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旅游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论文

第1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一)吉林省生态旅游优势

首先,生态资源丰富。吉林省县域资源形态各异。如长白山21个县自治州,东部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中部及境内农业资源丰富,且草原湿地较多。其次人文资源便利。如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鲜明,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如,左家镇特产观光生态园、安图国营福满林场都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后,交通条件便利旅游产业基础雄厚。

(二)吉林省生态旅游劣势

首先,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从目前吉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来看,景区形象设计、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面有明显不足之处。其次,缺乏联动力导致人力资源匮乏。吉林省区域经济生态旅游缺乏专业人才,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例,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严重匮乏。同时,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紧邻生生态旅游文化仅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民俗文化、地址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等。这导致县域经济优势没有完全开发应用。

二、生态旅游发展原则和途径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绿色已经成为文明的标志。在自然保护基础上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赢遵循降排微排的绿色化原则,避免环境资源污染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原则

首先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创新。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实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鲜明旅游观念,才能将特色转换成优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须调动群众积极性,满足人文需求,以游客满意度为准则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将生态旅游向品牌化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形象,树立品牌效应。如长白山发展树立了中华名山的品牌效应。最后,生态旅游要实现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生态旅游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一体化融入到大旅游发展中势在必行。县域旅游相对城市来讲地点偏远,因此要突破距离障碍,实现信息化。让营销网络落实到生态旅游发展中。针对不同县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加大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促进资源科持续利用发展。

(二)生态旅游发展有效途径

低碳不是一种发展方式而是生活理念。吉林省县域生态旅游要以低碳、环保为发展理念,在产品上多开发自行车生态游、徒步旅行等项目,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在景区设施标语上落实节能减排的广告语。目前吉林省部分景区已经出现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让生态资源更加健康。首先将创意变成经济效应。低碳背景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要在宣传设计、线路景区规划以及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既要明确生态旅游的特色,也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底蕴。如长白山是吉林省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也是吉林省生态旅游王牌,不仅在包装和促销方面支撑吉林省旅游业,也促进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业大格局。其次,吉林省生态旅游与县域经济又不可分割的作用。应加大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针对旅游景点空间分配,也能利于交通条件及经济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省县、地区、城乡结合,吉林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力度加大,在明确了旅游主体功能基础上,吉林省县域经济旅游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保障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第2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1.1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算

将我国沿海11省市的13项指标数据利用标准差标准化进行处理,其公式为:式中,为标准化后数据,为指标原始数据,为期望值,为标准差。利用SPSS计算我国沿海11省市的13项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特征值以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一般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λ1、λ2、…λm对应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由表2计算数据可知,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299%接近85%,因此,只需要求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F1、F2、F3即可,它们已经能够充分地反映我国沿海11个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据表3中所得到的各指标系数,可得各主成分关于13个指标的线性表达式。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确定综合主成分得分,即以对应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所提取3个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得到,∑F=0.61104F1+0.28562F2+0.10333F3,将数据进行正向标准化并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各省市在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即得到各省市最终评价值,结果见表4,它反映了各省市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1.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地域差异分析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居于第一位的是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其分值依次为76.36、38.72、32.38,这三个省市在第一主成分及第二主成分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得分。可见,此三个省市是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其后得分的顺序依次为天津市、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海南省、广西省、河北省。第一主成分得分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X2、X3、X4、X5、X6、X7、X9、X10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四个省市在旅游规模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第二主成分在X8、X11、X12、X13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五个省市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三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

将11省市综合得分按区域加总可以发现,我国滨海地区中,由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147.5;其次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个省份组成的泛珠三角滨海区域,综合得分为71.98;由辽宁、河北、山东、天津构成的环渤海区域紧随其后居于第三,综合得分为70.7。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居于前列的长三角、环渤海、两广地区在我国滨海地区都占了很大的比例,奠定了它们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位。首先,旅游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9.45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77%,星级酒店总数179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3.83%,旅行社总数498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8.99%,其营业收入占沿海总量的49.63%,近一半的份额;旅游业从业人数392977人,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34%。居于第三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自身即可产生巨大的旅游客流,在密集的交通网络的运载下注入了来自旅游圈以外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客流,并覆盖整个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2012年环渤海地区旅游景区总数1153个,占整个沿海地区的44.99%;该地区在旅游经济实力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587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18.91%,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每天花费781.94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70%,星级酒店总数1702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2.06%,客房出租率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4.65%,旅行社总数470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6.80%。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己具备了重要旅游目的地所应有的相关产业规模及服务功能,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建设与国内同类城市群相比有较大的优势,有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

