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2-01
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上规定,小学一到六年级的优秀诗文阅读量应达到160篇,并能够背诵,课外阅读量至少应达到145万字。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小学生的语言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规定并没有涉及到小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量应当达到何种标准,这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如何安排课本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步骤,是提升小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石,因此,小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培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由于小学生在思想上、学习态度上、认知事物的阶段上都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读书认字能力,并且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就可以了。
(二)阅读教学的重点
小学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高的语文能力,而是要形成小学生对语文的基础认识,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小学语文阅读的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以后的词语解释、文章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一)从阅读内容上来说,语文课本阅读量较为欠缺
小学生的词汇水平有限,因此过长的文章无法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共鸣。另外,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要学习生字、锻炼口语、研读语句等,这些都相对地压缩了阅读的时间,从而影响了的阅读量。
(二)从阅读的书籍数量来说,阅读书籍需要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为广泛,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识,要不断地增加书籍量。当然,在选择阅读书籍时需要慎重考虑,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满足小学生跟进时代步伐的阅读要求。
三、改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切实地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本的阅读量,需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书籍的选择。例如小学生对图像、插画的兴趣要远远的大于对单纯文字的兴趣,因此在选择阅读书籍的时候,可以有倾向性地选择一些有趣的、生动的、形象的书籍。并且根据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阅读书籍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渐进规律,如文章从短到长、主题意义由表及里,让小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识。
(二)注重阅读书籍的观念导向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世界的第一步,也是辨别是非、明确对错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阅读书籍应以积极向上、惩恶扬善、弘扬优良等主旋律为观念导向,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阅读书籍的选择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将新事物、新观念引入进来,剔除那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
(三)提高对课本阅读的重要性认识
小学语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本教材的阅读,课外阅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认为课外书籍阅读就是“不务正业”,这种想法影响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事实上,阅读作为学习能力的一种,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提高对阅读的重视。教师应多推荐一些少儿读物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
(四)注重阅读总结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记忆能力有限,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随之摘抄记录是提高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有用的东西进行摘抄,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包括语文课本阅读和课外数据阅读两大主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方式、范围、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水平和记忆水平,选择有内涵、新颖、活泼的书籍,鼓励摘抄、记录、背诵等方式,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和文章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贺玲.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76-81.
[2] 陈平.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探究[J].现代教育科
学,2012(12):142+95.
[3] 刘丽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上),2013(11):145.
正所谓“知难行易”,要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区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等关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从字面上讲,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变得有素质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首先就要厘清什么是素质。文献[4]对此作出了回答,认为“素质既是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就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而言,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中去。众所周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6至13岁,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记忆力达到人的一生中的最高点。理解力则不同,在13岁之前发展缓慢,13岁之后才有明显发展。因此,6-13岁的儿童正处于人一生中识记教育的关键阶段。而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为6周岁,因此记忆力最强的这个年龄段覆盖了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在这个阶段,积淀和内化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成果的第一步———诵读经典作品正当其时。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厚古薄今”原则
前面,笔者指出小学阶段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身心发展的一些准备。接下来,笔者分析小学语文选材“厚古薄今”的必要性中国著名的现代国学大师以及教育学家钱穆先生在其作品《国史大纲》引论中提到“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这些引语表明,“知旧”即学习历史优秀文化作品不管是为了国家向前发展需要还是为了应对当今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改革发展现状,都是非常必要的。经典的国学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而流传下来的思想理念及作品,是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它们往往涵蕴着璀璨的思想光芒、深刻的社会内容、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完美的表现形式。不难看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最后都是要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大量的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这些文化的胚胎上孕育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经典文化作品无疑是最佳学习对象。另一方面,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经典作品,也为小学生的教材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当今社会,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地球村。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过一项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从这个角度上讲,小学阶段即便传授最新的学科知识,其中大部分知识在小学生迈入中学阶段时就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而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称经典,首先是指这些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过历史淘汰选择而流传下来的无一不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并且是经久不衰的旷世之作。即使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这些经典文化作品所具备的知识,仍然有它们生存的土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撑起世世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斗,勇攀高峰的永恒动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而在当今社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漫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低年级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高,其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迷茫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克己复礼为仁”、“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文化毫无疑问在客观上能给这些学生以心灵的慰藉,从而在这些优质土壤上逐渐生长起秩序良善且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价值观系统的参天大树。
三、总结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乐者趣也。这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得好。新教材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
一、以图导入,引发乐趣
插图直观形象,可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造成鲜明的感受,为有效快速地导入课文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引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五下《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从第一幅上画的是什么人?第二幅图上画的什么人?从他们的动作、表情看,他们的心情怎样?课文题目叫《再见了,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中看图,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都是声情并茂的故事。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教学一下《小壁虎借尾巴》,这课共有六幅插图,先让学生看第一幅图,再结合插图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样学生先有插图的初步感知,学习课文内容有兴趣了。接着引导学生再看后面的插图,小壁虎先向谁借尾巴了?它借到了吗?为什么?结果怎么样?通过插图的直观引领,学生已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课文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文字学习间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恰当运用插图,会让你的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教学五下《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干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更好地学习全篇课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能够适时的利用插图,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使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义。
