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播音学习范文

播音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播音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播音学习

第1篇:播音学习范文

【关键词】语音语调 难点 播音发声技巧

正确的语音、语调特别有利于听、说能力 (交际能力) 的培养与提高。但是受汉语语调甚至是方言语调的影响,学生的英语语调根深蒂固。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甚至是错误的发音习惯是英语教师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英语语音语调的“疑难杂症”

之所以选择英语播音专业的学生做教学尝试,是因为他们是招生老师层层筛选后录取的,语音基础是很好的。但是在英语语音方面对于英语播音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准确性上,还应追求优美性。

在正式做教学尝试之前,笔者首先对1个班28个学生的语音语调做了摸底测验,并对记录作了归类整理。

1.单词发音不饱满。英播学生的单词准确性确实较高,但是普遍单词发音不饱满,最为明显的是元音特别是双元音发音不饱满, 如time /ta?m /念成/tem/。

2.语调使用不规范。受汉语朗读习惯影响,学生将句子里的单词大量用降调朗读,失去了英语原本的“wave” 轨迹。

3.拖音。拖音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短音长发,长音更长,人为的将单词的发音时间拉长;二是小部分同学给单词增加音素,如bread /bred/ 念成/bred?/。

4.重读层次不明。句子主重读、次重读、零重读的立体层次不分明,导致整体节奏感不强,乐感欠佳。

5.句子连读生硬,随意停顿,导致语流受阻而不够流畅。

这些问题都是语音学习中的“疑难杂症”。

二、播音发声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探究学生的发声方式,不难发现以下不足之处:口腔开口度偏窄、声带不够松弛、发声位置低垂、气息较弱、共鸣不明显等。归纳起来主要是口腔开口度不够,气息不够,节奏感欠佳。受方言发音习惯影响而又未经科学训练的发声方式是导致这些发音问题的因素之一。

要想实现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优美的语音语调,“对症下药”是势在必行的。

“日常发声是播音发声的基础,而播音发声则是日常发声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播音发声是科学发声中的一种,是使用胸腔联合呼吸法,以口腔、鼻腔共鸣为主,灵活运用口腔发声器官及吐字归音的技巧而发出的规范化、艺术化的有声语言。为学生们所熟知的美国的VOA和英国的BBC都主要采用播音发声的科学方式。因此,将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植入语音教学,是有其可行性的。

三、播音发声的借鉴

1.口腔开口度矫正。作为一年级英播的学生,其实他们有一定的科学发声知识,但是他们还不能运用到英语语调学习当中。播音发声的特点是声音首先要圆润,有光泽,这跟声带的松紧及口腔的大小及相关器官、肌肉的控制相关联。学生单词发音,确切的说元音发音不够圆润饱满也是由于口型开口度不够,声带的过紧。发音时开口不够大,口腔气流少,加上声带不放松,从喉咽部挤出来的元音发音就显得干瘪苍白,欠缺美感。同样,没有气息的支排和腔体共鸣,发音就显得没有穿透力和爆破感。

很多英语老师都建议学生大声朗读以改善口语,这是很有道理的。大声说话时口腔开度大,反之则小。发音时正确的口型是半打呵欠时的口型或发普通话 “好”之前的口型。同时要注意面带徽笑,嘴角微微上扬。训练方法如下:张嘴像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放平。这个发声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克服口腔开度不够的问题。

2.气息练习。学生气息不够长,并不是肺活量不够,而是呼气吸气方式不对。一般没有接受过发声训练的人在说话时都是用的“口腔音”,即声音没有足够的气息的支撑,更没有头腔的高位置,声音往往是在锁骨以上,鼻腔以下,发声时声音苍白无力。而标准的英语发音应当是富有弹性,极具节奏感的。

为了更加直观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先请2位语音较好的学生朗读下列句子,并进行了录音:

President Jiang Ze Min and Premier Zhu Rong Ji have shown genuine leadership in committing China to open its markets and abide by global rules of fair trade.

然后对比录音和原音,学生清晰直观地发现了差异。原声气息平缓,即便句子较长但是念起来依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学生朗读念到“genuine”,因气息不够而提前随意停顿,导致后半句中的连读显得吃力,而且失去了英语的“wave”本色。整个句子发音显得磕磕巴巴、语流不顺畅,更不用说美感和艺术性了。

帮助学生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

3.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示范功能。孟宪忠老师提到过:“It’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imitation is the best and soundest method in learning pronunciation…”模仿是学习标准语音语调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模仿资料当然是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所以在语调学习中,应当充分发挥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示范功能。模仿新闻的干净利索和铿锵有力,可以改掉学生有拖音的毛病;模仿如谈话节目的轻松自然,可以改善学生发音过重的缺陷;模仿“UP CLOSE”中主持人徐亦怡的丰富优美的语调,则可以针对学生不习惯使用八种基本语调;模仿不同风格的诗歌,则是针对学生念什么都是一个腔调的问题。

试以一次“UP CLOSE”的开场白模仿为例。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UP CLOSE! Our guest today is an actor who is performed on both sides of Pacific,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efore we invite him on stage, let’s take “Up Close Look―Wang Luoyong”.

Everyone, please join me and welcome Wang Luoyong to UP CLOSE.”

在这段开场词的模仿中,需要学生注意的点是:低升调和高平调的使用、停顿和换气以及连读。特别是学生普遍不习惯使用的低升调在hello, everyone,today,States,stage,Look这些词的使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句中的“me”是虚词,理论上应当念得轻、低、快,但是主持人却采用了高平调的念法,目的是为了调动现场气氛隆重请出嘉宾。

四、小结

播音发声的训练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英语语音语调,科学的口型、科学的换气和艺术化的语调,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英语发音的优化。当然,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切记自己的导师职责。要细心观察学生发音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利用最为直观的模仿资料进行示范和矫正。

参考文献:

[1]白龙.播音发声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3.

