现,并且词频远远大于“视阈”,可是词典释义却滞后已久,仅在《现汉》(第6版)把“视域”作为主推荐词条。而且在中国知网论文中,“视域”在很多情况下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领域,作为一个透视学名词使用,而《现汉》中未收入此义项,此外,据查得知“视域”与“视阈”作为一组异形词见于《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中,笔者认为这二词不是一组异形词,异形词是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视域”与“视阈”虽然都表示“视野”,但意思并不等同,所以这组词不应该划入异形词一类中,只能看作是一组近义词。

三、结语

“视域”和“视阈”都表示范围,有“视野”之意,表示“视野”这个义项时,《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推荐词条是“视域”。“视域”偏重地理空间上的范围,是可测量的;“视阈”偏重“临界”之意,抽象程度高。现在“视域”的使用频率高于“视阈”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个词语的用法会更加明晰。

――――――

注释:

[1]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511).

[2]注:所占比例的数据加起来约等于100%,下同。

[3]薛锋王学林编《简明美术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2版。

[4]冯修吉,黄锦扬,陶景扬,李雅琴《β-C2S的稳定性及防止其在普通水泥熟料中粉化的一些因素的探讨》,《硅酸盐学报》1964年第2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