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展实习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学生过程中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模式,主要模式标准有三种:以学生范围划分的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制、以时间阶段划分的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以及以工作任务划分的学习导师制和思想教育导师制[2]。根据当前会展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笔者建议会展专业可以采用以专业技能划分的导师制模式,即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兴趣的专项技能提高教育模式(见表1),采取教师引导和双向选择形成技能提升团队。
表1 按会展专业技能划分的导师制
学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都涉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提高文案写作能力的课程有会展策划、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课程有商务谈判,但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缺失了从理论转化到实践过程的种种细节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在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难以转变为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当前的课程学习中虽然兼顾了综合理论的全面学习,但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宽知识、厚技能”的要求。因此,通过按会展专业技能划分的导师制模式,专业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根据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社会关系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宽知识、厚技能”的会展专业人才。
二、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教师面临的困境
1.专业知识背景限制。我国高校会展教育起步较
晚,是在会展业蓬勃发展过程中建立的新学科,其专业背景主要有三个:一是在旅游管理学科背景下延伸发展的院校,如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二是由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的偏重于会展设计的院校,如上海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院校,如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因此,绝大多数会展专业高校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调整过来的,缺乏会展专业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因此,教师如何让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会展进行有效衔接,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知道“导什么”和“怎么导”,是导师制的重要前提,这对当前会展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
2.资源平台限制。基于会展技能提升的专业导师
制,不是“大锅饭”式的对学生实施统一引导,而是对学生某项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平台的联络与建设。如商务文案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专业教师为学生从校内和校外进行资源整合和关系联络(见表2):首先是校内资源的整合,需与举办学校会议活动的相关部门以及学生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联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关活动的文案策划中;其次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与专业竞赛,指导学生课题与文案撰写;再次是通过专业认证来提高文案策划理念和理论水平;最后是推荐学生去会展公司实习与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在实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导师指导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搭建平台和提供资源,这对专业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教师需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时间有限;二是校内校外的平台或资源建设需要教师具有对外拓展的能力,形成较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学生面临的困境
对于学生来讲,学生需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花大量的时间参加个人的专业技能提升引导,这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和定位以及较强的求知欲和自律性。但从相关学者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在校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定位状况不容乐观,仅有5%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46%的学生仅有自我定位的想法;35%的学生对自我定位有所知晓;14%的学生对自我定位持无所谓的态度[3]。同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时期,自控力和求知欲都在减弱,因此,导师制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会展专业技能,但学生对专业和大学生活都有个人的见解和态度,未必能接受导师大量实践活动的安排。
(三)学校面临的困境
基于会展专业技能提升的本科生导师制需要教师大量业余时间的付出,并不是一种义务,学校层面需建立有偿导学的机制,鼓励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从当前高校导师制的执行情况来看,有两种态度:一是将导师工作作为一种义务和贡献;二是认可教师的工作,但仅给予较低的报酬。这对专业开展导师制形成较大的障碍,打击了专业教师担任导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也缺乏衡量导师工作情况以及成效的考核机制,当前主要为教师个人总结,领导进行主观评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专业教师在执行过程中注重形式,而非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质性提升。
三、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发展建议
(一)双向选择: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的定位和兴趣有效衔接
基于当前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的现实,首先教师将个人的专业能力融入会展领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会展教研团队可以根据教师专业能力分为商务文案写作导师、社会调查研究导师、商务谈判和对外拓展导师以及会展设计导师,辅助学生的学业学习、课外实践和工作实习,将“宽知识、厚技能”的教学理念真正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双向选择的具体实施中,会展团队可以为学生举行“本科生导师制”双向选择交流会,向学生宣讲自身的研究方向及担任导师的具体方案。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定位、教师魅力对导师进行选择,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填写师生互选志愿表,选择2—3个导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开展面试和谈话,从报名学生中遴选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生。这样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搭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多种方式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会展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博、深、精”,其中“深”是指要求从业人员要深入掌握会展专业知识和理论,“精”是指擅长于某项专业技能[4],因此,导师应在学生专业学习 “精”和“深”上给予更多的指导。要让学生专业学习达到“精”和“深”的目标,仅靠当前的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是难以达到的,导师需为学生搭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条件(见表3)。首先,校内资源的整合,一般高校都配备条件较好的多功能厅、会议厅和体育馆,这些地方每年都召开大小规模不等的各种会议,同时这些设施也是当地政府、组织和企业的会议活动场地,学生部门也在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各项活动。导师应该积极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系,让学生辅助管理相关设施,参与到学校内外的会议、展览、文体竞赛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其次,和校内外会展企业与组织沟通联系,积极开拓学生实践实习和竞赛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好的锻炼空间。最后,导师可以积极申报课题,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的相关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
表3 导师可整合的校内外资源及学生参与方式
(三)阶段引导:开展阶段性专业技能引导
基于会展专业技能提升的本科生导师制,是针对企业当前对会展人才需要的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素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让学生的某项会展专业技能达到“精”和“深”的目标。在四年的引导过程中,导师需积极和企业合作,探讨和实践“分阶段技能递进提升”的指导方式(见图1)。第一阶段,导师的主要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会展相关课程,让学生有“博”的扎实基础,同时积极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络,让学生参与到校内大中型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使他们掌握会展运营的基本规律;第二阶段,拓展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所必需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竞赛、课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引导学生举办中小型自办展、文体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会展运营能力,提升学生的调研统计与分析能力、商务文案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会展设计能力;第三阶段,导师将学生推荐到相关企业实践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各个阶段,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差异化的学生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图1 分阶段技能递进提升学生会展专业技能
