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镇银行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专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机构,是我国在农村金融改革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7年村镇银行挂牌营业,此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村镇银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结构,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有些问题甚至直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我国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与路径。
二、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
根据目前我国的相关政策,我国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位于中西部区域的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征收应交税额的一半,这在政策上是一个巨大的优惠或扶持。但是对村镇银行却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导致原本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村镇银行享受不到优惠政策而发展停滞不前。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出有关的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没有政府的文件无法取得税务部门的认可,村镇银行就无法获得财政补助。村镇银行比农村信用社缴纳更多的税,原本需要大量资金的村镇银行在政策上就已经输给了农村信用社,导致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无法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
(二)难以筹集资金。
村镇银行一般情况下都是建立在偏远的、贫穷的农村地区,受到许多天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影响,经济水平比较低乡镇企业以及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影响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分布比较广,加上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农民对其了解有限等因素,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走进农民的视野中。再者,村镇银行是一个新鲜事物,刚刚成立没有行号,导致许多的业务无法开通,农民不认可,进一步加剧了在资金筹集上的困难。
(三)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
村镇银行入驻农村面临着比较高的风险。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加之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意识薄弱,还款积极性不高,极易形成小额贷款的坏账、呆账,引发村镇银行信贷行业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村镇银行在业务和管理模式上与其他银行有很大的不同,这需要创新的监管方式,然而探索新的监管方式并非一日之功。监管任务日益增多,监管资源却严重不足,二者不相匹配,监管机制与监管流程不健全、监管程序不完善,导致许多任务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但实际执行时许多程序、措施都不明确,在监管机制上还有待完善。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策扶持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注入活力。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村,产业是农业,而发展农业政府责无旁贷。基于此村镇银行应当享有最惠政策待遇,就是在农村信用社享有的优惠的基础上附加其他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给村镇银行一定时间内的免税政策,减轻初期的运营成本;政府可以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如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政府政策扶持,保证村镇银行更好的在农村地区履行职能—“服务三农”,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二)创新金融监管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监管制度的不健全的现状,建议实施双重监管,以发起银行为主、属地监管为辅,使得内部监管措施得到加强,有效缓解了外部资源不足的矛盾。村镇银行不同于其他大型银行,它的规模比较小,在监管方式上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简洁。监管局必须按照村镇银行的独特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加强与村镇银行及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交流与沟通,提高监管的效率。其次,必须考虑监管的成本,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村镇银行的成本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三)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一般比较小,通常就像农村信用社那样服务特定几个村或者几个镇,吸收本地的存款之后反过来为该地的经济发展作贡献。要想获得比较大的竞争力,村镇银行必须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逐步推广保险、担保、、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以及银行卡等服务满足广大农村对金融服务的的需求,填补村镇银行在多元化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空白。
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他们对有资金需求的客户的情况更为了解、更为熟悉,基于村镇银行的信息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一对一、个性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务,其效率更高。在收费方面,可以对客户实行“会员制”,在客户办理业务时予以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在抵押方面,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实物抵押方式,如拖拉机、水泵、犁等农用机械,范围更广阔,更有利于在农村的推广。
结束语
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分析与探讨,是新形势下村镇银行发展的新需要、新的研究课题,对于解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村镇银行的成立, 只有找到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条件并且顺利地将其解决,进一步实现农村区域的金融机构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在政策性、合作性、多元性的发挥上有更好的平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庆海,刘灿辉.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N].金融时报,2008.
[2]侯俊华,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9.
[3]张传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金融观察.
[4]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政策方面
1.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为扶持新型金融机构,增强其服务农村金融的积极性,颁布了众多激励性优惠政策。然而现有的相关政策并不是面向特定的金融产品和市场而是某些特定业务、机构和区域等,致使同样丰富了县域金融体系、服务于农村金融的村镇银行无法得到补贴的堪忧现状。
2.在金融政策方面。具体金融政策主要是指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方面。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顺利发展的必然路径,但是一刀切式的贷款利率并不适用于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村镇银行等新型?r村金融机构,反而会适得其反。农村金融机构也是以利益优先作为经营原则,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环境及信用体系不利于其良性发展,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反而会促使农村资金加速流出县域地区,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村镇银行也易偏离“支农”的初衷。
3.在其他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现阶段为3.3%,村镇银行则为5%;农村信用社享受优惠的再贷款利率,村镇银行却实行商业银行的利率规定;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已是定论,而无法得到优惠的存准金率,更是加剧了村镇银行的不理想处境。并进一步限制了其信贷扩张能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抑制了其发挥弥补金融服务不足作用的潜能。
(二)经营环境
村镇银行有着聚焦本土的重要优势,这就意味着其定位集中在农村地区。于是决定了其经营环境的局限性,主要为县域地区。同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使得村镇银行要应对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更高的风险及相对较低的收益。这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产业,自然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其收益性,同时由于农副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偏低,致使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回收周期均较高,而收益却较低。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规范,农林牧渔分别所占的比重不均衡,种植业大幅度高于林牧渔业。三是农户贷款较为分散、额度不高,因此造成发放贷款的投入产出呈反向变动趋势。四是贷款者的担保物或抵押物范围有限,难以达到标准。
(三)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的可持续是指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相匹配的金融制度、金融监管和市场体系等。村镇银行由于支持其发展的各项优惠补贴政策的不完善、激励与引导作用的不到位,如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利息补贴等。使得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不利于提高其支农的信心。现阶段,处于农村金融供给的主力军地位的农村信用社仍然享有多于村镇银行的各种优惠政策,金融制度上的倾斜,会加重农信社“一家独大”的现状。而作为丰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弥补金融服务不足、促进农村金融机构适度竞争的村镇银行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更需要金融制度以及政策上的支持。
(四)功能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仍有着单一性的特点,目前的金融服务仍集中于存贷汇三大方面,而其他服务功能仍亟待完善。随着农村金融需求向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也应该随之跟上,例如保险、结算、股票投资、信托等,利用各种渠道达到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的局面。村镇银行应利用其自身规模与结构的灵活性,使其服务功能区别于农信社,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五)社会认知
村镇银行由于其聚焦本土的地域性限制,加之农村地区贷款者并没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加深对村镇银行的了解,使得农村地区的农户依然极大程度上的依赖于传统农村金融供给,也就是农村信用社,对村镇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即使知晓村镇银行,也无法完全信任将资金存于村镇银行或向其贷款。这和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长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与此同时,对于村镇银行的功能宣传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进一步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加大了村镇银行的吸储难度,并抑制其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资金的能力及规模。
(六)风险制约
1.信用风险。村镇银行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一些贷款者却主观上将扶贫贷款与慈善救济混为一谈。扶贫贷款是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与慈善救济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此贷款者有必须按其偿还的义务,而非私自占有。农户缺乏对村镇银行的基本了解,加之自身信用约束能力也较弱,使得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升高迹象。