泛珠三角区域中的两广地区在政府主导,经济带动下,旅游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综合得分为35.66。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客源基础。一方面,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相距不远,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海外客源市场。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达,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高,对区域旅游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012年两广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8.89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66%,共有星级酒店126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23.85%,旅行社2022家,占沿海地区的15.83%,营业收入占26.95%;区域内旅游教育资源丰富,共有旅游院校306所,占沿海地区总量的32.21%,培养旅游人才174057人,占36.42%。两广地区拥有良好旅游接待能力及设施,已成为我国重要旅游中心,客源多而稳定。根据测算的综合得分结果,我国滨海各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区际差异,排名最高的上海市(得分76.355)与最低的河北省(得分4.962)综合得分相差71.393,差距较大。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存在适度的经济差异可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当这种差异逐渐扩大,超过一定的范围,则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也同样如此,适度的差异是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促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积极进取、加快发展;然而,过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可能导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不断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尽量缓解差异。

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过度的区域差异可能导致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应重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过大的现象,依靠各层次力量,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4],保障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2.1政府协调,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功能,通过政策引导,缩小区域间差距。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服务设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海南、福建等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活力,以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在面临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时,通过“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追求公平”,增加政府在福建、海南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投资力度,以缓解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提高该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可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2区际联合,互助协作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中很大的障碍是浓厚的地方保护形成的区域壁垒,因此,我国滨海11省市应整合思路,淡化区域间的行政区划色彩,打破地域界限,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起区域政府间一体化的治理机制。根据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两广地区、海南、福建等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及优劣势互补的特征,将各区进行利益捆绑,形成区际联合、互助协作的良好关系。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思路倡导合作,加强区域内部之间的沟通,建立必要的协商机制,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共享,共同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第3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1.1走出困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专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运用于真实旅游企业经营,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理论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而获得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销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学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国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合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学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自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2.2.1深化多层面理论知识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的思索。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2.2.2扩展视野与充实实践知识第一,赴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从事企业兼职工作,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熟悉新的营销方式与管理模式。第二,参与校内锻炼与培训。可以向学校申请组建学校旅行社、开办学校酒店。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经营管理中,增加师生的实际企业运作能力。第三,勤于出游。教师应深入到景区、旅游地,多欣赏、多研究、多体会、多反思,开拓视野,积累相关的教学素材。

第4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5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Kahneman和Tversky(1979)[3]首次提出了前景理论,他们通过对心理实验的分析,研究了正常人的决策行为,发现人们在决策时会将个人的价值感受因素融入到决策当中。前景理论主要观点有[4]:①参照点依赖:通常情况下,人们做出决策的时,一般预先设定一个参照点,而后依据参照点来判断损失与收益,人们往往会过多看重财富的变化量,而不是财富最终量;②风险偏好转移:越临近参考点,风险偏好越容易发生逆转,对收益一般更偏向为风险厌恶,而面对损失则偏向风险追求;③损失规避:面对同样数额损失与收益,人们对损失规避的程度要大于对收益偏好的程度;④敏感性递减:距离参照点越远,则损失与收益的变化就对决策者的心理影响越小,这种情况类似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⑤非线性概率权重:决策者在决策时通常会改变对事件的原始概率的认识,通常会过高估计小概率的事件却过低估计大概率的事件。1.价值函数前景理论是在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上做出了改进,采用价值函数取代期望效用函数。价值函数与效用函数最大的不同为价值函数明显存在一个拐点,即参照点。它表明当人们对事物评价时,通常要与一定参照物先做比较,当选择的对比参考不同时,相同的事物却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在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中,参照点是区分得失的分界点,是一种主观判断。前景理论中价值函数表明了决策者对待风险的认识偏好程度,概率函数反映决策者对风险事件可能发生概率的判断,也即决策者的风险认知。价值函数的敏感性发生递减的程度与权重函数非线性的程度共同表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备选方案前景值由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加权构成,而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则是由两者曲率决定的,表现出四分模式,也即在小概率收益与大概率损失时表现为风险追求,却在小概率损失与大概率收益时为风险厌恶[4]。

