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形象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VI部分作为CI设计的重点,也一直是平面设计教育的重点。以往的VI部分多用于传统平面媒介的(如印刷品、产品包装等)传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形象传播有了更多的媒介,这些媒介对VI的要求有了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的设计标准。如移动互联网行业,VI的使用更多存在于电子媒介中,用传统VI设计的思路设计这样的新型企业形象是行不通的。因而教师应思考如何借助平面设计学习中的信息有效传达、感官愉悦解决电子媒介中框架、逻辑、流程等问题。如今设计行业的专业度和细化度在逐年增高,但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仍然侧重复合型人才。对于平面设计专业而言,其从业人员可替代性强,从业人数较多,如何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尽量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将新的思想融入教学。表面上看起来这好像是“跨界”的尝试,实际上还是属于同一种设计框架内的思考。以导视设计为例,导视设计已经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设计课程,它并不属于企业形象设计。但导视设计又与企业形象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导视设计必须和VI形成一定的联系,不能完全脱离VI而存在,又要和VI有一定区别。然而,在许多企业形象设计的教材中,这点并没有被提及。如今,导视设计被各类企业广泛重视,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企业形象设计时接触导视设计并深入研究。
二、BI和MI的尝试学习
凡是成功的企业形象,通常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个性。学生在学习CI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这样一个看似熟悉却非常陌生的词汇无法产生设计的兴趣,更无从知晓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准则这些看起来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内容。这时,教师需要指引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企业”,对这个企业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其次,学生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当自己的设计不被甲方认可时如何与甲方进行有效沟通。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设计师身份的转变,即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没有社会经验,不了解商业规则,当学生成功进入设计角色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时,自身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以一个设计师的身份介入企业形象设计,而是以一名企业经营者的身份进行思考,这样换位思考的结果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准确地探知甲方的需求。与此同时,学生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视觉识别系统,而是从企业的各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企业形象,进而认识到BI和MI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尝试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识别与理念识别。这似乎又一次进入了“跨界”的思考,这个跨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将两种不同专业或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定义,而是更加广泛的跨界,这对于探索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整合
传播没计
品牌
论文摘要:从卜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这十几年是
在市场逐渐饱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企业对消费者认知研究不断重视,对于营销传播设计的研究在企业里不断细化和深入,已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实体来开展工作。品牌的成功,离不开研发、营销,而这一切以 现代 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思想来看,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目标人群的特点来调整品牌形象,以整体的产品形象来强化人们的认知,甚至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式必须及时调整,在产品的规划和前期设计时就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用户环境的角度来琢磨产品的特性,达到营销传播设计的最优化,使产品中更多地体现出用户的情感和使用习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对于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认知
整合营销传播 英文 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ns),简称:imc o imc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imc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到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传达给消费者,即营销传播的一元化策略。
二、营梢传播设计中企业的产品形象设计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适合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设计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系统复杂而变化多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识别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人与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对产品形象设计及评价系统作有意义的探索。因此,企业以及产品的形象设计都是营销传播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产品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所谓企业形象,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通过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统一的视觉识别而建立起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它是一种复合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区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自身的评价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评价;内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础,外部形象是内部形象的目标。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磺、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在经营信誉、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三、企业形象设计的组成
企业形象设计由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企业形象设计中vi是指视觉认知,即企业的视觉识别(形象识别)。vi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
vi是cis的静态部分,通过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识别设计。
基本要素系统一—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体、企业标准色、企业标语、企业象征图形、宣传语言、市场行销报告书以及各部分的组合规范设计等。
应用要素系统—将基本要素系统中的设计运用到与企业相关联的各个领域。如:办公事物用品、生产设备、建筑环境、产品包装、广告媒体、 交通 运输工具、衣着服装、旗帜、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
视觉识别vi在cis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受众所认可,并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视觉识别系统是 企业 形象的直接传达系统,故被称为“企业的脸”。
四、曹销传播设计的经典案例
一个完美的企业形象传播设计就是一次与消费者心灵的沟通,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这就是营销传播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ibm充分发挥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优势,因此铸就了辉煌。ibm公司是美国最早导人cis战略的企业之一。时任ibm公司总裁的thomas " watson认为,为了使公司成为享誉世界的大企业,就非常有必要改变企业的陈旧形象,在 电子 计算 机行业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个形象不仅能体现出企业的理念,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志。于是,在设计大师保罗·兰德的建议下,把公司全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缩写成“ibm’’三个字母,形成统一的、易于识别的标志,为“ibm’’的 发展 制定出一整套的cis战略;还以此设计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蓝色字体和富有灵感的造型,且选用明快的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从此,ibm公司通过cis战略的导人塑造了企业形象,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增,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蓝色巨人”的形象在公众中树立了起来。
然而,促使ibm公司成为计算机行业中首屈一指的霸主,却不仅是有一个良好的企业视觉识别vi,而且由于ibm公司树立了以“ibm就是服务”为宗旨的企业理念识别mi,并自始至终为之奋斗不息。
"ibm就是服务”—这句话清楚而又准确的阐明了企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ibm公司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机器,而且还有使人信赖、热情周到的服务—公司在创办之初就要求对于任何一位用户提出的问题都必须在24小时内给予解决;公司免费为用户提供维修、咨询和培训的服务;甚至对ibm公司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还可以退回机器·ibm公司用这样的理念作为指导,使得公司在服务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几乎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正因为ibm公司能为顾客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务,这就使消费者确信公司在关心着每一位用户。所以,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才能使ibm公司在强手如林的计算机市场中一枝独秀、勇往直前。
至今,ibm公司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充满自信,永攀科技高峰的国际性大公司”,这都应归功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开发,特别是企业理念识别的成功策划,ibm公司已成为企业导人cis的典范!