三、结合插图,感知文本
小学生对繁冗的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彩图兴致勃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教学三下《检阅》时,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看图: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谁?他们在做什么?图中拄拐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由于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能较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上来,同时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插图,总结激情
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在教学四上《长城》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本 多媒体运用
一、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与多媒体交融成为可能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多是以语言为在载体而呈现的,小学生的年龄都在7-12周岁之间,其形象思维能力在发展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生动的呈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首先,多媒体技术通过运用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教学信息,为小学生提供外部刺激,这要比教师简单的语言描述要更加直接,这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外部刺激。其次,多媒体技术能够把一个个知识点直接的进行连接起来,即超文本连接,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使小学生在理解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再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时期,有的时候比较好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课本中比较单调的教学内容以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小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语文课文中的字词,加强小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形成语文领域正确的价值观[1]。
二、怎么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本与多媒体的交融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喜爱,多媒体能尽可能的把音和像、静和动、图和文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能力[2]。然而,在小学教学中要处理好小学语文课本和多媒体的关系。
2.1要能够正确处理课本中教学目标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时刻把教学目标铭记于心,不能只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运用。例如人教版的小学一年级下册的《那座房子最漂亮》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变化",这在以前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只能运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死记硬背,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这就让教师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然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学生能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现不同阶段的农村的村容,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真正的了解农村的变化,完成教学目标。
2.2要能够正确处理课本中教学中重点与多媒体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怎样突破重点都很苦恼,不能很好的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就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为例,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很多年轻的教师就很苦恼怎样才能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呢?我们可以用电子白板标注功能突出重点[3],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把教师在课本中画的重点直接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了解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像《落花生》中的"爱慕之心"、"可贵"等词,只要教师提前把所需要的字词、段落输入到电脑中,然后再让小学生用书写笔直接在画板上画出即可,这样就是教学更具有时效性耳环可操作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3能够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手段逐渐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人就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落伍,可以完全忽略。但是,我们要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存在很长的时间,必然有其现实的价值。我们提倡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多媒体技术的不足,就是我们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很多课件都只是停留很短的时间,这使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往往小学生记住的只是最后几张幻灯片中的教学内容,中间和前面的教学内容已经"忘记",因此,我们要借助传统教学手段――粉笔和黑板。在教学中黑板中的内容是分为主板和副板的,副板中的内容是辅助教学的,可以擦掉,而主板中的内容是主要的内容即重点。学生在上完语文课时,可以直接通过主板中的内容就知道教师讲授的重点。因此,教师的心中要能够正确的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关系,不能过度的崇拜多媒体而放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忽略传统的教学手段。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本与多媒体的交融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生动、形象的向小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但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都很简单精炼的语句,这让小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很困难。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句只有简单的四句话,让学生如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课件,并带有一段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音和像、图和文的介绍让小学生身临其境,逐渐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使小学生了解其中的诗意也就了然于心了。
3.2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坚持下去,尤其是小学生其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要是能够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便可轻松的完成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声音、图像等制成课件,提供小学生学习的背景,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师可以逐步的引导小学生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
3.3有利于小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共享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会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吉林:考试周刊,2011(91):55-5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理念;课堂教学;贯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43
“生本”教学应该从以前的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让学生变得好学,多方面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了重大的改进,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单一地只顾传授,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但要注重给学生留有空间,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本”理念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作为主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我国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生本”理念是较为先进的指导小学教育的理念,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足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只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生本”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性,知识结构简单,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 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往往不高,完全都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来掌握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本”理念指导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教学书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乐趣。“生本”理念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师生互动的实现,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因此,“生本”理念的应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
(三)合作学习,自主交流
