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静脉穿刺术范文

静脉穿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静脉穿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静脉穿刺术

第1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术;穿刺技巧;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29-01

1.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

1.1特点老年人机体老化,其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1.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功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

2.静脉输液操作前评估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差,血管硬化,呈硬索状,加上有些病人长期患病,血管破坏较多等,均是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3.静脉血管选择要点

一般选择四肢浅表、透明度好、弹性好的四肢末梢浅表静脉,因老年患者的大静脉多存在硬化、不易固定的特点,成功率不高。静脉选择的原则:由远端向近端,从小血管到大血管。

3.1选择暴露的粗而平直固定的血管,上下肢,表浅静脉。

3.2多次输液老年患者,应从远端细小静脉开始选择,如手背、腕、前臂、内踝等。

3.3危重抢救老年患者应选择较粗静脉。

3.4心肺功能差者,选择距心较远的小静脉,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穿刺方式的选择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处理

4.1体瘦型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静脉充盈度和弹性较差,血管细滑,不易固定,穿刺时止血带要靠近穿刺点捆扎,选用小针头,针头要锐利。

4.2慢性病、体质差的老年患者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须用小针头,小心地进针对针。

4.3肥胖型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穿刺时可先扎止血带,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有饱满感,掌握好深浅,看准、摸索进针。

4.4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血管壁萎缩扁平,弹性差,穿刺前局部热敷、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不易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持续刺激可引起相反效果,不利于穿刺。

4.5水肿的老年患者,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积液暂消退,静脉显示后再穿刺。

5.穿刺技巧及护理

5.1穿刺前准备

5.1.1护士在执行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操作前,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1.2护士在加药、穿刺前要核对病人姓名,并向病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输入药物的名称、作用、有无副作用、输入速度以及巡回护士的姓名、巡回时间等;

5.1.3对老年患者要选择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可避免反复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破坏和减少病人疼痛。

5.2穿刺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输液前的心理准备,言语要恳切,态度要和蔼,使患者心理放松,血管紧张度降低,利于穿刺。

5.3老年病人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护理

5.3.1一般营养比较全面、血容量好的病人,多选择远端的小血管,此类血管弹性好、透明度高、易固定,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又可以保护大血管不被破坏。对选择穿刺的肢体用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止血带的绑扎位置应距穿刺点10cm为宜,并且保持松紧适宜,做到既能保持上肢动脉灌注又能完全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

5.3.2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到了冬季,血管容易收缩,可热敷或者轻拍穿刺部位的皮肤,嘱病人握拳再松拳数次,迅速扩张表浅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5.3.3对血管硬化呈硬索状、血管弹性差的患者,可采用表面麻醉涂抹包扎法。此类方法采用经皮渗透性最强的利多卡因,并使其碱基化,增强效果。采用包扎法更易使利多卡因穿入表皮及真皮层,并聚集在神经末梢,从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一般认为利多卡因有血管扩张作用,但在人类皮肤血管的研究中观察到其不单纯血管扩张,而且有双重作用。

第2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 股静脉穿刺术;血液透析;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离不开血管通路的建立和支撑, 成为所有患者必须战胜的首要磨难[1]。建立可行、安全、稳定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完成的关键条件。患有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需及时建立血管通路, 有的可以通过行桡肱动脉穿刺得到充足的血流量, 而存在很多并发症。为实现最佳的血管通路建立, 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对52例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术, 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且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现将操作方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本院近年来第一次行血液透析治疗需置管的52例患者, 其中男占32例, 女占20例, 年龄20~80岁;其中急性肾衰竭25例, 慢性肾衰22例, 急性中毒5例。

1. 2 临床方法 患者去枕仰卧位, 将两肩胛处位置支撑点抬高, 将头部处于后仰姿势且保持15~30范围的角度, 朝向左侧。首先右侧颈内静脉。取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作为穿刺点, 使用单针双腔导管。备好常规消毒铺巾, 穿刺点行局部麻醉, 左手将穿刺针固定好, 右手沿穿刺针尾部引入导丝15~20 cm, 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导丝, 回血后, 拔除导丝, 导管穿过皮下隧道, 经撕脱型扩张器将导管置入颈内静脉, 切口各缝1针, 置管成功即可透析或用肝素12500 U+氯化钠溶液2 ml封管。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置管用途, 需要配合要点, 在征得家属及患者同意后再行置管, 操作过程严格按无菌操作。

2 结果

52例行股静脉穿刺后,成功率97%以上,血流量均可达200 ml/min以上, 无血肿、感染患者发生, 透析效果满意,且成本划算, 患者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

