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环境问题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问题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问题分析

第1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贸易与环境问题,在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然而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绝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分析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及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关措施加强中国的环境保护。

关键词 环境效应 对外贸易 环境保护

一、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国际贸易可促进生产专业化,加快技术开发,为环境投资创造更多的资源,并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提高环境和经济的效率,对环境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就是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正效应。

(二)消极影响

国际贸易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低发展阶段的国家,国际贸易也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一般来说,贸易不是导致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但贸易往往间接地通过某种途径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二、贸易环境效应论

Grossman和Krueger(1991)在对NAFTA贸易环境的影响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贸易-环境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

(一)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在污染系数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规模,从而将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水平和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贸易对环境的规模效应影响为负,如果存在市场失灵,如产权结构不清晰,无偿使用生态系统、不能内部化的外部性以及缺乏公共产品,这种负效应会更大;政策失灵,如对能源补贴,会进一步加剧贸易的规模效应。

(二)结构效应

在开放贸易条件下,由于要素会随着价格的相对变化在产业间重新配置,从而导致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生产扩张和其他部门生产规模收缩,由这种产出结构变化所引起的污染变化即为结构效应。结构效应的积极影响是生产专业化带来的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投入产出系数,从而节省资源,保护环境。

(三)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是指开放贸易和对外投资改变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进而改变单位产出的环境损害。比如,贸易自由化能够引进更清洁的生产技术以及贸易引致的技术溢出效应都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理论分析

(一)环境现状

1.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2.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

3.生态赤字与资源缺口不断增大,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理论分析

通过分析外生的进口产品相对价格的下降,探讨贸易对环境质量影响的水平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

环境质量函数可写为:

1.1

对1.1式关于最终产品Y的价格 求微分,然后两边同时乘以 ,可以得到以下关于价格弹性的等式:

1.2

一般情况下, 的符号式模棱两可的,即小国在时点t( )实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效应是不确定的。

另一方面,当 ,则小国在贸易均衡中将进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Y和出口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Z,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当 ,则贸易条件的变化抑制长期经济增长但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1)一国贸易条件 改善对环境质量影响的水平应具有不确定性。

(2)一国贸易条件改善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增长效应依赖于贸易条件的增长效应:如果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则贸易自由化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反,如果贸易抑制经济增长,则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相关措施

(一)提高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公约、协议、标准,是各国进行环境壁垒的主要法律依据,这些法律制度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内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改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与贸易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环境在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推进清洁生产

企业必须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市场价格之内,使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这样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发现和培养具有真实的贸易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对外出口,不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公平竞争,还消除了由环境所造成的贸易障碍,使企业从根本上达到成功地逾越绿色贸易壁垒。同时在企业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克服企业管理中生产与环保分离的问题,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并使技术改造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应在自身的市场和质量管理中与国际上推行的“清洁生产”体系接轨,主动与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清洁生产中心”联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创造条件。

(三)发展环保技术,扶持环保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环境产业以及它所依赖的环境技术都十分薄弱,环境产业不但没有形成规模,而且主要停留在末端污染的防治上,不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小,从技术上也很难突破国际上的环境壁垒。中国入世后,国外的环境设备与技术必然会对中国环境市场产生冲击。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和经验,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借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之机采取更为有效的实际行动,一方面完善环境科技研究机构,调整环境科研布局;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投资体制,积极利用财税政策,促进科技进步,加紧发展我国的环境技术和产业,将环境产业的功能延伸至洁净技术洁净产品和环境功能服务(如生态旅游、环境景观设计等)。

参考文献

[1]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Grossman G,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第2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农村能源(rural energy),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涉及农村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多个方面。农村能源的开发是指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就近开发利用的能源,在中国有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小水电、小窑煤、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的利用还包括国家供应给农村地区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因此,农村能源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合理开发农村当地各种能量资源,研究农村各种能量资源在输入、转换、分配、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问题,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农村能源分类

    1.生物质能: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物质和其他有机质,可直接当作燃料或转换成气态或液态燃料的载能体。一般指薪柴、秸秆、人畜粪便等。

    2.水能:利用水力发电。

    3.矿物质能:主要指煤和煤矸石。煤矸石是指煤矿中开采出的低热值的矸石,其热值为3.3~12.5兆焦/千克。可以直接燃烧或加工成型坯等燃烧利用。

    4.太阳能:广义的太阳能包括直接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和因太阳辐射同地球大气层及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能、潮汐能等,也包括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质能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阳的光、热问题。

    5.风能:由于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造成各处温度和气压的差别,促使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空气产生的动能即风能。可用于风帆助航、风力提水、农副产品加工、风力发电、风力致热等。

    6.地热能:地球内部包含的热能,或由于地下物质的摩擦、挤压而放热;或由于地球内部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放热。从地表向下,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火山爆发、地震和温泉都是地热能的表现形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小时放出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优质煤。中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利用地热能的工作,一般用于温室、育秧、育种、孵化鸡、养鱼等。西藏羊八井、湖南灰汤、辽宁熊岳等地建设地热电站。世界各国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较重视,主要是将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用于生产和生活。由于有关设施的一次投资较高,地热能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潮汐能由月亮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洋中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涨落运动,由潮汐涨落所产生的位能和动能称为潮汐能。中国潮汐能资源估计约1.1亿千瓦,主要用作水磨、水车、农副产品机械的动力和发电。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能源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农民生活改善的物资基础。然而在农村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到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五、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做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小水电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的小水电一般都是利用修建的小水库进行发电,由于水库中的生物质腐烂而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

    3.矿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石的移动、矿井酸性水的排放、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中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环境问题。

    4.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占用土地,另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的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的有毒物质排放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有危害。

    5.风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池干扰。

    6.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和H2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表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陷等。

    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严重破坏

    1)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

    2)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已有0.87亿公顷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且每年仍以133万公顷的速度继续退化。

    生态植被破坏的后果: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

    乡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生活垃圾造成的水污染。

    3.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

    1)一方面,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小,并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仍在不断恶化,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

    2)目前,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k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km2,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1)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日益增大。据统计,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2320.5万t,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283.1t,总磷约为56.6t。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卫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积,污染水体。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资源,污染大气和水体。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危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滋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蝇、蚊子、蟑螂和老鼠等。

    3)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

    5.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1)农村家庭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低质煤作为生活燃料,且农家炤房的排烟设计很差。

    2)乡镇工业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3)拖拉机、三轮摩托、二轮摩托等机动车辆尾气废气大量排放。