[3]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汪佳奇.新闻英语听力大突破[M].南昌: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第2篇:播音学习范文

一、全身共鸣

为了使共鸣在播音训练中得以自如运用,保证高质量音色的产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必须将共鸣最大限度地运用,但不是把某一腔体割裂出来,而是要对各个主要共鸣腔体进行混合训练。所谓全身共鸣,就是指不将胸腔、鼻咽腔、口咽腔进行割裂,而是把全身作为嗓音的反射板,使共鸣得到更好的拓展与运用。

在进行发声训练时,使学生找到全身共鸣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投入全身心的情感。在对艺术语言进行表达时,要做到未曾开口先有情。为此,播音主持在对稿件进行播音时,要投入全身心的情感,使其在用声时,防止僵化不自然的状态发生,而使身体一直保持松而不懈的状态。若是产生喉部紧张问题,在喉部过渡压缩时,就无法使各个共鸣体获得声音。相反,当喉部进入放松状态时,声音会追随情感来参与到作品的播音中,从而使播音的运用更加畅达。

二是找准声音着力点。找到声音的着力点,就能将整个发音器官带动起来,使其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普遍来说,在进行发声时,“声音应沿软腭硬腭的中纵线推到硬腭前部,这条中纵线就是声音发出的路线,硬腭前部就是字音的着力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使音色集中而响亮。其目的就是缓解发音器官的紧张,不使声音产生紧涩感。

二、全身共鸣训练

按照共鸣体的不同,可以将共鸣练习分为胸腔共鸣训练、口腔共鸣训练及鼻腔共鸣训练三种。但这样分开训练不能够使音色得以统一。为此,要使音色在训练时有机统一起来,首先要从心理调节上着手。由于发声依靠的是大脑的控制,并要使身体各部位与之相配合,因此,如果只注重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心理感觉,就无法使音色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其次,和谐统一的音色与感情成正比。能够使生活中所生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很好地表达,是发声练习的根本目的。若是发声时,无法保证情感与思维的统一,那么声音就会成为一沟失去生命力的死水,缺少生机与活力,这也就使音色缺少了具有生命力的美感。在学生对共鸣的学习中,作为初学者,往往只看重表象上的声音,而对真正意义上的美无法重视起来。其实当学习者对“三腔强共鸣”控制得当时,就会将作品更好地表达出来。

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共鸣训练中,不要为了共鸣训练而进行稿件表达,而是要在对稿件的表达中下意识地进行共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训练观念。若是说共鸣的内在动力仅是对心理调节的片面训练,那么其就会缺乏一定的外表现技巧,这样就会使发声不符合受众、对声音的要求。由此看来,内在心理调节与外部技巧手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那么如何才能将“三腔共鸣”训练在对作品的表达中较好地运用起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在训练中,要详略得当,而不是均衡用力。对于一些说话单薄的学生,要适度增加其声音的宽度,可侧重胸腔的共鸣训练;而对于说话音包字严重的学生,则要多注重口咽腔的训练。总而言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练习,从而使其在练声时得到更好的共鸣。

二是要获得最佳共鸣点。在发声时,需将声音集中起来,使其产生良好的流动性,这样才能保证上佳的音色。对于胸腔共鸣,学生在训练中,可选择情感较为悲伤的稿件,让声音在胸前附近位置流出。此外,在训练时,可以用-n、-ng鼻韵母,以及m声母这三组音来进行“三腔共鸣”的练习,使音色的质感统一得到提高。

第3篇:播音学习范文

关键词:主持播音 人才培养 教学方式 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按照课程设置的流程设计实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运行阶段,在合理的课程设置前提下,具体实施的教学方式对于能否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主持人专业教育长期形成的单一化教学方式与当下所需的主持人培养目标格格不入,传统的教学范式培养的学生素质和能力已不能适应主持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法的转变是主持人专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从“讲授”到“听说”的转变

主持人专业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对学生的个性要求多样化,知识结构要求异质化,统一性的课堂“教”的比例过大,势必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同质化。正如鲍德和米勒所说:“学习者的每一种经验都会受到他过去和现在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只能适应世界的某些方面而不是适应其他方面,这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和反应。尽管其他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他们还是会试图自己来解读事件。经验的意义不是固有的,而是解读的结果。对于学习者建构经验的方式的主要影响来自个人和文化史的累积效应。”①懂得影响个人对于共同经验做出不同反应的各种变量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有共同经验是有问题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放松对主持人专业学生的一些显性的标准要求,如普通话的语音标准,而对于一些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知识,如表达技巧、传播方式等内容不能强调教授学生对共同经验的理解,而应强调学生个体对于共同经验的个人解读的“学”的过程。讲授的内容应该少、精、宽、新,陈旧的、重复的内容要去除。讲授体系和教材体系要适当分开,避免照本宣科。

以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为例,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特色主要表现为通识教育、精讲多练和师生互动。新闻传播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皆为相关学科的课程,倘若是每周三课时的课程,教师一般每次先讲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讨论一个小时,接着便是学生提问或课堂训练,或模拟新闻会,或改写一则新闻稿或导语,或扮演主持人、拟制一份广告或公关文案,等等。下周乃至下几周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参考哪几本书或文献,教师事先均有布置,能使学生早做准备。②这样提倡双向交流的课堂,在讲课中有一些开放性内容,给学生留有宽松的课后思考空间,特别重视课堂讨论对主持人才培养的作用,在训练学生经过个人思考参与讨论的同时,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加强了即兴表达能力,效果胜于特定安排的表达技巧训练环节。常态的讨论中不给学生特定框架,不做结论式指引,以问题为中心、用课题来贯穿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中完善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会自己搜集资料,而不是被动接受不同来源的资料,教学生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政府和其他与所分析信息有关的单位搜集资料以及怎样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能更加准确和理性地辨别将来可能用于传播过程的信息质量。

这样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在言语训练过程中的客观意识、受众意识,构建学生以“学”为重、以“思”为纲、以“说”为练的课堂学习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知识教学局限性,符合未来媒体主持人培养的要求。

