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戒烟药物范文

戒烟药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戒烟药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戒烟药物

第1篇:戒烟药物范文

【关键词】护理 肝损害 抗结核药

目前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抗结核药物的应用。目前我国报告的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甚大[1],而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以肝损害毒性反应最为显著[2]。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药物时肝脏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3],是药物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王静等[4]的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严重的占1.1%。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大多数经过治疗能恢复正常,少数发生肝衰竭死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例肺结核患者,因使用抗结核药治疗而出现了严重肝损害,经停用抗结核药,抗炎、护肝等综合治疗,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结核病人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0-65岁,痰涂阳8例,涂阴12例;初治15例,复治5例。应用的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用药到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时间为20天-3个月。

1.2 临床症状 除了结核病的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20例均有皮肤、巩膜黄染,尿黄,黄疸加深快,有3例有皮下出血点,2例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8℃以上,有1例发生肝昏迷。

1.3 实验室检查 Hb75-145g/L,白细胞8.0-15.2/109/L,肝功能:血清胆红素180-500.3μmol/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80-189u/L,丙氨酸转氨酶125-950u/L,凝血酶原活动度50%-25%。B超检查:3例提示有腹水,5例肝、脾肿大。

2 护理

2.1 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2.1.1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因直立时肝脏血流量减少40%,运动时肝脏血流量减少80%-85%,而平卧时肝脏血流量增加约40%[5],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并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护士应协助患者日常生活的料理,待黄坦消退和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逐渐恢复活动。

2.1.2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病室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2.1.3 每天对床铺进行湿式扫床,保持创铺平整、清洁干净,预防褥疮的发生。

2.1.4 口腔及皮肤护理 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3次(早、中、晚),保持口腔清洁,消除口腔异味,增进食欲,预防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由于大量胆盐沉积皮肤表面,故皮肤瘙痒,应每日协助病人用温水檫浴,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避免抓伤引起感染。

2.2 饮食护理 耐心向病人解释饮食与疾病恢复的关系,饮食应以适量蛋白质、糖和丰富的维生素、低脂肪等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油炸和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管粘膜诱发出血。因肝功能严重受损,清除氨的能力下降,故蛋白质饮食要适当控制,以防诱发肝昏迷,若出现肝昏迷时,应严禁蛋白质摄入,同时控制钠和水的摄入量,对腹水病人应给予低盐饮食,以减少水钠潴留。 转贴于

2.3 心理护理 患者多数病情危重,抢救、治疗难度大,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容易产生悲观、恐惧、急躁、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在护理中应多给予精神安慰,通过与病人沟通、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给予理解、关心、照顾、体贴,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感觉到有了依靠,护士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讲解在治疗中会出现哪些情况和转归等,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并指导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教会其放松身心,如听优美的音乐。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情绪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护士及时主动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争取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家属对患者的亲近、同情会使患者得到安慰,对消除抑郁、消极厌世的心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准确记录每日出入量,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有无消退,注意观察尿量的变化及尿的颜色和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注意观察病人精神神经症状,观察病人的神志、性格和行为有无异常,有无肝性脑病的先兆。

2.5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肝损害严重时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因而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应严密观察患者皮下有无出血点、瘀斑,有无上消化道大出血,以及有无内脏出血的先兆。

2.6 肝昏迷的护理 有肝昏迷先兆或肝昏迷者,每日给予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清洁灌肠2次,以清除和抑制肠道毒物及氨的产生和吸收。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防止脑缺氧。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及对光反射,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并记录尿量,保持外阴清洁。

2.7 出院指导 患者经过了2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全部好转,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凝血酶原时间、血氨等恢复正常。有9例患者重新选择对肝脏损害小的抗结核药物继续抗痨治疗,2例因其他原因停止抗痨治疗。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增加营养,戒烟戒酒,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完成抗结核疗程;定期复查胸片及肝、肾功能等,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3 体会

3.1 结核病仍然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结核药物的化疗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短程化疗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核心[6],实施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中被广泛应用,但常常会因为引起肝损害而导致化疗的失败,甚至会引起严重肝损害而加重病情,肝衰竭死亡。因此,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无出现药物的毒付反应,特别是注意肝肾功能的观察尤为重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提高治愈率。

3.2 患者由于在抗痨治疗中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病情往往进展快,变化多,患者心理状态非常复杂,极易导致精神高度紧张,悲观恐惧、甚至绝望,因此临床上认真观察和分析患者复杂的心理表现,并进行周密细致的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不良心理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夏愔愔,詹思延.国内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419-423.

[2]张炜平.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3,8(1):82.

[3]张海云,吴扬.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及防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24(6):466.

[4]王静,屠德华,李波,等.北京市一线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对化疗工作的影响[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4):271-274.

第2篇:戒烟药物范文

抗菌药物

在服用林可霉素、阿奇霉素片、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等抗菌药物后可引起结肠炎,称之为抗菌药相关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低蛋白血症,CT检查发现结肠增厚。但少数患者仅表现为腹泻而不伴有全身症状。腹泻常发生在抗菌药治疗4~10天之后,约1/3的患者发生在停用抗菌药之后。其病因认为是抗菌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使非致病菌大量增殖。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抗菌药,可服用万古霉素治疗。

抗肿瘤药物

目前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骨髓、胃肠道等均有抑制或损害作用。如抗代谢类药物阿糖胞苷、羟基脲、氨基蝶呤、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和更生霉素等,均能明显地抑制胃肠道上皮细胞DNA的合成,临床上可表现为口腔溃疡和舌炎,这是整个胃肠道黏膜损害的局部表现。

女性激素

女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避孕药。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血管闭塞性疾病,包括中风和血栓性静脉炎,也可以引起胃肠道血管闭塞性疾病,因此在服用雌激素、孕激素和避孕药时可出现亚急性可逆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常发生在用药10天后。表现为腹痛,偶然有血性腹泻。其中直肠和乙状结肠是常见的受累部位。有些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其临床和内镜的表现类似于克罗恩病。

缩血管药物

加压素也称之为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作用较强的血管收缩剂。它们可引起心肌、小肠外周动脉和皮下组织缺血性损害。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红斑和黏膜下瘀斑。结肠活检为缺血性坏死,当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麦角是子宫兴奋剂,对血管也有直接收缩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并发生反射性心率减慢。它还能伤害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坏疽,引起缺血性结肠炎。

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类药物也可引起结肠损害产生结肠炎,它包括了消炎痛、异丁苯丙酸和联苯丁酮酸等,大多数患者可出现结肠憩室,其机理可能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使结肠黏膜局部的前列腺素缺乏,抑制细胞的防御机能所致。

其 他

如甲氰咪胍片、甲基多巴和氟胞嘧啶。其中甲氰咪胍片引起的结肠炎属特异性反应,甲基多巴引起的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而氟胞嘧啶引起的结肠炎机制尚不清楚。

第3篇:戒烟药物范文

关键词 结核病 耐多药结核病 流行病学 抗结核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3-0003-05

The epidemic status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XU Yin1*, MENG Xianmin1,2, ZHANG Yongxin3**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22 countries with serious tuberculosis epidemic in the whole world and is also one of the 27 countries with the serious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MDR-TB has become the tough problem of public health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study and develop the new anti-tuberculosis drug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uberculosis and to improve their efficac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uberculosis, especially epidemic status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Key words tuberculosis;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epidemic; anti-tuberculosis drugs

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是指结核杆菌至少已同时对异烟肼(isoniazid, INH)和利福平(rifampicin, RFP)耐药的结核病[1]。2010年,全球MDR-TB患者数估算约为65万人,占全球结核病估算患者数的5.4%。WHO以及国际结核病和肺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根据最新耐药监测数据估计,在新发结核病患者中,至少10.2%的患者对1种抗结核药物耐药,MDR-TB患者占1.1%;在复治结核病患者中,至少18.4%的患者对1种抗结核药物耐药,MDR-TB患者占7.0%。换言之,全球每年新出现的MDR-TB患者数达30万~60万人[2-3]。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27个MDR-TB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2010年估算的MDR-TB患者数占新发结核病患者数的5.7%、占复治结核病患者数的26%,两数据在27个MDR-TB严重流行国家中均排位为第15位。“第五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MDR-TB危害十分严重,每年新发患者数约12万人[4],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相当严重。因此,结核病、尤其是MDR-TB的防治工作仍应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