会展院校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基地,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是人才的供应方。因此,牢牢把握会展人才市场需求的风向标,建立瞄准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市场的教育与实践机制,这在会展专业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会展院校切不可只凭拍脑袋、想当然地制定培养计划、撰写教学大纲、拼凑教学内容。走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在我国的会展实践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客观条件制约、组织管理不善、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实施保障不力等问题。会展专业人才要想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走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借鉴的。让学生经常参与实际的会展项目、顶岗实习;请有经验的会展一线工作人员给学生作讲座、谈案例,产学合作,会展院校为会展企业承担开发研究任务等都不失为会展人才培养的良方。
会展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有很多,沟通与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两点:会展工作有不同的角色,每一个大型的展会活动都可能有成百上千个环节,展会要获得成功,每一个角色之间,每一个环节之间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会展属于创意产业,会展业尤其需要创新,这意味着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来源于会展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张捷雷
作为会展院校首先必须研究会展行业的需求,对会展行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在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上都要与行业接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会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因此会展专业的教学一定要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和在实践中学习。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背景。其次,就是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最后,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应当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模拟情景训练,也可以依托当地的会展行业,参加当地会议或展览的一些短训项目,很多学校为配合短训项目,在教学上单独安排实训周。我认为会展行业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工作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因为一次会展活动往往涉及面广,事务繁杂。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并且能够善于合作,主动服务。其他的能力还有交际能力、口头和书面的沟通技巧、注意细节的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分析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能力等,当然还有专业技术能力。
北京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薛凌主任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展英语;专门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17-03
一、前言
广州的会展行业蓬勃发展,2011-2013年均有百余个展会在广州两大主要展览区域(流花路区域、琶洲区域)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州锦汉展览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和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其中定位为国际性展会的占50%以上。高速发展的广州会展业需要大量既懂会展又懂英语的涉外会展人才提供支持服务。笔者通过百度进行“广州会展招聘”关键词进行搜索,并结合中国会展网等会展行业网站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了广州45家从事广州会展策划服务的公司招聘广告60条,发现会展策划公司在招聘员工中除了提出比较简要的学历、技能和经验等要求外,对应聘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提出相对详细的要求。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国际会展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ESP理论和会展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通常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是根据学习者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具有专门化内容的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汽车英语、酒店英语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ESP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教学内容与具体的专业、行业相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4)与普通英语教学有所区别。ESP既不单纯教英语,也不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语言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会展英语是一门旨在提高学习者在会展行业背景下的职业英语有效沟通能力和会展业务处理能力的ESP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会展行业中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二)会展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会展英语课程究竟如何定位才能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任课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钱鑫、陆雷在谈到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中的首要问题是会展英语与基础英语的界限不清,不能简单地把会展英语课程看作是基础英语课程的后续,而是需要将英语与会展联系在一起,使会展的策划、管理与组织等活动方方面面都和英语有效地融为一体。再者,会展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受限使其课时偏少,课程开设时间偏短等。且现有的会展英语教材普遍都是强化读写训练,里面大部分都是关于会展行业方面的文章,单词量大,内容枯燥,而且内容重于对会展行业知识的介绍,真正适用于会展行业情景交流的对话偏少。这样的教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之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展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能写、能说、会做”的人才培养方针,构建“以英语为基础、会展和商务为内容、能力为核心、实践为途径”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从会展英语课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出发,选取与会展行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强调实践,突出实践,培养学生会展行业中的职业英语交际能力。
(一)会展公司小组制
从课程开始的第一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是一个与会展行业相关的三大角色公司之一,包括会展场馆公司、会展策划公司和参展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公司小组需要创作自己公司的名称、LOGO、公司标牌和公司简介;每个学生还需要制作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名片,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会展行业情景对话实践。通过会展公司小组制,让学生迅速代入会展行业工作角色,为后续的学习过程打好基础。
(二)会展工作过程制
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依据举办会展的整个工作程序“展前―展中―展后”进行选取、安排和制定。选取的主要工作过程包括从展前的会展了解、会展策划开始到展中的会展举行、接待客户、销售产品再到展后的会展和客户反馈(具体的工作过程见图1)。这样,学生通过会展工作过程的英语学习,既能锻炼其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帮助其了解会展行业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在会展行业背景下的综合工作能力。
(三)学习项目任务制
在高职教育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根据工学结合模式,在每章主要学习内容中贯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学习展前阶段的展会策划时,会展策划公司小组成员与会展场馆公司小组成员之间、参展公司小组成员与会展策划公司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完成电话咨询展览事宜的学习任务。展中阶段的学习,会展场馆公
司小组需要处理会展策划公司对于场馆设施和设备故障的投诉;会展策划公司小组需要向参展商介绍所举办的展览;参展商小组需要进行展览会现场的产品介绍和接待买家及参观者等学习任务。展后阶段,每个公司小组需要完成对展会的情况和各自的服务对象进行的反馈报告。具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见图2。
(四)循序渐进实操制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必须在适当的语境中不断使用。作为一门ESP课程,会展英语就需要学习者在会展行业情景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英语有效沟通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会展行业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大大小小的实践任务。除此之外,课程设计中还安排了三大实操项目,使会展英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融合同步,实现语言培养和会展实践一体化进行的目标。
(1)行业认知实习。在展前阶段内容学习结束时,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正在举行的展会,观察会展中心公司和会展策划公司对会展的布置和安排,通过实践重温展前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通过作为参观者的身份,感受会展公司所提供的细致服务以及参展商如何展示自己并且如何跟买家和参观者沟通交流,为后面的展中阶段学习做好行业认知准备。
