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黛玉进贾府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第1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上学期,笔者听了几位上示范课的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他们都运用了电子白板这一新型教学工具,但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式机械单一、内容固定老化,与投影仪没有多大区别。就是说这几位老师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出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加分析使用电子白板。俗话说“金无足赤”,电子白板也不是在语文课堂的所有环节都适用。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几位教师都运用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图片、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这样做实际上是将文字语言具象化,如运用不恰当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停留在对内容的浅层理解上。如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描写,在不同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的人物肖像应该是不尽相同的。但一位教师在讲这一内容时,在这句话的旁边配了一幅87版《红楼梦》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剧照,并用电子白板展示出来,将人物肖像描写具化,文字魅力便荡然无存。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忽略了语文人文性特点的做法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不相符的。二是将电子白板当成投影仪使用。虽然教学设备不断升级换代,但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的观念与应用水平并没有相应的提升。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把课前准备好的PPT课件搬到了电子白板上,没有充分发挥出电子白板的积极作用。实际上,“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我们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合理运用,让其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2]这就是说,如何真正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优势,让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这是现阶段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要提高电子白板使用的灵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多媒体课件多由PPT制作而成,它强大的演示功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同时也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但因其展示的内容无法在上课过程中快速更改,所以课堂内容大多是提前预设好的,而在授课时就不能针对学生情况灵活、随机地进行编辑或加工。这样,常降低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甚至有时出现了课件“统治”课堂的现象。在使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的课件呈现出来后,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有效提升课堂交互性,使“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仍然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描写人物有许多方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来总结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时,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会按照教师课件中预先设定顺序进行。这时,教师就可运用电子白板的“遮幕”、“探照镜”功能,先将画面遮起来,学生回答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显示出来。这样就能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更充分,并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与灵活性。也就是说,电子白板为语文课堂的灵活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便,促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要提高电子白板操作的人性化功能

在使用投影仪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操作无法在投影仪上直接进行,而需要在多媒体讲台的电脑上用鼠标完成,板书则在黑板上进行书写。这样不仅麻烦,且对操作不熟练的老师还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流畅性。同时,由于投影仪悬挂较高,还需要准备一只激光笔以便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电子白板则可以在白板上直接操作,且其使用的是专用笔,既可以当成鼠标,实现鼠标单击、双击、选中、拖动、右键等多功能操作,又符合人平时书写的规律。就是说,电子白板可以当成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手写板,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而不需要在黑板和多媒体讲台之间辗转。如此看来,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使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便捷、使课堂的流程更加流畅,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仍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为例,当教师在讲王熙凤时临时想要在PPT课件上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加上标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如在幻灯片放映状态下使用PPT“指针选项”中的“圆珠笔”工具,并用鼠标“写字”,不仅书写速度慢,而且很难把字写规范。但如在“结束放映”后,将标注做到PPT课件中再展示出来,字虽然规范了,但操作起来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电子白板则只需要用专用笔在上面直接书写即可,轻轻松松即可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作文教学也很实用,因为教师可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或问题习作投影到电子白板上,以“面批”形式在电子白板上对习作进行点评和修改。这样就能较好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与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要提高电子白板资源的生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往往会产生教师在教案设计时未曾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就是说,在思想、言语、行为等多种理解、表达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同时,这些情况具有动态性,有些甚至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准确而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语文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能够使语文课堂不断涌现出精彩、鲜活的画卷。例如笔者在听《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中,如果单纯的是丹凤眼、柳叶眉是形容这个人漂亮,但是加上“三角”、“吊梢”两个词则带有更深的含义。其中三角眼暗示了王熙凤奸诈、狠毒、城府极深,吊梢眉暗示了她的泼辣能干、工于心计。笔者认为学生这样的想法也许稍纵即逝,但教可及时捕捉信息,并通过学生发现的这一问题与学生实现积极互动,向学生提问:“你这样的说法是否查证过资料?”如学生回答对这一说法有过查证,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将其作为课堂动态资源补充进来。如果仅仅是想法而没有查证,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将“三角”、“吊梢”两个词用红色的线条圈起来,然后再用文字加以注明并打上问号,提出:“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找资料,看看古代对于‘三角眼’‘吊梢眉’有着怎样的认识与看法?也可以课下继续与老师交流。”如此这般,自然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和谐多彩的课堂。

