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身学习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其基本功能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内涵
在我国的汉语辞典当中,关于制度的有关解释有多个,其中最基本的解释是认为其是一种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程序并且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或者是规程,例如工作制度、法律制度等等。由此可知,所谓教育制度就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由各级各类依法建立的合法教育机构与组织所构建的总体以及为保障该整体的正常运转所需的各种准则、规程的集合体。自学考试可以视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构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自学考试主要由三种形式组成,分别为社会助学、自主学习以及国家所组织的统一测试。通常来说,凡是我国的社会公民,只要拥有接受教育的追求,那么不受年龄、性别、种族、民族以及现有受教育程度的束缚,都可以按照国家统一制定并颁布的自学考试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应专业教育的考试计划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类别、方法与内容。
为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国家还规定了已经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系统中的研究生、本专科生等相关人员在加入自考队伍的时候,可以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某些课程纳入免于考试的范围之内 。要想获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自考考生们则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完成本专业考试培养计划当中所规定的应考课程,同时还要考取相应合格的成绩,得到与其相匹配的相应学分,并且还要对完毕业论文(设计)及有关专业所特殊要求的其他实践性环节予以完成,经有关部门对其思想品德予以鉴定合格者才可。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
社会以及经济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社会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要求和方式的转变,因此自学考试的产生和发展均是遵循客观规律而逐步形成的现实社会需求的产物。
首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优化功能。自学考试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的单一教学形式,实现了专业结构与层次设计的合理性,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中的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性能”。
其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有理想和有目标的我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并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教育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这一点体现在高等教育上来说则更显得尤其特殊,自学考试的出现,为那些未能够参加高考的社会群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为更多的人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全民的综合素质,更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再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建设我国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以及针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自学考试为大量的在职人员提供了一个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平台, 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广大青年重新返回学习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和培养,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高考激烈的竞争对于青年人所造成的升学和择业压力,从客观上来说有效地保障了我国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最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的参加范围极其广泛,没有职业和地域的限制,同时在报名参加考试的自学考试考生而言也没有年龄上的严格而特殊的要求。自学考试为不同属性的社会人群提供了以证书教育和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包括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的受教育机会,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载体。
二、 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
1.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
终身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来说主要是以时间的角度来进行的一种类型划分,由此可知所谓终身教育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教育的时间长度中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趋势。”[4]在全球一体化这个大背景下以及其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这一部分,而是将其扩展至生命的全过程,并使之成为了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或方向。终身教育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和突出体现出来的开放性的特点,其重要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受教育群的最大化、公平化以及长期化。终身教育没有学历和国籍的限制,完全面对社会成员开放,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学习资源,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其贯穿于人一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在学校教育时期才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员的社会化以及学习方式的业余化为主是终身教育就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
2.终身教育的重要价值
(1) 终身教育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首先,终身教育对继续教育制度起到了发展和积极推动的作用。继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自学考试为我国的高学历人员以及在职人员的继续深造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终身教育视野下自学考试得以全民化、大众化以及普及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一次重大的尝试和改革的最佳发展路径。
其次,终身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开展模式有着积极而又有效的推动作用。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自考是一种以国家相关机构组织考试、社会力量进行助学以及主要依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多方位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在学校内从事教育的单一模式而言,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自考模式整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同时由国家实施的相关考试则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自考的整个过程中,测试不仅可以对个人私下所从事的自学效果进行测量,更为重要的是其还具备作为宏观集合概念的作用。
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深化了我国在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机制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全面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成熟,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接受更好的教育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群众的共同愿望。随着当代青年人对这种作用的认同感增强,他们极其渴望通过获得高等教育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自学考试不需要制定招生计划,可以吸纳大量渴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参与其中,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地。
(2)自学考试能够促使高等教育民主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自学考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终身教育观念在整体社会中的树立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意义。自学考试从其自身所蕴含的属性来看首先具有终身性的特征。自学考试制度产生伊始,就始终站在终身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视角,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力争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其次,自学考试相比较其他教育模式而言其受众群具有全民性的特点。只要一个人有学习的意愿,那么就可以行使自身参与学习的权力。最后,自学考试就其考试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则有着民主性的特点。教育民主体现的是教育的公平性与普及性,自学考试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的公民,没有门槛的限制,体现出完全的教育平等,是一种科学而民主的教育模式。自学考试使我国公民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利由纸质的法律上的“口号”似的规定切实的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可以享受的权力,进而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其民主化前进道路方面开辟了新的路径。
(3)终身教育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渠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的发展都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社会建设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终身教育则适时地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开辟了全新的渠道,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除此之外,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终身教育对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者和从业者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则更为有效,对于专业化的系统教育来说,终身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在职人员对于自身个人发展的热情。终身教育对于整合社会青年群体也有着一定的作用,终身教育将社会待业青年吸纳到自学考试中来,不仅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学习问题,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助学的发展,也为参与学习的成员们提供了相较之前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舒缓了社会就业紧张的局面。
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的契合