关键词: 中华老字号 企业形象设计 传统 现代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商业发展中,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传统的百年老店,这些老店在旧社会历经磨难,却百年不衰,这就是中华老字号,它们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品牌的无形价值。中华老字号企业形象的统一和改进,可以促使消费者视觉上的感知和认同,向社会展示自身的独特魅力,同时对于促进老字号企业组织健全的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经营方针,体现企业的精神动力,都会有不小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形象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企业形象的含义
企业形象我们又称为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借助于一种统一的标识符号和内在的精神理念来证明自身的一项传播活动,并通过企业自身的自我认识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识来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企业形象的成功塑造可以充分地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可以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强化员工的精神面貌,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企业形象是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有机整合运作的互连系统构成的。MI是CIS的核心部分,是精神与品质的体现,并渗透于BI、VI之中,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中而变化。BI是对员工的行为做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是企业的一个动态的表现形式,其中又分为对内系统和对外系统两个部分。VI就是把可见的视觉元素,经过艺术化的处理进行组织化、系统化,是企业形象系统中最直接的一个部分。它是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视觉符号的设计来传达企业的精神,从而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使得社会各界和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
可以这样理解,CIS是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进行全面的设计、规划和传播,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形象,来谋求社会的认同的一个战略。
二、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现状
1.中华老字号的定义
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和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品牌。我们消费者对于中华老字号的评价通常也是价廉物美、特色、正宗,所以老字号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神秘高超的制作工艺、有口皆碑的信誉。
2.中华老字号的现状
中华老字号大多数创立于明、清两代或上世纪四十年代,长者甚至数百年。它们凭借独到的经营方式、传统的文化特色、历代相传的加工工艺,发展至今。一个老字号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商业人的精心塑造。可以说,中华老字号字字如金。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金字招牌能打多久?据调查,我国大部分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设备落后,生产规模不大,销售观念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如今,许多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抱住传统的东西一成不变,不敢融入新的技术进行生产,缺乏现代的营销观念和管理经验,无法适应现代的市场竞争,因而一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中华老字号”销声匿迹,昔日的繁华和昌盛到今却是门前冷落。中华老字号不仅陷身于自身文化的断层,而且受外来企业的竞争,很多的外来企业通过合并、开连锁等的方式渗透到中国市场的各个角落,而现代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他们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注重品牌,吃洋快餐,穿洋品牌,一些“中华老字号”商品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当今的消费需求,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淘汰。失去了年轻人的市场对于已经处于衰退状态的中华老字号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它们在商业的盆地中举步维艰。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提升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形象
1.传承中华老字号的传统元素
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它们都是典型的传统元素符号。现代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就是在传统元素的符号、造型手法、表现手法这些基础上的再加工。中华老字号的幌子、牌匾、旗帜、帘子、桌椅摆设、建筑结构等都可以成为传统元素设计的创作素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设计很多都大量采用了传统元素,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它是由香港著名设计家靳埭强设计,标志用圆形古铜钱代表银行,中字代表中国,外圆内方,将古铜钱与“中”字结合,寓意“中国心”情结,红色的圆形图案非常到位地把中国银行衬托成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国际化大银行。中国银行标志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标志,它非常成功地把传统元素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一标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和现代是相互转化的。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就是让传统成为现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新的时代赋有新的意义,这也是企业形象创新的必要条件。
2.视觉形象元素的再塑造
中华老字号不仅是产品,而且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而我国很多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形象标识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之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的视觉制造了混乱,而且是资源的浪费。这样的企业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视觉系统,那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肯定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视觉形象元素的再塑造是对自己的整体形象进行渐进式的改良设计,也可以为其设计新的形象视觉识别标识、企业口号、商标、连锁店的店牌、有民族特色的店内装饰等,这些都是塑造中华老字号企业形象的重要资源。国外的老字号企业就比较关注品牌标志的设计,它们十分注重营销环境的变化、目标市场的审美观念变化,只要发觉标志不符合时代特征就会对现有的标志进行再设计创造。快餐业巨头肯德基(KFC),也在近几年更新了标志,新的KFC老爹保留了大家熟悉的粗框眼镜、山羊胡和细领结,不同的是,KFC老爹的白色外套外面系上了红色的围裙。与以前的标志相比,现在的标志在色彩上更加具有美国味,从细节上看,图案变得简练,服装由西装向围裙的转变,同时意味着肯德基在服务理念和意识上更进一步。很多著名的企业也是这样做的,例如王致和豆腐乳、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
3.加大老字号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