二、前景理论在旅游目的选择中的应用

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对旅游景区的评价一般按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游览、卫生、邮电服务、经营管理、旅游购物、旅游资源吸引力、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市场吸引力等。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时候,一般是在这几个方面中有选择性挑选部分指标,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决策。过去通常运用需求理论去解释旅游者所做出的选择行为,一般的考虑方法是构建旅游者对目的地选择分析的无差异曲线图。首先会假设一个旅游者旅行消费所需最大资金,并在此约束条件范围内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旅行者旅游效用最大化,再依据需求理论计算出每一种旅游要素的消费量,根据结果显示决定所要选择的目的地哪一个更加合理,但需求理论应用于旅游活动解释中存在下列缺陷:①需求理论是用作静态分析,因此不能对旅游产品演化特征进行解释,当面对相同旅游地时,难以解释旅游者选择结果的前后不一致问题;②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提出的假设前提为商品存在相似性,忽略商品间存在的差异性,然而差异性恰恰为旅游商品最大的特征,特别是旅游目的地;③需求理论认为旅游商品经营者对旅游价格产生的影响是微弱的,通常是价格接受者,然而垄断性与不可复制却是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前景理论是在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对于主观性较强的行为决策具有很好的描述意义。前景理论把决策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也即编辑阶段与评价阶段。在编辑阶段,决策者对预测的不同结果采取初步分析的策略,从而得出相对简化结果,也把这一阶段叫做框定。而评价阶段则是决策者把从编辑阶段得到的相对简化结果加以评估,并对各种结果进行排序,最终选择价值最高方案作为决策方案。编辑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接受、剥离,同时包括编码、合成和取消等机制进行决策准备。通过编辑阶段,能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6]:①选定参照点;②依据参照点位置,框定出结果所在的位置(是损失还是收益);③考虑所以可能的备选策略;④考虑这些备选策略的所以可能结果,也即备选策略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价值。评价阶段,对编辑阶段所得出的相对简化结果进行评估,最终做出选择决策。由此可见,决策者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首先是主观价值对决策的影响,即价值函数;其次是决策者自身的概率估计,即决策权重函数。在考虑前景理论对旅游者目的地决策过程时,首先要恰当的选择参考点,只有综合分析获得理想的参考点才能进行前景值的计算与评价。在做多方案选择时,参考点要保持不变。就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问题,参考点应以旅游者期望获得的旅游体验为依据,同时参照已有体验,通过不同的分析工具获得具体指标。在前景理论框架下,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模型如下图所示:在本模型中,旅游者首先基于个人属性(性别、职业、收入、年龄等)以及外界因素(距离、时间、安全等)进行评估,为旅游目的地选择确定一个期望中的参考点,以此作为进行目的地选择的依据。当确定了出游时机以后,将前景理论应用于旅游目的地选择问题。编辑阶段时,旅游者可依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或着自身的游览经历对各目的地的预期游览体验作出预测,以便得到不同目的地体验概率的分布,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处理。评估阶段时,旅游者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拟定预期体验值来作为参照点,而后将编辑过后的结果利用价值函数与概率权重函数进行分析,最终求出目的地前景价值。假设旅游者要做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影响旅游体验的相关要素。选取以下要素(qi)指标作为依据:旅游交通通达性(q1)、旅游安全舒适性(q2)、旅游购物体验(q3)、资源及环境的吸引力(q4)、旅游者能支付的费用(q5)和旅游者个人的主观目的(q6),其中旅游者所能支付的费用包括金钱、时间等一些必要的开销。假设可选目的地有4个,分别为α1、α2、α3、α4,旅游者需要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旅游目的地。同时根据旅游者以往的旅游经历及相关生活体验,选择了一个曾经到过的目的地(α0)作为参照标准,即在前景理论中作为参考点。然后按照前景值大小进行排序,将具有最优前景值的方案作为最终决策方案。选择决策完成后,旅游者就可以为出行做必要的准备,后续因旅游而获得的新的体验和有关信息可以存储下来,以备为后续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束语

