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文网文学范文

美文网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文网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文网文学

第1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1、平民化的审美特性

传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总是较为深刻的,作者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在文学嘴贫中体现人文价值或者人伦的关爱等,由此体现出艺术的完美,对于传统文学来说,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以及艺术修养,很难成为作家。但网络文学却正好相反,其使文学从高冷变为了大众。传统文学通常以小说与散文为主,而网络小说通常以武侠或者玄幻为主,虽然在创作题材中总有相似之处,但网络大多不是专业的作家,网络的自由性以及快捷性促使网络文学形成了平民化的风格[2]。当审美从精神领域逐渐贴近生活时,审美文本就会彻底的向大众开放,这就是审美的生活化,网络文学使文学的审美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审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受众是大众文化信息的接受者,能够在感性娱乐中得到解放,大众文化在整个审美格局中都有自己的特征,更加倾向于满足日常的娱乐需求。

2、娱乐化的审美特性

如今,人们的审美活动更加自由,审美主体与客体产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文学自身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是个体自由表达的形式,不用承担传统文学的使用,不需要可以的展现人性。当代文学审美意识不再是政治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了审美的群体意识,这就是大众审美意识。在紧张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常会选择娱乐或者休闲的形式或者审美享受,使紧张的身心能够得到释放,由此保证身心的平衡性。在网络文学中,吸引人的作品通常情节紧凑且想象丰富,例如《盗墓笔记》,就以诡异的探险故事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会被故事情节吸引,在展开联想的过程中就获得了审美体验。还有一些作品则是颠覆了传统文学的经典,例如《悟空传》就以现代人的眼观,表现了出了师徒四人对仙佛的抗争,运用幽默的语言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作品的认识,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共鸣。此种感性的体验,不仅会体现在情节的设计方面,也会出现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原创文学作品通常会运用连载的形式陆续,在连载的过程中,作者会控制情节的进度,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逐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读者与作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3、互动性审美特性

传统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融入作品中,从累计素材到完成作品,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虽然能够产生联想,但对作者的作品却无法进行沟通,无法改变创作的形态。而网络文学则能够借助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读者与作者能够进行直接对话,了解作者的想法以及作品的内涵。作者还能够在网络上对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阐述,同时回答读者的问题,为读者提供创作的动机等。网络文学的创作实际上需要依靠网民的共同参与,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可以与读者一起讨论,按照读者的意见来修改作品,使作品变得更加完美。例如《e情战事》就是以接龙活动为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使几万网民共同参与创作,在此过程中读者就能够直接体验到作家的心境,同时也能够更加明确的体现出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审美特点。

二、结束语

第2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学得到快速发展,更在社会上形成了全民写作和阅读的基本趋势。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以交互式的数字技术为基础,将审美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价值进行有机统一和结合,完全去除了传统文学存在的封闭性和排斥性,在文学审美过程中更能够展现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融合。本文主要从审美需求和期待、文本性质与具体审美方式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索,明确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审美体验中存在的较大差别。

一、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实际发展的描述

当前,社会对于网络文学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年轻人群对于网络文学的喜爱程度也不断提升。基于此,网络作家和相关作品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受到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网络文学便得到了快速发展,自此文学出版社的市场重心也从之前的传统文学转向网络文学市场。受到该种潮流影响,当前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和阅读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该种创作和阅读方式不但有效满足了广大受众对于文学的好奇心理,更满足了其对于文学的精神追求。

现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巨大影响,而人们对于上述两种文学形式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别,更存在大量矛盾。为了有效解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应当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相关理念进行充分融合。但是,部分人群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该种现象是极为不理智的,为之后的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留下巨大威胁。当前,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已经不再具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两者都会存在对方的因素,该种现象也使得两者的发展受到了较大限制。

(一)网络文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学的融合

绝大多数网络作家在经历网络写作后,不仅积累了大量文学写作经验,还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支持,而单纯的网络作家身份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其开始向着传统文学的方向发展。在传统文学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版社始终被认为是网络作家发展的重要基地。但是受到近几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学的固有发展模式已经遭受极大冲击,大量网络作家也已经进入不同系统的作家协会,该种现象说明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已经逐渐于相似和融合。

