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总结和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自我满意度 个人发展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大学生对其进行管理的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发展。为了解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我们对南宁市四所高校,即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问卷调查,以期为大学生改进时间管理现状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宁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调查对象分布情况见表1。在抽样框的设计上采用定额抽样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344份,回收34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32份,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7.36%。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课内外时间分配状况,个人态度和基本资料三部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频数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相关分析、交叉分析。
2、调查结果
2.1 时间分配状况
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表2为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分配均值及检验概率p值。表2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上课时间会逐渐减少;并且理工农医类学生每周的上课时间要比文史经管类学生多。另外,在课余时间分配中,自习时间总体上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并且自主学习时间与成绩排名是成正比关系;参加活动时间在性别、年级、学校、专业、成绩排名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比女生多,并且成绩排名越靠前,分配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越少;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用于休闲娱乐交往方面的时间越少;睡眠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并且女生较男生多。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表2 各方面时间分配均值及检验概率p值
注: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图1为周末时间安排饼图。由图1可知,有54.52%的学生周末用于休闲娱乐活动,仅有15.96%的学生周末用于学习,还有均为14.76%的学生用于参加活动和其他方面。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安排为娱乐主导型。另外,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与学生的周末时间安排显著相关。
2.2 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状况
大学生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状况见表3。表3的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在校大学生对自身的时间分配状况并不是很满意,有46.4%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偏多,有5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偏少,有51.5%的学生认为参加活动时间偏少,有69.3%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时间偏少。在问及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有必要对现在的时间分配状况进行调整”时,“很同意”和“比较同意”分别占了42.5%、46.1%。
表4三个说法分别代表时间的计划性、效率以及惜时程度。从统计结果看,8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有时间观念。
综上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有时间观念的,但他们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满意度比较低,并且有88.6%的学生有调整当前不满意的时间分配状况的意愿,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并不乐观。
表3 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
表4 对各种说法的认同度(%)
2.3 相关认识的分析
本次调查还尝试分析大学生时间分配与他们对大学阶段主要任务的认识、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收获、毕业后的计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其次为提高实践能力;对大学主要任务的认识与休闲娱乐交往时间、周末时间安排相关;主要收获与参加活动时间相关;毕业计划中,“就业”比重最大,其次为“升学”;毕业计划与学校、成绩排名、周末时间安排相关。
2.4 总结
综合以上结果,当前在校大学生时间分配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影响,与成绩排名相关;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较低,且有调整当前不满意的时间分配状况的意愿,由此说明在校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主要任务的认识、进入大学后的主要收获、毕业计划与时间分配相关,进而说明时间管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3、讨论
3.1 上课时间的年级、专业差异性
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上课时间会逐渐减少。这顺应了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律。大一、大二是大学生从中学时代到大学时代的过渡期,并且大三、大四面临的是毕业后就业、升学还是往其他方面发展的抉择。因而把大部分的课程放到大学前半段,而大学后半段则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升学备考等。
另一方面,理工农医类学生每周上课时间要比文史经管类学生多。由于理工农医类学生需要更多时间用于实验研究,并且在本科阶段实验研究多在老师的课堂指导下来完成;而文史经管类学生则更多的需要在课堂之外拓展视野,更强调课外的自主学习。因而在课时安排上也就出现专业差异。
3.2 自主学习时间的年级、学习成绩差异性
在课余时间安排上,自主学习时间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多。由于大一、大二学生的课程较大三、大四学生多,因而所能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大三、大四学生少;同时由于大一、大二学生的课程较多,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而能把课余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上的也就更少了。
学习成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自主学习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自主学习时间的多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习成绩。本调查验证了“自主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这一命题,但需要指出的是,时间是有限的,因而不仅要注重时间量,更要强调时间的效率。
3.3 体育锻炼时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差异性
在课余时间安排上,男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显著比女生多。这主要受性别生理因素的影响。
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越少。大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而缺乏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呼吁大学生注重身体素质,在课余时间安排上,分配适量的时间用于体育锻炼。
3.4 休闲娱乐交往时间的学习成绩差异性
课余时间安排中,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用于休闲娱乐交往方面的时间越少。休闲娱乐交往包括多方面,例如上网(玩游戏、聊天、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等)、出游、聚会、发展兴趣爱好等。将过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交往将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时间分配,但过少的休闲娱乐交往活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5 睡眠时间的性别、年级差异性