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广告宣传大多数还是以口碑传播为主,基本上没有在大型电视节目中做广告,即使做了宣传,在广告选择的方式上也比较单一,比如印制宣传折页、悬挂横幅等。首都经贸大学袁家方教授说:“中华老字号要走向世界,更需要一批精通市场经济理论、熟悉现代市场营销知识的成熟企业家,使得中华老字号与国际品牌接轨,以中华老字号的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嫁接,金字招牌才可以取的应有的文化价值。”“全聚德”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已有了144年的历史,每年烤鸭销售量500余万只。其独特的烤鸭制作工艺已经形成了全聚德品牌的特色。1998年全聚德企业同德国费迪南德・碧洛德葡萄酒有限公司“联姻”,推出了“全聚德・碧洛德”葡萄酒,在当时被誉为“中国人出品牌,洋人造佳酿”,两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合作使得品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并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吃全聚德烤鸭,品全聚德・碧洛德酒”的消费观念。随后,全聚德与北京邮政局合作推出了“185速递全聚德烤鸭”业务;与红星股份合作销售“全聚德・红星二锅头”,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全聚德的品牌。所以老字号企业应该需要创新的经营理念,通过产品传载中国的文化特色,建立品牌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文化品味,透过文化来整合资源,唤起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认知和热情。这也符合CIS设计的理论核心:文化力、形象力。
中华老字号企业要在社会中扩大影响,必须要有强大的传播系统,对其企业形象进行整合,设计出一套统一的、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标识系统,也需要借助现代已经逐渐成熟的CIS设计理论,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服务中华老字号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戴光华.CIS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2]陈渊.中国品牌战略的困境与曙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刘海峰.管理新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全聚德集团.餐饮老字号品牌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形象设计 选修课 现代化教学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审美的重要性,意识到形象美真正的内涵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特色的整体形象。服装设计作为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专业,能够通过服装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美感,形象设计要在整体形象上给人带来美感,实际过程中需要通过服装来实现。因此,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师有着必然联系的。服装专业开展形象设计选修课程也是现代化服装教学必然的选择。下文对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应论述。
一、形象设计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形象设计概念
所谓的形象设计就是形象设计师利用美化的手法,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官在大脑中形成对某种事物或人物的整体印象。因不同人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不同,从而对人的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形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符合设计期望目标的结果。形象设计分为很多种,在此,笔者简单的对形象设计进行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形象设计已经不满足于基本功能需求,而是更高的精神需求。
(二)形象设计课程内容
了解形象设计概念后,也需要了解一下形象设计课程。形象设计课程一般是由形象设计概论、面部化妆造型、发型设计、仪态与礼仪组成的。因本文的形象设计师服装设计中的选修课,对基本概论部分只需要了解。面部化妆造型就是化妆基础知识和技巧、颜色选择、基本保养等方面内容;发型设计就是根据人的脸型和不同环境下的发型需求进行设计,也包括一些护理方面的知识;仪态与礼仪就是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礼仪。这些基本的形象设计内容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学生和将来就业有着重要作用。
二、形象设计选修课在现在现代化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更好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通过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综合型人才,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在实际教学中因专业需求有舞台表演环节,是需要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共同完成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形象设计课程,即便有对其重视程度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形象设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从服装设计角度谈形象设计对服装设计的作用
服装设计课程作为服装专业最核心课程,其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进行包装、构思并形象化创作的过程。从包装角度来说,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有相通之处,而不同之处则为形象设计对人体部位进行修饰,从而美化人的整体形象。这一角度来看,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从服装设计师角度来说,每一次设计服装之前,除了需要对人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何种目穿着某种服装进行分析外,还需要了解设计对象的形体特征。通过这些分析设计师还需具备选择适合设计对象的服装款式、颜色、面料的能力,做好这些准备后才能进行设计。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成品还需要进行模特展示,而在模特展示过程中除了服装搭配外,还要为模特进行整体造型,形象设计恰好能更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掌握服装设计内容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形象设计知识和素养。服装专业学生要想做好这些,则需要形象设计课程来完善。
(二)从社会角度谈形象设计对服装设计的作用
人作为社会个体,在社会大家庭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实际生活中为了使自己的角色更个性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进行装扮。而服装只针对于服饰,妆容、发型和气质的展现与服饰结合在一起,才能凸显自己的形象。形象设计作为一门兼审美主主客体为一体的设计,能在服饰的基础上完善人物形象,将人得角色完美的体现出来。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设计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给人服饰搭配上的美感,而个人形象设计是整体形象设计,其包括服饰搭配,将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人的整体形象更突出。因此,服装专业开设形象设计选修课程是十分必要,融入形象设计不仅能提高服装学院学生服装和形象设计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后提供更多择业机会,也能为更多人提供专业化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的研究将会更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会更为出色,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琳.“色彩诊断”在日常自我形象设计中的运用[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
[2] 陈丹,李罗娉.“服装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设计[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
[3] 蔡颖颖. 浅谈服装专业中开设形象设计课程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2).