2.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还有待完善,由于跨地域结算受到限制,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3.操作风险。村镇银行组建的时间不长,机制完善度不高,从业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使的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4.行业风险。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决定了其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现状,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而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与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也使得行业风险不可避免。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自身建设
村镇银行的经营能力也可用于评价其发展潜能,也是能衡量其运营效率的要素之一,经营能力越强,说明其在市场中与其他机构竞争时就有着一定优势,也能避免自身在市场发展进程中不被落下,可以分为业务成效和效益成效。前者是指村镇银行的业务覆盖率合理,并具有与资金规模相匹配的客户数量。后者则是指村镇银行能够在现有金融业务上实现自身的资金可持续,不会达到收不抵支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三农”的基本目标。这两个指标的有效性是决定资金来源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因为资金来源是评价村镇银行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资金运用
目前我国对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仍然较多,而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才能使村镇银行的发展和资金运用规模相符,并使得其聚焦本土的优势更大程度上的得以发挥,增强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不断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是未来村镇银行的必然发展方向。
(三)技术资源
随着信息、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技术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借力于网络科技力量,村镇银行可以实现服务网点下沉,通过更多的电子设备就能实现对客户的远程服务。
2.运用前沿信息技术,能够使村镇银行实时了解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系统性分析,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进而能更好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3.随着金融服务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可预测性将进一步降低。
(四)金融创新
农村的金融需求有着区域、对象、行业、时间上等的差异性。农村金融需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来适应这种多样性。但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仍集中在存、贷、汇上面,已经不足以满足农村金融现有的发展需求。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使得他们的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上。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由于信息技术、硬件水平、人员配置、创新机制等的制约使创新缺乏实行动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创新。
(五)结算制约
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由银监会审批,目前仍处于不完善阶段。相比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大多数村镇银行均未在中国人民银行开户,也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网络系统的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村镇银行办理结算、汇兑等业务时,因其无法进行跨区域结算,只有通过其他银行平台办理这一途径,这会产生不必要的支出,增加银行营运成本的同时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人力资源
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地缘性原因,高学历人才并无太大意愿去农村地区工作,同时四大行等大型银行通过每年的校园招聘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不乏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从一方面抢占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村镇银行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率较低,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能够提供给储户的服务水平的层次,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并能够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永续发展的动力。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7年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启动的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以来,村镇银行已经过七年的发展壮大,到如今已经达一千多家,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县市,应该说村镇银行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农村金融明显落后于城市金融的状况,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始终遵循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要始终以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经营服务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并无区别,也是“完全牌照”的银行,同其他城商行和农商行一样,按照监管要求在所辖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按金融许可证规定范围开展各项商业银行业务。相对于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如它的管理结构是扁平化的,管理半径短,手续简便,贷款审批机制灵活,信息反馈决策速度快等。
如今,村镇银行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渐有自身特色的小微银行、社区银行、“草根”银行,成为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新生力量,并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4年8月末,全国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总额已达到70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457亿元,负债总额达6022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为5067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了1886亿元和2213亿元,两项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到了92%,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是比较高的。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向133万农户和24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4万亿元,其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作用日渐明显。
在肯定上述成绩的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者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村镇银行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宏观上来讲,经济形势总体还是向好的,但仍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经济下行的压力,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利率市场化都给村镇银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组织存款难度大、存贷比比较高、服务手段单一、支付结算渠道不够畅通等,这都限制了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和服务能力。
二、村镇银行创新发展策略
村镇银行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自身的困难,如何确保其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当前村镇银行领导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农村金融问题本就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创新的一员,对于国有银行、信用社多年以来都能没解决的问题,村镇银行肯定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但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笔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分别参加了城商行、村镇银行的筹建和经营,针对村镇银行在运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1.提升支农支小水平,明确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
国家对村镇银行定位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支持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支持县域经济,村镇银行本身要树立立足县域、支农支小的经营服务理念,将农户和小微企业作为金融信贷支持的核心。村镇银行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决策链短、管理灵活、手续便捷、审批高效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形成村镇银行特有的服务特色和竞争力。村镇银行要努力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基层,要延伸到乡镇街道、田间地头,提高服务的覆盖面。村镇银行要建立具备自身战略特色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要构建侧重风险防控的“三农”与小微企业业务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村镇银行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培养一批熟悉农村经济环境、小微企业情况的信贷从业人员,同时还要不断培育一批属于自己的忠实客户群体。
2.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村镇银行安全稳健运营
今年以来,由于受经济下滑、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资金链趋紧、货款回笼周期增长等困难,甚至出现了个别企业主出逃的现象,信用违约风险在逐步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村镇银行要强化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一是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要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动向和行业发展趋势,时刻关注信贷资产质量的大幅波动,提高贷款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将出现的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二是要防范出现操作风险问题,村镇银行在简化流程的过程中,不能把风险也简化掉,要建立与自身业务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对案件的防控。三是要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出现,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很容易引发挤兑事件。因此,村镇银行银行要合理规划资金使用,切实防范错配,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对流动性管理要做到主动性和前瞻性。四是要做好舆情监测,加强信息公开。村镇银行要实时关注及时研判舆情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和不完整信息,特别要对重大风险事件和炒作热点,要防止负面舆情扩大化,要积极做好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增强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