(2)模拟会展训练。在展中学习阶段后期,在学校的宿舍区举办英语小商品模拟交易会。学生按照自己公司小组的角色分任务承担整个模拟会展的筹备、举办工作。会展策划公司成立英语小商品模拟交易会筹委会,撰写策划书,按学生在学期初就定好的角色担任会展策划、宣传、招商、布展等工作。模拟会展结束后,每个公司小组都需要上交展后总结报告,分享举办模拟会展的体会,认识到自己在前段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查漏补缺。
(3)真实会展项目。借助与真实的会展策划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由会展策划公司派出辅导人员作为会展项目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会展企业培训,安排学生进入真实的会展活动中进行实操。通过行业认知为目的的展览参观实习让学生对会展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过渡,并通过校内的虚拟项目、英语小商品模拟交易会等把学习到的会展相关知识和技能从理论到实践转变,帮助学生在校外真实项目中有好的表现并积累相关经验,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四、结语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的高职会展英语课程是作为一门ESP课程进行教学探索,但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基于会展举办的工作过程教学设计,把“理论+实践”、“语言+技能”、“校内+校外”的教学与普通的ESP教学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ESP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的桎梏,避免了语言与商务的割裂和纯语言训练的单一模式。同时,通过用途英语(ESP)与会展行业实践的一体化设计,强化了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语言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在教学探索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之处拟待解决和完善,如编写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会展英语校本教材适应“ESP+实践”的教学需要,提高网络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使用率等。如何通过会展英语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会展行业对从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om and 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钱鑫,陆雷.高职会展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77-79.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发展趋势
自从CAFTA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以每年20%的速度双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和东盟贸易总额达到1052.20亿美元,同比增长4.9%,中国和东盟均可以从CAFTA中获得巨大利益创造无限商机,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发展需要人才
缺乏理论体系、专业结构不完善、人才分布不均匀、会展教育落后于会展产业,是当今会展业和会展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序的发展以及会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为会展教育提出了要求,CAFTA需要什么样的会展人才。
笔者认为,从学历上看,既需要研究型的学术性研究生学历人才,也需要本科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从会展管理角度看,不仅需要会展策划、维护、运营等方面的专业核心人才,而且也需要会展设计、翻译、旅游管理等支持型人才。在CAFTA背景下,结合北航北海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离线,将会展业需要的人才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运作等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他们在会展业中的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市场判断力和丰富的会展经验等,可以说是会展的中流砥柱,代表着会展水平的高低。
(二)会展辅人才。主要是指会展的计划、目标、宣传、公关、法律业务、物流运输等领域的人才,他们是微观层面上的工作,更具体、更细致。可以说,缺了他们,整个会展的推动可能会难以进行。
(三)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指在会展期间提供相关产品服务的人才,比如,翻译、导游、金融投资、餐饮娱乐等。他们可能没有以上两种人有核心竞争力,但是,会展的有序进行离不开这类人才,北航北海学院的会展实训课程主要就是针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为中国东盟博览会输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三、CAFTA背景下独立学院开设会展实训课程的作用
(一)CAFTA背景下独立学院开设会展实训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展服务工作是一项既需要服务人员具有耐心的工作,又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独立学院开设会展实训课程,一方面,能够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民俗、信仰等方面的人,帮助学生提高意识,做到服务人员对客人要有最基本的礼节与待人以尊重,给参展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实训课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耐心回答客人提出来的所有问题;能够迅速快捷的为客人找到帮助客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实训课程,能够让学生更早的感受企业与学校的不同,更早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CAFTA背景下独立学院开设会展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北航北海学院的会展实训课程中,教师们会针对餐饮服务行业的要求,安排学生掌握托盘、斟酒、餐巾折花等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再比如,问询服务、收银服务、客房的清扫与整理等;学生的形体训练,站、坐、蹲、手势等姿势和规范的服务用语等,帮助学生成为会展领域中高素质的支持性人才。
(三)CAFTA背景下独立学院开设会展实训课程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会展实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早的体验企业中的种种,积累工作经验等。在CAFTA的有序发展下,企业也需要有过实训经历的学生,同时,实训基地的建立,也为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坐讲座和现场教学提供了机会与场地。独立学院与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定向培养,不仅为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还帮助企业节约了培训时间和金钱,大大节省的培训成本。
四、CAFTA背景下独立学院会展实训课程所面临的挑战
在CAFTA大背景下的会展实训课程中,独立学院的会展教育是为CAFTA输送人才的主要手段,随着会展教育的蓬勃发展,会展实训课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北航北海航空学院在日常的实训课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论述,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发现了以下三点问题:
(一)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目前,北航北海航空学院的会展专业的老师,大部分是以旅游管理、营销等相关专业转行到会展教育的,缺乏系统的会展理论与会展实训的操作经验。很多会展实训的课程体系都是根据旅游、管理、营销方面的专业课程探索设置的,缺乏完善、细致、具体的课程,更别提是针对CAFTA所设置的专门课程实训了,教师也没办法进行专业的课程实训讲解。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外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和报告,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案和师资团队。因此,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二)学生参与不强,没有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实训模式。会展实训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目的就是以学生掌握会展方面知识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将这些技能运用的会展服务工作中去。但是,当下的会展实训课程主要是以教师的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过程,只能被动的接受会展知识。例如北航北海航空学院的会议服务实训课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议服务相关要求和规范一一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比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是,作为会展实训课来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只有单纯的将要求和流程形成思维的记忆。
(三)会展实训教育基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会展实训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会展专业发展的必然要素,但是,目前,针对北航北海学院的会展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教室改造以及酒店实训室,开展会展实训的时候,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上专业理论知识课程的感觉,再加上教育手段的单一,多媒体教学单一的将图片和要求展示出来,甚至会造成学生有一种厌倦的情绪,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或多的知识量是远远不适应CAFTA的发展的。
五、适应CAFTA的发展,创新会展实训课程教学新方法
(一)实践教学与案例式教学并用
独立学院学生在开展会展实训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教学,应用到会展实训当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积累学生的实训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夯实基础。
实训课教师可以结合CAFTA中的场景,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采取合理的措施。举一个简单而常见的例子,教师可以将实训课设置成展会的机动工作实训,让学生体验一下作为一个机动人员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当遇到某些参展人员的证件丢失,机动人员如何帮助参展人员补办证件,如何与后勤部门、制证部门相互协调,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用什么方式能最快速度地将遗失证件人员的证件重新补齐。可以设计在场人员,如脾气暴躁、心理不健全、故意刁难服务人员等状况,让学生学会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心态,顺利完成会展工作。
