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科学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科学实验的研究
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亲手做一次,这样在小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针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想出应对措施,或者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小组中能够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干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结果会比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记得更加深刻。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规范、科学,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不经意的举动很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教师也可以在做第一遍实验的同时指导每一组的组长,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兼顾到自己的组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科学知识的见解,提高实验的效率,也可以增强小组长的责任心。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对每位学生说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是第一次进行科学实验,一定会感到新奇,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次的科学实验就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很有可能会不够仔细,教师不会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小组长就要更加认真,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科学实验的总结
小学生做完实验之后,要对自己做的实验总结一下,将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做过的每一个环节想过之后,了解实验过程中的科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将实验总结报告完成,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路上,对科学研究愈加有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情境创设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度强调了情境,认为离开情境就不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费尽心机地滥设情境或让很多不切实际的情境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注意力在短暂的集中后引向课堂之外.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关注评价方式的实效性,才能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1.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并让其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理解数学,乐于学习数学,爱上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分一分”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东西,如汽车、坦克、手枪等玩具,画有奥特曼、机器人、叮当猫等图片,梨、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同时学生的兴趣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同时各抒己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在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合作与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鼓励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自主发现与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选取适合的合作学习内容,将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例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让学生明白在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教师应为学生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并养成合作技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适度提出问题,同时,关注弱势群体,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3.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为生活所服务.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理解的基础,从而激发其产生学习的愿望,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深入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认识图形》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四边形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说一说三角形在盖房子中稳定性的应用体现等,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小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实验基本没有,连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很少做.在课堂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老师归纳出来的实验结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学科特色来推动学生生成.化学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实验体验,能够增强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激情,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化学学科观察、实验、交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在化学学科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时,笔者在演示了白磷燃烧的实验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否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大多数同学表示否定,少数同学用一种怀疑的眼神看着我.接着,笔者又追问:“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缺少什么条件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缺少氧气呗.”笔者接着引导:“如果我给热水中的白磷提供足量的氧气,它会燃烧吗?”笔者将预先准备好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拿出来,先把导管伸进热水中,导管对着白磷,再从长颈漏斗倒进过氧化氢溶液,很快白磷周围出现了火花,教室内一片惊叹.通过这一实验的体验过程,学生自主生成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即只要同时具备了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即使在水中也能燃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生成
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同舟共济海让路.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应是单打独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知识、方法、思维、能力的协作与分享,使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发挥比单打独斗时候更高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几种鉴别稀硫酸和澄清石灰水的方法.经过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学生展示出以下几种方法:(1)根据酸溶液和碱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这样操作:A、取样,分别滴加少量的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对应的原溶液是稀硫酸,若溶液变成蓝色则对应的原溶液是澄清石灰水.B、取样,分别滴加少量的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对应的原溶液是澄清石灰水,若无明显现象则对应的原溶液是稀硫酸.(2)根据酸溶液能与某些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碱溶液不能,可以应用如下方法:取样,分别向其中加入一根镁条,若有气泡产生则对应的原溶液是稀硫酸,若无明显现象则对应的原溶液是澄清石灰水.(3)根据酸溶液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而碱溶液不能,可以按以下方法鉴别:取样,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氧化铜,若无明显现象则对应的原溶液是澄清石灰水,若溶液变成蓝色则对应的原溶液是稀硫酸.(4)根据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酸溶液不能,可以应用以下方法:取样,分别向其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若变浑浊则对应的原溶液是澄清石灰水,若无明显现象则对应的原溶液是稀硫酸.(5)根据稀硫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澄清石灰水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取样,分别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对应的原溶液是稀硫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对应的原溶液是澄清石灰水……这些方法的给出充分体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若是独立完成,每个学生未必能想到这么多方法,也许有了两三种方法后就满足了,而这种合作学习既巩固应用了所学知识,又获得了习题答案,更主要的是学会了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通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科学的预设来完成教学预设,最终到达需要实现的目标,这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要把三维目标和学生们生活的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在备知识的同时更要备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目标等多元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语文学习。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要求上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唯一课程资源的束缚,可以整合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来落实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然而,语文教材并非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作为教师,要本着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课标为基本的指导,大胆的来挖掘教材,并对于所学知识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使学生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1.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更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们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重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活动,并且及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2.通过网络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喜欢盲目地崇拜书本,造成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禁锢被扼杀。而网络教学有着教学活动的跨时空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等显著优点,它能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结合学生们学习的相关内容给学生们呈现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孩子们的思维突破教材的束缚,可以弥补教材存在的不足,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据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超越文本,拓深语文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采取“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否定。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更加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文本。教师要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生活化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程理念越来越体现出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也要生活化,要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的评价模式。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指导学生互评时,要求贴近生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杨伟强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维嘉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欣.找寻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