村镇银行要把创新产品服务和管理方式作为经营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在业务品种上实现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贷款担保方式,推出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二是要在吸储和支付上实现创新,要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加大服务力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当地闲散资金,要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电子银行等多渠道支付方式,方便农户和小微企业进行结算往来。三是要在政策宣传和落实上实现创新,在要辖区内树立村镇银行品牌形象,要借助普惠金融、金融知识进万家、三大工程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影响力。
4.加强合规经营,规范开展经营活动
村镇银行服务范围主要是所在县域内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办理的业务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村镇银行绝不能为了发展急功近利,超出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超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来开展业务,要做到不突破自身业务范围,不跨区经营,不发放大额贷款,确保主要监管指标持续符合监管标准,实现稳健发展。村镇银行做为新型农村机构,要从一开始就将银行业“三铁”纪律(即: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贯彻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要坚持做合规经营的典范。
5.加强政策扶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壮大
村镇银行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新生力量,村镇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相关部门要继续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在金融监管方面可适当调低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适当调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央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的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利用税收和补贴等财政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金融改革;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培养有一定的实践性的人才去从事社会发展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尤其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方政策的指引方向。
2011年我院考虑设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并专门成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课题组,要求了解浙江省金融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在忙碌筹备新专业建设中迎来了政策的春风,为我们新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保障。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会议确定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就分别包括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和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金融综合改革的一大困难就是金融人才的短缺,温州本土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大改革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二、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和特征
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我院在2011年举办了新专业论证会,会议邀请了温州市来自市金融办、建设银行、浙商银行、浙商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和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高层领导,对浙江省尤其是温州市金融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另外,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课题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进行研究,通过向温州、绍兴等地金融机构发放问卷调查及定点走访的形式来了解金融人才需求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金融行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人才需求数量剧增
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吸引聚集一批优秀金融人才共同参与温州金融改革,今年4月16日温州市决定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包括市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市属国企中级金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县(市、区)金融机构和国企管理人员、省属或在温区域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在内的四大类共108位金融人才。据温州市金融办张震宇透露,其实各单位和部门申报的人才需求超过200人。这些高端人才的到任必须创建自己的团队,这些团队的创建在未来几年必将带来“海量”的基层金融人才需求。
(二)营销职能在银行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金融人才走俏
随着原来垄断竞争的金融市场格局被打破,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十分激烈,银行数量不断攀升。就温州银行业来看,目前商业银行就有27家之多,而且每年有3-5家商业银行进入。为了在市场中抢占先机,商业银行改以往的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所以银行需要大量营销型金融人才。另外,各家银行纷纷打造金融超市,通过银行网点销售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人才,为了提升销售业绩,各个网点也需要营销型人才。
(三)券商进入团队扩张期,经纪人需求剧增
2007年的大牛市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以来各大券商营业部的佣金收入获得了快速增长,券商的数量也出现快速的增长。从浙江省证监局公布的月报来看,2008年1月,浙江辖区(除宁波外)共有165家证券营业部,期货营业部36家。而到2011年2月浙江省辖区(除宁波外)共有303家证券营业部,期货公司58家。温州这几年以来,证券营业部也出现了成倍的增长。另外,据券商内部人士透露,温州有两家券商2010年净佣金收益超过亿元大关。在看好未来金融市场的前提下,各大证券公司(券商)力争进入浙江这个经济大省尤其是民间资金达到6000亿的温州。目前温州总共有17家券商,共开设35个营业部,近三年来平均每年有5个新券商入驻或者新营业部设立。另外,为了抢占市场,各大券商纷纷扩张营销团队,多家券商长期招聘证券经纪人和投资顾问。据我院课题组调查,包括中国银河证券和浙商证券在内的多家营业部的经纪人员从09年至今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加。
(四)金融人才需求的人才结构呈现“偏态”特征,高职技能型金融人才更受欢迎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金融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永远小于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金融机构多采用“总行(公司)——分行(公司)——支行(公司)——营业性机构(或机构)”的机构层级设置方式,支行(公司)以上层级的机构主要履行管理、研究、和产品开发等职能,由于机构数量较少,设置较少的管理及研发型岗位。而基层经营机构(或机构)作为业务终端,数量众多并直接接触客户,设置大量“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岗位。为了降低成本,很多金融机构“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岗位基本上采用人事制度,由于职业技能较强和对待遇要求更合理,高职学生比本科生在这类岗位的稳定性要高于本科生,也更受金融类企业的欢迎。
一、房企入股银行的现状
1.至少有23家房企入股银行
房企入股银行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有泛海控股集团和香江集团等民营房企入股民生银行和广发银行。但是房企真正“批量”进军银行业是从2007-2008年开始的,以重庆农商行为代表,一批地方房企开始入股银行。2013年以来,房企又掀起一轮新的入股银行热潮,特别是万科、恒大、新湖中宝、冠城大通、中天城投、合生创展等龙头房企和品牌上市房企纷纷入股银行,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截至目前,根据市场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已有至少23家国内房企“涉银”。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2.入股的银行以中小型地方商业银行为主
从房企入股的银行类型来看,多数以入股中小型地方商业银行为主,包括城市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银行多是由当地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机构改制而来,在改制组建过程中,房企等民间资本顺势步入金融领域。
少数涉足银行较早的房企,如香江集团、鲁能集团和泛海控股集团等,参股的银行多为规模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广发银行、民生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但股份比例不高。
3.入股银行的方式以发起股东和认购增资扩股方式为主
通过分析23家房企入股银行的方式,概括共有5种:发起股东(48%)、认购银行的定向增发和增资扩股(30%)、银行重组(9%)、公开市场收购(9%)和参与IPO。可见,担当城商行的发起股东和认购增发股份是房企入股主要方式(见图1、表2)。
二、房企入股银行的六大原因
1.政策鼓励:国家逐步放开民间资本进军银行等金融领域的限制
政策上的支持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金融领域。2012年,银监会又接连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进军银行业的政策障碍。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央又先后强调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正是国家不断降低限制门槛,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军银行业的政策举措,为房企入股银行,进军金融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机遇稀缺:各城市银行相继成立急需社会资金,入股银行具有一定的战略投资价值
近些年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据银监会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4家,农村商业银行337家,村镇银行876家(800家已开业,76家在筹备中)。如此数量巨大的中小银行相继成立,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介入。截至2012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为54%;村镇银行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超73%。而同时各类商业银行在经营压力加大背景下,也急需机构投资者介入。据普华永道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显示,超过七成银行家对未来三年银行的收入及利润增长预期有所下调。政策的支持与现实的考虑,使得房企与银行一拍即合。
3.具备实力:房企发展迅速,相对财大气粗,拥有一定的资本
随着过去十年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有万科、绿地、保利等7家房企的销售金额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的有4家,超300亿元的有10家,超百亿的企业有70多家。与其他行业企业发展相比,房地产企业已摇身一变财大气粗,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成为促进各地方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融资趋紧:融资环境日益严峻,入股银行一定程度保障渠道畅通,降低成本
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但近些年国内融资环境都变得日趋严峻。特别是去年6月份爆发流动性紧张以来,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严控态势。各银行纷纷收紧额度、拉长审批流程和提高贷款利率,通过银行来融资的难度加大。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方式的融资成本更高。进入2014年以来,房地产领域的贷款仍保持紧张的局面,并未出现以往年初信贷较为宽松的态势。甚至,近日兴业银行等部分商业银行传出暂停房地产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房地产夹层融资及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消息。在这种国内融资环境日益趋紧、难度增大和成本提升的态势下,部分房企入股银行,可以利用银行的牌照为自己融资,委托贷款和表外融资也是非常高效的融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拓宽融资渠道,能优先保证贷款按时到位,同时降低融资成本。