女生的睡眠时间较男生多,这可能与自制力有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作息时间均由学校代为安排,且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到了大学,除了上课时间,课余时间均由学生自主管理,作息时间更没有作硬性要求。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就需要个人自主做好安排,并且付诸行动。在自我管理方面,可能女生要比男生好一些。另外,女生更注重保养,而睡眠是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这也可能是女生睡眠时间较多的原因之一。
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多。大一、大二是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而大三、大四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同时也较低年级学生知道如何管理各方面的时间。
特别指出的是,通过了解,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始睡眠时间是在晚上十二点左右,男生普遍在一两点左右,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左右,由此可以推测,大部分学生是晚睡晚起的,作息并不正常。
3.6 周末时间安排的娱乐主导型
较中学生而言,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周末时间是自由支配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周末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方面,而只有少部分用于学习或参加活动。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安排为娱乐主导型。
另外,此次调查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与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权威性家庭环境中,学生易习得规则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他们对时间进行规划和控制;而在放任型家庭中,学生的规律性和计划性会相对较差,这不利于他们对时间进行很好的管理。
3.7 大学生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
在课余时间安排中,有5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时间偏少,51.5%的学生认为自身参加活动时间偏少,其他方面,如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交往方面认为时间分配“适中”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比较小,只有睡眠时间分配上认为“适中”的学生比重较大,达到63.9%。以上大学生在各方面时间分配的自我感知状况,反映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进而也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时间管理一方面计划性比较弱,另一方面则是执行力偏低。另外,有88.6%的学生是有意愿对当前的时间分配状况的。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并不乐观。
3.8 个人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时间管理
通过对大学生对大学阶段主要任务的认识、毕业计划情况的了解,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大学阶段主要任务的认识(其中提高实践能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及拓展人际关系均占了较大比例)与毕业计划影响着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行为,如课余时间在各方面的分配,表现在他们的主要收获上,而这些收获又和他们在各方面的时间分配紧密相关。因此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发展。
4、结语
有效的时间管理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树立时间观念,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高效率,促使个人发展,实现高效的自我管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而有必要进行科学引导,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
我国现代教育逐步发展,社会人才培养不仅要增强高校人才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做好自身发展定位,为现代大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现状
我国实施教育全面性改革后,大学教育也取得了新的发展,现代高校教育基础实施更加完善,大学生的学习趋向也逐步增多,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外部环境,但从我国现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来看,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充分应用大学四年时光,逐步充实自己,使自身能力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较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大学生活的规划,大学生活索然无味,浑浑噩噩,大学毕业前处于茫然阶段,对未来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不仅浪费的大把的青春,同时也使自己生活一塌糊涂[1]。现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其一,大学生的生活规划理论与实际相互脱离,部分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但在实际实施中,实际实施与大学生的规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出现大学规划目标仅仅是“口头协议”[2],缺乏实践性;其二,学生对自身大学生活的规划脱离实际,使大学规划目标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导向性较低,学生在实践中无法最低目标,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规划失去实际存在的价值;其三,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活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生活规划目标,使学生的大生活规划性低,甚至没有,使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二、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为了改善现代大学生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度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进行分析。
(一)做好思想引导
大学生的大学规划,是实现大学生个人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对大学生的生活规划进行引导,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的思想引导,例如: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好大学生的生活规划,为未来发奠定基础。例如:某高校教师为了达到对大学生大学规划的教育引导,在大学生活开始,在班级中召开“我的大学生活规划”班会[3],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规划,树立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对大学生生活规划的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当适度的为大学生提供自我独立的学习空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家长要培养学生对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例如:可以为大学生制定学期目标,最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下,辅助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的生活规划,提升大学生生活的意义。
(二)大学生活规划切合实际
大学生组做好生活规划,应当结合自身l展实际,保障大学生生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例如:我们可以依据自身能力,将大学生活的目标分为学习目标、生活目标以及未来就业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是某一专业课程学习分数,某一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英语四级等目标,依据自身学习能力,建立起有效的实施计划;生活目标的确定,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进行生活目标设定中,可以实施个人理财管理,社会实践等形式,做好个人生活的合理规划。不论哪一种大学生活规划[4],都要结合大学生实际,避免大学生活规划与实际相脱离,同时也要具有合理有序的开展方法,我们为了保障大学生活规划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可以采取生活规划的阶段性发展,建立不同阶段的实施目标,保障大学生活规划能够循序渐进的开展,培养大学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活规划具有长远性