“生本”的理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合作学习,但往往许多教师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没有开设更多的让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课程。实际上合作学习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分组学习比赛,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各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增加互动,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学习效率很快得到提升。这同样也可以突破刻板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 贯彻“生本”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的语文知识只局限在课本上的文字讲解,学生往往感觉枯燥,而语文的学习注重情感的培养,只有激发出情感,才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一种熟悉的情境之中,这种情境的设定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为背景,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和感受,会积极探索、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进而解决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运用多媒体将语文知识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会使语文知识更直观和生动,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学贵质疑”,意思是指学习贵在产生质疑的思想,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好奇心较强,创造力较强,这种好奇心和创造力会推动思维的扩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针对要学习的课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当学生对一些事物产生疑问时,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会对学习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堂教学课平淡无奇,没有悬念与疑问,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的热情的。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设立一些疑问,会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自觉开展探究式的学习。
(三)创新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有效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为了有效贯彻和落实 “生本”教学理念,学校要建立合理、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开创新型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参加语文竞赛的表现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评价时开展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加强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练习,进而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开展综合练习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练习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将情况反馈给教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综合练习时会暴露出学习的问题,从而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巩固,做到本堂课的内容本堂会,不遗留问题。练习形式要多元化,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练习。课堂练习也不宜过多,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能够抓住重点难点设置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生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延伸,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依据,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本”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不可盲目从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以实践,进而加强“生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字:“生本”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
一、前言
“生本”理念,说到底,还是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它基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日常教育实践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既有基础教育理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规范作用,又有日常实践对基础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进一步剥离了传统教育体系中围绕“教师的教”来设置教育环节的做法,在教师的思想意识上要求完全转变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使用该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的教学方式与发散型思维点拨相结合
(一)图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的特殊性,这些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内容都是强调小学生学习规律而加入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是教育主体,而更像是自我开发的生命能量的主体、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引导和开发学生,这些学习内容接近学生内心需求,可以直接的将学生内心需求表现出来。这就是“生本”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改变该教学模式,使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图片教学,从小学生抽象思维角度考虑,很多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都比较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一般都很抽象,会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这个时候教师使用道具可以吸引学生,来避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图片教学可以将直观和抽象意义相互结合在一起,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力,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提高,而且对课程学习兴趣会比较高。
(二)学习小组
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学习小组,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组建小组形式,可以让学生明确教师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小组中一起谈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全面将“生本”教学主体性体现出来,学生在课程中可以相互友好学习、可以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学习,这是“生本”教学理念中,所需要展现的活动性、全体性以及主体性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不断强化“生本”教学意识,需要掌握“生本”教学标志开展教学,需要组建一支学习骨干,在进行学习时,他们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生本”教学方式中,具有个性化教学、独立性教学以及自主性教学方式得以体现。在课堂中,学生要当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美好过程。
三、平等教学环境中师生可以配合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组织,需要在美好生活形态中开展教学。这一过程需要获得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作为教学环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性很高,他们以绝对的体量参与并且占据了整个课程。这已经充分的体现出“生本”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调动自我积极性,可以主动的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预测初夏的教学场景,预测学生的反应。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逐渐得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开发出来,这样便达到了教学目的需求。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指的是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硬件设备,而是在“生本”教学理念中,教师发挥出引导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互动,高效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基础,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尊重心理,教师信任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开放、平等以及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获得奋进、民主以及探究的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良好学习之开端。学生充分认识到集体学习的荣誉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学生感受到集体学习的氛围,在相互协作中提升学习积极性,值得学生和团队之间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目的便得到展现。另外,还需要要求教师在“生本”教学理念之下,充分了解小学语文学习主体人,学生单纯性、抽象性思维等等。因此,教学中应该基于好奇心、质疑心理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质疑他们会对某一问题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不断探索和研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出惊人的学习毅力。当学生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质疑心理之后,他们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会基于难点开展学习,在对知识体系理解基础上,他们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解读。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对教育重视力度逐渐加深,小学生语文教学时,应该融入“生本”教学理念,应该使用“生本”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使然,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始使用该教学形式。学生在课程中提升学习注意力,他们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体现出来。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该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成效,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爱上思考,爱上学习,对课程的关注和期待心理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孙艳超.平移语文教学理念坐标找寻改革新法的原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参花》-2013年14期
[2]靳长影.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年58期
[3]刘飞.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第一套与第十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对比分析[J].河南大学:教育管理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学生的阅读规律,运用“以图促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阅读。
一、在图中,让学生读得深情
在语文课本上,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文本精读深思、充分感悟,产生了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善于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力求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请看《我的战友》结课前的教学片断:
师(展示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课文插图后,凝视着画面,深情地说):壮烈地牺牲了,他的名字已被他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染成了一座不朽的――
生(凝望着画面,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丰碑!