(二)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存在的分歧被虚假化

绝大多数时刻,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存在的矛盾被严重虚假化,此处所说的虚假化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的分歧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被无限放大甚至娱乐化。其实,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之间并不存在较大矛盾,而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也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群对于上述两种作家缺乏基本的了解,最终扩大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

二、文学审美需求和期待之间存在的差别

文学审美需求不但能够充分唤起人们创作自我生命价值的冲动,更可以在人们有限的生命中赋予无限的意义。其实,传统文学始终担负着认知、教育以及审美娱乐三种基本作用。从读者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读者进行作品阅读时,便进入了作家所创设的艺术世界,进而准确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所期待表达的基本感情、愿望以及理想。但是,在作品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不但取决于作品的基本质量,而且受到读者自身知识结构、心理情况以及艺术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文学推广过程中,它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知识积累和精神修养。此外,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希望能够和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从而获得大量生活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基于此,在传统文学分析和探究过程中,应当将社会认知和能力提升作为主导性因素,而娱乐消遣和人生感受作为次要动机。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更加期待获得弦外之音。

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于审美需求和相关期待会存在较大差别。即读者进行网络阅读时往往更加重视娱乐性和消遣性,但是传统文学形式则更加重视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个人能力提升。广大网民在进行网络文学宣传时,绝大多数受众在阅读时关注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或者充分抒发自己不快的心情,抑或找到在现实社会中难以获得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受众对于网络文学阅读的最终追求是对于欲望以及个性自由的追求,最终借助文字实现自我内心的各种欲望需求。上述特殊审美需求和期待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受到两种因素影响。

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影响。在当前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其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资本运行所必需的,其目标并不是人为行为,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受众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其实是对自己的消费,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自身欲望得到满足和鼓励。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承担了较大压力,甚至出现人性的扭曲。长期在该种环境下生存必然要找寻相应缺口加以释放,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发泄场所。在互联网上,日常生活中被隐藏的各种欲望得到了展现和表达,而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则可以在作品中找寻到真实的自己。总而言之,受到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影响,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极为特殊的阅读需求。

二是直接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因为网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相对于传统文学形式,网络整体空间结构较为自由,在互联网环境中,大家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形成的道德、意识以及形态的约束,从而更加真实地展现自我,聆听他人的诉说。而网络文学的形成正是受到该种环境影响形成的。基于此,在初始形成阶段便以满足广大受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因此网络文学展现出了大量生活性和娱乐性的基本特性,而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更是以小人物和小事情展现为主,甚至会对社会上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解构。其往往展现出显著的民间性和反叛性,进而将广大受众从繁重的世俗中解脱出来,最终摆脱传统文学思想对受众的束缚。但是,当前网络文学实际展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因为网络阅读过程中受众大多过分追求娱乐性,对于作者的实际写作能力要求较低。

三、两者文本性质以及审美方式存在的差别

在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进行整体结构构建时基本都是以当前的现实社会作为基本资源。然后,作家借助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大量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和相关愿望。当读者进行文本阅读时,只要通过文字阅读便可以在自身脑海中构建出人物形象,最终完成文学审美。基于此,传统文学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字的运用都极为仔细,要求文字使用唯美、深沉并具有诗意化,并要求整体结构较为严谨,故事发展线索明确可循,并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因此传统文学背景下产生的高质量作品数量极为有限。

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往往要求作品故事情节多变,并具有离奇的想象空间,更有部分作品是对传统经典的颠覆。例如,被誉为21世纪十大经典作品之一的《悟空传》在实际作品中充分融合了《西游记》和《大话西游》的故事情节,并站在人性的角度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准确展示了孙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对仙佛社会的抗争,整体语言形式极为幽默诙谐,该种文学展现方式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群体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可。该种故事展现方式使读者获得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其不但包括故事情节的设计和安排,更包括具体传播方式,当然,该种传播方式也是建立在平等互动的网络环境基础上。网络创作作品的通常以连载的方式,在实际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对进度进行控制,从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最终实现良好阅读环境和情感氛围的营造。该种以网络平等互动的方式所形成的奇特感受,对传统文学表现方式进行了解构,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文学叙述模式,这是有效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重要方式。

