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片段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在确定开展比赛后,根据青教会的成员都是这两年参加工作的青年老师的特点,先后组织老师学习了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了解英语学科新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及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让老师们对小学英语课程有所认识。另外根据片段课的特点,组织老师学习了《什么是片段教学》《如何进行片段赛课》。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明白了片段教学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意义。看到比赛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老师们都积极报名参加,最后24名青教会的教师全部报名参赛。
二、开展研究 提升能力
思想上有了认识,但对于如何上好片段教学课,青年老师心中仍没有把握,为此我们开展录像课案例研究,组织老师观看优秀录像课。如观看《湖南省“新课程、新理念”教学开放活动课堂教学课》《山东省小学英语优质课一等奖集锦》《上海市小学英语优质课》等光盘。观课后,我们组织教师研讨,谈他人的课堂,谈自己的体会,交流各自的学习感受,找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许多老师不懂就问,认真研讨,老师们通过学习、观摩、研讨,对如何上片断教学课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片段课,我们又开展片段课的集体备课。将报名参赛的老师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备课,一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参与,并提出修改意见。片断课的教案写出来后,再集体讨论、修改。最终确定片断课的教案。
三、积极实践 锻炼成长
有了新观念,有了对片段课的一定认识,接下来我们积极开展课堂实践。首先开展片段课说课。我们让各组主备的老师进行片段课的说课,请组里的另两名老师评价自己组的片段课,剩下的老师说自己组内是如何开展片段课的集体备课。老师们通过这样的说课、评课,对片段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学习、讨论、研究,到了老师们厚积薄发的时候了,现场片段赛课的帷幕正式拉开。
我们所采取的现场片段赛课的形式是,上课的老师提前48小时抽签选课题,自己独立备课,独立上课。为了较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让赛课更真实,具有可观性,我们让各小组的老师当学生,轮到自己上课时,你就是老师;上完课了,你就当学生。这样一来,每位参赛的老师,既是上课的老师,又是参赛的学生。24名老师先后上台献艺。经过四个半小时的激烈角逐,24名选手有六人获一等奖,八人获二等奖、十人获三等奖。24节课各有千秋。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觉得有收获,其他观课的老师也都认为这些课很值得学习。
四、反思领悟 臻于目标
课上完了,我们却没有让赛课的余音结束。我们又组织老师开展赛课反思。我们将上课老师组织起来,按原来的分组,开展评课反思,请老师们谈自己上课的感想,许多老师谈到在课堂中的遗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有老师谈到自己在赛前设计教案时仍有不明白的地方,不知道对教材该如何取舍,哪些内容是重点。为此,我们将老师的教案、课件收集上来,根据赛课中出现的问题又对老师们开展了教案反思。在赛课时,我们就发现有一些老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不清楚。老师们的教案中也反映出这些问题。在课件制作中,有的课件只是为了显示多媒体的用法,课件的内容与课的实质关系不大,没有起到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时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025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预期学习结果,它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等等活动。而“课时目标则是一堂课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也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写教案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自笔者从教开始,每学期教育局都会组织行政人员到各校检查教学常规,其中重点就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作业,并规定了各学科每周必须书面全批全改作业的次数,要求上每节课必须使用新手写的教案,打印的教案和旧教案不能用。教案必须写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步骤)。教学目标要求写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且要求教学过程必须要有组织教学(上课准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操练巩固、作业布置(含归纳小结)五个环节。特别是校内外各种级别的说课、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进城考核课、成果展示课、片段教学活动等等,更是作如此要求。结果,写好教案花去了比上课多得多的时间。每当听到社会上的人说“教师每天只上两节课就完事了”,真的感到很气愤、无语。
自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后,英语学科与其他各科一样有了各自的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还是被极端化了,按照“三维目标”和“五维目标”来编写教案、设计课时目标,结果产生了“机械套用、概念含混、定位失当、主体错位、倚重知识、目标松散”[2]等问题。
一、“三维目标”――所有课程的总体要求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了国家课程标准,文件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即所谓“三维目标”。[3]
此后,负责常规检查的行政人员开始要求教案要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编写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归教学方法,怎么也变成教学目标了?难怪有学者认为“三维目标”有问题:“漏洞百出,遗珠之憾;逻辑混乱,分类不当;不便操作,难以检测”。[4]比如价值观教学,不能像教知识和技能那样通过口授和操练的方法来培养。价值观教学应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地影响。
其实,“三维目标”是对包括英语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提出的总体要求,或是各学科教学的策略维度,不作为各科教学的课时目标的具体要求。单就英语学科而言,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注意过程与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5]来体现“三维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也是英语学科的教学策略吗?