5.战略布局:房企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为房地产衍生服务提供金融支持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两种道路选择:专业化和多元化。两种方式的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在不同企业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选择。以万科为例,作为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直专注于住宅领域的开发,直到2010年开始进军商业地产,2013年又参股徽商银行,布局银行业。万科对于入股徽商银行曾明确表态:参股银行属战略性入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司客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万科最近两三年一直在筹划为其管理的社区提供金融服务,入股后将侧重徽商银行所在的华中地区,主要为万科所管理的社区提供网上银行和零售银行等各类服务,从而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企业转型。恒大入股华夏银行也是恒大集团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从体育到饮用水,从医院到银行,恒大的多元化布局正在初步形成。
6.国际趋势:房地产金融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外发达国家看,房地产业本质上属于金融行业。以美国为例,通过REIts、MBS等金融工具,将房地产产品证券化,最终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中流通和买卖。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房地产企业向金融业融合主要有3种思路。第一种是通过入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这不仅可以让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同时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挖掘潜在商机;第二种是向资产管理者转型,即“凯德模式”,通过资产与物业管理获取服务收益;第三种是向财务投资者转型,通过入股优质地产公司或项目以获得股权收益。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2-04
作者简介
王祝华(1973- ),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41),主持人:王祝华
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互联网金融、投资银行等新型业务不断兴起,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存款理财化等步伐持续加快,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本区域金融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准确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浙江省银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银行岗位的类型分类及人员需求
银行的岗位设置一般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操作技能类三大类型。管理类指主要通过对他人的领导和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一定决策职能和人员、业务管理职能的岗位;专业技术类指主要通过个人钻研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且工作内容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操作技能类指从事事务性、交付性工作,或具体的重复性、基础性业务,技能要求较为单一的岗位,可以分为柜员序列、坐席序列等[1]。当前三者的人数比例大致为1∶1∶2,即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人员大致各占总员工数的25%,操作技能类人数约占50%,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竞争的加剧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操作技能类人数比例将不断下降,专业技术类人员比例将持续提升。
(二)银行金融机构网点数统计及分析
从营业网点机构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011年至2013年,浙江省内营业网点机构总数每年保持约3%的增长率。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的增长速度在下降,2011年、2012年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平均速度,2011年至2013年间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基本保持不变,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机构数2011年出现下滑后,2012、2013年均达到9%左右的增长,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数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13年甚至达到了21.6%,而2008年才出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近3年快速增长,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在乡镇及县城的网点设置早已基本完成,而跨地区设置网点又受政策限制,所以网点数量几年来变化不大。从网点数量增加的绝对值分析,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数小,网点增加的绝对量并不大。具体见表1。
(三)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数统计及趋势分析
从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员数据分析,2011、2012、2013年全省网点从业人员分别增长1.26%、5.45%、6.14%,其中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数出现下降。2012年和2013年,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从业人员数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现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每年的增长比率虽然不高,2011、2012、2013年分别是2.19%、6.97%、7.68%,但是其网点数、网点从业人员也最多,贡献的增长绝对数量占到总增长人数的1/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猛,营业网点从业人数每年保持50%的增长,虽然目前绝对数量还比较小,但不容小觑。具体见表2。
二、各类型银行的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吸收数量出现下降趋势,对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至2011年是浙江省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较快的阶段,在8万从业人员的原有规模下,每年员工人数依然保持2%以上的增长,每年新增超过2000名员工。但从2012年开始,受到宏观经济及银行粗放式扩张模式弊病的影响,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扩张态势明显放缓,2012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幅也明显回落,如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从2010年的28.29%、2011年的21.69%快速回落到2012年的13.65%和2013年的16.95%。
在商业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般性人才资源相对过剩,而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人才的招聘更加强调人员质量的提升[2]。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网点设置都在县级及以上城市,有更好的条件吸引到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人才,在人员招聘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加大招聘硕士以上高学历及海外归国人员的比重,减少本科生的校园招聘数量,停止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的校园招聘;二是加大社会招聘力度,直接面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员工,减少校园招聘的数量。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商业银行的就业。
(二)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招聘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招聘条件逐步提高
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在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在推进农村改革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业产业金融、农村土地金融等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模式、技术和产品,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率和覆盖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均为独立法人,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管理链条短、核算单位小、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一直以来发展稳健,规模、效益持续增长。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由于布局早已完成而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但近两年从业人员数量每年保持3000人以上的增长幅度,占全省银行业总增长人数的1/3。
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其工资待遇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甚至还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镇一级,再加上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种类、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因素,在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加上其一般性人才还处于大量补充阶段,在人员招聘上门槛相对较低,部分操作技能类岗位也对高职毕业生有针对性开放。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本科以上毕业生供应充沛、竞争激烈,农村金融机构在校园招聘中开始将门槛提升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在社会招聘中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等特别优秀的人才,才允许招聘专科学历人员,而对于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一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社区银行、民营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形式招录员工
近几年,新型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均以5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但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为了实现经营快速步入轨道,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的形式,招聘已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或充足客户资源的其他银行的从业人员,只有部分柜员、见习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采用校园招聘形式录用少量应届大学毕业生。
三、银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
根据银行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分析,受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难度持续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银行对一线应用型岗位员工需求增长的减缓,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直接的影响
银行业从业务规模、盈利能力由爆发式、超常规增长,向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常态化增长转变之后,直接减少的就是柜员、大堂经理等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而这些岗位正是金融类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岗位。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降低乃至停止物理网点的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大量采用自动存取款等自动化机具,甚至开发“超级柜员”终端代替人工操作,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减少柜面工作量,使得对柜员用工需求大幅降低。