3 护理

3. 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行急诊血液透析患者的特征是病情比较严重、治疗时间也比较漫长, 由于面对疾病一无所知, 不知所措, 进而对治疗不报有多大希望,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 加之高额的治疗费, 导致一直处于担忧、压抑的消极状态[2]。护士将手术进展某些要点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 比如置管的用处, 而且穿刺术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从而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 提高手术成功率。②环境及物品准备:手术开始0.5 h前, 采用浓度1%含氯消毒液对地面进行消毒清理, 对空气消毒选用紫外线循环风, 准备专用的灭菌置管包和冰袋, 心电监护设施等。

3. 2 术中护理 ①患者:嘱咐患者仰卧或半卧的姿态躺着手术, 起初, 观察血管粗细情况, 选择适宜的一旁进行手术, 熟悉血管及血液流动线路, 最后确定穿刺部位, 如果出现水肿, 用手轻轻按摩, 有效消除水肿, 找准静脉部位, 保证穿刺成功。②防止感染及情绪疏导:确保无菌操作。操作初期, 统一进行双手清洁, 佩戴专业帽子、口罩以及消毒后的手套等等, 透析前后行碘伏消毒。双腔和导管两者出口进行装卸时,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者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亲切交流与沟通, 就出现的不良并发症做详细讲解和分析, 避免其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紧张, 影响手术的进行。

3. 3 术后护理 ①术后宣教及导管维护:反复告知患者导管维护的重要性及日常生活技巧, 强调专管专用、专业化维护。在置管当日即置管后的连续3 d内, 每天按照常规操作对导管进行护理, 对胶布过敏患者, 指导更换低敏胶带或纸质胶带[3]。出院后, 向患者讲解术后应注意的问题:每天要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多多阅读和学习关于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和书籍;适当做些科学的健身运动,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嘱咐家属要定期对患者被褥及衣服进行清洗和更换, 饮食要做到合理。

4 讨论

总之, 对患者通过全方位、全角度专业护理, 高效导管护理治疗及并发症及时预防和控制, 血液透析置管的并发症得到了显著改善和缓解,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水平, 提升了医护工作者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参考文献

[1] 崔永民,孙鲜萍,姚明凤.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护理.全科护理,2010,8(2):427.

[2] 姬萍,朱蓉.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80例护理体会.内蒙古中医药,2011,(24):134-135.

第3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大隐静脉;相关性;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8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2-5 old Xinjiang baby saphenous vein puncture success relationship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randomly selecting Habah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utpatient infusion for 2 ~ 5 years old in 300 case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scalp vein puncture group and other venous puncture group of 2 ~ 5 years old patients with 300 cases in each case as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for 2-5 years old baby, saphenous vein puncture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scalp vein and other veins puncture. Using SPSS13.0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statistics. Conclus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aphenous vein technology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successful puncture rate is higher, to alleviate the baby's pain, the concerns of parents.

【Key words】great saphenous vein; correlati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士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操作。为了方便、快速的使药物输入体内,达到疗效,抢救患者、为病人减轻痛苦。液体能否及时维持,谨慎选择穿刺部位尤为重要,以下是作者根据实践和体验,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哈巴河县人民医院门诊输液2~5岁患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2岁以内150例,3岁以内80例,4岁以内60例,5岁以内10例。性别:男孩180例,女孩120例。随机选取该院门诊头皮静脉穿刺组及其他静脉穿刺组2~5岁患者病例各3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三组病人意识清楚,痛觉表达正常。对比穿刺血管的条件基本一致。

2.对象。

根据门诊输液情况,明显可以看出2-5岁的儿童输液率是最高的,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遗传、生活、饮食习惯(高盐、高脂肪、蔬菜食用少)及地区性等多方面因素,多数的孩子都是较肥胖,贫血状态。

3.位置。

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

4.方法。

穿刺前结扎止血带位置尤为重要,约为踝关节上4cm处结扎止血带,触摸血管,如果感觉不清血管的走形方向,可轻微搓擦穿刺部位皮肤,此血管较滑,如果固定不好很难穿刺成功,可将患儿的踝关节下垫一硬枕,或者置于穿刺床边缘,使其踝关节难于活动,另一人按压其膝关节,此时患儿的膝关节以下处于制动状态,将其踝关节拉直,使足部与胫腓骨成120°-135°角之间,进针角度为25°,待见回血后平进少许,尽量将针2/3进入血管,以防针头脱出。如果见液体滴注不畅,可将针柄180°转向对侧。

5.统计方法。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用X2检验,选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大隐静脉观察组:1针成功255例,成功率为85%;2针成功20例,成功率为7%;3针成功25例,成功率为8%。头皮静脉对照组:1针成功180例,成功率为60%;2针成功85例,成功率为28%;3针成功35例,成功率为12%。其他静脉对照组:1针成功205例,成功率为68%;2针成功45例,成功率为15%;3针成功50例,成功率为17%。大隐静脉观察组与2组对照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下表可以看出,对于2-5岁宝宝来讲,大隐静脉穿刺明显优于头皮静脉及其他静脉穿刺。

