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热化学方程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化学方程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化学方程式

第1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热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盖斯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盖斯定律定义

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二、计算方法:“倒”“乘”

“加”

1.“倒”:看位置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看目标方程中的物质分别出现在已知方程的哪个式子,且只观察该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仅出现过一次的式子,并看位置,即反应物和生成物。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物质的位置相同,则不需要颠倒反应的方向;若该物质与已知方程式中的物质位置不同,则此时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以“==”或“”或“ ”为分界线,将左边(反应物)和右边(生成物)整体交换,并改变ΔH符号,数值不变,并标记为新的式子。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2.“乘”:看计量系数

以所求目标方程为基准,再看已知方程中该物质与目标方程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是否相同。若相同,因位置和计量系数均相同,则说明这个已知方程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若不同,则以目标方程为基准,将已知方程乘以一个数,目的是使已知方程中该物质与目标方程中该物质的计量系数相同,同时将ΔH也乘以该数,即ΔH与计量系数成正比,计量系数扩大几倍,ΔH同时也扩大几倍,并标记为新的式子。同理,将改造的已知方程删去,此时所剩的方程为未改造的方程和新标记的式子。

第2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根据化学计量数与ΔH的绝对值成正比求算。

例1 0.3 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 kJ热量,写出其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 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并配平:B2H6(g)+3O2(g)=B2O3(s)+3H2O(l) ΔH=-x kJ・mol-1。列出等式:1∶x=0.3∶649.5,则x=2165 kJ。

答案 B2H6(g)+3O2(g)=B2O3(s)+3H2O(l) ΔH=-2165 kJ・mol-1

二、公式法

1. 利用化学键能计算反应热

公式:ΔH=ΣE(反应物键能之和)-ΣE(生成物键能之和),即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生成物键能总和之差。

例2 假如N2与水可以发生反应:2N2+6H2O=4NH3+3O2,断裂1 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见下表:

[共价键\&H―N\&H―O\&NN\&O=O\&断裂1 mol化学键

所需能量/kJ・mol-1\&393\&460\&941\&499\&]

常温下,N2与H2O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ΔH=(460 kJ・mol-1×12+941 kJ・mol-1×2)-(499 kJ・mol-1×3+393 kJ・mol-1×12)=+1189 kJ・mol-1。

答案 2N2(g)+6H2O(l)=4NH3(g)+3O2(g) ΔH=+1189 kJ・mol-1

2. 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反应热

公式:ΔH=E(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E(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例3 红磷P(s)和Cl2发生反应生成PCl3和PCl5,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

[反应过程][能量][反应物总能量][中间产物总能量][最终产物总能量][Cl2(g),P(s)][PCl5(g)][PCl3(g),Cl2(g)] [ΔH=-93 kJ・mol-1] [ΔH=-306 kJ・mol-1]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 ;

(2)PCl5分解生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2P(s)+3Cl2(g) =2PCl3(g) ΔH=-612 kJ・mol-1 (2) PCl5(g) =PCl3(g)+Cl2(g) ΔH=+93 kJ・mol-1

三、定义法

也称定“1”法,根据燃烧热或中和热的定义求算。

例4 含11.2 g KOH的稀溶液与1 L 0.1 mol・L-1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 kJ的热量,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KOH(aq)+[12]H2SO4(aq)=[12]K2SO4(aq)+H2O(l)

ΔH=-11.46 kJ・mol-1

B. 2KOH(aq)+H2SO4(aq)=K2SO4(aq)+H2O(l)

ΔH=-11.46 kJ・mol-1

C. 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

ΔH=-11.46 kJ・mol-1

D. KOH(aq)+[12]H2SO4(aq)=[12]K2SO4(aq)+H2O(l)

ΔH=-57.3 kJ・mol-1

解析 根据中和热的定义: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生成“1 mol水”时的反应热。n(KOH)=0.2 mol,则1 mol K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热[11.46 kJ0.2 mol]×1 mol。

答案 D

四、十字交叉法

例5 已知:A(g)+B(g)=C(g) ΔH1;D(g)+B(g)=E(g) ΔH2,且ΔH1小于ΔH2,若A和D的混合气体1 mol完全与B反应,反应热为ΔH3,则A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ΔH3-ΔH2ΔH3-ΔH1] B. [ΔH2-ΔH3ΔH3-ΔH1]