第6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确实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人们走入了不少误区。这些问题的不断恶化导致生态问题的愈演愈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严重扭曲。总体而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态资源规划不当生态旅游对规划与开发的要求有别于传统旅游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因不规范的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与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策划、开发的不科学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构成的直接威胁。在规划上,由于错误的认为旅游业属于低投、高产的高利润产业,通过投入较少的资本和人力、物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许多当地的政府和旅游开发商便急功近利。他们在对旅游项目缺乏深入调研和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便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破坏式的开发,造成许多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生态旅游的建造规模上很难继续扩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开始进行粗狂式的开发。一些完成和未完成的建造质量普遍不高,不能将生态的理念与设计进行融合,使得景观与周边环境和当地生态出现了不和谐。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对设施和资源的开发投入相对不足,进而造成全国各地都在争相发展生态旅游业,却很少能有能够打造出出高端、大气、有品位的精品旅游,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走向了低层次的发展之路,旅游开展在实践应用中就同时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二是巨大的旅游者数量和不良的旅游习惯引发的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超载,缺乏对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破坏。三是游客在观光旅游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物和垃圾,对于废弃物虽然进行了清理,但是新产生的垃圾排放速度远远地超出对其进行的清理速度,而造成回收与管理脱节,从而产生大量垃圾。因此,我们应当在制定规划时,正确处理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针对其发展的需要,制定高水平的符合其发展要求高层次的标准,必须对那些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发展获得利润的行为予以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摒弃错误的观念,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旅游标签化现象突出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来实现保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生态旅游经济是在旅游领域中伴随着生态旅游理念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在生态旅游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各项原则也在不断的成熟,各种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也相继研发面市场。事实上,生态旅游非常强调开发商和个人的共同参与。通过利用生态旅游的利益还原机制,对生态旅游产品和整个旅游业发展进行设计、研发和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本地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方式转换达到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并不能够仔细的去研究是否适合去挖掘,而是一味地追捧。他们利用游客对大自然的憧憬回归自然的心理,无形中潜移默化地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标签和招揽客源的宣传手段。这种行为虽然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前期收到了显著的成果,获得了较大的利益,使得一部分的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但是,这种做法是极具危害性的。观光中的破坏行为给当地的资源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有些行为甚至会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这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并且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初衷相违反[2]。因此,我们应当把生态旅游从一些浮夸的时尚和虚伪的表象中分离出来,能够真正的把它当做旅游未来发展中具有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的旅游业态。

1.3旅游者环保意识及道德观念相对滞后从旅游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旅游。游客通过绿色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亲身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步形成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所以,对游客进行环保观念的宣传和生态知识教育的普及,应该重点放在生态旅游活动方面,这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的性质。然而,当前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达到这样一个标准。第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配套设施,同时,所提供的基础的知识内容也并不全面,宣传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显得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其次,专业性的人员较为不足。一些旅游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学习和培训,专业性不强,对生态景区的特点、生态植被的特性和地形的布局和成因等自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在游客游玩过程中,他们就会很难给游客讲解清晰,而是凭着主观臆想胡编乱造,不能让旅游者真正的了解大自然和树立起保护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观念。甚至有一些当地的工作人员他们许多也对生态旅游的本质和含义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会造成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不能注意把旅游与自觉的保护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不能对生态旅游有个很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随手乱丢垃圾现象严重,使得生态旅游地的环境受到污染破坏,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游客的环保和道德观念相对滞后。

1.4绿色科学技术较为缺乏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是基于自然景观。而从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对于自然景区的开发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面对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白热化,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极易受到污染的特点,世界性的资源与环境都面临着种种的压力。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新型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循环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科技和专业性人才的投入方面的不足,我国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方面较为落后。同时,相应的交通建设和通讯设备和其他辅助设施的保障方面,对环境整治的标准方面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大量的保护性投资。而且,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很多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的经济建设中,主要的目的放在如何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上。建设的大部分储备,多数在于娱乐设备的建造而很少有对研究的投资,造成在科研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不能及时做出必要的反馈与调整。一些自然保护区,虽然在科研上有一定的积累,但他们在决策的运用和管理上却不能灵活运用。由于不能够掌握足够的旅游信息也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旅游者带来心里落差,影响到游客的信息消费心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自然资源的稀缺也给我国生态旅游的生存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2我国生态旅游问题的成因分析

2.1传统观念是我国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1)传统的价值观与生态旅游。从基本原理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看,人在改造客观事物之前在人的思维中已经对这个客体进行过改造并且在观念中已经预先规定性的设想到改造后带来的效果,在大脑中形成观念性的最为理想的模型。所以在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里,生态价值观念并没有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完全在他们对于生态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生态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在人类的价值观念中并没有被超出它们在人类思维中对环境的期望范畴。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异常迅速。后来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污染与严重破坏,以及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种种问题的出现,直接原因在于人类思想中长期所受的传统价值的长期影响。所以,我们在对待我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时,我们应该去努力,去积极探索,去勇于尝试新的生态价值观。我们应该去用新的生态价值观念来对待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2)传统的发展观与生态旅游。长期以来,生态问题之所以出现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很大程度上实则是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影响。一直以来,人类习惯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去审视和思考问题,这已经是一个长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经济学发展观往往只是单纯地追求单方面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们往往也只是看重一些数字的分析与表达,他们把经济的发展视为单线式的发展,而没有把它放置在生态和社会中去,异想天开的将其假设为与生态与环境想脱离的线性态势下的非协同发展关系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亦是如此。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在其种类和数量上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净能力上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一味的只是从人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去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一味坚持物本高于人本的思想,只去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旅游中所产生的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日积月累就会引起生态旅游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对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生态旅游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怪圈[3]。