四、要注重电子白板资源的保存

利用电子白板授课,系统可以将教师上课的板书等内容及时记录存储下来。存储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存储的课堂资料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与研讨,实现共享。也就是下课后,教师可把课上用电子白板记录下来的内容通过网络发送到语文教学论坛、教学空间等平台上,与其他教师一起开展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拷贝给学生,供课后温习或作为复习资料,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复习巩固。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经典课文,其中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出场安排、环境描写艺术、环境与人物的复杂关系等多个方面都匠心独运、耐人寻味。比如通过“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中的几个“大”字,就描写出贾府宏伟的外观,而用“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等细节描写显示出繁琐的礼仪,把“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与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相比较,把王熙凤出场的“急言快语”和宝玉出场的“慢条斯理”相比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再如由于贾府人物众多,作家在本回为了着力推出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而“采用了单独描写与群体扫描相结合、详细介绍与简略介绍相结合的方法”[3],值得细细品鉴、深入分析。但由于语文n堂时间有限,许多品味鉴赏只能点到为止,无法仔细推敲。如语文教师善于通过电子白板的存储与回放功能,就能够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保存下来,供学生下课后根据自身需要反复学习与推敲,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开始从“用不用”转变为“如何用”。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有着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其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教师又要恰当地把握好它在课堂上使用的时机与方法,推动电子白板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田雅忱.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J].中国教育学刊,2016,(08).

[2]袁文锦.试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21).

第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当代中学生对色彩词的理解能力较弱,无法领会传统文学中的文化意义,所以,高中语文应该着重进行色彩词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进行传承。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色彩词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类型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摘录的色彩词一共有813条,按照类型可以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

1.单纯色彩词

单纯的色彩词只有一个语素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一些,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有:白、黑、红、黄、蓝、绿、褐、丹、青等等。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是从单纯色彩词开始的,单纯的色彩词通过互相组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色彩词。

2.复合色彩词

复合型的色彩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由其结构形式不同可以分成多种:组合式,两个单音色彩词组成,如“朱红”;形容式,由表达感觉或程度的形容性语素和单音色彩词组成,如“惨白”;比喻式,前一语素含有比喻意味,如“银红”;重叠式,由单音词和重叠后半部分组成,如“白茫茫”。

(二)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的色彩赏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引用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色彩词的使用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曹雪芹先生描绘的世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透过书中人物的眼睛展示贾府的华贵环境,领会由色彩带来的美感。

1.红楼人物服饰的色彩词运用

曹公在描述红楼人物时着重描述的各人服饰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以贾宝玉的服饰为例,介绍作者的色彩描述。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穿花大红箭袖”、“等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如桃瓣”、“项上金螭璎珞”、“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等等,都是对于贾宝玉的服饰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的服饰以红色为主,显示出一派贵族气。色彩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灵,红色象征着贾宝玉这个人物的人性和心理。首先红色象征着活泼、热情、希望,代表贾宝玉天真活泼、热情友善、自由开放的强烈个性。再有,红色是一种暖色,表现出贾宝玉的高亲和力和在女性群体中的备受喜爱。另外,红色还象征着火焰和鲜血,代表贾宝玉追求自我解放,反抗封建,是兼备振奋性和刺激性的颜色。透过这些颜色,我们就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心思。

2.红楼环境的色彩词运用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色彩描写有:“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上”、“乌木联牌”、“珠玑昭日月”、“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等等,综合表现出贾府的浓重高贵意味,并表达出王夫人对于权力的追求。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色彩词教学

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色彩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色彩美。

优化教材内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统计数量并不多,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色彩的需求,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应该尽量在教材中增加色彩词汇,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艺术联想。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教会学生感知诗人对于灵魂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紫色有三重含义,第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人、仙人的代表颜色,表示高贵,在封建社会中也表示帝王的住所;第二种表示悲哀和不幸,多为诗人引用抒怀;第三种则是兼备以上两种含义,同时表示高贵和悲哀。教师通过教授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色彩词的引申义,在以后自己进行阅读或是创作的时候,便能放开想象,丰富文学色彩。

教师教授学生色彩美。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色彩感知的角度带动学生学习色彩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比较受到喜爱的颜色,而白色意味着死亡贫穷。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应该将教材内容吃透,对教材中色彩词中蕴含的自然和艺术美仔细品味将之融化在准备教学用的教案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设计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对于色彩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式的思考,在教学课堂上教授学生如何领略美、发现美。