C. [ΔH2-ΔH3ΔH1-ΔH3] D. [ΔH3-ΔH2ΔH2-ΔH3]

解析 由题意可知,1 mol A与B完全反应的反应热为ΔH1,1 mol D与B完全反应的反应热为ΔH2,而1 mol A和D的混合气体完全与B反应,反应热为ΔH3,运用十字交叉法:

[ΔH1][ΔH2][(ΔH2-ΔH3)][(ΔH3-ΔH1)] [ΔH3][A][D]

热量的差值之比,即A和D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 B

五、平衡移动法

例6 已知298K时,2SO2(g)+O2(g)?2SO3(g) ΔH=-197 kJ・mol-1,在相同温度下,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2 mol SO2和1 mol 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乙中通入1 mol SO2和1 mol O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 2Q2=Q1 B. 2Q2

C. Q2

解析 SO2和O2的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因此,甲容器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

答案 C

六、整合法

利用盖斯定律,对若干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整合求算。

例7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2H2O(l)=2H2(g)+O2(g) ΔH=+571.6 kJ・mol-1;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当1 g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时,其热量变化为( )

①放出 ②吸收 ③2.44 kJ ④4.88 kJ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解析 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写出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H2O(l)=H2O(g) ΔH=+44 kJ・mol-1。则1 g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热量变化为44×[118]=2.44 kJ。

答案 D

七、拆分法

例8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在101 kPa时):S(s)+O2(g)=SO2(g) ΔH=-297.23 kJ・mol-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S的燃烧热为297.23 kJ・mol-1

B. S(g)+O2(g)=SO2(g)放出热量大于297.23 kJ

C. S(g)+O2(g)=SO2(g)放出热量小于297.23 kJ

D. 形成1 mol SO2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1 mol S(s)和1 mol O2(g)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解析 根据题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A、D项正确。若想确定B项与C项,需将题设热化学方程式拆分为:S(s)=S(g) ΔH1> 0;S(g)+O2(g)=SO2(g) ΔH2 < 0;ΔH1+ΔH2=-297.23 kJ・mol-1 ΔH2=-297.23 kJ・mol-1-ΔH1

答案 C

八、直接法

例10 100 g C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C(s)+[12]O2(g)=CO(g) ΔH=-110.35 kJ・mol-1;CO(g)+[12]O2(g)=CO2(g) ΔH=-282.5 kJ・mol-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

A. 392.92 kJ B. 2489.4 kJ

C. 784.72 kJ D. 3274.3 kJ

第3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ΔH的计算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重点,是化学概念和化学计算的一个结合点,因而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那么,如何计算ΔH,本文将给您一些启发。

1.根据比例关系计算ΔH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化学计量数加倍,反应热的数值亦加倍,如H2(g)+1/2O2(g)=H2O(l);ΔH=-285.8kJ/mol,加倍后:2H2(g)+ O2(g)=2H2O(l);ΔH=-571.6kJ/mol。由此可见,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的数值成正比。

例1 已知CH4(g)+2O2(g)=CO2(g)+2H2O(l);ΔH=-890.3kJ/mol,现有CH4和CO的混合气体共0.75mo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气体和18g液态水,并放出515.65kJ热量,则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①2CO(g)+O2(g)=2CO2(g);ΔH=-564kJ/mol

②CO(g)+1/2O2(g)=CO2(g);ΔH=-282kJ/mol

③CO(g)+1/2O2(g)=CO2(g);ΔH=+374.4kJ/mol

④2CO2(g)=2CO(g)+ O2(g) ;ΔH =+1406.2kJ/mol

A.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生成水18g,其物质的量是1mol,说明原混合物中CH4为0.5mol,根据CH4燃烧反应热的数值和CH4的物质的量成正比,0.5mol CH4完全燃烧放热890.3kJ×0.51=445.15kJ。由于混合气体共0.75mol,则CO为0.25mol,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热515.65kJ-445.15kJ=70. 5kJ,所以,1mol CO完全燃烧放热70.5kJ×10.25=282kJ, 2mol CO完全燃烧放热564kJ,且放热反应,ΔH为"-",故①②正确,④式ΔH应为+564kJ/mol。答案选A。