2-5岁宝宝静脉穿刺情况对照表(n=300)

1.穿刺成功的相关因素

1.1患儿因素:a.生理因素:2-5岁患儿血管较细、较滑、较肥胖。b 疾病因素:发热、腹泻、脱水,导致末梢循环较差,血管不充盈,增加穿刺难度。某些有皮肤疾病的患儿因全身皮疹或感染,使血管选择较难。c 心理因素:幼儿的情绪分化已相当完整,紧张恐惧时多表现为哭闹、躁动、不合作,给穿刺带来不利,大大增加穿刺难度。

1.2 陪护因素 a.对护士穿刺技术的疑惑。患儿家属要求一针见血或者点名护士,对护士穿刺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b. 对穿刺知识不理解。家属要求穿刺部位,父母要求按的孩子意愿选择穿刺部位,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1.3 护士因素 a. 技术因素,年轻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对血管走形不了解,穿刺水平欠缺,操作不熟练等因素导致重复穿刺。b.心理因素,有些护士心理素质差,由于患儿及陪护人员的不同表现,加之输液室工作量大,要求护士操作速度快,效率高,减少患儿等候,护士容易产生紧张、烦躁情绪,导致穿刺不成功。

2.护理对策

2.1. 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例如穿刺床墙上可以粘贴宝宝喜欢看的图画,护士穿彩色服装,可以消除意愿的环境,减少宝宝的恐惧情绪,在其不经意期间穿刺成功。

2.2. 唤起患儿亲昵感,满足患儿爱的需要。患儿对情绪反应较小,但对情感气氛比较敏感,护士在穿此前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亲昵的肢体语言,使患儿产生亲切感,消除恐惧心理。

2.3. 满足患儿自尊心和虚荣心的要求。可以采取表扬或者鼓励患儿,使其心情愉快,配合操作。

2.4 .分散注意力,缓解患儿疼痛。幼儿的注意力交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转移,所以,在穿刺过程中可利用音乐、语言、玩具分散其注意力,使“一针见血”的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

3.有效措施

3.1静脉穿刺前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也甚为重要,可给其手上玩具,仰卧位,转移注意力,输液过程中也可减少因活动导致针头刺破血管液体外渗。

3.2家属固定患儿时,一手抓住足部,按血管的走形方向固定足部,另一手按压其膝关节,此固定方法针头不易脱出、液体不易外渗。

4.优越性

在密闭式静脉输液时穿刺成功率的高低,选择血管尤为重要。

4.1 大隐静脉是人体较大、较清晰、较直的静脉,位置固定,(转下页)(接上页)弹性好,2-5岁正在练习走路期间,足部血管较充盈,根据此期生理特点,大隐静脉易于触摸,穿刺成功率高。

4.22-5岁的儿童较调皮,恐惧心理严重,好动,多数家属在此阶段会为孩子增加营养,大多较肥胖,皮下脂肪厚,血管较深,可见度低,由于生理特点,此阶段的患儿手部血管不易穿刺及固定。

4.3此期患儿的头皮增厚,且多数孩子处于贫血状态,不易穿刺;

5.重视健康教育

穿刺的成功率和患儿的陪护人员的配合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护士富有同情心,要理解患者的心情,以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主动向他们宣教有关穿刺的知识,如何配合。护士应重视家长的建议,通过周到细致的护理来影响家属,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理解、积极配合我们的操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大隐静脉为幼儿穿刺最佳部位,尤其2-5岁患儿,穿刺成功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护士的整体素质。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避免和减少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慧,栾新平。护理工作规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4:187。

[2]余白玉。当代护士综合版,婴幼儿静脉采血成功率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2009.2(34-35)。

[3]陆华娟。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01,15(3):343。

第4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股静脉置管;渗液;原因;护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30-01

由于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局部刺激性,外周静脉注射副反应多,可导致化疗性静脉炎[1],深静脉输液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故近年来深静脉置管广泛用于肿瘤化疗给药[2]。深静脉置管已成为肿瘤病人必不可少的给药途径,既满足了病情的需要,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且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常用的深静脉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ICC经上腔静脉和股静脉经下腔静脉。因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方便易掌握,简单经济,置管后不影响病人的肢体活动和翻身,护理方便,故临床上广泛开展。我胃肠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股静脉置管56例,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股静脉穿刺口渗液,现对这7例患者做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有56例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化疗,男38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其中胃癌30例、肠癌26例。置管材料:全部采用成人l6号艾贝尔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常规方法穿刺,全部使用皮肤扩张器,确认导管在血管内后妥善固定并接上液体治疗,每天治疗后用肝素钠封管。

1.2观察方法

观察有无渗液及渗液颜色及穿刺口有无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局部组织坏死,出现脓液者送脓液培养。