[2]刘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一)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体质;措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质健康被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而被成、青、少年一代则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孩子都告别体力活的年代,繁多的作业以及补习班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孩子们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出现体质下降。
一、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普遍原因
(一)过大的学习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更注重,对孩子的期望也提上日程,父母们纷纷把子女送到一些课外培训班、补习班等等加强学习辅导。课业繁重,学生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锻炼身体。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残留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教师身上的分数录取制仍然没有改变,一年级的孩子是很有灵性的,而回头看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被繁重文化作业所“压迫”,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影响孩子的体质健康,同时还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养搭配的失衡
饮食营养的优化搭配在小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期间有助于补充每天都需要的能量。而今的时代,许多农村生活水平城市化,富足的父辈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在饮食上的需求,各种碳酸饮料、洋快餐虽然丰富了学生饮食,却对孩子的体质健康无益。
(三)学校体育课教学实施的不到位
国家明文规定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但是实际的一小时锻炼又有多少学生充分利用到了呢?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锻炼出事故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许多体育器材在学校里只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以致造成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忽视,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里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许多体育教师多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由于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技能的有限,小学的体育课等于是学生的休闲课,毫无实际的运动,甚至连体育课都被其他课程所取代。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
二、小学生身体体质改善的措施
(一)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才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改造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小学生的体质的提高,从小培养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思想,这为将来建设祖国创造良好的条件,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以健康的体质为基础,严格地把关,真正的从小学就开始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
(二)增强体质,切实促进心理综合发展
在文化课学习之余,有效地结合一些体育活动,能使人体左右脑的运用平衡,同时喜欢玩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现今的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比较脆弱,知道父母用心良苦,所以也不怎么会对父母说,长久发展下去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育不良。体育运动,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对学习压力紧张的孩子们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三)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质健康的人更容易适应新型的生活。只有拥有健康的体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压力和责任,相反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从事尖端的科技也是短暂的。从小只注重小学生的文化成绩,只是片面地发展学生。
三、提高学校体育,促进小学生体质的改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归究于农村学校器材缺乏、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上,而往往忽视教师自身的原因。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体质状况相近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接受两位不同教学方法的体育教师的授课,一个学年下来学生的运功能力,运动兴趣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
(一)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爱新鲜事物,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开始教学时注意紧抓学生的课堂纪律,之后不必担心不好组织,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适当的“松”,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有效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疑问化。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又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进行跳远的课程上,让学生们尝试,并对比思考如何能跳得远,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脚后跟着地,为什么起跳时要快速收腿,落地时为什么要屈膝缓冲落地,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主要在于体育教师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篮球的故事,并利用学校的场地,给学生们自主的空间,以教师为裁判,学生分成几组,其他班级成员为拉拉队,以五分钟为半场规划,对一般的犯规给予默认,提高小学生的激情,以进球的多少和大型的犯规次数给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并给胜利的一方发小奖品。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去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积极地提高体育课的兴趣,快乐地参与体育兴趣活动中去,从而间接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这说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更多的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
最后,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大小学生喜欢的教学竞赛课程安排和娱乐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有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激发学生自足锻炼的热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真正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心,也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优美语言艺术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程度。我们应该用小朋友的语言特色,诙谐地给予他们幽默,让他们在被肯定中增加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幽默动听,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欢快、喜悦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随之呈现活跃和谐的乐学氛围。如在传接球技术教学时,有些男生做得比较好,应该多表扬,同时请他为大家做示范,完成时不论好坏,都请同学们掌声鼓励。借以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认真上好每堂体育课,而且又成为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四、建立合理,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
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加深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这离不开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评价既可以帮助也可以提高对体育的情意、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
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体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其次,广泛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主人翁的角色;又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努力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再者,适当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更好地掌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的合理开展,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教师明确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对待,同时也能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我。积极给予学生正确合理的评价,才能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才能让让学生在激励满足中成长奋进。
五、结论与建议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有效地促进小学生体质的改善,离不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带动小学生。让小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就需要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想提高学身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必须找出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基本上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经过实践证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良好语言艺术的应用,建立合理、形式多样的评价制度,是促进体育课质量强化,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积极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质才能更好地改善,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佩铭,刘炎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81-01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对,舌与虚假的对话,互动式的对话与应答式的对话。这两种对话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地认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对话,实现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语文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涵义