    4)乡镇和村间道路的路况差,灰尘漫天飞扬。

    七、农村能源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1、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通过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农村节能炉、节能灶等节能产品的使用,每年可节约大量的原煤和薪柴,也就减少了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薪柴也就等于封山育林,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矿化能源,减少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源。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减少了农村利用煤碳烧水对大气的污染,太阳能是清洁、高效、无污染的能源,使用沼气作炊事燃料,不仅清洁卫生,而且农户人畜禽粪便污水得到处理,净化了环境,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源,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第3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住宅建筑设计,建筑节能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years compose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urban dwellings, and expounds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gr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cept to reflect, from building the product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use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demonstrates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 世纪,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居住者对居住空间、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住宅设计也提出许多新课题。城市住宅的品质应当由建筑、环境与人之间协调发展。我国建设部于2001 年5 月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与技术导则(试行) 》,提出我国住宅建设新的标准。绿色生态住宅设计要求,用自然的手法解决环境问题,使小区实现自然能源与资源的自身循环系统。生态住宅小区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给予人类的各种可再生资源,最小限度地索取自然的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对自然的有害影响,降低建筑的环境负荷。

关注环境,以人为本这是未来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将住宅环境和人文环境看成是整个社会,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1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原则人居环境就建筑领域而言,

1)“以人为本”这一建筑设计原则不单只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欲望,还要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应有的平衡关系,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 因地制宜是住宅区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当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真切自然。起伏多变的地形总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浪漫和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也要倡导以乡土为主,并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上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 在设计中贯彻生态环境理念

住宅绿化面积一般不少于30 %并要求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在合理运用本土植物、园林小品、园路铺装等前提下,还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连接,使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而且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的格局,通过布置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健身场地等,使休闲、运动、交流的人性化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出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

2) 更要注意的是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护栏、雕塑等。欧洲人不惯的,而中国人所理解的舒适和自然生活是人们能够融入到自然生活、娱公共空间。倡多元化,不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能完全清楚中国人的居住习惯,高档别墅的形式在欧洲是司空见艺术等精神功能的复杂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结合,使这一聚居地的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当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也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节约能源互相协调,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确切讲应该体现三方面的特点,即生态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三者缺一不可。求居住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与社会、文化、工作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者的和谐发展。

3) 建筑设计师要必须具有环境、生态、节能意识,坚持创造高品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当中,坐在院子里能够享受阳光,亲近自然。

4) 强调住宅区的绿化设计与其他设计不一样,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要不断创新。住宅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要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5) 目前在住宅区内的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作用,占用了过多的绿地;另外,太多建造的园林小品,既不突出主题,也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合种植结构是增加绿化率的基本保证。

6) 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它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睛的作用。以绿色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使居住宅区的园林绿化模式不仅满足丰富的平面化,而且还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

3 重视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从总体上说,是通过政策指导,以节能技术和产品为基础,实现建筑产品的生产、施工和使用三个方面节能目标的。

1) 标准是促进和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建立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研成果一旦为标准所采纳,必将促进科研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有了依据,产品和技术的推广才有了可能,因而大大地加速了推进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2) 标准是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建设部连续颁发的建筑节能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必须贯彻执行。这样, 就为建筑节能的实现提供了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措施。

第4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2001年11月26日建设部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CB50325-2001强制性国家标准,自2002年1月1日开始实行。意味着民用建筑工程从开始选址、建造及室内装饰装修的整个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准可查,真正做到从根本上解决对建筑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及室内环境质量的控制,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质量提供了保障,对于规范和约束工程项目各主体行为,增强各自的责任心,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规范出台到现在已经有七年时间,其中,2006年改版增加了许多强制性条文,对于材料、施工及工程的竣工验收各个过程更加严格。在该规范运行之初,陕西市场仅有几家大的检测机构在做,且在检测的过程中,比较规范,能够严格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来做,真正地做到了规范所要求的那样,检测结论公正可靠,反映了工程的实际情况。后来2005年9月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的141号令后,我省出了大量的环境检测机构,且大部分为民营的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其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及技术力量等环节均处于劣势;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在其硬件、试验场地、专业及技术力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检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室内环境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的室内环境检测市场混乱。由于检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手段趋于恶劣。压价现象非常普遍,有些检测公司打着治理室内环境的旗号甚至出现免费检测的现象。

2.2有的检测单位不按规范要求的数量抽样,而是少抽量,或在现场抽样后,不做试验就出据检测报告,这种现象在一些检测机构中普遍存在。

2.3有的检测公司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低下,管理混乱,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停留在纸上。甚至有的检测公司招收大量的业务员去市场承揽检测项目,业务员向公司缴纳一定的管理费,检测公司直接出具检测报告,扰乱了整个检测市场的秩序。

2.4特别是氨、苯和TVOC在试验室需要做试验的检测项目,有的无标准曲线,有的有标准曲线的不进行定期校对,造成试验结果有误甚至结论错误。

2.5标准物质、检测档案等资料管理混乱,造成检测数据无法追溯。

2.6从事环境检测行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多数检测机构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

2.7有的甲方单位对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的认识还停留在资料过关的阶段,认为检测或者不检测都无所谓,不会马上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只要价格低就行,造成了竞相压价。在目前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检测公司很难把好检测质量关。

3建议与展望

3.1为了更好贯彻《民有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CB50325-2001的实施,政府及其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必须对检测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定期对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应进行随时检查,若发现有不做试验就出具检测报告(假报告)的行为或不按相关规范要求的应撤销其资质,这对规范检测市场有着杀一警百的作用,从根本上杜绝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第5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筑事业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防洪、水力发电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对工程周边的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存在很多有利的方面,有一些影响是不利的,特别是对地质环境而言。因为不同的工程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目的,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工程建设前,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于长期积累性的形象和潜在性的影响,要进行预测,提出降低对于不利影响或者消除不利影响的措施,让水利工程发挥正面的作用,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1)破坏地质稳定性。以水库为例,当蓄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因为水位变化和波浪作用,会使原岸坡失去平衡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要根据水利工程的不同性质和地理位置来分析、发现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情况,要事前设置加固、排水等工程措施或者事前清除相关不利因素,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性。