大学生活规划的实现,要具有长远性特点。我国大学生生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实现社会大学生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对接。例如:某大学生为了实现未来出国留学的发展目标,将将大学生活规划每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规定达到英语学习的某一标准,同时能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中的社会实习,为自身大学生活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实施计划,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现代人才潜在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社会未来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活规划中的存在的不足,探索正确大学生生活规划的途径,为促进大学生能够向着有意义的生活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步科.浅议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活[J].科技信息,2011(23):569+561.
[2]万美玲.护理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成熟度 相关因素 院校影响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13-02
在校学生的发展状况牵动着每个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的神经,而面对学生生源质量的变化,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表现出不知所措与无奈。经济迅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而容易被其他诱惑所吸引。尤其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是每年几十万乃至近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仍有很多企业声称难以招到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其从事的职业与自身的兴趣匹配度比较差,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低,超过半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发展,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生在就业中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大学的培养、评价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从校内外的情况上看,归根结底都是职业成熟度低的原因,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
一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
本研究是从某一院校的视角出发,利用北京大学张智勇等师生(2006)研究修订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同时结合关于学生背景和在校发展情况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比不同学生在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找到学生在校发展因素中的职业成熟度预测因子,建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院校影响模型”,为学校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本研究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市学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877份,回收率为93.85%。经过对无效问卷的筛查,查出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1845份,有效率为98.3%。在调查对象中,男生625名,占33.9%;女生1220名,占66.1%。
1.相关分析
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了四类因素与职业成熟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呈现显著相关)。第一类属于个体特征,主要包括高考的成绩、家长的期望、家庭社会关系状况、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技能、专业兴趣度,主要是学生个体的背景和自我认知情况。第二类因素是学习努力,主要包括努力程度、出勤情况、上课位置、班级排名、学生活动喜欢程度等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状态。第三类因素是应用能力,包括参加职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工作收获、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上的变化。第四类因素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程度认识、希望与班主任或职业导师交流职业问题、在校能提升职业能力的发展机会状况、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希望获得职业指导的愿望。由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和规划意识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因子分析
为了探索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的结构,需要把上述众多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潜在变量,因此对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旋转,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七个因子。KMO检验测度为0.813,表明抽样充足度可以接受。因子分析抽出的七个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家庭背景、学习基础、职业认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4.983%~12.070%之间,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56.116%。
3.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将相关因素进行了聚类合并,在这基础上就能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子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七个因子的得分,然后将职业成熟度作为因变量,七个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职业成熟度的七个因子中,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这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贡献是显著的。在对模型进行的F检验结果表明,F值为44.220,对应的概率值P为0.000(
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我们从众多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的因素中,找出了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这四个具有预测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明确,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明确了目标,为建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促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讨论
1.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