关键字:CIS本质 CIS的规范 CIS的延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CIS也应相应地进行变化。形象变更,如人着衣,而怎样在变化的时候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如何做好企业自身CIS本质的延续性发展?总的来说,要做好企业CIS的延续性发展的前提即要了解其内在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提出切实的延续方案。也只有认清CIS的源动力和本质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延续。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最初的CIS设计时便要对其各个要素进行规范,上梁正下梁才不至于斜歪。
过去年代所推崇的CI与当今时代所要求的内容产生了差距。在中国过去的年代里鉴于有些国家优秀企业在导入CI以后,企业的社会形象与知名度有了提高,也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形象效益。中国的企业家们便开始大张旗鼓地做自己所谓的"CIS",并花费高价钱企图通过改变形象来改变自身,但却只是做了最为表面部分的考虑。这些企业的行为似乎给人以企业只要导入CIS,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成名,产品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称霸市场。由于这种潮流的误导,使得国内早期设计界也形成了急功近利之风,导致企业对导入CI期望值过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企业没有准确把握CI的完整的概念和内涵。狭隘地认为CIS只是个形象设计,经营者在对企业CI时,只考虑到对公司的名字的更改,新标志的设立而已。但企业内职员的意识改革与企业战略的变化并没有同时进行或根本就没有做的情况并不少见。
针对这种现象,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延续,我们很有必要在对CI原理的认识基础上加以修正。我们很有必要认清企业CIS到底是什么,把握住它的本质方能够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保持企业CIS的延续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延续。
其实,CIS不是一个只单纯为企业改变形象的工具,它是企业最基本的理念、企业的活动方针、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全部综合的概念。不单单是字面上翻译出来的意思,它的每一环节应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系统而有序地运行。它是企业的目标,理念行动、表现等为一体共有的统一要领;是企业在内外交流活动中,把企业整体向上推进经营策略中重要的一环。CI的确立是把企业划为--与别人不同的实体。这就要求其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如"这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一样。明确的主张自我,就是CI本质中最为基本的法则。CI的实核是一个理念、形象、行动相交的复合体,而并非是一个只强调形象的单纯的设计活动。正像日本著名CI专家中西元先生认为的那样:"日本式的CI战略就是把设计与企业理念、经营方针结合起来以创造美感型企业为目标的企业形象。"
有了这些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研究以后,我们才能对如何做好企业CIS的延续性,提出切实的方案。首先要想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做好企业CIS跟得上时代潮流并得到相应延续发展,那么在确立一个企业CIS最初时就应对企业CIS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MI、BI、VI几个环节直接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系统而有序,成为标准的系统。保持其一致性:做到对外识、别对内统一。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理念识别一旦形成是不轻易变动。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需对其进行变化时,也要严格遵循一定的规范。其中一个系统进行变动时,也应注意和企业CIS中其他两个系统进行比较达成统一。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作为企业CIS的重要内容,VIS在保持其延续性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也应该重视保持对VIS的延续。在其确立的最初便应对企业VIS的每个要素进行规范。因其VIS是对视觉形象进行系统的、一致性的、认同的、便于有利管理的、应用地、识别性强的视觉识别系统。万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包装,有的企业甚至不顾VIS真正的本质特性。一味地套用,东借西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导致企业的VIS完全变成一种形象模式工具,一种行业俗称。例如:网上出现很多可现套的所谓VIS模板,只要设计出一个标志或标准色便可瞬时套用在模板上,以致于所有企业的VIS应用要素都大同小异甚至雷同。这种做法是很不规范的,要知道没有自己独立特点,没有规范性,系统性的企业是不会被消费者认同的,最终也是会被淘汰的。更别提后续的延续性发展了。VIS的每个要素企业的名称,企业的标志,企业的标准字体,企业的标准色,企业的造型,辅助图形,吉祥物,指定印刷字体等都应具有相应的属性特点。一旦确定好以后,任何时候VIS的每个要素都不能随意进行变动,也要有一定的规范性,一致性,统一性。例如:标准字设置好后不能因其场合等随意性变动,必须按其标准规格进行规范。
随着时代的变迁需对进行企业CIS中VIS进行变化时,也应在其延续性上做出具有规范性、统一性的、长远性的方案。例如:不能变的在应用的时候应约束,对材料或其他的能变动的留有发展的空间。标志、标准色等具有大众识别性、认知性、规范性都已经很强的要素在进行延续时,也要保持其VIS的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统一性、一致性、认同性、便于有利管理、应用性、识别性等特性进行变动。除此之外,VIS进行变动时,也应注意和企业CIS中其他两个系统进行比较达成统一。不能是我这个唱R&B,一个唱京剧,另一个在唱民歌。这种无统一性,一致性,规范性的企业CIS的延续,必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最终失去更多消费者走上失败。个人认为企业CIS的延续发展做的比较好的案例有可口可乐公司,腾讯公司等。可口可乐公司从最初的标志到而后不断改变的标志,却不止表面看的那么点变化而已。正如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总裁包逸秋所言:"我们改变的不仅是标志,也是我们与消费者的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对于推出的可口可乐新标志,期望能藉此为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和富有时代创新的感觉。事实上,可口可乐在全球几乎每经历几年就会对商标进行一些修改和更新变化,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口味。这种随时代变迁而做出的相应调整,不仅保持其独特的特点,小修改及变动也顾忌到消费者根深蒂固的企业形象识别定性思想,是很符合企业整个CIS延续发展的。
总而言之,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需要对企业CIS进行符合时代需要变化时,要考虑多重方面,不能简简单单地做出调整和延续。因为由于大众在对以前的企业CIS有了很深的印象,消费者已经对企业进行定性,且已经对企业有了根深蒂固的思想。企业再进行其自身CIS变动时,更要仔细斟酌,做好企业CIS的延续性发展。否则改了脸丢了形,更是失去消费者。到时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画蛇添足,后悔晚矣。
参考文献:
[1]周旭 罗仕鉴.企业形象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 设计与策划 营销与传播 操作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73-03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根据1995年以来的文献检索,涉及到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章有近130余篇,主要来源于《旅游科学》、《旅游学刊》等旅游研究的专业性期刊和以《商业时代》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内容主要探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与营销、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等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对我国城市旅游形象文献作一个回顾和梳理,对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体而言,我国的旅游发展经历了80年代的资源导向阶段、90年代初的市场和产品导向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形象驱动阶段,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林炎钊(1995)较早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了探索,指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旅游业内部对旅游业以及旅游业有关活动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并将城市旅游形象结构划分为:旅游景观形象,旅游产品品质形象,旅游社会形象或旅游环境形象。李蕾蕾(1998)则首先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问题,指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 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而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问题,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聂献忠(1998)则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含义进行了扩展,作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概念范围不一,但大体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等商品、旅游宣传材料及旅游线路等,广义的还包括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机构与部门的建设,以及服务质量和水平等,这些旅游产品一经传播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综合的视觉意象(image)即旅游视觉形象,构成了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框架。以高品味的旅游产品带来的良好视觉形象为基础,加上通过行业人员活动所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BI),共同构建完整的旅游形象。到了21世纪,学者们对城市旅游形象更加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范围更广,视角更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谷明(2000)引进了西方的City Identity System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这一系统是从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申而来。很多学者都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李蕾蕾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汪克会(2005)还专题讨论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程金龙不仅对旅游形象研究的策划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模式(2007),而且还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和管理进行了研究(2006),在此基础上又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丰富了城市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2009)。李宗诚(2008),李晓玲(2009)等从形象传播的角度解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展。熊礼明(2007)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侯兵、黄震方、尚正永(2009)从城市意象变迁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生和演变机理。吴红霞(2009)探索性地以情感化的城市意象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核心,从客体景观形象、媒介传播形象、主体感知形象三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模型。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旅游形象研究基本上又是“任务带学科”方式,起步也较晚,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金约束,削弱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力量,在旅游感知影响因素、旅游形象感知类型和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等研究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形象策略在60年代被欧美企业界正式应用和系统化,后为日本所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即人们常称的CI),80年代传人中国,得到应用和推崇。