(2)诱发地震。在新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曾活跃区域,震源深度浅,蓄水量大、水位深,修建水库诱发地震的概率较大,地震的烈度也较高,破坏性也大。虽然水库的地震活动与蓄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震级一般不会太高。所以,要防止库区诱发地震的发生,一方面要提前勘探好库区的地质情况,在地质条件比较差、岩石不均衡的地区,避免建设大型水利建筑,如果建设水利工程,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坝型和材料。另一方面,在水库蓄水后,应加强对地震的检测,如果发现地震趋势,要严格控制水位升高速度,减小岩层负荷,以消除地震诱因,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3)其他影响。水库蓄水后,会引起水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现象发生,还会致使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在一些库区可能引发富营养化。同时,水温结构会发生变化,出现分层,对下游的农作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一些生物的延续也有直接的影响。

2.有利影响。

(1)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过鱼建筑物、人工孵育场、人工产卵场等对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改善水生物环境的蓄水或排水工程、入海河口排沙防淤工程、改善坝下低温的建筑物等,对于保护水利工程周边的地质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

(2)在防治水污染方面,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合理调节水量,增加环境用水,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和土地处理工程系统,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也可以增加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

三、地质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从实践来看,不只是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反地质环境也会对水利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地质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等动力工程的地质现象,土地沉陷、沙土液化、黄沙湿陷以及边岸再造等各种各样的地表的变形破坏,还有地表的岩土体性质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水利工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要调查和研究这些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及趋势,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不同的技术措施,用以防止和削弱这些变形造成的破坏。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体环境导致的坡体滑动

在我国古代就有治坡先治水的说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水和水的作用,会减少岩土体的抗剪的强度,加大裂缝的水压和上浮力,从而减小了坡体原本的稳定性。如果没有水的作用力,那几乎不会产生滑坡动力工程带来的地址破坏的现象,除了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会对形成滑坡造成一定的影响。软弱的夹层,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夹层地下水作用下的泥化夹层等等,都很容易构成滑动面的构造。这些构造面,再结合水的作用,就会使动力工程地质的破坏更加剧烈。滑坡一般都与地表和地下的水系分布和运动的方向以及趋势,还有存在的方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

2.水位问题

一般水利工程都是把水位提高,造成原有的土体饱和并且软化,使含水量增大,内摩擦角和内聚力降低,抗剪能力减小,使土体出现了剪切破坏,出现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或者沉陷等等,这些现象与水位下降时出现的土体有效的应力加大造成的地面沉降现象不同,所以,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临近水系的工程测量与设计方面也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3.地质环境的沙土液化问题

水库在建成蓄水以后,饱和后的粉土在经过地震的作用后,孔隙的水压力增强,有效应力会逐渐降低,甚至会归零,这时,沙粒会在水中悬浮,承载力和抗剪性都会大幅下降,造成冒砂或者喷水现象的出现。这其实是液化的地震现象,所以,水利建筑必须要进行抗震和预防的设计。

4.地质环境对水库周边岸坡的边坡再造问题

边岸的坡体因为坡脚被冲蚀造成局部的失稳状态,会造成大的崩塌红着是滑坡现象,这不仅会危及水库,还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造成危险,产生大量的固体径流物,造成水库淤积的加速,从而减小水库的库容量,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崩塌涌浪,酿成灾难性的结局。

5.地质环境对蒸发强烈地区的影响

随着水利建筑工程的兴建,地下水位会逐渐升高,埋藏深度变浅,使得地下水在毛细作用下上升到土地表层,然后蒸发。造成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地表层,从而凝聚,造成土壤的盐渍化。

6.地质环境的沼泽化

水库在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以后,对水库临近的土壤产生盐渍化或者是沼泽化,造成土壤变质。水库内的水流速度小,水与空气界面的交换速率和污染源的扩散迁移能力降低,所以,水体清洁能力就会下降,复氧能力就会减弱;透明度变大,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有力条件,转入库的水流中,营养物丰富,水的深度比较小,很容易造成富营养状态;悬移物长期的沉积在水路底,其中不易降解的重金属物质和有毒物质,就会成为污染源,从而影响水库的水质。

四、结语

在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地区现状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对水利工程的适应性等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区域地质环境会在水利工程建成和运作后产生的变化,以及其影响,预测其可能会产生的灾难性破坏,以及这种影响或者灾难性破坏的控制手段和程度,以及预防的措施等等,在一项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之后,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来自于多方面的,大自然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整体,其中某一部分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连锁反应,除了我们文中所说过的这几个方面以外,还有很多,如对水库周边土地的浸没、土地的盐渍化、沼泽化等等造成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植被等等的破坏。而且在水库建成以后,水质和土壤乃至气候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必将会造成动物和植物群落以及水生生物的变化。所以,水利工程地质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分析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紧密联系大自然与人类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春禹:《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民营科技》,2011年05期

[2]周志帮:《水利工程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24期

第6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弃物;物流体系;公共治理

一、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现状

据报道世界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达11.35%,高出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的2.5一3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年产量为2.02亿吨,并以约9%一11%的年增长率递增。这个增长率与我国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相当:到2011年城市垃圾产生量控制在2.5亿吨。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达4.02亿,共有815座城市,到2011年城市化经将提高到43%。可以预见,如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今后必须是城市垃圾产生量的年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年增长率,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更大。更何况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垃圾历史累计积存量达印亿吨。约有300多城市被垃圾包围。就全国而言,城市垃圾仍处于没有采取减量化(包括源头和收集系统措施,不能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低且粗放,资源化利用率低且处于起步阶段。

二、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传统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首先,堆肥处理。堆肥处理就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固体废弃物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固体废弃物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养分。堆肥处理的工艺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但是其规模不宜太大。

其次,焚烧处理。焚烧处理就是将固体废弃物作为燃料送入炉膛内燃烧,在高温下固体废弃物中的可燃成分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热量并转化为少量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焚烧的处理效率比较高,其产生的高温气体可以回收利用,但是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最后,填埋处理。填埋处理分为直接填埋和卫生填埋两种,其中直接填埋就是将固体废弃物直接填入已挖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含有的有机物通过各种反应得以分解,其优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是容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卫生填埋法就是将固体废弃物倒入具有一定地形特征的场地中,通过采取防渗、覆土和气体导排设施,消除对地下水源和大气的污染,其具有投资少、容量大和见效快的优点。

三、城市垃圾一体化防治管理

城市垃圾防治一体化即是从其源到汇(城市垃圾、能流物流的中间产物,次生资源)再到资源化、无害化的全过程中,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理论为基础,垃圾的循环经济为指导,对紧密联系的各环节进行通盘考虑的一种战略思维和行动指南。这是有效控制城市垃圾的战略性措施,并研究市场经济机制下的运行规律和操作细节。大力向规模化和产业化、集体化和民营化方向发展。