1.3渗液的处理方法

置管后做好交接班,常规置管24 h内更换敷料1次,观察过程中发现穿刺口敷料渗湿立即给予局部消毒,更换敷料。用沙袋局部加压防止渗出。对皮肤特别松弛弹性差的患者,用蝶形胶布将皮肤拉紧加压反折固定,能很好的控制渗漏情况。

2 结果

置管后发生局部渗液7例,发生率为12.5%;7例患者中有2例渗液发生在穿刺术后3天内,有5例发生于治疗结束拔管后;其中4例血清白蛋白低于28g/L,有2例患者有反复穿刺损伤,1例患者静脉导管过敏(表现为导管周围皮肤瘙痒、红肿);所有49例患者未出现渗液患者中,其白蛋白全部在30g/L以上,穿刺均一次成功。有两例出现脓液患者培养出大肠埃希菌。所有出现渗液患者均使用频繁换药、加压压迫、蝶形胶布拉紧加压反折固定的方法处理,均能很好控制渗液。

3 讨论

3.1穿刺口渗液发生的原因

3.1.1慢性消耗体质,患者营养状况差,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体液外渗。

3.1.2置管时反复穿刺,损伤周围组织,导致穿刺口周围组织松弛,穿刺口周围组织损伤性炎症,故局部水肿、炎性渗出。

3.1.3静脉导管过敏,导管作为异物进入机体组织,对机体有刺激性,致敏性,引起局部组织过敏反应,导致无菌性炎症,使组织液渗出增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渗出。

3.1.4晚期肿瘤病人,特别是临终病人呈恶液质。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对轻微的组织损伤都没有修复能力,缺乏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容易出现感染。

3.1.5护士在深静脉置管后未及时有效地封管冲管或冲管的量不够。当输液完毕后药液存留于管道附近,致使血小板凝聚,血液粘稠,在局部凝聚成块使管腔部位狭窄。再次输液时虽然液体输注通畅,但由于阻力增加使液体倒流,也是造成局部渗漏的原因之一。[3]

3.2预防和处理办法

3.2.1纠正低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3.2.2置管时应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及进针方式,减少组织损伤。

3.2.3操作前询问过敏史,尽量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材料,发生严重过敏者,尽快拔除导管。

3.2.4密切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必要时可用砂袋局部加压防止渗出。对皮肤特别松弛弹性差的患者,可用蝶形胶布将皮肤拉紧加压反折固定,能很好的控制渗液[4]。

3.2.5严重渗液者可局部使用生物胶。

3.2.6注意输入液体的先后顺序 每次输液前确定导管是否在血管腔内。输注高渗性或粘滞度高的液体(如脂肪乳、血制品等),应及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充分冲管,防止液体附着在导管内壁而造成导管堵塞[5],这类液体输入时最好隔开,避免造成渗漏。

参考文献

[1] 张润萍.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与治疗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013,42(8):896-897

[2] 叶花.深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护理.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8):1018-1019

[3] 陈飞燕.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12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内科,2013.8(4).457-458

第5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神经外科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共30例,其中男21例 女9例,26例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4例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右侧穿刺部位有外伤)。颅脑外伤患者18例,脑出血患者9例,颅脑肿瘤患者3例。30例均采用国产“益心达”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打开穿刺包,带无菌手套,颈、胸、背部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选择穿刺点,即锁骨中点下1 cm 偏外2 cm处,抽取1%的利多卡因5 ml局部浸润麻醉,从麻醉进针点下穿刺进针,方向与锁骨下缘形成夹角30°~60°与胸壁皮肤夹角约30°~60°(胸廓饱满者角度较大),自感锁骨下进针约3~4 cm,边进针边抽回血,见回血后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用扩张器扩皮,最后置入导丝,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

2 结果

30例穿刺全部成功,穿刺置管留置深度平均15 cm,留置时间平均28 d,无气胸、血胸、空气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留置管堵塞无法再通提前拔除后行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3 体会

3.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易行,病床前即可完成。目前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经过改良,操作时只要根据患者的胸廓饱满程度及患者的胖瘦,正确掌握解剖穿刺点、方向、角度、进针深度,成功率较高,操作时间大约15 min内完成,极少发生并发症[1]。而且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克服了必须以血管充盈为穿刺条件的弱点,因此更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的患者,其急性血容量不足,需要迅速纠正以提高血压,同时也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对输液量的多少有指导意义。

3.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长期静脉补液,外周静脉血管反复穿刺的机械性刺激极易导致血管损伤,发生血管硬化、静脉炎等现象的发生[2]。而通过锁骨下静脉置管,该处血管管腔大,血流快,刺激性药物很快随血流循环周身,所以静脉炎发生率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我们进行的3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病例中,无一例静脉炎发生现象。