2.根据化学键能计算ΔH

化学反应过程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反应物分子间化学键断裂成原子时,需克服化学键吸收能量,原子结合成生成物分子时,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通常把拆开或破坏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ΔH),化学反应的Δ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例2已知 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②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 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 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2(g)+Cl2(g) = 2HCl(g)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 H = 183 kJ/mol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 H =-183 kJ/mol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 H =-183 kJ/mol

解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时,需使1 mol H2和1 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共吸收436 kJ+243 kJ=679 kJ的能量,而生成2 mol氯化氢会放出热量431×2=862 kJ,故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氯化氢气体时会放出热量862 k-J679 kJ=183 kJ,反应的 H =-183 kJ/mol。答案选C。

3.根据盖斯定律计算ΔH

盖斯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不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简而言之,热化学方程式可以相加减,ΔH也同样相加减。如已知A(g)=B(g);ΔH1,B(g)=C(g);ΔH2,则两式相减可知A(g)=C(g)的反应热ΔH=ΔH1+ΔH2。

例3 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2(g)=CO2(g);ΔH=-392kJ/mol,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2O(g)=CO(g)+H2(g);ΔH=+131kJ/mol,CO(g)+1/2O2(g)=CO2(g);ΔH=-282kJ/mol,H2(g)+1/2O2(g)=H2O(g);ΔH=-241kJ/mol,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

A.虽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B.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

C.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能节省燃料

D.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

第4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 盖斯定律 待定系数法 总、分反应 运用

1840年,俄国化学家盖斯在分析了许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规律:“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规律被称作盖斯定律。盖斯定律表明,一个化学反应的焓变(ΔH)仅与反应的起始状态和反应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盖斯定律是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在众多的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反应速率很慢,有些反应同时有副反应发生,还有些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不易直接进行,因而测定这些反应的热效应就很困难,运用盖斯定律可方便地计算出它们的反应热。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盖斯定律就成为解决热化学问题的关键。

盖斯定律在求算反应热中的应用,属于高考的新增热点,经考不衰,如2008―2010年江苏高考、2009天津、2009和2010年广东高考等都出现盖斯定律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不是盖斯定律的内涵不容易理解,而是使用一般的化学方程式叠加法。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计算起来费时且易算错,所以寻找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畏难情绪。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待定系数法可以快速解决总反应和分反应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现将“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的步骤、示例、特点简述如下。

一、步骤

1.由题意写出总反应。

2.运用待定系数法。

设ΔH=xΔH+yΔH+zΔH+……

3.系数确定。

依据总反应中的各物质在各分反应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归类,把在总反应中出现,但在分反应中只出现一次的物质归为一类,把在分反应中出现但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归为另一类。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只出现一次的物质”,那么可以直接依据总反应中该物质的系数来确定该分反应ΔH前的系数,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可以约掉,进而确定其余分反应ΔH前的系数。

下面我以2010年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第16题第(2)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如何运用待定系数法。

二、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示例

例.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三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FeO(s)+3CO(g)=2Fe(s)+3CO(g)

ΔH=-24.8kJ•mol

②3FeO(s)+CO(g)=2FeO(s)+CO(g)

ΔH=-47.2kJ•mol

③FeO(s)+CO(g)=3FeO(s)+CO(g)

ΔH=+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摇?摇?摇?摇。

步骤1.写出总反应CO(g)+FeO(s)=Fe(s)+CO(g)

步骤2.运用待定系数法。设ΔH=xΔH+yΔH+zΔH

步骤3.系数确定。“只出现一次的物质”:Fe和FeO,Fe在①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x=1/2,FeO在③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z=-1/3,现在只剩y未确定,“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FeO和FeO,要求这些物质在叠加过程中应该约掉的,在反应①和反应②反应物中都有FeO,应该相互抵消,所以确定y=-1/6,运用FeO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最终确定出:

ΔH=1/2ΔH-1/6ΔH-1/3ΔH

=[1/2×(-24.8)-1/6×(-47.2)-1/3×(+640.5)]kJ•mol

=-218.0kJ•mol.

本题答案为:CO(g)+FeO(s)=Fe(s)+CO(g)

ΔH=-218.0kJ•mol.