师:他的名字将随着焰火一起,燃遍朝鲜的每一个角落,燃遍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也将燃遍我们的每一片心田,我们会由衷地说――
生:,共和国不会忘记你,朝鲜人民永远记着你!
正是那幅生动、逼真的课文插图,拨动了师生积蓄已久的情感之弦,那深情的凝视、真诚的对白、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师生全心感悟文本后的情感共鸣。此时,师生共同经历着对生命的全新体验,他们内心承载的是对的怀念与崇敬。
二、在图中,让学生理解提升
有些课文内容,尤其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或者明白意思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此,教师如果运用课文插图加以点拨,往往能化难为易、图表情感,弥补文本的空白。现以《将相和》一文的插图为例,撷取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
师: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幅画描绘的是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府前请罪的场面。
师:能不能观察得再仔细些,捕捉画面中人物的特点,比如说他们的外貌、衣着、表情、动作等有何异同。
生:廉颇双手作揖,单腿跪在蔺相如府前向他请罪。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从动作来发现人物的特点。谁还有补充?
生1:廉颇着上身,背负荆条,双手作揖,满脸羞愧,单腿跪在蔺相如面前向他请罪。
生2:蔺相如上前俯下身来,伸出双手请廉颇快快起来。
三、在图中,让学生想象飞扬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备课;兴趣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小学语文对小学生的思想启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好小学语文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其他课程。同时,学好小学语文有利于小学生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小学生从少年时期就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规范。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我们的少年一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互动次数少、效率低、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低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种种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的几点措施。
一、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的几点措施
1.充分根据人教版教材和小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备课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小学语文生本的首要要求。只有充沛的知识储备,语文教师才可以有把握课堂全面布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全面备课,要充分考虑人教版教材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便于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要做到教学课堂不仅能够促进中等学生、优等生的提高,也要兼顾后进生的教学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设置合理的课程教案,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最佳的效果,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效用。
2.小学语文教师重新审视互动教学环节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重新审视互动教学环节。对互动教学环节重新定义,避免使互动环节流于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互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全体小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力求使课堂互动效果最大化。同时,在让小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分组中尽量避免部分小学生在一块偷偷玩耍的情况,尽量减少因无序互动产生的课堂纪律破坏行为。
3.小学语文教师应多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应多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尤其是对于如何准确抓住课堂互动机会,适时地设计互动环节需要反复思考。小学语文教师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应减少单一的提问语句,可以用“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你会怎么做”等提问方式引发小学生的思考。通过这种互动话题激发小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教学热情,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要有耐心,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小学生探索世界的文化窗口。
二、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的意义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以小学生为前提,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作为主要目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在小学生的配合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次,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小学教师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让小学教师充分利用人教版教科书的课堂内容设置特点,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教科书。与此同时,生本课堂教学还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每个小学生之间的优缺点互补学习,让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促进小学生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将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出来,使生本课堂教学方案的作用最大化。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树立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态度。用热情和耐心教导小学生,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小学生的语文小船起航。
参考文献:
[1]许岚岚.构建小学语文高段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40-41.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直接关系到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情况。为紧跟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需求,进一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促进教育课程优化,做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领域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解决好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势在必行。下文对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
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上都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结构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典型的结构不平衡问题。在本科学历课程体系中,多数高校必修课比例偏高(超过2/3),选修课比例较低,不受重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的教学人才。尤其小学教育专业本身作为典型的师范专业,更重视学生各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力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必须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特点、教师专业技能需求及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置选修课与必修课,从而满足小学教育专业在学生兴趣爱好、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诸多培养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在理论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理论课程比重超过实践技能课比重的现象。同时,在音乐、美术、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技能课方面着力较小,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结合国内本科院校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仅仅保持在10%~25%之间,与教育专业本身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等特点背道而驰。虽然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稳固,但实践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较为薄弱,形成了典型的高学历、低教能现象。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不符,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并不理想,能力与学历不相符合,同时也制约了未来教育人才对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办法的应用,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育人才。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问题