1 MDR-TB的现行治疗方案

结核病的现行标准治疗方案是WHO推荐的“督导短程化疗(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策略,即联合使用INH、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和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治疗6个月,可治愈85%以上的结核病患者,但对MDR-TB患者的疗效较差,治愈率低于60%,其中对初治患者为40%、对复治患者仅20%[5]。现有的大部分一线抗结核药物都上市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应用时间长、患者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MDR-TB大量出现。在WHO出版的《结核病治疗指南(第4版)》[6]中,治疗MDR-TB的药物被分为5组,其中第1组包括了除链霉素外的所有一线抗结核药物,第2至第5组中的药物均为二线抗结核药物。2011年WHO出版的《耐药结核病规范化管理指南》[7]指出,治疗MDR-TB的化疗方案应至少包括4种二线抗结核药物,如PZA、氟喹诺酮类药物、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和环丝氨酸(或对氨基水杨酸钠)。

2 抗结核药物研发进展

2.1 bedaquiline(TMC207)

bedaquiline已获美国FDA批准,是近40年来上市的第一个有新作用机制的抗结核药物,能有效用于抗MDR-TB治疗。bedaquiline是一种二芳基喹啉化合物[8],作用机制与现有抗结核药物都不同。结核杆菌在生存过程中需要自身产生能量以维持生命,bedaquiline就是通过作用于结核杆菌的三磷酸腺苷合成酶而抑制结核杆菌产生能量的[9]。

体外实验显示,bedaquiline对药物敏感和耐药的结核杆菌、MDR-TB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均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对结核杆菌有毒株H37RV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为0.06 μg/ml,对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一定的疗效[8,10-11]。

Ⅱb期试验以MDR-TB患者为对象,比较了对照组(安慰剂联合5种二线抗结核药物)和试验组(bedaquiline每日1次口服400 mg联合5种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然后改为bedaquiline每日3次、每次口服200 mg联合5种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经过8周治疗,试验组的痰菌培养转阴率大幅提高(从9%提高至48%);24周后,试验组的痰菌培养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9%和58%)[12]。

bedaquiline的常见不良反应以轻、中度的恶心等胃肠道反应为主,但试验组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了QT间期延长[13]。值得注意的是,bedaquiline还有潜在的致命性风险:在第120周,试验组的死亡率较安慰剂组显著增加(分别为9/79和2/81),原因还无法予于完全解释[14]。

2.2 处于Ⅲ期试验中的药物

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MXF)是于1999年上市、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两个喹诺酮类药物,近年来发现它们在治疗结核病方面也有显著疗效,目前都处于抗结核治疗的Ⅲ期试验阶段,以考察能否将抗结核治疗疗程缩短至4个月。一项MXF用于抗结核治疗的Ⅱ期试验结果显示,与抗结核标准方案即疗程6个月的INH-EMB-RFP-PZA治疗相比,加用莫西沙星治疗2个月能缩短至痰菌培养转阴的时间且提高第6周时的痰菌培养转阴率(自61%提高到82%)[15]。此外,还有试验结果表明,将该标准方案中的EMB换成MXF或加替沙星后能显著提高治疗第8周时的痰菌培养转阴率并有可能缩短疗程,但不建议将INH换掉[16-18]。

赵刚[19]将62例MDR-TB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评价MXF治疗MDR-TB的疗效。治疗组用MXF 0.4 g/d治疗,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每天3次、每次0.2 g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且都还同时辅以其他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3%,优于对照组的77.4%;治疗组的痰菌培养转阴率为87.1%,优于对照组的74.2%。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廖鹏飞[20]为考察加替沙星治疗MDR-TB的疗效,将123例MDR-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使用加替沙星治疗;对照组58例,使用氧氟沙星治疗。两组患者均还同时接受阿米卡星、利福喷丁、对氨基水杨酸钠、INH、PZA和EMB的联合治疗,疗程都为24个月,观察痰菌培养转阴率和病灶吸收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痰菌培养转阴率(86.2%)显著高于对照组(58.6%)、病灶明显吸收率(52.3%)也高于对照组(34.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29.3%)与对照组(3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过,加替沙星可致血糖水平波动,在一些国家己停用,是否适用于抗结核治疗尚无结论。

2.3 处于Ⅱ期试验中的药物

2.3.1 PA-824

PA-824是硝基咪唑并吡喃化合物,通过抑制分枝菌酸(结核杆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的生物合成产生抗结核杆菌作用。体外研究表明,PA-824对药物敏感、耐单药、耐多药和泛耐药的结核杆菌株的MIC相近,其中对药物敏感结核杆菌株的MIC为0.06~0.25 μg/ml(12株临床分离株),对结核杆菌标准菌株H37Rv的MIC为0.039~0.13 μg/ml,对耐单药、耐多药和泛耐药的结核杆菌株的MIC均为0.015~0.531 μg/ml(21株临床分离株)[21-24]。

给急性结核杆菌感染小鼠模型口服PA-824(25 mg/kg)或INH(25 mg/kg)治疗10 d后的疗效相当[21]。慢性结核杆菌感染小鼠模型口服PA-824后的最低有效浓度和杀菌浓度分别为12.5和100 mg/kg。在慢性结核杆菌感染模型中,PA-824 100 mg/kg治疗的疗效在最初2个月内与INH 25 mg/kg相当,但在随后4个月内的抗结核杆菌活性则远强于INH或MXF 100 mg/kg而与RFP-INH方案的疗效相当[23]。Tasneen等[25]的研究显示,在慢性结核杆菌感染模型中,PA-824(100 mg/kg)联合RFP-PZA治疗比现标准方案(RFP-INH-PZA)更有效,而且PZA能大幅提高PA-824的活性。但Nuermberger等[26]的研究却显示,与对照组(RFP-MXF-PZA治疗2个月、RFP-MXF治疗4个月)相比,试验组(PA-824-MXF-PZA治疗2个月、PA-824-MXF治疗4个月)的疗程并不能缩短。

2.3.2 delamanid(OPC-67683)

delamanid是一种硝基二氢咪唑并噁唑衍生物,能抑制分枝菌酸的合成并在体内、外均显示有抗MDR-TB活性。体外研究显示,delamanid对药物敏感和耐药的结核杆菌株的MIC均为0.006~0.013 4 μg/ml;delamanid 0.1 μg/ml的杀菌活性与RFP 3 μg/ml相当,较INH 3 μg/ml和PA-824 1 μg/ml的杀菌活性更强[27]。

在Ⅱ期临床试验中, 481例MDR-TB患者除均接受联合基础药物疗法治疗外,还分别再服用安慰剂(160例患者)或delamanid每天2次、每次100 mg(161例患者)或每次200 mg(160例患者)治疗2个月。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在第2个月时的痰菌培养转阴率高于安慰剂组(100、200 mg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45.4%、41.9%和29.6%)[12]。delamanid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的恶心和呕吐。此外,delamanid组的QT间期延长现象较安慰剂组有显著增加[12]。

2.3.3 SQ109

SQ109是乙胺丁醇类似物[28],作用机制尚未明确。SQ109对药物敏感的结核杆菌株的MIC为0.63~1.56 μg/ml,对耐EMB结核杆菌的MIC为0.9 μg/ml,对耐INH结核杆菌的MIC为1.4 μg/ml,对耐RFP结核杆菌的MIC为0.7 μg/ml[28-29]。有关研究显示,SQ109与INH、RFP和bedaquiline均具有协同作用,能使bedaquiline的抗结核杆菌活性提高4~8倍[30-31]。慢性结核杆菌感染小鼠模型接受SQ109 10和25 mg/kg治疗30 d后,其肺部和脾脏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减少1.5~2.5 log,与接受EMB 100 mg/kg的作用相似[28]。将一线抗结核方案中的EMB替换成SQ109后可提高第4或第8周时的疗效[32]。