下面我提供了两道高考真题请读者自己完成,来巩固该方法的具体操作。

练习1.(2009江苏卷第17题第(2)问)

用HO和HSO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①Cu(s)+2H(aq)=Cu(aq)+H(g)

ΔH=64.39kJ•mol

②2HO(l)=2HO(l)+O(g)

ΔH=-196.46kJ•mol

③H(g)+1/2O(g)=HO(I)

ΔH=-285.84kJ•mol

在HSO溶液中Cu与HO反应生成Cu和H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摇。

分析:ΔH=ΔH+1/2ΔH+ΔH

本题答案为:Cu(s)+HO(l)+2H(aq)=Cu(aq)+2HO(l) ,ΔH=-319.68kJ•mol

练习2.(2009年广东卷第23题第(3)问)

磷单质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由磷灰石(主要成分为Ca(PO)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PO)F(s)+21SiO(s)+30C(s)=3P(g)+20CaSiO(s)+30CO(g)+SiF(g) ΔH

已知相同条件下:

①4Ca(PO)F(s)+3SiO(s)=6Ca(PO)(s)+2CaSiO(s)+SiF(g) ΔH

②2Ca(PO)(s)+10C(s)=P(g) +6CaO(s)+10CO(g)ΔH

③SiO(s)+CaO(s)=CaSiO(s) ΔH

用ΔH、ΔH和ΔH表示ΔH,则ΔH=?摇?摇?摇?摇。

本题答案为:ΔH=ΔH+3ΔH+18ΔH。

三、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的特点

1.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内涵。

通过待定系数法快速确定了总、分反应的关系,从而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

2.有利于解决学生会而不对的困境。

传统的叠加法需要将方程式意义叠加,耗时且因为物质比较多容易叠加出错,运用待定系数法甚至只要观察就可以确定总、分反应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应试准确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

待定系数法很好地构建了数学模型和化学方程式系数之间的联系,将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了思维活动,内化了思维能力。

4.有利于教师研究解题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成方法,使思维更加有序。

实践证明,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是高效的,完全适用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积才.组合比法配平初中化学方程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3]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1.知识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新老教材中表达方式不一样。如老教材在第一阶段通过能源的使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变化等现象引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和对燃料充分燃烧条件的讨论。第二阶段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从定量角度介绍能量变化,介绍热化学方程式和H,在阅读材料中简介了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单独一节介绍燃烧热及计算中和热及其影响因素(但这点在新版的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另安排学生实验测定中和热,最后归纳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后续单元介绍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新版教材也分两个阶段组织学习内容,第一阶段通过几个典型图形来展示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实验探究得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与老教材不同的是,在必修部分就引入热化学方程式和H,归纳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及其利用。第二阶段介绍老教材没有明确提出的化学反应的焓变,从能量守恒和化学键的角度来写探究能量变化的实质,应用热化学的方程式,在课堂活动与探究中一起学习反应热的测量和计算,全面学习盖斯定律,学习有关计算,再进而归纳能源的充分利用,在后续内容中介绍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2.教学的要求程度不一样。老版教材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还存在能量变化,而且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很清楚地知道能量变化是由于各种物质所具有的能量而引起的,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原因以及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的必要性。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知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物质键能引起,还要能够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够进行简单的H计算,能够计算燃烧热。

新版教材明确提高了课堂中的教学要求。在必修的化学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安排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这个单元,深刻理解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自身生活中的事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然而针对理科的学生,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安排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而且能够很快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也能够用事例来阐述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准确地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教材的内容描述不一样。与老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必修部分增加了热化学方程式,增加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是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时所吸收和释放的化学能,不再使用±Q表示能量放出与吸收而是一步到位地使用H来定量表示,即部分老版教材选修部分内容变成了必修部分。在选修部分,增加了焓变、盖斯定律,即老版教材中只提到H符号,不提概念,甚至把盖斯定律仅作为阅读材料,进一步明确成学习的内容,对燃烧热并没有说出具体的含义。新版教材在学生课后作业中的要求比老版教材更难,标题更新,更有实用性。

4.教学的侧重策略不一样。“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在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体现。要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顺利地对新知识进行建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认识化学现象,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并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然、环境、能源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能源问题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认识能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能量的贮存和相互转化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微观层面来认识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找到学生认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逐步突破原有认识,形成新的认识,既不死抠概念,也不回避概念。对于焓的教学,既不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热力学的严格定义上了解焓,也不能避而不谈,让学生知道焓是科学家为了便于计算反应热而定义的一个物理量,它的数值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