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关注计划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强,经常思考自己在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事,应为职业发展做些什么准备,这样的人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比较高。这一点对于高校的启发在于,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是关系到其职业成熟度的第一位因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还可通过增加辅导人员的指导、组织相关的比赛或学生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并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不断形成刺激,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加深和固化。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增强,是为了让学生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2.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是人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比较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不足和已具备的技能和欠缺的技能等,就容易在职业发展中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因此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会比较高。纵观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已包括自我认知的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心理量表测试和学生对其他人的访谈,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自己。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要给予自我认知部分更多的重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学习努力
学习努力,主要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学生对待本职任务的态度。按照学生发展理论的相关观点,学生投入学校各项学习和活动的精力越多,收获则越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比较积极,说明其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主动投入到各种学习和锻炼之中,因此这样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较高。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且努力创建踏实严谨的学风和健康向上的校风,带动更多的学生努力进步。这一切努力都将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属于学生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这些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能胜任学习和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也较高。由此看出,高校的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尽管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目前的情况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老师们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责任感与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高校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改革目的深入到老师心中,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通过在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实证研究,找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个体明确提升职业成熟度的路径,通过个人有意识地提高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知水平,努力学习,积极提高应用能力,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另一方面,模型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紧密关系,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如果能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注重提升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水平,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最终将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更新观念
(一)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相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任占忠会长指出:“智者规划”,“适者生存”的新的就业指导理念是在总结经验和吸纳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精华基础上,以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四个转变:从重视学习成绩,到知识能力并重;从重视专业教育,到强化职业探索;从重视传授知识,到互动体验培训;从重视职业规划,到强化职业适应。
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以职业生涯目标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法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发展定位和激发学业动力具有积极作用,其特点是以个人为主体,失去了职业适应的客体。职业规划侧重于自我设计,但就业环境常常不如意。
(二)形成中国大学生应树立职业适应力的战略思想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面临着“自我统合”的困惑。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适应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目标,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准备。其次,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即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适应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比如,一年级为基础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为提高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强化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成熟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职业兴趣
要将爱好培养成特长,将兴趣转变为职业。在职业兴趣的培养中,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之后形成稳定的兴趣,从而培养现实的职业兴趣;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根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培养和发展兴趣,为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
(二)塑造自身的职业性格
在职业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还要尽力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为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学习。学校教育如果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的性格,会使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建立相应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采访录等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环境。
(四)培养职业能力
1.调试良好职业适应的心态
(1)谦虚而随和地处理职场关系。在职场中,需要尽快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不宜太张扬,以免引起大家反感。选择自己的态度:虽然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可以选择采用适当的方式工作,带着阳光、带着幽默、带着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快乐工作上,就会产生一连串积极的情感交流。
(2)乐观地面对职场困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前途乐观,相信能改变命运,进而改变中国。一个人如果要谋求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而从中更应该培养与陶冶自己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观。职场危机感,危机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源自自身,自身内因决定了职场认知,忠于职守,提升自己工作作风。
