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韩寒与方舟子事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韩寒与方舟子事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韩寒与方舟子事件

第1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关键词 网络用户 网络公共空间 身份认同

一、引言

“方韩大战”的开端:2012年1月15日网友麦田发表文章质疑韩寒存在写作团队,韩寒则立言悬赏2000万寻找捉刀之人,随后麦田迅即公开道歉偃旗息鼓,韩寒也接受道歉。接下来方舟子接棒麦田,“方韩大战”拉开序幕。

一方是青年偶像,一方是打假斗士,各自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一开始的巅峰对决旋即变成了大开大合悬念迭出的大兵团作战。

本文无意判断争论双方孰是孰非,但此次网络公共事件中,它的几个典型之处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1.网络用户是如何参与公共事务且建构身份认同,分列站队的?

2.如何建构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是采用了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理论框架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学家看来,人的认同依照内外大致可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

三、网络用户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

(一)公共话题出现

网络时代,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将你的私人领域瞬间带入公共生活,方便地参与公共事务。在“方韩大战”中,开始是由方舟子在新浪微博里有关韩寒可能涉嫌的文字,两人拥趸千万,话题性十足,所以这两人在网络空间的单打独斗必将演化为两个群体的大兵团作战。

(二)图像和符号进入网络用户生活

在网络公共事件出现以后,网络用户知道这件事情无非是主动搜寻或“被”传播,只要是在“方韩大战”的时间段里,稍微关注一下公共事件,都会被这样的一条信息辐射到。转发或评论,网络用户就已经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参与的形式就进一步的暴露了个人的身份特征,在接下来的生产性过程中,自我解读也正式开始。

(三)网络用户生产文本、自我表达

研究发现在参与到这次“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中,“迷群”和“小规模生产者”居多,其中又以“崇拜者”为最,他们多是韩寒博客的固定阅读人群,积极的参与对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具有较强的诠释能力,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撰写成文本,放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好分享、交换意见。

(四)观展和表演,个人身份认同形成

具体到这次“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一些用户坚信韩寒不可能有,这是基于他们多年对偶像身份的认同,在一部分人眼里,韩寒代表着独立、青春、批判,而内化到个人,则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通过对偶像的肯定,获得被认同的肯定,进而肯定自我形象。于是这样的网络用户身份认同形成。

网络同时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他律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各种笔仗,各种立场的争论,呈现出格调不高的状态,而参与公共讨论的网络用户表现的水准也是良莠不齐。

四、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建设

健康理性的网络空间依赖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首是提高网络用户更多参与公共事务传播和讨论的途径,目前的论坛、博客、微博等都有助于网民的主动参与。网络用户也需要提高信息分析与解读的能力,提高信息和传播的能力,网络用户在完成了信息的搜集和解读的时候,往往转换角色成为信息的者,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只有网络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双向合作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健康理性的公共空间。

五、结论

通过这次对“方韩大战”个案的分析,可以瞥见网络用户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的一隅,他们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解读他人建构自身。在中国,还缺乏一种理性讨论的氛围,受众常常迷失在人云亦云中。如何让围观走向思考,走到一个理性的公共讨论阶段,而不是随意的发泄和看热闹,如何培养网络用户把健康、成熟的公共讨论变成一种习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静恩英,杨励轩. 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考察――以BBS论坛为例[J].新闻界,2007(01).

[2]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政治学研究,2011(04).

第2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我在小学的时候,雀巢咖啡进入中国。那一年是1989年,这个红杯里的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更代表了一种西方文化与精神。我当时一年的压岁钱也就二三十块钱,想去尝尝。可当时很奇怪,雀巢咖啡竟然是在我家附近的文具店里卖?!我进去就能看到有黑的白的两种,黑的要三十多块,太贵了。白的便宜,我就买了白的……所以你们该知道了,我第一次喝的咖啡其实是咖啡伴侣。”韩寒开场白如此自嘲,却也带领在座每一位来宾回想起自己和雀巢红杯的相识与相见。

韩寒这次受邀担任雀巢咖啡内地品牌代言人。也许,今后这红色杯中物不再仅仅是 “味道好极了”的时尚代名词,更是激发“敢性”精神的灵感之源。

BQ:你在什么状况下会喝咖啡?