让学生自我感知色彩美。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学会感知色彩美,进而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进一步领会美好,获得感性认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为了画出真正结合大自然美丽的蓝色,亲身到山脉中寻找想要的颜色,文学家歌德为了写出更加美好的作品,在黄昏时分观察打铁时的火光。学生们在生活中要用心地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景观,时时体会生活中的色彩美;反复阅读诗歌,让学生在关注色彩词的同时充分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例如教师在教授徐志摩的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时将重音放在色彩词如“金、青、艳”等上,逐渐将诗人描绘的美丽景色在脑海中构建出来,并涂上鲜艳的色彩,领会诗人的眷恋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能够生动细致鲜明的表现人物情感、景观特点。例如《祖国山河颂》一文中“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描绘出一幅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壮美。

第3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 多媒体平台 教学模式

多年中职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现阶段中职语文课堂大多毫无生气,犹如一潭死水,压抑沉闷,处于“三无”状态。学生无聊度日,上课人在心不在,只要细看,你会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在下面看课外书:小说、时尚杂志,玩手机:上QQ聊天、玩各种游戏或干脆睡觉;教师无奈应付,教学热情递减,只管照本宣科、按授课计划完成任务;学校无计可施,考虑到招生的问题,也顾及学生和家长的目的及情绪,把语文等基础课减至每周两节,就像餐桌上的一点调味料。

在这有限的课时内,在学校、老师、学生都不看好的状况下,怎样上好语文课,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另辟蹊径,使这“调味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

自从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我有了新的教学构想。中职语文已经脱离高考的指挥棒,听说读写的教学、字词段篇的讲授应该更加灵活。语文课应该既有趣又实用、既有发展性又具竞争性,这样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下面以《语文》(基础模块)为例,谈谈利用多媒体平台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一.营造有趣氛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分之九十的中职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兴趣。但对于电影、电视、网络小说及音乐却是情有独钟。我们应该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兴趣、需要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被手机、课外书牵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回归课本、回归课堂。

《语文》第一模块是“阅读与欣赏”。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教材中选录了很多名著名篇,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并不感兴趣,他们如果有时间,也是看一些娱乐、时尚杂志,名著阅读几乎成了一片沙漠。当下许多名著都已经拍成电影、电视剧,课上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取精彩的片段播放,营造有趣的氛围,引导学生去欣赏、去阅读。记得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当我刚要播放《红楼梦》时,很多学生都说不好看、不想看,但随着片子的深入,学生的目光都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待到片段播完,学生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要往下看。大家都充满期待,利用这个契机,我让学生回到课本,找书认真看,慢慢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激发他们读名著名篇的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欣赏影视作品不是为了消遣,除了激趣,还应该有所收获、有所启迪。好的作品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性情,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应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欣赏。

又如在教学《隐形的翅膀》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先让学生听听这首动听的乐曲,音乐能触动人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学课文的情绪就被带动了。

看电影电视、听故事音乐,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趣味的探究过程。

二.立足实用基础

中职学生不喜欢上语文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学习的语文知识没有多大用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下面以第二模块“听话说话”为例来谈谈。

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说方面所占比重很大,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用口语表达形式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由此看来,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言语活动越来越简化和迅捷,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口耳相传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聆听比阅读具有更广泛的信息对象。如果一个人的听话能力差,他就不能正确领会、吸收相关知识。因而,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是中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但中职生受自卑情绪的潜在影响,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表现大多差强人意,腼腆、怯场、偏执、冷漠、犹豫等心理影响着他们,因此,在口语交际模块中,应多让学生锻炼,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上都要以“学生”为本。

在“听话说话”训练中,我也借助多媒体导入,使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如教学“说话的要领”时,我播放了《不差钱》。同学们都被赵本山、小沈阳、丫蛋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所感染。当我提出“丫蛋的获奖感言说得怎么样”时,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情绪高涨,顺着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进入了“听话说话”训练中去了。

在内容上,我们也要善于设计学生议论的话题,从现在的校园生活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从个人喜好到社会热点。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在观点的撞击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对文本、对人物、对故事、对景物更深的理解,对文本的褒贬产生共鸣,自然有话想说、有情可抒。

听说的训练途径有很多,教材中的“听话说话”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与欣赏”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重要一环,教材的编排把它分开,我们教学却不能把它孤立,应环环相构,相得益彰。如欣赏完《林黛玉进贾府》,我就让学生谈感受、说感悟。

此外,我还设计课前三分钟即兴发言: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让学生稍作准备,然后上台发言,接着请在座的同学就发言内容提出问题,发言学生必须进行回答。这样的训练将听、说、看结合在一起,在训练口才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听力和分析能力。至此,学生不再认为学语文无用,体会到学好语文很有必要。