2.2利益冲突是我国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生态旅游经济实践中,由于各个主体中追求的目标都不相同,造成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开发者只重视能获取多少收益,旅游者虽然目标不在于获取收益但是他们在意的却是生态旅游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消费剩余”,即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体验过程中能够得多大程度的完美的生态体验。游客往往只重视的是自己的身心的愉悦体验,很少会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会去想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生态主体与自然之间就暗藏着严重的冲突。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大自然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化。自然界就势必会对人类敲响警钟。因此,人类无限度地重视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利益势必会带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影响着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众所周知,利益有很多种。利益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然而,恰巧就是这个被人们极易忽视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利益,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崩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当今,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都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能在世界市场中站住脚跟,他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话语权。所以,在保护自然方面还是发展经济方面,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他们不会去考虑什么长远利益,只要能发展,只要能有利益就会不顾一切,用环境来换取经济当前的发展。然而这种个体的理性往往会带来整个整体的非理性。就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来的发展史,亦是他们的“血泪史”。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小话,因为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的,而并非属于个人。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如此。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面对着生态旅游资源的日益枯竭,面对在公共资源利用方面的低效率和非理性,人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从整体利益去考虑,运用新的经济发展观去协调人与自然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的紧张局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抓共进,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

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3.1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法制建设首先,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应该深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首先要充分考察生态旅游市场的供需情况,同时考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会有哪些优势,遇到哪些限制,从而来合理的规划我国生态旅游的空间分布,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使生态旅游经济的所有开发项目和制定的具体相关措施都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综合素质,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者的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从事大众旅游产品的企业。因此,我国应当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来帮扶生态旅游经营者。对生态旅游经营者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协调和解决其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4]。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处罚措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旅游活动经营者造成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进行相应的处罚。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消费者的维权渠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地调节,规范生态旅游市场秩序。