1、垃圾减量化

减量化有两层含义,即一是指减少城市垃圾源头的产生量;二是指产生的城市垃圾通过分类收集的减量化,即把可资源化的不作为垃圾对待。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人类享用后产生次生资源及其再利用的全过程中,截源,即减量化是这全过程中防止城市垃圾增加的首要环节。这对减轻城市垃圾的后续处理的压力有重要作用。实施城市垃圾减量化要求制造者和消费者要有共识并承担共同的责任。分类回收再利用。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再资源化,将其纳人垃圾循环经济中。如废旧轮胎;玻璃制品及碎玻璃、各类书本、废旧报纸等纸张类、金属类(包括牙膏皮)、碎布、塑料制品如鞋底、塑料布、化妆品的塑料管等;危险废物如废干电池、日光灯管等。只有排放者定点分类排放,专营公司负责定点分类收集和收购,才能推动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健康发展。

2、无害化处理

不能用于垃圾循环经济模式再资源化的城市垃圾,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生态工程卫生填理法(Sanitarian)、堆肥法(Sanitary I Unfertilized)、焚烧能源化法(Insinuation一Erne Meth,如制衍生燃料,压缩焚烧,热解气化)、生物(蛆蝴)转化法(Bio一transform In atonement)、制免烧砖法等。我国主要以简单填理为主,焚烧和堆肥次之。各种无害化处理方法要特别关注二次污染的产生。如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被认为是一种严重污染,成分很难预测的废水。建造填埋场要事先进行规范设计,防止污染物下渗及暴雨和地面溢流的侧渗而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甲烷和疏化氢气体要用管道引出收集;日常管理要严格操作并最终得到复耕或生态化建设。

3、提高居民环境意识

提高居民环境意识,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基本国策,涉及到千家万户,惠及每个人。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居民做到:尽量减少垃圾,分类存放,为垃圾分类处理回收提供方便,鼓励资源回收。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新型选拔机制。首先要以构建足够相对政策优势为目标,持引导,规范产业市场,控制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寻求经济与技术的最佳融汇点,保证垃圾产业充满活力。继续深化环卫单位的体制改革,采取承包或招标方式,将垃圾治理产业化,按市场机制运行,政府监督执行,制订市场规则,协调各群体的利益关系。其次建立再生产品的质量监管系统。垃圾再生产品名声欠佳,要实现产业化并推向市场,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系统,经认证品质与正常产品相同或更优,方可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

实现可持续的固体废弃物管理,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和措施。思考如何使郑州市固体废弃物达到有效的管理,按照减少排量、重复循环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一个涉及到生态和社会全方面的系统工程。随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对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提高人们对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认识,更好的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袁进.固体废物现状与近期规划[R].太原: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

[2]杨健,董珂,李国会.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综述[J].天津科技,2009(36).

[3]刘振华,郭一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资源化的现状及课题[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4).

第7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 岩盐;开采;稳定性;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D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25-04

0 引言

平顶山盐田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叶县和舞阳县境内,西起叶县任店乡,东至舞阳县姜店乡,东西长40km,宽约10km,含盐面积400km2。尽管全国盐业生产已近饱和,但河南省工业盐近90%需从外省调入,制盐业发展余地大。盐业开采多采用盐溶水采。井下连通方法过去主要以自然连通法、压裂连通为主,矿石回收率18%~20%,随着钻探技术的发展,双井定向连通及多井组定向连通已日渐成熟,成为主要的开采方式。压裂法产生的压裂缝不可控制,可能产生垂向裂缝,破坏顶底板及矿层,当压裂不成功时,对固井井管有破坏作用,风险大。定向连通可以在盐层底部连通,建槽时间短,产量大。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矿山开采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随着发生了改变,岩盐地下开采,除了常规地下开采矿山采空区(溶腔)稳定性问题,并且岩盐开采与煤矿开采多有不同,如采空区(溶腔)形状不同,溶腔的充填状态,还有因地下开采失稳造成污染问题。需要客观的评价盐矿开采采区的稳定性及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企业提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与恢复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为矿山生产提供服务。

1 矿区地质

1.1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

平顶山盐田位于河南省叶县境内的舞阳凹陷内,河南省叶县平顶山盐田娄庄矿段,属于平顶山盐田的一部分,位于盐田东部,矿段西部与田庄矿段相邻,面积为6.62km2,舞阳凹陷位于周口坳陷的西部,属坳陷中的二级负向构造单元。该凹陷东邻平舆凸起,北以叶鲁大断裂为界与平顶山凸相连,西南部为豫西隆起区。

舞阳凹陷是在海西期侵蚀面基础上,在嵩箕、伏牛山两个古复背斜之间的古复向斜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凹陷。该凹陷东西长120km,南北宽15km~20km,面积1900km2。

1.2 矿区地质构造条件

娄庄矿段位于舞阳凹陷西南部斜坡带,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7°左右,倾角9°~17°,断层不发育,构造复杂程度简单。

1.3 矿区地层条件

舞阳凹陷是以新生界为主体的沉积凹陷。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古近系玉皇顶组、大仓房组、核桃园组、廖庄组、新近系上寺组、第四系。矿区地表为第四系平原组Qp覆盖,岩性主要是杂色砂砾层,浅棕黄色粘土层。表层为浅褐色种植土、砂土。穿见厚度135.50m~169.20m;古近系玉皇顶组(E2y)岩性为砂泥岩、白云岩与泥岩互层,本段地层厚1943m;古近系大仓房组(E2d)岩性为杂色砂砾岩、砾岩、局部夹棕红色、紫色砂质泥岩、粉—细砂岩,本段厚度大于1200m;古近系核桃园组(E2h)分来三段,核三段(E2h3)岩性为杂色砂泥层互层。本段地层厚783.9m~986.0m。核二段(E2h2)岩性为灰色泥岩、石盐岩、含膏泥岩,厚度489m~1070m。核一段(E3h1)岩性为灰色泥岩、石盐岩、含膏泥岩,厚度200m~1138m;古近系廖庄组(E3l)岩性为杂色粗粒状砂泥岩互层,厚315m~869m;新近系上寺组(Nsh)岩性为浅黄色、灰黄色、杂色细砾岩、砾状砂岩与灰黄色、棕红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厚度为300m~800m。

2 矿体特征

岩盐矿区面积6.62km2,东西长约4.6km,南北宽约1.85km。矿段矿层仅赋存于古近系核桃园组一段,埋深935.00m~1381.05m,矿体分布稳定,盐矿层自然单层厚度最小0.35m,最大17.65m。单矿层厚度一般在2.00m以上。共划分了44个工业矿层21个盐群。