3.3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常长期昏迷,为了了解其内环境情况,需要长期多次的反复采血检验。然而直接从外周输液管道中采血做检查,因血中易混入各种药液,所以误差偏大。中心静脉采血较外周静脉采血方便、易行,可以避免外周静脉采血混入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缺点。采血时注意排除管内的药物,经过一个体循环的时间,大约20 s后即可采血,使所采血夜样本更接近体循环中的静脉血。

3.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会出现肝肾功能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3]。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可长期带管,方便及时快速有效的输注如:脂肪乳、甘露醇等高渗性、刺激性大的药物,有利于进行胃肠外营养等治疗。

3.5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如进行外周静脉输液时,不利于对患者进行翻身、清洁等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血压监测时也不利于其肢体行外周静脉输液;后期进行康复训练时也存在外周输液肢体活动不便的问题;同时重症患者多会有躁动期,如进行外周静脉输液多会因四肢频繁躁动导致输液针脱落或药物外渗等情况发生,不利于外周血管的保护[4,5]。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则会解决上述的各种不便,有利于患者的各项治疗。

综上所述,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同时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术相比较,有便于护理及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文铎,戴翼斌,胡家荦,等.锁骨下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14(1):83.

[2] 蒋豪.监测和危重症处理//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60 1064.

[3] 周瑾,张光辉,黄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4):142.

第6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中图分类号:R4731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4954(2010)04-285-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4.024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 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目前正在广泛应用,我院已为54例低出生体重儿留置 PICC,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我院收治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低出生体重儿,留置 PICC54例,男33例,女21例,胎龄28周~35周,日龄出生1h~14d,出生体重760~1520g。

1.2 方法

采用1.9Fr规格 PICC包,将患儿置于开放式抢救台取仰卧位,选择双上肢浅静脉,以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为主。术肢外展90°,常规消毒铺孔巾,按测量结果裁剪导管,取上肢肘部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导管自导引管套末端送入,退出穿刺针,固定外露导管[1]。行 PICC后拍 X光片,确定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中上段,即胸骨右缘第2、3肋间。

2 结果

2.1 54例低出生体重儿应用

PICC,均由双上肢静脉穿刺,1次穿刺成功39例,2次穿刺成功7例,3次穿刺成功4例,穿刺失败4例,成功率92.6%。

2.2 行 PICC后通过

X线可准确定位插管深度与所达部位,留置天数长达42d,34例按计划拔管,有12例发生并发症,已得到及时处理。

3 讨论

低出生体重儿常由于发育不完善,出现凝血机制障碍,血管较脆软,管腔较细,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血管越细,穿刺过程中常会发生送管困难和出血不止,导致穿刺失败。本组4例穿刺失败胎龄均低于30周,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患儿,3例发生送管困难,1例送管过程中出血不止而致穿刺失败。

PICC置管后由于影响了局部血流,易引起穿刺侧肢体肿胀或机械性静脉炎,本组1例患儿于插管后2d发生穿刺侧肢体肿胀,将该侧肢体包裹保温,湿敷75%酒精或2%雷夫诺尔,暂停 PICC导管输液3d,未见好转,拔管2d后穿刺侧肢体肿胀消退。穿刺后导管的维护是决定留置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PICC穿刺术的感染率是较低的,如出现感染症状时应分析原因,不能轻易断定为导管引起的感染,临床判定正确与否对导管留置时间长短是十分关键的。本组对50例穿刺成功的患儿每日观察穿刺部位,每周更换敷料1~2次,由于患儿在保温箱中,环境温度高,应勤更换敷料,如发现或怀疑有污染,应随时更换敷料,每周更换肝素帽一次。

体表测量是一个参数,由于个体差异及血管路径曲直有区别,所以导管末端位置可能或浅或深,需经 X线定位,本组15例未入上腔静脉,但对外周血管而言,这些静脉相对比较粗大,可通过严密观察,慎重输液,如无异常症状,可继续留置输液。

导管堵塞原因与处理:本组5例发生导管堵塞,是由于人为因素未及时发现导管回血,输入脂肪乳剂等营养液后冲管不及时造成沉积。可用5ml注射器稍加压注射肝素盐水,如果未通应停止输液,不可采用尿激酶溶栓,因为对于低体重儿来说很小的栓子可能会造成机体其他部位的栓塞,必要时原位置换[2]。

导管异位原因与处理:由于血管走行存在个体差异,不当或肢体活动常可造成导管异位,本组6例发生导管异位,缩短了 PICC留置时间。发生导管异位后,可继续使用,但应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出现异常应及时拔管或原位置换。穿刺后应记录导管型号、剪管总长度、臂围、所穿刺静脉实入导管长度、出血量、体表投影、更换敷料时间;当按计划拔管时,要再次确定导管长度与穿刺时记录的长度保持一致。