3.2注重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构建生态旅游发展利益驱动机制首先,严格生态旅游的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虚假生态旅游供给者进行约束,并采取措施增加“虚假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者的提供成本;对虚假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整个生产链进行严格查处惩治追究生产供给者的责任,违者重罚。同时,实行生态补偿等制度提高虚假生态旅游产品的“伪装”成本[5]。通过对生态旅游提供者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利用淘汰机制的监管,可以及时的清理掉那些打着“生态旅游提供者”的幌子实则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采和运营的市场主体。同时,为了能够营造生态旅游认证的良好氛围,我国应当大力加强与国际知名生态旅游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普及并积极宣传生态旅游认证知识,鼓励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者和游客了解并参与生态旅游认证活动。其次,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关系。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重要部分,无论是自然的景观资源还是人文的景观资源都是生态环境中的最敏感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其容易对这些敏感资源造成破坏,合理的规划、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是我国生态旅游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我们应该积极地宣传号召人们去保护环境和爱护自然。同时,在遇到资源使用与保护产生冲突时,要妥善的处理好自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积极的协调好各方关系、权衡各方的利益,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生态旅游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3.3加强生态观念培养,完善生态伦理道德机制构建首先,注重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在加强我国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游客普及生态旅游相关知识,使游客更清楚地了解生态旅游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相关问题,从而更自觉地尊重及保护当地居民的各种习俗,避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风俗等造成破坏。总之,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游客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念,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其次,完善生态伦理道德机制构建。将生态伦理道德机制引入生态旅游这一特定领域,就是强调人类应当彻底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学会尊重、保护自然,在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中运用理性和道德自觉地承担保护旅游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伦理道德机制的构建中,人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其次,应当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再次,应当树立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观,加强规划和机制管理,保持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发展;最后,应当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中确立基本的生态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过去的30年是中国旅游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山东省“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曲阜市也提出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后又更明晰的表述为建设“生态式旅游胜地、世界性儒学研究中心、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确立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纵观曲阜旅游总收入和GDP的时序变化,可以看出二者持续增加的共同趋势。就世界遗产地曲阜市的现状而言,作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圣地,知名度享誉世界。一方面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孔庙、孔林、孔府1994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拥有各类文物古迹300多处,其中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历代古建筑1300多间,古墓葬10万座,古树2万株,古代碑刻5000余块,各类馆藏文物达10万多件;另一方面曲阜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行政级别较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较弱,在山东省32个县级市中排名27位,虽然曲阜的经济增长较快,每年的增幅都在12%以上,但仍低于山东全省年均14%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支撑力较弱。在这样一个弱经济支撑的国际知名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和城市经济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旅游业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是否居于主导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乘数理论(Archer,Fletcher);旅游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由Balaguer(2002)和Dritsakis(2004)分别通过对西班牙和希腊的实证分析得以证明,但Oh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Ghali和Tosun分别验证了入境旅游对菲律宾和土耳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一直以来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论题,到底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是双向作用还是单向作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我国关于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起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文章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纵观二十几年的研究历程,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从供给角度对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王兆峰等,2009;查芳,2011;钟高峥等,2012)和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丽峰等,2009;孙虹乔等,2011);从旅游市场类型角度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2006;武春友,2010;黄伟力,2010;张晨,2009;蒋满元,2008;张丽峰,2008)、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雷平,2008)和国内旅游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屠文雯,2008;赵磊,2011)。此外,还有单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文章,通过测度旅游贡献率水平来衡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周四军,2006)。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我国其他旅游问题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我国的旅游与经济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其中VAR模型及相关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虽然2006年以后才逐渐被采用,但应用最为普遍(杨勇,2006;和红,2006;赵东喜,2007;黄伟力,2010;瞿华,2011;罗文斌,2012;张娜,2012;杨建明,2013)。其次是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区域旅游与经济关系的差异问题(王良健,2010;向延平,2012),而早期的文章多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理论来说明旅游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陶金龙等,2004),此外还有查芳(2011)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范围看,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国际层面(雷平等,2008)、国家层面(和红,2006;罗文斌,2012)、省级层面(刘长生等,2008;屠文雯,2008;张娜等,2013)、市级层面(陶金龙等,2004;刘桂玉,2008)四类,其中还包括对市辖区的比较分析,如麻学锋等(2012)研究了张家界两区两县及其与全区之间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之间的区域响应性和时间同步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全国范围而言,得到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就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则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不同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原因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案例城市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缺少从世界遗产地角度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曲阜是我国45处世界遗产地之一,选择其作为案例城市对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案例选择的最小范围是地级市,缺乏对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县级市这一级别城市的案例研究,曲阜作为这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第三,本文旨在回答拥有优势旅游资源和劣势经济环境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征等问题,为世界遗产地曲阜如何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论证:①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③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而GDP是表征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1991-2013年曲阜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组数据来样本来验证曲阜市旅游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是《曲阜市统计年鉴》(1991-2013),数据的预处理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和GDP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对两指标数据取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nTOUR和LnGDP分别代表旅游总收入和GDP的对数,ΔLnTOUR和ΔLnGDP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2、模型选定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把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干扰项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测度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单位根检验。在分析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这两列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涉及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可能会形成结果看上去非常好的伪回归(Granger&Newbold,1974),但是,如果在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起漂移”或同步现象,则可能没有伪回归问题。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Eviews提供了6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DF检验(Dickey-Fullertest)、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即增广的DF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test)检验。本文将借助这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2)VAR模型估计。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是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作为自回归模型的延伸VAR模型的分析重点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的滞后结构。

(3)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它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y的问题,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期是否使得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一变量受到冲击时,也就是说受到干扰产生波动时,不仅会影响该变量本身,也会经由VAR模型的动态(滞后)结构,将这种干扰传导至系统内其他的变量上,其中,冲击或干扰就被称为脉冲。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

(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其成分分解为和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内生变量的冲击对用方差来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界遗产地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短期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城市经济也呈现增长态势,从相互贡献看,城市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增长较快,得出以下结论:

(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假设被拒绝。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Granger原因,二者联系密切,假设?成立。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前四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促进作用快速增加,而旅游业对经济起到先下降再上升的负向阻碍作用,滞后4期以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较强,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从方差分解结果得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作用显著,但相对间接,所以影响反映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直接,影响反应迅速但贡献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假设?被拒绝。