二、“五维目标”――英语学科目标的五个基础层面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基础英语的学科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个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层面建立起来(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课程总目标还是由这五个层面构成),但并非要按照这五个层面来设计英语教学的课时目标。
结果,这五个层面或维度被称为“五维目标”,还是要求英语学科按“五维目标”来设计课时目标,不少英语教师的课时教案上出现了technique / skill aim(s), knowledge aim(s), feeling and attitude aim(s), learning strategic aim(s)和aim(s) of culture sense等五个教学目标,结果吃力不讨好。
三、课时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化
课时目标是一节课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是学科目标的具体化,需要具体地表述,而不是空泛、笼统、抽象、模糊地表述。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6]有:
[教学案例1]
教学目的:运用所学语言讨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最佳方案。重点训练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适合级别:6-7级
本案例简单化多了,具体化了,不必分别写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目标是什么。
以前习惯用英语写教案的英语教师,把教学目标写成teaching aims, teaching goals或teaching targets, 教学重点写成important points, main points或chief points, 教学难点为difficult points或hard points等等,各种英语教案参考书也是这么几种说法,五花八门不能统一。直到2013年笔者参加省级培训后,才知道教学设计、课时目标、教案编写等问题已由专家、教授们作了统一认识:教学重点是foci / focuses of the lesson,教学难点是special difficulties,教学目标是objectives of the lesson;先根据教材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再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教学条件等来设计教学目标;英语教学的课时目标要具体化,不要按“三维目标”或“五维目标”去机械套用;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表述教学目标。
此外,英语课时目标应该要符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所提出的SMART原则: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ttainable(可达成的)、relevant(相关的)和timebound(有时限的)。[7]
[参考文献]
[1][7]王斌华.英语课时目标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9).
[2]杨华娟.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及问题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7).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教基(2001)17号,2006.
[4]李康耀.“三维目标”的三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2(3).
班班通的实施,实现了备课方式由原来的手写教案走向键盘输入。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使用电子教案,只要是代课教师,不分年龄大小,统一模块、统一格式进行备课。以前每人要写一本完整的教案,一课时也不能少;而现在的电子教案实行同年级分工备课制度,每个内容由主备人备了后发送给同年级其他教师,同年级其他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再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由此可见,电子教案既便于修改,又节省时间,同时格式统一、规范,便于收集供下年参考,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利用班班通系统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课件设计和制作,也可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有关教学的一些小故事、活动等各种有用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自己所用。
2 利用班班通设备,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班班通”的开通,使得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并逐渐普及开来。而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大型视频投影器和电子交互白板的配备也较好地增强了教学效果,通过投影屏幕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得清所学内容;作业直接被展现,进行讲评,简单方便;图像被投放来欣赏,一目了然;视频被展播,直观形象。使用“班班通”上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左、右”后,笔者利用班班通的功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猜大王的情境:将十几张扑克牌(有一张“大王”)分成几排扣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猜哪一张是大王。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熟练地运用前、后、左、右这些词描述方位,气氛异常热烈。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先出示“兄弟之争”的动画:“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三角形最大,所以我的内角和就最大!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大钝角,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最大!锐角三角形说:我的三角形小,那我的内角和就小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求知欲望,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之中,通过动手操作量、折拼、撕拼,很快就把“兄弟之争”评判出来了:原来它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3 利用班班通设备,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只通过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很难顺利掌握。利用班班通功能的动态演示移补法,不仅可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走,但走哪条路近呢?学生一看,异口同声地说下面这条路近,因为上面那条弯多远一些。还有如图2所示,谁的周长长呢?学生也认为第一个周长长,第二个周长短。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用课件演示移补的方法:小明上学的路线把第二条路上横到的线段移动到上面刚好与下面的横线段长度相等;再把竖着的线段移动到右边,刚好与左边竖着的线段长度相等,这时正好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学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里面的奥秘。同时学生也轻松地明白了图2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也是一样长的道理。这就不能不赞班班通给教学带来的方便和好处,轻松突破教学难题。
4 利用班班通设备开阔学生视野