二、从“训练”到“体验”的提升

主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科学的信息组织、解读能力)、活动能力(实施各种传播活动)、适应能力(及时对传播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学习能力(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新的信息)。为此,除了强调在媒体的实习和见习外,采用注重实际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方法,还应注意运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法:训练方法――学生单独以主持人角色进行片断式练习;考察方法――参观各级各类媒体,了解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实训方法――学生扮演主持人角色对某类节目制作进行全程体验。

在传统的主持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工作流程和方法的体验,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媒体的环境体验和主持工作的节奏体验,在实践教学课堂内进行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实际传播环境中的环境体验和节奏体验是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主持传播能力后,就需要借助媒体设置综合性主持实践教学平台,营造主持人角色体验环境。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倾向,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节目环境中,能够从媒体的思维角度,观察传播环境的真实态势,把握主持人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微观主持人传播过程。担当相应的主持工作,进入岗位模拟状态,从而审视自身的专业素质、锻炼传播能力。

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不仅有日报、电台,电视台KOMU还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附属台,也是一家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的商业电视台,每天有3个小时的新闻直播节目,学生负责节目内容的采编并担任主持人播出节目,电视台的工作间旁就是教师的办公室,学生在节目的制作播出过程中随时可以向教师请教。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真实媒体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解决了体验过程中的问题,将可能在真正进入职业角色后的第一次错误留在校园。体验内容的选择性和连贯性是学生感受主持传播环境、理解主持人职业特性、领悟节目运作规律的前提。对学生的专业体验进行整体性关注,采用动态标准,才能够对实践教学做出正确评价。在施教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将学生置身于动态传播情境之中,强化其职业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专业素质从理论到实际的演变,促使学生在施教对象与主持人之间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有效地将课堂理论教学演化为传播实践活动。

三、从“专业”到“素养”的突破

传统模式的主持人专业教育教学强调其“专门性”,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区分度、在岗工作上手快,但后劲不足。学生缺乏应有的学识功底,职业适应能力较弱,应鼓励学生突破原有的专业壁垒,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确立独特的传播价值观,掌握传播的规律和受众的心理,将多学科知识与主持传播知识体系和思维观念整合为新型传播观念,能够从对社会变动的宏观把握出发,根据自己思维发展和逻辑分析的结果选择最适用的传播方式。

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坚持将本科教育的整体方针定为道(人文内涵)与技(艺术技能)并重、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三并重”方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办艺术学辅修、双学位班,从校内各院、系学生主修专业第二年开始,招收节目主持人方向双学位班,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知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艺术学(节目主持人方向)双学位。在专业院校中,中国传媒大学也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开设播音主持双学位班,在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经过两至三年的课程学习后,也可以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进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体育解说、综艺娱乐主持、双语播音主持、影视配音艺术、广播节目策划与主持等特色通道班学习。通过特色培养,强化其专业特长,培养一专多能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

综上所述,主持人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提高主持人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国外一些大学在学科名称、专业设置上对主持人职业培养指向性虽没有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明确,但课程内容包容性更强,在培养学生传播技巧、语言表达、演讲技巧、非语言传播、视觉语言等方面的理论和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需要主持人从收集、传递信息为主,转变为以加工、解释信息为主,具备全球眼光和国际传播视野,掌握传播知识和技能,是实现未来主持人角色转换的前提条件。

(注: 本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主持播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钟新.传媒镜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M],2006.6:44.

②刘海贵.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

参考文献:

[1]毕一鸣.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

[2]豪斯曼,本诺特等.美国播音技艺教程(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第4篇:播音学习范文

关键词:传播学;韩剧;《太阳的后裔》;热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97-02

2016年2月24日,由爱奇艺独家引进的韩国KBS水木剧《太阳的后裔》再次掀起了韩剧热播的狂潮,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舆论焦点。仅仅一部韩剧的热播或是因为剧情内容,或是观众对演员的喜爱,或是对编剧的追捧等等,原因各异,但在电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部部韩剧热播形成的传播文化甚至对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产生一定影响,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析。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即一个完整的传播模式包括五个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反馈)[1]。本文以代表性的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为研究样本,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探析韩剧在中国的热播原因。

一、传播者

1.韩国政府的支持。韩剧的走红与政府的支持有最直接的关系,历届韩国政府都推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立法及文化改革。1972年,韩国政府制定“文化艺术振兴法”标志着韩国文化政策的起点;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2012年总统朴槿惠上台后,提出了“经济复兴、国民幸福、文化隆盛”的执政纲领,将文化提升至政府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地位。2016年4月,韩国政府邀请因韩剧《太阳的后裔》(后文简称《太阳》)而人气高涨的演员宋仲基作为韩国旅游宣传大使与总统朴槿惠一同参与韩食文化馆开馆仪式。政府邀请娱乐大势明星参与政治活动,足见政府对娱乐文化产业的支持与重视。为了促使韩国文娱产业的对外输出,韩国政府设立“出口奖”鼓励电视剧的出口,制作精良的电视剧还可以申请免税,同时对电视剧的创作给予资金支持,使电视剧创作者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各种手段使韩剧冲出亚洲,实现全世界范围的传播。以《太阳》为例,截止2016年3月,该剧已向32个国家出口,影响力延伸至全世界。

2.中国制度的对接。2015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开展网上境外影视剧信息申报登记工作的通知》,对境外影视剧的网上申请流程、条件、时间、数量等都做了很明确的规定及要求。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将引进专门用于信息网络传播的境外影视剧的样片、合同、版权证明、剧情概要等材料,报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进行内容审核,审核通过的发给《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注明专用于信息网络传播)的境外影视剧才可以上线播出。这意味着采用边拍边播方式的韩剧只能在剧目全部播出后才能引入中国市场,正式上线网络平台。因此《太阳》从制作、推广到播映,每一步都周密考量,从企划阶段就以中韩两国同时开播作为目标――100%事先拍摄,提前完成国内的相关审查程序,获得播出批文后,中韩同步开播,成为首部真正意义上中韩同步直播的韩剧。