第6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方法一:性质记忆法

进入二轮复习之初,同学们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始构建自己的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对物质的性质归类时,就要把化学方程式的复习纳入其中,这类物质有什么重要性质能发生什么反应化学方程式怎么书写。从无机的元素及化合物到有机的典型有机代表物,知识网络构建的越是清晰,化学方程式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方法二:利用分类的方法

同学们都很清楚,化学反应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可分为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热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等。那么,同学就可把所有的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按照自己比较习惯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对每类反应进行记忆,记忆效果也比较好。

方法三:理解记忆法

大家都知道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如,乙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掌握这个方程式时感觉到不好记,容易忘;我们可先理解一下此反应发生时的对应物质的变化:醛基(-CHO)中的碳由+1价失去2个电子被氧化为羧基(-COOH)中的+3价与Ag(NH3)2OH分离出的NH3中和成CH3COONH4,+1价的银被还原为单质银,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CH3CHO和CH3COONH4的系数均为一,Ag(NH3)2OH和Ag的系数均为2,有质量守恒可知还应生成3 moLNH3和1 moLH2O。如果同学们对化学方程式能够达到分析理解,那么就很容易掌握,甚至不用有意识地去记忆,分析几次之后很自然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方法四:卡式循环记忆法

第7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复习;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背景

复习课是高三化学的重要课型,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对已学习过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主要以对旧知识的复习为主,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认为教师再讲一遍意义不大,也有些学生对老师上课罗列的大量知识点,感到心有余力不足,所以,复习课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效率,是高三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波利亚也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最终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问题教学法,很多教师在复习课堂也一定程度地在使用,下面笔者就以《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为例,谈谈问题教学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期抛砖引玉。

二、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那么对于汽油你们知道吗,我国从2003年起多个城市就陆续宣布全面停用无铅汽油,改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的乙醇汽油。可你是否注意到有的加油站标的是甲醇汽油吗?甲醇汽油是甲醇和汽油添加剂及汽油按一定体积调制而成的,目前在我国多个地方试点推行。无论哪种汽油,汽油燃烧的过程都有明显的能量变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呢?

学生:放热过程。

教师:哪个量是可以定量描述一个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学生:反应热。

教师:组织学生回归课本,理解反应热、焓变的概念。

教师:以甲醇汽油中甲醇为例,已知1mol的液态甲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726.5 kJ的热量,若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638.5 kJ的热量。请学生写出甲醇燃烧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书):CH3OH(l)+3/2O2(g)=CO2(g)+2H2O(l)ΔH=-726.5 kJ・mol-1

CH3OH(l)+3/2O2(g)=CO2(g)+2H2O(g) ΔH=-638.5 kJ・mol-1

师生:归纳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教师:请同学计算甲醇的标准燃烧热和热值。

学生:甲醇的标准燃烧热的ΔH=-726.5 kJ・mol-1,甲醇的热值是22.7 kJ・g-1

教师:组织学生回归课本,理解标准燃烧热、热值的概念。

教师:工业上甲醇的制备可通过CO和H2化合而成,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O(g)+2H2(g)?葑CH3OH(g)ΔH

某些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表:

请同学们讨论并计算ΔH。

学生:ΔH=-116 kJ・mol-1

师生:从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理解焓变,并总结如何根据键能计算ΔH。

教师:请在能量―反应过程图上绘出CO和H2合成甲醇的能量变化曲线,并考虑如果使用催化剂能量曲线会怎么变化?

学生:展示答案,师生共同分析,从能量的变化角度理解焓变,以及催化剂是降低反应活化能,并不会影响焓变。

教师:无论甲醇、CO还是H2都是很好的燃料。

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0 kJ・mol-1

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H3OH(l)+3/2O2(g)CO2(g)+2H2O(l)ΔH=-726.5 kJ・mol-1