矿体产状比较平缓,倾向7°左右,倾角一般9~17°,矿体顶底板为泥岩、膏质泥岩。泥岩类抗压强度平均17.59MPa;抗拉强度平均1.39MPa;抗剪强度为2.00MPa~11.00MPa,平均为5.10MPa;凝聚力为2.00MPa~11.0MPa,平均为5.10MPa;内摩擦角为32°31′~37°02′,平均34°39′;膏质泥岩类抗压强度平均31.89MPa;抗拉强度为0.70~2.43MPa,平均1.44Mpa;抗剪强度为3.10MPa~8.70MPa,平均为5.48Mpa;凝聚力为1.00MPa~2.40MPa,平均为1.59MPa;内摩擦角为32°44′~37°42′,平均34°31′。

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3.1 含水层

主要含水层为古近系核桃园核二段、核一段、廖庄组、新近系上寺组、第四系含水层,其特征如下:

1)核二段砂岩含水岩层:主要由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组成,间夹于泥岩中,顶板埋深1518m,厚度大于280m;

2)核一段砂岩含水层:为盐矿底板含水层,由细粒砂岩、中粒砂岩组成,埋深平均1169m,底板埋深平均1180m。厚度平均10.75m,富水性弱;

3)廖庄组砂岩含水层:为盐矿顶板含水层,主要以粉砂岩为主,间夹于砂质泥岩、泥岩之间,富水性微弱;

4)新近系上寺组砂岩含水层:主要细粒砂岩组成,单层厚度平均11.08m,累计厚度平均40.0m,单井涌水量为1000t

/d~3000t/d,渗透系数1m/d~5m/d,富水性中~强;

5)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由砾石、砂砾石层、细粒砂岩组成,单层厚度平均7.9m,累计厚度平均58.2m。单位涌水量0.9652l/s·m,渗透系数3.07m/d。

3.2 隔水岩组

1)核二段顶部隔水层:隔水层岩性含膏泥岩、泥岩、砂质泥岩、页岩和含灰泥岩。隔水能力强;

2)核一段隔水层:隔水层岩性顶部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粉砂岩,中下部为上述泥岩类岩石与盐岩互层。隔水能力较强;

3)廖庄组顶部隔水层:隔水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隔水性能较好;

4)上寺组顶部隔水层:隔水层岩性为泥岩。由于上寺组和下更新统角度不整合接触,使部分地带上下含水岩组直接接触,产生一定的水力联系;

5)第四系隔水层:隔水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砂质粘土。隔水层厚度占第四系厚度的50%以上,隔水性能稳定,可有效地阻断第四系含水层水的下渗。

3.3盐矿层水文地质特征

1)本矿段含盐层系为泥岩类岩石与石盐岩互层;石盐岩结构致密,泥岩中发育有层面裂隙和垂向张裂隙,张裂隙不穿过不同岩性的相邻岩层,而且张裂隙多被石盐和石膏充填,除局部含裂隙水外,一般不含自由重力水,对开采没有影响;

2)含盐层系直接顶板为核一段(E3h1)顶部的泥岩,砂质泥岩,为很好的隔水层。在保持顶板稳定的情况下,上覆廖庄组(E3l)地下水对开采无影响;

3)含盐层系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据相邻田庄矿段资料,厚度平均13.65m;含盐层系直接底板以下50m深度内为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粉细砂岩厚度平均10.25m,结构致密,颗粒细,微含地下水,对盐矿床开采影响甚微。

3.4 充水因素分析

矿体埋藏深度为935m~1381m,矿体封闭条件好,矿体内部无含水层,未见矿体受地下水溶蚀破坏现象。矿区北有叶鲁大断裂,东有姜店断层,西南有坟台断层所封隔,这些断裂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两盘为泥质岩或塑性岩相接,导水性弱,使矿床处于封闭环境中。

地表水对矿床无充水现象。据地震剖面资料,矿区范围内未见断层通过,在含盐地层内局部见垂直层面的裂隙,此裂隙延伸不远,且受控于顶、底板的泥质岩隔水层,矿床充水条件差。

矿山开采方法为钻井水溶法,采用双井定向连通的生产工艺,随着时间及开采的深入,会形成裂隙带及冒落带,可能会沟通矿体上部的含水层,生产过程中对地下水产生疏排作用。

4 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矿山采矿活动,形成了开采溶腔,破坏了原有岩体稳定条件及应力分布情况,溶腔内充满高压卤水,一但溶腔内的力学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上覆岩体失稳,形成陷落,冒落带及裂隙带的扩展,一方面卤水进入上覆岩层,会对上覆岩层的含水层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抽取卤水过程中在含水层与溶腔被导水裂隙沟通后,采矿过程中会对上部含水层有疏排作用,过度对地下水的抽取,会造成区域性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同时,卤水对抽卤井及注水井的腐蚀,破坏了井壁,卤水由井壁破裂处进入岩层的含水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溶腔上覆岩体失稳造成上覆岩体移动、变形,在溶腔范围及周边形成地面沉陷,直接影响到地面建筑及工程设施的安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综合分析,首先是矿山开采稳定性,主要是失稳后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涉及到失稳造成的地质灾害(地面塌陷)问题,可以从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开采工程布置及参数的合理性(主要是溶腔的稳定性),上覆岩层稳定性及变形等方面来考虑;其次是失稳或破坏后造成的环境问题,这个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矿山开采造成的变形,破坏了卤井及运输管道的完整性后,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4.1 矿山开采稳定性分析

4.1.1开采技术条件

当前国内常用的水采方法可分为单井对流法和双井(多井)连通法,强制连通又可分为定向钻井连通法和压裂连通法。

平顶山盐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矿层厚度大,埋深大,品位较好,夹层少,属于开采条件较好矿床。以往多采用单井对流为主﹑双井连通为辅的水采工艺,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卤井使用寿命短,堵管埋管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盐层迅速上溶,侧向溶解不够,致使溶盐后的泥质沉碴迅速堆积,可能埋管堵管,上溶还造成技术套管暴露悬空,注水时的振动造成井管之间碰撞疲劳而折断。即使最后自然连通,但连通往往在盐层上部,形成下部盐层的埋矿损失,井组采出量大为减少。

本矿山采用直井和水平井组合的定向钻进连通水采法。这样矿山开采对溶腔的大小,矿山生产井自身的安全处于可控状态,有效避免了因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1.2溶腔稳定性评价分析