(3)始终保持对工作中的激情。把工作当事业,就是对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工作成为自己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让事业成为人生风景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
(4)平和的面对周而复始日常工作。青年人除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外,还应注重学习他人行之有效的做法,来充实自己欠缺的经验,在未形成自己的习惯作法以前,多用开放的思路对各种问题加以思考和反思,努力克服易偏激,容易自卑、浮躁的不平衡心态。特别是要学会自我调解。
2.构建良好的职业适应氛围
(1)建立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就告知每个人必须适应社会,从大一开始就努力营造一个职业氛围,培养各种职业适应力。将职业适应力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就业讲座。为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升就业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名人讲座,用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引导同学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讲座学习到如何确定就业目标、选择职业的发展路径、在面试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等,这些对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3)模拟招聘。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通过举办现场模拟招聘会,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学习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增强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理财;定量定性分析法;理财现状
法国亚兰在《幸福语录》中曾提到:“会赚钱的人,即使身无分文,也还有自身这个财产”。大学时段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而理财在于学会使用钱财,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个人理财,是人生规划里重要的一课,是事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我们大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学以致用,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做好准备。我们正是要学会掌握和把握自身的财产。
一、大学生个人理财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的大学生逐渐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收入、支出还是消费上来看,大学生的这些经济行为都影响着社会的投资结构,并且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前进的现在,我们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理应对他们消费观念进行塑造和培养。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将会有长足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人,必须要具备长远的目光,能够使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本课题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个人理财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投资理财抽样调查。我们采取的是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不同条件的大学生们发放问卷,来收集不同的数据。调查共填写问卷1125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为1075份。我们在107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发现不同收入来源以及这些不同来源收入的大小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有一定的影响.在1075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分别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父母(46.08%);2)兼职(31.62%);3)勤工俭学(12.27%);4)做投资项目(8.72%);5)其他(1.32%)结合数据与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收入来源途径/渠道不广,除了我们最常见的来自父母;勤工俭学;以及兼职以外,通过自己做投资项目(8.71%)和其他(1.32%)这一渠道的占比非常少,除了以上5种类型外没有其他途径。经分析,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有三点:1)学生本人缺乏探索与尝试新渠道的勇气;2)学校未发挥好作用,未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3)国家下放给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财力不大或下放人数太少;
(二)大学生投资理财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法,将样本进行细分,按照不同收入来源的金额大小对大学生月均投资额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父母、兼职和勤工俭学的收入大小对月均投资额的影响。我们将收入分成了六个段0-400;400-800;800-1200;1200-1600;1600-2000;2000-2400;对应的月收入在不同金额段的月均投资额不同,具体如下。综合所有数据,制作成直方图(见图1):根据数据来看,不论是收入来源于父母、兼职还是勤工俭学,都符合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即可支配金额的增加,每月大学生用于投资的金额也随之增加。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收入来源增长最快的点是在1200(元);即800-1200与1200-1600的过渡;在2000(元)时慢慢达到饱和,即1600-2000与2000-2400的过渡。可以推理,不同收入来源的金额在超过2400元后会进入一个增长更快的点,同时会产生一个新的饱和点。可见,随着大学生每月收入的增加,用于投资的月平均金额也随之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饱和,且有下降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由大学生的支出造成的。
(三)大学生支出与投资关系的回归分析。由于不同大学生支配自己收入的方式不同,使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金用于投资的数量不同,因此构成不同的投资偏好。
三、理财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通过对收入、支出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数据与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来找出理财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投资理财不足的原因分析
1、理财意识不高。通过收入来源的数据分析(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大学生通过做投资项目而取得收入这一占比仅为8.71%,这说明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不强,对理财工具的运用程度过低。除此之外,从表1-1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出,大学生的收入来源途径窄,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可支配资金,从而影响其投资程度。
2、盲目支出,无计划。1)通过对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回归分析,不难得出造成投资额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支出额,也就是说,支出的越多,使得剩余可支配资金减少,因而影响投资额的减少。下面我们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来进一步阐述是怎样的支出结构影响着投资额的变化,第二点如下:2)有效调查问卷数据中统计出大学生支出的具体流向(即其消费结构)以及每月除去日常消费剩余的可支配资金。得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如下:在淘宝等购物上的支出约占剩余可支配资金的54%;娱乐和旅游约占剩余可支配资金的32%;化妆品约占剩余可支配资金的10%,则剩余可支配资金放在投资理财约占比4%。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表现为不均衡体制,即没有计划的盲目支出。除了日常消费后的大量剩余可支配资金花费在购物与娱乐上,相比而言,话费在投资理财方面的支出甚少。为了更加强有力的说明大学生无计划的支出,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有大学生是否有记账习惯这一调查,以此数据来分析:其中,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比18.71%;没有记账习惯的占比42.67%;有过,但后来放弃了的占比38.62%;且有记账习惯的学生中有96.67%是由投资理财习惯的,而有过但后来放弃的与没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具有投资理财习惯的总占比不达4%。可以发现,在107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比不到1/4,但有投资理财行为的学生基本上都出自于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当中。结合剩余可支配资金的流向比例与记账习惯的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的盲目支出、没有计划性的支出对他们的投资理财有很大影响。