数学学习其实是获取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整合性较为灵活,可根据内容的需要,拓展内容知识,通过网络下载有利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料展示给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在教学解方程时,笔者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帮助学生: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两边仍然相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求方程的解,而且了解了天平的有关知识。如100+x=250,在利用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即:等式两边仍然相等,就能得出x=150。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利用班班通的功能出示有关年月日的重大节日图片以及播放一些有关年月日的历史片段、视频,如播放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的片段,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年月日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利用班班通设备改进学校管理手段
一、 点明主题
每次教学研究活动都会有一个主题。主题是观课与授课者主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授课者对于公开课是十分重视的,为了上好公开课,他会提前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反复试讲,力争做到最好。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表达。要让自己的点评给活动参与者带来启发,点评时必须突出活动的实践情况,准确地点出课堂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研究活动的主旨。在点评中,需要用精要的表达,一针见血地点出主题,叙述不一定太多,只需让大家产生共鸣即可,让参与者有“简短而不简单”的感受,引领大家积极地思考。
二、 点精片段
观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片段,这些片段可以是教师精彩的讲解、精妙的启发,也可以是学生精彩的辨析,还可以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精彩一刻,当然也可以是活动过程中失败的片段。在点评中抓住这些片段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剖析现象,抓住关键,突出策略。切记泛泛而谈。在点评片段时,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解决问题的措施与策略,这样来聚焦精彩的片段,会为点评增色不少。
三、 点清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的理论支撑,也是提升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载体。在点课中,通过观课者的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点评。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点明教育理念,提升参与者对教育理念的内化,促使大家有效地悟课。
四、 点活细节
课堂教学实践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师生在某些细节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在点课的时候,紧紧抓住细节进行点评,可以是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教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亮点,这样对细节的点评,将问题的研究细化,将研究的视角聚焦,更有益于听课者增长见识。
五、 点全流程
教学流程是授课者在教学预设中精心思考过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执教思路。点课者点评整个流程时,一定要站在较高的高度进行实事求是的点评,点评流程的实施是否流畅,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符合学科特点等。在点评中,最关键的是对整个流程有一个比较概括性的提炼,总结出一种教学模式或一类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既能促进了观课者对课的理解,也促进了执教者对教学特色的提炼,让参与者在听点评后受到引领。
六、 点巧教师角色
语文教学资源使用的广泛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来自书本,以书本作为教学的依托,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的资源非常广泛,包括语文学科素材库(视频、动画、学科图片、配音、Flash课件片段)、语文教学课件库(按编目分类整理的知识资料)、语文同步教学(高中各章节知识点同步的教学、知识要点、教学辅导、教案、练习测试等)、语文教研论文库(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教学实验、素质教育等)。学生使用的语文素材库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博览(字音、字形、标点、词语运用、熟语运用、病句修改等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资料)、语文知识提高博览(散文、小说、杂文、戏剧、诗歌等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语文音效博览(诗歌朗诵、散文朗诵、古文朗诵、评书等),供学生参考,便于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汲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有利于课堂内容衍生。
语文教学手段运用的多样性
利用网络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要在教学手段上有所突破:(1)采用电子备课来满足语文教师的备课需求,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资料查询、多媒体资源汇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工作。教师还可以共享并借鉴网上教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丰富、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语文知识直观化,把一维语文教学变成多维化,把单一讲授变成立体感受。(2)教师利用计算机信息设备手段,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课堂内容;通过网络,教师实时抽调网上课件资源。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信息来源范围和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学生通过调用网内共享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软件,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这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兴趣。
语文教学交流的互动性
“磨”听起来就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但我却在这次磨课中收获颇丰,而且越“磨”越轻松,越“磨”越自信。在本次的磨课过程中,有很多的收获,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我将结合本次教学过程中地球仪的选择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片段一:
磨课重要的一环就是磨教案,本次活动教案确定后,我进行了第一次的试教。第二环节是看一看,认识地球的面貌
1、出示地球仪,感知地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
我向科学老师借了个地球仪,也没多想,直接拿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是这样的:
师提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仔细的观察后,学生发言。
生1:我发现地球上有很多线?