能否根据这三个热化学方程式求出CO(g)+2H2(g)?葑CH3OH(g)的ΔH

学生:讨论得出ΔH=-128.1 kJ・mol-1

教师:写出相同条件下甲醇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

学生:CH3OH(g)?葑CO(g)+2H2(g)ΔH=128.1 kJ・mol-1,并回顾盖斯定律。

师生:归纳盖斯定律的应用。

师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复习课,在上课时从学生的反应中,笔者就明显观察到比起普通的复习课,这节课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大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这样的课堂才是一节高效的课堂,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1.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将知识点平铺直叙地展现或将过去的“冷饭”直接拿来和将知识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呈现,无疑后一个需要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教师平时不断地积累。但这个辛苦的过程收获的,是学生课堂的认真投入,学生的进步,也是教师自己对一节满意课的喜悦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2.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设置要以学生为本,只有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参与。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愿意主动去解开这个疙瘩;设置的问题要有浅有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兼顾;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时,要设计辅提问,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等。

3.问题教学法复习中要以人本情怀关注学生问题的回答。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接受、思考和准备表达的适当的时间,不要以为学生计算一下就能回答出答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提问相应程度的学生。较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较难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鼓励他们变换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思考,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回答不满足预设答案时,教师要思考他回答问题的价值,肯定这部分价值,或者通过及时引导使失败得以转化;对于圆满解决问题的学生更应不吝言辞,大力表扬,总之,时时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坚持和鼓励为主旋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切地热爱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轻松、良好的学习情绪中完成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9-202.

第8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本标题;板书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学生如何才能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等也给教师带来很多困惑。

笔者发现,近年来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备课、上课时由于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而忽略了课本,忽略了教学内容。在一些观摩课上,也常常发现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用课本,一节课下来课本根本没翻一下,就连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也无一例外地被换掉。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整合、灵活运用这未尝不可,但绝不能完全抛弃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里凝聚着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更不易把握教学的尺度。而课本标题是课本内容的统帅,是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缩,它具有贴切、鲜明、简洁、生动的特点。一般来说,化学课本上的标题有如下三方面作用:

(1)给出新定律、新定义。例如,盖斯定律、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燃烧热、强弱电解质等。

(2)提出问题,引人深思。例如,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3)课文内容的概括。例如,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等。

针对课本标题的诸多作用,在备课、上课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利用。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从课本标题引入新课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创设情境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的课堂教学,每一位教师都把大量精力放在情境创设上,似乎没有情境创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把情境创设看成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过多的、虚假的情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影响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课本标题引入新课,从标题设计情境,这样做可以避免脱离课本,不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在平常的听课过程中,经常发现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很多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知所云,课本上似乎没有,所以这些学生索性不用课本,看电影似的,大大减弱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如果能先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标题,从标题开始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会增强。

二、从课本标题设计探究和讨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而现在我看到,不少教师的课堂设计已经变味,为了追求课堂形式,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讨论和探究环节,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有其“形”但无其“神”,这样做消耗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学生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如果能把握课本标题,从课本标题入手设计讨论和探究环节,学生就会从课本中找到可以利用的信息来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上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一节中的“热化学方程式”这一内容时,先把课本标题投影出来,问学生:“什么叫做热化学方程式”,有过预习的学生会对着课本念出相关定义,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又问:“化学方程式是什么”,由于课本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开始自己思考,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总结化学方程式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而且能表示他们反应时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我接着问:“加个‘热’字,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并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本找答案。这种从课本标题来引入新课的方式,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会觉得很亲切,是理所当然地接受新知识。从课本标题设计讨论和探究内容,有利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教材、教学的重点,还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又可以利用课本开展探究和讨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本标题帮助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化学教材都由单元标题、章标题、节标题、内容标题四个部分有机构成的,四部分之间必定存在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事实上,教材中内容对标题的阐述都是规范、典型的样板。因此,通过分析各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框架、网络,不仅对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标题构成的教材提纲来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

此外,为了更好地利用课本标题,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重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现在很多教师喜欢用多媒体上课,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一个字都不写,更不要说有学生板演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课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一些教师已经忽视了板书的功能。板书可以使有声的口头语言以浓缩的方式书面化、直观化,具有提挈要点、强化记忆的功能。利用课本标题设计板书,可以突出教学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从而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第9篇:热化学方程式范文

【关键词】知识体系;教学计划;有效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

高三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做好有针对性复习是每一位高三教师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有效的化学复习呢?