自学考试已经成为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当中无可取代的组成部件,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尽管自学考试和终身教育两者之间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然而从这两者在学习的内容以及形式方面来看,自学考试都是并将继续成为终身教育的构建以及学习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其也是终身教育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最好体现。自学考试对参加自学考试相关课程考试者最高年龄的限制外,由此可以看出来这体现出了明显的终身教育思想和理念。自学考试开展系统的、有目的学习也打破了学校的束缚,也同样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特点。自学考试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公平性等特征,也为自学考试是终身教育和持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最佳形式之一而打下基础。迄今为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己经成为我国终身教育视野下进一步满足社会群众急需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全新的突破口。
首先是教育发展条件的契合。选择何种方式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关,更与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当前国情等现实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各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整体发展趋势,而各国的基本国情则又促使终身教育在各个国家的形成带有着一定的自身特色。举例来说,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大学教育传统的国家,英国所采用的产业大学和开放性大学则与其多年来的高等教育积淀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美国,由于其本身所体现的区域自治传统,则主要是以社区学院这种相对自治的方式来将教育与社会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以及塑造学习化的社会。[9]我国的终身教育以及自学考试则均是以我国现有的条件以及社会的实情为起点,采用了“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来实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条件以及社会现状是基本吻合的,而我国在自学考试以及终身教育的发展方面,也与我国近千年的传统科举考试的历史传承有着一定的联系。
其次是改革实践目标的契合。从我国的教育改革角度来说,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宝贵成果,终身教育是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终身教育旨在在社会群众需要得到知识补给的同时以最优化的学习资源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尽管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然而学校教育只是我国整体教育的一个分支,不能垄断全社会的整体教育。自考与终身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与自学考试这两种制度都有着最大的开放性、多样性等实践特征,以方便满足社会因发展需要而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各类要求和适应社会成员因不同的追求而产生的各种教育需求。而自考也恰恰是在终身教育这一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地继承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优秀成果和发展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全面教育的理念,同时改变了中国传统上没有老师教授就无法自学的不足,在以个人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为基础的条件之上还辅之以社会方面的助学行为和国家有关机构统一组织考试的方式,从而创造性的打造了一条便于学习者学有所成的全新的教育渠道。
由此可见,终身教育与自学考试存在着必然的契合,自学考试已经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而终身教育也同时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目标,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两者均体现出了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指导方针中的人性化与优越性,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丰富,而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自学考试则会在我国未来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据一个极为显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双全.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20.
[2]魏成松.我国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37.
[3]李荣希,于信风.自学考试―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94.
一、为人师表,做让学生尊重、喜爱的教师
1.爱心是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石。一位真心爱每一个学生的教师,他会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退步、思想状态,嘘寒问暖、鼓励、指导,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心的动作,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深深的爱心,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爱,进而爱上这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是敏感的,拥有真诚的爱心的老师,哪怕是对学生严厉的批评,学生也知道是对自己的爱,会乐于接受;而虚伪的花言巧语,哪所说得再动听,也会让学生厌恶。
2.热情是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力。每天每节课,教师走上讲台,都要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喜爱,你对语文教学的热情,还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感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另外,在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教师也应该做到及时,认真,不敷衍塞责。要征服学生,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对他的热爱,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3.鼓励是学习兴趣的油门。教师应多盯着学生的优点,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淡化学生的缺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不应该只从考试成绩简单地去看待一个学生,而应该看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写作、朗读、表达、书写、听课、置疑、答问等等,不断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这样,学生才会调动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4.要拥有开阔的胸襟。学会宽容学生,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多给学生一次机会,多忍耐一点小小的过失,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这样他会更喜欢语文。“德高为范”,让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影响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你,信任你,他们才会喜欢你,尊敬你,进而才会爱上你所教的课。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对学生发脾气,不以命令的形式对待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善于观察倾听和与之交流,与学生做朋友。前苏联教育家赞夫说过:“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心灵加温,那么教师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就越冷漠无知。”所以,如果我们教师,多一份善良与真诚,多一份平等与互动,多一点人情味和亲和力,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期待着与老师共同走进知识的殿堂,愉快地学习语文。
二、完善自我,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
做一位让学生喜爱、尊重的老师,其实根本目的还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素质的自我完善也是课堂鲜活的砝码。
1.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当今的语文课涉及的范围极广,上自天文,下自地理,古今中外,各门各类,教师必须要博览群书,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信息平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随机应变,思路开阔,语言风趣。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2.语文教师应有良好的文学、美学情趣。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注重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美学领悟,感受能力。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美学修养,才能发掘出课本中的文学精髓,善于把握每一细节中的美与情趣,才能将它们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深刻的情与美,自然会把语文当成一种欣赏与享受,乐在其中了。3.教师的兴趣、爱好应当广泛。现在处在“大语文”的教学前提下,语文课要上得精彩,教师就要对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特别是课本中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讲故事、开辩论会、演讲、作文竞赛、才艺表演、书法、编课本剧等等,更要求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一起活动展示出教师的风采,吸引学生。如果在这些活动中,连教师本人都差强人意,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
三、精心策划,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让课堂时间尽大可能发挥出实效,需要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扩宽思路,开掘深度,精心设计,不断改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丰富的语文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充满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学到语文知识。
2.设计多课型。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学会并会学”,如利用“设悬念”“配插图”“搞竞赛”等手段,让每一种课题体现出自身特色,既做到知识落实,剖析恰当,又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提高语文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进而提高修养。
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是指各级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并能完成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从而保证自己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教师个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终生学习的能力通常应包括: 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职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等。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既可以间断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也可以求师访友,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但由于现在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使得有些学习方式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如何顺利地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数字化终身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者首先得具有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1 数字化学习环境