网络文本的文本特征和传统文学的审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传统文学的审美方式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但是对于文学文本,人们必须反复分析,在自身脑海中勾画出由文字所描述的情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文字。读者只有通过文字的阅读,准确了解其中存在的意味性、趣味性和真挚情感,最终形成审美知觉,才能把握其中的真实含义。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是作者的语言技巧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包括其中囊括的深刻思想。前的文学作品形式较为繁多,主要有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形式,这些都是当代受众进行审美的重要方式。在该种社会需求下,读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此背景下,作者和读者对于传统文学的审美判断依然停留在“小众”的范围之内。

当前,网络文学审美主要是将数字符号转化为文字符号,进而向读者展现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在审美主体中,网络文本对于读者产生的冲击往往是视觉图像,其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文本的限制,进而产生零碎而肤浅的文本碎片拼凑形式。但是,该种碎片化的文本组合方式会对读者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实,网络文本通常会通过非物质性和窗口的方式将文本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暂时忘却自身忧虑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以一种毫无约束的状态完成阅读。但是,该种无意识的阅读方式在满足读者心中欲望的同时,使得审美沉思的阅读含义也被所取代。在阅读网络文学时,读者更不可能像阅读传统文学那般凝神静观,仔细品读。网络文本作为一种肤浅的文学展现方式,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对于传统文学的审美需求。在文学作品实际欣赏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审美心理,倘若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审美想象,便会缺少相应的韵味,读者也只能停留在表层阶段,无法对其中存在的审美空间形成拓展。基于上述分析,网络文学缺乏审美机制中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网络文学由于缺乏应有的文学性,其无法承担相关责任。

四、结语

第3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诸如教师在图案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面具”,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中国京剧脸谱、西方化妆舞会和藏戏的一些面具,以及其具体的一些涉及文化内涵的事物;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做一些展示以及陈述,一方面可以共享优秀的制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以多媒体为串连就避免了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以说教为主的生涩和枯燥。

2利用直观的演示方式

在对美术具象的讲解中,总会涉及到物体的局限,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无法穷尽和全面地展示结构,学生的理解就出现了真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进行展示,诸如在素描课程中对形体的理解——立方体,实物展示学生看见的“面”是有限的,缺乏立体的感觉,而如果多媒体的演示,不但可以将立方体的十二个转折体现出来,还可以通过透视线的变化这种直观的演示方式,使学就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形象地理解素描教学中物体在空间透视变化这个抽象问题。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比较常见的,其不但绘制快捷方便,而且还有生动的意境,以这样的电教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中职美术教学的效率大幅提升,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并非万能的,手工制作、写生绘画等都不能假手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要善用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方式,但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是不能放松的,只有如此才能使多媒体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左右教学,影响到美术教学基础性的东西。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美术教学注重的是教授,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美术教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引入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并且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能生动形象地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4选择灵活的作业形式

以往的美术课的作业形式比较刻板,除了用到铅笔、水彩笔、颜料等,就是做一些剪纸、泥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都难以满足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其终身、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多媒体网络技术成熟之后,美术作业的形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日记本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果让学生用多媒体制作日记,学生会怎么样呢?学生不但可以搜集图片,文字,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插入到日记中,让日记不但有图像,还有声音,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力将会得到大大提升,不但使其认识到美术学习的玄妙,也能够加深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了解。还比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往往就只有一张书本上的小图,只靠老师口述,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具体全面。而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不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美术欣赏课PPT课件,通过这种做,使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这样不但推动了教师应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这种灵活的美术作业形式也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学生得到了最根本的美术教育,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5总结

第4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大学生教育

网络新媒体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形成的,网络新媒体传播下的文化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对于网络新媒体文化也较为熟悉和了解,但基本停留在浏览、娱乐,或仅以“刷存在感”方式胶着在网络上,缺少对网络的深层次科学使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必然选择。在网络新媒体文化广泛传播的环境下,对当下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培育和传播,就成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网络新媒体文化内容丰富

网络新媒体文化是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信息传播和内容交流中形成的。网络新媒体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且不需要通过实体介质储存,信息量巨大。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使得互联网信息在检索中实现了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定制。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形成,与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新媒体因素十分丰富,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主要受众,同时也能够在丰富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中精准地实现文化社流[1],能够十分便利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和内容。