三.拓宽发展空间

如果说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形式,那么写作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形式。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求就是写作教学中训练人文性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语文》的“表达与交流·写作”模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生学得活、学得乐。写作中应用文的教学如果只采用传统模式,学生总会感觉枯燥、沉闷,但应用文课件如果制作成视频,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教学《应聘信》,课件可设计成某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时碰了壁,接着场景出现应聘时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定想知道答案,这时让学生思考、讨论。接着再引入应聘信的写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求知欲就强,此刻再让他们写,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教师也不能把写作教学独立分开训练,应让各个模块相互渗透。如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除了说感悟以外,还应让学生写感悟,可以是二百字的小短评。完成的作品可以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交,全班课堂上展示。开始时先选优秀的作业,有时也晒晒差劣的作品,使各层次学生都重视起来。或者选范文作比较共同修改。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中职语文课堂变得鲜活了。

职校的语文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实用性,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必备的语文素养。在应用文、读后感的记记写写中,学生的感情得以自然流露,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学生的心声有了表达的场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了。因此,我们教育学生要写自己的真实思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学生只有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又有了深刻的感受以后,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避免说套话、空话的弊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拓展,才能使语文课堂不再暗淡无光。

四.创设竞争平台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各司其职:讲授课文训练学生的读、听能力;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写作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其实,读、听、说、写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完全可以在一次语文教学中同时进行。每一次课,学生不仅要读,不仅要听老师讲,听其他同学说,而且自己也要说,有时还要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自己想说的和说过的内容形成文字,写到作业本上,作为老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例如前面提到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就是综合训练的一个例证。

《语文》的最后一个模块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除了动口动手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小组的合作及竞争意识的培养,这也是将来就业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训练方式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在“好书伴随我成长——优秀图书推介会”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购买或借阅图书,接着利用网络查阅作者资料,然后写好书简介及读书报告,再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或汇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最后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评比。当他们的作品被展示时,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创作的喜悦,收获的满足。在展示的过程中个个抢先发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及作品的亮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其他同学则对该作品提出更为合理的要求。比如文字底下配图画,怎样横竖不同的进行编排,艺术字的旋转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品味到合作的乐趣、竞争的激情,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创设综合实践的平台,不仅可以使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循序渐进得以同步提高,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外,平时交作业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发邮件、发微博或交作业本都行。收集好的作业,老师或同学可以加关注、相互点评或推荐,学期统计列入加分,这又是提高学生兴趣及积极性的好方法。

围绕基础模块的教学,加入了“多媒体”这一新元素,变换了一下形式,我们始终没有脱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语文课堂却变得鲜活了。如果中职语文课既有趣又实用、既兼顾现在又着眼未来、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化能力的培养,我们又何愁学生不喜欢、学校不重视、老师不投入呢?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从此中职语文课堂亮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孙丽红《巧用现代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20期

第4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首先我以歌曲《枉凝眉》开头,当歌声想起时,我相信同学们的思绪会随着歌声飞扬,会想到林黛玉,贾宝玉,想到两个人的爱情。以这样的情景导入使课堂进入了一种美的情景。在讲课过程中又穿插使用了黛玉、宝玉、王熙凤的剧照,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当然我把这些安排在了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展示,以防学生把黛玉就想成陈晓旭,把宝玉就想成欧阳奋强,阻碍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在具体的课文分析中我通过对“点评式读书法”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曹雪芹运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王熙凤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三角”“吊梢”等词来体会她的刁钻狡诈,注意“威不露”一词来体会她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阴险,并且让学生齐读两遍,以活跃气氛加深理解。接着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低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真是一石三鸟,她能用一句话就把在座的各位一一拍遍。王熙凤不但善于辞令,而且善于表演,一瞬间她就能变换好几种表情,变化速度之快让我们读者都瞠目结舌。所以这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我选择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注意“真有”“今儿”“才”这几个非常传神的字眼。朗读效果很好,尤其是王熙凤的扮演者王哲同学有些地方确实读出了人物的泼辣性格。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本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突出了重点,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很到位

本堂课突出了对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课堂中心明确,学生忙碌而有序,始终紧紧围绕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展开赏析,学会了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运用了点评式读书法。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改进之处

(1)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有些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僵硬,我讲的过多,学生虽有参与,但仍然不充分。总是担心学生分析不好,挖掘不充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自信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可能分析不好,那另一个同学可能会很好。再说答案是多样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有独到的表现。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共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这就好像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根基,分析得再多,到最后仍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到最终也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应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以致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时间安排不合理。