二、传播内容

1.编剧特色。具有“韩剧收视率保证”的金牌编剧是该剧热播的“幕后功臣”。韩国电视剧是编剧中心制,在一部电视剧中编剧拥有70%以上的决定权,编剧可以挑导演、选演员,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人选,甚至外景场地,都可以由编剧决定[2]。《太阳》剧本由韩国著名的金恩淑编剧和金元锡编剧共同创作,这位韩国金牌编剧金恩淑的剧作品被誉为韩国“浪漫爱情剧的教科书”,她的作品充分满足了观众们的爱情幻想,以充实的剧情内容和感性的台词征服观众。

在韩国电视剧圈,金恩淑编剧几乎全无败绩,10部电视剧作品部部高收视率、部部出男神、部部引起热烈的讨论,即使是被外界认为是她最失败的作品《City Hall》,最高收视率也达到了19.6%。而《太阳》更是时隔四年首次打破收视率30%大关,最后一集平均收视率38.8%。

2.剧情特色。取材新颖、立意独特奠定了该剧热播的基础。该剧跳出以往韩剧以家庭、职场等为背景的传统情节,在两个带有太阳光环职业的爱情故事中融入了军事、医疗、反恐等元素,人物性格鲜明,剧情独特。同时,一改以往韩剧节奏慢的通病,该剧剧情紧凑不拖沓,首集就以主要人物身份和爱情线迅速铺开,不仅有主线柳大尉和姜医生的“一见钟情”,还有副线徐大荣副士官(晋久饰)和尹明珠医官(金智媛饰)之间隔着军衔的焦灼爱情,两条爱情线同时展开且进展神速,让观众有种“看电影”的。而且,男女主角第一集恋上,第二集分手,第三集拉扯,第四集就接吻了,节奏完全突破了以往韩剧“八集必吻”的定律,很多剧迷高呼“剧情太快,我跟不上”。在现今快节奏、时间碎片化的都市生活中,两位主角不拖泥带水的爱情态度也引发了众多未婚男女青年的共鸣。

3.演员特色。明星演员效应是该剧热播的亮点。该剧演员的角色定位不同于其他韩剧中的惯用形象,男女主角不是玛丽苏、傻白甜和霸道总裁,而是维和部队的军人和外科医生,“军人和医生是两种具有使命感的职业。这两种职业的人物相互碰撞产生爱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故事为观众传达一种正能量,”《太阳》导演李应福说。

该剧的男主角柳时镇由具有积极明朗形象的人气小生“宋仲基”扮演,女主姜暮烟由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演员“宋慧乔”扮演,随着该剧的热播,两位主演精湛的演技和备受观众喜爱的外在形象,使他们成为无数观众心目中的新一代男神和女神,而宋仲基更是因为剧中形象一夜之间成为“国民老公”,俘获无数女剧迷的心。

三、传播渠道

视频网站“爱奇艺”拥有《太阳》的独家播出版权,从该剧的制作、引进到宣传推广,爱奇艺的精准营销方式为该剧热播推波助澜。该剧制作期间,爱奇艺专门安排了包括内容团队、VIP团队、市场团队等在内的60余人与韩方进行交接,韩国制片人也在项目筹备之初,就将中国市场与观众纳入考量范围之中,如在演员的选择上确定为在中国拥有高人气的演员宋慧乔,在拍摄模式上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了先拍后播的模式,并且从题材到剧情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同于以往韩剧的改变,这些改变甚至有为视频网站定制的意味。

播出初期,爱奇艺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剧集受众、用户讨论话题点等,在关键时间点和话题上助推,制造热门话题,让用户在没有新剧更新的时候也不断有新鲜内容讨论,保持剧情热度;还采用线上粉丝活动、线下看片会等多种营销方式进行宣传,并与有影响力的明星大V产生联动,借助明星效应进行剧情宣传和讨论;同时运用会员付费模式,VIP会员可以同步韩国观众一起追剧,而非会员要延迟一周才能观看上周播出的剧集内容,随着剧集的热播,爱奇艺的VIP会员数量也不断增长,打造制作方与传播方双赢的成功案例。

四、传播对象

基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该剧情内容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以及对女性受众感性心理的准确把握,使得女性受众在“使用”电视虚构文本的过程中“满足”对爱情的完美幻想。根据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的关于《太阳》热播期间的调查数据显示,该剧的女性观众占77.11%,19~24岁的观众数量最多,占31.63%,观众的学历层次以大专和本科居多。该剧中男女主角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依靠自己的实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拼搏、无私奉献,他们之间平等、包容、不拖泥带水的爱情关系,能够引起现代都市年轻人的共鸣。而柳大尉的形象设定又满足了女性对恋人的完美幻想,因此该剧的传播对象以年轻女性为主。

五、传播效果

截止2016年4月14日,《太阳》在爱奇艺网站的播放量高达26.8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0亿,但剧集的热播仅仅是一个开始,从主演高涨的人气到周边产品的热卖是该剧传播热度高居不退的基石,笔者将从人气效果和经济效果两方面来分析该剧的传播效果。

1.人气效果。因为《太阳》的热播,主演“宋仲基”这三个字在中国有多疯狂?打开新浪微博,他久居热搜词榜首,“宋仲基贴吧官博”的粉丝数已超过百万;键入百度搜索引擎,他的网页搜索量高达8000多万条;宋仲基的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一票难求,5月14日已在北京奥体中心举办的粉丝见面会,座无虚席,有粉丝花近万元买一张入场票,更有粉丝穿婚纱来见面会现场,只为现场看“老公”一眼。因为该剧的热播,宋仲基高涨的人气已远超凭借《来自星星的你》在内地爆红的金秀贤,以及《继承者们》中的李敏镐,韩剧的明星塑造能力可见一斑。