1.1 什么是数字化学习环境通常来讲,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包括数字化图书馆、互联网网页、各种数字化光盘和多媒体资料、网络讨论区 BBS 等在内的一种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其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因此,所谓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就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而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以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信息处理智能化,管理人性化,现实场景虚拟化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征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倾向于多媒体化。
1. 2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与相对传统学习活动相比较,数字化学习环境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协作学习和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二是共享的且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如电子百科、网上出版物、虚拟图书馆、网上数据库、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 三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性,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1. 2. 1 有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信息量巨大,既有学习资源方面的,也有财经、新闻、军事等,还有娱乐消遣方面的。在学习资源方面,各种专业、学科的各种课程学习资源也相当丰富。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开放的,自由的。尽管在互联网上信息繁杂,但都是分类设计存放的,并且各自有各自的数据库,在网络中搜索资料时,还会有多种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同的搜索引擎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 检索学术论文,有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具有权威性的数据库; 检索某个问题的答案,可用百度、soso 等等。
1. 2. 2 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获得知识方便快捷,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几乎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工程中都了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尤其是微课的出现与应用,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同时,还有很多大学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教学互动平台,把现代数字化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以新的方式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以利于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
1. 2. 3 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因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网络是开放的,资源是共享的,学习者的学习不像传统学习那样受这样那样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需求,自己安排学习规划、学习地点和作息时间。他们可以利用博客、QQ、论坛、移动学习工具等介绍进度、交流心得、讨论问题。尽管山川阻隔,时光飞逝,但在网络上能搜索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的文化知识,真正的突破了时空限制。
2 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念。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3 数字化环境中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可知,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是自由的、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的媒体具有网络化的分布特性、形式的多样性、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进行,同时对学习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终身学习,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尤其重要。
3. 1 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已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某个时期学习而终生受益的观念,它强调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一直到老。需要每个人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身体等各方面的协调一致,统一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习者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和愿望,持之以恒地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以使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相应的培养策略:1) 终身学习理念策略。通过网络等媒体途径,让学习者感觉到面对各种竞争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活动,自觉地通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等多种途径培养锻炼自己。2) 超越性策略。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克服这些缺点,才可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在科技、社会、经济和人类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3) 主动性策略。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习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4) 毅力策略。学习是持之以恒的事情,培养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多数人在自主终身学习时,不会很顺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疑惑,遇到困难时能坚持不懈达到目的,完成学习任务。
3. 2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者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工作、教育教学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各级各类教师们要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就需要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相应的培养策略:1) 全面发展策略。在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全面发展的策略,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以塑造学习者完美的人格为出发点,做到获取能力与人格塑造同轨。2) 适应性策略。学习适应性策略是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超越学习情境中的一些障碍或者克服困难与学习环境相吻合( 适应)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能力,即学习的适应能力。数字化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3. 3 探求协作创新,培养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习者对问题的想象、思维、判断和解决等能力的综合体现。相应的培养策略:1) 筛选策略。数字学习环境中各种信息量较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精辟的也有粗略的,这就要求学习者有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2) 方法性策略。在终身学习中,知识的获取和积累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在自主学习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学前制定学习计划、学中做好学习笔记、学后搞好复习小结并要反复练习巩固等,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3)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学习中心,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习者体验参与探索研究,在体验乐趣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了解学习与科研的相似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领悟科研的精神。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的、愉快的、探索的创造过程。
3. 4 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学习者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的能力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进行学习是现代人学习时的必备能力。学习善于使用数字化环境学习。数字化环境中信息量大,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使用媒体进行学习都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相应的培养措施:1) 技术策略。学习技术能力培养,包括应用网络的能力和学习网络的能力,网上的知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操作方法,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要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然后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2) 选择策略。学习选择能力培养,由于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但也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对信息判断的能力,熟练运用学术数据资源库和公共信息库,并在网络中寻找关键他人和关键群体,了解他们的知识动态,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适时同他们沟通。
3. 5 培养学习者组织管理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下自主学习,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要想让学习更有趣味,还可以采用协作学习,在网络中寻找同类学习者,或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络研修平台等与其他人一起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较强的团体意识和人格魅力,能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相应的培养措施:1) 自我管理策略。管理别人,先要管好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中能抵制各种垃圾网络信息,寻找优秀网络教育资源。学会处理好学习的细节问题,做好自我管理。2)分享策略。在学习中及时与其他学习者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在时间上要合理调配,及时处理学习者之间的同步与异步信息。
3. 6 加强实践动手训练,培养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虚拟实验条件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习者实践操作能力。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借助于虚拟现实、仿真和多媒体等技术来实现实验目的,所获取的实验数据及效果与在真实的实验操作中一致,甚至更好。