第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关键词: 电子白板 页面容量 制作方法 适用范围

电子白板①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能够超越PPT,除了强大的互动性外,还有超大的页面容量功能。增大页面容量不仅增加了课容量、满足教案设计要求,还能使单个页面完全匹配每一步的教学内容,划分教学节奏、保证环节清晰,最终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增加页面容量的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无限黑板、多媒体外链之外,本文还在层的关系、以窗口形式插入、限制移动、容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思考。详细介绍了扩容的制作方法与适用范围。同时否定了盲目扩容,反对放入过多资源,提出了页面容量需符合教案预设需求,配合教学节奏的建设性意见。

一、为何要增加页面容量

1.增加页面容量能满足教案的预设要求。

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流程环节设计,有的按知识点章节划分,有的按认知的层进性划分,总之,教学环节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也不应该受多媒体技术手段的限制。教师备课时,首先应根据课程要求备好教案,然后由教案设计多媒体运用。可惜现在部分老师为了开多媒体的公开课,总想着手头有哪些资源可以用来展示,然后根据多媒体技术反过来设计教案:比如为了放一段林黛玉进贾府的Flash地图,而设计让学生找出路线的教学环节;为了展示白板的连接器功能,把简单的配对问题设计成花大把时间让学生在白板上画连线的操作环节……课堂看似很热闹,学生反应也很好,却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次要的东西重点化,打乱教学节奏,冲淡甚至偏离教学目标。

多媒体应该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不应该束缚教学思路;应该是补充手段,而不是主导因素。所以,在备课阶段应该首先脱离多媒体,做好完整有效的教学设计,然后回过头看待如何运用多媒体实现这些想法,支持起这些环节。

既然是根据教案安排白板内容,那么每张课件的页面容量就会不同,有些环节只需要一张标题即可,有些环节却要一系列的多方内容,这就要求课件的页面容量满足教学需求。传统PPT的页面容量有很大局限性,很多环节一张PPT说不清,必须连续用好几张幻灯片才能展示完,严重影响教学节奏,成为一种拖累。电子白板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页面容量是它的一个巨大优势,这让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课程要求、全面支持起教学设计,成为灵活强大的教学助手。

2.划分教学节奏,保证环节清晰。

教学节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科学合理的教学节奏对教学效果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如果单个页面能完全匹配每一步的教学内容,起到划分上课节奏、保证环节清晰有序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将被大大优化,同时把教师从一些盲动的、不经济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使教学更轻松。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逻辑规律,如果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将如同顺水行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反之,节奏混乱、违背规律,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则如同乱水行舟,在漩涡里迷失方向、原地打转,甚至进一步退两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切不可因硬件技术而影响教学有效性。

“翻页”这个点击动作加上翻页效果,对于课堂来说,起到了分隔号作用。因此何时翻页、翻几页,直接决定了教学节奏。当新的页面开启时,学生会习惯性地期待新的单元,翻页效果也会使老师的讲课被迫中断。如果新页面还在讲旧内容,教学环节就被人为割裂了。同一内容无法在同一页面展示,那么本应连贯的内容上就会被打上分割点,阻碍教师上课的流畅性,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因页面容量不足而导致的播放拖沓,坏处就在于隔断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因页面容量不足而导致页面过多,也会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疲劳,前讲后忘,无法凸显重点。

翻页作为教学节奏的控制策略之一,具有实用性。因此增加页面容量就变得至关重要,只有充足的页面容量才能保证翻页不受页面容量的约束。

二、如何增加页面容量

1.无限黑板。

无限黑板是最常用的增加页面容量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灵活性和无须预设。教师可以把图片、文字、多媒体放在页面之外的蓝色处,不影响界面本身的美观与一体性。无限黑板顾名思义适合当做教室中的黑板用,老师写板书,学生做题目,都可以在这里完成,而且还不用擦黑板,写完了就往旁边继续拉、继续写。页面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都可以随时拉出无限黑板,方便、灵活、快捷。

制作方法:点击右边工具栏上的“页面缩放”按钮,拖动页面至蓝色处。如果没有这个按钮,则要手动添加:工具—更多更具—编辑用户自定义按钮—命令—选中“页面缩放”—添加—已完成,即可。使用完无限黑板后想返回原始界面,只需选中页面缩放后在任意位置双击即可。