2.经济效果。从数字音乐到剧中同款产品的热卖,《太阳》热播的经济效果显著。《太阳》的音乐原声数字专辑在国内的独家授权播放平台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上大卖,数字专辑累计销量超过60万张,销售额已超1200万元人民币,日均销售额过8000元[3]。同时该剧的热播快速拉动了周边商品的热销,因独家播放的内容优势,爱奇艺商城通过连通美国亚马逊、日本亚马逊、梅西百货等海外电商渠道,同步推出剧中同款商品,销售火爆。而有着百年历史的人参品牌正官庄,作为《太阳的后裔》片尾曲的赞助商,也借助该片在中国获得了超高的人气。

六、结 语

《太阳》在中国的热播,不仅为韩剧明星吸引了大批量粉丝,也传播了韩国文化,促进了韩国产品的热销,韩剧热播的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和新媒体的应用,其中优质的产品内容是其热播的核心原因。在分析韩剧热播因素的同时,反观我国电视剧行业,应在汲取韩剧优点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创作优质国产电视剧,向世界传播中国电视剧文化,让世界更好了解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播音学习范文

一、语符分布不均衡对翻译的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陈力丹教授在《传播学是什么》一书中指出:“只要存在差异,同时存在某种实际的或情感的需求,就必然发生传播现象。”[1]这里强调的是差异、需求和由此而引发的传播。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或完全相同的两个社会(/团体/民族)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世界和时代,不需要与他人交流的个人或完全封闭的社会也是极不正常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差异客观存在,传播无处不在。翻译是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活动,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位差使得翻译这一交流媒介成为必要,借助翻译,不同的民族可以互通有无,信息共享,推动世界文明与进步。差异是翻译这一传播活动的前提,正如许均教授所言:“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则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构成了翻译的重要障碍。”[2]因此,差异既是翻译的促发动因,又是翻译的阻碍因素,这种翻译障碍首先源自于所涉语言符号分布的制约。语言符号或语言媒介是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1]每个民族语言都必然反映其所对应的文化个性或承载其特有的文化意义,世界上不同生态环境文化造成了语言词汇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给译者的翻译造成了困难。例如,爱斯基摩人成年累月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因而,其表达“雪”的词语颇多,诸如“干雪”、“湿雪”、“飞雪”、“积雪”、“蓬松的雪”、“密实的雪”以及“落得很快的雪”和“慢慢落下的雪”等,而在英语中则仅有“snow”和“slush”两个单词,汉语中却只有一个“雪”字。阿拉伯语言中有六百个以上涉及骆驼的单词,欧洲语言中只有六个,[1]汉语中仅有一个。这种生活参照系的差异造成的语符分布不均衡或不对应现象是译者翻译中绕不过的难题,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描写或解释的方式进行翻译,这种权宜之计的译法无论在简洁性还是在准确性方面都无法与原文媲美。又如,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生产发达,因此,相应的词语应运而生,反映农场企业大公司性质的拼缀词agribusiness(agriculture+business)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表达的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赢利性经济组织。”[3]将此照字面直译为“农业企业”,对中国读者而言,此译法在传输原语信息方面有所折扣,仅从译文中汉语读者无法知晓其真正的内涵,因为,中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美国的大农场型的生产,美国农业企业的特性、规模和经营方式等概念对中国读者而言是陌生的,汉语中也没有与此相对应的匹配词,直译不能充分表达agribusiness的实际所指和内涵。这就是语言媒介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翻译障碍问题。因此,翻译中所涉及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分布不均衡使翻译在文体、语气、信度、效度或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方面呈现出一定的限度。

二、语符含义多变性对翻译的制约

字典中所列的词语的含义是其最基本的含义,但在实际运用中,词的含义会千变万化,正所谓义随境迁。例如:switch一词通常用作“开关”之义,在铁路上的意思是“道岔”,在桑拿浴中,birchswitch则是指的“桦木枝条”,用作抽打洗浴者的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桦木香味也非常怡人。语言载体在传播中的具体含义之多,其弹性之大,常常会使译者始料不及,有些词义在使用中令人捉摸不定,结果译文往往在准确性方面不尽人意,有时甚至产生误译。下例可以说明语符含义的多变性所产生的翻译限度问题。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引进改编的教材《步入商界》的第七单元中,英国Bibury玩具公司的销售主管Kate去美国出差,在旅馆的餐厅里点菜,其中有一道叫做PresidentialChicken的菜,Kate不知道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菜,于是就有了以下她与侍者的对话:Kate:What’sinyourPresidentialChicken?(你们的总统鸡是怎么做的?/你们的总统的鸡都是些什么配料?)Waiter:OurPresidentialChickenwasespeciallycreatedforEx-PresidentGeraldFord.Itisstripsoffarmfreshbabypulletlightlysteamedandservedonabedofleeksgarnishedwithsnowpeas.Whatgoesreallynicewithit,wethink,isafluffybakedIdahopotatowithjustatadofsourcreamoryoghurt.[4](我们的总统鸡原来是专为前总统福特而制作的一道菜。原料是农场饲养的小母鸡,切成条后稍微蒸一蒸,下面垫以韭葱,配以糖荚豌豆,就可以端上来供客人就餐了。另外,烘烤松软的爱达荷州的马铃薯,加上少量的酸奶或酸乳和总统鸡一块儿吃,那味道就更美了。)PresidentialChicken的含义如此丰富,其所指内容并非这两个语符所能传递,因此,引发了侍者如此详细的解释。在同一种语言内都造成如此之困惑,更何况译成汉语?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总统鸡”传递的信息对中国读者而言可谓极为有限,读者需要知道其配料、烧法和此道菜名的来历等,才能对此有真正的了解和得出切实的感受。在此具体语境下,presidential和其对应的汉语词“总统的”超出了其基本含义范畴,与“chicken”一词搭配,在美国的餐馆英语语域中表达的意思为“wasespeciallycreatedforEx-PresidentGeraldFord”(原来是专为前总统福特而制作的)。也只有在这一语境中,presidential才有此含义,如果没有侍者的解释,仅从菜名中,任凭顾客或译文读者有多么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联想,都无法得出其准确的所指含义。但是,作为一道菜名,应简洁明了,不可如此冗赘啰嗦。因此,就翻译而言,尽管“总统鸡”简洁,但它过于笼统,失之宽泛,信息传播不够准确,这主要是由于语言载体或语符含义在千变万化的语境中所呈现的多变特质所致。因此,从以上讨论可见,无论是英语原文还是汉语译文,由于语符含义的多变性,presidentialchicken和其对应汉译文“总统鸡”在信息传输方面显然都具有局限性,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表达或翻译。