(二)加强会展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会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会展专业的教育团队,强大的教育团队,是会展专业得以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教师的选聘,我们可以从应届毕业的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进行筛选,或者高薪聘请有经验的归国学者、华侨、会展行业内比较突出的教学学者等。利用他们的经验和带头作用,将我们学院的教育团队提升一个档次水平,为独立学院会展教育打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刚刚入职的新教师,可以采取岗前培训,要经历会展专业的技能考试、心理教育考试,在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初步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尽快熟悉独立学院会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尽早适应独立学院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三)校企合作完善会展实训教育基地
会展业的发展朝气蓬勃,作为从事会展教育的教育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建一座供会展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综合使用的综合性实训大楼,大楼内可以根据各个专业设置不同的实训室,如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CAFTA实训室、会务实训室、前台实训室、酒吧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接待服务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等。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在实训室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综合技能,能够尽早转换学生的身份。
实训大楼的建成离不开实训室的设备,作为校方,应当定期将实训设备进行更新,要与时俱进,硬件设施要适应会展的需求。比如,在CAFTA实训室,由于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地是广西,北航北海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校方可以应该安装“三通道柱面立体投影系统及虚拟现实平台”,通过三维立体投影技术,实现博览会现场虚拟,让学生在实训室中,身临其境的参与到东盟博览会的现场,教师们可以言传身教,让学生产生对会展服务的兴趣,有利于会展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 展示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一、展示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展示设计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属于初级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趋不可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尤其近年来国内展会的展馆面积、展会数量和规模都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会展经济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愈发显著,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虽然我国展示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尤其是2010年的世博会我们更清晰的看到展示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的突出成绩,越来越广泛的国际交流势必成为一个大趋势,但是整体而言,我国的展示设计水准不高,纷乱无序,达不到国际标准。会展设计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展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我国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方式为主,就类别层次而言,有国家统考、在职培训两类,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会展设计由此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之一,开设展示设计专业或者学习展示方向课程的院校也日益增多。由于我国展示设计教育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快速发展的展示设计行业对高职展示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成比例
据统计,全国约有百余所高校开设展示设计专业或者设置相关专业方向,随着近些年展示设计行业的发展,展示设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数量上的缺额倒是不大,但是高级设计人才却十分缺乏,从业人员的质量不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从业人员非本专业出身,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其他设计类专业转型而来。并且我国展览公司也是近几年才从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独立划分出来,有些现在还是这些公司的一个部门,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层次比较单一是现今展览公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二是专业人员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很多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接触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导致上班后根本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往往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见习期才能正常开展工作。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缺乏适用性
开设有展示专业或者展示方向的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角度上各不相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侧重点。一些院校的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主要为技术和策划两个方向,然而在实践中,这两类人才往往不容易协调一致、有机配合,尽管各个系部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展示设计方面的相关课程,其构思往往与展示设计项目所追求的总体构想和风格效果不能协调。
现今的展示设计相关书籍很少,并且还多以教材为主,专著极少,专著大部分为说明性著述,只有少量与展示技巧相关的经验总结。其中译著还占了一部分,各种译著和我国的经济状况、历史人文等不相协调,这就使得其适用性大打折扣。各个院校使用的展示设计教材,大多是简单的理论和图片的罗列,鲜有对展示设计的精髓,如:设计理念、构思布局、营销协调等方面进行相应阐释。
3、师资缺乏、理论与实践无法并行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展示设计教育也是如此。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学生实习,但是这些实习多是最后一个学期或者学年,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比有些专业的学生,实习单位可以一次性安排几十甚至上百人实习,往往一个公司能够接受的人数非常有限,因而导致院校有组织地安排实习单位极少,事实上相当于已经进入正式工作阶段。
三、解决方案
针对高职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校展示设计专业初步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空间教学+导师工作室预约+项目工作室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空间教学
1、信息平台的依托
“世界大学城”是2010年5月由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型网络服务平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空间教育教学革命”信息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开发课程平台。上千家院校在空间开展教育、学习、管理、交流等项目,空间教学正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传授和学习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自主学习机制得以建立,拥有比名牌院校学生多一种学习的方式。
2、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黑板书写教授方式是单向的,老师一个劲的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而信息化的空间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使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课堂与实践现场的互动,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网络环境中跨时空的资源整合让传统的开始逐渐倒退。老师在大学城空间里面建设课程,在课堂上通过大学城空间和投影以及电子白板把所有专业知识传输给学生,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直观生动的场景学习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堂“空间教学”课堂可以打破以往的时空局限,扩展到围墙之外。平时因为没有实践场景而无法讲授的一些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视频的再现全面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的知识。课程学习后的作业布置也是在空间中完成,老师把题目布置在自己的空间中,学生把完成好的作业放置在自己的空间,通过链接老师去学生空间批改作业,并且指出存在问题。在空间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和权威,更多的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监管,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互动交流加强
在“世界大学城”这座存在无限发展可能的“城市”中,大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可以任意学习交流的。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空间留言,大家可以去任何一个空间进行学习、借鉴和参考,在空间留言或者发私信这些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老师随时关注自己的空间信息,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1]二是建立展示设计课程群组,群组有班级课程群组和专业讨论群组。班级课程群组是有展示设计课程的班级拥有的一个小集体,在这里,老师会布置一些课程学习任务,学生有疑问的可以在群里提出,老师及时解答,同学也可以帮助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专业讨论群组里,聚集着本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大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群组里甚至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也会为师弟师妹们的学习支招,这样各届学生之间的传承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非常融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帮助极大。