适用范围:黑板功能。

2.多媒体外链。

多媒体外链用于增加页面多媒体容量。其优点是直接把多媒体存入课件而不必像PPT那样建一个文件夹。

制作方法:插入—链接(这里注意,不建议点“媒体”,因为媒体只生成固定占位符,而且默认自动播放)—选择文件。如果是音频或视频,则可添加链接为“现有对象”(这样点出来是窗口播放),储存为“将文件存入活动挂图”,多媒体选“控制器”(点击播放),最后确定即可。

适用范围:图片、网页、音频、视频。

第6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n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报了“走进中国戏曲”校本课程,她满怀希望地以为学生可以同她一起学习戏曲,爱上戏曲,弘扬戏曲。可惜,这个希望终因无人选课而破灭。

2007年,张文静认真修改自己的校本课程纲要和课程内容,做了诸多努力。尽管这次有学生选课,可人数还是太少,没能如愿开课。当时,很多同事表示:“你算了吧,别再瞎折腾了,戏曲连我们都不喜欢了,学生怎么会喜欢哦,这伊呀呀呀好不让人心烦。再说了除非有音乐功底,要不然谁能唱啊?”这些劝阻非但没有劝住张文静想要开课的决心,反而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课程受冷落的根本原因。

她私底下找了一些学生咨询,总结出四大理由:对戏曲不了解;戏曲唱腔太老套;戏曲知识很枯燥;担心无法唱好戏曲。这个调查结果让她豁然开朗,要想让学生去选“走进中国戏曲”,宣传很重要。最起码要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也是好玩、好听、好看的。

“戏曲因子”植入课堂教学

张文静首先把“戏曲因子”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她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自己亮嗓唱越剧《祥林嫂・听他一番心酸话》,让学生在醇厚的越韵中,感受到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份同情,对婆婆的怨恨,那种留不得、走不得、生不得、死不得的幽怨纠结之情;在教授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唱响《人去楼空空寂寂》,让学生感受到焦仲卿离开妻子后的荡气回肠、无限哀伤和心中积蓄已久的悲愤和无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清唱名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用欢快的曲调唱出贾宝玉见林妹妹时的惊艳与似曾相识之感。听惯了流行歌曲的学生,偶尔听一两段韵味深长的越剧,也觉得“有趣”“有料”。她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慢慢激发学生学唱戏曲的热情。

她还主动“请缨”为请假的选修课老师代课,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她总是很自信地说:“只要给我一堂课,我就能让学生对戏曲课改观。”事实确实就是如此,每次课后,总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戏曲也可以这样有意思啊!”有些学生是哼着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走出教室的。虽然自己身心俱疲,但听到这不成调调的哼声,张文静由衷地笑了,她的小小心愿达成了。

此外,张文静还用其他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戏曲知识,比如学陆游的诗时,她就跟学生共同品鉴越剧《陆游与唐婉》,带他们欣赏名段《钗头凤》,不仅从艺术角度来谈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而且从唱腔、情感角度谈它的内涵;学习《长亭送别》,她就带学生看越剧《西厢记》,学唱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讲到《闺塾》,她就跟学生聊昆曲《牡丹亭》,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爱情观进行探讨。“国粹京剧”课上,她指导学生如何“三看脸谱来识人”,不同的色彩、图形、图纹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美丑、经历、命运、情绪等,她还让学生结合《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以及背景知识,为项羽和廉颇画脸谱。课后,有学生追着她说:“老师,今天的课太有意思了,我还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文言文课呢!”就这样,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戏曲。

“戏曲进校园”之路愈行愈远

2008年,张文静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正式更名为“趣味戏曲”。学生从最早的18人到25人,再到45人,最后竟有80多人。

2011年,温州二十一中开始实施网络选课,由于人数有限定,有些热门的课程学生“下手”晚就选不上了,而“趣味戏曲”就在这被“秒杀”的课程之列。到这时候,张文静的“趣味戏曲”课程才算在校园内站稳了脚跟。

2013年,“趣味戏曲”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百门精品选修课程”“浙江省第二批普通高中网络推荐选修课程”。

随着选修课程的正规化、常态化,原本的教案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张文静又萌生了把自己教学的系列课程编成完整教材的想法。随后的几年,她一直坚持积累素材,完成了第一版的戏曲教材。几轮选修课程下来,她精益求精,重新梳理并修改了每一个章节内容,并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汝将的帮助下,于2014年年初完成了《趣味戏曲》校本教材的编著,并于同年10月正式印刷