生2:我发现地球上国家,和不同的形状?
师:是啊,这些国家都在陆地上,那地球上有哪些呢?
生1:有红色,粉红色,紫色。
生2:还有黑色。
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下来了,我想引导的绿色,蓝色,黄色,白色,在这个地球仪上体现的一点都不明显。那么本节的教学重点就无法落实了。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反思,发现教具的选择不但对本节课没帮助,还给了学生错误的引导。于是我连忙联系科学老师,又重新选择地球仪。
片段二:
第二次,我要在另外一个班试教。这次我认为自己选择的地球仪应该没有问题了,地球仪是这样的:
上课了,我出示这个地球仪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地球仪,你发现它的形状、外表有什么特征?学生观察的兴趣很浓厚,讨论得也很激烈,学生开始发言。
生1:我发现地球是圆的。
生2:地球上有很多小岛。
生3:地球上有很多线和海。
师马上追问:那海是什么颜色的?(蓝色)地球上还有别的颜色吗?
生1:有蓝色、黄色、绿色、红色还有白色。
师:你们知道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吗?
学生:高山、草原、海洋、沙漠等。
学生回答的都很精彩,上课的流程也很清晰流畅,本次试教后,磨课的老师们对本堂的教学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但是总体还算不错。回到房间,我对这次试教重新进行了反思回顾。发现学生在观察地球仪时,虽然经过引导,学生能按照我的教学预设进行学习,但是引导时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学生总是对自己的第一次发现印象比较的深刻,后来老师引导的部分,有个别学生印象不深。地球的地貌虽然是多姿多彩,但在光滑的地球仪上怎么体现呢?是不是该换个凹凸不平的地球仪?于是我又把自己的想法和磨课的老师进行商讨,她们都认为想法不错。于是我又联系科学老师,自己亲自跑到仪器室,果然让我找到了一个专门反应地球地形地貌的地球仪。
片段三:这次的地球仪是这样的:
1、出示地球仪,感知地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
学生通过眼睛看,小手摸,课堂学习气氛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
师:这是地球模型,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地球仪,你发现它的形状、外表有什么特征?
A、我发现地球是凹凸不平的。(是啊,地球上有很多的地貌,所以地球也是凹凸不平的)
B、地球是圆的。(地球虽然是圆圆的,但是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它的形状是球体)
C、地球表面有很多的颜色,(看)
师:你知道这些颜色代表什么吗?
生:绿色代表森林。(只代表森林吗?)
生:还有草原,还有牧场。
生:田野也是……
生:蓝色代表海洋。(还有补充吗?)