三、语符传递功能的有限性对翻译的制约

陈力丹教授指出: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表达意思的需要,正所谓“意犹未尽”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表达事物的极端或极致状态,我们经常会用“难以言表”来形容。翻译中所涉及的原作者的意思或所要传递的信息可能会流露于原作的字里行间,仅从语言符号本身可能无法得以体现,这就关涉到意义表达或信息传递的模糊性问题,译者因此在接收或接触原作者的语言符号时,经常会难以定夺或完全准确地掌握原作者所欲表达的确切含义,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翻译的“不忠实”问题,人们一般都将这种情况归咎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或功力,实际上,这种翻译限度有时是语言媒介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语际翻译这一传播活动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这一媒介,原作者“言不尽意”的表述与译者“朦胧模糊”的接收怎能达到二者的“一拍即合”或“天衣无缝的吻合”这一理想境界呢?当译者将自己的理解付诸于译文文字时,其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信息传输与接收也会遇到同样的意义损失或扭曲的问题。例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被译为“FarewellMyConcubine”,颇为人所垢病,英文词concubine用在此不够恰当,首先意思不准确,再者,译文的雅和“译味”都不够,在此,在英文中找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词语从而拿出一个能与原文在文体、语义内容和语用效果等方面旗鼓相当的译名的确不容易。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是不可分离的,汉语原文“霸王别姬”传递了丰富的汉文化内涵,英文无法以如此简洁的形式再现之,对于这种不足,懂双语的读者一看即明了,但英文读者对此缺失会全然不知,其体味和理解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因此,就此例而言,英语符号在传递汉语丰富的文化蕴涵方面所表现出的苍白与无力说明了语言符号传递功能的有限性对翻译的制约。

四、信息接收者的动态因素对翻译的制约

“传播学里谈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知识的流动过程”。[1]译本只有当读者阅读时才谈得上传播,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才有意义。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被读者接收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含义,其原因在于作为社会人,不同读者的教育背景、知识水平、个人阅历、颖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他们对译作的解读千差万别,每一位读者与译者对同一符号的理解与感受同样也各不相同,因此,就语际翻译而言,完全沟通的跨文化传播是不现实的。关于“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的说法,是接受美学讨论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在此不拟多加论述。但就翻译传播活动而论,同一原作会产生千千万万种解读或“版本”,不同的译者和读者使然也。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变形或扭曲在所难免,因此,传输媒介(语言符号)的动态解读导致了翻译的限度,但是过于强调信息接收者的动态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往往会使人陷入极端的悲观主义的泥沼,从而放弃翻译所需的精益求精的努力。实际上,翻译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共性大于差异性。翻译之魅力和可能性是基于人们对语言媒介所承载的共有(或共相)意义的认知,社会之所以能够和谐发展,社会成员之间之所以能够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基于人们思维与认知的相似性和共有知识以及对具体语言符号共有含义的正确理解。因此,翻译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共同共相中得以实现,但又在信息传播接收者的差异中存有各种动态因素所导致的遗憾。所以,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翻译的读者接受因素,有助于客观地认识翻译,消除盲目的理想主义的翻译观,准确地把握读者的期待与需求,切实提高翻译传播的效能,减少翻译传播中的各种噪音干扰,使译作尽量贴近原作。

第6篇:播音学习范文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5000余人,研究生3100余人;学校设有20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0个二级硕士学位点,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二级博士学位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建有戏剧戏曲、三晋文化、黄河民俗3个博物展馆。学校承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有6个特色专业、1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3门省级精品课程,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专任教师960名。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43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50人,国家杰青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共有20余人入选山西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已培育出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群: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学科群在国内外具有影响 力;以化学学科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群在同类学科中显现出明显优势,理科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百强;以教育学科为代表的品牌学科群更是在山西教育事业中起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组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大分子科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科技应用研究中心等四个跨学科研究平台,学科资源进一步优化,优势和特 色进一步凸显。

一、专业介绍

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意志品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熟练掌握所学专业基础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团结协作意识、灵活应变能力,适应民航业建设与发展的空乘、地勤等领域服务管理专业人才。

学校备有计算机房、模拟客舱、化妆训练室、形体训练室、机模陈列室和CBT实训室等国内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开设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民俗与宗教、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航发展史、民航服务礼仪、民航服务英语、民航客舱设备操作实务、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民航乘务员基础教程等。

该专业为全日制艺术类本科,学制四年,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二、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推荐到国际国内航空公司担任民航乘务员、民航安全员或从事安检、VIP服务、值机、票务等工作,也可推荐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空乘院校、旅*业从事管理、教师等工作。

第7篇:播音学习范文

关键词:基础薄弱;兴趣;规律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受各种因素制约,一些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有的没有系统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尽最大努力缩小学生在音乐素质上的差距,是音乐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导致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原因分析

1.客观条件制约

相对而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现象更多集中在农村学校和规模较小的学校。这些学校或是地理位置偏僻,或是生源数量少,或是教学条件和设施简陋,或是师资力量薄弱,长期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学生缺少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和环境。

2.教学观念影响

受“应试教育”禁锢,音乐教育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落实,音乐课被当成可上可不上的副课,家长只要求孩子能把书读好、把成绩搞上去就可以,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缺少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模式限制

长期沿用“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没有很好地遵循音乐教学规律,缺乏打基础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以及参与能力。此外,学生也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比较,以至于与其他学校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如何开展好基础相对薄弱学生音乐课教学