(二)导师工作室预约
系部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安排有负责专业学习的导师,导师有专门的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借鉴了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在展示设计相关课程教学时理论讲授部分用空间进行教学,但是在学生的作业完成阶段就要进行导师工作室预约,主要操作方式是学生在教室或者其他地方在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创意构思等阶段时有任何的疑难问题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就在导师的教学空间和导师预约好个人上课时间,在指定时间进入导师工作室和老师一起探讨、解惑,导师在工作室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导师工作室预约方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更充分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按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老师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项目工作室实践[2]
项目工作室在我校存在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项目工作室致力于把教学与项目设计实践相结合,使其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其他方式一起实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主要是通过这个平台和企业、设计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深化教学成果。在这里,企业或者公司带来的一些项目,老师或者学生在外面接洽到的一些设计项目都在项目工作室完成。项目工作室中的学生切身参与工作,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合作,经过近几年项目工作室实践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针对性和实际动手能力。虽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问题,诸如先进技术、人际交流、业务洽谈等,但是他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受到身边师生或者企业人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出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这个由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组合而成的大集体里,工作室老成员还需承担带、教、培训工作。这样的项目工作室成了学生就业的桥梁,学生通过在项目工作室的工作和学习,为零距离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环境、国际文化交流都促使展示设计的概念和对象以及展示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段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性展示活动也在逐年增多,怎样把展示设计的教育质量提升上去,培养出能够适应行业需要的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的高标准、高质量、复合型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应当成为中国展示设计行业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而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各个院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化建设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各类设施设备多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实际等相差较大,难以满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时间较为固定有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与学生一起到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因此,当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应进行顶岗实训时,大部分学校都是仅仅由专业教师将学生安置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后续的实践教学指导及管理工作基本与学校脱轨,主要落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身上。仅有个别学校会派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情况,多数学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则都是不闻不问,学校与酒店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学生实训安置期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因学生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企业也疏于管理和就业指导。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主动学习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差的话,不仅难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还存在很大的管理和安全隐患。这其中固然有行业现状和区域限制的原因,但专业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样难辞其咎。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要依赖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有相应的软性保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软性保障之一。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短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强、没有相关职业经历、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一)丰富建设资金来源,增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效性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旅游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高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建设时间相对较长。鉴于高自身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高校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业支持、与区域内学校实行优势互补、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个方面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
资金来源问题。
2、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形式。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系渠道、经济资助等形式,寻求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旅游类专业的优势,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经营性组织,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教学价值。以酒店管理方向为例,可以成立校办酒店,学校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后,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校办酒店面向社会正式运营后,教师和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酒店,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现场指导,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科目,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进行轮岗。该种建设形式不仅让实践教学更加真实,而且检验标准更明确———以经营效益检验,如果经营得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践教学任务,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践教学任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教学场地的构建、设施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等都应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代表本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模拟前厅实训室的建设,除购置先进的设施设备,还需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实现有效就业。
(二)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优选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实习合作单位时,要做到宁缺毋滥,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学校或院系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践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类基地的合作范围较协作型实践教学基地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践教学安排、科研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时间上尽量尊重企业的用人需要,并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分年级采取不同的专业见习、实习模式。在见
习、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和监控。