(二)对促进大学生理财投资的措施:
1、学生发挥作用。(1)培养记账习惯,理性消费。上面我们数据分析知,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中占比96.67%的学生有投资理财的习惯,我们大学生应培养这一习惯,让我们的花销有方向的流出,理性消费。(2)有计划的支出懂得节制。仅仅懂得记账是不够的,有节制是必要的;每天记账但是毫无节制支出,更谈不上理财了。(3)量入为出。在有节制之前,我们要先“量”好自己的收入,“为”好自己的支出,避免成为“负翁”。(4)活用理财工具创造收入,使“钱生钱再生钱”。
2、学校发挥作用。给学生开设一些投资理财的课程、发放专业理财册子、举办投资理财讲座。使得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投资理财知识;对积极参与者实施鼓励政策。比如对积极参与的学生颁发一些校级证书。为了检测效果,可以举办一些关于投资理财的比赛;建立网上理财知识讨论区。这不仅可以随时解决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疑惑,而且还能促进同等水平之间的学生与不同等水平之间的学生相互交流,扩大大学生的交友范围,制造一个以大学生校园理财为中心的群体。派专业人士在校园设点以供咨询,完善网上理财知识讨论区的弊端。网上知识讨论区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没有专业人士当面解说与辅导;在校园特设专业人士咨询点可以解除这一短处;增加对奖学金的金额来增加大学生的收入,以此来促进其投资理财。
3、国家发挥作用(加强)。在教育政策方面,可制定关于面向大学生投资理财知识普及程度的方针,监督学校有效实施。在金融机构方面,鼓励其重视大学生这一理财的潜在市场,更多的走进校园为在校学生讲解和宣传,为大学生分析理财意义和参与个人理财的好处。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财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个人理财的重视程度,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个人理财之中。如提供有关理财的工作(适合不同年级)。
作者:杨茜云 李其连 杨远航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学斌,胡小云,颜海勇,陆梅《当代大学生理财教育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2)
[2]汪康懋,金融与会计学学位论文《汪氏范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5-1
[3]才智,《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战线,2009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风;学业生涯规划;学习
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学风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学生普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制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迷茫等问题。
第一,学习动机不强。很多同学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由于不再接受高中严格的监督,自己有所放松,整日无所事事,缺乏正确的规划和指导,这样使得在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学生变得更加迷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学习纪律松懈。目前有些在校大学生学习作风拖沓,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下课玩网络游戏。平时得过且过,期末突击复习,只求及格,不求甚解,甚至个别同学为了通过考试,不惜冒险作弊。
第三,专业思想淡薄。大多数学生高中时期缺乏专业的学业生涯规划,甚至许多学生是调剂分配而来,学习主动性较差、专业认同度较低。加之进入高校后学习难度加大,许多学生缺乏能动能力,难以从高中的学习方法转变,在缺乏专业指导和关注时丧失学习信心和热情。
一、学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从以往经验看,单纯依靠强制性的管理手段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营造学习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实现学风建设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
1.学业生涯规划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习是持续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才会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离开学校讲授式授课的前提下,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仍然能够将学习和求知作为个人发展的动力,寻求新知识,探求新方法,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2.学业规划有助于端正学校的学习风气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大学时期是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知识高度积累并向质变发展的阶段。很多学生来到大学,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的管理、老师的“填鸭式”教育、同学之间的竞争,开始在所谓“自由”的大学氛围中放纵自己,不思进取。通过制定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同学认识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学业安排,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带动效应,在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的氛围。
3.学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学业生涯规划会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形成不同的计划、安排。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根据自己对大学的初步认识形成简单的学习计划,并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根据自己的见识、经验、能力的提升不断调整,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按计划”变为“定计划”,由被动变为主动,有狭义学习变为主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不断地进步和自主能力提高,成就感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思维方式及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进而更有信心和勇气。
4.学业规划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为求职就业创造条件
大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支撑。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相继和交叉的关系,要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首先要从学业着手,根据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未来求职的依据和保障,通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完成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为职业的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依据。学业规划通过依托于专业学习,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个人特长和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加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二、学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确定学习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