2、政策建议

曲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旅游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城市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曲阜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的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未能实现良性循环。针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曲阜市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曲阜市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等。首先,“孔庙、孔林、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依赖强大的旅游解说系统才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加快寿丘大遗址、鲁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的规划开发。

第二,调整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结构,建设高星级接待设施满足高端客人的需要,引入知名饭店集团连锁经济档酒店品牌,打造“儒家文化”主题的私人客栈。再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旅游演艺娱乐活动,提升杏坛圣梦等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最后,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支撑力。

第四,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提高曲阜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第8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1.1人心需求

1.1.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河道绿化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城市绿地覆盖范围。城市绿地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等。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用地紧缺,建设者很少把有限的土地用来完善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城市河流两岸的绿地建设。

1.1.2丰富城市景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景观建设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证,与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城市景观相比,人们更加青睐有绿色植物建设起来的景观。

1.2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物参观点,还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

2.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河道水土条件不尽相同,河道绿地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河道地区的水土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当地选取绿化植物,不仅能够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还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求绿地植物需要与周围现有的景观相协调,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态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2.2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河道景观必须是在保证河道交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坚持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是河道作业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3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还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植物种植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将河道绿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还应该坚持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绿色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要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洪涝灾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河道景观时,要始终坚持把绿色植物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3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方案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重庆市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因此,设计者有效结合当地地理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绿色景观设计工作。

3.1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3.1.1防浪林植物的选择要求。由于河道地势比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没,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耐水性,例如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柳树、杨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柳树在可以水里持续浸泡冲刷2个月左右,顺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柳树和杨树可以作为西南地区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选择。

3.1.2堤坡植物的选择要求。堤坡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还是固定堤坝、保持堤坝水土的有效保证。堤坡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草坪为主,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绿化使用的草坪有四叶草、狗牙根等,这些植物根须发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堤坝水土,还有利于方便绿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坝上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经济效益

3.2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绿化植物选取好后,设计者应该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实地考察,河道两侧一般要单独种植一排绿色植物,植物的种植点离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离,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两岸留土距离较大时,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种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离较大,可以种植2排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替种植,保证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另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

3.3种植背景树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环线噪音污染,应该在河道绿化带最靠外的地方种植高大的植物为背景树,适合重庆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树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树木的季节性变化,不能全部种植落叶植物或者是颜色单一的绿色植物,多种颜色相呼应,不仅能增加河道绿化带的美感,还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3.4花卉种植,增加美感

天然的色彩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植物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清新向上的感觉,因此,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对河道植物的种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两岸可以种植花卉,花卉散发的清香不仅可以产生观赏的美感,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另外,设计者还可以选择果木植物种植,果木植物开花可以供欣赏,结的果子还可以供人品尝,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欣赏乐趣。最后,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花卉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树叶变得金黄,例如银杏树;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树,桂花种类繁多,很适合西南地区河道绿化景观的选择。

3.5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中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河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河道绿化景观,还是解决河道污染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种植还应该坚持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交错种植的原则,不仅丰富了单调的水平面,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6绿化景观植物层次分明

河道绿化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狭长,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在河道绿化带的设计上坚持层次分明的原则。假如河道全线由西至东逐渐变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层次也应该由西至东从单层变为双层,再根据河道两岸的宽度依次增加种植层数。另外,层次分明还需要设计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层一层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美观的原则,不能因为植物层次太多而胡乱搭配种植植物。最后,河道东段较宽,一般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较窄,种植小灌木与花灌木植物比较合适。

3.7种植其他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虽然灵活性不强,但是在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还是能起到很大的观赏作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河岸的绿化带中空置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时而靠近岸边、时而曲折到灌木丛中,小道的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的心理,路线安排上可以使观赏者每走一步就发现新鲜的景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河道景观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对河道景观的欣赏兴趣。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还可以在河道两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选择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设定,例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实物模型等,使简单的河道瞬间色彩化、生活化,让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绿化景观的作用。

4结语

第9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

本工程项目位于长春市双阳区境内,总工程面积3000公顷。周围交通体系健全、便利。基地内地形独特,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植被覆盖率70%,自然风光优美,是天然的度假之地。该区域曾是清朝乾隆选择的骑射御园,潜在丰富的满族骑射文化遗产符号。景观格局表现为景区主题会所已完工,但是建筑与自然景观格格不入。人工湖已形成,的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自然林保持良好,树木品种单一,缺乏植物多样化。景公馆配套功能不齐全,景公馆小品风格不统一。