总之,低出生体重儿应用 PICC,减少了反复穿刺对低出生体重儿的不良刺激,可有效预防颅内出血,使机体耗能减少,有利于生长发育,有利于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出血;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41-0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插入,导管尖端定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PICC穿刺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首先开始应用,我国自90年代末引入该项技术,因其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操作、可以输入化疗药物及浓度较高的药物、保护患者血管、感染率较低等优势,近几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PICC穿刺鞘直径较粗,穿刺点血管损伤大,穿刺点血管渗血时有发生。因此,穿刺局部出血成为置管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1-2]。现将穿刺点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综述如下。

1 PICC穿刺点出血的主要原因

1.1 穿刺操作穿刺手法、速度、部位选择、不能做到一针见血等都会造成血管壁不同程度损伤而容易出血。

1.2 特殊患者群凝血功能较差、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易引起出血[3-5]。

1.3 包扎换药方法按压方式、时间、加压包扎的力度及换药方法不当也会造成出血。

1.4 宣教患者不能正确了解PICC导致做出引起出血的行为,如剧烈运动等[6]。

2 PICC穿刺点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2.1 穿刺方法

2.1.1 穿刺部位的选择贵要静脉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少且分支少,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是穿刺的最佳靶血管。肘窝处皮肤皱褶多、容易出汗,易发生感染且不易固定,另外,肘关节活动也会增加渗血的几率,要注意避免此处穿刺。另外肘正中静脉正位于肘窝处,头静脉发生穿刺失败和送管困难的概率较高。护士在穿刺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穿刺途径。

2.1.2 经皮下隧道法进行穿刺点选择在血管下方或侧方2-3cm左右,穿刺时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3cm后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插入到预定长度。此方法可使针眼和血管处针眼错开,相隔一段距离,同时皮肤组织的收缩也起到了压迫针眼的作用,使渗血明显减少。

2.1.3 穿刺速度进皮速度快,穿刺血管时速度易缓慢,对血管损伤小,渗血较少。

2.2 包扎方法的改进

2.2.1 使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置管成功后覆盖3M透明敷贴,再将一粒大棉球垂直置于敷贴外穿刺点上方,加压固定,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根据患者手臂大小、部位,可用剪刀在网套下端剪开一小口来调整松紧度。此种方法患者舒适感加强,便于观察,且固定牢固,压迫力度均匀,松紧适宜,可有效减少出血。在加压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上肢的温度和颜色,24h后松开加压物并更换敷料,视渗血情况,有必要时延长加压时间。

2.2.2 使用3M自粘缠绷带加压包扎3M自粘缠绷带具有无粘性但自我粘缠的特点,加压包扎的力量可以调节,包扎后产生恒定压力,使包扎部位达到理想的包扎效果,压迫止血效果好。此外,其透气性、顺应性较强,拆除时患者无疼痛感,更换敷料后如需再用可重复使用,不影响加压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2.2.3 使用碘仿纱条取无菌碘仿纱条折叠成约2cm×3cm大小,覆盖在穿刺点上,再贴透明敷料。贴膜时要压紧,避免空气进入。碘仿纱条的主要成分为碘仿、甘油、医用脱脂纱布,通过卤化和氧化菌体原浆蛋白活化基因发挥杀菌作用,具有防腐、除臭和压迫止血功能,应用于局部组织还可以收缩创面血管的断端,促进局部血液凝固。碘仿纱条制作简单,使用安全方便。

2.3 凝血药物的使用

2.3.1 人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主要功能为将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成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在止血和凝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于PICC置管后在穿刺点周围撒凝血酶粉剂500U(1支),然后加盖无菌纱布,透明敷料覆盖后加压包扎。该方法可加速血小板低下患者置管后局部止血效果,减轻心理恐惧,减少费用。

2.3.2 立止血具有凝血酶及类凝血酶作用,将药物浸湿于小纱布上,覆盖于穿刺点上,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受损血管处,促进血小板聚集,可起到止血效果。该方法起效快,止血持久,使用方便。

2.3.3 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而起到止血作用,局部用药时全身作用很少,对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无显著影响。用注射器抽吸一定量的肾上腺素,注入纱布覆盖于穿刺点上,覆盖透明敷料后加压包扎。

2.3.4 云南白药是治疗出血和淤血肿痛的良药,具有缩短凝血时间、止血、止痛等功效。在穿刺针眼处外敷云南白药粉末,然后用无菌小纱布覆盖,再用3M贴膜固定,此方法减少了局部出血的发生,在临床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4 低温止血 局部冷疗可以加速穿刺创口收缩,减慢血流,加速凝血。目前有研究者通过自制冰指应用于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明显。冰指的制作比较简单,将灭菌橡胶手套沿指根部剪下,向内灌入经10%氯化钠溶液浸透的圆柱状脱脂药棉,末端打死结,放入-18℃冰箱12h即可。