(三)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针对实践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等,以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尤其要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践指导教师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实践质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应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以提高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最后,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应建立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其中,要特别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共管。学校和院系应特别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跟踪工作,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安排,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指导,以解决其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顶杆实习规章制度: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奖惩措施、报酬及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实习效果评定等。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在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指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学;实践性教学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progressive qua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nowledge building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lture program adjustments,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to buil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xcellence" and Registration architect system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levance to sum up the core of Excellence Progra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rchitecture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Excellence;Architectur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都在根据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进行有关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社会资源、教师素养和生源状况千差万别,教学体系的特点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教学成果,从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性教学平台的构建、本科教学管理等方面将院校特点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研究基于卓越计划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培养方案的相关调整
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全面调整,突出设计系列主线课程的地位,强化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同时,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深化专业内涵,增加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课、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充分地考虑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意见,使课程适应建筑学专业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与时展的需要。
1.1突出主线课程
形成以建筑设计课为主线系列课程群,建筑设计基础与毕业设计为该系列课程的起、终点,注意各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与延续,各门相关专业课程与主线课间配合设置,使主线课程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相互支撑形成有机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对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2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工地技术实习、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和建筑设计中的技术措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设计院实习前的选修课中进行设计前期、建筑法规、相关设计规范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这些相关知识。
1.3加强职业建筑师基本素质训练
选修课中开设大量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相关的课程,并由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讲授和配合指导建筑设计,为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资格创造条件。
1.4注重培养建立地域性建筑观
培养方案中体现对地域性建筑观的培养,通过不同气候区域城市建筑设计、环境生态学概论、地方建筑历史概述和建筑节能等选修课的设置,提高学生对地域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的认识。
1.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课程,推进师生海外培训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2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新的培养方案将理论课前置,为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实习、实训提供理论基础,使实习实训时间较为集中完整。培养方案中含有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其中理论教学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组成。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外素质拓展三种。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所开设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和课外素质拓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所开设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美术实习、工地技术实习、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学分比例达到29%。
2.1从实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在围绕“卓越计划”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从社会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教育、持续专业教育等方向探索学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实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的教学平台。
2.2加强卓越工程师与注册建筑师的规划教育
将不同专业有关职业和法规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内容;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设置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以及各部分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确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的学习与设计实践紧密衔接。
2.3增设与专业体验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
让学生了解行业状态,探索个人职业方向;增加专业实习和认识学习的教学课时,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体验设计实践;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培养方案。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实践活动
面向建筑市场,导入建筑设计实践和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使学生获取有着实践基础的最前沿专业信息和知识。充分调动各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楼盘调研、参与行业会展参观等活动,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聘请行业专家,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学习等方式让社会实践走进校园;建立建筑学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导师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有关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真切体验社会发展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
3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
“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条件是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但企业的工作重点在于创造效益,因此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方法,使企业教学的过程得到良好的监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易于操作的社会实践细则,对企业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控。
3.1建立科学严格的实习过程监管措施
为了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系统化、制度化,采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类社会人才组织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共同进步。通过建立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 保证校外学习阶段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有效保障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质量,达到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阶段性成果必须加强监控;强化学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环节的监控作用,突出企业在实践环节的技术作用。
3.2教学过程全面制度化