出版。

整整八年的时间,她历尽艰辛将“趣味戏曲”课程从“无人问津”做到“秒杀抢课”的省级精品选修课程,再至出版《趣味戏曲》教材,她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传承和担当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戏曲,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越剧、黄梅戏、南戏等剧种,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为此,《温州商报》以“80后中学教师编个性戏曲教材”对她的事迹进行专题的大篇幅报道,她还入选为“温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

第7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意义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第8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微课;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03-02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的重点、难点、考点以“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体,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语文课堂中使用的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针对性强、简单明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等特点,所设计重点集中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十分适宜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尤其有利于课堂注意力较难集中的中职生开展文本阅读。笔者参与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微课课题组,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也和课题组内的教师进行了资源共享,同时,利用阅读教学课程中的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几个具体课例,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微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微课可以有效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笔者在教学《卖白菜》一课时使用了微课,从而有效解决了学生如何把握小说细节的难点问题。笔者借助《奇妙的微观世界》这一微视频导入课文,通过微观世界中的视角与小说细节描写的类比让学生明白,如果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将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笔者特意把这段视频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反复观看。在分析品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特别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找出了课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并在课堂中通过填写人物描写细节的表格的方式进行了检验。比如,文章中对几棵白菜的细节描写,对于“我”不小心摔掉白菜之后母亲的表现,老太太买白菜时的手部动作这几处细节,学生都能很快地找了出来,也能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的心态是如何的。笔者发现,借助微课教学之后,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节描写对小说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所起到的作用,他们有了课前的微视频指导,明白了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应当通过抓住细节描写去了解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这节课不仅有效避免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作用时,只能单纯地进行繁琐的知识点讲解的问题,也为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文本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空间。

二、微课动画视频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我们制作了一节关于文中人物服饰文化描写与鉴赏的微课。借助动画的形式,让主人公换上不同的古装服饰,帮助W生理解文中人物性格的差异是如何通过服饰、打扮体现出来的。比如让学生对比了王熙凤和其他人穿着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了王熙凤的富贵姿态,展示了林黛玉及几位姐姐妹妹穿着的服饰特点,最后还结合课文中描写宝玉的两段诗词,鉴赏了贾宝玉的穿着打扮特点,等等。对于这样的人物换装动画视频,学生非常感兴趣,一边看,还一边对照文中相关的服饰描写文段去品读人物。动漫班的学生更是在随后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借助《红楼梦人物服饰鉴赏》这一微课视频,手绘了课本节选片段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的形象,与自己的专业课进行了结合,完全是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轻松自如地解决了之前教师上课时花费大量时间去解读人物性格的难点问题。这节课,因为有了《红楼梦人物服饰鉴赏》动画版本的微课,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三、微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

《项链》是中职生比较喜欢的一节小说阅读课。这篇小说中,关于故事曲折情节是如何开展的问题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于是我们在微课当中制作了《什么是伏笔》《小说结尾的留白艺术》两段微课视频。制作的微课视频,在字幕提示上使用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在恰当位置弹出“什么是伏笔”“草蛇灰线”的提示字幕,提醒、引导学生思考伏笔的作用,比对自己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的细节,最终学生基本都找出了文章中的几处伏笔,很好地说出并理解了什么是伏笔。而在《小说结尾的留白艺术》的微课视频中,我们通过一个故事设置不同结局的小剧场演绎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体会和品味,留白的结尾和直白的结尾哪种更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思索空间。两段不到8分钟的微课视频,轻松地帮助教师解决了这篇短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根据《项链》的课堂教学实例,你能说一个小小的微课视频的作用不大吗?我们正是借助了有效的微课教学,才能很好地帮助中职生提升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微课可以切实促进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

教师通过录制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微课学习资源,形成基于某个学习单元、某本书甚至某个学科的一系列连贯的微课,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促进个性化学习。阅读教学的课程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平时授课难度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难题,使用了微课资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针对某个知识点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是因为不同的职业学校、不同的教师可能擅长讲解的知识内容不同,将微课应用到学生阅读课程中的协作学习中去,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比如《我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这两篇课文,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都整合了美术教师的绘画技巧这一资源,分别对想象中的空中楼阁和月下荷塘的美景,请来美术教师录制了整个绘画过程,给学生解读了文本。学生在观看《空中楼阁的游览》《荷塘下的月色》两幅画作的绘画过程的微课视频中,参与构建了自己的“空中楼阁”和“荷塘月色”,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在写景的时候,是如何像画家一样,有序地去描写景物这一教学难点。其中《荷塘月色》一课中,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通感”这一知识点,我们借助视频的声画同步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了淡淡的荷香与远处传来的隐约的歌声有什么相通之处,有了这一音效的辅助,学生很快理解了通感的概念。