(二)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范围广

网络新媒体文化的传播不受传播介质的束缚,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移动智能设备随时接收和传递,传播形式十分便捷,传播范围较广。尤其是近些年来,移动智能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普及,而且高校中已经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和形式也不断提升,受到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三)网络新媒体文化内容良莠不齐

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形成的时间较短,信息传播不论是监管还是技术层面,都还不够完善,一些不良的文化信息在互联网上也在任意传播。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属于成年群体,但是其阅历和自身的价值理念还不够成熟,在接触网络新媒体信息时,思想上会受到很大影响。若是一些不良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会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仅仅依靠学生自觉性很难实现真正科学使用网络,还需要教师和各层级监管部门能够通过各种方式针对学生的安全互联网使用做出正确的指导。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

(一)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基础教育重视应试教育,整个教育阶段缺少对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教育,且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大学生数量猛增,招生层次不同,高校的科学教学工作也并没有真正和基础教育阶段的特点做到完全对接,致使许多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停留在基础阶段,甚至还低。其次,除了科学文化素质以外,高校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某一些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生个体科学精神的匮乏,也对高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质疑。

(二)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的负向影响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环境下网络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视听娱乐内容,对大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除了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之外,更需要自身通过课下时间来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实现。从目前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的利用来看,大多数学生都会沉迷于丰富的网络视听文化中,没有真正的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生普遍表现出对于复杂的理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兴趣,而对于那些直白的有视觉刺激效果的视听文化缺乏抵抗力。尽管在互联网新媒体中,也有一些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主题的自媒体信息内容传播。但是,部分自媒体内容水平较低,大多数内容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层面。而且,有些内容是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无法产生连贯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甚至会有明显的错误,对于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益处。

(三)高校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课程

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有赖于专业教育,还需要依托科学文化通识教育进行知识拓展和理念提升。当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一般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但是这些基础课程也根据所学的专业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只是学习历史、语文等课程,理科专业的学生单独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而这些基础课程的安排,对于大学生的科学通识教育的整体培养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的。

三、网络新媒体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新媒体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途径

对于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传播,网络新媒体提供了多种途径。首先,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来了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互联网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获取的信息的形式也十分多样化。一些高校的图书馆等信息中心,也建立了线上借阅系统。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学校的图书进行检索和查阅,大大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同时,网络新媒体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课程资源。互联网新媒体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课程,包括各大院校提供“慕课”平台。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建立各种知识兴趣小组,进行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社交能力。网络新媒体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网络新媒体文化提高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效率

大学生在短短的三四年大学时间里,需要学量的专业知识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使用的时间也是相应有限的。在互联网还不是完全发达与普及的环境下,大学生通过图书、报纸或者是社团交流等形式,来实现非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这些渠道和内容相对来保存困难。网络新媒体中信息以网络为载体,不仅可以进行传播,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进行永久的保存。学生在学习或者研究某些问题时,可以即时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检索和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同时也可以进行标记、保存等一系列的操作。这种信息阅览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互联网资源几乎可以覆盖全球的信息,只要学生能够对某些内容感兴趣来进行研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接触到世界顶尖的技术和最新的信息。

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的策略

(一)有效筛选优秀新媒体文化用于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

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是高校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能够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来针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对当下互联网的优秀资源进行甄别、利用,将优秀的网络信息有效地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浏览观看这些内容,逐步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贮备。其次,教师还可以将新媒体文化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在学生群体中组建兴趣小组,或者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利用网络信息中提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实现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要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合理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大学生受到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适合自己的线上学习模式,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提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内网络中免费学习各种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将班级或者专业中的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兴趣的分类,使学生之间通过线上网络社交和线下的学习实践等方式的结合,来实现科学文化素质的培育。

(三)将科学文化培育引入大学生日常教育教学

科学文化素质是当代大学必备基础素质,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在高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中,要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增加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尽可能地引申,融入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向学生推送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校园活动的形式,来传播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2]。比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模式,来吸引学生参加,促进学生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秀芳,董男男.立德树人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0,30(5):86-90.