水溶开采盐矿,形成拱状形态的溶腔,破坏了原有围岩体的受力状态,顶板受力超过顶板强度时,顶板会失去稳定性,产生了破裂和坍塌、冒落等现象,从而影响到水溶开采。溶腔的稳定性除与其埋藏深度、围岩强度有关外,还受到溶腔跨度的制约。需确定合理的溶腔跨度及保安矿柱宽度。

4.1.3溶腔最大跨度

1)溶腔顶板完整,产状平缓,根据弹性理论,按固端梁公式估算溶腔最大跨度(b):

b=9.52√σ拉·H/r (1)

式中,b-溶腔最大跨度(单位m);

σ拉-顶板岩石抗拉强度(单位MPa);

r-顶板岩石密度(单位t/m3);

H-溶腔顶板埋深(单位m)。

2)溶腔顶板中间有裂缝时,稳定性最差,其最大跨度根据弹性理论按悬臂梁公式估算:

b=3.89√σ拉·H/r (2)

4.1.3.3采用小窑采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估算溶腔最大跨度:

b=H·tgΦtg2(45—Φ/2)/1.5 (3)

式中,Φ-顶板岩石内摩擦角,

H-溶腔顶板埋深。L032井为935.00m,L072井为1009.05m

按上述3个公式估算结果,溶腔最大跨度为86.4~219.6m,矿山开采溶蚀直径为100m,满足开采最大溶腔的要求。

4.1.4上覆岩层稳定性影响分析

1)地层条件

含盐层系为核一段地层。矿层呈固态产出,钻探未发现卤水层。单层厚度4.50m~17.65m。含盐层本身没有含水层。含盐段直接顶底板均为含膏泥岩,厚48.5m~63.98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使含盐层形成一个自身的封闭体系,泥岩类岩石结构致密,水平层理发育,层间连结能力差,垂向张裂隙发育,且多被石盐或石膏充填。

2)区域地壳稳定性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河南省部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地壳属稳定区。

3) 开采临界深度(安全深度)分析

矿体开采后,顶板受力发生改变,顶板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形成下沉。当其埋藏深度达到了某一深度时,顶板上方岩层恰好能保持自然平衡而不沉陷,此时顶板上承受压力等于0,这时的深度称为临界深度H0,此厚度为矿体开采上部岩层安全厚度。

据《工程地质手册》中考虑内水压影响时顶板处于自然平衡状态不塌陷的临界深度公式:

H0=(4)

式中H0-临界深度(m)

B -最大溶腔宽度,120m

ρe-卤水密度,1.2g/cm3

ρ-上覆岩层完整岩块密度,2.4g/cm3

-盐层顶板内摩擦角,40°

计算当溶腔宽度为120m时,H0=328m,H>H0,顶板厚度大于临界厚度。

《工程地质手册》提供了利用H0与H(顶板埋深)评价顶板稳定性经验公式

A、H

B、H0

C、H>1.5H0 稳定

矿区顶板埋深935m~1395m,1.5H0=492m,H>1.5H0因此顶板稳定。

综上所述从矿体开采临界深度来看,矿体的开采不会对矿体顶板稳定性造成影响。

4)上覆岩层影响带高度预测

根据矿山矿体顶板的岩性来看,顶板泥岩中充填有石盐及石膏,顶板吸水后稳定性差,开采过程中易松动,形成冒落,地下开采对冒落带、导水裂隙带的计算多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公式,但岩盐开采与煤矿开采有着很大区别,冒落带高度计算《规程》中只考虑了矿体开采的厚度因素,没有考虑到矿山开采中顶板岩层的强度。普氏松散介质破裂拱理论认为当顶板岩体被密集裂隙切割呈块状或碎块状时,顶板将成拱状塌落,这与盐岩开采形成溶腔形态比较接近,而其上部荷载及岩体则由拱自身承担,借用普氏松散介质破裂拱理论[5],此时破裂拱高H计算如下:

(5)

式中:b-洞体跨度(260m);

H1-洞体高度(100m);

Φ-洞壁岩体的内摩擦角(35°);

f-洞体围岩的坚实系数,对松散介质,f=tanΦ。

经计算洞体高度H1=388m,综上所述,本矿岩盐矿体开采时,上覆岩层顶板最小厚度等于安全开采厚度和破裂拱高之和即H0+H1=H,H计算结果为716m,这个厚度小于矿区岩盐顶板埋深935~1395m,据此评价矿区开采不会影响到地表,对地表影响小。

5)地表移动变形预测

如果地下开采影响达到地表后,会在矿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塌陷区,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中处于非充分采动情况下的最大沉降预测公式如下:

(6)

式中:ηmax――最大下沉值(mm);

q0-下沉系数取0.8mm/m;

M-盐群纯盐开采厚度,取200m;

α-矿层倾角,取10°。

n1·n2-分别为矿层倾向与走向的采动程度系数

(7)

式中:D1-倾向控制长度360m;

D2-走向控制长度100m;

H-开采深度(1381m)。

计算条件为,计算两井一组开采矿层倾向及走向分别合计采空740×1100m2,盐群纯盐开采厚度取200m时,开采后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为35.14mm,且沉降是在开采后期及完成后较长时期内发生的,可见该矿引起的地面沉降较轻微。

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中处于非充分采动情况下的最大曲率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水平移动值、最大水平变形值预测公式如下:

(7)

(8)

Umax=b ηmax=10.54(mm) (9)

(10)

式中:b-水平移动系数0.25~0.35 取0.3;

ηmax-最大下沉值(mm);

r-主要影响半径,

由式中估算可见,由于地面下沉值只有35.14mm,其它变形都非常小。

5)矿山开采稳定性评价

矿区所处区域地壳属稳定区,开采后岩层变形非常小,因地面下沉及变形造成采卤井的破裂及运输管路的变形及破坏的可能性小。并且开采形成的破裂拱高度388m,盐层顶板厚度935m~1381m,大于破裂拱的高度,对盐层上部地下含水层造成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小。

此类岩盐水溶开采矿山,特点是开采深度大,盐矿体产状平稳,倾角小,开采工程合理布局的情况下,即溶腔稳定的情况下,引发地面变形量都非常小。但是近年来,部分矿山开采引发了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如湖北省盐矿水采基地的地面塌陷,该区水采区开采深度大于400m,经过高分辨率地震探测结果表明,该区盐矿水采基地引发地面沉陷地层位于埋深100m左右以上地层,在埋深300m~450m处地层连续性好,即溶腔顶板及上部岩层完整,溶腔无垮塌显示,因此盐矿开采形成的地下溶腔不是直接导致地面沉陷的原因[3]。