H:我一般在半夜写作时喝咖啡,也就是一杯。巴尔扎克一喝就是四十杯,我做不到。我喝咖啡是为了不睡觉,但不是为了睡不好。还有就是赛车时,特别是拉力赛,我会在行驶路段之间用它提神。

BQ:你和雀巢咖啡间有何故事?

H:在中国,像我们这个岁数的城市青年,谁没喝过雀巢咖啡?只是,像我这样一开始没有喝成咖啡,却把一整罐咖啡伴侣喝完的恐怕不多(笑)。

BQ:现在的你名字前有很多title,我想知道从小到大,你写过简历吗?

H:我觉得人生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不写简历,无需用简历向别人介绍自己来为自己赢取机会机遇。和我相关出版物上的简历都是别人写的,我从没写过自荐信。

BQ:而立之年的你,真的敢于活出敢性吗?

H:对我而言,真的有许多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我不敢参加摩托比赛,比如我恐高。好在那些真正放在心里的事情、姑娘,我都做到了敢作敢为。

第3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史上规模最大的团队

战国末年,吕不韦受封秦国丞相,独揽朝政十年之久。但吕不韦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像孔子一样流芳百世,于是便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共同写成一部《吕氏春秋》,然后挥笔署上自己的大名。他还命门客把全文抄出,贴在城墙上,并张贴布告:谁能在书中改动一个字,当即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不久,万人争相阅读,但仍然无人来改动一字,“一字千金”的成语自此问世,《吕氏春秋》也一炮而红。人们不仅记住了他是秦始皇的真正父亲,还记住了他的这本传世名作,尽管他可能连自己的这本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哥哥怀疑弟弟有“”

三国鼎立之时,魏文帝曹丕曾对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既猜疑又嫉恨。曹后,曹丕得势,欲杀曹植。曹丕说:“当年老爸在世时,你小子很不老实,常写点小破文章炫耀于人,我怀疑肯定有人替你,我出个题,七步之内必须作出,否则你就到黄泉路上送老爸一程吧!”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植含泪作出七步诗,证明并没有替自己。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植死罪可免,但还是被亲哥哥贬到乡下终老此生去了。

儿子帮老爸“捉刀”升官

明代的奸相严嵩臭名昭著,他为官专横跋扈,窃权媚上。当时的嘉靖皇帝正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热衷用青词(祭神的文书)向上天祈福,渴望得道成仙,而善于投机的严嵩几乎拼了老命也写不好青词,幸运的是他有个孝顺的聪明儿子――严世蕃,儿子帮父亲写了几篇文质兼美的青词,遂讨得嘉靖欢心,严嵩竟被授予内阁首辅大臣之位,时人讥讽其为“青词宰相”,自此权倾朝野达二十余年。之力,不可谓小。

对阵双方各有高人助战

明清交战之际,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与史可法麾下的南明部队对峙许久,南明小朝廷派使者到北京,提出愿意割让一部分土地并赔款,企图让清军退兵。多尔衮拒绝后写下《致史可法书》,督促南明政府投降。其实这封信是由被称为“文妙当世”的才子李雯执笔的,此信措词精巧,本是一道最后通牒,却自称是善意的忠告。史可法看后大怒,也写了《复多尔衮书》,尽管他可以针锋相对,痛加驳斥,把回信写成一道壮怀激烈的檄文,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委婉刚劲,绵里藏针,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南明王朝的确是实力有限,底气不足。此信其实是由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的,双方主将背后各有高人“捉刀”,隔空叫阵,咄咄逼人。