2.5 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是一种白色或黄白色多孔的海绵状物质,不溶于水,但置于出血部位可吸收超过其重量很多倍的血液。血液进入海绵空隙后,血小板迅速破裂,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血液凝固,而且有支架的作用,使血块固着于出血的部位而不易脱落,达到止血目的。明胶海绵止血效果比较快,操作方便,减轻患者感染机会。

2.6 其他注意事项 静脉内纤维蛋白鞘形成可造成渗液、渗血。PICC置管操作时,由于不同程度的血管内膜损伤,可以激活凝血系统,损伤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凝血因子的激活生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导致纤维蛋白鞘的形成。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纤维蛋白鞘形成: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时,穿刺点明显渗液,停止冲管时渗液不明显,同时可伴或不伴有输液速度减慢。有研究者在临床中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1-2ml封管,3-5天后渗液明显减少,1-2周后渗液停止;也可给予62.5万U肝素静脉用药,2次/d,5天后渗液减少并逐渐停止。

3 出血的评估及处理

在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时,应根据渗血情况评估严重程度,进而给予个体化的处理。

3.1 轻度出血 穿刺处2cm×2cm的小纱布被部分浸湿,有或无皮下瘀斑。可给予更换穿刺点敷贴,限制术肢活动。

3.2 中度出血 穿刺处2cm×2cm的小纱布完全被血液浸湿,有瘀斑。应更换敷料,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有效的止血包扎,注意观察术肢末端血液循环。

3.3 重度出血 穿刺处血流不止。应及时予以拔管,穿刺点加压包扎。

4 小结

穿刺点出血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与病人的基础状态有关,通过改进穿刺方法、包扎技术,并合理的使用凝血药物,能有效地预防出血的发生。同时低温止血、明胶海绵等新技术的使用能帮助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申屠英琴,赵锐祎,陈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46(2):131-132.

[2] 周美玲,李惠萍.中美两数据库中有关PICC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文献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8):14-17.

[3] 李春霞,支梅芬,洪夏晓.凝血酶缩短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1902-1903.

[4] 张惠英,唐永红,于晓莉,等.肝衰竭患者PICC穿刺皮下移行长度对术后渗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205-3206.

第8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中图分类号】R32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37-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操作,也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一针见血,而更应该追求无痛穿刺,减轻患者的痛苦,一直是护理教学和临床探讨的问题。静脉输液穿刺无痛技术的高低取决于穿刺者的技能,对静脉穿刺的满意取决于患者对穿刺者的评价。穿刺的成功,不仅能提高患者满意度,而且还能密切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为此,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总结和借鉴,结果报道如下。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1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成功的穿刺操作不仅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穿刺方法,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态稳定,穿刺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躁情绪。要心平气和,胸有成竹,稳中取胜。

1.2 选择穿刺血管:首先应该认真选择好血管,并注意合理的使用血管,尤其是输液时间长的患者,要有计划地使用血管,这样就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做到一针见血。

1.3 提高静脉充盈

1.3.1 止血带: 扎止血带松紧要适中,过紧会使静脉压力过大,导致进针后静脉血迅速外溢,造成患者紧张畏惧的情绪。止血带过松,血管不充盈,很难达到可以穿刺的效果。扎止血带的部位距离穿刺点

1.3.2 局部血管扩张: 末梢循环较差的患者,穿刺前用热毛巾热敷穿刺部位5min左右,这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扩张,促使静脉充盈暴露。

1.4 易见回血法

1.4.1 小开关高调法: 即小开关置于紧贴莫菲滴壶下端,降低输液管内的压力。穿刺时容易回血,回血的余地增加,这样可以防止扎穿血管。

1.4.2小开关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小开关在高调的基础上,将输液瓶挂低,因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有一定的虹吸作用;小开关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针头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1.4.3 输液管前端返折法: 排气后夹紧小开关,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0.2mL或0.5mL,固定返折处,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如果血管不见回血,可用手向远心端挤捏头皮针塑料管,增加头皮内负压即可见到明显的回血。

1.5 穿刺手法:不同患者的穿刺方式(1)对青壮年、血管粗直的患者,采用轻、快冲击式、大角度直刺静脉穿刺方法。(2)对于年老、幼儿及血管弹性差、细小不充盈,血流压力低的患者,先使血管扩张,穿刺前选择小号输液针头,采取快速进针后,然后轻轻挑起静脉缓慢的进针,使上下血管壁分开,见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以防刺穿血管,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穿刺的成功率。(3)水肿患者,静脉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位置,先用手向两侧挤压穿刺部位,暂时使皮下水肿消失,显示静脉血管后,直接穿刺。(4)现在肥胖患者较多,肥胖患者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5) 一些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如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护血管,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的血管。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做到宁慢勿快,持针要稳。(6)外科经常遇到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2 静脉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