此类矿山产生塌陷的原因主要在于溶腔对上部岩层产生了破坏,主要表现在开采形成溶腔使原岩应力平衡重新进行了分布。应力的重新分布使岩土层在水平和纵向上产生变形,这样的变形无疑会对采卤井壁产生挤压,由于岩层的不均一性,各个岩层产生的变形量不一致,导致采卤井水平受到剪切,采卤井一般用油井水泥固井,允许的水平变形小,采卤井管在不同的地层分界处、井管薄弱部位产生断裂和错位。通过借助超声波测井仪进行定位测井来检测,这一点在湖北省盐矿水采基地14号采卤井及应城市卤水公司211号井超声波检测中得应证,深部断裂点基本上处于岩层界面处。

可见盐岩开采不是直接对地层及上覆岩层造成了很大破坏,而是在盐矿开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从一个开采环节到另外一个开采环节,其中一个开采环节发生变化时,导致另一个环节产生影响,各个环节共同作用时,才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可能性较大。湖北省盐矿水采基地1975年建矿生产,1992年发生地面塌陷,时隔17年,主要原因为卤井井管破裂,高压注水与卤水进入浅部岩土层,在采卤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注水与采卤水的循环作用,上部岩土体受到冲蚀、潜蚀和溶蚀,其固体物质被携带至地下溶腔,使浅部岩土层松散或产生空洞。因此矿山开采稳定性也是相对的,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说盐矿开采是稳定的(相对某一时间段是稳定的),鉴于地下岩层的各向异性,只能说盐矿开采在开采的某一时段内是稳定的,开采达到一定程度时,开采开始变得不稳定。按照理论计算,本矿山开采是稳定的、安全的,但条件随着开采时间会发生变化,如果说非要界定一个时间的话,笔者认为开采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在矿山开采前期由于是新建矿山,开采不存在较大问题,可能在中后期,由于矿山工程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为设备老化、卤水的侵蚀、开采条件(溶腔的大小,塌落拱的高度、导水裂隙的高度)发生变化,溶腔的受力情况发生着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矿山稳定性重新评价,这时中后期的矿山监测(测井)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是我们了解矿山开采稳定性变化的唯一途径。

4.2 矿山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联合盐化有限公司娄庄矿段盐层埋深大,含盐层厚度大,据前述矿山开采虽然引起地面变形量小,引发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可能性小,但在中后期矿山开采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虽然前期矿山开采不会直接导致一些环境问题,但是随着矿山开采范围扩大,时间的延续,会间接导致此类矿山特有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对地下水的影响,其次是产生地质灾害影响。

4.2.1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矿山开采形成拱状塌落高度388m,古近系廖庄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岩组位于矿体上120m~300m, 新近系上寺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岩组距离矿体420m~740m左右,拱状塌落将直破坏古近系廖庄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在导水裂隙的影响下,对新近系上寺组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也会间接造成影响,高压卤盐水进入到含水层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4.2.2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矿山开采形成的拱状塌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存在,高压卤水进入上部岩层,矿层的顶板为古近系廖庄组杂色粗粒状砂泥岩互层,间接顶板为新近系上寺组细砾岩、砾状砂岩与泥岩。这些岩层在卤水冲蚀、潜蚀和溶蚀作用下,岩层中孔隙充填物被携带至采卤溶腔中,致使上部岩层变得松散或者形成孔洞,破坏了上部岩层结构,随着裂隙及孔洞不断发育,一旦高压卤水卸压,岩层失去支撑,应力平衡受到破坏,支撑力小于上部荷载,随即会引发地面沉陷。这种塌陷不是因为开采溶腔的扩大直接导致形成的,而是在开采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期变形不明显,突发性很强,这是为什么大多数发生地面塌陷的盐矿采区出现冒卤后随即发生了地面塌陷。

4.3 结论

据上述经验及公式计算,合理布设开采工程,盐矿开采在前期基本是稳定和安全的,中后期随着溶腔的增大,破裂拱上扩,上覆岩层产生变形,变形对卤井及运输管道造成破坏,一方面卤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一方面在高压卤水的影响下,上部地层被冲蚀、潜蚀和溶蚀,在浅部岩层形成空洞,采卤井卸压,应力平衡被破坏,形成地面沉陷。所以此类岩盐矿山开采中后期应加强对卤井完整性及溶腔监测工作,同时加强浅部地下水质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应引起高度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湖北省应城市盐矿水采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查测试报告[R],1993.

[2]华东石油局地质研究所.湖北省应城市卤水公司大田采段勘查、整改技术改造设计规划[R],1994.

[3]肖尚德.云-应盆地薄层复层岩盐矿水采区地面沉陷机理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3(2):91-94.

第8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环境保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环境保护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施工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

一、环境保护机构分析

为保证环境保护工作有组织、有顺序进行,要建立以项目经理领导下,生产副经理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工程部、质检部、安全环保部、设备物资部等)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其中工程管理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合理安排生产,组织各项环保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安全环保部督促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和不符合项的纠正,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其它各部门按其管辖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二、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1、影响环境因素。根据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的特点,具有以下环境影响因素:(1)水源污染:生活污水不规则的排放;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施工等生产废水的排放;机修厂等检修时用过的废油,不集中回收,随处乱倒等,均可造成对水源的污染。(2)大气污染:开挖作业时产生的硝烟、车辆运输时引起道路扬尘、车辆排放的尾气等可能导致对大气的污染。(3)噪声污染:机动车汽笛、发动机发出的声响,空压机、钻具发出的声音及其它作业引起的声响都会产生对周围宁静生活环境造成噪声的污染。4)垃圾污染: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生活垃圾、厕所排污物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5)水土流失:开挖边坡及施工弃渣、表土堆存等保护不好在雨雪天气或施工用水的冲击下均可产生流失,污染环境。

2、环境保护方案。(1)废(污)水在施工区设污水集水井通过管道排至污水池处理站集中处理,生活饮用水设一元化净水器净化后消毒处理。(2)开挖粉尘按凿岩设备类型采用湿钻法或捕尘器处理,爆后采取洒水除尘;设备、车辆安装尾气过滤器。(3)动力机械主要采用装消音器(壁)静音、隔音板围护阻音方式;爆破噪音采取梯段微差方式进行控制。(4)水土保持采用设排水沟、设挡土墙、表面覆盖等方式解决。(5)制定环境因素管理方案,进一步明确环境目标、完成指标、方案措施、完成时限、责任部门。