3. 7 培养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学习者需借助各种平台 QQ、BBS 等聊天工具或可张贴工具,采用文本、图形、图像、图表、甚至是视音频等媒体形式自己的学习结果、心得体会和实践报告等,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学习中的这些活动既是学习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它也提高了学习者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图表数据表达能力等。
3. 8 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创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对知识的探究,自主地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寻找相应的知识,学习掌握新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总之,在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时,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将学习放置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因人而异,培养以适应每个人的暂时的和永久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渗透;自主学习;观察;激趣;手脑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73-02
拼音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因此《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它作了较大的调整,降低了要求和难度,突出了“工具”的使用价值。但是,如果教学中没有新的教法,拼音教学依然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兴趣的丧失是教育的失败,而兴趣又是与生俱来的,如何发掘学生的兴趣呢?我想,当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只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到新知识的时候,他们那种探究问题、战胜困难的快乐,将是开启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带着这些问题,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自主学习的新理念,不仅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能力增强了,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了,还掌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不用书写,他们也能记住,也能真确的拼读。如何在拼音教学中渗透自主学习的理念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仔细观察,看图学习
教材中有许多彩色插图,不仅孩子们喜欢,连我也是爱不释手。拼音部分的插图除了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充当着小老师的角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新教材的学习,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看看我们的教材,拼音部分的插图有的具有表音作用,有的具有表形作用,有的既表音又表形。
二、儿歌激趣,自主学习
拼音的学习是生硬的,如果在其中运用儿歌的教学,那么学习起来就容易得多,儿童也更易接受。可是,单一地用儿歌激趣,学生的兴趣不会被完全发掘,学习过程也只是被动接受。因此,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的,在学习字母“、o、e”时,我用三句儿歌来帮助孩子记忆口形和读音,“嘴张大,就念,我要做个发明家;嘴一缩,就念o,学习拼音好处多;嘴一咧,就念e,我爱跳舞爱唱歌”。有了儿歌的帮助,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每个孩子都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学习内容。正当他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启发他们想想“i、u、ü”如何编个儿歌记住它,孩子们通过和同学的讨论、老师的指导,自己编出了各种利于他们学习的儿歌,“牙齿对齐就念i,我跟妈妈学穿衣;嘴一翘,就念u,弟弟不要呜呜哭;嘴一瘪,就念ü,水里有条小金鱼”。在孩子自己编儿歌的过程中,他们合作探究出这些字母的发音特点,并且快速的识记,同时语言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孩子编不出儿歌,教师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这部分孩子对儿歌也感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也在动脑筋想、听别人说,主动地学习。通过儿歌的教学,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会了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用机械的抄写,就能把这些字母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三、手脑结合,参与学习
只是让学生坐在教室动脑想想、动嘴说说,他们不会就此满足;如果能让他们动手做做,孩子们会更感兴趣。在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安排,效果真的不错。市面上,许多书店都为一年级学拼音配备了各种各样的学具。我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拼音卡片,他们一定会喜欢的。于是,我要求学生用硬纸裁成正方形,分别在上面写上声母和韵母,并用水彩笔把卡片装饰得五颜六色。孩子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得又快又好。学生做出来的卡片就更有用处了。首先,我让他们在课堂上使用,要求孩子把自己做得最好的几张找出来,拿到全班展示,在展示的同时又可带着大家齐读。在“动手制作―上台展示―反复朗读”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熟悉、掌握拼音。另外,卡片也可以在课后使用:请爸爸当老师用卡片考考自己,还可自己当小老师,教邻居的小妹妹、小弟弟读。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知识学得更加牢固了。
四、注重游戏的实效性、参与性
在拼音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游戏是必要的。导师在游戏的设计中,还有注意游戏的实效性和参与性。如果游戏安排目标不够明确,衔接不紧凑,只针对少数学生;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显现,这样的游戏只是画蛇添足。一个有目的、面向全体的游戏才可让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熟练音节的拼读,设置了“碰碰车”的游戏。我先在五颜六色的花形卡片上分别写上声母、韵母,选一组的小朋友每人拿一张韵母卡片,老师就拿着与之相对应的声母卡片,走到一个小朋友的面前说:“我是声母‘b’。”学生说:“我是韵母‘o’。”师:“两个碰一下。”生:“b-―bo”。拼对的就把他手里的花形彩色卡片奖给他。这个游戏还可以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拼音卡片完成。另外,在拼音的总复习中,我设置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我让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一张自己认为最难的音节卡片,在黑板上贴一棵苹果树,每个苹果的后面写上每个人的学号,让孩子们来摘苹果,摘到谁的学号就读谁准备的音节,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以上两个游戏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游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从中发现了别人与自己的不足,能积极主动地请教同学或老师,及时改正。这些丰富多彩的游戏,使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在阅读中熟练
为了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保障机制》问卷,并对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丹东市以及朝阳市等4个地区1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沈阳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72份;丹东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65份;鞍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67份;朝阳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54份。经检查,共有有效问卷847份。使用SPSS13.0软件系统对问卷数据处理后,我们针对教师自主发展的自主精神及其保障问题从知、情、意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具体说来,知是指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知与对自主发展的理性规划;情是指教师对其自身自主发展情况的评价和感受;意是意志,是指教师在寻求自主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毅力、信心和自我克制等精神状态。自主发展建立在自主精神的基础上,自主精神是包含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因此,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可能阻碍教师自主发展的顺利进行。
一、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剖析
问卷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在4个地区中,有36.2%的中小学教师在自主发展中的自主精神淡薄。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缺失是目前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不仅是现在更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制约教师自主发展的瓶颈问题。
首先,教师对自主发展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这己经成为制约教师自身发展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下图是教师自主发展认知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注:问题1:您是否认为培训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问题2:您是否规划您的专业发展;问题3:您是否有主动阅读相关报刊、杂志的习惯;问题4:您是否撰写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问题5:您觉得对教学反思是否有必要。)
通过对4个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发展的意义、方式和方法有积极认识。但是仍有20%左右的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识模糊不清。有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发展只是教师的一种“积极”表现而已,在他们看来,本职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工作的全部内容。这些认识体现了他们更多的是从学生、家长和校长的角度而不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专业发展问题。
其次,教师在自主发展情感上,特别是在主观能动性上,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差。下图是教师自主发展情感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注:问题1:您是否自愿参加此类培训;问题2:您是否愿意通过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业务水平;问题3:您是否愿意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增加您的个人收入;问题4:您是否愿意通过自主发展来提高您的个人声誉;问题5:您是否想通过自我努力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数据显示,多数教师还是愿意进行自主发展的,他们将自主发展理解为有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然而,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论及自主发展与个人收入、个人声誉的问题时,选择“否“的教师也占很大比例。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有自主发展的情感,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的,这也说明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没有认识到主观能动性也应该随之“改革”。教师自主发展的消极态度和被动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在自主发展情感上的偏差。
最后,调查发现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较差。以下饼形图显示了教师自主发展意志力问题的调查结果:
上图显示,仍有超过30%的教师在自主发展意志力上存在着不足,他们很难保证自主发展的可持续性。调查还显示,仍有近半数教师没有为自己制定近期和长期自主发展目标。此外,教师的目标执行情况堪忧,种种现象表明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需加强。
二、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主发展认知的影响因素
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主要受教师的教育观、思维方式、校园文化氛围三大因素的影响。
(1)教师自主发展认知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
我国教师深受传统教师观的熏陶,不少教师将职前教育视为“积累”,将职后的教育过程理解为“消费”,教师只要将眼前的工作做好,满足于现状,就万事大吉。工具化和模式化的培养使得我国教师缺乏个性,更缺乏专业自主性意识。再加上教师的个性发展长期受到压制,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教师自主发展认知受教师思维方式的制约
一些教师的思维方式属于封闭型思维。具有封闭型思维的教师缺乏与外界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交流,往往局限于在自身内部封闭的框架中考虑问题。还有一些教师思维方式属于开放型思维。这种教师能使思维及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反映灵敏、观察细密,随时捕捉新的信息和新鲜经验,注重思维反思、信息反馈。事实证明,正是部分教师仍然保留着封闭的思维方式,所以其自主发展的认知水平不高。
(3)教师自主发展认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制约
对于教师来说,学校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好的基地。一所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巨大的文化凝聚力。校园文化宣传能够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一所学校如果对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必然会阻碍教师对自主发展的认识。
2.教师自主发展的情感影响因素
(1)教师自主发展情感受教师教育热忱程度制约
教育事业是关于人的事业,教育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基于此,教师的自觉、自主、主观能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教师本人对教育抱着热忱的态度,给予教育特殊的“爱”,才能从主观上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才有可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2)物质激励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自主发展情感
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的需求,来调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质的需求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人在精神、智力和娱乐等各方面获得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合理的薪酬、奖金、福利待遇等都属于物质激励内容,它在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3)教师的精神需要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情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教师的发展需要不仅表现在生存的需要上,还包括在精神上的需要,特别是教师对自尊、荣誉的需要。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尊重。如果教师的精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教师同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一样,会在苦恼和困惑中徘徊;如果这种苦闷长期困扰教师的精神生活,使教师无法从现实中得以解决,便会产生对专业发展的淡化和忽视,最终造成其碌碌无为、不求上进的结果。
3.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影响因素
(1)教师职业倦怠阻碍着教师自主发展意志力发挥
由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和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职业倦怠易使教师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绪等处于不良状态,由此引发的习得性无助感和无力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意志起着延缓或阻碍作用,从而成为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关
教师自身素质是其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的发挥。教师自身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部分教师身体状况不好,不能支持其全身心投入工作;有的教师心理素质不好,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因此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和教育任务。
(3)教师抗挫能力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意志力发挥
抗挫能力是教师基本能力之一,其能力的发挥可以有力地保证具有较强抗挫能力素质的教师投入到专业发展中来。抗挫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发展中。相反,抗挫能力较弱的教师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丧失其信心和动力,不利于其专业水平提高。
三、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的重塑策略
教师自主健康发展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二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内驱力。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转化成教师内驱力,才能最终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品质。因此,确立教师自主发展精神保障机制,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精神是最基本、最实际和最有效的根本措施。我们应该从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情感、意志力三个方面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精神。
1.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改善其教育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避免传统、落后、守旧的教育观支配着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校可以:①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的精神;②为教师提供机会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参与网上的交流、讨论;③让教师积极阅读课改资料、书籍,拓宽知识面。学校只有使教师不断更新自我,变革观念,才会让教师认识到自主发展的价值。
(2)转化教师封闭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使自身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过程模式不断地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将封闭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开放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学校帮助教师扩大思维视野,使其思维能及时与外界环境进行碰撞。学校要让教师在转变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学会和秉持“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思想,彻底地从封闭的思维方式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教师自主发展的必要性,并掌握其方式、方法。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各种平台,提供专业引领和制度支持,并加强学术研究的舆论导向。学校要通过各种路径加强宣传,让教师感受到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校要帮助教师确立自主发展的目标,使得教师拥有成功的信念,并掌握自主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2.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的情感
(1)自我超越,追求教育的幸福
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自主性。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学校要让教师懂得教师的幸福是师生共同创造与享受的内在统一,教师既是幸福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校长应该重视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教师的幸福体验。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懂得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既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力资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让人成长为自由的、全面的、幸福的人。所以,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思想工作,使他们主动地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将自己的热情全部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2)建立激励制度
激励对教师工作热情的保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教师能够发挥潜在能力的催化剂,使教师能在同等工作条件下,做出更大的业绩。对教师的激励制度应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待遇、年终奖励、职工福利、岗位津贴、职务补贴等等。精神激励即从价值观念上对教师的工作成就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学校在保证资金充分的前提下,要在物质上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也要尊重和理解教师,应该经常倾听教师的声音。学校要为教师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提供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
3.重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志力
(1)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能够很好缓解职业倦怠的方法。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也是避免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另外,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学校应该定期地让教师们进行自我调节,以便释放压力,储备动力,燃放激情,快乐地工作与学习,缓解教师教学负担和思想负担,使得教师增强自主发展的意志力。
(2)提高教师身心素质
教师要加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学校要让教师懂得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提供机会使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得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学会持之以恒地发展自己。
(3)增强教师抗挫能力
教师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失败,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渡过这段危机。对学校来讲,学校首先要经常对教师进行挫折教育,要使教师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决不服输的精神;其次,学校应该及时对遇到挫折的教师进行思想疏导工作。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不仅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内在升华,也是学校发展动力的重要体现。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精神保障路径的畅通既展示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符合时展对教师素质提升的新要求,使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0―41.