一是把握复习的方向,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内容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正确把握这一方向,认真研究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针对性训练,不搞“偏、难、怪”的试题,对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不要求的内容、要求低的内容不拓展。如《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弱化了知识的系统化、全面化,模糊了元素族的概念。教材在编排时以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为点线展开。将过去教材单独成章的体系新教材把它归为一章。同时应注意说明中的新变化,如2013年高考化学说明在命题中增加了两点:一是“既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的实际情况,又能发挥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二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变化突出了高考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关注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对《考试说明》中增加和删除及调整内容心中有数。

二是明确知识体系和题型的变化,就高中化学知识体系而言,主要知识内容有五块,分别是:

1.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4.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5.化学实验基础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分析出如下结论:

1.高考命题化学部分,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几乎全部集中于这五个部分。

2.Ⅱ卷题型以及基本内容确定到“以上各部分综合应用”。

因此可以断定,2014年高考命题方向,综合题部分还是集中于上面的四个题目。

3.在考前(5月中旬至5月底)根据上面的内容,做必要的有效针对集中训练。

4.明确化学试题的题型,扎实过好第一轮教材的双基观。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转化到解题上来。近年来在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常考的题型总结如下:

Ⅰ卷:选择题部分:

1.化学与STSE

2化学用语

3.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的题型

4.氧化还原反应

5.离子共存以及离子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

6.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7.化学反应与能量

8.电化学理论

9.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0.常见的元素性质

11.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鉴别的综合运用

12.有机物相关的知识。

Ⅱ卷:简答、实验,计算,推断部分

以上以提及

那么我们在弄清楚高考考查相关题型的情况下,要对它们进行第一轮扎实三基训练,时间确定在9月至3月中旬,内容是高中所选的教学内容,指导思想是“重在基础,吃透教材”,目的“夯实基础,各个击破”。二轮复习是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科综合素质。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网络化。三轮复习集中进行针对性训练,方式可采用(7+3+1)模式,查缺补漏。在做题的时候,涉及到上面某个题型,可以对照考纲的内容,结合以往做过的习题及时总结。如“化学反应与能量”,此部分内容常以能源问题为载体,重点考查化学键与物质的结构以及性质的关系,化学键的改变与能量变化大小的定性、定量的判定,反应热的理解、相关符号的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误判断,盖斯定律的综合运用。考查目标: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化学用语的运用能力。考查方式:选择题或者综合题,将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融合在一起,有时候参照图像问题综合考查,因此学生在训练的时候,除了掌握知识以外,还要将一些解题技巧运用熟练,例如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定方法等。

三是要熟练高考命题组合方式:高考命题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往年的基础上,会做一定的调整,与时代同步,这就要求教师需至少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使自己的训练理念有所改变,引导学生适应高考试卷。那么高考老师是如何命题的呢?高考命题的题型就能告诉我们了:

1.原创题。以前没有考查过,结合新的热点,根据化学原理以及相关的内容组合的题目,这样体现了试卷的“新”,热点新、题目新,是试卷质量的一个体现。但是这样的题目一般都不难。

2.改编题。把以前一些高质量的题目组合到一起,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是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看上去这些题目很“面熟”,匆匆下笔,结果导致错误,因为这个题目已经被改编了,看上去熟悉,但是设问方式,涵盖的内容都变化了。这些题目对那些审题不仔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3.经典题。高考中,总有一些题目经久不衰,因为在内容上,或者是知识体现上,方法上堪称经典了,放在高考题目中,能较好地充实试卷,但是对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或者平时做题总是躲着错误的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摸清楚上面几种题的组合规律,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四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平时阅卷中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常规性的纠偏补漏。学生不足往往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需要大家重视:

选择题部分:

(1)化学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

(2)化学基本理论应用不灵活

(3)不熟悉元素化合物基本的性质

(4)对实验操作认识不清

(5)主观臆断

(6)审题不清导致的判断失误。

解答题部分:

(1)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用语表达不规范

(2)对有机反应原理把握不到位

(3)审题不够严谨,答非所问

(4)不能将题目中的信息与知识有机结合

(5)知识点存在漏洞,计算能力差

(6)实验技能差

(7)时间非配不科学等等。

最后是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思考和反馈的时间(考前6-10天),让学生自己可做适当的预测题,看看错题集,有意识的翻翻课本,调节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考场。高考复习关注的重点很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点体会。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