我们还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尝试手绘自己心目中的空中楼阁和月下荷塘,并将收到的几十幅学生的作品,在班上进行了展览和品鉴。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阅读文本时候的个性化差异,还帮助学生提升了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

五、应用微课之后能得到更多样有效的信息反馈

在进行微课教学后,教师还可获取每一位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再加以提炼、研究,从而得到更有效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微课,因其对解决教学重难点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习兴趣提升,师生、生生互动得到加强,同时,还能形成生动的课堂教育教学案例、鲜活的经验和系统的微课校本教材。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们在所选的9篇阅读教学文本中制作了11个微课视频,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这些微课自主完成预习及课前阅读环节,其能动性获得提高。此外,课题组还实现微课实践在网络中的分享与交流,上传了部分微课视频在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推动教师同行在微课方面加深认识、推广和应用。其中《项链中伏笔的运用》这一微课视频参加了区内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项目比赛,获得该组的二等奖,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当然,在课程微化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宏观的眼光。我们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微化,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学会的知识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的练习,达到课堂学习的真正目标。比如,我们在课堂小结时,还把阅读中出现的微化内容进行整合,使微化的内容整体化,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形成一整套的阅读教学微课资料,以备今后教学的使用。制作的《荷塘月色》《雨巷》《雷雨》《致橡树》《将进酒》等微课中的“酒”都与“意象”有关,对于“意象”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如何教授、学生如何学习一直都是一个难点。我们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之后,还整合了相关的资源,写出了《中职语文课本中关于意象的使用》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文组的备课资源,将原本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

总之,微课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课的出现,确实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巧用微课可以激活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上应该重视微课,捕捉恰当有效的教学点,利用课外知识拓展、自主质疑探究等方法,制作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微课,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时机,如课前预习、合作学习、课后探究等环节,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真正实现微课的“翻转作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邢文文.探讨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职业技术,2016(10).

第9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 教师 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策略,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以。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教学过程也显得乏味无比,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方式, 推动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 推动学生全面进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方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作用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以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以身边人际联系硕士论文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 推动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 探讨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进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以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作用,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浅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一些:(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只在口头上说一说。(2)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这里自然想到黄花。(3)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把《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 探讨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很多学生会质疑既然秦武阳那么胆小,荆轲为什么不向太子丹说明情况,把自己的朋友等来呢?这样刺杀不就更有把握了吗?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会以多个方面去讨论,有各种看法,在讨论中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学生会对秦武阳、荆轲、太子丹有一个更深层的认识,对人物把握的更为准确。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 探讨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是很有作用的,把握的好,能使学生变换视角理解文章,教师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而又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会见仁见智,但也有学生故意出丑,也有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如何来做呢?如果我们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他们不在愿意发言。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口无遮拦;有时也是他们的思维跳跃性太大,又课文引发了这样的联想。教师有时也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甚至设置成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争论,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解决了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 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时,有一个学生就

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的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索。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思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如果一味的指责,也不给学生一个理由,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我们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改变传统观念,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平台。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渗入其中,借以消除师生隔阂,激活气氛,从而避免了教师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免于受制于课本静态的资源信息,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当然,更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见解是正确还是错误,抑或是多么的幼稚,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不能有任何的轻视冷落,否则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封闭,无法构建互动平台,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其中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应对自如。

五、教师应设计弹性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生成可能偏离三维目标,何谈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要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深入钻研文本,体察学情,反复思索,大胆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当然,预设不该是静止的,应该富于灵动性,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具有开放意识,要有足够的弹性。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在课堂中准确洞察、敏锐捕捉从学生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信息,相机而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计划中必须具备互动环节,对能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这样才会形成培育课堂资源生成的土壤。

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机智的调控者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课堂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 维度来进行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生应作为一 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想、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活跃 起来。但是问题的生成往往带有很多突发性,如何来对应这些突发问题并将其向我们 预设的大的教学目标方面引导,从而达到教 学的效果,这也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 同的心理期待,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 效果要求。课堂,教本,老师,学生,任何 一个点,都有问题生成的可能,只有精心预 设,对学生倾注爱,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只有爱,爱教学,爱学生,才会时时有心关注这些生成资源,才会用心去调配各种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去整合各种信息, 让课堂活跃、实在。除了爱学生,教师还必须爱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因为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积累、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次成功的生成性教 学, 是教师自身教学智慧的全面发挥和体现。所以教师爱自己与爱学生同样重要,这 也是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