被揭穿的惨重后果

第4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45度仰望”与功能限度

有研究者在对微博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微博的“45度仰望”传播模式。研究者认为,微博的用户总是以45度仰角在仰望着那个他所“关注”的用户,大部分的微博用户除了自己发文,就是接收来自他所仰望的人的信息,并且转发给其他同样用45度仰角看着自己的人。这个信息传播过程被称之为“高攀”。

在这样一个“45度仰望”的层层向上的传播结构中,最终被仰望的用户必然是一些微博精英群体,如名人、专家学者、媒体机构代表,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等,这就导致了信息仍然是由少数精英所提供。可以说,微博新闻的传播离不开精英话语的推动。“旭日阳刚”的走红,虽然得益于广大网友对其“农民工版《春天里》”视频的转发,但是,真正将“旭日阳刚”推向媒体前台并获得极大影响力的,无疑是演艺明星孟广美在微博上转发“旭日阳刚”视频,并将其推荐给了《春天里》的原唱――著名歌手汪峰;著名音乐人小柯在微博中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话,两人可以随时找他进棚录音。”;王小骞也通过微博两次转发这个视频:“强力推荐至《星光大道》。”“旭日阳刚”这个草根组合及其相关新闻,就这样遵循着“45度仰望”的微博传播模式,最终实现了草根、精英(明星和名人)、大众传媒的三位一体化传播,走向了主流媒体。

诚然,微博已成为网络的舆论中心,成为网络公众意见表达的首选。但是,在这些事件中究竟是哪些微博发生了作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今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排行的前五位博主分别是:演艺明星姚晨、知名评论家童大焕、21世纪经济报道知名记者“想做薛定谔的猫”、“小崔实话实说”和CCTV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央视一套节目部副主任许文广。这些微博的身份,都是拥有较大话语权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微博内容成为热门话题自然不足为奇,这些话题又反过来成为传统媒体所报道的重要内容。因此,微博民主实质仍然是精英主义式的民主。

此外,由《中国青年报》法治社会部、中青在线法洽频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天涯社区社会舆情部邀请网友推选出的2010年度“十大微博事件”中,可以看到微博在当下中国的超级影响力,但这些事件最先引起注意难道是因为微博甚至草根微博吗?“李刚门”事件、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腾讯与360大战、天价微博事件、湖南常德抢尸直播事件等,都是因为事件的重大性和突发性引发了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报道,然后引发了微博的热议,最后演变为一场微博公共事件;方舟子遇袭、唐骏“学历门”、周立波与网民对骂、金庸去世谣言事件等事件,之所以被粉丝关注是因为这些博主的身份本身就是明星、名人或媒体机构(金庸去世谣言事件的博主是《中国新闻周刊》)。在这“十大微博事件”中,微博不过是在事件受到传统媒体关注后介入到事件的舆论监督,发挥的是一种事后监督功能,从而推动了事件的公共化解决。

社会分层与话语权分配

虽然任何人和机构都可以注册微博并发表言论,但是话语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微博作为一个媒体公共平台,必然也会与当下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和权力组织密不可分,从而使得微博成为一个话语权分配的新型领域。为此。我们统计了今年7月31日新浪微博“人气关注”前100位的微博主身份(如表)。