实行建筑设计课题组制度,由主讲教师和课题组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主讲教师对本课的教学组织、方法及质量负主要责任。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每个设计题目结束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实行新教师、新开课程试讲制度,由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室共同把关,并实行教研室内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做到学期初检查教学准备情况,学期中加强教学检查和各种形式的听课,并组织学生座谈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期末检查教学成果,进行教学总结。
3.3教师教学与考试考核规范化
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教学,教研室及各设计课题组经常在日常教学中就教学进程与内容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协调各教学环节,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主要实习教学环节中,均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有严格明确的要求,要求形成实习报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对重要的实践环节的成果要进行答辩(如设计院实习)。
对教师实行满工作量聘任制,每年结合学校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每学期末,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新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按照程序由教研室和学院教学副院长统一安排任课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秩序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管理,要求教师按照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做到为人师表、规范行为。
5 总结
践行以“卓越计划”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研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传统,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新的培养理念。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推进,目前也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如何落实和保障教改方案的顺利实施,如何使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如何结合行业发展拓展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围绕“卓越计划”的特色和要求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梳理,对具体工作中涉及的矛盾和困难逐步解决,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永卫 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11,(7)
关键词: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GZXQDB016);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度教育科研课题(项目编号:LMJK2014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4日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化建设不足。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各类设施设备多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与企业的管理、操作实际等相差较大,难以满足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且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时间较为固定有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则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之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与学生一起到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顶岗实习。因此,当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应进行顶岗实训时,大部分学校都是仅仅由专业教师将学生安置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后续的实践教学指导及管理工作基本与学校脱轨,主要落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身上。仅有个别学校会派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情况,多数学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则都是不闻不问,学校与酒店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学生实训安置期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因学生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企业也疏于管理和就业指导。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主动学习和自我约束意识较差的话,不仅难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还存在很大的管理和安全隐患。这其中固然有行业现状和区域限制的原因,但专业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样难辞其咎。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要依赖必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有相应的软性保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软性保障之一。
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灵活地组织教学和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数量短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强、没有相关职业经历、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只是走过场而已,偏离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策
(一)丰富建设资金来源,增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效性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旅游类专业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需资金较大,高校仅依靠自身力量去完成不仅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建设时间相对较长。鉴于高自身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高校应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从创造自身效益、争取合作企业支持、与区域内学校实行优势互补、联合社会力量办学等多个方面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2、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形式。一方面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系渠道、经济资助等形式,寻求企业支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可依托旅游类专业的优势,建立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经营性组织,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教学价值。以酒店管理方向为例,可以成立校办酒店,学校进行前期必要的硬件投入后,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做经营模式、经营思路、市场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校办酒店面向社会正式运营后,教师和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酒店,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进行现场指导,为确保学生能充分训练到每一个科目,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进行轮岗。该种建设形式不仅让实践教学更加真实,而且检验标准更明确――以经营效益检验,如果经营得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3、以就业为导向,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按照旅游行业内在规律,为学生提供在设备设施、经营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与真实企业相一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流程布置实践教学任务,根据旅游岗位设置实践教学任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必须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教学场地的构建、设施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的选择等都应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代表本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模拟前厅实训室的建设,除购置先进的设施设备,还需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先进的技术,才能够实现有效就业。
(二)优化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优选合作企业,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实习合作单位时,要做到宁缺毋滥,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运营良好、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确保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为了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学校或院系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在联系沟通、实践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类基地的合作范围较协作型实践教学基地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了实践教学安排、科研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互为基地、相互支援,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时间上尽量尊重企业的用人需要,并将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分年级采取不同的专业见习、实习模式。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和监控。