[2] 赵宏杰.基于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1.
[3] 肖建勇.小学教师自主发展问题研究.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0.
[4] 黄赐英.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中国教育学刊,2005(8).
[5] 单颖.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研究――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一个新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2.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尽管教育条件薄弱,但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调查了农村化学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教师的备课资源、教学模式等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渗透学生身边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育条件尽管没有城市那么优越,却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探讨如何开发和运用农村丰富多样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对黔南三都县及周围县市的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化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对本县县南片区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学14位化学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学九年级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就对民间的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民间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的蜡染、酿酒、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的施用及温室育秧等等。笔者调查所在的地区附近有一个蜡染工房、3个页岩砖厂、1个面粉加工房、4个碾米房、3个垃圾处理处、2个木材加工厂、1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本县的“仙人桥”、遥人山森林公园、三都姑鲁产蛋崖、还有邻县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这些很有价值的乡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现状
对14位化学教师就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以及对其开发、渗透的理解体现为:首先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应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学生升学的需要。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渗透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升学而教学,不重视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
3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源状况
对乡镇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料来源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忽视了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来为备课服务。
4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
针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堂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化学教师善于做演示实验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其次是化学教师善于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师生互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是教师太严肃,将教师的威信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讲授书本知识,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或自由活动;当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一切听从自己及满堂灌。可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极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现状与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
5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5. 1开发与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特性
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 (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开放性,这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5. 2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校外课程资源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优越,乡土课程资源在农村却非常丰富,学生也较了解,有高山、有绿水、有茅草棚,农村传统习俗、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间工艺等,都是教师值得因地制宜地从中探索和总结的乡土课程资源。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其结果将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需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 3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地方、学校政策的支持
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渗透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技术、财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尤其是民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要进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能力,使农村化学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渗透者。
5. 4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围绕实际存在的资源环境进行,不能编造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用封建迷信来充当教学资源,否则会使学生误人歧途;渗透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恰到好处,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夸夸其谈,使教学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茫然,收不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科自考;教学方法;德育渗透
对于一个人的培养,首先就是要让他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在西方的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教育分为体育过程、德育过程、智育过程。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就充分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德育的教育工作。由于本科自考课程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进和推动德育知识的运用,让本科自考的学生在学习到基础知识之外,去自觉和主动地接受德育知识的学习,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一、以身作则,树立教师榜样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学生都是具有向师性的,教师要起到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不是符合教师的要求。教师要严格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对于本科自考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已经十分完善,对于教师的行为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对于教师的好的行为能够引起学生的赞赏,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去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好的习惯作风。这就是教师的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就如同环境的影响一样,在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就更加容易形成好的作风。我们不能够忽视教育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身上汲取营养。教师在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仪表,着装要简单大方,清新淡雅。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调动班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自考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鼓励学生去积极发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把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拥有好的行为道德。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德育的渗透