第5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1922年,王玉雪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其家人以制陶业为生。王玉雪也选择了在制陶业方面发展。凭着在陶艺上的天分,她很快就取得了成功,曾先后应邀到芝加哥、底特律和波特兰等地举行个人陶瓷艺术品展览。1951年作为“模范少数民族”的代表,她被美国国务院派到亚洲各地去做巡回演讲。1976年,她的事迹被拍成电视专题片《玉雪》向全国播放。同年,她的母校米尔斯学院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

但是,真正使她出名的是她的“副业”――写作。1945年,王玉雪推出了其首部个人传记《华女阿五》。作品出版后大受欢迎,时至今日,《华女阿五》已出版了约20多个不同的译本,并被美国一些高等院校选作了必读书。美国批评家杰夫・特威切尔称它“是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作之一,最早拥有大量美国读者的小说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王玉雪讲述了她在拥有九个小孩的华人家庭中成长的经历,特别是她通过顽强的拼搏和不懈的努力,最终事业有成的故事。这种个人奋斗史与“美国梦”的精神十分契合,加之阿五又是一个“边缘人”,因而成为非典型中的典型,很是吸引美国的读者。该书吸引读者的另一个因素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虽然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的层面上,涉及面较窄,有纯粹追求“异国情调”之嫌。

《华女阿五》的意义很大。由于小说出版后受到很大的关注,打破了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上长期“失语”的状态,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华女阿五》以讲述处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阿五在成长过程中的奋斗与困惑为主,其中夹杂着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思考和批判。这种写作模式对后来的华裔作家影响很大,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式。后来的一些华裔作家,如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都是书写个人的生存体验,展现她们在他乡的奋斗生涯和种种遭遇,诉说受到不同文化熏陶的两代美国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美国华人在两个世界中的挣扎、困惑和艰辛。也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意义,汤亭亭把王玉雪尊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

第6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 多媒体网络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其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个人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养成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课由于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化了学习资源,激发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化环境,注重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保持注意心向、认识倾向、探索的心理,进而形成学习动机。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月光下柔美的荷塘的景象,在优美的韵乐中,出现在同学眼前的有青翠欲滴的碧荷、碧水悠悠的水波、明媚皎洁的月光、薄雾笼罩的荷塘……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再加上柔美的音乐,使学生身心愉悦,兴趣高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言,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而轻松。其次,我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作者介绍、学生练习等设计出来,将他们要掌握的知识制作成动画,同学们观看动画,有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创新了教学结构,激励了学习的自主性。

现在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网页展示,以境激情。通过网络,播放《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画面,以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赤壁,带到了刀剑争锋英雄辈出的古战场,让学生如临其境,目睹英雄的业绩,感受英雄的伟大。(2)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再用网络展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过程,以及苏轼在黄州赤壁躬耕垄亩的生活,让学生探讨词人坎坷的仕途、仰慕英雄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和虽遭坎坷却仍然旷达的情怀。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主题,并走近了苏轼。(3)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引导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分题研究,同学各自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信息。如“我心中的苏轼”、“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远的旷达、面临挫折……学生自选题目探究学习,分小组交上作业,拓展了视野,激发了创新热情。(4)人机对话,实践创新。在分主题探究后,应用网络,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同学们乐于参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扩大了知识领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特质,其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进行的语文课程的改革。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自主研究,发展创新思维,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我依托多媒体及网络环境,展现了《红楼梦》中的这一片断。王熙凤伶牙俐齿的表演、贾宝玉直言不讳的痴情、林妹妹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举动,让学生通过画面与语言神态的结合,全面把握了人物形象,透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旨。我还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展现“黛玉几次让座”的细节,引发同学思考:“这几次让座表现黛玉怎样的心理及封建社会怎样的等级制度?”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深刻了解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为深刻理解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铺设了背景。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用网络展现林冲虽多次被逼,但因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而缺少反抗的片段,让同学以此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林冲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无奈。网络丰富的资源扩大了知识领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明白了事物的是非曲直,激发了创新思维。在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后,很多学生写了读后感,阐明自己的观点,为林冲讨个说法。如《林冲:我想对你说》、《那个风雪交加的夜》、《你也有今日――与高俅对簿公堂》……每个独特的见解,都展示着同学们创新思维的一个新境界。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创设了学习情境,提高了学习质量。