(二)银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由于其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等因素,吸引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供应充沛的情况下,银行不断提升学历要求,持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甚至是柜员、客户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不乏硕士研究生参与竞争。特别自2013年7月1日起实行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明确了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同时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银行原先聘用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大多采用劳动派遣用工的形式,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部分银行取消了招聘高职毕业生的计划,校园招聘的第一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对高职毕业生到银行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规模大、招收大学毕业生多的银行全部停止了招聘应届高职毕业生,上海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学毕业生招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浙江省内,即使是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等营业网点分布在乡镇一级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少数岗位招聘专科层次毕业生。
(三)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机构的大量设立,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会
最近3年,浙江省内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12月,银监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精神,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社区等领域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大力推进社区银行建设。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定位基层,服务普通百姓,所需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应用人才,与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高职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定位不动摇
从人才需求上,虽然银行业操作技能类岗位需求呈下降趋势,但基层一线工作岗位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银行既需要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也需要操作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系统、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直接面向农村、社区居民的银行基层网点,还需要一定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上,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和智能的特点,不可能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及管理等方面与高学历人才竞争,而在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操作技能岗位上,完全可以比本科生、研究生做得更好。与普通高校展开错位竞争,高职院校只要坚持自己的应用性定位,强化优势培养,完全可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银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根据行业调研结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看重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和沟通交流、实践动手等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在能力要求中只排在第三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可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紧跟金融业发展变化趋势,为新岗位、新业务做好准备
在银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岗位的配置比例也在调整,新的岗位不断出现:一是实用性营销人才需求量增加,客户经理岗位职数呈增长趋势;二是客户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坐席岗位职数高速增长;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步入快速增长期[3]。
(四)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争取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
银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一直存在,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多数银行更是关闭了专科层次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大门。虽然市场调研显示,银行基层网点还是希望录用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层应用型岗位的需求相一致,高职学生具有职业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等优势,但是从总行层面,往往都一刀切地拒绝了专科学生。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晖.试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岗位管理体系改革[J].金融论坛,2008(3):37-41.
[2]王曼村.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建设浅议[J].青海金融,2011(4):59-60.
[3]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On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Wang Zhuhua
Abstra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financial industry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the talent requirement trend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s and grasping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towards grassroo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ep abreast of the changing trends of financial industry, get ready for new positions and new businesses, and endeavor to run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营的信贷业务均是以农业和与农业有关的,其实质不同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它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支持,通过向特定群体农户、农企提供公共资源从而达到扶助、推进当地“三农”发展的目的。在农村,很多投资都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出于经济利益驱使,一般商业性金融多数情况下并不愿介入,但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效应,此时就需要借助政策性金融机构放贷支持。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从本质上是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体差异的反映,即是政府调控还是市场配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为主要业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棉购销相关政策,同时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确保了国家基础粮食的安全、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重要支持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积极推动农村龙头企业优先发展,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农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2007年4月,农发展新增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加大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力度。
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本金融制度之一,其产生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目前的发展形势看,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贷的最主要机构。其中农信社也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因为其业务也是存放款、转账结算等。其合作之处在于其主要可以将农户和其他农村经济主体纳入股东,成为社员,这样就可以筹集社员闲置资金,为有需要的农业项目、农民、农企提供及时的资金帮助。这样的合作形式是在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范围内,起到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限制和打击高利贷的有效金融合作形式。
3.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必将为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正面作用。村镇银行是指经由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有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07年3月2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时任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开业仪式上指出,这是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试点的“第一颗果实”,标志着一类崭新的金融机构在我国诞生。惠民银行的业务包括储蓄和放贷,其中放贷的目标是小额农户、微小企业和专业农户三类。小额贷款公司是为特定农村群体提供小额借贷的商业机构。对于小额的界定是“贷款人为解决借款人临时性的消费需要,向放贷公司申请期限在1年以内、金额在30万元以下、毋需提供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2005年底,山西省平遥县成立了“日升隆”和“晋源泰”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这两家公司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而成,最大特征就是“只贷不存”。这标志着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开始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农村地区提供更有力信贷支持。2008年,银监会协同人民银行一纸通文,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迅速发展。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中小企业资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可用于注册、生产、营销的本金小,造成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难觅,因此,在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小、可替代性强、经营风险高、前景不甚稳定,持续经营能力不够;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且缺少应有的监管和制约,势必给外部取得农村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可靠等方面的信息造成障碍,如此导致信息不对称。
2.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由于农村中小企业自身资质限制,导致难以找到合法、可信的抵押担保:经营良好的企业不愿为其提供担保、政府无力为所有企业进行担保、银行又不信任其自己提供的担保资格。
3.信用没有保障。首先,有些农村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不仅不能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甚至有假账和账外账等违法行为;再者,有些企业以此名义贷款却擅自改为他用,甚至有意拖欠借款,以种种理由逾期不还款。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受限。目前仍有相关政策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条件提出严格的规定,而农村民间资本投资能力虽然近年来有长足提高,但是目前也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所以,这两种资金供给主体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在下一步农村信贷市场继续向深度、广度拓展中必须要大力引进这些贷款主体。再者,大型商业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互通合作的机制,缺少必要的内部沟通,不利于金融供给主体全局把握金融市场。