2.3.4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肺炎和菌血症,疗程一般为28 d。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也具有良好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对MDR-TB显示有强力的抗菌活性。

Alcala等[33]测定了117株对药物敏感和耐药的结核杆菌株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利奈唑胺的MIC为0.125~1 mg/L。另有研究发现,利奈唑胺对MDR-TB的MIC为0.125~8 mg/L、MIC50为4 mg/L、MIC90为8 mg/L[34-35],推荐以MIC≤8 mg/L作为其敏感性的分界点。

目前,关于利奈唑胺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尚没有统一的意见。根据文献报道,治疗剂量推荐开始时使用每日2次、每次1 200 mg,4~6周后减至每日1次、每次600 mg;总疗程暂推荐为3~6个月[36]。

2.3.5 PNU-100480(sutezolid)

PNU-100480是利奈唑胺的类似物。体外研究显示,PNU-100480对5株药物敏感和5株耐药的结核杆菌株的MIC值为0.03~0.50 μg/ml,抗菌活性是利奈唑胺的3.2倍[37-38]。

目前,PNU-100480已完成Ⅰ期试验。该试验结果表明,PNU-100480具有良好的可耐受性,受试者口服1 200 mg/d时仍能耐受,杀菌效力强于利奈唑胺而与INH相当。此外,研究还发现,PNU-100480与PZA有协同作用[39]。

2.3.6 AZD5847

AZD5847是烷唑酮类化合物,目前处于Ⅰ期试验阶段。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禁食会影响AZD5847的生物利用度:受试者禁食后口服AZD5847 50~1 200 mg,生物利用度会降低30%~100%不等[40]。

3 结语

目前,全球结核病、特别是MDR-TB的流行给其防控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笔者认为,要做好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主要要做好以下3点:首先,应减少因治疗不足或不恰当而导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不足或不恰当包括因患者的依从性差而导致的剂量减少或疗程缩短或中断以及治疗方案不恰当。要避免治疗不足或不恰当,就要不断提高常规“DOTS”质量[41]。其次,应更多和更及时地发现患者、尤其是MDR-TB患者。MDR-TB的发现是耐药结核病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多地发现患者也是减少结核病传播的有力措施。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可疑者的筛查、实验室的确诊以及登记报告等工作。最后,应正确、合理地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以延长其有效治疗寿命。同时,应加大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投入,加快研发速度。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 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MDR-TB)——常见的问题[EB/OL]. [2013-05-20]. http://who.int/tb/challenges/mdr/faqs/zh/.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2011) [EB/OL]. [2013-05-20]. http://who.int/entity/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11/gtbr11_full.pdf.

[3] Prasad R. MDR-TB: current status [J]. Indian J Tuberc, 2005, 52(3): 121-131.

[4]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8): 485-508.

[5] Espinal MA, Kim SJ, Suarez PG, et al. Standard short-course chemotherapy for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treatment outcomes in 6 countries [J]. J Am Med Asso, 2000, 283(19): 2537-2545.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Guidelines. 4th Ed. [EB/OL]. [2013-05-20].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10/9789241547833_eng.pdf.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ogrammatic management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 2011 update [EB/OL]. [2013-05-20].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11/9789241501583_eng.pdf.

[8] Sacks LV, Behrman RE. Challenges, successes and hop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B therapeutics [J]. Future Med Chem, 2009, 1(4): 749-756.

[9] Haagsma AC, Podasca I, Koul A, et al. Prob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diarylquinoline TMC207 with its target mycobacterial ATP synthase [J]. PLoS One, 2011, 6(8): e23575.

[10] Marie CR, Nacer L, Tom G, et 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TMC207 and its N-desmethyl metabolite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2, 56(3): 1444-1451.

[11] Barry CE 3rd, Blanchard JS. The chemical biology of new drugs in the development for tuberculosis [J]. Curr Opin Chem Bio, 2010, 14(4): 456-466.

[12] Maria TG, Vija S, Epifanio SG, et al. Delamanid for 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N Engl J Med, 2012, 366(23): 2151-2160.

[13] Barry CE 3rd. Unorthodox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J]. N Engl J Med, 2009, 360(23): 2466-2467.

[14]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IRTUROTM (bedaquiline) Tablets [EB/OL]. [2013-05-20]. http://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2/204384s000lbl.pdf.

[15] Wang JY, Wang JT, Tsai TH, et al. Adding moxifloxacin is associated with a shorter time to culture conversion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Int J Tubercul Lung Dis, 2010, 14(1): 65-71.

[16] Dorman SE, Johnson JL, Goldberg S, et al. The tuberculosis trials, substitution of moxifloxacin for isoniazid during intensive phas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9, 180(3): 273-280.

[17] Conde MB, Efron A, Loredo C, et al. Moxifloxacin versus ethambutol in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II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0): 1183-1189.

[18] Rustomjee R, Lienhardt C, Kanyok T, et al. A phase II study of the sterilising activities of ofloxacin, gatifloxacin and moxifloxacin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 Int J Tubercul Lung Dis, 2008, 12(2): 128-138.

[19] 赵刚. 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学, 2007, 27(11): 45-46.

[20] 廖鹏飞. 联合加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1): 118, 127.

[21] Stover CK, Warrener P, van Devanter DR, et al. A small-molecule nitroimidazopyran drug candid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J]. Nature, 2000, 405(6789): 962-966.

[22] Lenaerts AJ, Gruppo V, Marietta KS, et al. Preclinical testing of the nitroimidazopyran PA-824 for activity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a series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 49(6): 2294-2301.

[23] Tyagi S, Nuermberger E, Yoshimatsu T, et al.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the nitroimidazopyran PA-824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 49(6): 2289-2293.

[24] Ahmad Z, Peloquin CA, Singh RP, et al. PA-824 exhibits time-dependent activity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 55(1): 239-245.

[25] Tasneen R, Tyagi S, Williams K, et al. Enhanced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rifampin and/or pyrazinamide when combined with PA-824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 52(10): 3664-3668.

[26] Nuermberger E, Tyagi S, Tasneen R, et al. Powerful bactericidal and sterilizing activity of a regimen containing PA-824, moxifloxacin, and pyrazinamide in a murine model of tuberculosi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 52(4): 1522-1524.

[27] Matsumoto M, Hashizume H, Tomishige T, et al. OPC-67683, a nitrodihydroimidazooxazole derivative with promising act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in vitro and in mice [J]. PLoS Med, 2006, 3(11):2131-2144.

[28] Protopopova M, Hanrahan C, Nikonenko B,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antitubercular drug candidate, SQ109, from a combinatorial library of 1,2-ethylenediamines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 56(5): 968-974.

[29] Lee RE, Protopopova M, Crooks E, et al. Combinatorial lead optimization of [1,2]-diamines based on ethambutol as potential antituberculosis preclinical candidates [J]. J Comb Chem, 2003, 5(2): 172-187.

[30] Chen P, Gearhart J, Protopopova M, et al.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of SQ109, a new ethylene diamine, with front-line antitubercular drugs in vitro [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 58(2): 332-337.

[31] Reddy VM, Einck L, Andries K, et al. In vitro interactions between new antitubercular drug candidates SQ109 and TMC 207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0, 54(7): 2840-2846.

[32] Nikonenko BV, Protopopova M, Samala R, et al. Drug therapy of experimental tuberculosis (TB): improved outcome by combining SQ109, a new diamine antibiotic, with existing TB drug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7, 51(4): 1563-1565.