3、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生活污水治理措施。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区食堂、厕所、洗浴等生活设施排水。在营区建一座集中污水处理站,生活区内设污水储水池和化粪池,粪便污水先经过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储水池,再经污水管线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达标后优先用于道路降尘降温、浇灌等。处理后的水定期对其进行水质检验。发现超标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对于人员相对分散的施工现场,生活污水没有排放受纳河道,在厂房周围适当位置修建防渗厕所,将粪便等生活污水经厌氧堆肥后,由指定专人定期清理拉运至工区附近农林地施肥,避免进入河道。

二是生产废水、污水的处理。施工生产废水主要自基础开挖施工排水、混凝土施工等不含油废水;施工机械冲洗排水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检修和清洗的含油废水等。施工生产中,应尽量减少施工用水,在施工场地修建给排水沟、沉沙池,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河流;对支护和混凝土洗面、养护产生的废水,在相应施工部位设集水坑初步沉淀后直接抽排入河道中;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含油量高,采用隔油池处理;基础开挖施工排水可用潜水泵直接抽排入原河道。每月对排放的污水监测一次,发现排放污水超标,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进行纠正处理。

三是生活垃圾处理。施工期间,施工生活区设置垃圾箱,集中堆放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并就近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置,作好施工期卫生防疫工作;设垃圾清扫人员,负责施工区内卫生清扫、垃圾收集等,搞好施工区环境卫生;施工现场内无废弃砂浆、混凝土,运输道路和操作面落地料及时清扫,砂浆、混凝土倒运时必须采取防撒落措施。

四是噪音的防治措施。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地点;施工运输车辆夜间穿过营区等敏感区路段时要需减速缓行,严禁鸣笛;施工中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或对施工设备采取一定的装消音器、隔音材料、隔音内衬、隔音棚等降噪措施,降低源强;对各处供风管线随时检查,发现跑、冒现象及时进行封堵,杜绝;大爆破采用微差分段爆破,降低瞬间起爆药量,减轻爆破噪音音量。

五是施工空气污染防护。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是扬尘、钻爆粉尘、燃油燃煤废气对空气的污染等,主要通过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施工作业来控制,同时安装必要的除尘设施等。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要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所有出口配置袋式过滤器,并定期对其密封性能进行检查和维修;混凝土拌和站安装除尘器,在拌和站生产过程中,除尘设施同时运转使用;场内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畅通,施工运输尽可能防止砂石、混凝土、石渣等撒落并安排专人及时进行清扫,配备专用洒水车,定时洒水抑尘;石方开挖采用湿法造孔,合理控制药量,爆破采用水封湿法作业,开挖产生的尘烟要极时喷洒水雾降尘;对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车辆进行妥善管理和及时检修;对施工生产、生活区进行绿化美化。

六是饮用水污染的防治。对于施工区生活饮用水,其水质要经监测符合生活饮用水质标准,应清除取水口周围污染源,设置防护地带,否则设净化装置,确保工区饮用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 B 5 7 4 9 -198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七是工区卫生。由于施工人员居住较集中,工区生活简陋,因此要做好施工区及施工人员卫生保护和防疫工作,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在工区设立卫生所,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定期为职工进行预防药剂注射,夏季进行灭菌药剂的喷洒;加强工区饮用水源保护,防止饮用水受到污染;建立人群健康事故应急预案,一旦发现重大疫情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组织紧急救治工作。

三、场地清理问题分析

在工程完工后的规定期限内完成。按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拆除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施工废弃物,并应彻底清除施工场地上所有渣土、混凝土、废旧机械构件,并对现场平整恢复土地原有功能。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完成环境恢复,如重新将表土运回,植树育林等,以达到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满意的要求。

四、结语

环境保护管理要在总体环境管理体系保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程环境管理组织机构,负责施工期有关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规划,与施工整体布置、要求相适应,指导环保工作有序进行;编写具体环境保护执行措施,保证环境保护满足国家、地方政府及发包人单位等的要求。

第9篇: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电能;轮轨;噪声;震动;沿线两侧

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规划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用地省,运能大,轨道线路的输送能力是公路交通输送能力的近10倍。每一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量少,因而节约能源;采用电力牵引,对环境的污染小。噪声属集中型,人均噪声小,易于治理;乘客乘座安全、舒适、方便、快捷。

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形成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区人口密度加大。加上相当固定的流动人口,使得仅仅依靠传统概念上的公共客运交通即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已远远不够。目前,中国的城市公交基本上以常规的公共汽车为主,客运量小、速度慢、技术性能差、耗能大、污染也较严重。为了扩大输送能力,只好增加运输车辆的投入,而这又造成道路阻塞,使运行速度下降。投入车辆越多,阻塞就越严重,从而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

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新闻会上,中国交运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翊民介绍,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设里程将达到1200公里—1500公里,而上世纪70年代世界轨道交通建设期,各国建成的总里程不过1600公里。中国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之大,将是世界轨道交通建设史上极为罕见的,这与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是互相适应的。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65年北京地铁的开工。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已建成18条轨道交通线路,营运总里程累计达到405公里。中国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也已开始上马。广州至佛山长约33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总投资224亿元的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线即将动工,并将于2009年底建成。

中国城市交通的远景目标是“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它意味着未来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公共交通优先,大幅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扭转交通结构逐步恶化的趋势,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交通。由此可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

2 轨道交通项目环境污染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系指采用钢轮-钢轨导向系统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按照运量及运营方式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跨座式单轨以及磁悬浮等形式。

对应不同工程类别的工程内容为土建工程包括线路工程、轨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车站及建筑工程、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设备系统包括车辆系统、供电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给排水与消防系统。本文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为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的环境影响。

2.1 施工期主要污染分析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社会影响、城市生态景观、施工噪声、振动、扬尘、城市交通、居民出行等,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环境影响主要为占地及动迁各类管线、各类用房、绿地对沿线区域的城市环境格局及动迁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工程实施期间,由于车站封闭施工及施工占地,将对原有道路的交通产生阻塞干扰,影响市民出行;对沿线居民及商服、休闲场所的影响;工程施工,尤其是车站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施工机械废气、粉尘、扬尘等污染物将影响附近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施工期施工过程及拆迁对沿线及附近区域城市景观将产生不利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车站挖掘、大型构件的吊装、混凝土拌和、站台基础施工时使用的钻孔、破除和修复路面时采用的空压机和压路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将对车辆段、沿线各车站、控制中心及主变电站附近的声环境及振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建筑材料及残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及振动将对运输道路沿线的声环境及振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