三、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的引导,重构农村中小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的银企关系,利用财政资金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逐步减少对农村金融机构具体运营的干预,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约束,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引导,构建信用监督体系进行监控,防范金融风险;对于金融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保护大企业,更要适度的扩大范围,将触角深入到农村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投放同样也要顾及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他们的生产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
2.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债券融资,我国于2004年在深圳交易所开设了中小企业板市场,2009年开设了创业板市场,这些市场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并且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于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符合上市条件的农村中小企业,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上市融资,通过稳步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项目融资及信托产品等发行规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和股权交易市场,为农村中小企业股权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同时,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农村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使之成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促进企业资金的流动。
3.规范金融行业的自律行为。针对农村中小企业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协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自律、自助、自卫的作用。行业协会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遵守社会团体活动的准则,规范日常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各项活动,找准服务的方向,切实解决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制定行业规则,并要求入会者自觉遵守;健全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改革现有的内部制度。
宁波民营企业在巩固制造业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进入以新能源、新材料、金融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或高端服务业。其中,金融业(包括创业投资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是宁波民营企业实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目标行业。国家对于企业参股或组建金融机构有较为严格的政策规定,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并不普遍,但是宁波民营企业以不同方式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了参股,产融结合趋势日益显现。宁波民营企业参股金融的主要特点是:
民营企业入股金融的机构呈现多样化
据不完全调查,截至2010年10月,宁波民营企业共参股金融机构37家,其中,城市商业银行1家、城市信用社1家、农村信用社6家、农村合作银行3家、村镇银行3家、信托有限责任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创业投资公司6家等。各类机构发起时的资本金总额51.6亿元,民营资本占比80%以上。其中,16家小额贷款公司发起时的资本金总额30.3亿元,民营资本占比98%以上;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时的资本金总额2.38亿元,民营资本占比80%以上。
民企入股机构的金融总量相对较小
目前,宁波民企入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地方金融机构,除了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单家机构的金融实力均很小,宁波民企入股金融的影响力较弱。因此,虽然宁波民营企业入股的金融机构种类较多,但是民企入股机构的金融总量相对较小。以入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例,截至2010年10月末,宁波市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567.74亿元、9143.7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26.51亿元、1427.8亿元;而民企入股金融机构的全部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015.35亿元、1532.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23.02亿元、230.44亿元,存贷款余额、新增存贷款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的21.06%、16.76%、16.81%、16.14%。
单家企业参股金额在总股本或企业净资产中占比较小
宁波民营企业对进入金融行业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囿于有关政策限制或制度障碍,企业参股金融占比相对较低,单家企业参股金额在金融机构总股本和企业净资产中的占比均较小。以入股宁波银行的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企业,2009年末参股金额1.79亿元,参股金额在总股本中占比7.2%,但是参股金额在其净资产中占比仅为1.1%。再如入股余姚农村合作银行的帅康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大型家电制造企业,2009年末参股金额75万元,参股金额在总股本中占比0.5%,而在其净资产中占比仅为0.2%。其他企业参股金融机构也有类似情况。
入股金融机构的民营企业运作良好
宁波民营企业起步早、发展快、经营理念新。随着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宁波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目前,宁波市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达4万多家,占民营企业总数60%左右。与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法人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决策、执行、监督分层运行、相互制衡,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责权明确、各司其职。以参股宁波银行的雅戈尔、杉杉、华茂等为例,由于治理机制完善、经营业绩优良,这些企业均进入了宁波银行董事会。
宁波民营企业参股金融的动因分析
较强的实力与意愿是民企参股金融的经济基础
宁波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已经基本完成,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实现资金高效运转与增值,较早涉足了资本运作,并使得民营企业参股金融成为可能。同时,宁波拥有大量优质企业,金融发展前景较好。据统计,2009年宁波市103家企业135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值过亿的工业企业就达1200多家;200余家企业进入了上市“后备队伍”,80余家企业实质性地启动了上市工作。良好经济发展基础提供了区域金融的优良生态环境,更进一步增强了民企参股金融的意愿。以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是宁波慈溪十强企业之一。截至2009年末,企业净资产达10.32亿元。2008年出资600万元参股宁波慈溪民生村镇银行时,如果没有有关筹建村镇银行规定或限制,该公司愿意出资1亿元。
高回报率与融资便利是民企参股金融的现实原因
目前,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居民储蓄意愿仍然很强烈,再加上我国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而贷款利率则可以浮动,因此,金融机构收益率普遍较高,总体上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相对较高的金融行业回报率,是吸引企业参股金融的经济动因。以宁波某防腐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入股宁波慈溪农村合作银行101万元,当年获利15.2万元,利润率高达15%,高于该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率约10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参股金融机构,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其融资提供了便利。例如,2010年8月末,宁波某模具有限公司贷款余额2990万元,其中在其投资的农信社贷款余额800万元,占该企业贷款余额26.7%。
民企参股金融是集团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体现
宁波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适时实施经营地域、行业多元化战略。一是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目前,通过“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宁波市已有民营外贸企业6000多家,年进出口总额达440多亿美元;民营企业还通过“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办厂、建立研发机构,目前已在境外创办企业已达560余家。二是适时进入多元化行业。宁波民营企业在做好传统制造业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进入以金融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因此,民企参股金融也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体现。在回答宁波市工商联问卷调查中“如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您将如何?”的问题时,只有10%左右的宁波民企选择了“不入股”,而选择“入股”、“看一看再说”的比例达90%左右。实际上,宁波民企颇具战略眼光,有效地实行了经营多元化,在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新36条”)之前,宁波民间资本已进入了金融业。以宁波银行为例,作为一家上市的跨区域经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大股东如雅戈尔、杉杉、华茂等,均为宁波市规模最大、资本力量最强的成功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质民营企业。
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的对策建议
落实政策,细化措施,有效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新36条”实际上是2005年“36条”的进一步深化。由于种种原因,“36条”的一些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36条”明确规定,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但根据有关方面的调研情况,目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个。“新36条”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但实际上,如果缺乏明确的细则,隐性的、过度的管制还将存在。例如,民营资本在金融机构中要获得控股地位,实际上很难获批;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通常引入外资或国有资本,而较少考虑民营资本或者会引起监管部门的过度监管。因此,应该尽快出台细则,在注重金融机构合理规管的同时,给民营资本以“国民待遇”,减少隐与过度管制,支持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信用担保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改组改制。
注重存量,着眼增量,探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方式
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至少包括两方面含义:即民营资本对金融业的资本准入与机构准入。近年来,民营资本在金融业占比上升较快,但相对于国家股、国企法人股、外资股来说,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机构准入方面,如按照“民有民营”来判断,真正的民营银行数目还很有限。因此,要积极推进民营资本对金融业的资本准入与机构准入。一方面,要注重存量,优先考虑资本准入,增加对现有银行持股比例。例如,对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民营企业可以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直接参股甚至控股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或将它们重组改造成地方民营银行。另一方面,要着眼增量,稳步推进机构准入,通过新设方式发展民营银行。要依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探索设立民企控股的村镇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探索设立服务于城市小企业和个人的社区银行。