很多同学缺乏学习目标,总觉得进入大学后碌碌无为又好像每天很忙,渐渐萌生出“混日子”的心态。其实每个人的学业规划都会依据自身特性的不同而不同。每个学生初到学校,因受教育经历、家庭背景、个人兴趣、理想信念影响,对自己的学业规划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期许会有不同。
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学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业生涯规划,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进程,确定阶段性目标及整体目标,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另一方面,将职业发展与学习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大学时间,敦促学生在校四年为其职业理想而奋斗。
2.入学初期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业规划的制定更主要是目标激励和时间管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的达成与努力程度相辅相成。学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大学阶段每个年级的不同,随着学生个人的成长、思想和见识的不断成熟,学业规划也会循序渐进。对于入学之初的新生,学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新生增加对学科的了解,适应大学生活,通过每一个时间单元,周、月、学期、学年设定学习目标并敦促其完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下一单元打基础。随着学生适应性的增强,后期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3.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目前的学生管理者,往往一开始就为学生制定了大量的规矩和惩罚措施,学生被迫接受,但并不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和动态,很多要求适应低年级但并是适应高年级同学。学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入学初期,学生设计的学业生涯规划必将随着其专业知识、社会经验、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新生指定学业生涯后,一定要求学生定期对其学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辅导员老师可以了解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思路,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正确引导、规划其发展。 4.构建学生管理与教师教学的交流平台
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通常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后缺乏沟通和探讨,学生往往是“填鸭式”学习,逐渐丧失了学习、研究热情,更有甚者认为“与其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看书”的念头,课程过半逃课人数剧增。学生学业生涯的构建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无论是针对大一新生的新生研讨课,大二大三的科技竞赛辅导,还是大四时期的考研指导,抑或者是学业生涯规划调整,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与沟通贯穿一个学生求学生涯的始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白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将学生的需求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学生可以向老师反映课程的难点,更加深刻消化课堂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三、制定不同时期的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入学后,每一阶段的学习都存在差异和不同,学生对于自身发展和规划也会不断改变,学业生涯规划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生涯做出指导和调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制定辅导计划时必须考虑年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辅导。
一年级偏重于学业适应辅导。此阶段学业辅导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辅导、新生中的杰出学子培养、新生适应性教育和新生研讨课等,通过对大学学科介绍和适应性培养,帮助新生适应自主生活、学习方式,做好角色转换定位,同时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增强学生学习基础课及专业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二年级重点做好学业规划辅导。此阶段包括基础课程辅导计划、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学业危机干预和科技竞赛辅导。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和适应,大多数同学大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学生的优点也开始显现。这一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培养实践技能,规划学业目标,鼓励个性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或科创研究,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及时做出帮扶和学业危机干预。此外,该阶段针对发展目标明确地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考研或就业指导。
三年级加强学业创新辅导。这一阶段的学业指导内容包括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计划、科技竞赛辅导、考验辅导计划和杰出学子的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入、拓展科研和努力提升学业。通过深化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要求及大学生科技研究和素质拓展活动来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各项实践工作,开展针对杰出学子的培养计划。并对学生未来规划和选择做出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四年级学业发展辅导,此阶段学业辅导包括实习指导、学业危机干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和毕业生职业规划,通过对学生三年的学业总结,有针对行地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同时,针对学业困难学生,找准原因,探索解决学业危机的途径,保证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
通过系统性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实施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计划,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品质和能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练技术;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大学生例行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以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实际上这种灌输教学削弱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兴趣,学生容易感到厌倦。将教练技术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通过案例和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得到自我发展。
“教练”一次源于体育,是运动员获得胜利的重要支持者。现代教练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1971 年,美国人提摸迪・高维(Timothy Gallay)在暑期开设了网球和滑雪训练课程时发现,如果让学员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网球上,然后将话题围绕到如何打好网球这一个焦点上,在短时间内就能学员就能够高效地学会打网球。后来,这种方法走出体育界,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逐步发展成为一套科学的、成体系的方法论。