德育分为四个过程,即道德的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以在同一个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现在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和认识机械零件制造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制造方法和步骤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印象,还能够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拉近师生交流沟通的距离。”在多媒体的利用当中,也要适时的进行德育的教育,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地时刻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小事,拥有融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面向未来做准备。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受教育阶段,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本科自考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本科自考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很好地结合,深度地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参加本科自考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自学,学习时间不稳定,学习效率也就不稳定,忽高忽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很大的自制力,需要教师及时点拨;例如,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一课时,由于设计需要很强的基础和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灵感和想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并加之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德育与生活的碰撞,进而产生灵感的火花,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完成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更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一步一步地渗透德育教育。
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教学过程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简单的来说,有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过程,往复杂方面说,包括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各个小阶段都是值得摸索和考虑的东西。本科自考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也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所体现,以小聚多,慢慢地将德育渗透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在本科自考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角色,由于学习内容大部分需要自学,所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教师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科内容,并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德育加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接受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有一个深度的认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其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若在教学过程中丢失了德育教育,那学生的学习内容就会过于死板和单调,甚至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会有所改变;德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很大的部分,本科自考课程的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德育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培育下健康成长。
五、结语
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都忽视了德育的教育,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是长期存在的,而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适当的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对德育学习的认识。由于本科自考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对德育知识的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应用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梁耀明,张康松,冯梦翠.浅谈自考培训机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263-265
[2]刘俊娟.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J].新课程旬刊,2011(10)
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传统的电子专业基础课教学和EDA技术教学存在的缺陷,引出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的方法掌握电子专业基础课中必备的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的问题。列举了几种常用的EDA软件(protel、NI Multisim 10、MAX plusII等)的功能、特点、适用范围,最后,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提出高职教育中EDA教学与电子专业基础课的相互渗透的方法,使得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
引言
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各层面需求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一贯以来培养目标是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一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
教育
1.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类职业学校的专业课都开设了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觉得很吃力,学完之后,又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问题的症结是学生刚刚接触专业的知识,没有基础,而且传统的教学用单一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学生学起来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难以学好专业课。但专业基础课学好后,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的电子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入门难、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比如《电工技术基础》的公式多、定理多、计算量大,《电子技术基础》概念多,单元电路分析计算难,电子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实践性强,与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联系不多,每次课的新知识多,信息量大,抽象且枯燥无味,往往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都会感到难以适应,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以至于失去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信心。
2.传统的EDA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EDA技术的普及,职业技术学院也相继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比如《EDA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电路设计》,《可编程控制技术》等,涉及的主要软件有NI Multisim 10、protel99se、MAX plusII等等。NI Multisim 10用软件的方法虚拟电子与电工元器件,虚拟电子与电工仪器和仪表,实现了“软件即元器件”、“软件即仪器”。NI Multisim 10是一个原理电路设计、电路功能测试的虚拟仿真软件。
NI Multisim 10的元器件库提供数千种电路元器件供实验选用,同时也可以新建或扩充已有的元器件库,而且建库所需的元器件参数可以从生产厂商的产品使用手册中查到,因此也很方便的在工程设计中使用。PROTEL是PORTEL公司(后更名为Altium)推出的EDA软件,是电子设计者的首选软件,在电子行业的CAD软件中,它当之无愧地排在众多EDA软件的前面,是个完整的板级全方位电子设计系统,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绘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混合信号仿真、多层印制电路板设计(包含印制电路板自动布线)、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图表生成、电子表格生成、支持宏操作等功能,并具有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同时还兼容一些其它设计软件的文件格式,如ORCAD,PSPICE,EXCEL等,其多层印制线路板的自动布线可实现高密度PCB的100%布通率,它较早就在国内开始使用,在国内的普及率也最高,几乎所有的电子公司都要用到它,许多大公司在招聘电子设计人才时在其条件栏上常会写着要求会使用PROTEL。Max+plusⅡ是Altera公司提供的FPGA/CPLD开发集成环境,Max+plusⅡ界面友好,使用便捷,在Max+plusⅡ上可以完成设计输入、元件适配、时序仿真和功能仿真、编程下载整个流程,它提供了一种与结构无关的设计环境,是设计者能方便地进行设计输入、快速处理和器件编程。但是,一般这些课程会被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毕以后,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到这些仿真软件时往往已经忘却了许多重要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EDA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只注重命令的介绍,或者说强调命令的操作步骤,而不重视命令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师本身的学业水平及其素质问题,功能性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宏观地、整体地去把握事物的内涵,所学的知识缺乏连贯性,独立操作软件的水平不高,只能简单模仿和死记硬背。同时该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不能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3.改革的主要思路
传统的电子专业基础课教学和EDA技术教学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教改项目,以教改促进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不能照搬传统的一套教学方法,从数学推导或理论分析来得到相关的结论。一方面,应该借助电子仿真软件EDA开展教学,直观的形象显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结合其它课程设计的方法来提高EDA软件的使用,如《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设计以前都是手工完成设计部分的工作,现在都安排在EDA技术中心利用EDA软件来完成。通过大量实际训练,使学生掌握EDA在本专业各项设计与电路制作中的应用。在接触各种实际的和模拟的设计电路课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推广职业认证考试高职教育应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涉及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改革建设的深入。