端正理念,强化管理,关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风险
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后,能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金融平台、打造一个稳定的融资渠道。按国际惯例与有关规定,企业一般不能在自己参股的金融机构中为关联业务进行信贷,否则其内在的黑幕交易不可避免;而且一旦发生危机,通过关联交易会放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应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要从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高度,正确看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这个命题,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寻求一种新的融资工具或融资平台,也不能仅仅视之为寻找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或投资领域。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披露,防止隐蔽关联交易发生;逐步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促使金融机构合法、合规、高效、稳健经营。
正当美欧银行业处于次贷危机的凄风苦雨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并非高枕无忧。到2007年底,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已整整一年。这一年里,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从零售业务到公司业务,从高端到中低端,从城市到村镇,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正在逐次展开,竞争之势隐然成形。2007年中国银行业传统的息差盈利登峰造极,也预示着挑战和转型的迫近。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层出不穷,对中国银行业在制度建设、风险防范、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近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接受《财经》记者独家专访,结合中国银行业现状,就公司治理、经营模式转变、综合经营、“走出去”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影响等热点问题,剖解中国银行业改革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上市不能包治百病
《财经》:去年以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强,资产价格整体上涨很快,中资银行股也颇受市场青睐,这直接推动了中资大型上市银行的市值飙升。你如何看待银行上市的意义和作用?
蒋定之:“财务重组-公司治理-资本市场上市” 是银行改革三部曲。目前中国已有14家银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这些银行上市后,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服务内容和效率、内控管理和提高效益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资产回报、利润增长、资产质量等标志性财务指标得到了显著改观。
到2007年三季度末,中国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从2002年底的八家增加到100家,其中四家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13.11%,较高的资本充足水平使得上市银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2007年底市值计算,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已经跻身于全球最大市值银行前三位,这对中国银行业来讲前所未有。
但是现在看银行上市,也不能过于乐观,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认识。上市银行市值受市场气氛及经济周期影响甚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深刻的现实案例,众多国际大银行的股价受次贷损失、美国经济前景预期不佳等内外部因素拖累,市值大幅缩水。
中资银行在上市后还未经历经济周期的考验。随着2008年货币紧缩政策及信贷规模控制的严格到位,投资、出口乃至整个GDP增长将逐步降温,银行将面临利润增长、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资产率“双降”反弹等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必然对银行市值波动产生影响。
总之,我们在对中国上市银行保持信心的同时,也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要注重银行内在经营管理机制的真正提升与转变。
《财经》:作为银行监管部门的主管领导之一,你认为监管部门应如何引导银行完成机制的转变?
蒋定之:上市不能解决银行的所有问题,不能包治百病,关键是要借市场的力量推进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这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点。我认为,监管部门将从六个方面推动商业银行的机制转换:
一是建立科学发展机制。监管部门要通过有效监管,引导上市银行从发展模式、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业务结构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一套既符合银行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实际的运行规则和纠错机制。而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以保证长期可持续的稳健成长。
二要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监管部门要督促上市银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透明度建设,同时上市银行要加强自律,主动接受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树立良好的市场公信力。
三是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监管部门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董事履职考评,进一步明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职责边界,使每一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都能切实履职,实现组织内部的权责明晰、制度健全、有效制衡、运转高效。同时强化战略投资者及其董事、高管的作用,按国际规则规范公司治理行为,形成良好的治理机制。
四要建立流程银行机制。上市银行要按照条线化、专业化的原则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实现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职能部制”向“事业部制”的转变,形成前台营销服务职能完善、风险控制严密、后台保障支持有力的业务运行架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在容易着手进行的领域、创新性的业务领域如私人银行业务部门,进行流程银行试点。
五要完善综合经营的机制。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和海外发展的步伐加快。而美国次贷危机证明,全球金融体制中的巨大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商业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经营机制,提高并表管理能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覆盖全部经营、业务领域及全部业务环节,全过程地管理好银行的风险。银监会在鼓励商业银行投资入股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时,将继续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的监管协调与合作,既避免监管重复,又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六是明确社会责任机制。 银监会鼓励和支持上市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履行社会责任,明确社会责任目标,改进社会责任工作管理,建立适当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社会责任报告。今后几年内,上市银行要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环境保护、公共利益保护、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等方面有显著的进步。
《财经》:有很多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中资银行上市后透明度好了很多,但是和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也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你对此有何评价?
蒋定之:相比较而言,上市银行在信息披露及时性和透明度等方面还是走在了前面。银行财务基础较好,财务管理较规范,数据较可信,专业人员的素质较高,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较好。
现在,我们能经常看到和听到来自银行董事会的不同意见和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不是说董事会必须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而是要形成一种独立负责发表意见的氛围和制度环境,这是保障科学决策的前提。
应该说,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进步很大。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制度,风险管理制度。未来还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及独立董事在上市银行的作用。中国有自己的土壤,我们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背景都和西方不同,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我们的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管理层相对分工有侧重,这个方向是对的。
但公司治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要进一步明晰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与董事会的关系。控股股东不能干预董事会的正常运作,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要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完善各专业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增强其专业性和独立性;需要进一步完善董事的提名、产生机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另外,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一些制度、职责的安排也不够科学,影响监事会作用的发挥,需要改进。
开放还有空间
《财经》:你刚才提到美国次贷危机,你认为,这对中国银行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蒋定之:美国次贷危机还没见底,许多东西还有待观察,其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不可低估。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的危机,它突出的负面性在于因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而将其风险隐患转嫁到广大投资者,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了全球。
随着2007年年报的陆续公布,许多金融机构的财务损失远超出市场预期,表明危机的影响还在扩大。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风险增加了。
当前,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以往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信贷风险将加快暴露,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也使“两高一剩”行业的不良信贷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也会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再加上一些国际国内经济、非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的压力是加大了。因此,银行业重中之重的工作是防控信贷风险。
《财经》:我们注意到,近来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已获突破性进展。股本、收入、经营业务等的多元化趋势,表明中国银行业正向着综合经营的方向迈进,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日后可能发展成为银行控股的金融集团。这一发展趋势对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你认为,在监管层面应如何应对综合经营的风险?