统计结果显示,包括影视演员、歌星、模特等在内的演艺明星有71人,包括记者、主持人、体育解说员在内的媒体从业者有¨人;专家学者2人;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团体有2家;作家有4人;企业名人有5人;媒体官方微博4个;草根1人。根据统计,包含演艺明星、媒体从业者、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企业名人、作家和媒体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本身与大众传媒和网站关系密切,发表言论的机会较多,甚至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往往占据着媒体大量的版面、时段和空间,传播范围较为广泛,在整个微博“人气关注”前100名中,占99%的比重。他们无疑在大众传媒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话语优先权和舆论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100个“人气关注”微博博主的身份、职业也反映了当前大众传媒空间中相对稳定的话语结构模式。演艺明星是媒体追逐的重要内容,也是“粉丝”追捧的对象,他们本身便是公共人物;媒体从业者,尤其是孟非、乐嘉等知名主持人,有着比其他人更为优先的话语空间;专家学者则是面对各种公共事件发表观点、引导舆论的重要话语力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名人(如李开复、任志强等)也备受媒体关注,成为媒体一支新型话语力量;包括社会团体在内的政府部门,历来是主流话语权的代表;此外,韩寒、郭敬明、南派三叔等作家,也一直受到媒体关注,韩寒、郭敬明更被视为80后的代言人。这些人与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他们在微博的言论和事件,又会影响到传统媒体。微博的这种话语权结构和分配,实际上与传统媒体话语权结构和分配存在一致性,甚至微博的“45度仰望”模式进一步拉大了精英与草根的差距。

技术神话?

第5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在这波移动互联网公司之中,不论是用户规模、用户停留、产品的数据,还是团队、营收增长,很少有能和我们相比的吧。”

目前今日头条APP装机量已过2亿,日活跃用户超2000万,利润快速增长,知情人士称,今日头条现月营收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综合不同第三方机构的统计结果,今日头条2014年一直处于新闻资讯类APP前三的位置(来自“速途研究院”、“易观智库”等机构的报告,主要依据为下载装机量与日活跃用户)。

今年6月初,今日头条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此前,张一鸣这个名字鲜为大众所知,其本人也颇为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专心做着“让自己兴奋的产品”(详见《创业家》杂志2014年6月刊封面文章《移动时代掠食者》),只是偶尔会在微信朋友圈发“我最想吃的食物,《七龙珠》里的仙豆,食后精力无穷且七天不用吃饭睡觉了”、“终于在十二点前回家了,今天要睡个好觉”之类的消息。

上述融资消息公布后,“今日头条”和“张一鸣”瞬时成为诸多媒体平台的热词,并引发了业内的激烈讨论。张和他的产品受到不少人的质疑、攻击:一些媒体以社论、会等形式声讨今日头条,甚至它。国家版权局也就此对今日头条立案调查,但最终并没有对这一产品造成实质影响:它不构成侵权。

不论从公司体量、产品影响力还是用户规模、现金收入等方面来看,今日头条较半年前估值5亿美元时都有了很大增长。华兴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TMT行业主管杜永波对《创业家》评价说,“如果当下它再做一轮融资的话,市场也许可以给它估到10亿美金这个量级。”

“我希望应该是超过的”,张一鸣说,“多少估值我还真不知道,1亿美元之后,凡是来找的,我们都说不需要(投资)。”

在张一鸣看来,估值过10亿美元今天虽已不是一个公司的终极目标,“但也还是一条界线”。“今年过10亿的也没那么多。确实整个标准提高了,说明市场空间变大了,大家对移动互联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对我自己而言,既然市场空间变大,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也更大。”

高额的公司估值,并没给张一鸣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融资估值多少不会太改变什么,我觉得还是产品、团队比较重要。”张一鸣说,他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变化,出门还是喜欢自己订机票,迄今为止也就自己买过一次头等舱机票。“我还有个担心,如果生活状态改变太大远离普通人的话,你是不是产品体验也就有改变了?”

估值对公司的方向也没有影响。“方向主要靠用户需求,估值多少不改变用户需求。资源更多了,不意味着目标更明确,你对事情的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创业千万不要别人说好了,谁愿意给我钱了,我就觉得好。我曾经见到有个创业者,投资人说你要做这个方向我就给你投钱,于是他就做那个方向了,这种特别不好。基于判断做决定是ok的,为了拿到钱,就不好。”

变化来自另外的方面。“公共场合说话会更加注意,因为代表公司,因为更多人follow,要为公司负责。”