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形象时代(The Age of Image),那时市场竞争及非市场竞争都将集中表现于“形象力”竞争,形象竞争策略将成为最高层次的竞争策略,相应地,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旅游业的竞争将从局部的资源、产品、人才、信息等竞争发展到旅游业整体性竞争――旅游形象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林炎钊(1995)认为中国城市旅游形象也急待发展,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旅游部门以及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应该通过结合城市建设管理理论、旅游发展理论以及现化设计观念的整体性运用,精心刻划城市个性特征,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旅游形象, 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并提出在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时要遵循系统性、特质性、优质性原则。作为对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较早的探索,此时的形象设计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城市阶段,而李蕾蕾(1998)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她认为,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区,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形象的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基本形象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大多数城市关于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以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如何确定主题口号,应遵循内容源自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紧扣时代、形式借鉴广告的基本原则。李娟文,彭红霞,何军(1999)以武汉市为例,阐释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即着眼于一个“特”字,深入分析、体验,做好旅游形象的理念定位工作;着眼于一个“实”字,通过优势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塑造真实的旅游特色视觉形象;着眼于一个“广”字,借助强有力的宣传推销活动传播城市旅游形象。谷明(2000)在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在企业CIS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引申下通过分析城市CIS,包含文化识别(CI)、功能识别(FI)、市场识别(MI)三方面,最终完成形象定位,并提出以地域综合性方法塑造多功能城市旅游形象、以创意性思维塑造个性化城市旅游形象。田洪、邹再进(2003)对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核心是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结合重庆合川市的具体情况,提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李晓波、袁霜凌(2004)结合成都市案例,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必须以可识别性为中心,形成主体、客体及其感知为支撑的三元结构。宋欢、喻学才(2006)也提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模式,认为定位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城市文脉、竞争者因素和市场因素,并且用实例说明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方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导向定位、组合定位。汪克会(200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重点关注了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城市文脉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因素之一,而城市旅游形象则一般是城市文脉的具体体现。不难看出,在讨论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这一问题中,不少学者都提到了“文脉”的重要性,“文脉”这一概念由已故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提出,它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既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三维时空组合。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作了专题讨论,如章锦河, 陆林(2001)以淮南市为例,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形象设计,崔凤军、蒙吉军(1999)通过对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作出了样本。
2.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在检索到的涉及城市旅游形象的130余篇文献中,有近100篇都与具体的城市或地区相联系,可以说,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与实际的旅游营销紧密联系。聂献忠(1998)以香港和上海为例,论述了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旅游视觉要素的建设,尤其强调了成功的经营与管理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他肯定了香港旅协历来都重视宣传活动,它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研究制定不同的市场推广主题,而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陆城市,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距。田洪、邹再进(2003)指出形象营造应从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行为识别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体系、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和城市旅游节庆5个方面来进行。顾韬,李胜利(2007)以延安市为例,提出设计旅游形象标志,加大形象宣传力度,策划旅游节庆活动的形象推广策略。张金山(2007)指出,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形象营销的牵引拉动,形象营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他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营销的策略包括:形象重塑策略;借势策略;密集强化策略;规避策略;政府主导战略。谢利芳(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和营销策略时指出,良好的设计只是整个旅游形象战略的开始。要使城市旅游形象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必须有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她以绍兴市为例,罗列了五点营销策略: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形象的差别化战略;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策略;服务质量营销策略。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并且形象还将随着游客的到来离开而广为传播,形成一个广告效应圈。1999年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国际频道播出了“威海CHINA”形象广告后,广告首开城市形象广告的先河,再到央视推出“2004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和后来的“魅力中国、魅力名镇展示”已有300多个城市在各类媒体上不同程度的作过形象广告,形成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形象广告秀”。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过程中,形象的传播至关重要。梁海燕(2005)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应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包括: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抓住宣传的表现时机;开发代表性的形象纪念品;开展全民好客的形象运动。李晓玲(2009)以泸州市为例,指出城市形象传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播策略与商业广告与行销策略结合;既要注重互补和协同,利用背景替代,又要防止雷同,突出差异化与独特性,避免接近替代;加强旅游地软硬件设施建设,使旅游者的让渡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实地感知形象,形成口碑效应。吴红霞(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时,专门关注了旅游媒介形象提升策略,她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案例,提出可以采用以交互式和非目的性媒介载体为主的柔性传播渠道,重视和敢于尝试时尚性较强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
3.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与管理。城市旅游形象的具体操作与管理过程,是在城市旅游形象确定并传播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主体应不断关注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旅游者的反馈,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监控和调整。程金龙(2006,2007,2009)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运作过程中的三大着眼点:一是继承传统优势,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弘扬形象的优势点和面;二是找出和改进形象的明显不佳之处;三是寻找形象优化的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线。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包括如下七个步骤: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形象定位模式与竞争分析、主题形象策划、微观形象策划、形象要素空间配置与协调、形象塑造推广与传播、形象评价与管理。他创新性地探索了城市旅游形象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五种差距:旅游者预期形象与形象设计者认知的顾客期望形象之间的差距。形象设计者认知的旅游者期望形象与其设计出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旅游服务所传递出的形象与形象设计者制定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旅游服务传递中的形象与形象管理部门对外宣扬的形象间的差距。旅游者的体验形象与预期形象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五种差距,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常态管理――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动态管理――追踪监控城市旅游形象状态,危机管理――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的影响,优化管理――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功能。韩顺法,陶卓民(2005)针对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修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旅游目标市场的受众分析和替代分析;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即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事件的发生,最后,结合营销的创新理念进行旅游形象的修正。汪克会(2007)指出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简单化为城市旅游形象视觉景观建设;片面夸大城市旅游形象的经济作用;忽略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黄河(2009)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政府的无为与“失位”;策划者缺乏对地方文脉的准确把握。
三、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