[33] Alcala L, Ruiz-Serrano MJ, Pérez-Fernandez Turégano C, et al. In vitro activities of linezolid against clinical isolat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hat are susceptible or resistant to first-line antituberculous drugs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 47(1): 416-417.

[34] Prammananan T, Chaiprasert A, Leechawengwongs M. In vitro activity of linezolid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and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XDR)-TB isolates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9, 33(2): 190-191.

[35] Erturan Z, Uzun M. In vitro activity of linezolid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rulosis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5, 26(1): 78-80.

[36] 唐神结, 肖和平. 利奈唑胺抗结核作用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 4(1): 63-66.

[37] Alffenaar JW, van der Laan T, Simons S,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clinical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to a potentially less toxic derivate of linezolid, PNU-100480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 55(3): 1287-1289.

[38] Barbachyn MR, Hutchinson DK, Brickner S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oxazolidinone (U-100480) with potent antimycobacterial activity [J]. J Med Chem, 1996, 39(3): 680-685.

[39] Williams KN, Stover CK, Zhu T, et al. Promising antituberculosis activity of the oxazolidinone PNU-100480 relative to that of linezolid in a murine model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 53(4): 1314-1319.

[40] Balasubramanian V, Butler S. AZD5847 [EB/OL]. [2013-05-20]. http:///browse/tb-treatments/azd5847.

第4篇:戒烟药物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使用频率高的解表药、祛风湿药、活血药及其复方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以及在复方合剂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方法造模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各组给予不同的药物合剂灌胃治疗,观察继发侧足爪肿胀度;22 d后,检测足爪浸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PGE2)水平。结果复方合剂、地塞米松、祛风湿合剂、解表合剂、活血合剂对AA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复方合剂、地塞米松、祛风湿合剂作用最强,且它们足爪浸液TNF-α、IL- 1β、PGE2水平都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复方合剂能明显抑制AA大鼠足爪肿胀,祛风湿合剂在复方合剂中可能发挥主要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都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 1β,PGE2水平表达。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佐剂性关节炎; 配伍规律; 作用机制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j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祛风除湿,活血解表是该类复方常用的配伍规律。为探讨中药治疗RA的配伍规律,我们选取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解表药(麻黄)、祛风湿药(川乌)、活血药(当归)作为研究对象[1]。为增强药物的疗效,我们将上述药物配伍成药对合剂:解表合剂(麻黄-桂枝)、祛风湿合剂(川乌-草乌)、活血合剂(当归-川芎)、复方合剂(上述药物配伍而成)。通过给患有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的Wistar大鼠灌胃不同的药对合剂或复方合剂,观察大鼠继发侧足爪肿胀体积、足爪浸液TNF-α、IL-1β、PGE2水平,分析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及发挥主要作用的药对组等。

1 材料

1.1 动物与分组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合格证号:SCXK鲁20080004)84只,体质量(250±50)g,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饲养1周后,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每组12只,即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M)、地塞米松组(D)、复方组(FF)、祛风湿组(QFS)、解表组(JB)、活血组(HX)。

1.2 试剂与药物

1.2.1 试剂卡介苗80 mg/ml(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2008040801),不完全弗氏佐剂(Sigma公司);大鼠TNF-α ELISA试剂盒、大鼠IL-1β ELISA试剂盒、大鼠PGE2 ELISA试剂盒(赛尔斯生物制品公司);自治足爪容积测量仪;Thermo Multiskan MK3酶标仪(北京惠安泽泰科技有限公司)。

1.2.2 药物及制法中药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当归、川芎购自莱阳市江波大药房,由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全部合格。醋酸地塞米松片,国药准字H20055075,青岛国风高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解表合剂由麻黄与桂枝按1∶1组合,制成生药含量1 g/ml的水煎液;祛风湿合剂由制川乌与制草乌按1∶1组合, 制成生药含量0.35 g/ml的水煎液;活血合剂由当归与川芎按3∶2组合,制成生药含量1.4 g/ml的水煎液;复方合剂由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当归、川芎按3∶3∶1∶1∶4∶2比例组成,制成生药含量2.7 g/ml的水煎液;以上各组合剂水煎液在本校药剂实验室完成。地塞米松在灌胃前制成浓度为0.125 mg/ml溶液。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参考文献,正常对照组每只大鼠左侧足爪皮内注射生理盐水0.1 ml,其余每组每只大鼠左侧足爪皮内注射卡介苗浓度为10 mg的CFA 0.1 ml,制备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2]。

2.2 给药方法 AA大鼠从注射CFA当天开始给药,各组大鼠给予不同的药物,给药方法灌胃。药量参按动物的体表面积折算大鼠用量:大鼠药用量(g/kg)=人的药用量×0.018×5。人的药用量参照田代华主编《实用中药辞典》[3],地塞米松片的用量参考药物说明书。本实验中大鼠药实际投药量5倍于计算所得大鼠用药量。即:大鼠实际用量(g/kg)=大鼠用药量(g/kg)×5,经计算可得,正常组给予灌胃蒸馏水4 ml/d,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地塞米松组灌胃地塞米松悬浊液0.5 mg/ (kg·d),祛风湿组灌胃川草乌合剂1.4 g/ (kg·d),活血组灌胃归芎合剂5.6 g/ (kg·d),解表组灌胃麻桂合剂4.0 g/(kg·d),复方组灌胃复方合剂10.8 g/(kg·d)。给药时间22 d。

2.3 指标检测

2.3.1 足爪肿胀体积的测量用自制的大鼠足爪容积测量仪,于第11天开始隔日测右足爪容积。按下述公式计算足爪肿胀度:S(%)=(BV-AV)/AV×100%。注:S为足爪肿胀度,AV注射佐剂前的容积,BV注射佐剂后的容积。

2.3.2 右侧后足爪前列腺素(PGE2)、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检测[4]大鼠造模的第22天,乙醚麻醉后处死大鼠,在右侧踝关节上0.5 cm处剪下炎性足爪,纵向切开,放入盛有生理盐水5 ml的试管中,4℃浸泡24 h,离心浸泡液,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中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按试剂说明书的方法,测定右侧足爪浸液TNF-α、IL-1β、PGE2水平。

2.3.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各参数的比较使用SAS9.0统计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程序检验各组间差异显著性,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

3 结果

3.1 继发侧足爪肿胀体积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组、地塞米松组、祛风湿组、解表组、活血组右侧足爪肿胀度明显缓解,其中复方组、地塞米松组、祛风湿组作用最强(P

3.2 造模第22天各组大鼠足爪浸液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3.2.1 各组大鼠足爪浸液TNF-α水平的比较从表2看出,模型组AA大鼠足爪浸液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

3.2.2 各组大鼠足爪浸液IL-1β水平的比较从表2看出,模型组AA大鼠足爪浸液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

3.2.3 各组大鼠足爪浸液PGE2水平的比较从表2看出,模型组AA大鼠足爪浸液PGE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

4 讨论

RA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公认在RA的发病中,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是RA慢性期主要驱动力量,尤其滑膜巨噬细胞合成的IL-1β、TNF-α承担特殊的中心角色。它们刺激滑膜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分泌IL-6、GM-CSF及趋化因子、以及效应分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前列腺素等,并可导致持续性滑膜炎。病人体内的PGE2水平明显升高,其炎症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GE2, PGE2可诱导IL-1、IL-6的产生。而且这些细胞因子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并互相影响,共同参与RA的发病[5]。

本次实验中,川草乌合剂对AA关节炎的右侧足爪肿胀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复方组治疗效果无差异,同时川草乌合剂能显著抑制足爪内TNF-α、IL-1β、PGE2水平;在复方配伍中可能发挥主要的治疗作用。此次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重用川乌、草乌治疗RA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支持。

麻黄桂枝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右侧足爪肿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复方组比较,效果明显不如复方组;麻黄桂枝合剂对足爪内TNF-α、IL-1β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对足爪PGE2水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川芎当归合剂对AA关节炎的右侧足爪肿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复方组比较,效果明显不如复方组;活血组大鼠足爪内TNF-α、IL-1β、PGE2水平与模型组无差异。

复方合剂对AA关节炎的右侧足爪肿胀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地塞米松组治疗效果无差异,同时复方剂能显著抑制足爪内TNF-α、IL-1β、PGE2水平。

综上所述,复方合剂的效果明显优于活血合剂和解表合剂,与祛风湿合剂无差异,这说明祛风湿药物川乌与草乌在复方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复方合剂能明显抑制足爪内TNF-α、IL-1β、PGE2水平表达。

参考文献

[1] 周 鲁,宋 航,曾琳琳,等.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研究[J].四川中医,2004,22(13):23.