一、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教练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汲取职业信息,他们需要通过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形成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每位大学生都面临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任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无法满足同学们个性化的规划需求。而教练技术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排忧解难”,强调以单个学生为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工具,保证教学效果的深入和学生个人问题的解决。教练技术讲求柔性牵引,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教练型教师将学生放置在平等地位,通过预先准备的大量故事和有趣的活动触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团队体验能让内向或者缺乏主动性的同学参与到人与人的互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教练技术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课程,包含知识传授、观念转变、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上升到更高层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授课法有:精讲法,讲解课程理论和相关探索技术;案例引导法,用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课堂活动法,运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理解讲授的内容。其中,体验学习是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其他课程最明显的不同。教练技术,教练技术就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实践。教练技术锻炼学生以目标位导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达到自我启发、自我觉醒、自我成长,最后外显为行为的改变。另外,教练技术大量运用了案例和游戏,这一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不谋而合。先驱者罗伯特说:教练活动是一个帮助被教练者不断建构自我的过程,是被教练者在与教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清晰自己、挖掘自己、发展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
二、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操作步骤
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要求,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从三个步骤入手。
1.明确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以目标驱动为主的。在具体上课前,教师可以用教练技术中的SMART工具来设立目标,即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能够达到的,有相关性和有达到时限的。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确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现在迷茫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帮助他。通过目标的确定,让学生将问题导向专项目标导向,多关注未来,能够正确认识目前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干扰和困惑。
2.实践体验。教练技术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环节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建构自己的生涯规划方案。教练型教师除了设置场景、实施策略外,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来主宰。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团队配合等多方面的因素,探索未知领域,体现自身价值。教师需要对实践过程有控制和监控,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观点,要敢于及时亮剑,指出错误。体验不只在课堂,教师可以随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下找到能为目标所用的各种资源,实验自己在课堂中说体验的内容,随时提出行动方案,老师给予指导。
3. 评价总结。教练型教师能否采用正确的策略,在合适的情境中结合具体项目内容进行课程,是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一个标准。因为教练技术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所以更加开放,而互动是一个策略的过程,需要时间检验成果,所以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将团队绩效考核,课堂参与度调查,职业生涯规划书、课堂外主动实践方案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目标和课程进度,为今后的课程做好铺垫。
(二)教练技术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可用工具
教练技术中包含了多种方便使用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工具,这些实用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
1.成功五问。五问的内容是:你想要什么;你觉得怎样可以得到;你现在所做是否有利于你想要的;你愿意为之付出什么代价;你如何让自己持之以恒。通过五个问题,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在迷茫中找到目标,确立计划。
2.平衡轮。列出生活中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领域,并从中选择八个最重要的领域,创建个人平衡轮圈,接着给不同的领域打分,一分最差,十分最满意,接着做出行动计划,并且对计划作出承诺。平衡轮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用不同角度看事物,懂得如何将生活各个领域合理分配精力。同时,要将大目标细化,越细小的目标学生越容易完成。
3.换框技术。教师通过转换说法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心态的转变,从“问题框架”中带出来,进入“解决方案框架”,把“我不会……”变为“我做什么可以改变现状……”。换框改变的是说话方式,更改变的是人的心态,就是把学生某个阶段处于困境的心态,改为积极进取、更有清晰的行动目标和途径。
此外,教练技术还包括强有力发问、四象限、3F倾听、度量式对话等实用技术,他们都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的应用,要立足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思维活跃,但又容易陷入迷茫的特点,而且要根据他们不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分专业开展咨询。针对专业的特点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为班级同学制定符合专业特性的发展方案,培养一批具有教练思维的学生,提升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生层面,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团队配合和角色互换等多方面的因素,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找到自身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二)分个人开展咨询。不同个体有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注重讲授一定要点面结合。在照顾到全班的同时,针对有困惑,情况比较紧急的大学生,开展个案咨询活动,促进学生当下问题的解决。除开职业生涯规划课,还可以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为同学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教练型教师要知识面广,掌握多种技术并且要懂得灵活运用,这种模式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在以后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广泛收集案例,多思考,多终结,多互动。
教练技术构建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设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规划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将教练技术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朱红,闫广芬. 基于教练技术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建构与应用[J].高校教育
管理,2012(2).
[2] 清华大学.第五届“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启动[J].出国与就业,2010(4).
[3] 张琪,董银花,李诗朦.教练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承认教育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