他因此变得更为慎重。

一年前,张一鸣不时会在微博上参与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表达一些不满:他会全程关注“方寒大战”,直言支持韩寒反对方舟子;发一张暂住证的照片,并配上“又暂住了,第8年”这样的评论;类似的还有“关闭评论?封口全民,傻x暴力”、“被禁言了,还好是被医生(由于张前一天开会开太多导致嗓子哑了)”。

“我看不惯的现在就不会说了。”张一鸣对《创业家》说。“以前会说是不会影响到公司,大部分是朋友,小圈子,没那么多人关注我。我对社交网络太了解了,控制不了的,最好就是不要说。”同时,已经成为知名互联网公司CEO的张一鸣在尽量避免自己成为“大佬”。他不喜欢这种身份。

“我有时候会出席一些场合,可能是‘大佬’才去的,我希望并且实际是这么做的:自己不往这上边挂钩,这会成为思维上、沟通上、社交上的负担。我觉得‘端着’、‘装’无形增加压力,有的信息收不到了。有些会议没被邀请也无所谓,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佬’。人的最大负担来自于‘是否被重视’,你做企业做起来的过程中也没人重视你。”张一鸣不否认自己当然会有虚荣心,“虽然每个人的基础面和天性不一样,我还是会克制自己的虚荣心。”

更多地出席公共场合,表达能力变得更为重要。张一鸣也在有意锻炼口才,“(参加会议)我说完到台下了,我会更留心别人的发言,观察他为什么效果好。”公司快速成长,在管理上,张一鸣的做法也在慢慢改变。以前几乎事必躬亲,现在他开始更多地授权。“重要的是重要的岗位有合适的人,没有的话我就不得不参与。现在我在更多的内部群内是潜水的,还有抽查。目前大概还有两三个岗位没招到合适的人。”

如何让信息在公司内部流动得更顺畅成为张在管理上“最主要的事情”。“已经过了产品验证阶段,现在更大的挑战是拼长期竞争力。公司并发的事情更多了,比如以前不用考虑商业化,现在需要考虑商业化对用户的影响。我更多的责任在于如何让这些事情更有效地并发,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保证公司内部信息能够传达给需要的人。”今日头条目前应用了一套CRM系统,但还没有让张一鸣“特别满意”。

今年7月,红杉中国副总裁曹毅离开红杉资本创立源码资本,张一鸣、王兴作为LP(有限合伙人)参与。张一鸣并没有做投资的打算:“我跟曹毅是好朋友,他创业我会支持,如果不是他我不会参与的。我不做投资第一是时间精力不够,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已经不容易了;第二是我觉得乐趣不一样,投资失败比例蛮高的,做很多事情运气成分太大,而自己做的事情可控性很高,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我还是希望做可控性高的事情。”

改变最多的是周围的人对张一鸣的看法。“我在你们采访之前比较低调,很多同学、朋友其实不知道了这么件事,并且是超出他们预期的,那段时间他们纷纷微信短信来问。他们会相对把你当作名人、他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来看待。哈哈,也有借钱的,不是很多,请教的居多。”

第6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多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然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很简单,一门课程的学习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不够,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其根本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好之知不如乐之知”,让学生离开课堂之后还对应用写作感兴趣,乐于去探索研究它,才是最重要的。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知识对自己有切切实实的帮助。因此应用写作的课程介绍就十分重要了,在课程导入时要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正是开始人生规划的第一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正好是一个切入点,教师应当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才能,但也要提示学生才能的发挥总是要借助工具的,正如扶摇九天的大鹏也须凭借风的力量,而应用写作正是“送我上青云”中必不可少的一股风,然后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发展,一一指出应用文的哪个文种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样使学生产生要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念。

当然这只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第一步,在此后的具体文种学习时,更要继续坚定此信念,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目睹鲜活的事实,如在学习求职信这一文种时,可以结合《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招聘类电视节目,分析每个嘉宾自我介绍的优劣,再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求职者,我应当如何介绍自己;如果我是招聘者,我又会吸收嘉宾自我介绍的那些信息,如此既让学生明白了写求职信的要点,也明白了求职信在求职时的重要作用。