[2]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0.

[3] 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7.

第5篇:戒烟药物范文

【摘要】当前酗酒和酒精中毒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 开发有效的缓解急性醉酒状态和防治酒精性肝病的解酒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文章论述了葛花、葛根、枳子、人参等多种天然解酒药物的单方和复方解酒作用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并对此类药物今后的研制方向提出浅见。

【关键词】天然药物;解酒;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酗酒和酒精中毒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特别是肝脏,有时还影响到家庭及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应用天然中草药进行解酒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对国内天然解酒药物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 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特点

乙醇进入体内后少部分在胃、肠粘膜中的乙醇脱氢酶(ADH)作用下进行第一站代谢,大部分经由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进入血液。当大量的乙醇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时产生醉酒现象。仅有2%~10%的乙醇会通过肾脏、肺、皮肤以原形排出体外,其余绝大多数乙醇在肝脏内代谢。

乙醇在肝脏中的代谢首先是通过ADH途径,乙醇在ADH的摧化作用下氧化为乙醛,同时氧化型辅酶1(NAD+)转变为还原型辅酶1(NADH),NADH/NAD+值增大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如:乳酸血症、酸中毒、高尿酸血症及脂肪肝等。

其次肝细胞微粒体内的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也可使乙醇转化为乙醛,当血醇浓度很高或长期摄入乙醇时,MEOS被诱发甚至可起到主要作用[1]。在此过程中不仅产生乙醛还产生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对肝细胞造成伤害。

在体内乙醛被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为乙酸。中国人一半左右ALDH活性不足,不能很快把乙醛转变为乙酸,所以这些人饮酒后面部潮红、心动过速甚至循环衰竭。而且长期饮酒更是显著降低了ALDH的活性从而造成长期饮酒人群血和肝脏组织中乙醛浓度明显增高。乙醛具有很大的肝毒性,超过肝脏对其的清除代谢能力时,大量乙醛生成蛋白质加成物使酶失活,削弱DNA修复能力,使氧利用发生障碍,促使胶原合成增加,谷胱甘肽(GSH)生成减少。乙醛可使肝细胞膜质过氧化,破坏肝细胞的微管结构,损伤线粒体,引起肝内炎性细胞浸润,加速肝纤维化过程[2]。

2 具有抑制胃肠乙醇吸收作用的天然药物

五加科植物是解酒作用较为活跃的一类植物。人参(Radix ginseng)提取物主要是通过抑制乙醇吸收或加强胃肠首过效应发挥解酒作用。此种作用的主有成份是皂甙类,人参皂甙可以提高ADH的活性,降低乙醇所致血清谷氨酸转氨酶的升高,提高血清及肝中GSH的活性,抑制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清除乙醇在肝组织中产生的自由基[1]。另外,五加科植物刺老牙(Aralia elata),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中的三萜皂甙类成份也具有抑制乙醇胃肠吸收的作用。

茶(Camelia chinensis)种子中的茶种子皂甙可使血中及肝中的乙醇浓度显著降低,抑制乙醇在消化道的吸收,促进已吸收的乙醇及其代谢物乙醛的排泄。此外,人们发现远志,娑罗子等药物中也含有乙醇吸收抑制物质[2]。

3 能促进乙醇代谢的天然药物

豆科葛花(Flos Puerariae)历代多被作为解酒之专药而极少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国内学者对葛花醇提物进行了实验。探讨了葛花醇提物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的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性浸润均较模型组有所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GSH含量较模型组也明显升高。研究表明,葛花醇提物具有明显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3]。

豆科葛根(Radix Puerariae)味甘辛凉,入脾,胃经,其气轻清,升阳解肌,生津除烦止渴,降逆止呕,有很强的解酒作用。葛根中的解酒成份为异黄酮类葛根素及大豆甙元等,是乙醇代谢的增强剂,可以提高人体对乙醇的耐受量,降低血中乙醇含量[2]。另有学者对大鼠连用乙醇(8g/kg/d)30、60及90 d后的多项生理指标进行检验,发现其肝脏指数增大,肝细胞匀浆中的AD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降低,病理学检验发现乙醇使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片状颗粒变性及点状细胞坏死,服用葛根水提液可以对抗上述现象的发生[1]。

鼠李科枳子(Hovenia dulcis) 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经,除烦止渴止呕,也是传统的解酒药物。研究表明,枳子提取物可降低酒后血中乙醇浓度,增强肝中ADH活性,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消化道对乙醇的吸收,加强乙醇在胃肠道的首过效应,从而降低血中乙醇浓度,减轻乙醇对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损害,起到有效的降醇解酒作用[4]。

4 中药复方在解酒、保肝中的应用

解酒护肝饮由葛花、葛根、枳子、茵陈、虎杖、丹参、党参、白术、白茅根等药组成。方中葛根、葛花功善退热、解肌、生津、解酒;枳子主消酒,共为解酒毒之要药;茵陈清利肝胆湿热,且经现代药理研究,能明显减轻肝细胞肿胀,气球变样,脂肪变和坏死,具有保肝作用;白茅根清热利尿,使酒毒之邪从小便排出;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和胃,恢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且现代研究显示白术能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同时亦符合“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传统理论。丹参、虎杖活血化瘀,以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解酒护肝饮能够通过显著降低血清和肝内MDA含量,抑制过氧化反应,减轻MDA对肝脏的损伤;同时还能通过提高GSH的活性,增加GSH的含量,使有足够的GSH对抗过氧化反应[5]。

毕业东等的实验探讨了葛柏解酒液(葛根、柏子仁、枇杷叶、甘草、陈皮)防治小鼠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血清乙醇浓度明显升高,葛柏解酒液治疗组小鼠血清乙醇浓度低于模型组和葛花解酲汤对照组,而肝、胃的ADH和ALDH活性显著增强,表明葛柏解酒液能显著提高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肝、胃内ADH和ALDH的活性,因此能明显降低血清乙醇的浓度,达到解酒的目的,效果优于葛花解酒汤[6]。

5 解酒药物的展望

目前,在解酒天然药物的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作者认为今后应该进一步针对缓解急性醉酒状态和防治酒精性肝病开发天然解酒药物,同时发扬祖国传统中医中药整体调节优势,通过多靶点及多途径来大力开展中药复方药物的研究。例如:葛柏解酒液能显著提高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肝、胃的ADH、特别是ALDH的活性,因此能明显降低血清乙醇的浓度,并且能降低乙醛对人体肝脏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张若明,李经才.解酒天然药物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2):138~141

[2] 郭金英,李松彪,侯玉泽,罗登林,张耀武,李远望.中草药解酒药物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07,11:86~91

[3] 苗彦妮,钟赣生.葛花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研究[J].科技导报.2008,26(15):60~65

[4] 陈绍红,钟赣生,李爱里,等.枳子对酒后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3):1094~1096

第6篇:戒烟药物范文

[关键词] 生产设备;清洁验证;非无菌原料药;实施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a)-0156-02