1.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内虽然在旅游城市形象策划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旅游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且在形象策划实践中多偏重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的构想在分析上有雷同倾向。虽然不少学者都提出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时应分析竞争因素,但是在实际的个案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城市旅游,贵在特色,贵在个性,在对单个城市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时,除了分析传统的区位、资源、功能时,还应考虑到区域内临近城市的旅游形象,或者是借鉴其他一些相似类型的城市的旅游形象策划案例。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策划时,不同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关系。城市经济与城市旅游形象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城市旅游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策划必须顺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律。而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就城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形成之间的关系而言,目前尚无专文论及。不难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城市,在设计和策划城市旅游形象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经济因素在城市旅游形象中的影响力也不相同。随着城市旅游形象理论与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成熟,对城市经济发展与旅游形象间的关系研究,应该也会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
2.,林炎钊.构建城市旅游形象初探[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5(3)
3.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4.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2)
5.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6.汪克会.试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7.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8.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10)
9.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与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6(10)
10.李宗诚.中国城市的形象传播[J].旅游时代,2008(11)
11.李晓玲.旅游形象传播研究―――兼论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J].集体经济,2009(6)
12.熊礼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
13.侯兵,黄震方,尚正永. 基于城市意象变迁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12)
14.吴红霞.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15.李娟文,彭红霞,何军.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以武汉市为例[J].人文地理,1999(9)
16.田洪,邹再进.城市旅游形象策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17.李晓波,袁霜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三元论―――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8.宋欢,喻学才.浅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19.章锦河,陆林.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2)
20.崔凤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2)
21.顾韬,李胜利.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2.张金山.浅析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策略―――以焦作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
23.谢利芳.绍兴城市旅游形象及其营销策略探析[J].集体经济,2009(6)
24.梁海燕.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J].福建地理,2005(12)
25.韩顺法,陶卓民.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及系统修正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7)
26.汪克会.浅析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几个误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7.黄河.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28.熊礼明.旅游者对长沙市旅游形象认知的问卷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3)
29.汪克会.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论文摘 要: 在提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营销人才为目标,构建更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一直存在教育与实践分离、学生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差的现象。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社会对中职生的反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中职生提出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顾及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化营销理论教学,而弱化营销实践的操练和经验的积累,这样的结果是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注重知识性学习的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展的需求。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味同嚼蜡,结果是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典型的“粗坯型”教育模式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就业压力随之增大。
2.实践教学设置重形式轻实质。
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尽管也有许多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但都是根据课程要求设计的。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大多涉及课堂案例教学,选取了当前国内外的许多经典案例,旨在了解案例、分析案例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营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但这些案例的选取目的大多是强化记忆营销理论知识,是传统知识教育的一种辅助。
二、新市场环境对实践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1.以能力为核心。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个人才需求量大的年轻专业,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确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新理念、新思路,彻底更新教师现有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整合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化、实践化,建立以能力为核心、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2.以行业为基础。
中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不断鼓励学生了解产品、行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度,使学生在熟悉产品知识、企业概况、行业前景、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一般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一个行业或一类产品的推销技能技巧,创造就业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3.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紧密围绕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按照职业岗位实际要求来设置和调整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优化整合。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加实践式教学的课时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1.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模式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进行营销决策和管理的相关技能;通过创设实习场所实践共同体,让学生置身于动态的营销实战中,独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营销问题,培养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扩展、经验得以增长、职业能力得以发展。
2.理论基础。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以企业营销实战为背景、以营销职场为舞台、以具体营销事件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解决或模拟解决企业的具体营销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
3.活动的设计。
(1)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营销认知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整理能力、口头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各种专业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营销能力。
(2)集中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是指集中时间对某一课程的专项内容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市场调研、模拟推销与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通过集中实践培养学生专项营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制定好实训大纲,明确集中实践的目的,同时做好组织工作,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模拟实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谈判的实训活动,谈判的开始由老师提出商务谈判双方的结构分配,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形势,谈判双方由买卖双方构成。由学生以虚拟公司为单位形成不同的谈判小组,自我选择所要充当的谈判单位和谈判角色。在角色确定的基础上,各组学生内部进行谈判分工。通过分工,先把谈判的目标和任务分派到小组的各成员,让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角色,上网查找资料,掌握产品的价格和构成价格的主要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在谈判中能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的仗。
(4)实战训练。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综合性项目,如产品推销、市场调研、企业形象设计、品牌策划、外贸接单、社区服务等,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定的条件或经费,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过程运作、业绩评估、总结报告等环节。项目考核分为对小组考核和学生个人考核两个部分:小组考核内容主要有方案、创意、业绩、总结报告4项;学生个人考核包括出勤、纪律、业绩、知识运用能力、协作精神、耐挫耐劳能力等内容。这种实训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与其他实训形式相比,具有真实性、独立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有重要意义。