结束语
实践证明,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和EDA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把这两门课程教学实施得更好,才能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各层面需求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然,笔者提出的把两种课程糅合在一起贯穿执行的教学方式还不够细致和完善,这当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环节去检验和解决。
参考文献:
[1]俞文英.关于电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
[2]李曙峰,冀云.EDA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3]孙怀东.EDA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三明学院学报,2007(04).
关键词 未来五年 学前 人口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未来的需求预测是幼儿园发展规划的重要根基。本文拟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预测未来几年我市学前适龄儿童人口的变化情况,并对我市学前教育资源进行分区、分街道统计,以期为我市未来幼儿园的布局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1 3~5岁人口变化趋势分析
1.1我市学前适龄人口数将在2017年出现一次小高峰
课题组以户籍出生人口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①预测出未来5年沈阳市3-5岁人口数,结果(见图1)显示,2012、2013、2014适龄人口趋于平稳,波动不大,从 2015年开始攀升,到2016年将出现一次小高峰,达到17.41万人,同比2012年,增幅为5.4%,2017年之后,适龄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为15.23万人,同比2012年,降幅为7.7%。考虑到外来人口的影响,课题组又对3-5岁人口数进行了加权计算,加权系数②城区为0.27,郊区为0.07,农村为-0.05,最终得出我市3-5岁全口径加权适龄人口数(以下简称适龄人口数③)。适龄人口数将在2017年出现一次小高峰,为20.18万人,同比2012年,增幅为10.5%,之后,出现下滑趋势,至2020年,下降到15.99万人,同比2012年,降幅达12.4%。按照预定目标,我市将在2017年有质量的全面普及学前教育,这就意味着我市普及学前教育遇到了全面普九和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学龄人口高峰期时完成普及工作。
图1:2012-2020年沈阳市户籍儿童数及适龄儿童数对比图
*注:图中实线部分数据来源为全市教育事业统计报表,虚线部分表示为预测数据
1.2 2017年适龄人口的高峰主要源于城区
考虑到城乡差异,课题组对我市城区、郊区、农村三个区域分别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首先,城区增长趋势明显。适龄人口峰值同样也出现在2017年,为11.75万人,同比2012年,增加了3.12万,增幅为35%,这说明城区适龄人口数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全市适龄人口数高峰年的到来。其次,郊区平稳中小幅下降。2017年,适龄人口数为4.39万人,同比2012年,减少了0.13万人,降幅为3%。再有,农村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7年适龄人口数为3.76万人,同比2012年,减少了1.47万,降幅达到了28.0%(见图2)。造成我市区域间适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迥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村地区划归城区,以及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区。
图2:2012-2017年沈阳市各区域适龄人口数量对比图
1.3 铁西区、沈河区适龄人口数增幅最大
各区县适龄人口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趋势:
(1)增长趋势。主要是市内五区和于洪区,特别是铁西区、沈河区,适龄人口数量一直高居全市前两位,到2017年,铁西区的适龄人口将达到3.3万,同比2012年,增加了1.1万,增幅达49.2%;沈河区的适龄人口将达到2.1万,同比2012年,增加了0.65万,增幅达45.7%(见图3)。
(2)平稳趋势。主要是苏家屯和沈北新区,适龄人口数2017年与2012年基本持平,差距不大,在500人左右(见图4)。
(3)下降趋势。主要是东陵区和农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民市和辽中县,同比2012年,2017年下降幅度分别达到33.7%和28.7%,而东陵区 ,2012-2015年人口下降趋势极为明显,下降幅度达到26.6%,这与沈阳市行政区划调整,东陵区部分街道划归大东区、沈河区等管辖有关(见图5)。
2全市学前教育资源目前供求情况分析
2.1我市目前学前教育资源已实现广覆盖
2012年,我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是2418所,实际在园儿童总量18.57万人,而当年的适龄人口为18.62万人,由此可见,我市学前教育已完成了保基本,初步实现了人人有园可上。但符合标准化的公办及民办幼儿园仅占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的40%,其在园儿童占适龄儿童总人数的69%,标准化教育资源缺口较大。
2.2社会力量办园占主体
社会力量办园,已成为我市现阶段学前教育资源的主流。目前,我市涉及社会力量办园共有三类:民办幼儿园、小规模幼儿园和家托,占全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一半以上,其中,各区县所占份额最高的是铁西区、辽中县、新民市;所占比例较少的区县有和平区、法库县、康平县和东陵区。自2012年开始,我市加大小规模幼儿园的审批力度,仅一年时间,认定小规模幼儿园485所,进一步扩充了民办幼儿园队伍,加大了民办幼儿园的影响力,对于我市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城区和于洪区学前教育资源存在刚性缺口
按全市现有园均规模150人计算,2017年幼儿园缺口在224所左右,且全部集中在城区和于洪区。缺口分布为铁西区74所、沈河区44所、和平区34所、大东区30所、皇姑区26所及于洪区16所。其他三个郊区和农村三县一市由于适龄人口锐减,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总量将大幅减少,辽中和新民减少的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4%、33%。
2.4村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按全市园均规模150所来算,农村三县一市的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够用,但由于大多集中在一、两个镇子中,导致适龄儿童的入园率较低。最典型的一个县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总计120所,其中两个镇拥有幼儿园数量分别达到53所和23所,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63%,而其他乡镇学前教育资源稀缺,甚至有的乡镇根本没有资源。
3全市学前教育资源未来需求情况分析
到2017年,全市适龄人口将达到20.18万人,同比2012年的在园儿童人数,将有6.08万人无园可上,也就是说,全市学前教育资源将在2017年出现6.08万个学位缺口,若按照全市园均150人标准化幼儿园计算,幼儿园的缺口在406所;若按照各区县的实际情况计算,幼儿园的缺口在365所,具体情况如下:
(1)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缺口4.78万个学位。其中,和平区1.1万个学位,沈河区0.46万个学位,大东区0.93万个学位,皇姑区1.02万个学位,铁西区1.27万个学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园均规模来看,和平的胜利街道、遂川街道,沈河区的新北站(惠工街道)学前教育资源确实紧缺,而大东区学前教育资源分布较好,每个街道都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园,能够满足本区域的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皇姑和铁西则显示有品质的教育资源不足。
(2)郊区学前教育资源缺口7.1万个学位。其中,于洪区0.68万个学位,浑南区2800个学位左右,苏家屯区282个学位,沈北新区剩余400个学位。若将现有的小规模幼儿园考虑在内,于洪区处于基本满足状态,浑南区、苏家屯及沈北新区幼儿园的缺口将降为负数,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过剩。
(3)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口0.5万个学位。总体发展布局是总量过大、分布不均衡,相对集中在几个居民聚集地大的中心镇,而个别乡镇则显得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比如,康平县张强镇、康平经济开发区,法库县包家屯乡,新民市法哈牛镇和大喇嘛镇等。应该说,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核心问题是结构,它的资源缺乏是假缺而不是真缺。
4几点建议
目前来看,我市学前教育资源可以概括为总量够用、优质不足。核心是两个结构的不合理:一个是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幼儿园结构的不合理,另一个是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结构的不合理。未来几年,对学前教育资源有一个增量需求,实际上,也给我们调整好两个结构带来一次机遇。因此,建议如下:
(1)公办性质的标准化幼儿园一定要覆盖到街道。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政府的声音能够传达下去,政策能够贯彻执行,因此,公办幼儿园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建议将幼儿园建设工程升格到政府层面,以市政府的名义下文,要求各区县每一个街道(乡镇)确保一个标准幼儿园,并将其作为考核各区县政府的一项硬性指标,让单一的教育建园,转变为政府建园。若此项政策能贯彻下去,那就意味着,标准幼儿园将成为我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流。
(2)一定要看住新建小区的配套幼儿园。要加强审批环节的监管,要求开发建设单位作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主体,具体建设方案须经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幼儿园建成后,要无偿交付教育行政部门。
(3)应保持小规模幼儿园和有质量家托的长期存在。建议用小规模幼儿园和有质量的家托做杠杆,调剂我市因人口波峰波谷的变动而带来的对幼儿园的不同需求,以及各区县现存差异对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同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大课题“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思路与政策保障研究”(课题批准号JG11ZD04)研究成果之一;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之一;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专项课题《沈阳市村屯学前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G12ZXY06)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师范司委托课题《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研究》中采用的人口预测方法,用育龄人口数量与出生人口数量的关系做一元线性回归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