为了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原料药生产完成后需按一定的清洁规程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为确定清洁效果能否达到生产要求,需要进行清洁验证或清洁检查。清洁检查在此不作讨论,只对清洁验证进行阐述。清洁验证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采集足够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按一定的清洁规程清洁后的设备,能够始终如一的达到预定的清洁标准。清洁验证通常适用于关键清洁,如不同产品生产之间的清洁、API接触表面的清洁,非关键的清洗如同一产品或中间体不同批次间的清洁、地板墙壁或容器外部的清洁等不一定需要清洁验证。清洁验证对多品种的共用设备来说非常重要[1]。清洁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验证的核心。为了保证验证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清洁验证一般分为一下4个阶段。(1)开发阶段:制定清洁SOP,并进行培训;(2)准备阶段:包括确定取样点和清洁目标物、确定残留限度、编写验证方案、进行分析方法验证等;(3)验证的实施;(4)监控和再验证[2]。本文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1 制定清洁SOP

制定清洁规程前需要根据需清洁的目标产物特性和需清洁的设备特性选择合适的清洁方法和清洁剂,并确定清洁周期。

1.1 清洗方法的选择

一般清洗方法主要有手工清洗和自动清洗两种或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手工清洗的主要特征是人持清洁工具对设备进行清洁,通常需要将设备拆卸到一定程度并转移到指定区域,比较繁琐,人为影响因素较多,但是某些清洁区域只能人工清洗。自动清洗是指设备按一定的程序自动完成清洁,对设备要求较高,但自动清洗的重现性较好。通常根据设备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

1.2 清洁剂的选择

原料药生产企业可采用水或者水与清洁剂混合来作为清洁溶剂。所选用的清洁剂要求能有效溶解残留物,且不腐蚀设备,当然清洁过程中如果使用了清洁剂需进行清洁剂残留限度的检测和验证。因此,从产品污染和环保角度考虑在清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清洁剂。一般情况下,对于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的原料药可考虑选择生活饮用水、纯化水、热水、酸性和碱性水溶液等;对于在水中不溶的原料药可选择乙醇、丙酮等三级溶剂,禁止使用一、二级溶剂[3]。另外,选择清洁剂时还要考虑:(1)如果要选择有机溶媒,除了要考虑溶媒的危害,还应考虑是否生产用溶媒,如果选择清洁剂是生产用溶媒则可免去做清洁剂残留的麻烦,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优先选用生产用溶媒。(2)考虑清洁剂与设备材质的适应性。(3)清洁剂的类型与清洁方法的匹配性等[4]。

1.3 清洁周期/效期的选择

做清洁验证时需要制定清洁效期。更换品种时,无微生物要求的清洁有效期可根据两个产品的质量性质特点进行质量风险评估,制定清洁有效期。同一品种在进行连续生产的过程中要制定清洁周期,依据产品在设备中的残留情况以及残留物料的稳定性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清洁周期。

2 编写验证方案

确定了清洁SOP后,就要编写验证方案了,编写验证方案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确定清洁操作完成后如何判定设备洁净程度和设备可接受的洁净程度。如确定清洗的标记物,确定最难清洁部位、取样、残留限度、回收率、分析方法验证等。

2.1 清洁标志物的确定

清洁的目的是为了使目标物在设备上的残留处在可接受残留限度以下,所以在建立清洁可接受标准时需要先确定清洁标志物。一般对于共用生产线,首先需要对生产的活性组分进行分析评估,主要因素有毒性或者活性、难清洗程度、颜色或气味、生产批量、溶解度等。选择活性最高、最难清洗的物质作为清洁标志物,如果生产的品种中既有毒性最大又有最难清洗的,则两个均为清洁标志物或者选择允许残留浓度最低的产品为标记物[5]。

2.2 确定最难清洗部位

凡是死角、清洁剂不易接触的部位如密封垫圈的管道连接处,压力、流速迅速变化的部位如有歧管或岔管处、管径由下变大处,容易吸收吸附残留物的部位如内表面不光滑处等,都应视为最难清洁部位[6]。

2.3 取样方法

对清洁后设备的取样一般有最终淋洗水取样和擦拭取样两种。

2.3.1 最终淋洗水取样 最终淋洗水取样的优点是取样面积大,对于不宜经常拆卸或不便拆卸的设备也能取样。不足之处是当淋洗水在设备中的流动性等方面较差时,难以反映真实的情况。取样的方法是根据淋洗水流经设备的线路和设备自身的特性,选择淋洗线路相对最下游的一个或几个排水口为取样口进行取样;也可以在淋洗完成后在设备中加入一定量的工艺用水或清洁溶媒,其用量必须小于最小批生产量,使其在系统内循环后取样。

2.3.2 擦拭取样 擦拭取样的优点是能对最难清洗部位直接取样,缺点是很多情况下需要拆卸设备,除此之外还要对取样工具、擦拭方式、人员、溶剂等进行规定,情况较复杂。

一般情况下仅仅采取冲洗取样不足以确定设备中的残留程度,产品接触面的擦拭取样是必要的。

2.4 清洁效果的检查

国内外法规中都未对可接受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企业可根据产品情况制定清洁验证的可接受标准:对于非无菌原料药一般只考虑化学残留,不考虑微生物残留。一般的检查方法有目测和化学检测两方面。目测要求无可见异物,误差较大,只用于初步判断,但可以检测到用取样和分析方法检测不到的集中在小面积上的严重污染。化学物质残留水平有:(1)一般标准(待清除产品在后续产品中出现应不超过10 ppm);(2)基于日治疗量的计算标准;(3)基于毒性数据的计算标准。一般前两种较为常用也可从中选择最为严格的标准,但对于原料药特别是原料药中间体,往往没有或者难以获得日治疗剂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采用10 ppm的固定值(也基于对毒性数据的评估)作为清洁验证的可接受标准[6]。具体计算如下:

残留限度=■

其中,MBS为另一品种的最小批量,S为共用设备的面积。

总之,验证方案编写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验证方案要求全面、真实、可操作性强。

3 验证的实施

验证的实施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应及时、准确地填写清洁记录,确保清洁过程完全按照清洁规程进行。进行清洁操作的人员应是经过培训的岗位操作人员,不应由方案设计人员或者其他技术人员替代。取样也应由经过专门培训并通过取样验证的人员进行。检验应按照预先开发并经过验证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均应记录在案,并由专门人员讨论并判断偏差的性质,确定是否对验证结果产生实质影响。验证结论应在审核了所有清洁记录、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偏差记录后进行,其结果只有合格或者不合格两种,不可模棱两可。

4 清洁方法的监控和再验证

清洁验证报告一旦批准,清洁方法即可正式投入使用,清洁方法即进入了监控和再验证阶段,应当以实际生产运行的结果进一步考核清洁规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1 日常监控

在日常生产中对清洁方法进行监控的目的是进一步考察清洁规程的可靠性。日常监控一般要求不目测物可见残留和异物,必要时也要进行取样检测,此时的检测可开发某些快速且足够灵敏的专属性的检验方法。

4.2 再验证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需进行再验证:(1)清洁溶剂改变或者修改了清洁规程;(2)增加了更难清洁的品种;(3)设备有重大变更;(4)清洁规程规定的再验证周期。

当然,清洁验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法律法规对清洁验证的规定稍有不同,企业要熟悉各个法规中规定的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药品生产验证指南[Z].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72-186.

[2] 周庆凯,孙巍,曹凤兰,等. 关于药品GMP生产设备的清洁验证的探讨[J]. 海峡药学,2011,23(12):259.

[3] 李月波,沈菊平. 清洁验证中清洁剂的选择和实验室研究[J]. 上海医药,2004,25(4):86-87.

[4] 黎阳. 浅谈药品生产设备清洁验证[J]. 中国药事,2008,22(8):645.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药品GMP指南-原料药[Z].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32.