李克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运用,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的广阔境界。

《故都的秋》一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创新思维的火花。我采用以“像”创境,成像译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通过课件创设出生动、形象、感人的画面和音乐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如“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虫残鸣图”“秋雨秋果图”……这一幅幅画面或清静或悲凉,再配以舒缓的乐曲,引导同学用眼睛观察,用心灵体会,观察它的外形,体会它的神韵,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向往、喜爱),学习“秋槐落蕊图”时,学生在自学感悟了这一画面的悲凉之后,对“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地觉得有点儿落寞”理解困难。我通过课件展示“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让学生观察、体验,不但理解了“落寞”这一词语,而且了解了作者悲凉的身世和当时悲凉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秋果图”时,让学生运用网络找出许多的秋果,如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的柿子,像玛瑙一样闪烁叶间的红枣,并思考:“这些色彩艳丽的图片为什么没有成为作者笔下的景观,却写了枣树浅黄的小花和鹅黄的果实?”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我还注意训练表达。如展示课文的图片,如《赤壁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赤壁泛舟的月夜情景;通过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仿照《琵琶行》中音乐的描写来描述他听到的音乐;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放飞心灵,把心里想的说出来。由于把静止的画面变活了,学生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学生的语言组织好了,想说的内容得到了表达,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启迪。

通过多次实验,我发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确实优化了语文课。它通过优化学习资源,创设了学习环境,创新了教学结构,扩大了知识面;通过让学生开展学法探究,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教师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培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培训效果多媒体拥有与网络连接的端口,所以它可以连接网络资源平台,将网络资源整合到教学中去。相对于以往的黑板涂鸦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讲,多媒体课堂得到了质的变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堂气氛的最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就业培训课程有很多规则要求方面的内容,这让受培训者感到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教学培训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脱离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也可以大大丰富课堂培训内容,最大化地实现受培训者的课堂参与度,让课堂更加精彩,提高培训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培训可以构建最真实的职业环境

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庞大的网络资源,在制作课件的同时,穿插一些真实职业环境下的视频资源以及图片资源,或者制作的动画,从而让学员更加真实地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培训理论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这样的培训方式更加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对受培训者进行安全知识重要性的培训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者人为疏忽造成事故的图片、视频,展示给受培训者,让其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发现职场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到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培训的最大教育意义,受培训者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就会警钟长鸣,其感受相对于传统的口头讲授来讲也一定更加深刻。一个真实的职业氛围对于就业培训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利用多媒体庞大的教学资源,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教学输出,当然学员也会对受培训内容更加敏感,进一步实现就业知识的高效传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总之,多媒体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就业培训机构通过多媒体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够进一步搭建合适的职场氛围,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生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终的培训目的。对于就业培训来讲,多媒体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多媒体能够结合更多的资源优势,在就业培训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作者:李杰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

第8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在上《虞美人》一课时,我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借助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归古代,体悟心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先将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的片段,用视频编辑软件截取下来,加入到课件当中。视频的背景音乐正是《虞美人》,场景就是小周后和李煜分别的场景。通过放大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痛苦离别时李煜的动作、表情和眼神,并且再要求学生在博客上写一段文字来描写当时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心情,互相交流。那一段视频正有对主人公眼神的大段特写,学生透过眼神来走进人物的内心,对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网络世界的无穷魅力,更是打破了虚拟视听环境和真实多媒体世界之间的壁垒,这样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期盼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感悟和思考。

二、“添香”———网络与教学模式整合,营造学习“快乐点”

教师要通过网络新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自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实施相应的同化和顺应,于快乐学习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了不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评价,尽力追求学习之快乐感受。我借助网络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突破各个学习障碍,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利用网络优势,把本课的课堂授课内容,设计成五个学习板块:学海导航、课文朗读、指点迷津、语言赏析、大展身手,用flash程序做成课件、发至学生的邮箱。上课时,就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边观看各种鲜艳的图片、引人入胜的动画、隽秀的文字,边欣赏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对各个板块进行了选择。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主要体验在“指点迷津”、“语言赏析”、“大展身手”等板块;基础较差的同学则把“学海导航”、“课文朗读”、“指点迷津”等板块作为重点。这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语文课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尊重与快乐”。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为主动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笔者一直锲而不舍所追求的“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三、“品香”———网络与课堂评价整合,体现学生“创新点”