(5)课余兼职。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兼职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兼职的岗位,配备指导教师,定期召集学生交流实践经验,讨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编写学生营销实践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这种“先就业、后毕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为用而学、学而致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质量为核心,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原则,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联系,又要避免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过分依附,努力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对策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观点并不一致。美国的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动模式的价值观。”美国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些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我们对企业文化界定为: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由工会组织员工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2)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翻版。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说服教育,来解决员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宣传部门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工作。(3)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相混淆。认为企业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企业的形象,因此,将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标识的设计、对厂房的建设等方面。
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各部相同,各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企业管理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存在着自身所独有的企业文化。IBM倡导顾客至上原则和顾客满意原则;惠普公司的价值观是:改革与创新,强调集体协作精神;麦当劳的经营理念是:品质、服务、卫生、清洁。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才能使职工感觉到本企业的目的和追求,才能使别人感觉到企业所独有的价值和特色。很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雷同现象严重,缺乏个性,不注重创新,不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使得企业文化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突出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直接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
3.缺乏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文化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理解,只有得到员工的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宗旨和内涵对员工进行详细解读。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但并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很多员工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概念模糊,在执行和落实时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势必导致行为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致使企业文化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解读,尤其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适时调整时,及时调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更加必要。
4.企业文化受机制和体制束缚严重。由于受传统机制和体制的影响,国企内部存在一些不良现象:(1)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企业管理论文,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2)在国有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3)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言自明的。
三、完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 增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为企业所服务。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担负着建设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在国有企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他们对企业文化能否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企业文化的贯彻落实起到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应提高个人素质,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探讨。(1)加强对企业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2)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
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
2.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特点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1)塑造个性文化。即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很容易从众多企业识别出来。(2)培育团队文化。即建立一种团队文化,使团队内的每名员工自觉维护团队的利益,加强对团队的责任感。(3)提倡学习文化。即在组织中建立一种自我提高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以推进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
3.加强关于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才能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根据企业文化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训。(1)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物质文化。可以带领员工参观企业的厂房和设备,聘请专业的讲师介绍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让员工直观感受到企业的物质文化。(2)加强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的认识。可以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印制成手册,通过知识竞赛或多媒体教育等形象手段,加强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的理解。同时,领导应该率先垂范企业管理论文,以身作则,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能够得到贯彻落实。(3)向员工灌输企业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员工对企业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企业的领导者要不断地向员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例行的典礼和仪式去宣扬企业的精神文化,使企业的精神文化深入人心。
4. 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进一步深化国企业改革,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壤。(1)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2)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主动摒弃往日高高在上的作风,不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培养一种平易近人的性格,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逐渐驱散企业内部的“帮派”现象,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大内.Z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美]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公司文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育人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如何让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力像原子核裂变一样深入人心,学校的视觉品牌形象设计在校园文化中的视觉化表现,是学校树立名校品牌对外理解和认知的基础。本文就校园文化视觉系统的设计,从艺术设计视觉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觉化表现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谈视觉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关键词:视觉设计;校园形象;校园文化
立项课题:项目编号: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6T072;
广东省省级科技划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3B040200036、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7-02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形的世界里、除了第一自然我们形形的物体都是概念的物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它们通过我们的视觉或触觉传递其有关的信息:所以我们看到或触到的线条、纹理和形态、质感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比如喜悦、安全、优雅……。所以视觉设计已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的环境、建筑、雕塑、精神标语等一草一木等,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强校名校是学校奋斗的目标,而树立鲜明的强校品牌是才是对外理解认知的基础,如何让一个学校的形象像原子核裂变一样深入人心,学校的视觉品牌设计在校园文化中的视觉化表现,是树立名校品牌形象的直通车。如果我们能结合设计概念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将其内涵深化表达,无论是在校园还是教室、图书馆或学生公寓视觉化应用教学理念,通过视觉传达校园文化精神一定会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到熏陶教育的目的。同时特别有利于树立一个学校对外传播的品牌形象,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认识和升华一所学校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的气质禀赋和核心理念,形成学校的育人精神、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都能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出积极高效的教育效应,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1.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每所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不容忽视且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整合和升华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觉运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氛围,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与效应,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服务,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丰富内涵;校园文化的核心与实质在于精神;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行为、物质的背后是精神和文化。例如,雕塑是物质的,但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精神的、文化的。可见校园文化的视觉化表现多么重要。