1.积极争取好的政策环境支持

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教师招录、经费安排、教具配备、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向音乐教学相对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学校领导应真正把音乐教学摆到重要位置,从领导分工、课程设置、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和扶助支持,努力营造音乐教学有人管、有时间、有场地、有条件的好环境。

2.千方百计提高认识培养兴趣

利用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的特点,通过为学生表演声乐、器乐等文艺节目,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向学生讲述郎朗、李云迪等一些名人通过学习音乐实现人生价值、改变个人命运的故事,讲述爱因斯坦、袁隆平等大科学家终身与音乐为伴的故事,引导学生摆脱对音乐教育的简单认识。同时,利用召开家长会、发送致家长书等方式,帮助家长端正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3.切实遵循音乐教育科学规律

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情绪,自觉遵循学生授受心理和音乐教学规律,从最简单的识记音符和识谱唱谱教起,打好学生学习音乐的乐理和技能基础。同时,注意向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和蕴含的故事等,帮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真正把音乐当作情感艺术来学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教具辅助、对唱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坚持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

(1)学习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组织一些合唱队以及小提琴、二胡等课外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音乐特长,培育音乐兴趣爱好。(2)环境由教室向校园延伸。把音乐氛围营造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放置雕塑、张挂画像、播放校园音乐广播等方式,营造浓厚的音乐环境氛围。(3)师资由本校向校外延伸。通过选送进修、外请授课、外出听课等方式,把音乐教育走在前列学校的师资力量借进来,提高本校教师教学水平。

5.努力为学生创设载体平台

学校定期举办合唱比赛、文艺会演、校园文化节,选派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为学生热爱音乐、感受和表现音乐提供机会和平台,不能因为学校规模小、底子薄就关起门来搞建设,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多同外界交流,多向外部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舞台,表演体现性格、情感、家乡等鲜明特色的音乐节目,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第8篇:播音学习范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猪肉作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肉类食品,其价格波动对居民生活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作出猜测,又结合现实情况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加以说明。最后,关于稳定猪肉价格提出了实际意见和建议。

[

关键词 ]经济学;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作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肉类食品,近些年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国民生活的影响很大。尽管猪肉价格会在某个时期有小范围下滑,但整体上就每一年而言仍然呈上升趋势。在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居民日常消费趋向和消费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今天,居民由于猪肉的价格提高改变肉食的消费种类以及消费比例,同时也将增加居民在满足温饱问题上的支出以至于影响居民的生活状态。

在面对猪肉涨价的问题上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多次措施,但猪肉价格然居高不下,其原因让广大居民费解,广大居民迫切的希望政府能调控市场价格以保证正常生活需求。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猜测

经济学上讲,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而市场上我们所直接购买到的猪肉的价格,又与其原料来源——生猪的价格密切相关。所以:

如果假设生猪供给价格弹性等于零,各因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影响明显会被高估。各因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影响是生猪供给价格弹性的减函数,随生猪生产者对当期的价格反应敏感度提高,各因素对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影响降低,价格波动降低。

各因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影响也是替代弹性的减函数,因此忽略营销企业对生猪和营销投入之间的替代,也会过高估计各因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影响作用。随着流通和加工渠道的延长,替代弹性增加,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降低。

生猪价格受各外部冲击的变化要比猪肉价格的变化幅度大。这主要是因为生猪产量的调整速度小于营销投入的调整速度,所以猪肉需求方面的变化会通过营销投入调整而放大,生猪价格变化要比猪肉价格变化大;反之,生猪生产方面的变化会通过营销投入的调整而缩小,猪肉价格变化要比生猪价格变化小。生猪和猪肉价格之间的变化差异主要受生产者份额大小的影响, 生产者份额增加,差异降低。

牛羊肉、禽肉、蛋类和水产品等替代品价格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几乎相同,牛奶价格变化对生猪和猪肉价格变化的作用稍微小一些。从以往经验来看,牛羊肉、禽肉、蛋类、水产品和牛奶对猪肉的替代程度不大,所以如果只有上述一种消费品价格变化,对生猪和猪肉价格影响不大。但一般情况下,这些消费品价格往往同时变化,而在这个时候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会有较大幅度变化。

人口数量增加推动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生猪和猪肉价格的人口弹性分别为0.77和0.55。居民城乡结构的变化和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都推动着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如果前者提高10个百分点,生猪和猪肉价格则将分别上涨1.7和1.4个百分点;如果后者提高10个百分点,那么生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2.4和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支出增加10%,生猪和猪肉价格也会分别上涨7%和5%。

生产者对于生猪价格的预期同样也会影响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生猪生产者制定生产决策时对生猪价格预期越高,则生猪出栏时,生猪和猪肉价格越低。反之,生猪生产者制定生产决策时对生猪价格预期越低,则出栏时生猪和猪肉价格越高。这里的价格预期与过往价格有关,生产者会通过观察以往的市场价格来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因此这也是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生猪生产的原料价格投入上涨推动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但是这方面影响往往不大。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生猪散养农户并不是以盈利作为唯一目的,饲料自产比例较高,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对饲料价格波动的反应不敏感。

生猪和猪肉价格随风险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散养农户总体呈风险偏好型,产量随风险增加而增加。风险越大,生猪和猪肉产量越高,供应量大了,生猪和猪肉价格也就降低。

生猪出栏率提高对生猪和猪肉价格有明显降低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往统计的数据显示,因为猪肉出口率只有1%左右,所以价格的出口弹性非常小。但是正因为猪肉出口基数较小,所以猪肉出口变化的余地较大。即使猪肉出口量增加一倍,也只有总产量的2%,对生猪和猪肉价格也不会产生较大作用。

二、结合实际生活对影响因素的分析

猪的疫病造成了养猪业的严重损失,使得猪价上涨,不仅如此,疫病更引起了农民的恐慌,使得农民补栏意愿很低,进一步加重了猪价上涨。又结合当下我国CPI连年走高,虽说通货膨胀预期开始走低,但物价仍比以前增高不少,货币价值的降低更会引起价格的上升。