电子邮箱,特别是近年来已风靡互联网世界的“博客、网志”,作为一个具有跨时空优点的交流平台,恰恰弥补了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做一一点评这一缺憾。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谁,都可以阅读到老师、同学的评价,也可以随时给予回复。这样就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改变了教师是评价权威的现象,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更能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了解长处、知晓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体现不断的创新。

第9篇:美文网文学范文

一、网络技术运用于高校西方文化教学的优越性

网络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21世纪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若没有技术进步作支撑,教育水平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仅靠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一)资源共享优势。有了网络,我们不再为资料查找和阅读原文困难而犯愁,海量的信息资料给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坐在家中,我们可以轻松地进入大英博物馆网页:http://britishmuseum.org/,到“世界文化”目录下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到全国各重要图书馆的网站网址,帮助我们随意地进入国家教育网站、各高校校园网等,去了解并跟踪有关西方文化的最新教学与研究动态。

(二)借助网络建立西方文化多媒体教学资料库。教学资料库的建设,一般来说可以通过:

1、购置CD、VCD和巳开发出来的软件;2、师生自行设计、开发和制作;3、网上获取。网上有许多优秀的图片资料网站、音乐资料网站、以及关于西方文化的网站,这些都绘我们收集、筛选、储存、改编、重组、优化,形成自己的或各校园网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许多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资料和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都离不开网络所提供的资源。

(三)网络的交互性能使教与学的课外空间得以拓展,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上BBS-电子公告板(broadcast bulletin system)和E-mail等进行课外交流与讨论,这将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网络,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和专家教学系统进行自测自学,还可以通过目际互联网向世界各所学校调阅资料。“如美国纽约达顿中学语文课有关莎士比亚的教学,学生从电脑数据库里调出大量的有关莎士比亚创作背景和语言分析的资料,均写出了很好的论文。教师不再需要作绘声绘色、深入浅出的分析,而是帮助学生寻找资料和修正错误,因此,孩子们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莎剧专家了。”

二、制作西方文化课件

当然,要制作好一份理想的西方文化教学课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的。一般来说,制作一份理想的西方文化CAI课件需要经过以下三个关键的步骤。

首先是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处理。这里的“素材”主要是指与西方文化教学内容有关的,未经加工的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原始材料。这是制作CAI课件的第一步,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就象建筑一栋漂亮的大楼离不开一砖一瓦一样。西方文化课件制作的素材收集与整理,需要我们掌握以下一些流行软件的运用:1、Xara3D和Cool3D用以制作图像化的文字素材;2、用Visio、Photoshop等软件绘制、处理图形图像素材;3、用Cdex、WinDAC、超级解霸等抓音轨软件采集、制作声音素材;4、用Adobe Premire、Videostudio捕捉视频文件,并进行剪辑、特技、字幕、配音等后期制作。还有像Macromedia Authorware、Powerpoint之类的集成工具软件等都是我们制作课件的好帮手。像世界名家名作的之图像资料的采集整理;名著所改编之影视片的剪辑、处理,都需要我们运用这些软件来完成。

其次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重要一环,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媒体化的信息显示;超文本、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以及交互性的教学过程、大容量的信息储存、网络化与智能化信息处理等特点,因此它在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方案表达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师备课工作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讲述基督教的起源这一章节,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片段讲解,效果肯定优于单纯的讲课本。再者,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精心挑选、处理的图片与背景音乐,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世界名画与优美、高雅的经典音乐,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潜移默化地给以同学们审美的熏陶与培养。

第三个环节是交互式设计。美国著名电脑杂志《Byte》曾这样定义“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电脑能够交互式处理诸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可见,多媒体技术的真正核心应该是它的“交互性”。电影、电视都是多媒体,但不具有交互性,交互式视频教学,即教师――计算机――学生,是通过增强教师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的。

三、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西方文化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西方文化,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就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的自学情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关于西方文化的自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情感,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二)借助网络技术,引发问题学生对西方文化历史和现象的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通过网络技术,情景发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使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