所谓对话,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对话方式。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具有了新的特点。
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真正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对话。这些不真实的对话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1、形式上的对话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对话较普遍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和只徒具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形式化的对话有两种表现:最常见的一种是“一呼百应”式的对话。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经过特殊“包装”的课堂交往。这种形式化的对话,使语文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质上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绝大多数问题学生仅凭借死记硬背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不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造作式的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对话是一种人为包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
3、垄断式的对话
垄断化的对话有两方面的表现:一种表现是教师掌握课堂对话的绝对主导权,他们总是对话行为的发起者,学生永远只能做对话活动的执行者,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均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教师的掌控之下完成;另一种垄断形式表现为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机会总是被少数学生占有,他们或是班里学习成绩好的,或是在课堂上善于表现的,这些少数的学生一节课内能够与教师进行多次教学交往,而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往往得不到任何机会。
4、单一式的对话
单一式的师生对话集中表现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采用“师班互动”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师班互动”的对话形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1)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进而厌恶语文学习;(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3)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对话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三、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
建构有效的师生对话,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明确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真实对话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和要求,这种师生的真实对话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学生社区 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交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等。大学生社区是他们从事这些活动的重要载体。从社区这个视角研究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良好的尝试。而现阶段学生社区“它不仅是学生休息活动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同时,学生社区又是社会的缩影”[1]。因而从社区的维度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生。下面笔者针对工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结合现实社区工作的实践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工科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面临着课程难度大、课程安排时间紧、实验实践课程多、课后作业繁重、考试通过难度大等压力。因而很多工科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而这时的他们大多数“正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心理处在第二反抗期,心理充满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的特点”。[2]这些学业的压力很有可能转化为“矛盾和危机”,表现在学生社区里就是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生社区里,课下学习产生学习倦怠情绪;不积极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绪消极怠慢;面对繁重的学习时产生逃避的心理,在宿舍区内玩游戏寻求刺激;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躲在学生宿舍区内,不愿上课,更有甚者产生心理抑郁乃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宿舍区内得以呈现却因为隐藏在学生社区里被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忽略。而一旦工科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爆发,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二、情感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在当前的情况下,工科大学生的男女比例是失衡的,男生较多,女生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工科生的男女生的比例基本上在10:1。具体到班级上则是每个班级女生寥寥无几,有的班级只有一两个女生,有的班级则是“和尚班”,没有一个女生,班级组织生活明显因为男女生的比例失调而产生不利影响。在学生社区里,由男女生比例失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集中在社区里,表现为:一是工科男生的情感诉求压力陡然增加,因在本专业本班级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工科男生往往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情感的空白。如有的学生在宿舍区更沉迷网络上虚拟恋爱,有的学生在宿舍区转向观看一些不健康的图片视频来弥补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因此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即使个别男生顺利找到恋爱对象,也会有心理压力。一方面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自己的学业压力很大,而处理恋爱关系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花费很大精力来处理这些事情,有时两方面很难兼顾,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假若出现感情不是很顺利的情况,工科男生面对情感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上产生更大的问题,学业也因此产生问题。三是工科女生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因周围大多是男生,一个班级往往只有一两个女生,这就造成这些女生独来独往,很少和班级其他人沟通。即使个别女生因性格好与大多数男生关系好,也是面临空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情感方面工科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三、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25.4%的学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13.6%的学生与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40.5%的学生认为最好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3]。这是由一定的家庭社会原因造成的,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待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待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到工科大学生,他们学业压力空前,有很多学生为了学习,放弃主动和别人交往的机会,更有不少学生终日泡在实验室里,还有不少学生为了参加科技竞赛项目而放弃与大多数同学之间交流交往的机会。当然工科大学生交往能力偏弱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工科贫困生因为自卑造成不敢与同学交往;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愿与同学交往;有些学生因为现代科技工具如微博微信的运用而沉溺在虚拟世界里。这些都削弱了工科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将直接在社区里产生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一为工科学生在宿舍区滞留的时间更长,有很多学生心理上不愿与陌生人来往,心理承受能力偏弱。二为工科学生由于自己学习的方向如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专业,他们更偏爱技术科技方面的东西,这也会造成他们对于现在科技工具的熟稔运用,因而他们很多人沉迷在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虚拟平台上,心理上更偏向虚拟空间。
四、就业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
尽管工科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且就业质量和水平相对于其他学科也有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科学生面对就业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一为盲从心理。笔者在平时讲授《就业指导与素养提升》的课程中,发现很多工科学生缺乏就业知识和职业规划,对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就会在就业过程中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就是依据别人就业的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方向;二为自卑心理。工科如就业方面较好专业电气、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往往自信心较强,而相对来说那些不是很理想的如农业机械化、机制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是很强,就业面也相对狭窄,从而产生一个问题:工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比较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三为挑剔心理。由于工科学生的就业较好,造成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单位和就业方向产生挑剔的心理,工科学生往往不会见到单位就急着签约,而是迁延等待,这山望着那山高,到最后匆匆忙忙签一家单位,实际上不一定尽如人意。还有学生毁约不断,给用人单位、学校、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四为焦虑心理。工科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有可能成为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一些问题。
以上就是工科学生在学生社区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加以研讨。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解决:一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一定要对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重视,找出重点关注对象,研究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办法;二是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用高雅高尚的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与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三是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倾听学生的声音,切实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争取把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重点压力源,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以健康自然的心态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去;五是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多开一些人文、历史、心理、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讲座、选修课,让工科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疗治”。
参考文献:
[1]时长江.学生社区——高等德育的重要阵地[J].高教论坛,2004(4)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