生:湖泊,河流,江水……
关键词:英语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 教学模式
在师范生及在职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重学科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训。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加强英语专业师范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中引入了英语微格教学。并把教学实习从内容到形式重新进行了调整。
一、微格教学及其特点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方法。被国内外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通常,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学生进行10―20分钟教学,并当场将实况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同时讨论、评议,最后由导师小结。
微格教学于1963年产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是通过缩减的教学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英语微格教学课程的设立,实现了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整合
长期以来,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方式是:(1)教师进行课程教学;(2)师范生完成书面作业;(3)教育见习与实习。有人说,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加工,(崔奇微格教学与英语学科教学论作者系中国电教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心理成熟慢、教学适应期长。而将微格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技能的分类理论运用于指导培训教师时,教师的成长机理就大为改观,它已不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变化:
(1)在优秀教师的“自然成长”加入“人工塑适”的成份,给予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使在某一水平面上能快进快出,加速成长。
(2)变教学经验行为的积累与学习为技术行为的培训与掌握,明确教学技术行为的要素、方法与效果评价。
(3)变整体上的一般性要求为具体的分解训练。
可以说,微格教学解决了在师范院校英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微格教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基本的教学技能是形成综合教学能力的基础,并对英语学科教学中应有哪些技能。各项技能是什么以及教学技能的形成规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
教学技能的分类在微格教学中至关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技能分类:
第一、英国的特罗特(Trottt)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能够表现、能够实际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知的教学行为,分为六种教学技能:(1)变化的技能;(2)导人的技能;(3)强化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例证的技能;(6)说明的技能。
第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区伦和瑞安从构成教学技能的多种要素中抽出十四种要素为普通教学技能:(1)刺激多样化;(2)导人;(3)总结;(4)非语言启发;(5)强调学生参与;(6)流畅提问;(7)探索性提问;(8)高水平提问;(9)分散性提问;(10)确认(辨析专注行为);(11)图解的范例应用;(12)运用材料;(13)有计划地重复;(14)交流的完整性。
第三、孟宪把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1)导人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提问技能;(4)讲解技能;(5)变化技能;(6)强化技能;(7)演示技能;(8)板书技能;(9)结束技能;(10)课堂组织技能。
第四、原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九项基本技能,即:导人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依据英语微格教学实践。本文着重介绍英语教师的课堂授课的技能。英语课堂授课技能包括:常规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两种。
(一)常规教学技能
1 教态:包括表情、眼神、手势、站、走姿和服式。
2 教学语言:包括语音、语调、轻重及声量控制、节奏和常用课堂用语。
3 教学媒体:包括板书、简笔画和教具(直观教具、电化教具)。
(二)综合教学技能
综合教学技能即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九项基本教学技能,即: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英语微格教学模式初探
(一)事前的学习
学习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学习理论、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教学评价和学习者的特点等教育教学理论。
(二)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
把英语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常规技能和综合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有时用反面典型,也可对照使用,一般以正面为主。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做好文字说明,并在放像时,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三)骗写教案
根据确定的教学技能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教案。微格教学教案不同于一般教案,要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同时,培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技能的要求,以及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教学技能的微型课的教学过程(5―10分钟),撰写这一片段的教学教案。
(四)微格教学实践
1、组成微格课堂
教师角色:由师范生扮演
学生角色:由被培训者的同学或真实学生来扮演
教学评价人员:被培训者的同学或指导教师
技术人员:专业人员或被培训者的同学
2、角色扮演
教师角色一般进行10-15分钟的模拟授课,要先做一简短说明以便明确:训练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由被培训者的同学来扮演学生。
3、准确记录
一般用录像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录音或文字记录,录像更及时、真实、有效:
(五)反馈评价
1、重放录像
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角色扮演结束后要及时重放录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者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2、自我分析
看过录像后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3、讨论评价
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指导教师要从各自的角度来评价实践过程,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
(六)修改教案
一、美术手工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制作视频收集学生问题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课中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问题解决知识应用;课后总结感悟利用视频复习教学设计制作视频收集学生问题等。
1.选题的设计。美术手工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可以是知识讲解、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展示。设计如何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知识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达到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某些过程形成。还有要将游戏与学前美术教育进行优化结合,在教学中全面渗透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维,诱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在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顺利启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美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美术的技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思维。当今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普遍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美术手工微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能在营造学生参与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方面发挥优势。
2.时间的设计。微课程是各片段教学过程的再现,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它时间短。美术手工微课程的时长的设计一般为3~8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教学过程要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可获得资料、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在同一时刻只能采取一种教学形式的限制, 教师无法为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只能适合一部分学生的能力需要。应用媒体技术在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学习内容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微课引入到美术手工教学中的主要优势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情况下, 如何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