只有学生意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自然会潜下心去学习它。

二、拉近学生与应用写作的距离

正如前文所说造成应用习作的另一障碍是疏离感,疏离是因陌生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应用文的距离是很重要的。

1.在熟悉中理解陌生

应用文是陌生的,但应用文的兄弟——文学作品,学生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可以将文学作品引入教学中,如讲应用文特点时,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与寻人启事相比较,让学生来分析两者的异同,一番比较下来,学生对应用文注重实用、讲究规范、信息真实、平实简洁的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应用文的陌生感也会相对减少。对学生来说,应用文的语言是一大难点,在以往的写作经验中,他们习惯于使用抒情化的句式,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这正是应用文的大忌,这也是产生疏离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用文的语言训练中,也可借助文学作品,如将一段文学色彩很浓的文字改写成应用文,或者是就某一场景、事件让学生分别用文学作品和应用文表达,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对应用文语言也将日渐熟悉。

安排文种的教学顺序也要注意,应先学习学生熟悉的、简单的文种,再过渡到陌生的、复杂的文种。如可先学习计划,尽管学生以往没有系统学习过计划,但实际学生制订过,故此文种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正与学期开始——特定时期相符,因此可引导学生讨论大学四年准备怎样度过,这个学期如何度过,这个星期有什么安排,这样,他们既弄清楚了规划、打算、安排、要点的区别,又能明确计划写作中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更要有具体明确的步骤和措施。再学习新闻,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有新闻稿,且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新闻,更重要的是新闻的写作相对其他应用文种来说更灵活,有些部分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不大,如标题的制作,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学习行政公文,相较其它文种,行政公文与学生的距离感最远,正因如此,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慢慢适应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方式,到了最后,面对最陌生的行政公文也会有熟悉的感觉。

2.关注社会热点

造成学生与应用文有疏离感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而应用文本就是针对现实情况,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文体,它要求写作者不能“躲入小楼成一统”,而应是“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煅炼,与应用文距离也就会拉近。

如学习应用文说理方式时,可将年初网络上的爆发的“方韩大战”(方舟子质疑韩寒)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些网文,让学生认识到与文学作品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同的是应用文讲究“以事告人”,应用文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和数据为依据。

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常常不知该说什么,如何说,造成这种困境的,不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而是思维受到局限,无法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恰恰能提高这一能力。如学习报告这一文种时,可以结合一些矿难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新闻中透露出的矿难产生原因,受灾情况,救援措施等,然后让学生以矿务公司的名义写一份呈报给上级的报告,这样他们就会言之有物了,言之成理了。

距离拉近了,应用文对学生来说不那么可畏了,变得亲切了,学起来也就轻松了。

三、注重实战训练

应用写作的核心是“应用”,能否运用于实际是考查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写作训练,但是很多时候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是一种摸拟状态,与现实际生活隔得较远,这样的训练终归是纸上谈兵,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一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即便是情景设置也应是对生活现状的还原。如“合同”的写作训练,对学生来说很少有人有过签订合同的经历,因此让他们撰写合同时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过商业交易行为,因此在训练买卖合同的制订时,可以还原一次商业交易,只是在交易之前加上一个环节——签订合同,将学生分成卖方和买方两组,让他们完成谈判、撰写合同、签订合同等环节,最后针对所签订的合同,进行评析。

而丰富的学生活动更是应用写作实战训练的最佳平台。我们可以将写作训练融入学生活动去,如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我们可利用此机会,训练通知的写法;在举办活动的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正是训练请示和函的大好时机;活动结束了,可以练结的写作了。

让学生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最熟悉的生活,在实践中体会应用写作的作用,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应用写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协调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将来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动也极有裨益的。

当然,应用写作的教学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应用文成为学生熟悉的文体,让学生乐于探求写作的奥秘,自主进行写作,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敏.应用写作的“文内”与“文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