2设计构思

全园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旅游服务系统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将充分体现原有自然风貌,保留地段西侧“两山抱水”的生态格局,利用“最低介入”理念将人的活动路径融合在山水中。生态旅游度假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以游客为主。在对游客类型的分析中,定位是以城市人群为主的游客类型。生态农业观光区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以生态养殖业为辅,对地段东侧的单一的农田格局进行治理,创新性的将“以浮田为主的生态系统”引入地段,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景观异质性,并且吸引了野生动物在此繁衍,增加食物链的复杂性。旅游服务系统区则强调生态、安全、低碳,具有可持续旅游系统设计和生态圈的功能。

3设计手法

3.1浮田生态设计

浮田生态系统包含三层景观生境:治理性林带、农田以及浮田生境。治理性林带是在体系连成一圈绿道,形成绿岛,吸引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其植物地下巨大的根系能涵养水分,并且能够隔绝自行车道的空气污染。农田是生产性景观,成面状存在的区域空间,毗邻河畔,丰富竖向和季相变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浮田是治理性景观,涵养并净化水流,提高水生物种种类,丰富景观异质性,并且作为生产性景观产生农作物,提供肥料。对浮田体系的观光效益,自行车爱好者通过曲线长廊的观光,俯瞰整个体系,景观层次清晰,异质性高,季相明显。通过田埂深入浮田内部,体验式观赏,并通过标识牌对游客进行乡土植物科普,而且可以参与纯生态农业活动,可以组织学校和企业团体来此认识植物,回归自然、写生等等。

3.2修复性景观设计

修复性景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修复手法重新复活生境;第二层是存在潜在生态干扰因素的区域,通过治理手法将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第一个层面运用在生态农业观光区的梯田综合区,第二个层面在旅游度假村服务区,对污染空气和污水的处理。在设计中发现原有山体被开挖,表皮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山体被开垦成农田,不易开发旅游。山谷径流被改变,易发生泥石流。湿地区四面被硬质大坝围合,形成一滩死水,且破坏视觉效果。上游河段景观度假村建筑区向下游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修复性景观设计,解决途径是通过台地梯田修复山体表皮,乔灌结构,改善山体生境。在场地中设计了观光平台,观光平台采用极简主义手法,通过方形平面的演绎,能适应不同的景观类型,与地面的衔接方式多样,因地制宜,可架空,可漂浮在水面等。

3.3波形曲线长廊

在提出浮田生态体系的同时,在场地内设计了一个波形曲线长廊,以最低姿态进入该区域,不仅使得次生态体系得以自然的生长发展,而且为游客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接触自然。从“一线、四点、五面”三个层次来诠释该地段中的波形曲线长廊设计。波形曲线变化自由,由于不断改变方向可以使单调前进运动的疲劳得以恢复。曲线长廊的终点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建筑上方,从屋顶直接由坡道走向地面,连接有自行车租赁处和存放处,在此也能远眺人工湿地的美景。此外,在曲线长廊中设置了休憩节点,这些由曲线平面和白色钢架构成的空间,与方形极简座椅结合,为游客提供一处纳凉、休息、观景的平台。曲线长廊同样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专用车道,自行车在交汇点进入长廊,上下人流在此中转,并且与直线观景道相交,通向梯田区和畜牧区。曲线长廊的中央部分打开,使地上乔木生长开来,游客可以从树冠下穿行,体验穿梭云霄的感觉,并且节省了材料,减少了横向的跨度。

3.4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坐落于旅游服务区的人工湿地上,是集交通中转、交通枢纽、游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公共建筑。建筑设计注重景观建筑和自然共生的关系,运用“低姿态”理念将建筑引入保护山地区。建筑造型以现代简洁为主,建筑的东立面入口时隐藏的,由两片墙错位形成入口。由挑檐形成的灰空间,形态呈楔形,进深感强,檐部下垂,接近地面,将人的活动包裹进来,营造一种神秘感。建筑内部的餐厅由西南两方向玻璃幕墙和两实墙围合,空间较大,能容纳多人同时就餐,西侧上空有自行车坡道穿过,形成趣味灰空间,作为餐厅的次要入口。构筑物采用一体化设计,运用符号学理念,在“方形基本型”进行思维发散拓展,并且结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使用要求,因地制宜的衍射出适应不同功能和地形区域的物体。配备满足使用功能的器件,在统一的基本形上产生同质性的空间、场所、构筑物、小品。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