第7篇:戒烟药物范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累及关节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该病多侵犯手、腕、足等小关节,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RA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因此有一个十分庞大的患者群。但RA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疗法、药物治疗、理疗和外科治疗,本文就药物治疗及国内外相关药物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古代希腊、罗马的医生长期用柳树皮浸出液治疗炎症、疼痛等病症。1838年从柳树皮中提取得到水杨酸,1860年化学合成了水杨酸,1875年首次将水杨酸钠用于治疗,这便是最早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于1899年问世,很快被证明是有效的解热镇痛药,较大剂量有抗炎作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阿司匹林始终是治疗风湿疾患的主要药物。1949年保泰松作为抗炎药出现于市场,但由于它具有严重的毒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吲哚美辛于1964年被开发,其抗炎作用不错,不良反应轻于保泰松。以后不断开发的许多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多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下工夫,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药物类别。非甾体类抗炎药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等。该类药虽然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阻止病程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仅有对症治疗作用。

2 糖皮质激素类药

激素治疗RA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临床应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其抗炎作用在所有药物中最强,但也不能阻止RA的病情进展和关节破坏,而且长期应用还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它也是治疗RA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药物之一。1949年,一位已经卧床3年的女性RA患者,接受英国医生给予的激素治疗,神奇般地缓解了疼痛,并能起床行走。这是第一个运用激素治疗的RA病例,曾经轰动世界,医学界以为找到了治疗RA的药物。但是,50年代初英国医生组织了系列的临床研究,确定激素不是治疗RA的良药。因为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减药停药非常困难,激素愈用愈多,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不良反应超过疾病本身。1953年,英国医生已经在国际重要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告诫大家不要滥用激素治疗RA。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治疗RA的观点主张在治疗初期加用小剂量激素,疗程尽量不要超过3个月,特别是作为等待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的桥治疗。进入本世纪,根据美国最新的研究观点认为,对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延长激素的治疗,但不能增加激素的剂量。

总体来说,激素在RA中使用应慎重,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仔细观察临床反应。

3 羟氯喹(HCQ)

本品为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作用和机制与氯喹类似。许多研究都证实了HCQ对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有益的。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包括受累关节的症状和体征的控制,关节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影像学关节受损症状减缓。羟氯喹作用广泛,能够通过抗炎、调节免疫系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机制发挥抗风湿作用。HCQ在目前的疗程、剂量下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比较安全,其不良反应与每日的最大剂量相关,绝大多数的不良反应可自发缓解或减少药量后消失,视网膜病变为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几乎是不可逆的,几项研究均发现视网膜损害与剂量相关。羟氯喹在体内的排泄出现两个时期,一是快排泄半衰期为3d,慢排泄半衰期为40d,其中经肾排泄45%,粪便排泄20%,皮肤排泄3%。用药6个月后达到96%的稳态,羟氯喹的疗效是氯喹的2/3,毒性作用是氯喹的1/2。羟氯喹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RA用羟基氯喹者肌苷清除率下降10%的患者仅13%,低于氯喹的为50%。HCQ治疗RA起效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服用。

4 柳氮磺胺吡啶(SASP)

柳氮磺胺吡啶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及RA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试验证明,该药能使c反应蛋白和血沉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作用机制并非是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而是柳氮磺胺吡啶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3-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虽无抗菌作用,但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两药合用有消炎、镇痛,阻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而使关节症状消失较快,对病程较长者关节症状消失后再给予维持量治疗,使疗效更加巩固。

该药经济实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多见,但往往较轻微,有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消化不良、抑郁、头痛等;对造血系统的毒性虽然少见,但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等;肠溶片可以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

5 甲氨蝶呤(MTX)

在当前治疗RA的经典药物中,MTX的应用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以其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和价格低廉而成为RA治疗的基石,但其起效至少需1个月。按照RA诊治指南及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治疗RA的推荐意见,一旦诊断明确,宜尽早应用MTX,或以此药为基础进行联合治疗。MTX能强烈抑制多巴胺的细胞内合成和促进腺苷释放,最终结果是抑制炎症发生和阻止关节破坏,促进患者的痊愈。有文献报道MTX治疗RA的疗效和毒性与剂量有关,即使低剂量也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粘膜溃疡、皮疹及轻度肝功能损害。有报道表明短期小剂量甲氨蝶呤可引起严重骨髓抑制,尤其是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应注意。

6 金制剂

金制剂分为口服金与注射金两种,国内从未生产注射金,现临床上用的是金诺芬auranofin),商品名瑞得(Ridaura)。它是一种混合口服金制剂。在这80多年中,虽然不少研究工作提示它可能具有抗炎等作用,但真正能治疗RA的机制还不清楚。金诺芬不能消除已出现的骨关节破坏,但有可能阻止或减缓关节的进一步损害。由于金诺芬起效慢,平均为3个月,有迟至5-6个月者,所以在服用金诺芬的同时宜加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以便在金诺芬发挥作用前减轻患者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数据分析显示金诺芬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不如MTX、注射金、青霉胺及SASP,故应用日益减少,但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尤其对MTX不耐受,或因肝功能受损不适宜用MTX者,仍有使用指征。在国内无注射金情况下瑞得还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联合用药中的选择之一。

7 青霉胺

青霉胺是青霉素的代谢产物,其化学名为b,b

二甲基半胱氨酸,因其左旋体毒性较大,故临床上使用的是其右旋体青霉胺(D-penicilliname,D-pen)。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巯基还原作用有关。D-pen作为一种抗风湿药主要用于RA及硬皮病的治疗。RA有关节外表现,特别是有活动性血管炎(涉及皮肤、内脏)、肺间质纤维变、软组织纤维性挛缩者,可更多考虑使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或稀便、肾损害、骨髓抑制或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8 雷公藤

目前引起医务界重视的一是雷公藤,另一种叫昆明山海棠,其特点是叶背有白粉,也叫粉背雷公藤。药用部分都采用其去过两层皮的根部,已被制成煎剂、糖浆、冲剂、酊剂、片剂等剂型。目前正式投产的有雷公藤总甙片和雷公藤片、昆明山海棠片等。我国自1969年起应用雷公藤治疗RA,全国各地通过几万例的研究、观察,一致认为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雷公藤具有抗炎、镇痛与免疫抑制作用。经过雷公藤治疗后,能使关节晨僵时间缩短、关节肿痛得到缓解、功能获得改善、握力增加、血沉减慢、类风湿因子滴度下降或转阴、免疫球蛋白下降,不少患者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雷公藤有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但服药期间可有口腔溃疡、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月经失调甚至闭经、抑制生成等不良反应。总之,雷公藤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很有前途的抗风湿药物。

9 白芍总苷(totalducosidesofpaeonia,TGP,帕夫林)

TGP是从中药白芍干燥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动物实验发现白芍总苷可以显著降低关节炎大鼠的IL-1、PGE2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同时还可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与细胞分化过程,继而下调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抗炎和双向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目前临床已将白芍总苷用于RA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研究显示,TGP治疗RA远期疗效较好,治疗4周后开始起效,半年后总有效率高于50%。同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改观,40%的患者关节功能有了明显改善。TGP尚具有保肝作用,能缓解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少,对肝、肾无损害,可长期服用。

10 来氟米特(LEFLUNOMIDE)

来氟米特,商品名:爱若华/妥抒/桑克,是美国FDA于1998年批准用于RA治疗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1999年开始在国内应用,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治疗RA的药物,属于异恶唑类化合物。它能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活性,抑制嘧啶的合成,减少T细胞增殖而发挥作用,还可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同时还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细胞炎性信号的级联传导过程。有研究显示,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可以使RA滑膜组织中的COXI,COX2和NF-KB极其IL-1、IL-6的表达减少,从而起到抗感染和改善病情的作用。临床上也发现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足量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的作用,且单一应用甲氨蝶呤或来氟米特效果不好的患者,互补使用也可取得疗效。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都比较好,不良反应少,花费较低,是RA的可取治疗方案。