4.资源的设计。微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任何教师都非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只有动态了解学生的情况, 教师才能动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可能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类问题都提问所有的学生,只有通过学生做手工练习,教师也很难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的反馈及相关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5.教学语言的设计。美术手工教学更多地要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之中。能创造性地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游戏化的指导语言、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手工微课程的制作探讨
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微课程包括:简洁、美观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片尾等。最好选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做好课程在内容、文字、图片、手工制作材料、声音等方面的准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编写微课程内容时,内容精炼,以手工实作为主,若内容较多,可以制作系列微课程。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1.设备配置。数码摄像机、幼儿园场景教学、美术手工教学用具、其他教具等。
2.基本方法。对教学过程录像。使用可摄像的智能手机对细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
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用数码摄像机实时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信号等教学实景画面。第三步,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和美化生成微课程视频。
4.录屏软件录制法。多媒体电脑一台、麦克风一个、录屏软件,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第一步,选定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录屏软件,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执教者调出要讲解的PPT课件,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演示幻灯片放映或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一边讲解。第三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用后期视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化。
关键词:集体备课 新课程标准 本质 目标 新方式 实效性
新课改提倡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从繁重的书写中解脱出来,不再流于形式。要想完成好这项任务,本人觉得最好的策略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活动。有效的集体备课能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让知识点得到全方位的落实,符合新课标改革的需要。在此,笔者对集体备课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语文集体备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备课、教学的要求,而能培养语文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师之间只有通过集中在一起思考一番,探究一番,有了探究的经验,课堂上就能更有办法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堂气氛更活跃;在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就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在中心发言人提供的参考教案的基础上,另外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没有哪些自己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在集体备课时,提出来讨论解决,在课堂上跟学生讨论时就心里有数了。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质量自然可提高。
二、语文集体备课的新方式
明确备课的方向是前提,而备课方式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逐步完善集体备课,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传统的备课观和教学观以“教”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因此,必须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集体研究“学生怎样学”,钻研教材等问题。语文教师要把从生活中发现的与语文有关的实际现象集合起来,在集体备课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会获得最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新课改下首先也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二)学生参与集体备课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语文能力。学生参与集体备课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集体备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扩大语文课堂的空间,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备课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要求我们把课内外、校内外、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新课改下,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集体备课除了备书面上的教案之外,我们还应尽量搜集生活中的对教学有帮助的片段材料等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在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形成备课生活化的观念,随时搜索生活中的“大语文”。这就能为制作课件、课堂教学提供素材,充实课件、课堂的内容。
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能体现新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学校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技术对集体备课进行相关的管理,则可以使集体备课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具体实施办法是:
1.备课组集体研究,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步骤等教学内容。
2.每位教师按备课组要求制好课件,写好教案,并交由备课组长审批,上传到备课组的公共邮箱,由备课组成员共享资源。
3.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相关教学课件和教案,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反思,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或意见。
4.备课组在使用后要对课件和教案进行修改并保存。
5.备课组将本册书所需用的教学课件和教案打包上交学校教务处进行审批后上传到学校课件库和教案库。
6.学校定期对课件库进行更新。按此办法,一个学年下来,学校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课件库和教案库,下一学年的教师只需对课件和教案进行熟悉或稍加修改就可使用。这样,既减少教师的劳动量又提高了学校资源库的质量。
三、规范管理,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目前,由于一些语文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对集体备课还缺乏重视和理解,使集体备课的现状不乐观,笔者认为为了确保备课的实效性,学校必须从以下方面规范管理。
1.培训集体备课带头人。要对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的意义、基本程序、要领和基本操作环节,让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指导集体备课规范有序进行,确保集体备课不走样,不变形。
2.集体备课与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有机地结合。学校将集体备课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和评估中,实行备课组长目标责任制,在学期或年度考核时,对备课组长所组织的集体备课效果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将集体备课与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取消不利于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的有关规定。
3.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监督和指导。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还应成立领导小组,由语文科组长配合教导处主任定期或在事先不告知备课组教师的情况下直接参加集体备课,随时实行监督和指导。完善备课过程,提高备课效率。
总之,语文的集体备课是要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完善的。希望同行们一起来探讨集体备课,实现教案改革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效峰.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2003(7).
[3] 张正明,陈明发.怎样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管理,1997(9).
[4] 李翠兰.单元集体备课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