周期说:受猪生产周期的影响。从中秋开始,天气变得凉爽起来,这样的季节正是大批猪肉上市的季节。一批猪的生长周期大约是四个月左右,猪肉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猪肉供给不足,而9月正是猪肉大量供给的时候,由于供给十分充裕,猪肉的价格会有所回落。而在像国庆、春节这样的公共假期,由于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猪肉价格又会有所回升,这就造成了猪肉价格的波动。

国家颁布的母猪补贴政策并不能有效刺激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即使国家在补贴的同时会发放储备肉进行供给补充,但因为市场过于庞大,有些时候生猪供应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稳定下来,所以才会引起猪肉价格的波动。

大多数的猪都是农村传统分散养殖,不利于疾病防控。由于农业生产的不可抗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导致疾病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打击将会很大,对于猪肉生产也是如此。

流通费用等其他生产费用的变动推动了猪肉价格的变动,尤其是对于那些跨地区销售的商户。为了弥补运输费用增加而带来的利润损失,销售商肯定就会抬高猪肉的价格,其他商户也跟风涨价,这就造成了猪肉价格的整体上涨。

三、相关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虽然猪肉价格会有所波动,但总体还呈一个小幅上涨趋势。通过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加强生猪市场的调控。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后期生猪价格变化情况,针对生猪价格变动作出科学预测和分析。及时相关信息,指导养殖户做好正确安排部署。

(二)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饲养模式。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积极行动,引导农户进行联合化生产,有组织有规模,这样才能提高应对变幻莫测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疫病防控工作。特别是春季,这是生猪疫病高发季节,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适当加大疫情防控投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把防病灭病工作作为重点,帮助养殖户搞好饲养管理。做好防灾工作,尽量避免疫情对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助推作用。

第9篇:播音学习范文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作品;音乐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68-01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崇尚古典主义,成功地延续了自巴赫开始,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直至舒曼的德奥音乐传统。在十九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启蒙思想的理性哲学、黑格尔的情感他律论与汉斯力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思维。Op.79No.1这首作品创作于勃拉姆斯风格完全成熟的时期,我们以它为例来分析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音乐的形式美

Op.79No.1这首狂想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幻想曲,而是采用了严谨的奏鸣曲式,其结构图示为:

呈示部 中部 再现部 尾声

ABA B1 ABA Coda

像这种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曲式,当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进行性格否定后,与第一部分相同或相似的第三部分的出现,尤其令人容易接受。并且这部作品在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内部均出现了主部主题,展开部则运用的是副部主题的材料加以发展,这样就形成了类似回旋曲式的特征。曲式结构上的回旋达到了强调重复的效果,更加深了听众们对各个部分的主旋律的印象。乐句乐段的划分也非常清晰,基本上是以四小节或五小节为一个乐句,而节奏上则常用到了交叉节奏和切分节奏,规整而紧凑。这样平衡的曲式结构反映出了勃拉姆斯对古典曲式的眷恋,同时也体现了形式的均衡对称美。

另外,这首作品还体现了音乐形式的变化统一美,如作者突破了键盘语汇的限制,融入了许多交响色彩,他喜欢用八度、六度以及密集和弦,甚至旋律也用八度加厚,使钢琴音乐具有了交响乐般的厚实感,但是无论织体怎么复杂多变,它总是有一条主旋律贯穿其中,在和弦的包裹下向前流动,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艺术美感。

二、音乐的情感美

音乐的情感美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引导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并通过音乐丰富的表现功能,使情感的表达变成了可能,同时也是情感表现的一种象征。勃拉姆斯幼年时恶劣的家庭环境以及爱情绝唱造成他内向、孤僻、悲观、情绪不稳定的性格,所以他的作品多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和无可奈何的忧郁。

本首作品是勃拉姆斯创作的两首狂想曲之一,狂想曲这种体裁对于勃拉姆斯来说,可谓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宣泄。尽管勃拉姆斯的作品被汉斯力克作为“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作推上当时与瓦格纳、李斯特等人“他律论”音乐美学论战的最前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音乐创作还是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带有着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调性上看,这部作品是b小调,就连另一首狂想曲也是g小调,这与勃拉姆斯在作品中表达的悲观、忧郁的情绪是相呼应的。欣赏他的音乐,总是能让人们跟随着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唤起我们的共鸣,这也是他钢琴音乐情感美的体现。

三、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传统的音乐观念当中,“古典”与“浪漫”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为形式与情感的冲突,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在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当中,勃拉姆斯最为出色的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与古典主义结构形式的矛盾。他忠实的运用了古典时期严谨的三部性的奏鸣曲式,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了形式与内容的二元性。

与同一时期的李斯特创作的狂想曲相比较,勃拉姆斯所创作的这首狂想曲可以说是规整而内敛的。李斯特的狂想曲在和声、曲式方面是自由而多样性的,没有受到形式上的束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肆意奔驰。尽管勃拉姆斯的外表粗鲁而幽默,但内心却是极其细致,甚至是孤僻离群的。就像他的这首狂想曲,犹如他的性格,充满了深思、克制、矛盾。虽然他在形式上还是段落分明,规整紧凑,但其实在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都已经在向浪漫主义色彩靠拢了,如它的内声部的发展逐渐代替了旋律和低声部的位置,成为和声活动的重点;在织体方面,它的主旋律更加宽广和悠长,更有利于抒感、渲染气氛;大量使用三连音、交叉节奏等,更好的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不可否认,勃拉姆斯将音乐的内在情感张力与完美形式的约束力维持到了最佳的平衡状态,体现出了勃拉姆斯式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勃拉姆斯Op79.No1这首狂想曲的音乐美学特征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他将丰富的情感注入进他所钟情的古典形式,正可谓“古典主义的酒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他带给我们的是独特的美的享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