(三)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针对实践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等,以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其中,尤其要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践指导教师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实践质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实践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应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以提高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最后,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应建立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其中,要特别强化顶岗实习管理,实现学校与企业共管。学校和院系应特别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跟踪工作,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安排,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指导,以解决其在实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按标准严格考核,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顶杆实习规章制度: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奖惩措施、报酬及劳动事故的处理办法、实习效果评定等。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在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指导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规范。
(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所谓“走出去”,要对现有实践教学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定期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调酒师、茶艺师、会展策划师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走出去”,使实践教学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所谓“请进来”,是指聘任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旅游企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相关职业技能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作为当今中专生的我们,应当让自己的中专生活过得充实精彩,再不能一日一日的消磨时光了。中专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中转站。在这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生存,你不得不在中专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学好如何为人处世,来面对现实的社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差别在于是否有规划有步骤地向梦想靠近。向往成功,就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做好准确的定位,有计划地合理安排三年的中专生活,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梦想,有了动力。好的规划加上不懈的努力铸就璀璨的人生。
自我评估
1.兴趣爱好
喜爱美术,喜欢事物在画中的另一种形态;
喜欢在幽静的角落安静地听音乐;
喜爱运动的放松。
2.自我评价
优点:
友善、易于相处;
注重细节,特别是有关他人的细节;
有韧性,逆境中不轻言放弃。
缺点:
过于完美主义,总是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
有太多的顾虑,压力大,很多事情放不开;
有时过于犹豫,决断困难;
不愿为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冒风险打破与他人的关系;
习惯凭感觉或一时的冲动做决定。
3.职业测评
根据测试结果显示我符合的性格类型是:艺术家型――用有形的作品展示丰富内心世界职业测评中的基本描述:
你和蔼、友善、敏感,谦虚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你能平静愉悦地享受目前的生活,喜欢体验。珍视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活动,有自己的空间,支配自己的时间。
你善于观察、务实、讲求实际,了解现实和周围的人,并且能够灵活地对他们的情况和需要做出反应,但很少寻求其动机和含义。你是优秀的短期规划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到此时此刻的工作中,喜欢享受现今的经验而不是迅速冲往下一个挑战。
你有耐心,易通融,很好相处。你没有领导别人的愿望,往往是忠实的跟随者和很好的合作伙伴。你很客观,而且能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行为,但你需要基本的信任和理解,需要和睦的人际关系,而且对矛盾和异议很敏感。
你很有艺术天份,对自然的美丽情有独钟,对直接从经验中和感觉中得到的信息非常感兴趣,喜欢为自己创造一种幽雅而个性化的环境,你希望为社会的福利和人类的幸福做些贡献。你内心深沉,其实很热情,不太喜欢表现。
职业测评中提出的盲点:
你完全着眼于现在,从不喜欢寻找和发现那些你认为不存在的可能性,这使你无法发现更广阔的前景,也不能为将来做打算,不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和精力。
你天生对他人具有高度的敏感,总是难以拒绝别人,有时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拼命地工作,以至于在此过程中忽视了自己。
你过分忽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思考,难以理解复杂的事情。
你对他人的批评会感到生气或气馁,有时容易过分自责。你容易相信别人,很少对别人的动机有所怀疑,也不会发现别人行为背后的隐含意义。你们需要更注重自己的需求,而且要对别人的行为加以分析。在分析中加入一些客观和怀疑的态度会让你们更准确地判断人的性格。
发展建议:
学会更好的沟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观点。
在一定的高度下考虑问题,发展你的前瞻性。
环境分析
广告业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成为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推动着现代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我国进入WTO的形势下,众多富有艺术号召力的国际品牌广告源源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消费大市场,这就要求当今的广告我博识广闻,具有多方面修养,如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文化素养,才可面对国际广告潮流的挑战。
2001年至今中国广告界人数番了一番已达100多万人,广告业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为三四年后将要踏入该行业的在校中专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我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培养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文化素养。经常翻阅专业性的报刊杂志,了解行业最新的思想;对比、分析、积累经典广告创意,试着模仿,进行再创作,努力打造出自己的风格。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力争辉煌。
家境清贫,家里有人上中专,经济负担沉重,暂且不打算考大学,即使以后有考大学的意向也是先参加工作再读大学。因此完全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目标分解及阶段划分
我将职业目标定位于广告设计,最终拥有一家有影响的广告公司。
希望通过中专三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把自己培养为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广告人。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1.中专一年级
(1)适应中专生活,养成良好的中专学习习惯。
(2)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娱乐中锻炼自身的能力。
(3)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广结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观点。
(4)认真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多接触专业性的报刊杂志,多分析,多思考。
(5)加强英语学科的学习争取在中一下学期通过英语一级考试。
(6)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文化素养。
(7)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2.中专二年级
(1)学好专业课程,多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关注广告业的动态。
(2)积极参加各类设计创作大赛,了解自身水平,不断努力进取。
(3)竞选班干,努力改善自身领导能力,实践能力。
(4)练好摄影、摄像技术,完成200张以上的作品,多拍,但注重质量而不在数量,在练习中不断进步。
(5)着手分析经典广告策划文案,积累并模仿,做出自己的想法,完成3―4个策划文案。
(6)加强绘画技能,多做练习,树立自己的艺术风格。
(7)学好计算机课程,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
(8)参加英语口语培训,通过英语二级考试。
(9)假期到小广告公司实习。
3.中专三年级
(1)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2)尽可能多的创作出优秀的摄影、摄像、广告作品。
(3)把握好实习机会,通过实概了解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
(4)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积累经验,学习求职技巧,为毕业后的工作申请充分地准备。
(5)培养自己的基本职场技能,学好礼仪方面的知识。
(6)认真撰写毕业论文,提出个人的鲜明想法。
(7)向着梦想,全身心地投入。
中专毕业后初步规划:3-5年内在一家有前景的小广告公司适应行业环境、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关系、积极主动地工作。争取第二年得到提拔,提高管理能力,身兼几项职务,精进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争取做到广告方面的全能。尽可能多地结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业界人士,交流新思想。如果可能的话在五年内走上创业道路。紧跟时代的同时,提升作品质量,尽力突破,引领广告界的新趋势。
自我宣言
一份好的计划只有在努力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既然做了承诺就努力去实现,否则一切将只是白纸,收获的也只有惨淡的人生。别让家人、朋友、关心爱惜自己的人及自己心爱的人失望,更别让自己失望,让青春无悔。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让青春绽放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