3 静脉输液穿刺无痛技术

3.1 穿刺部位选择: 穿刺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以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型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此区域内注射疼痛明显低于其他区域,是减轻疼痛的良好部位。

3.2 穿刺方法

3.2.1 大角度穿刺(约45°): 可减轻进针的疼痛感,这与皮肤血管神经分布、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及皮肤结构特点相关。

3.2.2 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 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

3.2.3 逆向穿刺: 有明显降低局部疼痛的作用。

3.2.4 直接刺入血管法: 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潜行的长度,减少对皮下神经的刺激,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完成穿刺。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远远小于传统“三段式”进针方法。

3.2.5 翻转针柄固定法: 由于人体皮肤痛觉纤维大多分布于表皮,因此表皮对疼痛感觉较为敏感,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时局部疼痛重,采取翻转针柄固定法可使针头斜面对着血管下壁,药物静脉滴入时,相对远离或避开了体表敏感的神经,减少了刺激,而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同时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穿刺,对针柄的翻转有利,减轻疼痛;输入高渗液时,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或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置于针头远端的血管,使血管扩张,从而减轻刺激症状。

3.3拔针方法

3.3.1传统方法: 首先按压穿刺部位,同时拔出针尖,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切割血管导致机械性损伤,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

3.3.2无痛拔针法: 先将左手食指绷紧穿刺点上方皮肤,拇指指腹按静脉的走行轻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棉棒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2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2个穿刺点,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快速拔针,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5min,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优于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上下法拔针时,针柄固定,并保持相同压力,可以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的切割、损伤和疼痛。

3.3.3 先慢后快拔针法: 手法同上,保持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地向外拔针,当针头快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用棉签按压穿刺点,不要揉穿刺点及血管,同时嘱患者将穿刺肢体抬高,利于血液回流,避免穿刺部位肿胀隆起。

第9篇:静脉穿刺术范文

【关键词】指背静脉; 逆行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59-021

临床资料

1.1输注对象:内科需长期输液的慢性患者150例次,年龄最小35岁,最大86岁,平均为58岁。

1.2 穿刺部位:手指指背静脉。

2方法

选好指背静脉血管,靠近腕部扎好止血带,让指背静脉尽可能充盈,按常规消毒,嘱病人不需握紧拳头,穿刺针指向指背静脉远心端,看准血管,穿刺点尽可能在指间关节近端内,以便针入血管后有一定走行距离,以免指间关节活动而造成穿刺针移位刺破静脉。见回血松止血带,胶布固定,注意穿刺针不能采用单指环绕固定,以防影响指端血液循环致药液输注不畅。

3结果

150例次患者,穿刺成功率100% 。共有18例次在输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中断,其中8例次因固定不妥使穿刺针移位而引起,10例次因患者活动时不慎至穿刺针滑出或堵塞。总输注成功率为88%。

4讨论

4.1解剖特点

指静脉可分为背面和掌面两个较为恒定的梯形静脉系统。但指掌面的静脉管径较背侧的细小,从护理临床应用看,其利用价值不大,而指背侧静脉较粗大,可以用之行静脉穿刺。虽然手背静脉有丰富的静脉瓣,但由于手背静脉每隔约2cm配对一对静脉瓣膜,且手指终末静脉分成两条静脉系统,即桡侧背静脉和尺侧背静脉,两条静脉在指背两侧平行走向近端,两条静脉之间通常有3条较为恒定的交通相连,构成指背梯形静脉[1]。各指末端静脉间细微吻合,形成短路循环[2]。从而为临床上进行静脉逆行穿刺药液回流创造条件。

4.2注意事项

指背静脉在走行过程形成的三级静脉弓,在第三级静脉弓发出的指背静脉干距掌声指关节平面约2cm,并无明显的静脉瓣[3],最适合作静脉逆行穿刺点。

因指静脉走行较表浅,要掌握穿刺的深度,止血带应扎在腕部,接近手指头,有利于指背静脉的充盈,指背静脉逆行穿刺成功后,固定也是一个难题,为防止影响静脉回流,穿刺针不能采用单指环绕固定,可采用邻近双指环绕固定,也可制作一些单指宽的木条备用,便于固定,以限制掌指关节的活动。

5小结

由于指背静脉管径较小,且又为逆行穿刺,一般只局限用于少量输液之用,最大量勿超过1500ml,可维持正常的输液速度,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弹性的好坏是影响输液速度的主要原因。应尽量避免用指背静脉逆行输注高渗、高粘度的液体,如氨基酸、脂肪乳、血液等,并在输注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发现有渗漏,应及时中断输液,以免出现静脉渗漏性损伤。[4]

参考文献

[1]丁自海.裴国献主编《手外科解剖与临床》[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8

[2] 郭世绂著. 《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7602