11 生物制剂

近十年来,生物制剂的使用在进一步控制病情进展、达到病情缓解或最小的疾病活动度方面带来了希望。生物制剂已成为RA治疗的里程碑,无论是缓解炎症还是阻滞骨侵蚀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因此,许多国家已将生物制剂列入RA的治疗指南中。目前,美国批准用于RA的生物制剂共有五种,包括三种抗TNF-α抗体[Etanercept(依那西普)、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和adalimumab(阿达木单抗)]、一种作用于T细胞的Abatacept(阿巴昔普,CTLA-Ig融合蛋白)及一种作用于B细胞的Rituximab(利妥昔单抗)。其中,TNF-α抑制剂研究最为深入。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关节腔中参与炎症反应和异常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TNF-(拮抗剂是近年来应用于RA治疗的一类新型药物,自1999年上市以来,其良好的疗效使RA治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生物制剂问世以来,使用生物制剂尤其是TNF-α拮抗剂治疗RA的比例逐年增多,在美国至2006年底已有25%的RA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较传统药物相比较,其优势在于选择性针对免疫反应在某一致病因素进行靶向治疗,不会产生全身性免疫抑制,且起效迅速,患者耐受性良好。

Sfriso等报道的TNF-α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感染、皮肤过敏反应或输液反应、多发性硬化症样神经脱髓鞘反应、恶性肿瘤等。对于TNF-α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强调较多的是恶性肿瘤和感染的危险性。

12 同位素锝[Tc]亚甲基二磷酸盐(Tc-MDP)

第8篇:戒烟药物范文

在诊断患者的病情以及分析的时候,临床医师需要根据临床检验结果为依据。然而近年来,在用药方面,药物的更新换代较快,新药品不断的涌现出来,随之临床中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比较大,以致临床诊断和治疗出现偏差。本文就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如下。

1.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

1.1 药物对生理病理的影响:药物可以根据本身的药理作用以及患者的生理作用影响人的生理参数,从而会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医师对病情的诊断。例如经常服用维生素C的群体,体尿中的阴血、葡萄糖以及胆红素等成分中会呈现假阴性的现象。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由于肝酶诱导合成增加,容易导致TG升高。另外,消炎痛、布洛芬以及吗啡等药物会对胆总管开口处的肌有一定的扩张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胆汁的排出,因此,在检验的时候,会导致淀粉酶以及脂肪酶的含量明显上升。从中可以分析得出,各种药物对临床医学的检验结果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临床医师在检验之前,先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服用药物情况,通过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中各个方面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从而有效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确保医师诊断的准确性。

1.2 药物在临床检验程序和方法中的干扰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药物或者代谢物对检验方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例如口服酚酞药物后,其中少数部分会被人体吸收,大部分会通过尿道排出,如果尿液为红色,就证明尿液呈碱性。其二,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会干扰检验程序和方法。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以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白蛋白。其中在硝基盐实验中半胱氨酸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干扰,导致血中酮体呈现假阳性。由于药物的使用,对人体代谢造成首要的影响,使得在检验的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药物代谢不彻底造成标本中残留药物,其也会对检验试剂造成影响。

1.3 药物对特定组织的影响:某些药物会对特定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影响,会对相应组织造成损害。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属于弱酸性药物,其药物在经过肾脏并排泄时会对尿酸分泌部位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尿酸浓度上升。另外,速尿、利尿酸等药物经过肾脏的时候会保留钠物质,会将钾物质排出体外,会明显降低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从而对钠、钾电解质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各类药物

2.1 抗菌类药物:在抗菌类药物中,青霉素类以及碘胺类药物等抗生素能够促使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上升;氯霉素等药物,对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白细胞的数量。

2.2 解热镇痛类药物。盐酸哌替啶对肝功能检验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体中的尿糖明显升高,该药主要是通过对胆总管开口处的相关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用药之后的3~4h,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效果会在24h之内消失。

2.3 激素类药物:可导致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症及血钙、血磷偏低,且血糖明显增高,临床上常误诊为糖尿病。如雌激素药会对人体的血脂正常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会降低葡萄糖耐量检验效果,会减少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导致肝脏转氨酶的含量上升。

2.4 利尿类药物:可导致低血、低血容量、低氯,长期使用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如呋塞米、利尿酸等药物经过肾脏的时候会保留钠物质,会将钾物质排出体外,会明显降低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对患者容易引起低血钾以及低血容量等变化,如果患者长期使用这类药物,会出现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2.5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导致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6 抗癌药物。抗癌药物对造血系统具有严重的影响,对毒害以及抑制造血系统的正常工作,减少血小板、白、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影响肝功能。

2.7 其他类药物。在这些药物中,抗凝药物可以有效的加快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作用,从而会导致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含量急剧下降。另外,左旋多巴克能够导致检验结果中的尿酮体显色出现异常现象,从而使得原有的反应被掩盖。

3.药物抗干扰的解决措施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影响方面包括生物W、药理学等方面,容易导致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偏差,导致医师在诊断病情的时候出现误差。针对药物的相关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医疗检验人员需要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从而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更加了解和熟悉各类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减少或避免其影响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医师在检验之前要及时了解患者的药物用量、给药途径、药物代谢时间、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对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程度进行判断。如病情允许,最好在药物代谢时间过后进行检验。

3.2 检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随时记录出现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药物,建立各种药物对临床检验结果干扰的信息系统,以便为检验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如果临床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检验人员要从药物的干扰性方面进行研究,考虑到是否需要停药后再进行检验,并将分析结果告知医师。

3.3 检验人员还需要熟练的掌握检验项目中的流程和步骤,针对具有干扰作用的药物,在检验的号死后,需要采取特殊的方式进行,以便有效的减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性。

第9篇:戒烟药物范文

关键词:小学导学;教学实验;环节

导学案是在导学中的实际教学上让学生根据教师课堂设计进行的一个环节。要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展示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中简洁生动。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学案的:先让学生说说长城在哪里,你看到的和收集到的长城有哪些特点。这样从导学中学生自言讨论,初步了解了长城,先有长、高、坚的特点,也知道了长城现在是旅游胜地。正是这种导让学生对课文学习有一种求知的渴望,然后带着这些好奇心,走进课文学习,从学生自主学习中,很快了解课文中的长城。像长龙、高大、坚固、宽等找出相关词语。在这种导学案中设计出学生收集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了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教得非常轻松。

学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完成导学案设计中的自主实验最重要的部分。在新课改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已成为课改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形式。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设计好导学案作业,让学生从教师的设计中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在分组学习讨论中弄清问题来源,了解课文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导也为教学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其实导学案是教学中一堂课的重点指南。如,教师在设计中多钻研教材,设计有关课文中的导学案练习题,让教师在教学中少讲,让学生自主发现,这样不就使课堂更活跃了吗?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又一表现。课堂中设计导学案更有梯度,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前后联系。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案题中,从讨论中发现学生的难点,教师教学也自然有的放矢。教师教学的环节中,要多巡视了解学生的难易度,进行引导学生学习,走出老一套灌输教育的旧课堂形式,使课改进一步得到落实。

讲这个环节,要以集体讨论为思考题,通过教师对学生自学结果检验后,可以针对自学中的难点,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把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由学生自己找答案,逐个解决。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板书,以强化学生讨论的结果。

课堂教学则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并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语文八册七单元中我的发现“小栋和小东的话”,在阅读中细读,联系文中的上下文了解词语,从教学生引回忆,学生学习讨论学习方法,了解文中词意,从而了解文中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写作中的目的。通过学生的反复练读,就完成学生独立运用了,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教师在讲的环节中也会自然减少废言。

练是教学实践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教学过程。导学案中,要注重有层次的安排好练习题。练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检验疑难问题是否解决,探讨是否达到了导学目标,还需要注意总结所学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了古诗《红雪》,我从学生初读、品词、解句、会意、背诵几个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对这首古诗完全自主掌握,收效良好。

辅也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有效地进行辅导。辅导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几种形式,对重点难点,教师要多举例、多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书中找出答案,这样才会使学生真的自主受益,这样的辅导也才能解决教学中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