2.校园文化的实质
校园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都在说话的远大目标”。
名校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品质。这是由其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的。每一所学校都在追求发展,但发展的路子各不相同,所以办出的学校也各有特色。一所学校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品质,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活在学校每一个人的心中,流动在每一个人血液之中,并表现在全体师生一言一行之中,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3.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校园文化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熏陶功能、规范功能、提升功能,他们总是综合发生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确立发展战略,展示特色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在不断寻找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特色,寻找自己立校、兴校方略和办学策略。例如,情景教学、科研带动战略;有的学校以打造品牌为平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等。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是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平台,并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确立发展战略,展示学校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管理是连接学校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统领整个学校工作的关键。当代学校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走向,即从粗放式、规模化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新阶段。
(3)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
品牌代表优质,代表特色,代表被广泛认可,品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时尚追求。学校品牌形象是一个包容面非常广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校名、校徽等有形要素,也包括信誉、办学思想、科研水平、创新精神、人才质量、行为规范等无形要素。VI设计通过对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所有形象要素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校形象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学校把品牌作为办学目标,体现了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对内能够激励师生员工办好学校的积极性,对外树立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理念。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品牌的支撑是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灵魂,没有文化含量,没有足够的文化支撑,品牌是打造不出来的。
二、校园文化的视觉体现
一所学校良好的形象,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顾客”。一般说来,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与政府、企业、家庭、社区等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与沟通中,形象非常重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打造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高效促进学校形象的定位与传播。就一所学校来说,素质提高了,内涵发展了,优秀的形象树立了,学校的地位就会得到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所以校园文化的视觉化设计应该体现在以下基本设计系统和应用设计系统两个方面:比如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吉祥物等标准应用及校园标志性建筑、读书长廊、操场一角、标语、口号、形象墙、学生校服、办公用具等做统一化规范设计和形象推广。
1.学校基本系统视觉设计
学校基本设计系统包括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学校导视标识设计、装饰纹样、组合模式等规范设计。特别是学校的标志设计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灵魂。学校标识是通过造型简单、意义明确的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战略目标、办学特色等要素,传递给社会公众,使之识别和认同学校的图案和文字。 学校标志是视觉形象的核心,它构成学校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学校内在素质。学校标识不仅是调动所有视觉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整合所有视觉要素的中心,更是社会大众认同学校品牌的代表。因此,学校标识设计,在整个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和校园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下图1―2所示
例如清华大学的标志形象深刻的突出了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时间,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清华大学以此孔子名言作为办学的精神标志,可见其在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同时,既注重加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研究,也注重培养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造就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再如北京大学的校徽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是时任北大校长的先生请鲁迅设计的。在这枚校徽上,“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学校的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识别设计也很重要,它们都是经过设计的专用以表现学校名称或品牌的字体和色彩。例如很多学校用毛体的组合字体或隶书的变体设计作为学校的专用字体以便识别应用。
2.学校应用系统视觉设计
学校应用系统设计包括办公事务用品设计例如:名片、信封、信纸、传真纸、档案袋、合同书、招标书、工作牌、工作证、纸杯等设计。还有办公环境、教学环境、校园环境与课室环境设计、校园文创产品的推广设计、学校对外广告活动视觉统一设计等一切需要视觉规范的设计。如下图所示济南大学的办公信纸及VI树基本系统和应用系统设计。
此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校品牌文化的塑造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学校品牌设计中有三大核心,他们分别是学校标志、标准色彩以及学校标准模式的设计及应用。他们就像核裂变一样可以应用到学校的办公、环境、活动宣传及对外交流之中,为学校产生无限大的附加价值,所以校园文化力的表达是视觉符号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行之有效的设计再现。
三、校园文化力的品牌传播思考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艺术性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精心设计校园物化环境,视觉形象符号,统一学校标识导视等对外传播的视觉内容。使校园具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
2.利用视觉设计系统统一规范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
学校从政治文化到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建设不但要健全还要充分视觉化,这样才能对内产生一致的价值观,对外产生认同感。所以要强化学校的精神文明并使之成为标识符号统一设计,同一应用。当学校有了凝聚校园文化的标志、独特的色彩和易识别的字体作为规范,应用到社会或校园中就会产生强大的校园文化力,例如校园绿色植被的科普知识可以设计导视牌介绍,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的设计,办公室课室的文化牌设计,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甚至墙体外观的涂鸦设计等会无时不刻对学生产生耳闻目染的文化熏陶作用。
3.利用统一识别的校园文化对外打造学校品牌影响力
(1)积极参加对外活动
学校应该结合当地文化与旅游产品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包装媒介推广学校与当地的文化衍生品设计,设计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动态的网络媒介,比如学校可以借助2016年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大事件,做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纪念章、挂历、年画、体现珠海航展主题的工艺品、陶艺纪念品、体恤衫、手提袋、车体靠枕、沙发抱枕、旅行杯、、绘画等产品设计。重点体现学校对国家大事及当地海域风情的文化建设及推广应用,这样不但可以借助媒体传播名校也可以发展强校。
(2)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学校的文创产品
视觉传达的最终目标是将抽象的概念视觉化,最终研究成果是设计生产。
教学,科研,生产三者融通,学校强调的产,更重要的是将一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或物质形态。所以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创意工坊,利用现在的交互媒体创意创业,建立微商,电商,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及文化衍生品设计及推广平台。真正在学校中就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和商业设计市场,让学生的课堂符号能在学校就形成商业集市的产业需求。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设计目标和设计的实用性价值,提高课堂的主动创作能力和兴趣。如果我们有统一的学校视觉识别符号,那么我们的文创产品都会在学校统一的视觉传播系统下对学校创名牌得到最大化传播。
总之,学校视觉设计是展示教学科技水平和人才形象的学校形象设计系统,是集教学、科研、公关、管理、营销、组织行为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创造性活动。校园视觉系统设计能很好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整体的视觉形象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融校园建设的实用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通过优化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无声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养成美的行为,形成美的品质。因此,实施学校视觉设计,塑造有特色的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构建和谐学校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
闵文婷(1979-),女,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就职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关于广告品牌的形象推广和广告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及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学院奖金奖、大师奖优秀奖等。
教材:《企业形象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10
《Photoshop图像处理实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论文:
《创意是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结果》美术大观CN21-1173/J
《企业品牌与CIS战略性研究》中国商贸CN11-3443/F
《自然形态的图形设计仿生研究》艺术教育CN1―1188/J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插画创作中的应用》术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