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典型的人文教育部分。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教育课程单纯只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文素养培养、视野拓展、创新探索精神培养与锻炼上还较为欠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艺术课程的缺乏,直接制约了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资源与条件欠缺的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自然落于下乘。目前,国内的东部院校及重点院校相关课程开设比例较高且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及各地方院校则相对缺乏。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普遍较为单一且缺乏新颖性,课程内部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比如,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多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等为主,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儿童身心发展与研究课程则偏少,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领域涉及都不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小学教育,而这一内容的缺乏直接影响他们的从业技能与素质。虽然也有个别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无论是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分门别类情况都欠佳,实质性效果也欠佳。课程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专业个性、实践性类课程。比如,国内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教师,诸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师等,随着偏向的不同也有所差别。有些分类较为细致,如小学英语、美术、体育等,通过细致划分,培养各个学科的优秀从业教师;有些则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为主,结构设置上以综合教育为主。另外,在教师教育课程上,诸如汉语文化。绘画基础、舞蹈美术等较为欠缺,也使得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缺乏及实践范围的狭窄意味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实践类课程的低学分、低比例设置也使学生对这类课程不加重视。还有部分实践课程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也并不尽心。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意味着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进步与改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程设置观念问题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观念上片面追求理论知识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国内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坚持学科本位,虽然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且全面的知识体系教育,但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与挖掘方面则颇受限制。这无疑与现代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同时也忽略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这一功能。过于强调理论性将会制约教育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既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整体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育人价值与专业性得不到完整体现。
二、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完善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设置结构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要积极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学科专业课及教育专业课的关系,以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在选修课与必修课方面,要走出单纯的主次之分,以功能、特色与目标进行设置。必修课解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选修课则解决特殊性问题,体现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选修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度,贯穿本科四年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和选择。要明确认知教育专业课、学业专业课、通识教育课的地位、功能与价值,按照主次、轻重及内在逻辑关系安排课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需求来进一步优化。为突出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重点要突出教育专业课并提高其比例,面向小学教育做好教育人才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要注意解决好结构性矛盾,真正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通过交叉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
(二)关注儿童发展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未来主要面向儿童教育,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开设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课程,以便让学生掌握有关儿童健康成长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儿童发展课程的设置要紧跟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围绕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顺利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真正在未来服务儿童教育。要使“以儿童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要将其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念进行重申,确保教育理念在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中得到贯彻与实施,将有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同步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要将尊重儿童、关注儿童身心需要作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道德与准则。在开设课程时,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根据教学情况及就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儿童医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化学等课程,充实教学内容,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业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要积极完善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科研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为目标,强化其专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通过应用新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打造优质的小学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优化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要面向小学教育需求,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优秀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均衡、内容设置不合理等,直接影响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高校要直面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领域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弊端,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完善课程结构,引入儿童发展课程,培养优秀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促进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邹娟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芳.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构想[J].新教育(海南),2014(3):26-26.
[2]蒋蓉,李金国.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及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8-142.
[3]赵东金.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29-32.
[4]任德华.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现状、问题与思考[J].学理论,2015(1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