蒋定之: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在全球具有综合经营经验的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在各金融子领域都有各自的中国战略。对中资银行来说,分业经营已使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上处于相对劣势。中资银行对综合经营的追求是必然的。
长远来看,金融三业即银行、证券、保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下,资本回报率肯定不一样。而综合经营可以使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收益互补,从而实现资本回报的长期稳定。
各监管部门正在积极协作,为银、证、保综合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但这里面有政策开放时机以及监管协调的问题,同时还要看商业银行本身是否具备可靠的条件。
其实,保险、证券向银行投资入股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着的。现在银行向保险投资入股也获试点。在银保资本层面合作方面,基本的设想是:第一是资本主导,商业银行以资本为纽带,投资进入保险公司;第二是市场资源主导。银行网点渠道资源丰富,可以和保险业发挥协同效应。但在经营上,我们仍然强调要专业化。现在人才已经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找到非常优秀的专业化人才来从事相关项目的运营。
在监管方面,银监会将于近期颁布实施《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这将为银行综合经营后的风险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所谓并表监管,是指对一家银行或银行集团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无论其机构注册于何地,都应在合并报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监管的一种方法――编者注)。
未来银行集团所包涵的机构不仅仅是银行,还有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混合业务公司甚至实体企业。《银行并表监管指引》的出台,将有利于对银行集团真实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财经》:除了在横向上的综合经营拓展,商业银行也有很强的纵向发展需求,比如积极开拓海外布局,实施国际化战略。请从监管者角度谈谈对“走出去”的要求。
蒋定之:“走出去”是银行上市后的一个积极变化。近年来,中国上市银行加快了海外发展步伐,积极通过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式,寻求国际化发展。到2007年底,共有五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九家外资金融机构,有七家中资银行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
总体来看,中资银行在海外布局的起步是好的。但“走出去”的问题很复杂,很难用几句话简单地评价。商业银行“走出去”是市场选择,而我们的原则是坚持审慎经营。商业银行首先是要“走得出”,其次要“走得稳”,第三要“站得住”,最后还要能“发展得好”。
“走出去”的问题,对银监会来说,要考虑十个方面的要求:一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二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有效的风控和防火墙安排;三要有充足的资本和财务能力;四要具备跨业、跨境并购及投资设立子公司所需要的专业经营管理团队;五要明显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六要符合反洗钱和反金融犯罪的要求;七要具有跨业和全球的并表管理能力;八要有良好的透明度;九要有利于市场竞争,防止垄断;十要有良好的监管评级。银监会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走出去”,抓住发展机遇,发展壮大自己,提升国际竞争力。
《财经》:应对你提到的这些风险,惟有深化改革,而开放往往是改革的一大动力。据说,银监会正在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进行评估性的调查研究。那么,中国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对外资银行的开放程度?
蒋定之:对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银行业的情况,我们正组织专门的队伍进行调查评估。总体来看,引进外资对中资银行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促进股权多元化,二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提高市场品牌声誉。
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还带来了先进的理念、风险管控机制等。尤其外资董事的进入,对银行运营、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更有正面的作用。他们视野比较开阔,意见比较专业,往往也比较坦率。
总体而言,对外开放的空间还是有的,而且还比较大。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挥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度,以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这里的开放的含义是双重的。我认为,开放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而相比对内开放而言,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成绩比较显著,所以未来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内的市场开放。比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等,都欢迎民营资本的加入。
农村金融需要制度设计
《财经》:你刚刚提到农村金融领域的对内开放,作为主管农村金融的银监会领导,请介绍现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架构及未来发展思路。
蒋定之:现在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全国有五大类。第一类是政策性银行,如农发行,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油收购等项目;第二类是商业银行,如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承担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骨干作用;第三类是直接在农村、承担组织性作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他们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第四类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很好的网络优势,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五类是新增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他们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补充,可以发挥其灵活、小型、机制较好的作用,在农村金融比较薄弱的地区,提高覆盖率,弥补农村金融的空白。
这五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全国金融机构的28%,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农村金融业务,使60%的有条件获得贷款服务的农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银行的支持。
《财经》:你将农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之一。农行改革的定位及方向是否确定?现实中如何操作?
蒋定之:中央对农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明确的: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决定了当前城市和农村经济和金融的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关键是根据城乡金融业务的收益水平差距,想办法将“三农”业务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的差额部分补齐填平,实现资金的平行流动,这样才能保障“三农”资金不外流、不进城,也才能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国外也有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政策导向,政府规定所有银行或者设在农村的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农村,用于支持农民和农村的发展需求;二是经济导向,对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或其他风险补偿。
中国农村金融是目前金融服务最薄弱的领域,需要采取包括市场引导等手段在内的各种措施,来有效地加以改善。这里,必须要有个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否则难度可想而知。市场主体的行为要有正向激励机制,否则其行为自然是规避高风险和高成本。我在德国、法国考察,受到的启发很大。他们的框架制度安排是可以借鉴的,对农民的贷款都有政府财政进行利息补贴,这也是世界通行惯例。
总的来说,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相互补充,应当是一种很好的改革方向。
《财经》:银监会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批准了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最新进展如何?
蒋定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已经由去年的六省市试点,拓展到今年的31个省份,目前发展势头很好。
当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仍是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我们重视其“鲶鱼效应”,希望以此激活农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